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江苏同仁堂药店:江苏规模最大的国药店

江苏同仁堂药店:江苏规模最大的国药店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同仁堂药店划归南京市药材公司管理。由此可知,南京同仁堂不仅是南京规模最大的药店,而且也是江苏最有影响、规模最大的国药店。清乾隆四十八年,童善长在上海南市老城厢方浜路将一开间小药店“竺涵春”改牌而创设“童涵春堂”,经过几代经营,童涵春堂发展成为江南主要国药号,于是在清光绪年间慈溪童氏先后又在南京和苏州开

江苏同仁堂药店:江苏规模最大的国药店

1.南京最大药铺同仁堂

南京同仁堂是民国时期南京规模最大的国药号,为祖籍慈溪的北京同仁堂乐氏所创设。

据《江苏省志·医药志》载:

同仁堂药店创建于1928~1929年,北京同仁堂药店后人乐笃周来南京中华路218号开设同仁堂药店分号。乐姓原籍浙江省宁波府慈水镇,明永乐年间移居北京,故又称乐家老铺。同仁堂南京分号是乐家老铺34个分号中的一个,开业时所有资金、人员、经营方式和所获利润都由北京同仁堂药店直接安排、管理。

同仁堂药店生产、经营方式,是“前店后坊”,前面店铺中药饮片配方,出售中成药、参茸滋补品;后面作坊切制饮片和按北京处方加工中成药。1929年又在白下路36号开设同仁堂药店支号、新街口中央商场内开设同仁堂药店支店,经销同仁堂药店自制饮片、传统中成药和参茸、银耳燕窝等滋补品。同仁堂药店的著名中成药有:牛黄清心丸、安宫牛黄丸、乌鸡白凤丸、再造丸、参茸卫生丸、参桂鹿茸丸、全鹿丸、六味地黄丸和女金丹、活络丹、虎骨酒、如意长生酒等。加工时用料认真,采购药材讲究地道。进货时有三不要,即:产地不对不要;有霉坏的不要;颜色不对的不要。配制时有三不配,即:次货不配;缺一不配;不挑选不配。

新中国成立后同仁堂药店划归南京市药材公司(南京药材采购供应站)管理。“文化大革命”期间,同仁堂药店改名红旗药店,1985年恢复同仁堂药店名称。同仁堂药店和中央商场内同仁堂参茸药店都是南京市药店、滋补品专营店中规模较大的药店之一。在为民服务方面,同仁堂药店设名、老中医坐堂门诊、问病卖药,代客加工丸、散、膏、丹、参茸滋补品,实行治、销、煎、送一条龙服务。改革开放以后,增加了草药(地方用药)和常用西药的销售业务,增设对外函购邮寄项目,中成药远销东南亚和香港、澳门等地。

南京同仁堂其实在1926年底已开始谋划,当时随着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节节胜利,首都位于北京的北洋政府大势已去。北京同仁堂高瞻远瞩,开始创议在南京开设同仁堂分号,于是同仁堂乐氏家族第十三代嫡传乐笃周,受命筹备北京同仁堂南京分号。1929年,设立中华路31号的同仁堂京都乐家老铺南京分号开业;同年,南京同仁堂分号(后标南京同仁堂总号)在老白下路31号又开设“南京同仁堂支号”。1934年,南京同仁堂业务扩大,从北京同仁堂调20名员工来南京分号工作。1937年12月,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南京同仁堂营业大楼遭焚烧,被迫停业。1938年,南京同仁堂营业生产大楼修整复业。1946年北京同仁堂总号执事乐达义来南京同仁堂检查工作,对南京分号的经营管理与北京总号一脉相承,表示满意。

南京同仁堂创建时期衣钵于北京同仁堂乐氏家族的传统管理,遵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祖训,所有资金、货物,由北京同仁堂拨付,所有店员,由北京同仁堂派遣。当时,南京同仁堂配方和生产的丸、散、膏、丹、酒等剂型,品种达493个,产品以选材地道、制作精良、质量好、疗效高而行销国内外,信誉卓著。1935年兴建生产兼营业大楼,在中央商场增设支店,1948年又在台湾省台北市设立了销售处。

