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关心中老年人健康,科学防治糖尿病!

关心中老年人健康,科学防治糖尿病!

时间:2024-01-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常2型糖尿病,不需要胰岛素治疗。与非老年糖尿病病人相比,老年糖尿病病人心、脑、肾并发症多,且病情严重。因此,老年IGR患者是危险人群,控制不佳将发展成真正的糖尿病患者。且老年糖尿病病人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慎用以下药物。这也成为老年糖尿病容易被误诊和漏诊的原因之一。老年性糖尿病的并发症较多,而且病情严重。

关心中老年人健康,科学防治糖尿病!

1.老年糖尿病患者应具备的保健知识

(1)知道本人患有糖尿病并了解其属何种类型。通常2型糖尿病,不需要胰岛素治疗。

(2)自己学会观察血、尿糖,并能做出相应处理,知道如何调整好饮食运动、药物治疗三者的关系。

(3)尿糖可以反映血糖,但尿糖并不能代替血糖测定。老年患者由于肾脏功能下降,肾脏排糖减少,可以出现高血糖时尿糖为阴性。将尿量、尿糖一起观察,结果更可靠。

(4)尿糖持续升高、乏力、多尿、口渴等症状明显时,应及时测尿酮体。尿酮体阳性,必须立即就诊或寻找原因,调整用药量。

(5)定期复查尿常规。这是为了观察是否有尿蛋白和其他常规检查结果,以警惕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和无症状的尿路感染

(6)饮食治疗要强调控制总热量,而不仅仅是限制主食。学会食物的交换方法,知道宜食和不宜食的水果蔬菜。懂得定时、定量进餐,以及每天进食量保持一致的重要性。

(7)注意根据自己的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等,确定运动的方式和时间。不宜在空腹时做剧烈运动

(8)肾功能减退病人,不应用双胍类降糖药。严重的肝肾功能受损者,不宜服用口服降糖药。

(9)接受胰岛素治疗的糖尿病患者应知道自己所用胰岛素的品种和每天注射次数、剂量。掌握正确注射胰岛素的技术。学会注射用具的消毒和胰岛素的保存。

(10)了解低血糖症状表现。发生低血糖要寻找原因,及时治疗。

(11)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查眼底和肾功能、心电图,定期复查空腹及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经常观察血压与体重,控制好高血压、高血脂,改变不健康生活方式,如戒烟限酒。注意并懂得足的保护,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

2.不容忽视的老年糖尿病前期

老年人糖尿病患病率高,可影响其他老年病的发展、诊断和治疗。与非老年糖尿病病人相比,老年糖尿病病人心、脑、肾并发症多,且病情严重。在“老年糖尿病前期”就积极加以防治,可有效控制老年糖尿病的发生。

(1)什么是老年糖尿病前期

糖耐量受损(IGT)是指空腹血糖正常,餐后2小时血糖为7.8~11.1毫摩尔/升。

空腹血糖受损(IFC)是指空腹血糖超过正常的6.1毫摩尔/升,但又未达到糖尿病诊断标准7.0毫摩尔/升。

IGT加IFG合称糖调节受损(IGR),此阶段称为老年糖尿病前期。

(2)老年糖调节受损(IGR)有哪些危害

糖调节受损(IGR)易转化为糖尿病。老年IGR患者发展成糖尿病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8~10倍,每年有5%~15%的IGR患者发展为糖尿病患者。因此,老年IGR患者是危险人群,控制不佳将发展成真正的糖尿病患者。

老年易发生大血管病变,主要指心、脑、下肢动脉粥样硬化,如果不加以防范,糖调节受损(IGR)发展成糖尿病,将进一步加重这些大血管病变,引起心、脑、下肢动脉狭窄等严重并发症。

老年糖调节受损(IGR)引起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和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主要是胰岛B细胞功能减退和胰岛素抵抗,两者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糖尿病。在IGR阶段,阻止B细胞功能减退或胰岛素抵抗就可延缓或阻止糖尿病发生。

(3)老年糖调节受损(IGR)的防治

认真防治糖调节受损(IGR)可使相当一部分糖调节受损(IGR)人群不发展成糖尿病,也只有在这个阶段,老年糖尿病是可以预防的。因此应该树立信心,且必须坚持终身防治。

饮食、运动疗法是基础。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心理平衡、积极乐观的处世态度,永远是防治百病的关键

适当的药物干预必不可少。国内外已有大量研究证实,胰岛素增敏剂(如马来酸罗格列酮)、 a -糖苷酶抑制药(如阿卡波糖)、二甲双胍等,可使相当一部分老年糖调节受损(IGR)患者转化为正常人群。

