首页 百科知识 成都乡村生态旅游:探索旅行之美

成都乡村生态旅游:探索旅行之美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项目二认识成都乡村生态旅游任务一乡村生态旅游基本知识任务导读本任务着眼于乡村生态旅游基本概念及类型、国内外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等几个方面,使学生掌握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知识。任务目标1.掌握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基本类型。3.了解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

成都乡村生态旅游:探索旅行之美

项目二 认识成都乡村生态旅游

任务一 乡村生态旅游基本知识

任务导读

本任务着眼于乡村生态旅游基本概念及类型、国内外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以及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乡村生态旅游景点等几个方面,使学生掌握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知识。

任务目标

1.掌握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及基本类型。

2.了解国内外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进程,掌握国内代表性乡村生态旅游景区。

3.了解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

任务内容

近年来,国内旅游行业正展现着蓬勃发展的态势,随着国民经济收入的增加,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以旅游的方式来提升自己的精神生活品质。然而,每到节假日,知名景点游客人数激增,过度拥挤的景区使游客无法尽情享受旅游本应该带来的放松和快乐。在强烈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浪潮的驱动下,同时也为了避开旅游人潮,充分放松身心、享受假日,人们将目光转向了城市周边郊区的乡村,乡村生态旅游成为近年来国内旅游业的新时尚。

一、乡村生态旅游的起源

早在19世纪30年代,欧洲就已经出现了乡村生态旅游的雏形,但真正意义上大众化的乡村生态旅游则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西班牙,当时的西班牙为了拓宽旅游资源,将荒芜的城堡进行了装修改造,用以留宿过往客人,由此开创了世界乡村生态旅游的先河。到20世纪末,乡村生态旅游在许多国家广泛开展起来。时至今日,“享受田园风光,感受乡村文化”的乡村生态旅游形式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已经发展成熟,成为其旅游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我国,乡村生态旅游还处在起步阶段,虽然还存在着许多不完善之处,但已展现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乡村生态旅游正成为我国一些农村地区农民收入一项重要的来源渠道,成为乡村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图2-1)

总体而言,乡村生态旅游在各国的发展虽然在时间、形式、内容上并不完全一致,根据各国不同的经济水平、资源形式、市场环境和意识形态等的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发展形式,但是其发展背景都十分相似,一方面是由于在工业文明高速发展以后,农村地区的发展逐渐放缓、不被重视;另一方面是人们在经过高速城市化发展后,寻求回归自然的精神需求。

图2-1 美丽的乡村风景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及类型

(一)乡村生态旅游的概念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于乡村生态旅游这种新的旅游方式的认识并不统一,对其命名也并不一致,有“农业旅游”“农家乐”“绿色旅游”“民俗旅游”等多种名称。由于旅游特点比较相似,乡村生态旅游与农业旅游的概念常常被人们混为一谈,二者虽然都与农业有关,但是却各有侧重。农业旅游是对应于工业旅游而言,是农业功能拓展的一种形式。农业旅游把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到一起,是利用农业景观和农村空间吸引游客前来游览、品尝、体验、购物的一种新型农业经营形态,以农、林、牧、副、渔等广泛的农业资源为基础来开发旅游产品,并为游客提供特色服务的旅游业的统称,农业旅游依托于农事活动,离不开农场农庄;而乡村生态旅游则偏重于乡村风情,并且它所凭借的资源种类更加丰富,除了农业外,还包括乡村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风俗习惯等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农业旅游是乡村生态旅游的一部分。(图2-2)

图2-2 丰富多彩的民间活动

基于对乡村生态旅游内涵和特点的分析以及对旅游特性的阐述,可以归纳出乡村生态旅游以下两个特点:

首先,乡村生态旅游的最大吸引物是乡村本身。乡村内部一切有吸引力的事物,都可以被视为乡村生态旅游的资源,它不但包括乡村的自然景观、居住环境,还包括农事生产活动、风俗习惯等各方面的内容。

其次,乡村生态旅游的游客群体以都市人群为主,既包括国内旅游者,也包括国际旅游者。乡村生态旅游是相对于都市旅游而言的,都市旅游在我国的发展比较成熟,它不以传统的名山大川、历史遗迹等为旅游资源,而是将城市居民生活、城市建设成就、主题公园等纳入资源范畴;而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则以都市人群为追求与城市迥然不同的乡村差异文化为体验。由于乡村与城市间存在着生活形态、生产方式、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的差异,这些差异都吸引着都市人群前来乡村游览。

(二)乡村生态旅游的基本类型

不同的游客对于乡村生态旅游有不同的要求,有的人追求乡村宁静清洁的环境,有的人想体验乡村农事活动、水果采摘、垂钓等活动,有的人则想感受乡村节庆时热闹喜庆的氛围……由于游客来乡村的旅游目的不同,为了迎合游客的不同需求,乡村生态旅游演化出了度假型、观光型、体验型、学习型等多种形式。

1.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图2-3)

图2-3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

观光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将观光功能与农业生产结合起来,使游客在欣赏农业生产的同时,可以见识到农业生产的开放性乡村生态旅游。其主要观光场所可以分为两类:

(1)观光农业园区:是指具有农业产业特色又用于提供旅游观光的农业园区,如以大田为主的观光农业,以果树生产为主的观光果园,以蔬菜生产为主的观光菜园,以花卉生产为主的观光花园,以水产养殖为主的观光养殖场,等等;

(2)景观农业:是指具有形态特殊、布局优美、气势宏伟的农业景观(如满山错落有序的层层梯田,图案种植的大地艺术农田)或专供参观学习的农业示范区(乡)、示范带。(图2-4)

图2-4 景观农业

2.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

由于不同民族的和区域的差别,从而产生的具有不同的传统文化、风土人情的乡村人文风景,民俗型乡村生态旅游就是让游客体验不同的人文景观,一般包括以下两种类型:

(1)民族村寨:我国最富有特色的民族村寨大多数分布在西南和西北的少数民族地区,这些地区不仅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农民住宅、特色农业和手工业产品,而且还具有与中原地区差异较大的节日庆典、服装配饰以及饮食习惯等。(图2-5、图2-6)

图2-5 苗族村寨

图2-6 新疆罗布人村寨

(2)特色村寨:是指具有独特风格的大规模民居建筑,如江南园林式宅院、华南骑楼徽州村落(图2-7),它们各自都有其特殊韵味,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游览。

图2-7 徽州古村落

3.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图2-8)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是指在乡村景观中,将农业生产与休闲功能结合,并且可以提供居住生活、农事操作、休闲度假,或提供漫步休息、健身娱乐的广场式乡村生态旅游。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作为一种特色农业与休闲旅游相结合的载体,根据设施、规模、功能和承载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庄园休闲型和庭院休闲型。庄园休闲型是指可供少则几户多则几十户人家的短期或中长期修养、创作、度假、举家欢聚、喜度蜜月之用的园林化生活小区。庭院休闲型一般是为富裕阶层租购而建的固定财产,专供休闲度假或养老歇息。

图2-8 休闲型乡村生态旅游

三、国内外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

乡村生态旅游在国内外的发展情况有很大区别,国外成熟的发展模式及经验可以为国内乡村生态旅游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借鉴,同时依据我国自身国情,走出一条独特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道路。

(一)发达国家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情况

1.英国

18世纪下半叶,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城市的膨胀、环境的喧闹使得一批“英国乡村庭院”应运而生,它是追求以自然美为核心的风景庭院,把绿地池塘、森林、山川等自然景观,融入庭院之中,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是18世纪英国造园家柯伯比力提·布朗,由他所设计出的庭院风格,确定了“英国乡村庭院”在上层的地位,并使它成为贵族财富和权力的象征。随后英国的庭院设计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改进,为英国庭院式田园风光开创了良好的发展条件。

英国乡村生态旅游则兴起于20世纪60、70年代,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农业和畜牧业旅游景点已经成为英国当时的热门景点。1992年,英国官方统计以人造景点为主的旅游景点在全英国有5552个,其中农场景点186个、葡萄园81个、乡村公园209个,三者共计476个,可见当时乡村旅游景点几乎占到了全英国人造景点的十分之一。据英格兰旅游委员会统计调查表明,1995年农场景点、主题公园、工业旅游景点是英国最受欢迎的三大类景点,据初步统计,当时全英国有四分之一的农场直接开展旅游业或与旅游业密切相关,由此可见英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普及的形势。(图2-9)

图2-9 英国乡村风光

在管理上,2001年针对英国农村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英国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农村事务部”为发挥乡村休闲农业生态旅游优势,采取了更加具有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全面推行以下三套方案:

(1)农村管理方案,提供给农场主和土地管理者费用开展管理活动,以此来改善和保护农村风景、野生动植物及生活环境;

(2)有机耕作计划,通过资助农场主从传统的耕作方法向有机方法的转变,激励有机农业生产的扩张;

(3)农村经济多样化吸引适应当地环境的新型商业,并为当地居民提供工作岗位,提高收入水平。政府每年投入约5亿英镑用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以上这些发展措施和资金保障,不仅可以一改过去因生产补贴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使得田庄生态景观得到改善,而且为休闲农业、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空间。目前旅游业已经成为英国最大的产业之一,到英国乡村生态旅游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亿人次,为英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法国

法国是传统的农业国家,同时又是世界旅游强国,良好的农业基础和发达的旅游产业为法国的乡村生态旅游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0世纪70年代,法国城市居民兴起了建设“第二住宅”、开辟人工菜园的活动,法国各地农民纷纷响应这项活动,推出了农庄旅游。1988年,法国农会常设委员会(APCA)设立农业及旅游接待服务处,联合法国农业经营者公会联盟、国家青年农民中心和法国农会与互助联盟等专门的农业组织,建立了名为“欢迎莅临农场”的组织网络(图2-10)。该网络包含三大类和九个系列,分别是美食品尝、休闲和住宿三大类;农场客栈点心农场、农产品农场、骑马农场、教学农场、探索农场、狩猎农场、暂住农场和露营农场九个系列(见表2-1)。1998年,三分之二的法国人选择了国内度假,其中33%的游客选择了乡村度假。为了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良性发展,法国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

图2-10 法国农场

第一,在市场推动方面,APCA还负责每年编制“欢迎莅临农场”手册,其中记录了已经加入该组织的农场,为游客提供参考和选择。由于APCA属于政府机构,其发布的信息更具公信度,为推动乡村生态旅游的规范化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第二,在市场营销上,法国政府每年都会组织一次为期两天的“欢迎莅临农场”博览会;在开发和管理方面,主要由法国政府和APCA共同实施,主要包括:通过政府公共资金补贴、银行贷款等手段,鼓励农民修葺房舍发展乡村旅馆,保护传统建筑和文化遗产;

第三,加强质量管理,颁发格证书,只有取得“欢迎莅临农场”资格证书的住宿、餐饮场所才具有营业资格,同时还对农产品的来源和建筑特色方面也进行严格规定,不许贩卖和采购其他农场的农产品、农场的建筑必须符合当地特色、必须使用当地特色餐具等;

第四,利用互联网等新技术手段,进行网上营销和预订业务。除此以外,法国还成立了专门机构来促进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在政府大力支持和有效管理下,乡村生态旅游收入已占到法国旅游总收入的1/4,成为法国旅游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2-1 法国农场类型

续表

3.美国

美国地域宽广,农业机械化程度高,仅在美国东部就有数以千计的农场。各个农场除了开展游客自采瓜果的旅游项目外,还推出了垂钓比赛、绿色食品展、乡村音乐会、冬天破冰垂钓、“玉米田迷宫”、“农场博物馆”等特色旅游项目,另外“瓜果塑造”以及“庄稼人艺术画”等乡间艺术也颇受游客青睐,斯坦·赫德是美国著名的大地艺术家,他首创了一种“庄稼画”艺术。1989年,他根据凡·高的名画《向日葵》,在故乡的土地上创作了一幅20英亩大的“庄稼画”———《向日葵》,画面中的葵花由十多英亩盛开的向日葵构成,花瓶由蒺麻地组成,台桌布则由大豆地形成,游客可以在飞机或附近的高山上欣赏它的魅力。(图2-11)

图2-11 斯坦·赫德作品

为保证乡村旅游的健康发展,政府还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1992年专门立法规定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设立“农村旅游发展委员会”,对农村旅游的发展政策进行研究。并制定了严格的管理法规,如要求农场必须设立流动厕所和饮用水源,露天场所则要求提供消毒水等,美国已有30个州有明确针对农村区域的旅游政策,其中14个州在它们的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中包含了乡村生态旅游。在资金上,联邦政府设立了“农村旅游发展基金”,联邦政府的小企业管理局还专门制定了农村旅游贷款计划,根据各农场具体情况政府给予启动资金。在市场营销方面,政府印制《农村旅游手册》对乡村生态旅游进行宣传。此外,还十分注重人才建设,加强了对乡村生态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教育

除了政府积极推行和引导外,美国的许多农场还主动学习,增加市场学、计算机和互联网应用方面的知识,以提高经营水平,世界著名学府康奈尔大学还为农场主开设了如何成为农业企业家的课程和讲座。

(二)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

1.台湾地区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状况

我国台湾地区乡村生态旅游产业也是随着其工业化程度不断深入而发展的,其发展的成熟程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具有一定的差距,发展经历更贴近大陆乡村生态旅游的现实情况。

台湾地区与大陆隔海相望,文化背景大同小异。在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台湾农业由于受到工业和商业快速发展的竞争,开始步入停滞期。为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台湾加快了农业转型,调整农业结构,使农业从第一产业向第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台湾农业最高管理部门———台湾农委对发展休闲农业极为重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辅导机构,台湾从上到下形成了观光休闲农业的管理和辅导体系。政府主要负责制定政策,编制和审批规划,安排资金补助和贷款,支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信息咨询,制定评价标准,定期检查和评估,加强与旅游部门的联系。

此外,台湾农业主管部门还推动了“一乡镇一休闲农渔区”和利用占全岛面积1/2以上的森林资源,积极发展生态旅游,筹建步道,与民宿、观光园林结合,进一步推进农业加快转型。发挥农会、农业推广学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帮助农民转型。如台湾省农业策略联盟发展协会和台北市农会联合开展农业休闲旅游,与全省100多家休闲农场结盟,推销优惠休闲游。经营休闲农业者也成立休闲农业发展协会,相互交流举办共同活动,使休闲农业走向精细的专业化分工。(图2-12)

在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通过上述一系列政策和措施的实施,依托农业发展起来的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在全台湾广泛开展起来,形成了风格多样的发展类型,诸如农园体验、森林旅游、乡村畜牧、教育农园、乡土风俗、生态保育、渔业风情等休闲活动呈现多元化发展的现象。(表2-2)

图2-12 台湾农场

(由上而下分别是情境农场、瑞穗农场、大溪花海农场)

表2-2 台湾观光休闲农业类型

续表

这些以农业旅游为主导的休闲产业类型取得了明显成效,在旅游、教育、环保、经济等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旅游与休闲产业在台湾地区已成为发展前景巨大的新兴产业之一。

2.大陆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

在国内,真正意义上的乡村生态旅游始于20世纪80年代,始于大中城市的郊区,当时乡村发展普遍落后,农民生活较为贫困,为了推动乡村发展,政府推行了一些依靠旅游扶贫的政策;同时也为了让久住城市的居民体验农村生活、欣赏田园风光,让因高强度的都市生活形成的精神压力得到一定的舒缓、放松。现在有越来越多的都市人渴望亲近自然,并加入到乡村生态旅游的队伍中,这促进了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使它成为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个新热点。

目前国内乡村生态旅游比较突出的有六种形式,即北京民俗文化旅游模式、成都农家乐乡村生态旅游模式、贵州民族文化旅游模式、黄山景区边缘型模式、华西村新村旅游模式和乌镇古镇旅游模式。

