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性学权威百科全书:性学家与研究者

中国性学权威百科全书:性学家与研究者

时间:2023-1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性学家和性学研究者〕陈司成Chen Sicheng17世纪中国17世纪卓越的梅毒学家,生于海宁。③认识到梅毒在人体内传播的复杂性、广泛性与多样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传揆继续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兼附属医院院长的职务。

中国性学权威百科全书:性学家与研究者

〔性学家和性学研究者〕

陈司成 Chen Sicheng17世纪  中国17世纪卓越的梅毒学家,生于海宁。关于他的个人生平知道得很少。他的主要贡献是于明崇祯五年(1632)编写并出版《霉疮秘录》一书。这是中国医学文献中唯一讨论梅毒的专著。书中有作者的自序及霉疮总说,或问、治验、方法、宜忌等共126则。陈司成在该书中提出了以下观点:①肯定了中国梅毒是从广东开始向全国传播的。②肯定了梅毒有性交传染与非性交传染两种途径。③认识到梅毒在人体内传播的复杂性、广泛性与多样性。④肯定梅毒的遗传性并叙述早期先天梅毒的症状。⑤观察到隔离在预防上的意义。⑥用砷剂与汞剂治疗梅毒。⑦认识到治疗不彻底的危害性。⑧强调妄用药物之害。

陈司成于三百多年前所积累的宝贵经验,经过以后科学的发展,证明基本上是正确的。

(陈锡唐)

张竞生 Zhang Jingsheng 1888~1970  现代中国性教育和节制生育最早的先驱和倡导者。他出生于广东省饶平县浮滨大榕铺的一个农民家庭。年轻时追随孙中山先生,投身革命运动。1912年随李石曾赴法国留学,先后获巴黎大学学院文学士和里昂大学哲学博士学位。1920年回国后继续从事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主张打破人们思想上的桎梏,争取政治上和思想上的自由。

他曾任广东省一所中学的校长,北京大学和暨南大学教授,创办过“美的书店”,组建过中国最早提倡性教育的组织“性育社”,著有《爱情定则》、《美的社会组织法》、《美的人生观》等多种著作。1926年他以“性育社”的名义出版了他编写的《性史》第一集,毫不掩饰地提倡性科学与性教育,在社会上产生了轰动效应,风行达于极点,此举使他成为民国文化史上的知名人物。

他反对把性问题神秘化。他认为天生万物,原无神秘可言,不失“真”,才得“美”。又大胆地主张对性问题应公开研讨,一切问题愈神秘愈出毛病,青年要学点性知识,才能见怪不怪,不入歧途。他激烈地反对对妇女实行的性压迫,主张光复人性,不应以“处女”、贞洁来压迫女性,提出“婚姻自由”以至“情人制”、“性交自由”。他认为“性书”和“淫书”有本质上的不同,前者提倡健康的有节制的性行为,后者提倡不合乎礼法和无节制的滥交,提倡前者正是为了反对后者,等等。

由于他勇敢地和当时的封建保守势力宣战,开中国性教育之先河,而且有些主张太超前于社会当时可接受的程度,所以虽然得到许多学者和读者的支持,但是骂名也遍天下。同时,一批奸商为了牟利,打着他的旗号,出版一些淫秽之作,使他声名狼藉,迫使他于1932年在家乡服毒自杀未遂,此后一直隐居不出。1949年以后,曾任广东省农业厅技正、广东省文史馆研究员,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迫害,于1970年贫病交迫而死。

1988年10月15日至19日,饶平县在张竞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举行了纪念大会及学术思想讨论会。大会充分肯定了张竞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对他研究性科学所起的积极作用给予了恰切的评价,重新评价他在现代学术活动中的地位。大会认为,张竞生是中国现代的一位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性心理学家、教育改革家、社会学家和农村经济发展实验家。

(刘达临)

胡传揆 Hu Chuankui 1901~1986  中国皮肤性病学家。字子方,汉族,湖北省江陵县人。1901年4月1日出生,1986年3月17日病逝于北京。1927年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医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先后任协和医院皮肤花柳科住院医师、助教、讲师、副教授、代理主任等职。1930年他与北平协和医院皮肤花柳科主任美国人傅瑞士合作首先发表了《维生素甲缺乏皮肤病》一文,在丹麦举行的世界皮肤病学术会议上受到国际皮肤科学界的高度评价。1932年胡传揆去美国洛克菲勒医学研究院进修实验梅毒学。1939年再度去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院进修皮肤病学。胡传揆对当时在社会上广为流行的梅毒等性病进行了深入的实验与临床研究,发表了《雌激素对兔梅毒的影响》等一系列学术论文,在国内处于领先水平。1945年秋,胡传揆受聘为北京大学医学院皮肤花柳科主任教授,半年后兼任附属医院院长。1948年任医学院院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胡传揆继续担任北京大学医学院院长兼附属医院院长的职务。1949年11月,北京市封闭妓院,卫生局指派胡传揆带领医务人员为妓女诊治性病,消除性病的主要传染源。嗣后,他又多次前往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等民族地区指导当地的性病防治工作。1953年胡传揆当选为中华医学会副会长、皮肤花柳科学会主任委员兼任中华皮肤科杂志总编辑,积极开展了皮肤性病科的学术交流活动。1954年中央皮肤性病研究所在北京成立,胡传揆兼任所长,为开展全国性病的防治研究、培训各地技术骨干、制订性病诊疗方案、编写性病教材与手册等做了大量的工作,卓有成效。1959年胡传揆参加主持了全国防治性病、麻风、头癣现场会议,对性病的防治措施提出建议。1964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科学讨论会上,胡传揆作了题为“我国对梅毒的控制与消灭”的专题报告,用翔实的数据论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仅仅用了15年时间就取得了基本消灭性病的显著成绩,深受国际舆论界的重视与赞扬。

1949年以来,胡传揆还历任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性病麻风病研究委员会主任委员、北京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理事长、北京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名誉所长、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委员、北京市人大代表等职。他是波兰皮肤科学会名誉会员、苏联《皮肤性病》杂志编委。先后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主要著作有《实用性病学》、《性病麻风雅司病防治手册》等专业书籍。

(叶干运)

吴阶平 Wu Jieping 1917~  中国泌尿外科奠基人之一。1917年1月22日出生于江苏常州。1937年毕业于北平燕京大学,获理学士学位,1942年毕业于北平协和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1947~1948年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进修。1949年在北京医学院建立泌尿外科,后又在协和医院协助重建泌尿外科。50年代初任北京市抗美援朝志愿军手术队队长。1960年3月在北京医学院第一医院做了国内第一例肾移植手术。不久又负责筹建北京第二医学院,并在中苏友谊医院建立泌尿外科。1965年印度尼西亚苏加诺总统授予他“伟大的公民”二级勋章。70年代在友谊医院建立肾移植基地,并在多所医学院领导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为泌尿外科研究所的发展和为成立学会、创办专刊做出了贡献。1987年获巴黎市政府最高荣誉奖章。现任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主席,欧美同学会会长,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协名誉主席,中国医学科学院名誉院长,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名誉校长,中华医学会名誉会长,国际计划生育联合会中央副主席、亚太地区主席,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师学院荣誉院士,比利时皇家医学科学院国外院士,英国爱丁堡皇家外科医师学院名誉院士,香港外科医学院院士,美国泌尿外科学会荣誉会员,国际外科学会荣誉会员。