希望所有老年糖调节受损(IGR)患者,积极做好防治工作,避免糖调节受损(IGR)向糖尿病转化。

3.老年人降糖学问多

老年糖尿病的发病率高,起病缓慢,症状轻,容易误诊、漏诊,多为2型糖尿病,并发症多,尿糖约有半数为阴性。

降糖首先应考虑饮食和运动降糖。饮食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包括合适的热量、微量营养物质评价以及饮食治疗对合并高血压、高血脂和肾病的作用等;运动一定要注意个体化原则。如果血糖还不能达标,则加用药物治疗。

老年糖尿病患者用药物降糖需谨记:药物要“小量用起,缓慢增加”;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老年人因为神经反应等比较迟缓,更易发生“未察觉的低血糖”。且老年糖尿病病人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因此,老年人血糖标准较年轻人适当放宽,空腹血糖7毫摩尔/升左右,餐后10毫摩尔/升左右。老年糖尿病患者应慎用以下药物。

磺脲类:避免使用氯磺丙脲和格列本脲(因其药效持久,易发生低血糖),可选用格列吡嗪、非磺脲类促泌剂,如诺和龙等短效制剂及格列齐特缓释片、格列美脲等新型磺脲类药物。

二甲双胍:80岁以上患者慎用,服用该药的患者定期复查肝肾功能。

噻唑烷二酮类(TZDs):可引起水钠潴留,避免用于Ⅲ级和Ⅳ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

a -糖苷酶抑制药: a -糖苷酶抑制药较其他降糖药物作用弱,单独使用一般不会引起低血糖,主要副作用是胃肠道反应,如腹胀、腹泻、排气增多。

胰岛素:老年患者应选择使用简便的胰岛素笔并减少注射次数。

4.老年糖尿病有哪些特点

特点之一:患病率高。随着年龄的增长,胰岛功能减退,胰岛素分泌减少,导致血糖上升。另外,人均寿命增长也使患病率增高。

特点之二:起病缓慢。老年糖尿病的发生,常是由于胰岛功能逐渐衰退引起的,因为是胰岛素的缓慢性缺乏所致,故病情发展极为缓慢,大部分病人不能说出准确的发病时间,老年人就诊时,往往已经病了很久。

特点之三:属非胰岛素依赖型。老年糖尿病患者大部分属非胰岛素依赖型,一般在服用降糖药后血糖即有所好转,有的还容易出现低血糖。

特点之四:症状不典型。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没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无症状及症状轻微者占60%以上,常常是出现了并发症,如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皮肤病等才会被发现,或在做普查或健康检查时被发现。这也成为老年糖尿病容易被误诊和漏诊的原因之一。

特点之五:并发症多。老年性糖尿病的并发症较多,而且病情严重。据统计,并发冠心病者占38%~62%以上;并发高血压者占41%~62%;并发末梢神经炎者占20%~50%;另外还容易并发肾病、视网膜病变等。

5.糖尿病患者须弄清三件事

(1)是否真有糖尿病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了新的糖尿病诊断标准:有糖尿病症状(多尿、烦渴、多食、消瘦)且符合以下三条之一者可诊断为糖尿病。①随机(一天中任意时间)血浆血糖≥11.1毫摩尔/升;②空腹血浆血糖≥7.0毫摩尔/升;③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r)2小时血浆血糖≥11.1毫摩尔/升。没有症状者应复查一次。

(2)属于哪类糖尿病

1型糖尿病:一般18岁前起病,患者多消瘦,发病较急,糖尿病症状明显,需要胰岛素治疗才能控制病情。患者常出现酮症酸中毒,尿酮体阳性,血胰岛素、C肽水平低甚至测不出,体内胰岛B细胞抗体常持续阳性。

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糖尿病患者中90%以上为2型。由多基因遗传和环境因素(主要为运动不足和能量相对过剩)共同促发。

妊娠期糖尿病:妊娠期间发生或首次发现的糖尿病。筛查时间一般在妊娠24~28周。在产后6周进行糖耐量试验,大部分患者血糖可恢复正常,但其后发生糖尿病的概率会明显增加。

特殊类型糖尿病:包括一系列病因比较明确或继发性的糖尿病,由基因缺陷、其他内分泌疾病、药物及化学品、感染等引起。

(3)有无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急性并发症主要包括: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糖尿病高渗性昏迷、乳酸酸中毒、低血糖昏迷等。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包括:大血管病变(如冠心病,高血压,脑血管病等)及微血管病变,如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神经病变、糖尿病足等。