同仁堂老职工张炳鑫在《同仁堂乐家老铺》一文中写到“南京同仁堂的开设”:

1928年国民党政府南迁,乐老五(笃周)借此机会在南京开了一个同仁堂,从而打破了多年来同仁堂不设分号的禁例。同仁堂乐家家族有一个规定,各房可以自立门户,向同仁堂拓印“乐家老铺”匾额悬挂门外。这样可以给顾客一个印象,这家悬有“乐家老铺”的字号,是同仁堂的联号。但各房不能用同仁堂的名义另开药铺,也就是说同仁堂是不设分号的,不论本市或外埠。因为作此规定的时候同仁堂是供应皇宫用药的,而皇帝只有一个。这也是一个不成理由的理由。开南京分号之前,乐笃周曾提出过一个大同仁堂计划。他说乐家所有各号不能算自己的,统统归同仁堂联号,如某地已有一号了,他号即不能再开;同时除了于当地出售成药丸散外,还负责收购当地地产药材。这个计划相当于一个大托拉斯。乐老五当时在同辈中比较穷,资本亦少,他提出此方案是希望从中找点便宜,没料到遭到全族一致反对。全族还给他送个绰号“鸡爪子”,意思是穷小子没有什么肉,不过瞎跳蹬而已。这次推乐老五到南京去创分号,也是为了缓和一下家族内部的矛盾。乐老五去南京时曾邀请我父亲张树荣同去,我父亲没答应,乃改由郭子和、宋相如、高镜如等同往,经营方式也完全承袭北京同仁堂的老办法。乐老五在解放前夕,又想随南京政府到台湾去。第一次他携眷去台并带去二十余人及大部贵重药材,不久即返回南京。正当他收拾一切,准备全部搬往台湾时,南京很快就解放了。他的计划终于化为泡影,而将妻儿老小留在台湾一隅,至其临终(1979年,85岁)也没能全家团聚。

民国时期,由于政治中心南移,南京成为民国政府的首都,是当时全国政治中心和最大的城市,北京同仁堂的大量业务和人员也向南京同仁堂集中。这一时期,南京同仁堂的业务得到了极大发展,成为同仁堂在南方地区的最大门铺,营业额不仅在南京国药业首屈一指,而且还可与北京同仁堂而相提并论。《江苏省志·医药志》“概述”记载:“开业清康熙八年的北京同仁堂药店南京分店、雍正十二年的苏州雷允上诵芬堂,至今仍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由此可知,南京同仁堂不仅是南京规模最大的药店,而且也是江苏最有影响、规模最大的国药店。

而据南京同仁堂相关资料记载,1955年10月,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南京同仁堂公私合营,名称为“公私合营南京同仁堂国药号股份有限公司”,当年南京同仁堂生产中成药44个品种,产值24.80万元,约占南京市中成药生产的98%。由此可知,南京同仁堂在中成药生产方面占据南京市国药业的绝对垄断地位。1980年7月11日,南京同仁堂制药厂还成为全国公布56个重点中成药厂之一。

2.南京著名药铺童恒春堂

童恒春堂也是南京著名百年老字号,是与上海童涵春、苏州童葆春齐名的江南童氏三大药铺。

童恒春药店也是宁波慈溪童氏创设的。清乾隆四十八年(1783),童善长在上海南市老城厢方浜路将一开间小药店“竺涵春”改牌而创设“童涵春堂”,经过几代经营,童涵春堂发展成为江南主要国药号,于是在清光绪年间慈溪童氏先后又在南京和苏州开设童恒春堂和童葆春堂,均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著名药铺。20世纪三四十年代童恒春堂还邀请南京名医张墨园大夫在店内坐堂,被群众誉为“医、药两绝”,至今仍传为美谈。