他在泌尿外科、男性计划生育等方面有突出贡献。对“肾结核对侧肾积水”的研究可使一些原无法挽救的肾结核患者得以恢复。确立了肾上腺髓质增生为一独立疾病,为国际医学界承认。对肾切除后留存肾代偿性增长的研究,纠正了对留存肾代偿能力长期存在的不全面的认识。在计划生育研究工作中,首次提出输精管结扎灌注远段精道技术,使手术即时产生避孕效果,在国际上居于领先地位。

他从事医学教育工作达50年,极为重视青年医生的培养。

吴阶平努力提倡性教育,尤其提倡青春期的性教育。60年代受周恩来总理指示向青少年介绍性知识。他先后撰写了数十篇性教育论文,并为性医学的普及、提高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70年代他撰写了《破封建思想,闯性教育禁区》、《有关生殖器官的生理卫生知识对孩子不能回避》等文。80年代初发表了《谈健康的性生活》、《和青年朋友谈谈性知识》、《关于性知识介绍之我见》及《开展青春期性知识和性道德的教育刻不容缓》等多篇论著。1982年他主持编译的《性医学》一书出版,对中国性学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90年代他为《中国大百科全书·现代医学》撰写了条目《性教育》。在性教育中,他主张知识教育和道德教育并重,在进行知识教育时不要对青少年造成负面影响。他坚决反对所谓的“性开放”,主张查禁黄色淫秽书刊,主张以科学的性知识和健康的性道德教育取而代之,使中国的青少年健康成长,使中国人民生活更幸福。

他曾发表医学论文10篇,编著医学书籍21部,其中13部为主编,如《泌尿外科学》(1963年、1978年)、《外科学》(1978年)、《黄家驷外科学》(1986年)、《肾脏病学》(1987年)。

(卢一龙 郭应禄)

吴敏伦 Wu Minlun 1946~  香港性学家、性心理治疗专家。1946年10月14日出生于香港,1971年毕业于香港大学医学院,后获该院医学博士,任该院精神治疗学系教授。1976年自英国学成回香港工作后,在香港建立了第一个性治疗诊所,同时推广性教育,并开展了一系列学术活动。他在1981年任香港家庭计划指导会教育传播委员会委员;1985年建立了香港性教育促进会,任会长。1990年倡议并建立了亚洲性学联会组筹会,任主席。1992年该会正式成立,任第一届会长。1999年第十四届世界性学大会将在中国主办,他任这次大会的主席。

吴敏伦的学术观点开放、新颖,对传统观念的抨击泼辣大胆。多年来,他利用各种途径向社会反复宣传性教育的重要。他在性治疗方面颇多建树,在治疗过程中强调先要把一些不正确的心理、观念和态度改变过来。他说,在传统观念中,性是污秽的,很多不同的做爱方式和女子兴奋的性反应都被视为淫贱,其实这都是正常的。在进行性治疗时,应夫妻同时进行,先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观念和心理,然后教给他们一些方法与技巧才有效。

吴敏伦的著作有《性论》(1990年)、《性与德育》(1990年)、《禁果与人生》(1991年)、《性医学新释》(1991年)、《亚洲的性问题》(1993年)、《性爱谬论大审裁》(1994年)、《性教育指南》(1996年)等。

(刘达临)

克拉夫特-埃宾,R. von  Richard von Krafft-Ebing 1840~1902  德国出生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性学研究的创始人。出生于德国贵族家庭,先后在海登堡大学、苏黎世大学、维也纳大学攻读医学,毕业后,在一家精神病院当助手,后来在巴登巴登任精神科临床医生。普法战争(1870~1871年)时期,他从军为军医,战争结束后,又回到巴登巴登开业行医,并积极推广精神病电气疗法。1872年,他被斯德拉斯堡大学聘为精神病学教授,同时也担当临床指导,仅一年时间,他又移至奥地利的格拉茨大学,在这里度过了16年的研究生活。他的叔父是海登堡的著名律师。因受叔父的影响,他专攻司法精神医学,不久就成为全欧洲法庭上鉴定性犯罪的权威证人。当时,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家有禁止同性恋的法律条文,司法当局要逮捕违反这一条文者,并将他们送交精神科医生进行鉴定。克拉夫特-埃宾在格拉茨大学任教授的同时,又兼任国立精神病院院长,受各国法院的委托做性犯罪者的精神鉴定,于是有机会接触许多性欲异常者。1886年出版了他的著作《性精神病态》。这本书是他多年鉴定活动的成果。书中收集了大量详细的病例,从现代性科学的角度来看也不多见。他在本书中阐述了异常性行为的心理。当时的德国和奥地利与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一样,人们对正常的性生活持有一种固定观念,即:青年男女相爱结婚,幸福地生活,结婚是为了生育后代而过性生活,丈夫可以体味性高潮,而妻子是没有性高潮的。克拉夫特-埃宾将脱离这种正常类型的性行为,诸如施虐症、受虐症、动物恋、自恋、女性色情狂、男子同性恋、男子性欲亢进症等通称为性倒错,认为这些性倒错是疾病,而不是犯罪,并要求废除处罚同性恋者的德国刑法第175条。

1886年,他辞去国立精神病院院长的职务,专心精神病学和神经病的教学,同时着手创建私立医院。1889年,赴维也纳大学任教授,但不到一年时间就辞职回到了格拉茨,1902年12月在格拉茨去世,终年62岁。

克拉夫特-埃宾是第一个将性行为作为研究对象的科学家。他将性的诸问题与进化论遗传学、精神医学、社会科学等学科相关联综合研究。正是由于他的研究,性开始成为多学科研究的主题。

(胡 霞)

福勒尔,A. H.  A. H. Forel 1848~1931  瑞士性教育学家、昆虫学家、精神病学家。1848年出生于瑞士。父亲是日内瓦湖畔沃德地区的瑞士籍法国人,母亲是法国南部人。虔诚的加尔文教信徒。福勒尔从小身受严酷的宗教教育,倍感生命的压抑,对教会和宗教教义极为反感,15岁起就开始公开反对宗教活动。他认为加尔文教是虚伪的、压迫人的工具。他醉心于达尔文的进化论和昆虫学的研究,写过很有分量的昆虫学著作。18岁时到苏黎世攻读精神病学和医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随后进入苏黎世布格赫尔策利医院工作,并任这一医院的主任。他召集了诸多有名的医生如阿道尔夫·迈耶、欧根·布洛伊勒、奥斯卡·福格特等在他身边工作。他认为疾病实体是表面现象。他反对精神分裂症的概念表述。在临床治疗上,他主张运用整体施治的方法。不赞成综合症候的描述分类,认为这样做容易忽略潜隐在内部的复杂病因。在进行精神病治疗和研究的同时,他遇到了形形色色的性问题,发现这类问题对人的生活产生着巨大的影响,他收集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进行仔细的分类研究。1905年,他出版了题为《性问题》的性学专著。