成都乡村生态旅游与其他几种乡村生态旅游模式的区别见表2-3。

表2-3 国内几种主要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模式比较

续表

下面简要介绍其中的三种形式:

(1)北京“民俗村”发展模式。北京民俗旅游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的昌平十三陵以观光桃园的形式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赏、游玩,自此北京民俗旅游经历了农家乐时期(1994年以前)、民俗旅游接待专业户时期(1995年—2000年)以及规模经营(2001年至今)三个阶段。经过20多年的发展,北京乡村生态旅游的产品现主要分为:农业观光休闲园,包括观光果园、观光垂钓园、观光养殖园和乡村度假园;民俗文化休闲,节庆活动以自然资源的物候时令为依托,气候适宜的春秋季为最多;休闲度假,包括滑雪场、游泳温泉、卡丁车、射击场、赛马场和高尔夫。(图2-13)

图2-13 北京周边农家乐

(2)云南以丽江为代表的特色小城镇模式。丽江古城,又名“大研古镇”,海拔高度2400米。它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丽江市,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唯一两个没有城墙的古城之一。丽江古城融合了纳西、白、藏、汉各民族建筑艺术的精华,它依山而建,与大自然有机结合在一起。(图2-14)

丽江古城从城镇的整体布局到民居的形式以及建筑材料、工艺装饰、施工工艺、环境等方面,均完好地保存了古代风貌。丽江古城的道路和水系、五彩石路面、石拱桥、木板桥和四方街商贸广场一直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留存至今。民居的修复和建造依然是采用传统工艺和材料,古城风貌得到地方政府最大力度的保护。

丽江根据市场要求和客源要求不断调整产品,推出了一系列旅游产品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开发推出新的后继产品,使得丽江在旅游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东巴文化、纳西古乐、大型歌舞晚会《丽水金沙》这些产品都吸引着国内外众多媒体的报道,这不但提高了丽江的知名度,引发了丽江持续升温的旅游热潮,而且极大地带动了相关产业的迅速发展,有利促进了对外开放和经济型社会的全面进步。(图2-15)

图2-14 丽江风光

图2-15 《丽水金沙》表演现场

(3)贵州以巴拉河为代表的“民族村寨”模式。贵州省拥有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原生的自然环境、浓郁的少数民族风情,形成了以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民俗风情交相辉映的丰富旅游资源,被誉为“天然公园省”。贵州拥有17个少数民族,各民族以其无穷的智慧创造了灿烂的历史和文化,特定的地理环境以及民间工艺,成为宝贵的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科学价值和观赏价值。

经过多年的发展,贵州省农村已经有130多个民族村寨开展了以浓郁古朴的民族文化为载体的民族村寨游、民族节庆游、民俗寻宗游、古镇探秘游、农业观光游、城郊农家乐和徒步探险游等旅游产品,共同组成了形式多样的贵州乡村生态旅游产品体系。其中最典型的是贵州黔东南巴拉河流域的苗族村落(图2-16),世界旅游组织将其列入到了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示范点。新西兰提供了30万美元的无偿援助。中外专家们按照“同质中寻差异,对比中显个性,选择中把重点”的原则,编制了贵州省第一个高起点———巴拉河乡村生态旅游示范项目,选定了文化保存完好、建筑和环境质量较高、交通便利的黔东南自治州的巴拉河流域的南花、上郎德、猫猫河等六座苗族村寨群落形成了一个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区。设计包括徒步旅行、漂流泛舟、娱乐休闲、民族艺术观赏(图2-17)、乡村作坊等配套项目。(见表2-4)

图2-16 贵州千户苗寨

图2-17 精湛的苗族手工艺

表2-4 巴拉河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特点

3.我国乡村生态旅游现存的一些问题

经过30年的发展,我国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但其发展时间毕竟只有短短30年,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存在着许多不完善的地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业在全国各地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客源市场的认识不足。乡村生态旅游不同于其他旅游,它的实质内涵是体验和深入了解乡村生活,目前我国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科学的合理开发方式和开发途径缺乏科学理解,一些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和地方政府对乡村生态旅游的本质、内涵认识不足,将精力全部放在乡村城市化建设上,而忽略了乡村最原始的本土特色,从而使得乡村越来越城市化,破坏了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原生态的景观和乡土特色。乡村性是乡村生态旅游推销的整体核心和独特卖点,在乡村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这种破坏乡村性的乡村生态旅游行为使那些乡村生态旅游地区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另外,对乡村生态旅游的客源市场认识不足。并不是所有的城市居民都是其客源市场的对象,城市化程度不高的中小城市居民对乡村较了解,乡村对他们并没有对大城市居民的吸引力大。

(2)同质化开发。目前一些乡村生态旅游经营者没有全面调查和分析城市游客来源、客源类型、市场规模、客流规律、游客消费能力和消费需求等情况,也不了解周围相邻地区有无竞争的同类旅游项目,就盲目上项目发展乡村农业旅游,造成很多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没有突出自己的特色,形成同一地区内项目建设重复、功能雷同、效益低下的同质化局面。开发同质化是一种发展初级阶段的表现,主要是指对现有旅游资源的简单利用和产品的重复建设。

(3)产品粗糙,缺乏技术含量。初级化的产品对应初级化的市场。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初级加工和粗放形式的经营状态是互为联系的。目前国内许多乡村生态旅游点旅游产品单一,服务项目大同小异,而且在近距离的一些旅游景点之间还存在着相互模仿和追逐,从而使众多旅游景点及旅游项目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这种设计类型趋同、千篇一律的活动模式,难以形成具有独特卖点的旅游吸引力,还使彼此间的竞争加剧,市场风险加大,从而导致效益下降。另外,尽管很多旅游景点已经注意到产品开发的参与性,但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使活动形式过于单调。最后,乡村生态旅游配套设施不完善,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目前,我国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地区大多是城郊以及经济水平较低的农村地区,由于这些地区经济水平普遍较低,基础设施配套跟不上,导致许多旅游基础设施不能满足旅游活动的需要,也难以留住游客,其中以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活动的可进入性与旅游活动开展的矛盾最为突出。在经营管理上,农民群众虽然具有兴办乡村生态旅游的积极性,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培训和锻炼,经营管理水平低下,而且政府对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尚未制定应有的优惠政策,也没有制定乡村生态旅游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也就不能保证其健康、持续发展。

(4)缺乏统一的规划管理,建设具有盲目性。乡村生态旅游开发存在小、散、重、乱等现象。规划上,大多数乡村生态旅游没有进行过专项的旅游规划,发展具有很大的盲目性。近几年来观光农业远的热门让很多地区盲目兴建各种农业(艺)园、瓜果园、饲养场等旅游项目,而且这些项目的开发大多只停留在观光层面,对于园区产品的研发、销售等环节却并没有深入的研究,这样一哄而上的结果只会导致新一轮的“主题公园”悲剧的重演。标准化建设也常出现在各地的乡村建设中,标准化就其本身来说不是坏事情,但是如果将它样板化,则会对乡村生态旅游业的发展带来不良影响。

(5)模式单一。模式单一主要表现为开发模式、经营模式、市场模式的单一。开发的同质性产品的初级性,必然会引起模式的单一化。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单一,可以说90%以上还仅仅停留在提供简单的吃、住家庭接待服务和季节性采摘活动上。丰富的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产品雷同、品位不高、重复较多,不能满足游客多层次、多样化和高文化品位的旅游需求。“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干农家活”基本成为乡村生态旅游的定式,“千村一面”的产品太多,“一村一格”的特色缺失。农家乐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乡村生态旅游的代名词。不可否认,农家乐直接对应了大众消费,且开发成本低廉,资源要求水平相对较低。这种形式能够适应目前的发展阶段,但是其后续发展何在?随着游客自身的不断成熟,消费需求的进一步深入,这种简单模式将不能适应需求。从旅游心理学的角度而言,求新、求异是旅游的动力,游客需要更新鲜、更深刻的体验和感受。

(6)文化空心。乡村文化有悠久的历史传承和文化积淀,是一种活生生的,充满吸引力的文化。但现在产生了一些问题:

许多乡村为了吸引游客前来,牺牲自己的文化特质来迎合城市人的文化需求,在迎合的过程中又会造成文化的扭曲。所谓“不土不洋”“不城不乡”,说不清楚到底哪种好,时间长了就会把自己的根底忘掉。各地的民俗应该由于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例如不能将东北的秧歌舞和西北的腰鼓复制到南方乡村进行表演。每个乡村的个性和特色应该是不一样的。如果只一味迎合城市人需求,其直接后果就是丧失自己传承多年的文化本体,形成一套只为了对应城市人需求的庸俗文化,这样做只会得不偿失。

(7)市场饱和。由于我国乡村生态旅游业发展的不均衡性,就整体而言,乡村生态旅游还未达到饱和程度,但是在一些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起步较早,发展较快的地区,这类问题已经开始出现,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需求的限度。目前各地的乡村生态旅游准入门槛较低,可供发展的余地较大,众多地区都是自发发展的状态,然而市场对于乡村生态旅游的需求是有限的,一旦市场发生饱和,产生供过于求的现象,则会对整个乡村生态旅游市场造成很大的冲击。

第二,市场的分流。现在的旅游方式,尤其是休闲旅游方式已经越来越多,乡村生态旅游并不是唯一的选择。随着其他旅游方式的发展,自然会产生需求的分流,这也是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另一个机会。

第三,消费的成熟。消费者的消费心理越来越成熟,对于旅游产品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如何应对消费者越来越高的要求,留住“回头客”,这也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综上所述,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至今,在肯定其发展成绩和巨大的发展前景的同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所存在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是多种多样的,有一些是不能避免的,属于发展阶段特有的问题;有一些是受经济、环境等因素造成的;有一些则是属于运行过程中操作方式的问题。乡村生态旅游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较短,是在短时间内由于市场需求的迅速释放实现了发展规模迅速膨胀,出现一个快速发展的势头。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它毕竟是一个新兴事物,在急速发展的过程中,速度和质量是不成正比的,因为速度的发展依靠数量的积累,而质量的取得需要时间,需要各种发展要素的不断融合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趋势

乡村生态旅游在40多年的发展进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英国Richard Sharpley先生认为乡村生态旅游企业面临的挑战主要有:缺少支持;缺少训练;旅游设施和旅游吸引物缺乏;淡旺季明显,利用率不高;营销效率低下等几个方面。为了解决乡村生态旅游发展面临的问题,发达国家采取积极对策,使乡村旅游呈现出新的发展态势:

(1)把发展乡村旅游纳入解决农村问题,推动农村持续全面进步的战略范畴,从政策层面进行有效推动。以英国为例,为解决日渐凸显的农村社区人口的基本生活保障问题,农业和农民收入下降问题,农村的贫困问题,农村环境等问题,英国在2001年大选后将原农业、渔业及食品部(MAFF)改为环境、食品和农村事务部(DEFRA)并增加了“环境”与“农村事务”,采取了更具竞争性、灵活性,对环境更加负责的政策。政府每年投入约5亿英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为了继续提高对农村事务的支持水平,到2007年拨付了16亿英镑来支持英国农村发展计划。英国环保人士巴彻勒说:旅游业是英国最大的产业,截至目前,到英国乡村休闲农作和生态旅游的人数已经超过了10亿。

(2)突出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法国、日本等一些旅游发达国家,在进行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和规划时,非常重视在原有的一些遗址上进行复原和整修,尽可能保持其传统的、旧式的、古董的、原貌的民俗景点或博物馆,使之成为乡土式的综合博物馆。乡村生态旅游与其是在乡村空间里旅行,还不如说是在乡村概念中旅行。乡村魅力对于都市人群来说,或许并不是换一种“地方”,而是换一种体认“价值”。

在芬兰,农场旅游广受欢迎。人们在农场可以欣赏原生态的乡村景色,体验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农场主用自己饲养的家禽、种植的农作物等生态食品款待客人。在芬兰,类似的乡村生态旅游场所有几百处,均强调保持乡村自然人文环境的原真性。

(3)乡村生态旅游朝选择的多样化和方式的自助化方向发展。随着乡村生态旅游的迅速普及化,旅游者对乡村生态旅游品种的多样性、内容的丰富性和体验差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旅游者不再满足于一些成熟的乡村生态旅游点和较固定的旅游项目,而是自主开辟新的旅游点,提出新的旅游要求。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和旅游内容有不断泛化的趋势。与乡村生态旅游选择多样性相仿,发达国家的旅游者愿意选择更加自助的方式开展乡村生态旅游。自助的方式包括交通出行的自助化,自驾车、单车或徒步出行,更加愿意选择利用乡村生态环境和资源开展自娱自乐活动。

(4)乡村生态旅游客源从区域性向跨区域、国际化方向转化。乡村生态旅游在起步阶段,一般以近郊旅游为主,客源为附近城市居民,区域很狭窄。随着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规模的扩大,主要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日益注重品牌建设,加大了宣传促销的力度。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的客源构成趋向多元,一些知名的乡村生态旅游目的地吸引了中远程的国内游客以及境外旅游客源。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乡村旅游的国际化也随之加快。

知识链接

我国推动乡村生态旅游的相关政策

乡村生态旅游自发展之后,各地政府都表现出了积极的态度,将其作为新兴的旅游形式作为推广,国家旅游局也通过各种政策手段给予大力支持。1998年国家旅游局推出了“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与大自然亲近为旅游主题的“华夏城乡游”活动,以此活动为契机,乡村生态旅游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起来。2001年,国家旅游局把推进工业旅游、农业旅游列为2001年旅游工作的重点,在全国推行了农业旅游示范点工作,通过分析、调研、筛选和征求意见等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后,2005年1月公布了全国首批工农业旅游306个示范点名单,其中农业旅游示范点有203个。这不仅为乡村生态旅游开辟了新的发展途径,树立了现代旅游业与现代农业结合的典范,同时还在提高农业附加值,拓展农业功能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2006年,面对乡村生态旅游蓬勃发展态势和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的确定,国家旅游局确定该年度的宣传主题为“2006中国乡村游”,提出了“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的发展口号,在2006年初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同志在讲话中强调:“旅游行业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以旅游促‘三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按照中央的部署和吴仪副总理的要求,2006年国家旅游局对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了一系列的工作:一是下发了《关于促进农村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二是在成都召开全国乡村生态旅游现场会;三是和建设部一起在云南召开旅游小城镇工作会议;四是和各省(区、市)旅游部门一起组织了一系列的调研;五是和世界旅游组织、世界银行等有关组织在贵州召开乡村生态旅游国际论坛。这些既是国家旅游局和全行业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的重要举措,也是发挥以旅游促乡村建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的切实体现,同时还为全国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此后,国家旅游局确定了“2007·中国和谐城乡游”的主题,进一步丰富、深化和延展了“2006·中国乡村游”的内涵,2007年3月,国家旅游局联合农业部下发“国家旅游局农业部关于大力推进全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通知”。为协调全国乡村生态旅游工作的开展,国家旅游局和农业部共同成立了“全国乡村生态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邵琪伟局长和张宝文副部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具体工作由国家旅游局综合协调司和农业部发展计划司共同承担。这进一步推进了全国乡村生态旅游规范、健康、快速发展。《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实施乡村生态旅游富民工程,开展各具特色的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2010年国务院一号文件专门强调“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生态旅游”。2011全国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工作会议提出,要把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国内旅游的基础工程来抓,把乡村生态旅游作为发展国内旅游的主战场,摆上突出位置抓实抓好。《全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纲要》(2009—2015年)提出,到2015年,力争实现乡村生态旅游接待人数超过8亿人次,旅游收入超过1200亿元,直接就业1000万人,间接就业4000万人。

据统计,在城市居民小长假出游选择中,选择乡村生态旅游的占70%以上。不少县的乡村生态旅游接待人数和收入,占当地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总收入的比例已达到甚至超过50%。2013年,全国乡村生态旅游接待9亿人次,经营收入2700亿元,继续保持着15%以上的增长态势。国内游客参加率和重游率最高的乡村生态旅游项目是依然是以“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

任务测试

1.乡村生态旅游包括哪几种基本类型?