3.苏州主要药铺沐泰山

沐泰山药铺是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由浙江慈溪药商沐尚玉创办。受盘经营设在阊门外渡僧桥堍的一家药铺,以泰山图为商标,取名沐泰山。沐氏接盘后,经营有术,业务日兴。经数代之努力,沐泰山在苏城渐有名声。在道光八年(1828)十月初一夜间,阊门外钓玉湾(即今鲇鱼墩)的小都弄、方基上一带发生大火,烧去200余家房屋,沭泰山药铺虽处火区,然系石库墙门,有风火山墙阻隔,未遭波及。店主在庆幸之余,就在店门口挂了一杆大秤,并在门口写着“进货这把秤,销货这把秤,行善良心好,大火烧不到”,以示买卖公平,老少无欺。这种利用人们“因果报应”观念而进行的宣传手法,收到了特殊效果,加深了顾客对沐泰山的信任。正当店务蒸蒸日上之际,不料咸丰十年(1860)庚申之变,清军在阊门城外放火抢掠,商店民屋悉被焚毁,沐泰山亦荡然无存。迨战事平息,沐泰山店主避难返苏,见店铺已成一堆瓦砾,惆怅莫名,徒唤奈何。斯时适有张镜(字蓉亭)者,亦在该处徘徊。张氏,吴县人,擅长书法,钻研医药,曾设肆于太仓,并专攻针灸。庚申战乱,避难沪上,旋转浙慈访友,战后返苏。当见战事已停,社会秩序渐复正常,正欲重操旧业,巧遇沐泰山店主,两人相见,言谈默契,极为投机,遂结为知己,共谋药业。经沭、张两人四出拉股,集资九四纹银75 930两,于原地重建药铺。因沐泰山牌号已深为人知,故仍沿用,但已从独资改为合伙。同治七年(1868),改组后的沐泰山正式开张。

沐、张两人都是富有经验、精于经营管理的药业行家,不仅在进货方面力求道地,而且制合精良,讲究质量。他们还广搜民间验方,加以临证、验证改进,从而获得许多优异良方,如肥儿八珍糕、虎骨木瓜酒、消痞狗皮膏、退云散眼药等;此外,精制修合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丹、金匮鳖甲煎丸等,这些名牌特产药品,行销四乡八镇、大江南北,深受病家欢迎。沐泰山的名声由此大振。

沐泰山经营丸散有年,曾编有《沐泰山丸散集》两册,并将搜集到的民间验方整理成《良方簿》稿本。在经营上沐泰山极重视招徕顾客,如在店门口的永济亭内,放置炒米、蓑衣、灯笼三物,方便农民借用。在制合金匮人参鳖甲煎丸时,在店门口当众杀鳖,吸引行人围观,广为宣传。店主为了扩大影响,还以纹银500两,用香樟木精工雕刻商标“泰山图”。顾客在候药时,常为金光灿烂的“泰山图”所吸引,此亦宣传之一法(此图已在“文革”时被毁)。

由于营业不断扩大,人员日益增多,股东之间矛盾也时有出现。宣统三年(1911)发生宁波籍股东应贤官的纠葛案;民国五年(1916)发生铺内股东冯文卿经理贪污纹银2 500两案;以及沐氏后代的招牌案等。苏甬股东相互倾轧,依靠帮会、官绅力量各植势力,意欲压倒对方。长时间的分化兼并,到解放前夕,原沭氏股东(甬帮)仅有沐恒尊、沐义庭两人,其股金仅占总股金的1.04%。苏帮股东依仗地理优势,资本逐步增加,仅张辛楣一户就占总股金的25%以上。

该店职工,系宁波籍居多,占总数50%左右,为苏州市同业中最大的甬帮店之一。

该店对发展业务极为重视,聘有技术能手和业务能人多人,如工场头把刀韩元章,对炮制、润药、切片,都为近代饮片同业中之佼佼者。

早在民国三年(1914)巴拿马博览会上,沐泰山与德大药行共同参加展出醉仙桃、苏薄荷、九空子、佛耳草、挂金爵、卷柏、穹窿术七味地产药材,获得好评,为国争光。

1937年,聘请汪震远医生为坐堂医。

1952年,参加南门城乡物资交流会,10月29日结束,即在会场原址南千路东50号搭建简易竹木结构房屋,正式营业,作为分店。1954年收歇,迁回总店。

沐泰山药铺原为前店后坊,工场仓库另设间门外下塘街54号。设备完善,范围较大。不仅丸散饮片自行切制配拿,而且自煎荤素诸胶(膏),如阿胶龟板胶、鹿角胶和两华膏等。1956年公私合营后,工场迁下塘街8号,扩充业务,成为金阊区全区国药密的饮片工场,生产备类饮片和部分小成药,以及肥儿八珍糕等名特产品,供全区零售店销售。工场有20余人。1969年工场并入苏州中药厂,即今雷允上制药厂。