福勒尔是欧洲知名学者和性教育学家,特别重视科学的性知识的传播,为普及性知识和性教育不遗余力。他指出应该正视性的存在,对性应有积极正确的态度,培养健全的性意识,承认性在人们生活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他号召人们去了解性,认识人的性活动、性行为和性心理的特征与规律,建立良好的性行为习惯。他指出大量的性反常活动及变态行为都源于性的压抑与无知。性蒙昧无知给人的生活造成了无数悲剧,人应该从性压抑中解放出来,摆脱性的蒙昧,接受科学的性知识,并将这种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促进性生活的和谐,提高性生活质量。对当时被视为性变态的同性恋,他主张应持开明态度。福勒尔对这种性偏离行为的生理机制、精神特征和社会基础进行了深入研究,在研究的基础上对同性恋加以重新释义。他向社会呼吁,要求废除大部分对变态性行为给予严厉惩罚的法律,允许同性恋结婚。对于手淫,他所持的观点与H. H. 霭理士类似。他认为手淫不是变态行为,不会诱发精神病和神经病,手淫若不过度不会造成任何损害,它是正常性交的替代形式。

为了有效地传播科学的性知识,推广性教育,他和同时代的著名性学家M. 赫希菲尔德和霭理士等人举办组织各种与性教育有关的活动,筹划建立权威性的性学机构,组织召开国际性的性学会议。1928年,国际性学大会在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召开。会议之后,“国际性改革联盟”正式成立,福勒尔、赫希菲尔德和霭理士均担任该组织的主席,继续为普及性教育努力工作。1931年福勒尔逝世,终年83岁。

(张 月)

弗洛伊德,S.  Sigmund Freud 1856~1939  奥地利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出生于奥地利的摩拉维亚(现属捷克),三岁时随父移居维也纳,1876年于维也纳大学医学系毕业,1881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85年留学巴黎,跟随法国精神医学家沙克学习臆病的催眠疗法。归国后与神经病医生布洛伊尔合作,使用催眠疗法治疗臆病患者。随着临床经验的增加,弗洛伊德认为臆病是由性的原因引起的。1896年前后,创立了名为自由联想法的精神分析技法,其研究成果发表在《臆病的研究》(1895年)上,其中的性病因论遭到当时对性抱有很大偏见的维也纳社会的强烈攻击,且未被学术界所接受。1900年,《梦释》出版。不久,弗洛伊德将他亲自创造的精神分析更深层地观察和发展的性欲论进行了第一次系统地概述,这就是《性学三论》。从此,弗洛伊德驰名国内外。但是弗洛伊德的研究道路后来并不一帆风顺。他是犹太人,因此受到歧视乃至迫害,加上他的理论过于强调性,犯了禁忌而受到非难,此外,同他合作的研究者们又不断地背离他,使他饱尝分裂的痛苦。他正是在这种逆境之中,创造了精神分析治疗法,并一次次地修改完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大体上可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划为两个重点,战前强调性冲动的“伊底”。弗洛伊德将人体的全部构造分为三部分:伊底、自我、超自我。伊底是完全的潜意识精神能量的源泉,本能的冲动便是伊底的重要部分。泛性论则是弗洛伊德的基本思想。战后,注重语言表达的自由联想,重点集中在自我机能。弗洛伊德认为这是一次过程和二次过程的不同。性是一次过程的问题,自我是二次过程的问题,更简单地说是深层的下部构造和表层的上部构造,也就是说弗洛伊德并不是要忽视性,而是要明确了解性的冲动只有在表层上部构造中寻找线索。

弗洛伊德是心理学乃至与人类相关的诸科学中被引用最多的学者,同时也是被批判最多的学者。

弗洛伊德于1923年被发现患了口腔癌,1938年由于纳粹党对犹太人的迫害而离开维也纳逃亡伦敦,1939年因口腔癌逝世于伦敦,终年83岁。

弗洛伊德一生发表的著作很多,除上述著作之外,还有《日常生活的精神病理》(1904年)、《儿童性启蒙》(1907年)、《精神分析学入门》(1917年)、《自我与伊底》(1923年)、《精神分析入门续篇》(1933年)、《精神分析学概论》(1939年)等。

(胡 霞)

霭理士,H. H.  Henry Havelock Ellis 1859~1939  英国性心理学家、作家、文学评论家。出生于伦敦近郊的可洛顿城,当时正值维多利亚女王即位后22年,是维多利亚主义的全盛期。霭理士的父亲是一艘远洋海轮的船长。他7岁时就随父亲远渡南美,16岁第二次随父去澳大利亚后,即在一所小学任教。1880年霭理士怀着渴望学医的心情回到伦敦,在圣·托马士医学院学习生理学专业。当时正是英国医学的兴旺时期,霭理士从而获得了许多最新的医学知识,但另一方面,左拉、莫泊桑等自然主义文学风靡欧洲,受此影响有文学天赋的霭理士萌动了文学创作之心。1886年,他主编了古典戏剧集《人鱼戏剧丛书》,1889年又开始组织编辑《现代科学丛书》。1890年获得医学博士,开始挂牌行医,但不久便放弃了医生职业,专心于文学写作评论和性研究。1890年处女作《新精神》出版,同年,又著述了《犯罪者》。

19世纪的英国经济飞速发展,国家兴旺,但是有关男女交际和性问题却依然保持中世纪的风貌,在这种性禁锢的社会环境下,通晓生理学并着眼于社会问题的霭理士便将热情倾注到性研究之中。1894年《男人与女人》作为《现代科学丛书》的一卷出版,之后开始执笔著名的《性心理学研究录》。考虑到《研究录》部头太大,日常工作和学习繁忙的医生和医学院学生无暇细读,他便于1933年出版了一部可谓教科书性质的《性心理学》。此外,1904年,还出版了著名的《天才与遗传》。此书关于父母的职业、年龄和天才儿的关系等统计资料至今还被引用。

霭理士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文学、性学和遗传学。他的作品触及当时回避、忌讳的社会问题,风格独特,文笔优美,深受各国读者欢迎。在性研究上,同当时其他性学研究者着眼于异常性欲研究不同,霭理士将正常人的性生活曝光,指出当时被看做倒错的性行为也有助于提高正常人的性的欢娱。他不是从某个学科领域单独研究性问题,而是从民族学、社会学、生理学、心理学诸领域综合论述性的问题。