2.国外乡村生态旅游的起源?

3.国内乡村生态旅游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4.简述目前我国乡村生态旅游存在的不足。

任务二 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分类

任务导读

本任务通过对成都乡村生态旅游的形成背景、发展历程、不同类型及地域分布几方面的介绍,使学生掌握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分类。

任务目标

1.了解成都乡村生态旅游的背景及发展历程。

2.掌握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及各自的特点。

任务内容

一、成都乡村生态旅游产生的背景及条件

在2250年前,蜀郡太守李冰父子设计并组织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变为“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的天府之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了天府儿女崇尚自然、享受生活的秉性,追求休闲、娱乐和时尚的生活情趣以及敢于创新的精神。改革开放后,成都人充分发挥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和区位便捷等有利条件,加快发展步伐,在西部地区率先跨入小康行列。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成都人更加追求精神生活,崇尚自然、返璞归真的旅游需求应运而生。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村面临着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农家乐”旅游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最佳切入点。成都市郊区农村凭借其有利的区位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在全省率先开展“农家乐”旅游,既适应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也迎合了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的需求,加之1995年以后,我国实行“双休日”,为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提供了时间保证,也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提供了市场条件。

四川既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成都作为四川省省会、西南特大中心城市,人口约有1040万,其中农业人口约600万,占全市总人口数的63%左右,乡村农业资源十分丰富,使得成都具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潜在动力。拥有丰富农业资源的成都,要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关键、重点、难点都在农村。(图2-18)

成都具有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客观条件:从空间布局上来看,农村地区位于成都市中心区以外车程为0.5~1.5小时范围内,形成成一个环状结构;从地貌特征上来看,成都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因此生物资源丰富,有“天府之国”的美誉;从客源市场上来看,成都是西南特大中心城市,根据2013年成都市人口普查结果,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429.8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968元,比上年增长10.2%,随着市民可分配收入的迅速提高,旅游消费市场也在不断扩大。

图2-18 四川省旅游资源

二、成都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历程

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起源于“农家乐”,成都是全国“农家乐”旅游发源地,真正以“农家乐”命名的乡村生态旅游始于1987年的成都郊区龙泉驿书房村举办的桃花节。这次桃花节把农事活动、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民俗文化、乡村民居和聚落文化与现代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相结合,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旅游形式。“农家乐”多在城郊、农村或成熟的景点附近,以农民从业为主,农民以家庭为单位,使自己的院落和周围的农家庄园成为旅游地,为游客提供特色菜肴与乡村生活体验,以此吸引游客前来休闲度假。农家乐旅游是农民向城市现代人提供回归自然的途径,从而使城市人获得身心放松、愉悦精神的休闲旅游方式。一般而言,农家乐的业主利用当地的农产品进行加工,满足客人的需要,成本较低,因此消费就不高。而且农家乐周围一般都是美丽的自然或田园风光,与城市中钢筋水泥的冷硬环境完全不同,从而可以舒缓现代人因快节奏的生活产生的生活压力,并且能够亲近自然,感受自然的勃勃生机,因此受到很多城市年轻人的欢迎。

成都市“农家乐”旅游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87年—1991年)为萌芽阶段

这一阶段农业生产结构开始发生变化,一部分农民利用自己的庭院和责任田从事旅游接待活动,吸引城市居民利用节假日到城郊农村的农家小院呼吸新鲜空气,观赏田园风光,亲自采集农家新鲜蔬菜和瓜果,品尝绿色生态食品,还可以购买盆景、根雕、花卉、新鲜农产品等。郫县友爱镇农科村“农家乐”的产生与发展就是这一时期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典型。(图2-19)

图2-19 郫县农科村

(二)第二阶段(1992年—2001年)为规模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发展“农家乐”的指导思想为“先发展后规范”。“农家乐”旅游发展步伐大大加快,从事旅游接待的农户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郫县县委、县政府及时总结农科村这一创造性的实践经验,因势利导,从政策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给予支持和帮助,使参与旅游接待服务的农户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利用农业资源开展旅游活动的新形式———“农家乐”。

成都市市委、市政府也高度重视“农家乐”旅游这一新生事物,把农科村“农家乐”的发展模式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典型大力向外宣传和推广。1996年9月17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的胡锦涛同志到郫县友爱乡农科村视察时,原计划视察40分钟,胡锦涛越视察兴趣越浓,最后用了90分钟才结束视察,他称赞“农家乐”旅游为农民开辟了又一条致富之路。随着郫县友爱乡农科村“农家乐”的蓬勃发展,成都周边其他乡村也纷纷开始发展“农家乐”旅游,如温江、双流、龙泉驿、三圣乡等地的“农家乐”的如雨后春笋般兴起,规模不断壮大,发展“农家乐”的地域范围从近郊区向远郊区,以及向四川省其他市、州农村地区扩展。受成都农家乐的带动和影响,“农家乐”已经遍布四川省的21个市、州,四川成为全国“农家乐”旅游发展最快的省份之一。

(三)第三阶段(2002年至今)为规范发展阶段

特点是旅游氛围比较浓厚,旅游特色更加突出,旅游体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在成都市乡村生态旅游蓬勃发展的同时,结合实际相应制定了农家乐星级评定标准,有的还对乡村酒店、乡村古镇等进行规范。此外,成都市大部分农业旅游示范点单位均成立了行业自律性“乡村生态旅游协会”合作组织,通过制定章程和规范,在管理和约束村民发展农业旅游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目前,成都被国家旅游局授予“中国农家乐”发源地的称号,成都锦江区三圣花乡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锦江区三圣乡红砂村“花乡农居”、郫县友爱镇农科村、龙泉驿区兴龙镇“万亩观光果园”、都江堰市青城镇“青城红阳猕猴桃、青城绿茶基地”均已成为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这些标志着四川省乡村生态旅游正向品牌化、规模化、特色化、多样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截至2013年底,成都已拥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5家,星级饭店140家,社会旅馆5000余家,旅行社340家,星级农家乐167家,星级乡村酒店96家,乡村生态旅游已经成为成都旅游业的一大亮点。据统计,截至2013年底,成都乡村生态旅游接待游客超过8000万人次,同比增长1.57%,实现乡村生态旅游收入140多亿元,从旅游接待人数及收入上看遥遥领先于浙江杭州、北京等国内其他城市,占全市旅游接待总人数的一半以上。根据《2013年成都市乡村生态旅游发展报告》,2013年,成都乡村生态旅游从业人员近35万人,人均年收入达4万余元,全市乡村生态旅游业助农增收人均约137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比增长15%,乡村生态旅游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现在,成都已基本形成了以农家乐、乡村酒店、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旅游特色村、旅游古镇为主要产品的乡村生态旅游产业态势,有效地调整了旅游产业结构,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以及农民人均年收入逐年增加。

知识链接

成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的效果

2003年以来,成都市党委、政府坚持因地制宜、错位发展,充分利用背靠大城市的地缘优势,因势利导,以城市化带动农村,以产业化提升农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形成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度假为特色的新农村建设新模式,探索出了一条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市民化”的城乡一体化新途径。

一、乡村生态旅游促进了城乡结构调整

成都市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带动了城乡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城乡经济运行一体化。一是优化了三次产业结构。乡村生态旅游丰富了旅游产品内容,提升了服务业吸纳就业能力,提高了第三产业比重,拓展了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二是促进了三次产业联动发展。通过统筹城乡资源和优化产业布局,将工业化技术成果应用到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将城市商业资本吸引到乡村,同时,乡村生态旅游将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第二和第三产业,突破城乡间要素流动障碍,推动三次产业融合,形成了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

二、乡村生态旅游改善了城乡居住环境

乡村是城市的延伸,为推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成都市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城乡人居环境一体化。一是城镇布局更加合理。通过高起点规划,打造以中心城市、中心集镇、中心村为构架的“蛛网”型城—镇—村体系,强化了城镇集聚辐射作用。二是农村居住条件显著提高。按照整体规划,基础设施城市化,以城市道路、污水处理、天然气等生活设施标准,完善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房改造景观化,按照宜散则散、宜聚则聚的原则,通过农户出资和政府补贴相结合改造农房,一幢幢赏心悦目的老成都民居和仿欧式建筑群,成为一道道风景线;三是城乡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景观打造生态化,保护湿地,新建绿地,保护原生态植被,形成众多景观景点,传承人文和自然景观,营造优美的生态环境,形成城乡一体的最佳人居环境和生产环境。

三、乡村旅游推动了城乡综合配套改革

成都市坚持以旅助农、以旅富农,逐步消除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走在全国前列。一是逐步完善了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立了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非城镇从业人员综合保险制度,率先在全国将新农合、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市属高校大学生基本医疗保险合为一体,实现了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一体化。依托乡村旅游产业,开发提供旅游服务型岗位,确保了农民失地不失利、不失业、不失权。二是优化了农村人力资源配置。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一方面促使农村居民参加生产技能、经营管理、文化素养等综合培训,实现农民现代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吸引城市外来优秀管理经营人才到农村从事生产经营活动,逐步实现城乡就业一体化。三是推动了农村土地流转。2008年在全国率先对农村土地进行确权,明晰农民的财产权,建立了农村产权(包括宅基地、承包地、房屋、林地等)交易制度。开发土地集约化,对土地严格监管,通过拆院并院、拆企入园、建新拆旧,搞好土地整理,在不减少原有耕地面积的前提下,将集约出的建设用地,用于旅游开发,盘活土地资源,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的转变。同时,由于农村土地流转,吸引了城市人才、资本流向农村,城市生产要素的介入,从科学规划上、建设标准上、服务水平上、突出特色上、提高内涵上,都提高了乡村生态旅游建设的水平,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

三、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分布

(一)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基本类型

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除了“农家乐”外,还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

1.高科技农业观光园

高科技生态观光农业是一种以乡村和农业为载体的新型生态旅游业。近年来,伴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代农业不仅具有生产性功能,还具有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人们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生活性功能。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多,生活节奏的加快,以及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渴望多样化的旅游,尤其希望能在典型的农村环境中放松自己。于是,农业与旅游业边缘交叉的新兴产业———观光农业应运而生。

高科技生态观光农业园不是人们通常所述的与生态农业、旅游农业、高效农业等同意义上的生态农业观光,它是在现代农业基础上,集合现代农业建设的实践经验,迎合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情趣变化的需要而提出的。高科技生态农业观光园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区域优势为基础,以高新示范园为桥梁,以产业化经营为主线,融直接效益与观赏效益、长远效益与社会效益于一体的现代农业心体系。

近年来,成都重点培育农村新型集体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和现代农庄“三大市场经营主体”,其中,一些高科技农业观光园以其特有的魅力被大众所喜爱,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贵和高新农业生态观光园(图2-20)、双流县艺隆田园现代农庄(图2-21)、都江堰市高科技农业旅游园等。

图2-20 贵和高新农业生态观光园

图2-21 艺隆田园现代农庄

2.农业新村

近年来,成都积极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实施“两化”互动、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已经初步构建起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成都农业新村的建设中,利用原有的林盘、农田、水系等资源,尊重乡村自然山水,规划建设新居组团,形成“院在田中、院田相连”的川西田园风光,彰显生态田园新村风貌。同时注重川西民居、民俗的保护与传承,采取小规模、组团式、院落式布局,保持农村特色,展现粉墙黛瓦、错落有致的现代川西民居村落。(图2-22)

图2-22 成都蒲江县大兴镇炉坪新村

2008年,汶川大地震不仅造成了数万人生命的流逝,也造成了许多村落的毁坏,其中就有都江堰市虹口乡。由于距离震中映秀不到10公里,虹口震级8级,烈度11级,全乡伤亡数百人。大面积山体严重塌方,损毁道路110公里,大片房屋损毁,经济损失达到30亿元。重建虹口,是灾后成都政府面对的一个艰巨任务。在政府和援建组织的帮下,虹口乡的灾后重建工作科学有序地开展起来,通过输血式扶贫发展到造血式扶贫,使受灾村当地的居民解决了居住、生存及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并走出了适合本地可持续发展的特色经济之路。

依托虹口乡本身的自然资源,从乡情实际和原有产业基础来考虑,全乡灾后产业的定位仍然是以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为支柱,配套发展相关服务业,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对虹口旅游基础设施进行科学合理的布局,形成以白沙河水上娱乐为轴,旅游度假休闲带和农业旅游观光带为“两翼”的产业布局,并在深溪村、联合村区域分别规划建设地震遗迹观光、科考点和山地户外精品运动基地。经过多年的灾后重建工作,虹口乡已完成了从废墟到景区的涅槃重生:2010年底虹口乡成功创建国家级AAAA级景区;2011 年3月,荣获“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生态旅游示范点”称号;2011年5月,成功创建“全国文明乡镇”。(图2-23)

图2-23 虹口漂流

3.古村落、村寨

成都历史悠久,其古镇的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前列,自20世纪90年代起,成都就开始对各历史文化名镇进行保护和开发,提出了一系列保护要求和整治措施,当时已有新繁、城厢、新都、临邛、崇阳、黄龙溪、安仁(图2-24)等7个镇被列为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其后,其他古镇也进入保护和开发的序列。据统计目前,成都有25个历史文化名镇,它们就像璀璨的珠宝一样,分布在成都平原上。今日的天府古镇文化,可谓异彩纷呈,里面既有传承数千年的农耕文化、历史久远的古蜀文化、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也有五方融合的移民文化、形态各异的建筑文化、群星灿烂的名人文化。(图2-25)

图2-24 安仁古镇

对于众多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成都严格遵循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以及“修旧如故”的原则。经过十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一些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已经成熟。现在,游客们深入古镇游览,不仅能看到旧时的民居建筑、宗祠、书院、寺庙、码头、茶楼以及桥梁等物质形态的建筑,还能感受到民间歌谣、民间灯舞、戏曲坐唱、传统工艺及农事节庆等非物质历史文化的厚重。

图2-25 朝阳湖飞仙阁唐代摩崖石刻群

(二)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分布

1.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空间分布

成都乡村生态旅游空间结构可以划分为:城市旅游圈(距市中心半径R≤10km)、城乡接合部旅游圈(10km<R≤20km)、近郊休闲旅游圈(20km<R≤50km以内)、偏远旅游圈(50km<R≤150km)4个同心圈层,各圈层重点依托景区(点)见表2-5。

表2-5 成都市乡村生态旅游地空间结构及产品分布设计

2.成都乡村生态旅游的地域分布

成都市乡村生态旅游资源非常丰富,分布较为广泛。成都下辖9区、6县、4市都有一定的资源,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较好。各个地区广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的同时,根据市场、交通、区位、资源的差异形成较为明显特色的几个板块的分布。(图2-26)

图2-26 成都地区旅游资源分布图

(1)成都城东乡村生态旅游资源。成都东部的乡村生态旅游以利用自家庭院、堰塘、果园、花圃、农场等农、林、牧、渔业的资源优势和乡村风土民俗等吸引旅游者,为游客提供观光、运动、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购物等综合服务的各种类型的乡村生态旅游接待点,以下分别列出成都东区的部分特色乡村生态旅游景点:

1)特色古镇。

●洛带古镇———洛带古镇是四川客家聚集区的典型代表,它在三国时建镇,传说因蜀汉后主刘禅的玉带落入镇旁的八角井而得名。唐宋时,隶属成都府灵泉县(今龙泉驿区),名排东山“三大场镇”之首。清朝时更名为甄子场,后复原名并沿用至今,是一个千年古镇和历史文化名镇。镇内传说众多、古迹遍地,场镇老街以清代建筑风格为主,呈“一街七巷子”格局,广东、江西、湖广、川北四大客家会馆、客家博物馆和客家公园坐落其中,是名副其实的“客家名镇、会馆之乡”。镇内90%以上的居民为客家人,至今仍讲客家话,沿袭客家习俗,被誉为“中国西部客家第一镇”。