6.走出糖尿病治疗若干误区

误区一:少吃主食多吃副食,“无糖食品”放心食用

饮食控制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治疗,绝不能理解为只要少吃、不吃主食,对副食不必太在意就可以控制血糖。

另外,不少糖尿病患者认为市场上“糖尿病食品”不会升高血糖。其实不然,只要是含淀粉、蛋白质或脂肪的食品就含有热量,进食过多势必造成血糖升高。

误区二:凡药三分毒,拒服降糖药

饮食控制仅可使一部分病情较轻者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仅为药物治疗提供一个基础。一般来说,治疗剂量的口服降糖药是安全的。若血糖未能满意控制,高血糖对身体造成的伤害远远超过降糖药的副作用。

误区三:药价高等于效果好

不少人以为价格越贵的药物降糖效果越明显,其实这种想法是不全面的,药物的疗效应该根据每位患者自身不同的疾病状态而定。

(1)磺脲类主要作用是促进胰岛素释放,使身体产生足够的胰岛素以利于血糖的下降。

第一代磺脲类药物现已基本被淘汰。

第二代中的格列本脲等作用强、半衰期长、易发生低血糖,故老年人和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格列吡嗪(优哒灵)作用强度及半衰期适中,兼有防止微血管病变作用,普遍适用。格列齐特作用缓和,适于轻、中度2型糖尿病者。格列喹酮起效较快、半衰期短,低血糖发生少,该药很少从肾排泄,尤适于肾功能差者。

第三代的格列美脲降糖作用快而持久,但价格偏高尚未普遍应用。

(2)非磺脲类胰岛素促泌药即苯甲酸苯丙氨酸衍生物类降糖药,常见的是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属餐时胰岛素促泌药,适用于进食时间不规律伴餐后高血糖的2型糖尿病患者。

(3)双胍类降糖药是临床上治疗糖尿病最常见的药物之一,它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糖原异生和分解。二甲双胍是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的首选药物。适用于食欲较亢进、体态较肥胖的患者。

(4)a -糖苷酶抑制药延缓糖类的吸收,降低餐后高血糖。可作为2型糖尿病的一线用药,尤其适于仅餐后血糖高者,有阿卡波糖、伏格列波糖等,应于第一口进餐同时嚼服。这类药物对蛋白质、脂肪类等食物不起降糖作用。副作用主要是腹胀、腹泻、排气增多。

(5)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增强胰岛素效应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减轻胰岛素抵抗,保护胰岛B细胞功能,延缓糖尿病的进展,并有调节血脂、轻微降压、抗血栓作用。主要用于其他降糖药效果不佳的2型糖尿病伴有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

7.防治糖尿病并发症要“四降”并举

据目前所知,2型糖尿病是一种性质复杂的代谢性疾病。因此,单纯控制血糖远远不能全面防止心、脑、肾等部位并发症的发生,因而必须采取“全方位”的治疗措施才能有效减少并发症和病死率。具体要求如下。

(1)降糖。高血糖主要会造成微血管病变,如眼底视网膜和肾脏病变,严重者可致盲或肾衰竭,而有效控制血糖水平能够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

(2)降压。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十分突出,并成为致残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其中伴随高血压者更为明显。有人观察到,将糖尿病患者的血压控制在<150/85毫米汞柱以下时,可使糖尿病相关死亡风险降低32%,原因是可减少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3)降脂(调脂)。糖尿病造成或者伴随的血脂异常可加速动脉病变的进程,从而易引发心血管意外事件(如冠心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而调脂治疗(理想的结果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含量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增高)可使患者的主要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风险降低37%。

(4)降体重。2型糖尿病患者需将减体重作为基础治疗内容。原因是超重常常成为高血糖(糖尿病)、高血压的诱发因素和难以控制病情的重要原因(主要通过胰岛素抵抗和动脉粥样硬化)。目前强调减轻体重主要通过运动和饮食控制,并要持之以恒。有人认为单纯减轻体重对缓解前述的“三高”症状有重要意义。

总之,2型糖尿病的治疗必须要坚持“四降”并举,缺一不可。

8.老年人血糖控制标准不宜过严

糖尿病人无不担心高血糖,其实,低血糖的危害也不小,甚至更严重。血糖高达十几毫摩尔/升不会马上威胁患者的生命,而低至2毫摩尔/升却可使病人迅速陷入昏迷。因此,为了减少出现低血糖的风险,血糖控制目标不能过于严格,只要接近正常血糖水平即可。