霭理士的研究在英国遭到攻击乃至迫害,但作为国际性研究家的名望不断升高。1914年被推荐为国际性研究会委员,并同I. 布洛赫、S. 弗洛伊德等德奥性科学家合作,致力于性研究的国际发展。1926年在柏林召开的第一次国际性科学大会上,霭理士和M. 赫希菲尔德同被选为国际性学会的常任理事。

霭理士死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的1939年,终年80岁。他为性的改革和性的自由奉献了一生。

(胡 霞)

迪金森,R. L.  R. L. Dickinson 1861~1950  美国性学家、医学博士、画家。他曾描绘了许多女性和男性生殖器官正常和异常时的图像。1933年他的《人类性解剖学》出版,这本书后来成为这方面的世界权威性专著。1940年将性驱动力分为性天赋、性潜能与性驱力三部分,对后世更细致的性心理研究极具启发性。他还采用面对面交谈的方式收集了总数达1200份之多的关于性生活的个案资料。其著作还有《人类性解剖图览》(1949年)等。

(吴敏伦 刘达临)

莫尔,A.  A. Moll 1862~1939  德国性学家、医学家和心理学家。1862年5月4日出生于德国里萨,父亲是犹太商人。他早年在布雷斯劳、弗莱堡、耶拿和柏林各大学攻读医学,1884年通过国家考试。大学毕业后他专门学习神经病理学和精神病学,曾到柏林、维也纳、伦敦、巴黎等地进修学习,与著名的精神病学者菲尔肖、迈纳特、莫里茨、R. von克拉夫特-埃宾、杰克逊、巴宾斯基、比奈、玛丽、沙科等一起工作。后来他开业行医,成为私人开业的精神病医生,同时积极参与医学团体和社会团体组织的活动。

1891年,他出版了第一本有关同性恋的专著《反常的性感受》,详尽阐述了他对于同性恋的观点。从总体上看,他与克拉夫特-埃宾的观点相似,认为同性恋是天生的,由遗传因素造成,是功能性退化的表现。但他同时又指出,一定数量的同性恋者不表现遗传的缺陷,其行为表现也无法用遗传学的病原理论加以解释。他特别提到了古代的希腊人。希腊人的同性恋几乎与正常的异性恋一样普遍,这种爱并无退化的任何依据。他还指出几乎在从事任何职业的人群中间都能找到同性恋者,不过他们更多地集中在适合女性角色的职业,在演员、艺术家、园艺师、厨师、女性服装裁缝中间最为常见。社会时尚和职业对非遗传性同性恋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1897年他出版了《性欲调查》一书,系统地论述了性欲的本质。1909年发表了第一部详细研究儿童性生活的著作《儿童的性生活》,反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并在书中首次提出了一种四阶段理论来描述人类性反应的周期:①情欲发动期,②情欲兴奋平稳期,③情欲兴奋顶点,④情欲急剧衰退,为解释人的性活动规律提供了一种新的图式。1911年,他编著了《性学手册》,论述了性学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其中不仅有他自己的文章,还收录了霭理士及其他学者的文章和研究成果。

莫尔不仅是一位著名学者,他还是一位出色的组织者和社会活动家。他联合专家学者组织创建了“柏林心理学和性格学学会”,并于1903年担任该学会主席。1913年他组建了“国际性研究学会”。1926年,莫尔在柏林组织召开第一届纯科学性的国际性学研究大会,开幕式在德国国会大厦举行,会议决定了第二届国际性学大会召开的时间和地点。1930年,莫尔在英国伦敦组织召开了第二届性学研究国际会议,为推动性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张 月)

赫希菲尔德,M.  Magnus Hirschfeld 1868~1935  德国医学家、性学家。出生于波罗的海沿岸的一所港口城市。大学初期,学习比较语言学和哲学,立志成为一个作家,但后来转学医学,1893年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他热心于同性恋研究,指出对同性恋的社会差别对待和法律迫害是非人性的,是错误的,并努力为同性恋者争取社会地位。1896年用笔名出版了《怎样解释男人或女人爱同性的人》,1897年聚集同仁结成“科学的人道主义委员会”,赫希菲尔德任委员长,向当局提出要求废除德国刑法第175条(有关禁止同性恋的条文)的请愿书,在请愿书上签名的医生达到3000人,还有700多名教授和讲师,有名望的作家和诗人也参加在内。委员会不仅仅进行政治活动,而且从学术上证实同性恋者不是与正常人不同类型的人,不是变质者。1899年,他编辑了《性中间阶段年报》,所谓性中间阶段就是指处于男性和女性中间的性。

为了统计同性恋者的比率,赫希菲尔德开始进行历史上最早的大规模性行为调查。1903年首先对柏林工业大学的30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回收了1756份答卷,其结果异性恋比率为94%,同性恋为1.5%,双性恋为4.5%。但此调查被4名学生控告,赫希菲尔德被处以200马克的罚款并被拘留10天。1904年,同样的调查问卷又向柏林的金属工人发放了5721份,得到了41.6%的回收率,结果异性恋为94.25%,同性恋1.15%,双性恋3.19%。赫希菲尔德认为同性恋是遗传疾病。1913年,他出版了名著《男性同性恋和女性同性恋》,同性恋一词也由此而被广泛使用。1917年到1919年又出版了《性病理学》。

1919年,赫希菲尔德用私人财产投资创建的柏林性学研究所成立,研究所从研究和诊察治疗两个方面开展活动,其中答复结婚和性问题咨询对整个研究所声誉的提高发挥了很大的作用。1921年研究所又增建了礼堂、图书馆和实验室等。1923年该研究所得到政府的认可。1926年到1930年赫希菲尔德出版了结晶之作《性知识》(全五卷),1932年又同研究所的全体人员一起编撰了全二卷的《世界大战风俗史》。此外,1912年,他创建了““国际性学会”,1926年在柏林召开了首届“国际性学研究大会”。1928年,“以性学为基础的国际性改革联盟”在丹麦的哥本哈根成立,赫希菲尔德和H. H. 霭理士、A. H. 福勒尔共任该联盟组织的主席。(www.xing528.com)

1933年,希特勒政府关闭了研究所,烧毁了图书馆收藏的全部图书和资料,赫希菲尔德也被驱逐出境逃亡国外,开始是在巴黎,后又逃亡尼斯,1935年在尼斯的朋友家中逝世,终年68岁。

(胡 霞)