洛带古镇是国家4A级景区。距离市区约20公里,交通十分方便。古镇历史悠久,依托自己独特的客家风俗和客家文化,也吸引着络绎不绝的游人前来观光。洛带古镇上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和多种文化的相互交融,留下了众多的民间传说、历史遗迹、古老建筑、客家会馆,浓郁的客家风情令人陶醉。(图2-27)

2)特色农家乐。

●泉山庄农家乐———泉山庄农家乐位于龙泉山脉的龙头,据龙泉驿区2公里,山庄泉泽遍野,山峦叠翠。可春日赏花、夏日避暑、秋日品果、冬日赏梅,一年四季皆有美景,让游客可以欣赏美景,品尝美食,放松身心。

●曾家大院———曾家大院位于成都市龙泉驿区老成渝路,距市区30分钟车程,交通便利。大院占地20余亩,一次性可接待1200人,是龙泉驿区档次较高、规模较大的三星级农家乐。农家乐位于群山环绕之中,游客在此之间可以感受满野翠绿,享受自然,放松身心。

图2-27 洛带古镇

3)龙泉万亩观光果园。成都龙泉万亩观光果园位于成都市东郊龙泉驿区柏合镇,毗邻国家级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距成都市区17.4公里,占地29700亩。这里地理条件优越,大气质量和生态环境俱佳,交通便利,通讯发达,有大量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果香飘逸,四季常青,是人们休闲、度假、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成都龙泉万亩观光果园素有“水果之乡”之美称,“四季花不断,八节佳果香”是果园的真实写照。果园内盛产枇杷、桃、梨、柑橘、葡萄等优质水果,水果种植面积25000亩,是全国四大水果产地之一。“才辞桃花节,又迎采果会”,“三月桃花迎君来,五月枇杷待君摘”等已成为成都市民脍炙人口的话语。(图2-28)

2000年4月,政府筹资修建了黎明—工农、工农—星光、工农—麒龙、工农环山路、双堰旅游观光路,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环行14.3公里的万亩观光果园农业旅游观光路线。

成都市万亩观光果园由梨香天府、桃花谷、枇杷谷、葡萄园等四大无公害水果园区组成。果园内有200余家“农家乐”点缀其间,30个农家塘堰鱼翔浅底。赏田园风光、品农家饭菜、钓塘中鲜鱼、体农家生活、烤全羊是成都龙泉万亩观光果园的主题生活,让人回味无穷,野趣横生。2004年7月1日,万亩观光果园被国家旅游局正式确定为全国农业(工业)旅游示范点。

目前成都城东地区不断开发其农业资源,形成农场庄园型的发展模式,游客既可以到果园采摘新鲜水果,又可以到农田充分体验田园生活的乐趣,这种综合性的观光农园,有利于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与相互促进,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双重价值,并带动农产品加工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能产生良好的经济效益。

图2-28 万亩观光果园所产水果

(2)成都城南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1)特色乡镇。

●黄龙溪镇———黄龙溪镇是成都市双流县下辖的一个镇,历来就是成都南面的军事重镇,位于双流县东南部边缘。黄龙溪至今建镇已1700多年,历史底蕴深厚,古名“赤水”,乃古蜀王国的军事要地。公元前316年,末代蜀王曾在此作最后的决战。《水经注》载:“武阳有赤水其下注江。建安二十四年,有黄龙见此水,九日方去。”又梁虞《荔鼎录》记:“蜀章武二年,黄龙见武阳之水九日,铸一鼎,象龙形,沉水中。”由于黄龙现身溪水中九日,此镇故得名“黄龙溪”。

黄龙溪的核心景区是以古镇为中心的5平方公里的地区,以古街、古树、古庙、古堤、古埝、古民居、古码头、古战场、古崖墓和古衙门的“十古”著称。古镇上还拥有“一街三寺庙”“三县一衙门”“千年古树伴古镇”等都被叹为全国奇观。(图2-29)

古街坊:拥有1700多年的历史变迁,古镇至今保留完整,现有明清时代街坊七条,街面全由石板铺成,两旁廊柱排列有序,街面平均宽度3.44米。

古寺庙:古镇内有三座完好寺庙,古龙寺、镇江寺、潮音寺,都位于黄龙溪正街,形成一街三寺庙,街中有庙、庙中有街的景观,镇外还有2座大寺庙,建筑宏伟,吸引众多游人。

古建民居: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主街道由石板铺就,两旁是飞檐翘角杆栏式吊脚楼。现有明清民居76套,一楼一底,傍水而筑,临江“吊脚楼”体现了古蜀民居“干栏”文化特色。

古树:镇内现有树龄800年以上的古榕树6株,盘根错节的树根和浓荫蔽日的树盖,增添了古镇的浓郁的古貌古趣,古镇在鹿溪河畔镇龙沟内还有一株外形酷似一条龙的千年古树乌臼树,外观非常奇特,还有许多美丽的传说。

古崖墓:场镇周围多次发掘汉代岩墓,其中有石棺、陶俑、铜玺等大批文物,有较高的考古研究价值。

古佛洞: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建筑依山傍水,隔河遥望,颇为壮观。

古佛堰:金华庵下府河上拦河筑堰引水灌溉的水利工程设施,黄龙溪万亩良田至今由此灌溉,恰似一座小型“都江堰”。

图2-29 古镇黄龙溪

古战场:黄龙溪自古以来就是军事重镇,历史上常为兵家必争之地,至今还有蜀王、诸葛亮、张献忠、杨展在此大战的传说。

三县衙门:历史上黄龙溪属“金三角”地带,民事、经济纠纷、匪患困扰三县(华阳、彭山、仁寿),遂设三县衙门(今联合办事机构)共管民事、水政及匪患。据了解,三县衙门始建于清代,初为总爷衙门,民国时期改为三县衙门。衙门大门两旁有副对联“黄龙穿山伸出龙爪抱鸡翅,白马临江勒转马头望虎岩”,联上的六个地名———黄龙、龙爪、鸡翅、白马、马头、虎岩,巧妙地包含了三县衙门的管辖范围。衙门里有一个脚印,据说就是古代华阳、仁寿两县的交界。

陈家水碾:从鹿溪河口沿锦江上游二公里是陈家小岛,小岛现存川西唯一一座古磨水碾“陈家水碾”,碾桥之畔有筒车8辆,灌田800余亩。陈家水碾是上起成都、下至乐山最有名的水碾,其兴旺史截至20世纪70年代。现今,陈家水碾已经形成一个水碾岛,是“黄龙五岛”之一,当车行近水碾岛时,远闻吱吱哑哑的古碾声唤起了人们几多农耕文化的回忆;岛上遮天蔽日的树林挡住了炎炎烈日,使人忘记了城市的喧嚣。

黄龙溪古镇旅游资源丰富,娱乐项目繁多,还具有许多独具特色的民俗活动:

A.黄龙溪火龙节。烧火龙起源于南宋,活动内容包括:烧火龙、表演彩龙、表演南狮、漂河灯、燃放孔明灯、燃放烟花爆竹、举办焰火晚会、举办迎春同乐晚会、放露天电影、听川剧座唱等。先民们根据“龙现武阳赤水”、民间流传的关于主宰光明和黑暗的“烛龙”与主管风雨的“应龙”神话以及“龙生九子”的故事,在“舞龙”这个图腾文化的基础上,创造了独具特色的“火龙灯舞”。经过不断改造、丰富,黄龙溪的“火龙灯舞”逐步得到了完善,成为全国著名的“火龙之乡”。(图2-30)

图2-30 火龙节

B.府河船工号子。号子因粗犷豪放、节奏感强,在黄龙溪一带代代相传。据当地老船工们回忆,每当船只行至急流险滩,便会唱起船工号子。歌唱时,一领众和,领唱者也是劳动的指挥者,有时,老板娘也会出舱帮助领唱。歌词中,领唱部分有具体内容。合唱部分则只是配合劳动节奏发出的呼喊衬词。因船工在急流中拼搏,领唱与合唱交接十分紧密,甚至领合重叠,并出现呼哨声,所以府河号子又叫船工哨子。

黄龙溪流传的号子歌词,多为谈天说地、即兴发挥。如:“上江口,下江流,黄龙溪转苏码头。中和二场路好走,嗨唷嗨唷,加把油。”“脚蹬石头手摸沙,找钱回去供爹妈……”等。

C.狮舞:又叫狮灯,狮灯的造型是用竹篾、纸张绑扎糊制成狮头,用牦牛尾或马尾制成狮尾,用黄色或红色布镶上花边制成狮子皮,把狮头、狮尾连在一起;然后在狮皮上粘上麻丝或马尾作狮毛、狮须。狮身长约四米、宽两米。此狮属于南狮的一种,表演分舞台、高台和破阵三种类型,极具地方特色。

●永商镇———永商镇位于新津县城南河南岸,旖旎的岷江南河风光带贯穿全镇,小镇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得天独厚,旅游资源十分丰富。镇内的旅游服务体系也较完善,有综合性大型旅游度假村———金河谷休闲培训中心;独具川西特色的“休闲农家乐”200余家;还有河鲜美食一条街(新蒲路沿线),其中高中档次河鱼馆达20余家。永商镇现每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约100多万人次。

永商镇境内主要景点有:

老君山:中国道教圣地,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津县城南三公里处,山高617米,又名天社山、稠粳山。该山诸峰拱卫,孤峰高耸,云缠雾绕,时隐时现,遥望如画,故有“稠粳出云”之称,为新津十二胜景之一。(www.xing528.com)

观音寺:观音寺古名平盖治(张道陵24教区之一),为东汉末年吴都仙客崔孝通修真之处,宋淳熙八年(1181年)创建,在元朝毁于兵乱,明宣德(1398年—1435年)年间依治重修,至弘治三年(1490年)竣工,共建殿宇十二重。明末清初遭毁损,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修葺一新,为川西著名寺院。同治、光绪年间,道松和尚来此住锡,增建殿宇十重,始改为“十方丛林”。

观音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寺四周九峰环抱,形若九朵莲花盛开,故名“九莲胜景”。清道光版县志所列新津十二景之一的“莲华接翠”即指此地。观音寺内有保存完好的明代成化四年(1469年)绘制的佛教十二圆觉壁画,画像人物线条流畅,比例匀称,丰满细腻,神态怡人,堪与北京法海寺和山西永乐宫壁画媲美。

梨花溪:“五津风烟涌春潮,万树甜雪迎嘉宾”是其真实写照。每年3月的新津梨花溪,千万梨树含苞吐蕊,八方宾朋纷至沓来,品河鲜、赏梨花。(图2-31)

图2-31 梨花溪

梨花溪位于成都新津县永商镇梨园村、马鞍村和邓双文峰村之间,距新津城3000米,占地600余万平方米,景区面积约15平方公里。据史料记载,梨花溪中的“梨园”起源于清代乾隆年间,一位姜姓的当地人从北京辞官告老还乡时带回数株梨树苗,栽在梨花溪景区内,精心照料,悉心培育,终于使得这几株梨树发枝散叶,经过几百年的繁衍至今已成片成林,其中有100多株上百年的老梨树,虬枝环绕,体态万千,特别引人注目。梨花溪景区内有一湾溪水曲曲悠悠流过,两岸梨花盛开,纷纷扬扬,如云似雪,故名梨花溪。花开时节,这里是一片梨花的海洋,粉妆素裹,漫步其间,顿觉赏心悦目,恍入“世外梨源”。

●西来古镇———西来古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境内,古镇里不仅完整地保持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川西民居,还有12棵声名远播的千年古榕。西来镇地跨临溪河与大小五面山浅丘,东临国道108线,西连国道318线,川西旅游环线(省道106线)与寿卧路(国道108、318线连接线)交叉穿镇而过,全镇79平方千米。西来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图2-32)

图2-32 西来古镇

西来古镇上保存的古迹景点有:

A.老街。古镇的核心景区是一条有近百年历史的老街,古镇里簸箕街、烟巷子、水巷子、花龙门子、亭子巷……各个街巷纵横交错,构成了1200米的长街和近700米的小巷。老街上保存着许多明清建筑,都是典型的川西特色,古朴而典雅。

B.文峰塔。在老街中心院坝上,矗立着一座在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建成的文峰塔。文峰塔高约20米,分为3层,外加宝顶,塔身成六棱状,每一层都是飞檐走角。塔身四周是古典戏曲雕塑,并配有用九曲篆文书写的诗文。(图2-33)

C.船棺。在老街的一间屋子里,陈列着一具巨大的船棺,据说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这是蒲江县出土的第10具船棺。船棺长6.8米,直径1.5米,由一株树龄超过1000年的楠木凿制而成。船棺是古蜀国上层社会最流行的丧葬礼俗,船棺出土时还有很多珍贵的随葬物品,其中的巴蜀图语印章更是轰动了国内外史学界和考古学界。

图2-33 文峰塔

D.古榕树。临溪河边,排列着12棵树龄在千年左右的古榕树,繁茂婆娑,青枝摇曳。其中最奇特的当数“夫妻树”,两棵分离的树干在离地约2米处合抱在一起,合抱处长出许多根须,交织缠绕,合抱处下方约10厘米,两棵树干又伸出两只长长的“手”紧紧相握。左边较细的是“妻子”,右边较粗的是“丈夫”。传说南宋孝宗时有夫妻二人草居于此,恩爱无比,死时紧紧拥抱而化为树。魏了翁先生曾感叹说:“患难夫妻,生死相依,在天化作比翼鸟,在地成为连理枝。”(图2-34)

图2-34 古榕树

榕树遮天蔽日,古榕枝叶繁茂,挡住夏日灼热的阳光,因而临河的坝子成了古镇人的聚会场所。在苍穹之下,与古镇一起相伴千年古榕,临溪江水在眼前川流不息,定能让你神思飞扬。河的对面山清水秀,对岸有一个土墙院落,朴实而别致。河滩上放牧牛羊的人安闲自在,让人心情不觉放松了下来。

2)特色农家乐。

●活活饭店———活活饭店是四川省四星级农家乐之一,位于四川成都新津县兴义镇龙王渡,饭店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饭店门前即是西河。院内树木葱茏,鸟语花香,优雅别致。就餐于木亭下,品尝鲜美河鲜,享受河风温柔拂面,惬意悠然,是人们休闲放松的一个好去处。活活饭店以河鱼为主,饭店招牌红汤鱼、麻辣鱼、清蒸鱼、炝锅鱼风味各异,给人以独特的味觉享受。

●玉荷园农家乐———玉荷园农家乐坐落于成都市锦江区三圣乡荷塘月色万福村8组,是锦江区的老字号大型农家休闲中心。该农家乐生态环境优美,拥有大片美丽的荷塘,每当夏季荷花盛开,荷叶碧绿连天,荷花亭亭于碧波之上,每当微风吹过,阵阵荷香飘然而来,炎炎夏日中为人带来一份淡雅清凉。

3)特色农业观光园。

●“正农国际”现代农业产业实验区———“正农国际”现代农业产业实验区由四川弘民集团重点打造与经营,坐落于风景秀丽的双流县新安村,占地约1100亩。经过几年的努力,实验区已由当初的杂草丛生、荒芜闲置,变成了今天种植品种丰富,生产设施完善,生产管理现代化的农业基地。实验区以“无七害”(即无化学农药、无转基因、无生长激素、无除草剂、无设施农业、无水污染)的有机农业生产为根本,以生产有益人体健康的各种功能性蔬菜为目标,采用先进的“从田间到餐桌”直供会员的服务模式,在土壤的改良培育、有机肥研制、有机植保、产品现代化包装、全程冷链配送等各个环节均有严格的管理和把控。并自主研发了分数码防伪系统,运用先进的物联网和云平台等技术建设现代化农业生产平台,实现有机食品质量追溯和现代农业系统的综合管理。