沐泰山对药品质量亦很重视,建有药品质量岗位责任制,还成立群众性的质量监督小组。1960年全国药检会议在苏州召开时,曾在会上作了介绍,得到中央、省、市卫生系统领导的肯定和表扬。1963年起,沐泰山连续三年获省市先进单位称号。

“文革”期间,苏州发生武斗,阊门外吊桥地区鲇鱼墩一带房屋,均遭大火。沐泰山的煎药站亦被焚毁,营业部的药品、生财、工具等遭到巨大损失。当时曾设临时营业处于横马路保康药店,煎药站则迁渡僧桥下塘8号。

1970年起,创设中草药门市部,并开展邮购业务,恢复了药店坐堂医生的老传统,由老药工当“坐堂医生”,为群众治病。1976年,中草药门市部并入饮片部。

沐泰山药店,在1981~1983年连续获市先进单位称号。

资金:创设初期不详。同治七年(1868)复业时为九四纹银75 930两。1937年日寇入侵时损失达2.4万元。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为法币960万元。

1949年9月,为旧人民币1.44亿元;1955年底为人民币5.02万元。

1956年1月17日公私合营,为“公私合营沐泰山国药店”,公方派陈利民为代表。1956年7月调整网点时,良宜堂、恒山堂西号、谢济寿西号先后并入沐泰山,成为金阊区沐泰山中心店,负责管辖金阊区各国药店和福来康参店的各项业务。1966年10月7日,改名为“大庆药店”。1966年12月21日,上升为国营大庆药店。1979年10月16日,恢复为“沐泰山国药店”。

4.苏州主要药铺童葆春堂

童葆春也是宁波慈溪人创设的。苏州《沧浪区志》第十九卷(医药卫生)第三章(医药)有载:苏城药铺多为前店后坊,除经营药材外,还加工饮片丸散,且各有品牌特色。区域内的童葆春、天益生、杜良济3家药铺均有百年以上的历史,有“中华老字号”之誉。又载:

童葆春国药铺 原名童葆山。清代中叶,浙江慈溪童氏雄于资财,在常熟广开各业店铺,有“童半天”之称。光绪元年,在苏州道前街东首设一药铺,名童葆山。作为商品中转货栈和寓所,业务一般。到光绪末叶,对邻(后为啸云天茶馆)失火,波及药铺前部。铺面改建后,即名为童葆春。(www.xing528.com)

民国19年,道前街拓宽,门面又一次翻建,成为与目前大致相同的“和合柜”店堂。

具有滋补阴虚等症的“全鹿丸”,为童葆春特产,销量较大。铺内有养鹿房,圈养半年,当众宰杀,以示“全鹿丸”生产用料之讲究。同时在店堂内,拈香点烛,挂灯结彩,并雇用“堂名”来唱京戏,吹打三天,以扩大宣传,招徕顾客,因此业务甚为兴隆。

日军侵占苏州后,胥门城门关闭一年之久,农民不能进城,业务受到很大影响,苏州解放前夕,已趋向崩溃边缘。上海童氏族人推派童穗封为经理,但不谙业务,全靠职工奋力,才得维持。解放后,业务有所好转。1952年在南门城乡物资交流会开设分店,当年7月18日收歇。1956年1月公私合营,同年7月改为沧浪区童葆春中心店,管辖全区国药业务。1958年杜良济明记并入,改名童葆春第一门市部,以后大太平巷经德堂药铺并入,迁第二人民医院东隔壁,为童葆春第二门市部;后于1969年撤销。1958年9月~1964年12月,曾与万国药房合并,改名为童葆春中西药商店。1965 年1月1日,西药分出,仍名童葆春国药店。1966年10月7日,改名为健康药店。同年12月21日改为国营。1979年10月16日,恢复为童葆春药店名称。1999年有职工20人,年营业额150万元。