由于身体状况的改变,老年糖尿病患者更容易发生“未觉察的低血糖”,即当血糖降低到一般人会出现头晕、出冷汗、心悸、饥饿感等症状时,老年人却毫无感觉。直到血糖降低到影响大脑功能时,才会发生神志不清或直接进入昏迷状态。而且,老年糖尿病患者易并发动脉硬化及心血管病变。一旦发生低血糖可诱发脑血管意外和心肌梗死,这都是很危险的。

此外,老年人用药易发生低血糖,尤其是服用一些长效磺脲类降糖药(如优降糖)时,易发生夜间低血糖,对此应特别当心。这类药物,即使要用,也应避免1日3次用药。小剂量时可早晨1次服,中剂量时则早晨服2/3量,中午服1/3量,晚上则不应服用。

由于以上缘故,内分泌专家认为,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标准应适当放宽,一般来说,老年人空腹血糖在8毫摩尔/升以下,餐后2小时血糖在10毫摩尔/升以下,糖化血红蛋白不超过7.5%便可。

9.情绪不佳容易导致血糖、血脂升高

糖尿病、高脂血症都是危害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尽管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但近年研究发现,人的精神因素与糖尿病、高脂血症有着密切关系,即:当一个人常处于愤怒、焦虑、恐惧、悲痛等的“负性情绪”中,这两种病的发病率都较高。(www.xing528.com)

有资料显示,糖尿病因不良心理因素发病者占60%以上,比如常见的愤怒、焦虑、恐惧、悲伤等情绪变化,均可造成精神紧张和剧烈的心理冲突,从而引起血糖升高,尤其暴怒危害最大。原因是,暴怒时会使交感神经高度紧张和兴奋,在大脑的调控下,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肾上腺分泌更多的肾上腺素,以满足人体应对突发事件的能量需要。这种情况下,肝中的糖原转变成葡萄糖释放入血液中,以提高血中葡萄糖浓度。同时,胰岛素的分泌受到抑制,也使血糖浓度升高。正常人在暴怒过后,胰岛素能迅速地被分泌出来,使上升的血糖恢复正常,但糖尿病患者却很难在短时间内分泌出足量的胰岛素,这样,血糖就会维持在很高的水平。反过来,高血糖又会促使其胰腺分泌胰岛素,会使疲乏的胰腺进一步受伤,从而使糖尿病者病情加重。

研究还发现,睡眠不佳、精神经常紧张等因素会直接影响人体的血脂代谢,尤其本身患有高脂血症的人,紧张情绪更容易引起血脂升高,引起冠心病突发。当人情绪紧张、争吵、激动、悲伤时,会导致体内儿茶酚胺分泌增加、游离脂肪酸增多,进而促使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水平升高。而抑郁还会使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称为“好胆固醇”)降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

所以,注意调节情志、保持平和的精神状态,对预防糖尿病、高脂血症有积极意义。即使已患有这两种病的人,平时尽量保持心情愉快,少生气和发怒,也利于保护心血管,有助于控制病情,从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0.糖尿病临床控制指标(表7-1)

表7-1 糖尿病临床控制指标

11.糖尿病和高血压是一对“姐妹病”

一组数据显示,在糖尿病患者中,有20%~50%合并有高血压,新诊断出的糖尿病患者已经有一半人并发有高血压。相反,在高血压患者中,也有10%~20%的人患有糖尿病。因此,在临床上又把糖尿病和高血压称为同源性疾病。

糖尿病是一种由糖代谢异常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疾病,以2型糖尿病患者居多。现在不少人都认为糖尿病仅仅是血糖升高的问题,只要控制住血糖就行,其实糖尿病患者最大的危害是心血管并发症。专家表示,糖尿病病人易引起肾脏损害,肾脏受损害后可使血压升高。同时,长期的高血糖易使血黏稠度增加,血管壁受损,血管阻力增加,所以,糖尿病患者易合并有高血压症状。

当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时,糖尿病会加剧高血压病症对患者健康的损害。这两种疾病,尤其是2型糖尿病患者通常是由长期营养过剩及运动缺乏导致严重超重而引起的,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发生血管病变及动脉硬化的概率是单纯高血压患者的2倍。

所以,国际糖尿病联盟明确要求40岁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要服用降低胆固醇的他汀类药物以降低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而高血压患者必须把血压控制在135/85毫米汞柱以下,如果是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以120/80毫米汞柱以下为佳。