图2-35 田园牧歌生态园

●田园牧歌生态农业园———田园牧歌生态农业园区占地面积1000余亩,一期开发300余亩,涵盖了现代高科技生态农业、生态旅游、户外拓展、农耕文化体验、花卉博览、生态养殖等多个领域,现已全面竣工并投入运营(图2-35)。由VMA农业投资集团斥巨资打造,园区以农业高新科技为依托,以农业观光休闲为主题,融科技农业景观与传统田园风光于一体。将科普教育、科技示范、农事体验、赏花品果、采摘游乐、农耕文化展示与生产创收、深化加工等有机结合,实现农业的特色化、生态化、设施化、科技化、高效化,实现农业与旅游业的良性结合。园区内提供完善的休闲娱乐配套服务,美食、品茗、烧烤、露营、骑游应有尽有。还有丰富经典的娱乐项目:亚洲第一大球形智能大棚、妙趣横生的小猪赛跑、现实版愤怒的小鸟、定制私家农庄。

(3)成都城西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1)历史名镇。

●唐昌镇———位于成都市上风上水的城西龙头核心地位,原名崇宁县,距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古称川西最富裕的上五县“温、郫、崇、新、灌”,其中的“崇”即是崇宁县,也就是今天的唐昌镇。(图2-36)

图2-36 唐昌镇

唐昌镇内有众多历史遗迹,如平乐寺、玉皇楼、文庙、崇宁老城墙、幽深的翰林院、东汉墓群、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典型的川西名居建筑梁家大院、解放前公馆、会馆遗址、抗日战争时期保存下来的历史革命遗迹等都诉说着唐昌悠久的历史。

A.翰林院。翰林院坐落在唐昌西正街,现为房管所所在地,是川西地区唯一现存的翰林院。保存较完整,是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崇宁人翰林学士罗锦文的住宅。民国初年尚存两千多平方米,分三进院落和一个后花园。翰林院是中轴线对称的建筑,布局精美,结构严谨。

B.大坟包。唐昌横山大坟包,成都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大略起于隋唐五代时期。位于距唐昌十里的横山,大坟包窑址包括大坟包、二坟包,周围有四个显著窑包。大坟包窑址生产的陶瓷与邛崃窑址风格相似,虽遭毁损,但是其先进工艺和陶瓷生产延续至今,有很高的科考价值。

C.纪念碑。修建于1946年2月,现保存于公园路崇宁公园内湖畔桥头,四周古柏掩映,庄严肃穆。是当时崇宁县人民为纪念抗日浴血阵亡的川军将士和抗日胜利而修建的纪念碑,是四川人民抗日救国的重要见证,也是附近片区唯一尚存的抗战胜利纪念碑。

D.圣像寺。位于南街,初建于唐,明初培修,清代扩建。供奉有观世音菩萨和韦驮等神像。此庙曾是崇宁王之妹带发修行之处,故于其他寺庙不同。庙中栏杆均是峡石砌成,浮雕人物,千姿百态、生动活泼。

E.玉皇楼。位于东街吕祖祠的玉皇楼,清代建筑,三层木结构,是过去全城最具标志性的高楼。有诗云:“西蜀多奇景,锦城望江楼”“人不到江楼,妄作西蜀游”,而望江楼修建的样板正是玉皇楼。

F.文庙。位于唐昌西街中段,始建于宋,清初复修,庙内供奉着“大成至圣先师孔子神位”。文庙以壮观雄伟的风貌和工艺美术上的精湛,在川西地区颇具名气,曾吸引不少文人墨客前来瞻仰。文庙的特色在于石柱(现迁至唐昌文化广场内),石柱上精美的联文均为名流手笔,远近驰名。

G.梅花井。位于南街梅花巷,相传是当年大明王朝的崇宁王府喝水和酿酒的取水处,又叫梅花御井。至今保存完好。

H.民居群。城区内院落分布广泛,保存完好,体现了以前川西居民的生活方式,尤以梁家大院为特色。大院体现了清末民初川西民居建筑的艺术风格。建筑在整体上呈对称格局,颇具宫廷模式,其龙门的砖雕、堆塑、木雕、雀替、撑拱等工艺在川西民居中实属罕见,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I.东汉墓群。有很高的历史和科考价值。出土文物有陶持插俑,陶扶秦俑,陶摇钱树以及陶座,五铢钱、石板、石兽;以及画像石案和石棺,其中石棺保存完整。

J.公馆。粗略统计崇宁县城(即现在的唐昌)在民国时期即有四五十座公馆。民国时期的唐昌公馆建筑既吸收了清代建筑的精华,又明显受欧式建筑的影响,形成了唐昌建筑历史上一道秀丽而独特的风景线,至今依然保持着曾经的辉煌和繁华。

K.古代寺庙。明清两代古庙多,建筑精湛,凝聚了先民和匠师的智慧,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为人们留下了永恒的记忆。以七宫八庙尤为著名,浓缩了古唐昌寺庙建筑的精华。七宫指:南华宫、真武宫、万寿宫、文昌宫、地主宫、三圣宫。八庙指:东岳庙、吕祖祠、灵官庙、武庙、圣相寺、文庙、城隍庙、火神庙。

L.各省会馆:湖广省馆即南街真武宫。清代宫殿式建筑,占地12亩,石木结构,共两进。其壮观、雄伟、华丽,属镇内各会馆之首。江西省会馆即南万寿宫。清代建筑,宫内有大殿、后殿,房屋宽敞、高大雄伟、金碧辉煌。广东省会馆即南街南华宫。清代建筑,占地三亩多,属宫殿式建筑,含大殿、偏殿、楼阁等。福建省会馆即西街天后宫。清乾隆二十三年所建。湖广省黄州会馆即西街天主堂对面地主宫。清初建造,面积较小。陕西省会馆即北街三圣宫。建于清雍正八年。

M.老城墙。古崇宁县城,初建县时没有城墙,到了元代赤鲁不花为崇宁县令时才正式修筑城墙。明朝正德年间,增墙竣沟,墙高一丈一尺,周围长三里三分。前后共设炮台七座,城门五座。东为朝阳门,南为南熏门,西为西直门,北为北拱门。第五个城门名为觐圣门。古崇宁县城极具特色,城垣城垛都加有官帽檐;城内城外均有河流穿过,如此两次绕城而过的溪流,在川西县中不多见。

●怀远镇———怀远镇位于四川省崇州市西北部,西靠邛崃大山脉与万家镇连接,南傍无根山麓紧邻大邑县青霞乡,北与街子镇、三郎镇接壤,东与元通镇相连。

古镇历史悠久,迄今已有1700多年的建置历史,而其文物历史可追溯到4500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唐代昭宗时(889年)在蜀州境内置“怀州节度使”,成为剑南西川道的军事重镇。又据康熙州志《关梁》载:“崇地接壤吐番、唐时出没不常,高一关以御之,则怀远镇所由名也。”[1]。到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总督孙士毅奏请乾隆帝划拨守营,守卫崇州,自此怀远镇逐渐成为重镇。清末时全崇庆州设二镇六乡,怀远即为两镇之一。由于怀远在历史上一直地处军事要地,历代在此地都设有布防,因而怀远镇在历史上享有“蜀门”之称。(图2-37)

图2-37 怀远镇

古镇建筑多为清代和民国年间建造,同时保持着四门四大街的格局,现存街道30余条,其中小北街、南街、下新街、正西街、临江街等10余条保存较为完好。建筑绝大部分都按《清代工部》法则建筑,多为穿木结构。临街摆柱,前殿后院,廊楼结合和四合院引巷子住家,是怀远古镇的基本风格,怀远古镇将其古朴的历史风貌完整地保留了下来。怀远镇文物古迹甚多,以前仅寺庙就有30处,目前依旧保留了众多的景点:

A.洄澜塔。洄澜塔始建于清同治五年(1866年),距今已有145年。为成都市重点保护文物。

B.天后宫。始建于清朝咸丰年间的林氏宗祠,即今日怀远文化中心站所在地,2003年被崇州市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占地面积1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C.马岱墓、汉墓群。位于镇东4公里太平山,今日泉水村六组境内。据《三国志》记述三国名将:“子龙葬银屏,马岱葬太平”。其墓室在太平山麓上端,从山脚挖隧道建造在山腹之中,至今具体位置难测,解放前有樊姓县佐官员领衙卒挖掘,均告失败,20世纪50年代有里人曾获烧制有“马岱墓”字样汉砖。汉墓群位于马岱墓以下约一公里处,已被当地农民采土烧砖挖出6座,墓室分主室、耳室,主室内残存铁器、陶器,有一墓室存一盒五铢钱约千枚,除极少数依稀可辨为刘秀五铢钱外,余多已锈烂。墓室均由带花纹边的汉砖砌成,砖块花纹分回纹连环扣和叠浪多种,每砖约2寸厚,尺许宽,1.5尺长,重10余公斤。墓室外覆汉瓦,瓦厚约1.5厘米,瓦弧背面有约1厘米左右线沟。

D.鼎沸泉。镇东泉水村境内,其泉自地底沸腾而出,如沸水,似珍珠,因此又叫“珍珠泉”。清冽甘爽,流量可冲碾磨米。以前曾因此泉而形成泉水沟,修泉水碾,以利乡民。现泉水流量虽已减小,但“鼎沸”依旧,送检相关部门,被认定为理想优质甘泉。

●元通古镇———元通镇位于四川省崇州市境内西北隅,全镇面积23.12平方千米,元通镇是四川省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有着“千年小成都,清明上河图”的美誉,古镇核心区建筑主要以清末民国初期的川西民居为主,呈南北走向的带状分布,建筑总面积达10万多平方米。元通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在麒麟街、双凤街、长寿街、半边街等老街上,一些古建筑保存较好,雕砖、雕花尚存,更为珍贵的是,元通镇域内现存古楠木、皂角、银杏共80多棵,集镇中心有一棵最大的宋代的夫妻银杏树,枝茂叶盛,覆盖面积300多平方米,树高30多米。(图2-38)

图2-38 元通镇

据历史资料记载,宋朝时圣佛寺高僧圆通大师在幼年时曾前往长安,拜于玄奘大师门下潜心学习西域佛经,在精心研修20多年后回到了圣佛寺。圆通大师回到圣佛寺后对西域佛经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写出大量佛学专著(20世纪40年代藏于光严古寺,50年代转藏于今四川博物馆)。圆通大师圆寂于99岁,后人为了纪念他将西域佛经传到四川,将寺改为圆通山长寿寺,并且在文井江上修了川西第一廊桥———长寿桥,并将靠长寿寺的街道命名为长寿街,民国时人们为了书写方便将“圆通”简写为“元通”,并以此作为镇名。

A.王国英故居。故居始建于清代康熙年间,于道光年间重修。王国英为抗英名将,鸦片战争中驰援宁波,率敢死队与英军激战,不幸被俘,誓不投降,终被英军杀害。故居在增福街南侧、坐北向南,院落布局。二门砖石结构牌坊式,门柱上四川著名经史学者罗元甫题联,文辞书法俱美。

B.天主教堂。教堂建于1903年,坐落在麒麟街北侧,除大门为哥特式,顶竖十字架外,其他全为中国传统木结构形制。礼拜堂及经坛均为单檐歇山式屋顶,礼拜堂抬梁结构,通高9米,占地200余平方米。后院一楼一底,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穿逗梁架,通高10米多,宝壁装修,转拐楼梯设瓜柱,十分古朴。

C.永利桥。桥横跨泊江河,下临文井江,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嘉庆年间,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再经修缮。桥身为砖石结构,三孔拱桥,桥长29.3米,宽8米,拱高1.15米。桥墩圆雕鳌形,雄浑粗犷。桥栏以柱连接华板,柱顶分别圆雕羊、狮、蛇、仙桃、葡萄及土地菩萨等,但风化损伤严重。桥北残存桥楼两间。该桥为崇州目前仅存的石桥,在川西境内都属罕见。

D.黄氏宗祠。宗祠在麒磷街南侧,为元通大姓黄家之祖宗祠堂。建于公元1914年,院落布局,门厅临街面阔4间18米,中设大门,门宽3.55米。门厅后以落天过道与后院连接。二门为砖石结构,门柱有四川著名学者林思进题写的对联。

E.罗氏故居。故居是清代、民国年间元通绅粮人家居住环境的典型代表,地处麒磷街南侧87~119号。5道封火墙将一段街区分为相邻的三进大院落。均为单檐木结构,布局大致相同。罗氏故居建于清代中期,在黄氏正院之右。虽然布局和黄氏正院略同,但体量较小,天井也不大。二门为砖石结构,塑竹子、卷草及楼台亭阁于门面及门顶。木结构上的雕刻工艺十分繁富,其精湛程度在其他川西乡镇也比较少见。但是目前该建筑已十分陈旧,需要进行修补。

●街子古镇———街子古镇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崇州的街子镇,在崇州城西北25公里的凤栖山下,与青城后山连接。古镇水系发达,地下水丰富,石板路两侧及每家屋前院后,常年清水不断,因而有“川西水乡”之名,“青城后花园”之称。街子镇还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成都市“魅力新镇”、“五大天府古镇”之一以及全国驰名的“兰花之乡”。(图2-39)

图2-39 街子古镇

街子古镇历史悠久,因横于味江河畔,五代时曾名“横渠镇”,古镇在历史上几经兴衰,兴时曾为县治掌一方水土,衰时仅余一条小街。万历四十二年(1615年),昔日繁华的古镇只剩下味江边上的河街子一条街了,从那时起,这里便被叫作“街子场”,后来在清代和民国又几经兴废。街子镇让游客驻足流连的是历诸朝代,从风雨飘摇中洗尽铅华的青石板路和古老民居,以及久居住在这里的淳朴温厚的街子人。

街子镇有“兰花之乡”的美誉,古镇的门前屋后,窗台墙壁,随处可见兰花,可谓“家家清泉,户户兰香”。街子镇的兰花资源十分丰富,据调查,镇域石梁、莲经、古寺、高墩等村的山谷中,发现的兰花品种就有扑地兰、线兰、朱砂兰、九子兰、春剑、送春、夏蕙、秋素、兔耳兰等近十种。每年的正月十九会举办兰花会,是成都的八大花会之一,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

街子是川西旅游环线上现存古街区面积最大、布局最完整的旅游点,是体现清代中国西南山边小镇原貌的实物。它既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内涵,又有独特的优美环境,也有惬意的民俗民情,更有伸手可得的绿色食品,让游客流连忘返。街子镇由于历史悠久,具有许多具有历史印记的景点,其中比较著名的景点如下:

A.街子古街。古街区现存以江城街为中心的六条街,古建筑6.8万平方米。街道两旁房屋大体根据《清工部法则》营造,木结构穿逗梁架,单檐青瓦,民居布局,前店后院。古街建筑形式以清代中、晚期建筑风格为主。古街上尚保存有明代水井。清末建筑中个别单体有极少欧式装饰,一般体量不大,用材小巧、风格朴素。

B.字库塔。建于清道光年间,用石条、石墩和青砖建成。塔呈六方体形,高15米,分为五层,最上面的四层外墙刻有“白蛇传”等壁画。字库塔名字的由来是由于信奉“惜字是福”的街子人认为,随便丢弃、污染有字的纸是缺德的事,应该把废弃不用的字纸放在特制的纸篓内集中起来焚化。于是分别在街道的上场口和下场口修建了两座专供焚纸用的字库塔。上场口的那座塔由于年代久远已经被毁,下场口的这座字库塔至今保存完好,现已成为古镇的一道景观。