5.苏州著名药铺同春堂

同春堂药铺创设于1916年10月,位于苏州市阊门内下塘街230号。业主葛恒钧(祖荣),宁波慈溪人,初在木渎朱元善当学徒,后到沐泰山任职10余年,聚资银圆1 800元,独资经营同春堂,并请名医黄一峰坐堂,业务较好。葛氏于1953年去世,其妻蒋云秋继任其业,子葛杰任经理。1956年1月17日公私合营,7月并入乐寿堂药铺。其历年资金状况为:1916年银圆1 800枚;1945年抗战胜利后为法币150万元;1950年重估资产时为旧人民币959万元;1955年底为人民币2 865元。

6.常州最早药铺童宁远

据《常州日报》《记忆中的老药店》载:常州资格最老的中药店,是明朝天启年间开设在南大街马园巷的童宁远药店,距今已有380多年的历史。之后是同治三年(1864)开设在西瀛里中段的老丰裕药店和同治十一年(1872)开设在北大街钟楼下的东丰裕药店。据史料记载,到抗战前,常州城区有中药店铺22家,多数是饮片配方店,如存仁社、寿康、介寿、松寿、济生、庆裕、天德永、同仁、仁德、民生、仁寿等;专营批发的有豫丰德、隆昌祥两家;批零兼营的有老丰裕、朱溪记、仇赓记、朱泰安4家。

上文记载的童宁远药店就是浙江慈溪童氏所开的,《百年常州》有载:

“童宁远药店”是常州旧时最古老的一家药号名店,坐落在南大街中段,始建于明朝天启二年(1622),由浙江人童浩山来常开设。初名“童宁远堂”,取“宁静致远”之意。历经明清、民国300多年的历史,与老丰裕,存仁社齐名。以经营精制饮片,丸散膏丹,中成药材而著称。该老字号在本世纪初歇

业被拆。

童浩山是宁波慈溪人,明朝天启二年(1622),他在常州南大街创办童宁远药店,成为常州地区历史最悠久的药店。

童宁远店堂匾额,为明代万历天启年间著名书法家、礼部尚书孙慎行所写。檐下挂晴雨牌“精制饮片”、“丸散膏药”、“童宁远药号”等店幌。店堂内有高大的和合清漆柜台,南为饮片柜,北是丸散柜,柜台末端竖白底金字青龙牌两块,上书“金匮正宗”、“清古精修”。柜台各放侧角漆牌一块,上记该店历史及“刘海”商标图案,靠墙排立百眼橱、丸散橱。店堂呈现出古色古香、道地药材的氛围。惜在“十年动乱”中,这些都被付之一炬。

童宁远药店世为童氏家传经营,药店以经营零售中草药和自制的中成药为主。初创时,店铺的规模并不大,由于经营得法,虽然几经变迁,几度兴衰,药店还是慢慢发展起来。清朝末年,因配制的“林文忠公丸、膏”疗效较好而风靡城乡,药店获利颇多,成为常州四大名药店之一(其他三家为老丰裕、东风裕和存仁社)。

林文忠公即林则徐,林文忠公丸、膏即戒鸦片烟的药丸,由于质量效果较好,且借名营销得当,童宁远药店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抗日战争前夕,药店有职工十三四人,两开间的店面,共18间房产。1937 年11月,日寇占领常州后,药店遭劫被毁。1939年重建,店面缩进,门面扩大为3间。1946年,因为兄弟分家,药店一分为二,南面的叫“童宁远南号”,北面的叫“童宁远北号”。1950年,两家药店拥有的资金为:南号4 613万元,北号4 519万元。1956年,两家药店同时开始公私合营,后来就并在一起,恢复了原来的店名“老童宁远药号”。1957年,市政府把民生、同生、民德、万寿、同德5家药店并入童宁远,职工一下子增加到52人。1967年“老童宁远药号”改名为“民强药店”。1978年,“化学试剂玻璃仪器商店”也并入童宁远,药店又改名为“红卫医药商店”。1984年又恢复原店名“童宁远药店”。