布洛赫,I.  Iwan Bloch 1872~1922  德国医学家、现代性学奠基人之一。1906年因首先创用了德语“性科学”(sexual wissenschaft)一词,为性的研究正式命名,被人誉为“性学之父”。布洛赫1872年4月8日出生于德国北方奥尔登堡代尔蒙霍斯特,早年在波恩、海登堡、柏林攻读医学,1896年获博士学位。他喜爱哲学、人类学、文化学、人种学、文学、语言学诸多学科,精通拉丁语、法语、西班牙语、英语、梵语等多种语言,私人藏书达80000多卷。他致力于性学研究,将人类学、历史学、民族学的研究引入性学研究领域,打破了狭隘的生物学研究界限,为现代性学的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他一生著述颇丰。1900年出版了研究性变态现象的《马尔奎·德·萨德与我们的时代》,1901年出版了性病历史方面的著作《梅毒的起源》第1卷,1902年出版了《性欲性心理变态病源学研究的贡献》,1903年他出齐了3卷本的《英国人的性生活》。1907年他在柏林出版了《我们时代的性生活及其与现代文明的关系》一书,提出结合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建立新的科学——性学。1910年开始编辑《性学文库》专题文集。1912年出版了《梅毒的起源》第2卷,同年开始编辑3卷本的《性学大全》,其中第1卷《妓女·第一分册》由他亲自撰写。1913年出版了《奇异性行为的人类学研究》。1914年编辑出版了M. 赫希菲尔德撰写的第2卷《男性同性恋和女性同性恋》,随后出版了《性学大全》的第3卷由他撰写的《妓女·第二分册》。

布洛赫学识渊博,知古通今。他用历史学、人类学、民族学和文化学的知识与方法对各种性偏离现象进行了综合性的研究,指出大量的性偏离现象与病理因素无关,现代文明并不是造成性变态的根源。人类的性偏离现象多数起源于寻求性欲刺激娱乐的饥渴、性娱乐形式的多样化的需求及宗教对性的压抑。种族与民族间的接触与交流对性偏离行为活动的传播起着巨大的作用。对于同性恋,他曾一度接受R. von克拉夫特-埃宾和A. 莫尔的观点,将同性恋视为一种性欲倒错的变态,由遗传因素造成。随着他与同性恋者的接触,观察了解他们的生活及性活动方式以及对大量资料的深入研究,他改变了原有的观点,认为同性恋绝大多数不是天生的,并非由遗传的病理原因造成。同性恋多发生于健康的个体,同性恋的发生源于“境遇性因素”,它与不良文化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古代希腊同性恋的普遍流行即为典型例证。同性恋多数是习得性的性异常行为现象,矫正和医治是可能的,为此他提出了具体的防范措施和矫正办法,并为立法提供了依据。

布洛赫不仅是博大精深的学者和理论家,而且是性科学的积极传播者和社会活动家。他与赫希菲尔德、奥伊伦堡等人积极投身于性的改革活动,为改变社会的性观念、普及性教育努力工作。他要求受性异常现象折磨的人的权利得到保护,免受歧视与迫害,他指出一些性倒错者无责任能力;同性恋虽为异常现象,但同性恋在社会中应享有属于自己的权利,社会应该像对待异性恋者那样对待同性恋。

(张 月)

华生,J. B.  J. B. Watson 1878~1958  美国心理学家、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机能派心理学代表人物安吉尔与杜威的学生。早期工作是研究动物心理学,1908年起任霍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1913年发表《从行为主义者看心理学》一文,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纲领,宣告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立。这篇文章的观点受到当时美国心理学界热烈欢迎,1915年他即被推举为美国心理学会主席。1918年,美国军部欲知道在军中播映防止性病短片的效用,委托华生做调查研究。华生与拉什利合作用问卷及面谈形式调查看过该片的人,对部分人员又做跟进研究,除了确定该宣传片的部分价值外,亦得到不少有关性心理的珍贵资料。例如影片可增进观看者的知识,但不能减少他们的性行为。在历史上,这一研究应属最早的有关性心理和性态度的科学研究,开后来A. C. 金西性调查之先。此研究之后,华生亦开始构思对人类性行为的直接研究。他先做一些准备,就是借调查医生的性及性教育观念来看当时社会的性禁忌和无知情况。但他这构思与调查得罪很多人,亦令很多人震惊,加上他当时正与他的一个女学生闹婚外情,遂在校内校外都饱受抨击,终于在1920年被大学辞退,转往从事广告和商业工作,1930年起完全退出心理学界。直至1957年,美国心理学会向他颁发金奖章,他才算正式恢复名誉,但翌年便于纽约去世。华生的其他心理学著作有:《行为:比较心理学导论》(1914年),《行为主义心理学》(1919年),《行为主义》(1924年)等,有关性的论文则有《医生对性病的意见》(1915年),《电影宣传对推行性卫生的效用》(1928年)等。然而,他要直接研究人类性行为的构思,则只能等到60年代由W. H. 马斯特斯与V. E. 约翰逊去实现。

(吴敏伦)

马林诺夫斯基,B. K.  B. K. Malinowski 1884~1942  英国杰出的人类学学家、功能学派创始人之一。父母是波兰人。青年时代在苏皮斯王公立学校和克拉科夫大学读书,1908年获物理学和数学双博士学位。受心理学家冯特和人类学家弗雷泽的影响,他对人类学产生了浓烈兴趣。1914他参加赴美拉尼西亚等地的蒙特人类学考察队,从此开始人类学的研究生涯。他在特罗布里恩德岛上做了四年实地调查。这段经历为其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22年他系统地提出功能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生存需要满足基本生物需要。这一需要的满足须有多种社会组织形式加以保证。一旦有了社会组织形式,人又会产生精神方面的需要,各种文化都有满足这类需要的功能。人类学家的任务即是要认识这类功能。他写了大量的著作系统地阐述功能主义的理论,其代表作有《巫术、科学与宗教》、《原始心理的神话》、《野蛮社会的犯罪与风俗》、《野蛮社会的性及压抑》(中译本名《两性社会学》)、《美拉尼西亚西部和北部野蛮人的性生活》等。

马林诺夫斯基指出,人类的性生命活动是一种可塑性的本能行为。塑造本能行为的是文化,文化决定着性行为的环境、场所和时间。他从文化人类学的视角系统考察人的性行为、性欲望、婚姻关系、家庭形式、父权和母权、乱伦与禁忌、性风俗和法律,指出人自童年时代即有性的活动,这种活动与成年期的性活动有着必然的关系。性的本能活动是社会不得不努力满足或压抑的一种需求。性本能的力量非常强大,它既是人类繁衍的手段,又是一种巨大的破坏性力量,需要强有力的调节、压制和引导的手段来使性的本能以适当的形式在社会结构中显现自身。性冲动的选择以性的经验为基础,支配人类婚姻及动物繁衍行为的优生原则,要求伴侣的最佳配置。性的选择引起竞争和嫉妒是必然的,性竞争和嫉妒符合人和动物的天性。这种竞争和嫉妒会造成严重的社会破坏。他把动物界和人类社会做了一番比较,得出结论说:在动物界,雌性动物的固有发情期可对这种状况给予某种限制,但人类由于进化的原因,性总处在一种随处随时待发的强烈状态,因此有必要用文化的调节、禁忌的设立和习俗的规定来制约和重塑性的本能。同时他又指出,本能的可塑性是文化进步的条件,文化的作用在于积极促进社会的发展,而不仅仅在于消极地控制社会的组织形式。通过传统,文化可以把本能塑造成学得的习惯,顺应自然规律,既不任意发展,又不过分压抑性的本能,在文化限定的环境、时间和场所中适度表现自身。