C.光严禅院。位于海拔1100米的凤栖山密林中,禅院周围群山环绕,林木葱郁,属于青城山108景之一。光严禅院始建于晋代,当时晋文帝赐青城36庵,古寺为其中规模最大一寺,原名常乐庵。唐武宗时寺院被毁,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由善思和尚重建,改名常乐寺。在明朝永乐年间,为避“乐”字之讳,蜀献王朱椿奏请敕赐寺名“光严禅院”,故又叫光严寺。明代朝廷赠送古寺的《洪武南藏》是国内保留下来的唯一一份在明代刻造的佛门经典印本,重11吨、体积达1.505立方丈,堪称中华佛门之经典。至清代,康熙皇帝又特为此寺御题“光严禅院”匾额,这就是现在悬于寺院大门上的横额。光严禅院因有初刻南藏、贝叶梵文、御赐极品三件宝而驰名,因而有“西川第一天”之誉。(图2-40)

D.唐求故居。唐求,蜀州青城县味江镇(今属四川省崇州市)人。唐末时隐居于味江山中,人称“唐山人”或“唐隐居”。在长期的隐居生活中,唐求以诗自娱,以诗言志,以诗寄情。唐求写诗每有所得,皆捻成纸团,投入葫芦中,未曾示人。直至晚年,将诗瓢投于味江中漂流而去,且祝愿说:“兹瓢倘不沦没,得之者始知吾苦心耳。”因此时人称其为“一瓢诗人”。其诗现仅存35首半,在《全唐诗》中自成一卷。当地人在江城街的南段西侧修建了“唐公祠”,以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除了以上介绍的几个景点,街子古镇上的著名景点还有千亩原始森林、千年的银杏和古楠、宋代民族英雄王小波起义遗址,以及具有神奇传说的古龙潭、五柜沱、云雾洞等,全镇上各种文物古迹共计有二十余处,街子镇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各地游客前来游览,感受古镇那历经了上千年时光的历史气息。

图2-40 光严禅院

●安仁古镇———古镇地名取“仁者安仁”之意而得名。始建于唐朝,现存的旧式街坊建筑多建于清末民初时期,尤其以民国年间刘氏家族鼎盛时期的建筑最多,中西建筑结合,各式院落风格独特,造就了安仁镇特殊的建筑风貌,号称“川西建筑文化精品”。目前在安仁有保存比较完整的历史街区及庄园住宅古建筑群面积约30万平方米;有保存明清时期的刘氏庄园群、刘湘公馆等古公馆27座;有红星街、树人街、裕民街等三条古街;小洋楼(原公益协进社址)、安仁中学(原文彩中学)、钟楼等。2009年,中国博物馆学会正式授予安仁“中国博物馆之乡”称号,至此安仁已成为中国唯一以博物馆命名的城市,形成以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为主的城镇文化。

安仁古镇上的旅游景点主要有:

A.刘氏庄园。庄园由近代四川大官僚地主刘文彩及其兄弟陆续修建的五座公馆(刘文渊、刘文昭、刘文成、刘文彩、刘文辉)和刘氏家族的一处祖居构成,整个庄园建筑群始建于清末,历经几次大规模的兴建和扩建,至民国末年形成现在规模。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刘文彩公馆为高墙深院封闭式院落,典型的中西合璧建筑风格,山墙压顶,重门深巷,迂回曲折,宛若迷宫,充分体现了近代川西富豪之家的奢侈和排场。(图2-41)

B.建川博物馆聚落。中国最大的民间博物馆,由樊建川先生投资修建,包含有抗战系列、红色年代、汶川大地震和中国民俗四个主题板块。目前建川博物馆有藏品800余万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329件(套)。该馆拥有国内最大的民间抗战博物馆和民间收藏博物馆群,现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省文博森林公园、省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成都市国防教育中心。建川博物馆聚落浓缩了中国自抗战以来八十年的风雨岁月,从中能够直观地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发展和时代变迁。

图2-41 刘氏庄园

C.民国公馆老街。树人街、裕民街、红星街三条老街均修建于民国时期,为当时安仁镇的核心区域和商业中心,老街上共有14个各具特色的公馆建筑,安仁中学、安仁戏院、袍哥楼、万成堰纪念碑、同庆食馆等极具民国特色的建筑罗列其间,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民国川西古镇风情画卷。公馆老街上还有一些重点旅游资源,如明轩书栈、安仁公馆茶厅、老电影博物馆、自能学馆、巴蜀画派画院等。

●平乐古镇———平乐古镇位于成都市西南93公里、邛崃市西南18公里处,全镇38.6平方公里,是邛崃市辖最大的建制镇。古称“平落”,公元前150年西汉时期就已形成集镇,迄今已经有2000多年历史了。北宋开宝三年(970年),为火井县治所在地,元代后属邛州直隶州,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建置平落乡,新中国成立后沿用此名,直至1993年3月更名为平乐镇。(图2-42)

平乐镇自秦汉以来即为古川南蜀道、南丝绸之路之重镇。平乐镇四面青山环抱,坝上沃野千顷,白沫江穿镇而过,江畔绿树成荫,数十株古榕树巍然卓立,吊脚楼凸现川西风情,平乐古镇的“古”体现在六个方面。即古街道、古民居、古榕树、古石拱桥、古驿道、古文化。平落古镇历史悠久,存留的明清建筑有23.54万平方米,鳞次栉比,古风蔚然。素以“秦汉文化·川西水乡”风情著称。镇区内三十三条古街道沿江东西排列,几条南北走向的横街贯穿其间,一条条古老而雅致的石板街道如长庆街、福惠街、禹王街、八店街……都保留着完好的川西民居风情,而建于清同治年间的古石拱桥———乐善桥更是因其独特的七孔桃尖拱形和历经百余年依旧巍然屹立而被誉为“邛南第一桥”。

图2-42 平乐古镇

A.芦沟自然风景区:位于平乐古镇区西北1公里,景区面积8.6平方公里,竹木覆盖面积1.6万亩,有“二十华里绿色长廊,天然氧吧”之美誉。(图2-43)

图2-43 芦沟竹海

竹海之中有一尊天然石佛像掩映,它双目微闭,慈祥亲切,佛身即百米山峰,高过乐山大佛(72米),山人称“山是一座佛,佛是一座山”“竹为佛依,佛是竹魂”。

鱼崖脚下“元帅井”是当年徐向前元帅率红二方面军与国民党军队鏖战七天七夜,在此井取水做炊和饮马之处,鱼崖上红军作战掩体犹存。登临最佳观景点尖山子,可远眺平乐古镇全景,尽览芦沟竹海秀色。景区内还散布有零星的古造纸作坊遗址,芦沟幽谷是自然与人文的完美结合,让人流连忘返。

B.金华山。金华山是“邛崃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位于平乐古镇东南1公里处。金华山上灵山杰地,拥有两大鲜明特色:一是“一步呈一景”,大佛沟极其自然地弯成一个巨大的“S”形,将整个金华山一分为二,两峰环抱使金华山恰似一幅天然太极图,给金华山平添几分神秘。险峻清幽的石梯山道、绿水青山中极具川西特色的吊脚楼阁……给人无限遐想。二是“三教汇于一山”,儒、释、道在数不清的摩崖造像群中形成奇妙和谐。山腰峭壁溪峭壁上满是石刻造像,山岩因此名叫千佛岩,据说总共有唐至五代的石刻造像57龛,大小佛像274尊。有的宝相庄严、栩栩如生,有的则被无情的岁月所剥蚀。大佛座前一幅“天马行空图”是摩崖造像中的精品,目前全国仅存两幅。(图2-44)

图2-44 金华山

C.花楸山风景区。西出古镇4公里,沿黄金堰至黄花路车行约20分钟,穿过10余里竹海,便到了素有“乡土人家,世外桃源”美誉的花楸山风景区。(图2-45)

图2-45 花楸山

景区内层峦叠翠,树木葱茏,溪流淙淙。有康熙御赐“天下第一圃”的花楸贡茶;有曲径通幽的万亩竹海;有心旷神怡的十里长廊;更有神秘莫测的官田溶洞。以光绪亲赐“皇恩宠锡”御匾的李家大院为代表的清代古民居群,至今依然保持着百年以前的原始风貌。零星散落于竹林深处的川西民居,构成了这里浓郁的乡土特色,纯朴的百姓躬耕田陇,辛勤劳作,过着恬静、惬意的农家生活,是现代都市人返璞归真、感悟田园的乡土人家,是颐养身心、休闲度假的世外桃源。

D.秦汉驿道。秦汉驿道遗址在平乐镇骑龙山城隍岗。它是当时由成都经邛州、雅州通往吐蕃、党项、南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交通要道之一;也是韦皋出兵与吐蕃作战的十一条路线之一。当地老人称驿道遗址为“剑南道”或“马道子”。现代人称为中国的“南方丝绸之路”。驿道遗址因位于骑龙山的原始森林中,它虽经历了千百年风雨剥蚀和人为的破坏,但尚能保存着平乐较为完整的一段。长约两公里,路面横广4米、呈鱼脊形。中央用平顶大河卵石砌成一条笔直的中心线,两旁鳞次栉比地用河卵石铺砌路面,十分牢固,显示出当时设计施工者的智慧和匠心。驿道两旁筑有墙垣,以河卵石垒砌,道高1.4米,墙垣原为防止敌人抄掠运输物资而设。从筑路史的发展来看,墙垣又起着养路如排水抵挡塌方的功用。正如现在的山区公路,也往往于山岩陡坡之下的路侧,筑一段坚固的石坎。(图2-46)

图2-46 秦汉驿道

E.绿宝石庄园。绿宝石庄园地处平乐镇“三金”风景交界处,依江而建,背靠狮子山,庄园四周藤吊柳垂、竹木掩映、绿树成荫,庄园内草坪青青,桂花园、芭蕉园、枇杷园相得益彰,地下温泉沐浴尘土,水上歌厅余音缭绕,建筑中西交融。自建园初即被列为“国际青少年宋庆龄基金会基地”,现为邛崃市十大旅游景点之一。(图2-47)

图2-47 绿宝石庄园

F.金鸡沟。往古镇西边顺白沫江而上约三公里有一座拱桥,这是建于光绪十年(1884年)的金鸡桥,桥前桥后是鸡头和鸡尾,古桥所在地即是金鸡沟。顺着金鸡桥边一条小石板路,沿路有叠叠翠翠的竹林,两边奇峰怪石,突兀嶙峋。在竹林掩映之下戏水,踏青,尝野味,探访古造纸坊,寻深山人家……惬意悠然。金鸡谷内有一座仙侣牧云桥(图2-48),它号称全国目前构造难度最大、跨度最长、距地面最高的高空窄底峡谷旅游索桥,长约318米,宽1.5米,距地面162米,是景区内一大亮点。

图2-48 仙侣牧云桥

●火井镇———火井镇位于邛崃西31公里处,是四川省革命老区镇和成都市十大文化古镇之一。火井古镇始建于南北朝时期的北周(557—581年),隋朝大业十二年(616 年)设置火井县。在东汉时期,火井镇人就发现此处地下冒火,但由于当时科学知识的贫乏,有的人竟将其传为“鬼火”“神火”。火井镇是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气的地方,也是中华第一女状元黄崇嘏的故乡,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文明古镇。隋末唐初设立知县,唐朝著名的数学家、天相学家袁天罡出任首任县令,历来商贾繁荣,人杰地灵,现存有天罡祠、崇嘏塔、状元桥等名胜古迹供后人瞻仰至今。

火井镇是世界上公认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气的地方,它的“世界第一井”是世界上最早发现并使用天然气煮盐的,比英国早1600多年。由于当时蜀汉丞相诸葛亮曾亲临此处视察盐业生产,又称为“诸葛井”。为挖掘盐业文化、开发旅游资源,火井镇决定正式将其命名为“世界第一井”。目前世界第一井已入选世界纪录协会候选世界纪录。(图2-49)

图2-49 火井镇世界第一井

火井镇生态环境十分优良,森林覆盖率达75%,文井江贯穿全境,山清水秀,草长莺飞,是天然的氧吧。全镇除千年黄桷树、原始森林等自然生态资源外,还建成了500亩的桃、李、梨观光旅游园区,3500亩优质猕猴桃基地,3500亩优质核桃基地和43000亩竹源基地。火井镇还拥有优质温泉资源(含盐量7%,含硫量极低)。

火井古镇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历史悠久,拥有许多著名旅游景点:

A.陈氏旧居。位于火井镇河南街41号(现火井镇政府),始建于清代,大门局部为民国初年增、改建,坐南向北。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占地面积1632平方米。

B.海屋。位于河北街10号(现为镇卫生院),建于1934年4月,坐北向南。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占地面积550平方米。

C.兴福寺。位于火井镇西南,距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天台山仅5公里,是川西地区建筑文化艺术的代表,属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兴福寺建于嘉庆30年,占地14674平方米,寺内古木参天,建造雄伟,香火旺盛,朝拜者络绎不绝。寺内一株千年古银杏树,堪称西南稀世珍宝。

D.崇嘏山。因五代时期女状元黄崇嘏隐居其山而得名。山上秀木争荣,万树成荫,风景迷人。山上有黄崇嘏纪念馆、崇嘏墓、崇嘏塔、狐仙洞、漏米洞等众多文物古迹和风景名胜。

2)特色农家乐。

●绿源休闲庄———绿源休闲庄是按照四星级标准建设的精品型川西民族建筑特色的主题文化休闲庄园,具有浓郁的川西民族建筑特色和风情。绿源休闲庄营业面积1200平方米,可同时提供500人就餐。设有中央空调、会议室、KTV练歌房、雅座、棋牌室、豪华包间和宴会大厅。绿源休闲庄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商务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酒店。

●龙缘山庄———龙缘山庄位于都江堰市青城后山旅游胜地,毗邻泰安古镇,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是一家集餐饮、住宿、品茗、棋牌、会议、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四星级乡村酒店。山庄历史悠久,早在汶川地震之前,龙缘山庄是一家一次仅能接待30人左右的小客栈,各方面配套设施不是很齐全,地震之后在政府打造后山景区的过程中,山庄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积极发展、不仅在短时间内获得规模上的成倍扩大,而且在服务设施和服务设施方面也获得长足的发展,目前已发展成为一家集商务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综合性乡村酒店。

3)特色农业观光园。

●都江堰茶溪谷———茶溪谷位于都江堰市向峨乡石碑村,是都江堰青城贡品堂茶业有限公司根据都江堰市的生态优势和丰富的旅游资源,结合茶叶产业的优势发展,进行一三产业互动,倾力打造出的特色农业旅游项目。茶溪谷项目总体规划1200亩,总投资6000万元,处于成都市1小时经济圈内,距都江堰城区仅6公里,是集体验、观光、度假、教育、科普于一体的茶乡圣地。

茶溪谷分三期建设:一期为茶业展示园区,含有占地400亩的有机茶园及相关配套设施,展示区内有旅游形象展示、茶文化展览、茶道茶艺表演、商务休闲和游客接待功能等;二期建设内容以绿茶种植为主,让游客能够亲自体验采茶、制茶的过程,园区内还包括茶文化长廊、木屋森林酒店及相关配套设施;三期为庄园区,茶叶乡村酒店、茶叶庄园等依山而建,让游客能在茶乡庄园中充分感受并融入大自然。

茶溪谷的经营内容以家庭农场、户外活动为主。在翠绿的茶山上划分出小块土地,提供给都市白领、在校学生、赋闲老人等自行耕种,让人们在此间回归田园生活,感受传承千年的农耕文化。茶溪谷的户外乐园以探险、露营、真人CS、徒步穿越、自助烧烤等项目为主,让忙于工作的都市人群在此尽情享受户外运动的快乐,释放压力,放松身心。