7.常熟最早药铺柳仁仁堂

柳仁仁堂药店始创于清咸丰四年(1854),原设在梅李镇,为慈溪人柳仁所创设,成为常熟主要药铺。

咸丰六年(1856)上海合利元药行投资该店,资金充实,遂在城区县南街设分店,招牌加“寅记”开业。当时的经理是马志方。生产经营规模有所扩大,批发和零售兼营,自产名牌产品有“柳氏大活络丹”、“全鹿丸”,盛誉苏南。历经同治、光绪两朝,经久不衰。生产规模的扩大,药店陆续购进西太平巷空地和旧屋,在此地段上,改建仓房。之后,叶春瑞、李墨卿先后担任经理。李墨卿原为苏州童葆春药店的账房,李来店后,除自投资金外,还带来了苏州药行店东陈、韩两姓的投资。牌号依旧,但将“寅记”更为“泰记”。抗日战争期间,药店店面全部被毁,大部药品遭劫,元气大伤,后部货楼及库房幸存,药店继续在西太平巷经营配方和批发业务。3年后,复在县西街再建店面,恢复零售业务,直到解放后。1956年,药店公私合营;1966年改为国营企业;一度更名“红炉”药材店;1985年恢复原名。一直到现在,百年药店柳仁仁,仍在县南街县东街口借地经营着。

8.常熟主要药铺童仁泰堂、九如堂

据《苏州中药堂号志》记载:

清代中叶,浙江慈溪童氏雄于资财,在常熟广开各业店铺,有“童半天”之称。

慈溪童氏所开的主要药铺有童仁泰、九如堂等。

童仁泰 原为同仁泰药店,始建于同治二年(1863),开设在东湖横泾(今沙家浜街道)桑姓大厅。因生意清淡,于第二年七月迁入南门大街靠近城门之处。开始经营批发业务。清光绪六年(1880)宁波籍邵氏及童氏投资该药店,并派李永斌为经理,批零兼营。光绪八年(1882)八月,因童氏多次增资,所占股份最大,乃将原“同仁泰”牌号改为“童仁泰”,并加“瑞记”二字。此后业务大有发展,在南门东城脚及小塔前一带购进十多间房屋,用来堆放药物;批发业务大增,远及无锡、太仓、江阴等地。该店自产的“细料丸散”最为著名,抗日战争时,童仁泰遭兵匪劫掠,损失很大。不久又复业,曾搬进南门外童仁寿药材店为分店营业。抗战胜利后,药店继续惨淡经营,一直到解放前夕。1956年药店公私合营;1966年改为国营企业,并一度更名为“红炬药店”,1985年改回原名。后来经营地搬至环城南路。

九如堂 开在书院街,现名北九如的药店,(慈溪童氏)始创于光绪二年(1876),店址早先在总马桥大街,先是经营零售业务,至光绪十年(1884)始兼营批发。光绪二十年至三十年间,二次购进房屋,又盘进寺前大街的延春堂药号作为分店,二店统一名称为“九如堂”,但以南号、北号加以区分。民国18年(1929),北九如因隔壁鸿泰丰纸号失火,连带药店全部被烧毁。当时的总店经营者不想恢复九如堂北号,后经董师桢出面与童光甫协商,筹备年余,始在九如堂北号原址复业,正式命名为“北九如”;南门总店则称“南九如”。抗日战争间,两号皆有损失,一度停业,复业后,扩充批发业务。因经营有方,到1956年公私合营时,其营业额为城中中药业之首。1966年转为国营企业,一度易名“红昇”药店;1980年恢复原名。1995年,固寺前街拓宽改造工程的需要,北九如迁入书院街营业,一直到现在。