由于在人类学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获得了诸多荣誉,1933年荣任荷兰科学研究皇家学院院士,1936年任新西兰皇家学会荣誉会员,同年获哈佛大学荣誉科学博士,1938年任波兰科学院院士,随后赴美国讲学并在耶鲁大学执教,直至逝世。

(张 月)

山本宣治 Yamamoto Senji 1889~1929  日本生物学家、社会活动家。出生于京都市,中学期间曾到加拿大留学,1920年从东京帝国大学动物学系毕业后成为同志社大学预科的讲师,同时考入京都帝国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动物学。1921年11月成为京都大学医学院的讲师。

山本宣治开始性教育的普及活动是从1920年开始的。当时他在同志社开设的自然科学概论课中,讲授以性现象为中心内容的“人生生物学”,为此,受到来自校内外的非难,该讲座持续到1923年。

1922年,他同当时还是京都大学学生的安田德太郎(日本著名性学家)一起实施了男大学生性状况调查。这是在世界范围内也可谓较早的性问题调查,所以受到保守阶层的猛烈攻击。调查实施了近七年,1928年结束。此外,他不仅强烈反对“手淫有害论”,而且提倡将“手淫”这个词改为“自慰”。

1923年8月,山本宣治出版了《性教育》一书。他提倡的性教育基本是以青年为对象,目的在于追求真实,让人们从各方面广泛观察性现象,掌握防患于未然的足够的科学的性知识,培养自知、自敬、自制的能力,并对封建的性隐蔽主义、禁欲主义以及错误的性卫生知识进行了严厉地批判。他的性教育特征一是以生物学的事实为基础,二是将性教育同社会经济问题相关联,三是以性教育实践、性生活调查及节育运动、劳动运动的参加等具体活动为基础。当时日本的性教育理论多是宣传性道德,像山本这样从重视生物学事实的立场出发,并且强调与社会问题相联系的性教育理论则极为罕见。

山本宣治不仅积极开展性教育活动,而且也是日本节育运动的创始人之一。1922年3月,节育运动的倡导人之一圣伽应邀访日,在京都讲演时,由山本担任翻译。他在讲演会后,将圣伽带来的资料译成日文并加上自己的论述,自费出版了一本小册子,由此开始在日本开展节育运动,同年创刊了《产儿调节评论》(后改为《性与社会》)。山本将性教育与节育运动紧密结合。为了推广节育运动,他开展了著书、讲演和各种宣传活动。但在当时“多生多产”的国策下,他的讲演常常被迫中断,并被勒令离开讲台。为此,他向校方提出辞职。

1928年,山本由劳动农民党提名为候选人当选为众议院议员。由于他为无产者进行了各种政治活动,1929年3月被右翼分子杀害。

山本宣治开展性教育和节育运动前后仅有七年时间,但这七年的功绩得到了很高的评价。他被称为日本性科学之父。1979年由日本汐本社出版了《山本宣治全集》全七卷。

(胡 霞)

金西,A. C.  Alfred Charles Kinsey 1894~1956  美国生物学家。出生于美国新泽西州霍博肯,毕业于哈佛大学。1920年,在他26岁时便成为印第安纳大学的生物学教授。当时,金西从事黄蜂的生殖研究。1938年,印第安纳大学的女子学生协会向大学提出报告,希望给即将结婚和已经结婚的学生开设“性教育”和“结婚问题”讲座。校方通过教授会同意了这一要求,作为生物学教授的金西便承担了这一教学任务。在回答学生提问时,他发现人们对自身性行为的了解远不如对昆虫的了解,并痛感缺少能够解答学生问题的资料,尤其是可以信赖的具有科学依据的统计资料。于是,金西放弃了昆虫研究,开始了有关性的调查。最初是在他的学生中进行,后来逐渐将范围扩大。调查期间创造了“个人面谈”的基本方法,记录采用只有他本人才明白的暗号。金西的工作很快被传开,各种反对意见随之而来,不少朋友和同事也劝他放弃这一研究,但是,校长哈曼·维尔斯支持和保护了他。金西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了人类的性行为和性态度因社会经济阶层不同而差异很大,于是又开始了对学生以外的各种职业人员的调查。1940年末,金西的工作得到全国性问题审议会的好评,并首次获得了由洛克菲勒财团提供的研究赞助费,后来赞助费逐渐增多,调查范围进一步扩大,从而使得调查有了很大的进展。

金西的工作先后得到动物学家马丁、心理学家波默罗伊的协助。1945年,金西同马丁和波默罗伊一起开始收集庞大的记录,1946年开始执笔金西报告的男性篇,在此期间人类学家吉布哈特也加入到他们的行列。1947年,为了确保调查的记录、保存以及著作权等,设立了性研究所,金西、马丁、波默罗伊和吉布哈特为研究所理事。

1938年7月开始,十年之间,金西在马丁等共同研究者的协助下,对近两万人进行了调查,在结果分析上,又得到统计学、精神医学、心理学、社会学、生理学等各领域专家的指导,其成果是当时性行为研究中最值得信赖的。1948年,金西报告的男性篇《人类男性性行为》出版。1953年,女性篇《人类女性性行为》出版。这是人类性行为划时代的统计研究,震惊了世界。该调查在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各种中伤和攻击也随之而来。1954年,洛克菲勒财团停止了对金西研究的赞助。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金西一边为经费问题四处奔波,一边和他的助手们继续开展研究。金西报告女性篇出版之后,又开始对关押在加利福尼亚监狱的犯人进行彻底的调查,而且还开展了对猩猩的性行为调查和对古代性爱资料的研究。

由于过度劳累和精神上的压力,金西的心脏病不断恶化,1956年8月,他留下许多未完成的研究,离开了人世,终年63岁。

(胡 霞)

弗洛姆,E.  Erich Fromm 1900~1980  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移居美国的德国社会心理学家。1900年出生于德国莱因河畔的法兰克福。他早年在海登堡大学学习,192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随后到慕尼黑大学和柏林精神分析研究所接受精神分析训练。1933年他离开纳粹德国移居美国,先后在纽约社会学研究所、美国心理学分析研究所从事研究,1934年到194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执教,1941年后先后在本宁顿大学、墨西哥大学、密执安州立大学、纽约大学任教,并开办精神分析私人诊所,1980年在瑞士的洛迦逝世。