茶溪谷是以“特色农业+文化展示+生态体验”为主题的综合型体验旅游地,是都江堰市政府大力扶持的观光农业生态旅游项目。茶溪谷还是中国茶叶流通协会认证的“中国茶行业首家家庭农场”,同时也是都江堰市农村发展局授牌的“都江堰市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被“天府网交会2013第三届中国川茶网购节”评为2013年最令人向往的十大生态茶园基地。(图2-50)

●妈妈农庄———妈妈农庄全称为“第5季·妈妈农庄”,是郫县第一个创AAAA级景区,被称为成都的“普罗旺斯”。占地650多亩,450亩薰衣草花海,1500万平方米太空蔬果、花卉立体种植观光大棚,近3000平方米以色列科技特色农业观赏,30多亩生态蔬菜种植。妈妈农庄是四川第一家规模化薰衣草基地,极具特色,填补了四川花卉生态旅游空白,是郫县乡村生态旅游的新品牌。(图2-51)

图2-50 茶溪谷

图2-51 妈妈农庄

景区空气清新,水道纵横,花香迷人。主要花卉有四季薰衣草(又称鼠尾草),野椒薄荷,马鞭草,百里香,玫瑰,芍药……妈妈农庄包含有游憩区、儿童游憩区、沙滩、亲水公园。全年开放的亲水公园,水舞奔腾飞扬,是老少皆宜的活动区域之一,另外还设有露营区和烤肉区。

●佳源大繁有机农场———佳源大繁有机农场位于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是成都佳源大繁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有机农产品基地,现可提供有机蔬菜60余种,并根据循环式有机农业标准进行蔬菜栽培、引导田园式的休闲生活。(图2-52)

图2-52 佳源大繁有机农场

大邑佳源大繁有机农场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协调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关系、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激素、抗生素食品添加剂等,坚持纯自然、纯生态的产品生产。农场内还开发了乡村拓展基地,露营基地,有机生活体验馆,大批省内外游客都前来农场参观游览,体味农家生活的趣味。

(4)成都城北乡村生态旅游资源。

1)历史名镇。

●白鹿镇———白鹿镇位于彭州市北,距彭州市区36公里,距离成都市区60公里,面积78.8平方公里。白鹿镇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宗教人文资源,是成都市的十大古镇之一。据《华阳国志》载:“周慎王五年(前316年)秋,秦伐蜀,蜀王败绩,为秦军所害,其傅相及太子退至逢乡,死于白鹿山,开明氏遂亡”。可以说,白鹿见证了古蜀国的覆灭。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在山麓白鹿河东岸兴建白鹿场,后在沿河高滩营建街道,俗称河坝场。

白鹿镇旅游资源丰富,气候宜人,森林覆盖率达90%,有“天然氧吧”之美誉。其秀丽独特的景观,尤以“青藏高原冰川漂砾”地质奇观蜚声中外,这是目前世界上绝无仅有的“世界级地质科学遗产”;塘坝子集峰丛、溶洞、深谷、峭壁景观于一体,是龙门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区。白鹿镇森林风景优美,生态环境别致,动植物资源丰富;人文景观独特,全镇共有寺庙宫观遗址17所,均为佛、道两家所建,道教二十四治之漓沅治也位于境内。1868年,法国传教士洪广化带着圣经和他法国式的浪漫来到了白鹿,依山傍水选址建造修道院,在这个山清水秀的川西小镇,先后建起圣母堂、下书院以及上书院。尔后,英、法、德等国友人在白鹿顶建起避暑别墅,这些带着明显异国风情的建筑矗立在古镇之上,别具一番浪漫风情。(图2-53)

图2-53 白鹿镇

依托小镇独具的自然风景和宗教文化底蕴,近年来,白鹿镇正在全力开发旅游业,吸引着各地的游人前来品味小镇的浪漫风情。

A.领报修院。领报修院又称上书院,位于彭州市白鹿镇以北2.5公里的回水村,是全国重点保护文物,有着100年的历史,是西南地区培养高级神职人员的重要场所———传教士大学。当时的高级神职人员需要学习:拉丁语的语文、作文、地理、历史、罗马战争史、波斯战争史、哲学、逻辑学、本体学、形而上学、宇宙学、心理学以及伦理神学、论理神学、圣经和教会的法典、礼仪、历史等,学习内容十分繁复。(图2-54)

图2-54 领报修院

(上图为领报修院原貌,下图为地震后的领报修院)

当时的“领报修院”与西方的教堂相似,主建筑高大挺拔,共有三层,总面积达1.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领报修院前有白鹿河蜿蜒而过,青山绿水,风水极佳。远观领报修院,在青山环抱之中,白色的立柱和灰黑色的屋瓦交相辉映,显示书院中西合璧的建筑风格,它既有典型欧洲罗马式和哥特式建筑的特征,又兼有中国四合院落的结构。

汶川地震后,领报修院几乎全部损毁,国家文物局于2009年开始修复,现已基本完成。因为是按照文物修复方式重新恢复,现在基本重现上书院当时的原貌。

B.国家地质森林公园。在20世纪20年代,地质学家首次在龙门山脉发现飞来峰(“飞来峰”为地质术语,意指外来岩块),多为距今约二三万年前青藏大冰盖的冰川漂砾,是世界上不可多得的重大地质科学奇观和自然景观,极具科学价值,属“世界级地质科学遗产”。飞来峰主要包括三处:①尖峰顶飞来峰,地处彭州市白鹿镇北部地带,并与什邡市交界,面积25.5平方公里,为龙门山飞来峰群面积最大的飞来峰,地貌形态突出,山脚冒水洞(位于白鹿镇三河店村)接触关系清楚,冒水洞附近林茂谷深,有溶洞暗河深不可测。②卧牛坪飞来峰,位于白鹿镇西南,面积2.9平方公里,其特征是飞来峰和溶蚀洼地发育,峰丛林立,山形似卧牛,故得其名。③溜沙坡飞来峰,位于白鹿镇的白鹿顶以北,面积1.25平方公里,其特征是飞来峰体较为清晰,但构造接触露头不很明显。

地质公园内除了飞来峰群还有众多的岩溶景观。景区内岩溶景观风格独特,多是飞来峰岩体发育起来的,在塘坝村9.5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有大小峰丛40余座,洼地漏斗数十处,较大溶洞20余个,主要分布在碳酸盐岩外侧峭壁和各条沟谷的两旁,溶洞密度大于10个/平方公里。溶洞长数十米至一二百米,最长可达700米,有石笋、石钟乳、石幔、石柱、石瀑等各种造型景观。塘坝子溶洞被称为离成都最近的溶洞,其中,五龙洞是已经开发的第一个溶洞,还有一个被誉为川西最壮观的圆形天坑,进入之后让人恍若进入世外桃源。震后的塘坝子景区还处在植被稳定、恢复建设过程。据北宋《太平御览》记载:“宋元嘉九年,有樵人逐鹿,所趋限绝,进入石穴,行数十步,豁然平博,问是何所?人答云:‘小成都’。后为求之,不知所在。”这段描写与《桃花源记》中记载的内容颇为相似,为塘坝村的历史增添了一分神秘色彩。

C.白鹿欧式风情街区。汶川地震后,政府重建了法式小镇,采用中世纪法式建筑风格,延续了原味法式风情。全镇设计与规划以普罗旺斯区的法国小镇为原型,注重原汁原味的体现,同时结合白鹿镇地形地貌,以坡地、草地、广场、街道等多项细节表现出法兰西民族的浪漫情怀。一户一景的精心设计,各不相同的墙面石材配以圆拱形花窗,更显温婉细腻,白色的立柱和彩色的屋瓦,映射出浪漫情怀。整个法式风情小镇,将为游客提供纯正法式体验。红酒屋、面包房、咖啡馆、法国手工艺品等,让每一位游客不用出国,就能感受到法国生活的趣味所在。街区虽小,但雕塑、广场、喷泉却无一不透露出温馨与浪漫。

D.地震遗址公园。原为下书院遗址,又称无玷书院,原下书院建筑仅存门口一段围墙作为文物保存,见证着历史变迁。解放后,这里改建为白鹿中心小学,在“5.12”地震后,又改建为地震遗址公园。设立了地震科普馆、地震体验馆、抗震训练馆。(图2-25)

E.中法桥。又名金桥,始建于1893年,位于白鹿镇金桥村西北100米。东西走向,砖石结构,双孔拱桥,东起白三公路,西至下书院大门,是当时通往下书院的必经之路。中法桥全长30.8米,宽4.7米,跨度9.65米,拱高5米,桥栏高1米,桥面用青石板铺成。地震后全桥仅余单孔,成为遗迹。(图2-56)

图2-55 地震遗址公园

图2-56 中法桥遗址

F.银杏广场。1865年所建天主堂之地,又称圣母堂,天主堂迁建后,曾是白鹿政府驻地,现改建为广场,是法式街区与中式老街交汇之地,旁边建有卢瓦尔城堡。广场中,因矗立着4株上千年的银杏树而得名,为白鹿镇的“镇镇之宝”。在银杏广场观景台处远眺,白鹿河、中法桥遗址、下书院遗址公园等景点映入眼帘,远近之景,相得益彰。

●新繁镇———新繁镇距成都市、彭州市、新都区、郫县四城市距离均在20公里左右。新繁镇面积81.7平方公里,距今已有2700多年历史,自古就有“川西碧玉”之美誉,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名人荟萃,商贾云集,大街小巷绿荫如盖,清幽宜人,具有小城镇古朴风,全镇基础设施建设齐备,水、电、气充足,通信设施完善,集贸市场繁荣,名胜古迹众多。

A.东湖公园。新繁东湖是唐代著名宰相、政治家、诗人李德裕任新繁县令时所开凿,位于原县署之东,故称东湖。东湖至今已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是我国目前仅存有迹可考的两座最早古典人文园林之一。园林面积35亩,水面约三分之一,经历代营建培修而成,现在的园林建筑由出任新繁知县的江苏泰州学者程祥栋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兴建。整个艺术布局仍保持着唐代古典园林风貌,园林内多数百年的参天巨树,伴以古藤幽篁,且着意配植桃、荷、桂、梅等花卉。四季香艳,美不胜收。凿湖垒成的山石,造型朴实,咫尺山林,步移景异,构尽变化之深意。有唐人所谓的旷如奥如之感。建筑物有楼、台、亭、阁、堂、馆、廊、轩、榭、桥、舫各式具备。(图2-57)

图2-57 东湖公园

B.龙藏寺。原名慈惠庵,始建于唐贞观三年(629年),宋大中祥符年间扩大为寺,更名为龙藏寺,元末毁,明洪武初和清康熙初先后再建。经清初高僧大朗和晚清诗僧雪堂主持,敬贤重才,招致文人荟萃,诗人书法家辈出,建龙藏寺碑林,树大朗和尚筑堰治水功德碑。著名诗人、书法家顾处长初晚年居家龙藏寺,卒后与继室范雒娟同葬寺侧。龙藏寺占地300余亩,寺内风景秀丽,古树众多,珍藏着9幅精美的明代壁画,它还荟萃了苏轼、黄庭坚、文徵明、王守仁、董其昌、石涛、刘墉、梁同书、王文治、何绍基等古今著名书法家的200余座碑林。其中,大殿里气势恢宏、绘画精美的壁画更是被视为艺术精品,被称作“天龙八部”(如今80%的碑刻近100通被移至新都升罨桂湖,改称桂湖碑林)。

龙藏寺为最典型的“一半子孙庙、一半丛林”性质的寺院。此寺建于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历代规模宏大。清初,大朗禅师住锡于此。大朗属破山海明禅师下传宗派,但不是临院济正宗,而属于临济岔派。寺内住持自大朗以后,都是师徒代代相传。

●城厢镇———城厢镇位于成都市东北部,距成都市25公里,全镇46.91平方公里。镇自汉代即为居民聚落,建镇历史至今已1400多年。原为金堂县城所在地,据历史记载已有890余年的县城史,历史悠久,文化遗产丰富,名胜古迹众多;现有的城镇格局为明朝建设,清朝、民国均又培修,原建有城墙和四城门及护城河,解放后城墙陆续拆除,护城河至今完好,仍然小桥流水,古风悠悠。该镇以“城厢八景”(家珍专祠、寿福寺、明教寺觉皇殿、文庙、武庙、绣川书院、县衙、三清观)较为出名。其中家珍专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觉皇殿、文庙、武庙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绣川书院、谢堤墓、古城遗址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开放的有家珍专祠、寿福寺、绣川书院、县衙门、三清观和陈家祠堂。城厢镇为辛亥革命四川三大革命英烈之一彭家珍故里,也是二品道台何元普、当代著名诗人流沙河的出生地。(图2-58)

图2-58 城厢西街

A.彭家珍大将军专祠。家珍专祠是为了纪念辛亥革命四川三大烈士之一的彭家珍将军而修建的祠堂,始建于抗战初,扩建于20世纪80年代。专祠为仿古建筑,坐南向北,占地18亩,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存有孙中山等人书赠的13道金匾。祠内纪念碑高9.7米,为三大将军纪念碑之最。家珍专祠为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单位和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2-59)

图2-59 彭家珍大将军专祠

B.绣川书院。绣川书院位于东街,始建于宋代,占地面积5085平方米,建筑面积1969平方米,共有四进。书院是金堂县修建最早、规模最大、藏书最多、声誉最隆的一所书院。建院七八百年间,培育了理学家谢湜、文史学家张晋生等人,近现代则培养了辛亥革命功臣彭家珍、哲学家贺麟、植物学家何铸、著名作家流沙河等人。(图2-60)

C.寿佛寺。寿佛寺始建于乾隆三年(1738年),后迁至家珍公园内,总体布局为两进院落,坐南朝北,占地4000平方米,有正殿7间,厢房19间。每逢初一、十五,城厢周边乡镇及邻县信佛群众纷纷到此拜佛,香火十分兴旺。

图2-60 绣川书院

C.三清观。三清观位于西街西端,紧邻西城边街,始建于明朝万历四十年(1612年),于清嘉庆八年(1803年)重建,占地近1000平方米。其最大特色是在道观中建有万年台,两旁还有厢房,万年台是当时唱戏的戏台,像这种神像与戏台同在一处的建筑风格在川西地区已不多见。

D.明教寺。明教寺,始建年月无考。唐懿宗咸通九年(868年)由佛教净土僧人行远募化得钱于此重建,名净土寺。宋真宗祥符四年(1011年),明教在此发展得势,遂将“净土寺”改名为“明教寺”。现存觉皇殿及毗卢遮那佛和侍者各一尊,被列为成都市文物保护单位。

●五凤溪古镇———五凤溪位于金堂县城南,沿沱江两岸,距成都市区48公里,离县城赵镇45公里,距成都市龙泉经济开发区42公里,简阳市37公里,是一个山地古镇。自古以来,五凤溪就是山清水秀,镇周五座山冈,郁郁葱葱,翘首企天,酷似冲霄之凤。整座镇子只有五条街,分别叫金凤街、青凤街、玉凤街、白凤街、小凤街,五条街均以凤凰命名,五凤古镇由此得名。(图2-61)

五凤溪有别于其他古镇的最大亮点在于其独特的形态特征,五条街道都依山势顺河道而建,弯弯曲曲,高低错落,宽处两排房,窄处一排房,一面靠山,修有房屋、商铺;一面临悬崖,下面是淙淙的五凤溪水,所谓“半边山江半边城”就是对这种形态的一种描述。