9.海门主要药铺胡种德堂

清末民初,慈溪人胡久香在海门县三阳镇中街独资开设胡种德堂,为海门主要药铺。

胡久香,又名近兰,晚清慈溪西乡人,青年时曾在常熟药店里学业。长大后,与表弟顾氏相约到苏北发展,在海门县创设胡种德堂国药号。这家药店在当地极有威望,远近居民都纷纷上门来抓药,药店自己创制的“抽脓拔毒”粉,行销几十年,最负盛名。后来胡久香还带了几大瓶在故乡慈溪行善,无偿舍给病人,一时慈溪老乡都来求舍,甚至余姚、上虞、象山、镇海等地区也来求取。胡久香1935年过世后,由其子胡泽夫继业。胡泽夫是常熟县西街邹同庆药号的经理,在30年代初商经老板邹家同意后在原址县西街营造了三层楼西式房屋,一时成为常熟城内最堂皇的房屋,成为县西街的一大亮点。后来邹家把1/3的股份转让给了胡泽夫,他也成了药店的老板之一。

胡泽夫在继承胡种德堂后,进一步扩大店铺规模,将胡种德堂增资8 000元大洋加以扩建,使之成为海门著名药铺,营业额名列前茅。

10.南通第一药铺顺寿堂

顺寿堂是南通最早创设并规模最大的药铺。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浙江慈溪蒋姓商人从苏州迁来通州,开设在东大街17号(现百货大楼址),该店批零兼营,前店后作,规模较大,设置完善,在市区以东地区和东台一带享有盛誉。店内设有折兑(批发)柜、饮片配方柜、丸散膏丹柜,有粗细货房、粗细料房、刀房、饮片房以及大件仓库,用房近百间。门面、柜橱和格斗都很讲究,大小瓷瓶均是江西定制并烧有牌号药名,在清末民初有职工近百人。其饮片刀房对片型十分讲究,一般有凤眼片、鸡眼片、柳叶片、骨牌片、马蹄片、鱼鳞片、瓜子片、过桥片、打光片、机片等,有的似蝉翼、如意卷、船型,甚为美观。对不整齐的败片(又称二片)供批发销售或配制成药。对本地所产的荆芥、薄荷、藿香、苏叶、佩兰药材按时节采集鲜货,组织加工,保证当天晒干,以确保药材的色、香、味。同时,筛选讲究,在后作,哪怕是小颗粒的柏子仁、枣仁都仔细精选,对该去芯、节、毛、脚的品种都去除干净;在前柜,每次装药都将格斗内的药倒出,经筛选后与新装药用纸隔开以供先用,而且规定3天一小筛,5天一大筛,筛下的碎片(药头)用作酒药。在讲究饮片质优的同时,注重服务质量,对批发业务来客,小至招待食宿,大至派专人陪同上馆住旅社;对门市有接方送药、代客加工、日夜服务、问病卖药等项目,造就了药店的信誉。一度还在城东湾子头和南大街开设存德堂和天禄堂两家分店。

新中国成立后,1956年9月公私合营,入股1.7万元,合营后饮片由国药总店集中加工。1958年拓宽人民路时,原址被拆而暂移南大街营业。1965年人民路138号大楼建成后为南通市第一医药商店。1987年营业额75万元。

11.南通主要药铺介福堂

介福堂是南通三大药店之一,为浙江慈溪文山孙姓商人于清道光年间开设,店址在西大街25号(现南通饭店址),该店批零兼营,前店后作,规模较大,设置完善,其内设、分工和管理与顺寿堂相似,在清末民初,有职工百人,在市区向西一线直至常阴沙(现张家港市)一带享有盛誉。

民国21年(1932)介福堂毁于火灾。重建后,在三开间石库门面上的金字招牌下,有于右任的题词,店内批发柜所挂“术媲神农”四个金字的匾额系陈布雷所书。1955年底中西药兼营的瑞成堂并入。1956年9月实现公私合营,入股2.34万元。1958年拓宽人民路时店面被拆与养和堂合并迁至城西大街营业。1965年人民路127号大楼建成后为南通市第二医药商店。1984年底,店的西药部分分建新特药商店后,1985年纯中药零售61.3万元,新特药75万元;1987年纯中药零售为74万元,新特药为79万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