弗洛姆早年追随S. 弗洛伊德,深受其以性为核心的深层心理学的影响。他认为弗洛伊德对潜意识的发现是对人的科学所做的巨大贡献,弗洛伊德站在人道主义的立场上捍卫人的自然权力与需要,但过分强调无意识性本能的重要作用,把其当成解释人类生活的起点又失于偏颇。他又认为马克思是一位深刻的思想家,后者看到了社会经济在人的个性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但忽略了心理因素,因而其观点也不完全,只有把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一种完整的理论。于是他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与马克思的社会理论加以综合,创立了自己的人本主义伦理学学说,并在著作中详尽阐述了他的理论观点。弗洛姆的著述甚丰,代表著作有《逃避自由》(1941年)、《为自己的人》(1947年)、《健全的社会》(1951年)、《爱的艺术》(1956年)、《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1961年)、《在幻想锁链的彼岸》(1962年)、《人的心灵》(1964年)、《希望的革命》(1968年)、《对人破坏欲的剖析》(1973年)、《占有还是生存》(1976年)等。

弗洛姆赞同弗洛伊德的潜意识非理性的强迫性冲动支配人的行为的观点,接受了原欲的压抑、防御机制、迂迴路径、抗拒和升华的理论,但他认为这类潜意识的冲动并不一定是本能性的冲动,尤其不是性的冲动。他承认性的生殖与繁衍等重要功能的作用,但又认为决定人格特点和行为特征的并不是性的原欲,而是个体所处的历史时代。根据心灵的动力性倾向,他把人格划分为接纳型人格、剥削型人格、贮藏型人格、市场型人格和生产型人格。他指出前四种人格类型都是病态社会的产物,只有生产型人格才是健全的人格。造就这种人格的是一种健全的社会,即他所设想的人本主义共有制社会。在这种社会中,人们共同协作,互助互爱,爱是这种社会的基础。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的基本需要,它决定着人的存在形式。爱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生产能力和积极行为,是高贵情感的生产与奉献。在《爱的艺术》中他对爱进行了全面分类,并指出:性爱是爱的一种形式,是两个特定个体间的相互吸引,又是两者间亲密关系的承诺,并讨论了母爱、手足亲情之爱和博爱。他对弗洛伊德的爱欲理论进行批判和修正,提出了他的爱的理论学说。他考察了爱与西方社会中的变迁,提出了爱的实践原则。他指出,建立健全社会首先要进行观念上的革命,改变人的心理,培养人具备爱的能力,不断完善这种能力。在西方社会,弗洛姆的爱的理论有一批追随者。

(张 月)

朝山新一 Asayama Shinichi 1908~1978  日本生物学家。主要从事脊椎动物的性分化机能研究及人类性行为和性教育的研究。他出生于京都市,1934年京都大学毕业,翌年考入京都大学研究生院,攻读实验发生学,1940年退学。1949年任大阪市立大学教授,1972年任日本性教育协会常务理事、内阁总理府青少年问题审议会专门委员。1978年参加在罗马举办的第三届世界性学大会之后,回国的第二天,因患心肌梗塞不幸逝世,享年70岁。1979年在墨西哥召开的第四届世界性学大会上,朝山新一同美国性学家A. C. 金西、W. H. 马斯特斯和V. E. 约翰逊等一起被授予“国际性学奖”,并被誉为“性学之父”。

朝山新一曾被西方性学家称为东方唯一的杰出的性科学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他率先发起日本的性学研究。1947年以山本宣治进行的性行为调查为基础,着手实施以男女大学生为对象的现代学生性行为调查。将男女双方作为对象的性问题调查在当时的日本还是史无前例的。1950年朝山新一与当时厚生省人口问题研究技官、人类学家篠崎信男共同设立了“性问题研究会”,频繁地开展性科学研究。1952年以性问题研究会为母体,成立了日本性学会,朝山新一任理事。1976年10月,日本性教育协会邀请金西研究所所长鲍尔·吉布哈特访日讲学,以此为契机,朝山新一同篠崎信男、间宫武一起创办了日本性研究会议,为促进各学科领域的性研究,确立性知识体系起到很大作用。

朝山新一有关性研究的著书有:《性的现象》(1939年)、《性的记录》(1957年)、《20世纪的性》(1958年)《生活中的性》(1960年)、《性教育》(1967年)等;译著有金西的《人类女性性行为》(1955年),J. 莫尼的《性的署名》(1979年,合译)等。

(胡 霞)

马斯特斯,W. H. 和约翰逊,V. E.  WilliamH. Masters 1915~ ;Virginia E. Johnson 1925~  马斯特斯是美国妇产科专家,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1938年从汉密尔顿大学毕业后,又进入罗彻斯特医科大学学习。马斯特斯在研究雌兔的性周期过程中,萌发了研究人类性行为的念头,但是该校的著名性生物学权威柯纳教授教导他说,要研究人类的性反应,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年龄在40岁以上,在其他科学领域已有名望,获得大学医学院的支持。20世纪40年代,清教的精神禁欲主义还十分盛行,所以不能自由地进行性研究活动。1943年,马斯特斯从医学院毕业成为妇产科医生,后来成为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的妇产科教授,并兼任该大学附属生殖生物学研究所的所长。约翰逊是美国临床心理学家,早先是马斯特斯的助手,后来成为马斯特斯的妻子。她出生于密苏里州的斯普林菲尔德市,密苏里大学毕业,1962年攻读华盛顿大学心理学博士,任马斯特斯、约翰逊生殖生物学研究所(圣路易斯)理事长。

1954年马斯特斯和约翰逊夫妇在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妇产科教研室开始人类性反应的解剖学和生理学的调查。他们在实验室安装测定仪器,借助科学最新技术详细观察和记录了人类性行为过程中的各种身体变化,提出了性反应周期的概念。作为这一研究成果,1966年出版了《人类性反应》,为性的科学研究提供了最有价值的基础知识。1970年,他们又出版了《人类性功能障碍》,这是从1959年开始的临床研究。书中记述了早泄、阳痿、性冷淡和性交痛等性机能障碍的治疗,并揭示了性反应基础知识的作用。而且对未婚男子和妻子不参与治疗的已婚男子使用代配偶进行治疗。这种治疗方法痊愈率高而且速度快,其特点是男女双方相互配合治疗,取消必须达到性高潮的义务感等。最初从消除患者的紧张开始,逐渐让患者改变对性所持有的偏见,真正地认识性并体会其快乐。不过使用代配偶的治疗方法在该书出版的1970年就已经停止了。

马斯特斯和约翰逊夫妇的研究同金西报告一样被誉为划时代的性科学研究。1979年在墨西哥召开的第四届世界性学大会上,两人同时被授与“国际性学奖”。

除上述两本著名著作外,马斯特斯和约翰逊还著有:《快乐的纽带》(1975年)、《同性恋的真相》(1979年)以及同克洛德尼合著的《性治疗和性研究的道德问题》(1977年)等。