“五凤溪一张帆,要装成都半城盐;五凤溪一摇桨,要装成都半城糖”。五凤溪作为旧时码头,是成都联通重庆的重要商道,高峰时期每天有100多艘船只把川西的粮食、手工制品源源不断地运往重庆,又从重庆、宜宾、泸州运来食盐、水果和洋货,然后通过山路转运到50公里之外的成都去销售。那时五凤溪有来自两广、两湖及陕西、江西等地大量移民,他们与原住居民和睦相处,共同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地方人文。这些移民兴建了关圣宫、南华宫等诸多会馆,也带来了基督、南华六祖、关帝、火神、财神、镇水王爷等诸多信仰。

A.边街。五凤溪的五条街道都是以一个凤字命名,金凤、青凤、小凤、白凤和玉凤,被人戏称为“金青小白玉”,而这五条街道都依山势顺河道而建,弯弯曲曲,高低错落。其中白凤街一面靠山,一面临悬崖,悬崖下是淙淙的黄水河,宽处两排房,窄处一排房,故白凤街也被称为“半边街”。半边街长约462米、面积达31.65亩,整条街形态上以黄水河为发展核心。

B.关圣宫。清康熙年间建造,距今约300年历史,占地约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000平方米,木结构两层。坐北朝南,四合院式,方形布局,最北端为正殿,祭祀关圣帝,最南端中央为戏台,戏台的房顶密布着20幅圆形的版画,戏台下为两门通道,东西两侧为两层厢房,是北派建筑的典型代表。

图2-61 五凤溪镇

C.南华宫。建于清雍正时期,距今200多年历史,占地约6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00平方米,木结构,四合院,为广东会馆,祀奉南华老主,是旧时广东移民聚会、谈生意之处,因此民谣中有“遍地金银”之说。南华宫的整体建筑面积和体量规模堪称五凤之首,反映出广东移民的实力和气魄。

D.移民广场。自康熙年间,陆续有移民从江西、两湖、两广迁徙入川,在五凤溪耕田造屋,置地经商,繁衍后代,使这里成为一个移民古镇。直到现在,这里留存的绝大部分古迹,皆与移民有关。移民广场是为了体现五凤溪独特的移民文化修建而成。其中,“移民源泉”是整个移民广场的精髓所在,它象征着踏遍了三十余个县市的移民足迹。通过这一独特的景观表现手法,不仅形象地再现了“湖广填川”的移民历史,更意指不同的移民性格与码头文化同时在五凤溪汇聚并完美融合。

2)特色农家乐。

●麟凤家宴农家乐———位于贺麟故居边的农家乐,是四川省四星级农家乐之一。麟凤家宴依托贺麟故居诗书传家的家风底蕴,营造出一个极富农家怀旧风情的农家乐饭庄。

3)农业观光园。

●蜀水荷乡观光园———彭州市蜀水荷乡国际旅游度假区位于川西旅游环线(S106 线)上的彭州市红岩镇窝点村,距成都市36公里,景区占地320亩,景区内包括百亩荷塘、栈道长廊、沙滩排球、白水坝水上田径广场、天穹演艺广场等多个旅游景点和娱乐项目,蜀水荷乡国际旅游度假区以“水上田径、万亩荷花、亲水乐园、家庭谐趣、极限刺激、娱乐浪漫”为特色,打造出集运动、娱乐、观赏、休闲、度假、摄影、垂钓等于一体的成都近郊度假胜地。(图2-62)

图2-62 蜀水荷乡

窝店村能够打造出优美的荷塘景观是由于村子本身所具备的独特地理条件,窝店村地处成都平原西北边沿,境内一马平川,向阳开阔。这一带的土壤为黄黏土,保水性强,黏性强,因而很容易形成一个个终年积水的堰塘。历史上,这里烂泥成片,不宜耕种,农民生活贫穷。当地曾经流传着这样一句民言:“嫁女莫嫁白塔坝(白塔坝是窝店村这一带的旧称),出门尽见黄泥巴”。然而,近年来,窝店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在烂泥塘上遍种莲藕,变劣成优,变废为宝,濯清涟而不妖的荷花开始装饰起窝店村村民的梦想来,窝店村的美名随着荷花的盛开而飘扬四方。今日成都的果蔬市场上已有“窝店西瓜”“窝店莲藕”的品牌,窝店村正依靠其成片绵延的荷花走上一条致富的发展之路。

●花香果居柚乡风情园———花香果居柚乡风情园位于古蜀都邑的川西平原腹地,素有“中国名柚之乡”美誉的斑竹园镇内。园区南距成都市区20公里、东距新都城区18公里,与成都绕城高速、成彭高速擦肩而过,新都北新大道、香城大道穿越其间,陆路交通十分便捷。花香果居横跨斑竹园镇回南、檀木2个社区,区域面积3500余亩(其中标准种植新都柚2000多亩),总人口3173人,以田园观光、农家休闲和古迹览胜展现出美丽乡村的新画卷。(图2-63)

花香果居中的新都柚品种从最初的科研引种、正式命名,到规模种植、形成产业,已有三十多年的历史,斑竹园镇作为新都柚的发源地和主产区,全镇种植规模已达7000多亩,连续7届获得全国柚类科研生产“金杯奖”殊荣,先后取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和地理标志保护。“欧元之父”罗伯特·蒙代尔等国际名流亲临考察,国家省市领导多次视察,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花香果居柚乡风情园中不仅有历时千年的廻澜古塔遗址、明代思想家费密的故居祠堂、古蜀农事和柚乡风情融合的川西民居,还有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映的幸福果园、中华名柚行业协会博览展销中心、有中国成都微电影艺术创作基地……“三月踏青来、五月赏柚花、七月避暑热、八月醉桂香、十月品柚果”,现在园区已成为成都近郊一座集休闲、观光、体验、度假为一体的开放式乡村公园,一片彰显厚重文化底蕴、自然魅力和田园韵味的安居乐土。园区在2011年被评为成都市旅游特色村、十大乡村美景,2012年12月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同时通过国家级生态区综合验收。

图2-63 花香果居

●贵和高新农业生态观光园———贵和高新农业生态观光园位于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茶花社区,是由成都市贵和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开发建设的集高科农业研发有机种植推广,体验式农业公园为一体的高新农业生态观光园。成都市贵和高科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专业从事高科技农业引进、研发、种植、推广、观光为一体的大型高科技农业开发公司。公司和四川农业大学、日本国JEC株式会社合作,以其先进的现代化农业技术为依托,全面引进、转化日本先进的农业综合开发理念,并将先进农业理念推广应用到农业观光园中,推动当地的农业产业的转型和发展。

贵和高新农业生态观光园规划总面积1000亩,是集农业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运用与都市型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农业园区建设项目。在园区设计规划和配套建设上,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指导,运用系统科学、环境美学的方法,遵循“整体、循环、协调、再生”的原则,将现代高科技农业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精华相结合;以市场为导向,在充分利用现有农业生态资源的基础上,采用农业现代化经营手段,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施工,将农业工程建设、现代高科技农业技术与管理、产品生产、原料加工和旅游观光融为一体,实施科学合理的土地资源配置,利用结构的优化,推行种、养、加、农、科、教、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企业化、产业化经营体系,充分展示出该园区高科技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特色。通过实施生态农业、观光农业、设施农业、供给农业、效益农业“五位一体”的服务型农业战略,将试验、示范、游览、观赏、消费与教育融为一体,为社会提供一个现代化农业产业经营的样板和交流窗口。(图2-64)

图2-64 贵和高新农业生态观光园

任务测试

1.成都“农家乐”经历了哪几个发展阶段?

2.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分为哪几个区块?

3.你能说出每个区块中几个著名景点和农家乐的名称吗?

4.成都乡村生态旅游空间结构可划分为几个圈层?它们的功能是什么?

任务三 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评价

任务导读

本任务着眼于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定性和定量评价,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定性和定量评价的基本知识。

任务目标

掌握成都乡村生态旅游的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任务内容

一、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定性分析

定性评价又称经验法,主要通过评价者观察后的印象得出结论,我们在此用“三三六”评价法对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经行定性评价。

(一)三大价值的评估

1.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属于人文旅游资源范畴,评价历史古迹要看它的类型、年代、规模和保存现状及在历史上的地位。成都拥有古镇、遗迹、博物馆、宗教寺庙历史文化价值极高的旅游资源,有独特的巴蜀文化和客家少数民族风情。以洛带古镇、金沙遗址博物馆、文殊院、武侯祠、青城山等旅游资源为代表,这些旅游资源以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使其具有极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2.艺术观赏价值

成都地区积聚了大量独特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独特的钙化地貌、天然的湖泊与池沼、国宝栖息地,举国闻名的都江堰等,形成了一幅集山、河、湖和人文景色完美结合的壮丽雄伟的画卷,使成都具有很高的旅游艺术观赏价值。

3.科学研究价值

成都安仁汶川地震博物馆、金堂云顶山风景区、龙池国家森林公园、杜甫草堂、武侯祠、三圣花乡风景区等旅游景点,这些资源为考察地震构造、特殊的地质地貌,研究三国历史文化,探索农村新的发展模式,研究珍奇生物、奇特景观等科学工作提供了最好的资源。

(二)三大效益的评估

1.经济效益

成都市政府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且旅游资源丰富多样,能够满足不同的市场需求,交通便捷,旅游服务半径大,有一小时圈的和两小时圈的旅游服务半径,依托成都市和周边市区广阔的经济腹地有相对成熟的市场,加之国家黄金周假期的推动,使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得到了充分的利用,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2.社会效应

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不仅能给科学工作者提供研究场所,也能为大众的知识文化普及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如:游览武侯祠使大众更了解三国文化,游都江堰使大众更清楚这个水利工程的伟大之处,游金沙遗址知道我们国家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等等。

3.环境效益

环境效益是指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促进作用。成都作为世界遗产托举的城市,中国农家乐发源地和西部商务会展基地,三圣乡旅游风景区就是一个代表,在大力开发商务会展旅游的同时,还顾及了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绿色旅游,发挥了旅游资源的环境效益,坚持保护性开发,合理规划布局。

(三)六大条件评价

1.地理位置和交通条件

地理位置是确定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模、选择路线和利用方向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不仅影响风景的类型和特色,而且影响旅游市场客源。如:天台山位于四川省邛崃市西南端,天台山山势西高东低,呈向斜多级台地,主峰玉霄峰拔地1800多米,状若冲天高台,由于长期的流水切割和风化剥蚀,大自然的神力在这块罕见的向斜山地上雕琢了“九十里长河八百川,九千颗怪石两千峰”的丹霞地貌,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天台山有独特的景观。成都市旅游景点分布在成都市行政区域10区4市6县之中,在各区和各县之间有高速公路,铁路,高度发达的交通网,各个景点运输管理系统的完备,使成都到周边景点建立起了一小时圈和两小时圈的旅游半径,为旅游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良好的交通条件。

2.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类型和地域组合条件

成都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人文旅游景观,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创造了条件,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并且各具特色,交通便利可入性条件好。在以特色景观为主的前提下,其他景观要素起衬托和辅助作用。如:青城山靠岷山雪岭,面向川西平原,群峰环绕,状若城郭;林深树密,四季常绿;丹梯千级,曲径通幽,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以青城山的自然为主要景观要素,以道教文化寺庙为支配作用要素,组合条件合理。便于今后营销线路的组合、营销计划的推广和产品开发,从而进一步突出目的地形象。

3.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容量条件

旅游资源的容量条件指开发地的容人量和容时量。如:成都古镇资源丰富,且各有特色,但目前在开发上呈现同质化倾向,千镇一面,无法给游客新鲜感。同时,较早开发的黄龙溪古镇、洛带古镇、平乐古镇出现接待量超负荷的情况,人流过多,影响了古镇旅游原本应该有的情调和精致。因此,打造多个类型的古镇,同时,距离较近的古镇可以实行联合经营,以利于古镇游客分流,实现旅游与保护的良性循环。

4.乡村生态旅游资源的客源市场条件

成都相对成熟的市场度,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调查数据,从而给予调查结论更准确的指导,成都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具有一定时间的经营期,有一定的市场知名度,同时经营运作正逐渐成体系。乡村生态旅游景点应该满足未来的市场需求,既包括目前成熟的市场需求,也包括新兴的潜在市场需求,从而给营销推广提供前瞻性的市场指导。

5.乡村生态旅游开发投资条件

目前我国制定的国家、地方、部门、集体和个人“五个一起上”方针,其实质就是:要多渠道,多形式地广开资金来路。成都经济发达,旅游资源开发有政府的财政拨款,各大企业的投资捐款和群众合资,这些资金来源都为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开发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

6.施工难易条件

旅游资源的开发要考虑项目的难易程度和工程量的大小,包括工程建设条件,如地质、水文条件,基本供应设施条件,如设施的建设条件,食品供应条件,建筑材料条件。成都地域条件组合较好,有较强的经济条件、较高的工程开发水平和较强的资源整合能力,成都旅游资源的开发可在不浪费资金的基础上,实施可能性较高的施工建设。

二、成都乡村生态旅游资源定量评价

(一)成都地区基本情况及气候资源基本特征

成都地区介于东经102°54'至104°53'、北纬30°5'至31°26',地处四川中部,四川盆地西部,龙门山脉、邛崃山脉与成都平原和川中丘陵的交接地带,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多年年平均气温为16.2℃,年极端最高气温为37.3℃,年极端最低气温为-5.9℃,最热月出现在7-8月,月平均气温为25.4和25.0℃,最冷月出现在1月,月平均气温为5.6 ℃;降水主要集中在7-8月,降雨最少月份为12和1月。区内东、西两个部分之间高低悬殊达4977米,由于地表海拔高度差异显著,直接造成水、热等气候要素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同,不仅西部山地气温、水温、地温大大低于东部平原,而且山地上下之间还呈现出明显的不同热量差异的垂直气候带,由此导致成都气候极富区域特色。

(二)成都地区全年气候变化及旅游开发评价

分析研究表明,影响人体舒适程度的气象因素,首先是气温,其次是湿度,再次就是风向风速等。能反映气温、湿度、风速等综合作用对人体感受不同程度的评价指标是人体舒适度指数,见表2-6。

表2-6 人体舒适度指数的舒适感分级标准

续表

对成都气象从人体舒适度角度进行季节性分布规律研究,得出成都地区一年中12个月的人体舒适度指数及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组合。

表2-7 成都市1-12月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组合

由此可知,成都市一年中12月、1-2月人体舒适度为-2级,刮凉风,人体感觉偏冷或寒冷,较不舒服,加之这3个月雾日偏多,旅游游客接待量会受到气候影响而有所下降。5-6月、9-10月人体感觉很舒服,且这四个月降雨量不大,10月还偶有旱情,平均每月降雨日数大约是10天。3-4月和11月人体感觉凉爽。这7个月气候对人体的舒适度与安全感是游客出游的大好时机。7-8月人体感觉偏热,再加之这两个月属于成都的雨季,旅游游客会受到气候影响而阶段性地有所下降。不过,总体来看,成都地区一年四季没有特别寒冷和特别酷热的季节,四季都能够从事旅游接待,这是成都乡村生态旅游发展良好的气候优势。成都地区气候另一个特点是区域内气候差异大,东西两部分之间气候不同。由于成都东、西高低悬殊,热量随海拔高度急增而锐减,所以出现东暖西凉两种气候类型并存的格局,而且在西部盆周山地,山上山下同一时间的气温也相差好几度,甚至由下而上呈现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这种热量的垂直变化,为成都市发展多种类型的旅游创造了极有利的气候条件。夏天成都平原虽然炎热,但盆西山区却气候凉爽,适合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任务测试

1.成都乡村生态旅游三大价值评价是什么?

2.为什么说成都的气候适宜发展乡村生态旅游?

3.简述成都乡村生态旅游的定性分析方法。

【注释】

[1]意思是:崇州与吐蕃接壤,吐蕃在唐朝时常侵扰崇州,因此唐朝设立了一座关城以做防御,这就是怀远镇的由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