(胡 霞)

莫尼,J.  J. Money 1921~  美国性科学家、性别学的创始人、霍普金斯大学医学心理学教授。1921年出生于新西兰。早年在新西兰大学读书,获哲学和教育心理学双硕士学位,1947年赴美国留学,1951年获哈佛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从事性学研究和教育工作。他第一个为医学院学生设计性医学课程。与合作者在霍普金斯大学首次创办了性别自认门诊。1965年他在霍普金斯大学与外科医生合作,成功地做了世界上首例变换性别的手术。他首次提出目前已被人普遍接受的“雄性激素既是男性力比多激素又是女性力比多激素”的假设,第一个探索“行为细胞遗传学”,用激素治疗法对性罪犯的行为进行治疗和矫正,以改进他们的自控能力。在研究过程中为准确表达他的观点,他创造了大量的新词,如“性别自认”、“恋爱图谱”、“性别学”等。他的著述颇丰,涉及领域很广。此外他还主编过很多著作,例如1978年他和H. 穆萨弗共同主编了百余万字的《性学总览》,同时在美国纽约和英国伦敦出版。

莫尼既反对后天环境决定论,也反对遗传决定论。他认为性别是个多变量的连续性过程,指出性别概念有着如下含义:染色体性别、产前激素性别、性腺性别、内生殖器性别、外生殖器性别、青春期激素性别、指定性别、培养的性别、个体自认性别及社会性别,这些因素从总体上看都是构成人的性别的变量。他又特别重视儿童的性教育和青春期的性教育。他认为,大多数病态的性行为起源于现代社会的反性观念。“儿童性游戏有害论”是导致各种各样的性变态的一个重要原因。他指出:性变态和性倒错通常起源于儿童幼年的生活经历,其大脑反应易受到外界影响,当儿童体验性快感受到不适当的刺激时,儿童的性发育就会脱离常规,变态随之发生。这一早年的不适当刺激方式即与其后的性欲反应方式密切地联系在一起。在探讨性变态的原因过程中他发现,性变态尽管形态多种多样,但有一点是共同的,即所有性变态者都无法建立一条“浪漫的恋爱链”,在其早年的性游戏中,肉欲与恋情相互分离。与此同时,他还注意到不同性别的性变态特征,研究结果表明,男人由于其大脑构成方式的独特,多倾向于发生视觉性的性变态,如窥阴症、露阴症、易装症等。他指出健康的性生活与健康民主的观念紧密相联。他特别厌恶道德和宗教的伪善,指出它们把牺牲、罪恶及赎罪的观念强加给人,使人的性意识发生病态。1985年在其所著的《毁坏的安琪儿》一书中,他通过对反性运动领袖劳哥一生活动的描述,阐释了宗教和伪装道德对人身心的戕害。他大量撰写文章,提倡“性民主”,希望人能以实在的、不带偏见的方式对待性行为活动和性问题。在防治艾滋病问题上,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认为同性恋可以开办“手慰俱乐部”,这样既能使他们获得性刺激的满足,又无肉体上的接触,没有体液的交换,从而有效抑制艾滋病的传播。此外,他对如何进行科学有益的性教育也有很多颇具启发性的理论建树。

(张 月)

黑伯乐,E. J.  Erwin J. Haeherle 1936~  德国性学理论家、教育学家和社会学家。1936年3月30日出生于德国的多特蒙德,早年在德国科隆大学、弗里堡大学、海登堡大学、英国哥拉斯格大学和美国康奈尔大学学习德国文学、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1964年获康奈尔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66年获海登堡大学博士学位。从1966年到1971年,他在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伯克莱分院从事博士后研究项目,随后开始将研究领域转向性学,进行性学理论的研究,撰写性学论著。1977年,他任美国性学高级研究院教授,并获该院教育学博士学位。1981年他到印第安纳大学金西研究所进行研究工作。从1983年到1985年他分别任德国科尔大学医学院、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院客座教授,讲授性学和性学史。1988年他被任命为柏林卫生部艾滋病研究信息文献部中心主任。1991年任柏林洪堡大学客座教授,讲授性学。1994年,他被任命为罗伯特·科赫研究院性学档案馆主任。

黑伯乐不仅是杰出的性学理论家,而且是出色的社会活动家,几十年来一直在为复兴德国的性学研究进行不懈的努力。他号召人们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人的性问题,积极倡导对艾滋病的研究,强调性学对社会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他曾经是世界性学大会的主要组织者之一。1990年,他在柏林组织召开了国际性学大会。1992年和1994年,他又成功地组织召开了两届国际性学大会。黑伯乐是性科学研究会委员会委员、世界性学研究科学院成员、亚洲性学联会国际顾问。他还是德国社会学与性科学研究协会主席、欧洲性学联会秘书长。

黑伯乐对中国现代性学事业的发展给予了热情支持。1989年他专程从柏林来到上海,参加中国两万例“性文明”调查工作会议,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作为这项巨大工程的专业顾问,他始终关注着这项调查的进程和结果,并发表了专评。他非常重视与中国同行的合作,1995年与刘达临教授合作撰写《阴阳和谐:中国5000年性文化》,在德国出版。

黑伯乐一生辛勤耕耘,硕果累累。他撰写、合著、编辑、与人合编了大量的性学著作。这些著作先后以十几种文字出版。其中主要有1978年出版的《性知识教程》,有英语、德语、荷兰语和土耳其语四种版本;1983年出版的《性学的诞生》,有英语、德语两种版本;1994年与罗尔夫、金多夫共同编著的《双性恋:与男人女人性接触的意识形态及实践》。

(张 月)

高塔里,P.  Prakash Kothari 1942~  印度性学家。1942年生于帕兰坡,在孟买接受了高等教育,并得到了医学博士学位。现为孟买K. E. M医院院长、西斯医学院性医学系的主任和教授。

高塔里创办了印度最权威的性学团体——印度性教育性治疗工作者与顾问协会,并任该会主席。他在印度的城市和农村大力推广性教育和科学的性治疗,并形成社会风气。他在全国范围内对医生设置了性治疗课程,并且亲自治疗了32000例性功能障碍患者。高塔里除了主持过五次印度全国性的性学学术会议外,于1985年担任了第七届世界性学大会的主席、1991年担任了第一届性高潮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席,还被选为世界性学会的执行委员以及许多国际有关组织的顾问。由于他在性学领域的杰出贡献,他在国内外多次受奖并获得荣誉称号。1988年在波兰召开的国际性学研讨会和1989在委内瑞拉召开的第九届世界性学大学上,都获得了“今年杰出的性学家”称号,在1992年的第二届亚洲性学大会上获“亚洲性学家”称号。

高塔里著有《一般的性问题及其结论》、《性高潮的新尺度》等著作,并创办了印度性学杂志《性学研究》。此外,他还发表过数以百计的科学论文。

(刘达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