目前,高血压和糖尿病并不能根治,所以专家建议患者在治疗上,应最大限度保护心、脑、肾等生命重要器官,在日常生活中要实施对血压、血糖的共同监测,才能有效阻止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加剧。

12.高龄老人胆固醇略高亦有益

血清胆固醇增高,对中低年龄的人来说并非好兆头,这意味着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增大。但对于高龄老年人,特别是对80岁以上的老人来说,血清胆固醇略高却有一定益处。

美国一项为期10年的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在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中,血清胆固醇略高出正常上限30毫克/分升左右的人,其心血管病死亡的危险下降15%左右。据此。美国专家的推测认为,当人进入高龄后,其胆固醇对心脏病危险敏感度下降,保持适当高的胆固醇水平有利于抵御感染性因素的侵害。

因此,医学专家指出,高龄老年人的体检时发现血清胆固醇有所增高,而这种增高若没有超出正常上限30毫克/分升,就无需加以控制,若超出了30毫克/分升,但血清总胆固醇仍在270毫克/分升以内,也无需服用调脂药物,加强饮食控制即可。只有当血清总胆固醇超出270毫克/分升后,方才考虑服用调脂药物,使总胆固醇降至220~250毫克/分升,不必追求降至正常水平以内,保持适当高的血清胆固醇水平有利于维护高龄老年人的健康。

13.中老年人如何自我管理好血脂

中老年人饮食应遵守三原则

首先,要控制总热量。在饮食上,要减少脂肪、胆固醇和饱和脂肪酸的摄入。尽量不要吃猪、羊、牛的肥肉,特别是动物内脏、蛋黄、蟹黄等,这些食物胆固醇含量很高。适量多吃一些不饱和脂肪酸(橄榄油),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糖类的比例。另外还可以选择一些适合糖尿病人调节血脂的食品,比如蜂胶鱼油等。

其次,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加重糖尿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发病风险。

再者,合理膳食。尽量按照饮食金字塔的比例摄入食物。主食谷类不超过300克;蔬菜水果500克左右(水果有限制);蛋白质类,肉每天100克左右,奶250毫升左右;油一天不超过50毫升。另外,糖尿病合并症的患者,要根据自身情况有所限制。

14.糖尿病患者为健康控制体重

对糖尿病患者来说,控制体重是有利于控制血脂的。控制体重,一定要减少油炸食物和甜食的食用量,特别是快餐要少吃。每餐吃到八分饱。

要增加体育锻炼,大步走、慢跑健身操、骑自行车都是很好的锻炼项目,但是不主张大量、剧烈运动。每次20~30分钟,一天运动两三次即可。运动应循序渐进,持之以恒。

运动有助于降低血糖,特别是调节餐后血糖很有效果。运动有助于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还有助于降低血脂、调节血压,改善心脏、肺功能。除此,运动还能预防肥胖和骨质疏松。

运动要以有氧运动为主,比如游泳、跳舞等,也可以结合训练四肢大肌肉的力量练习(哑铃、拉力器等)。还要注意补充放松运动,比如太极拳等。

强度上,以中等强度为佳,这对糖尿病患者效果比较明显。太剧烈的运动不但不能降血糖,反而会使血糖升高。以轻微出汗为度。

坚持服药,保证生活质量。在降脂药物的选择上,要在全面调节(调节血糖、血脂)、控制安全性的基础上达到降血脂的作用。有些药虽然能降血脂,但是会出现其他副作用。所以在用药上,一定要遵医嘱,选择经过长期临床实践的药物,切不可盲目服药。

适宜糖尿病患者的降脂药主要有他汀类(主要降低胆固醇)、贝特类(主要降低三酰甘油)、烟酸及其衍生物(主要降低三酰甘油,且不用监测肝功能)、深海鱼油类这几大类药物。

15.冷水泡茶降糖效果不错

糖尿病患者在服用降糖药的同时,不妨常饮用冷开水冲泡的茶,这样降糖效果会更好,最好选用粗老的茶叶和秋天采的茶叶,这是日本高山大学药学研究系森田教授研究得出的最新结论。

“现代药理学对茶叶的研究表明,茶叶主要含茶多酚、茶多糖、茶色素以及其他成分,对糖尿病具有预防和治疗的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某教授对这一研究解释说。

茶多酚为茶叶中富含的多酚类物质的总称,已被证实有降糖、降脂,预防高血压、脑血栓、动脉硬化、癌症等功效。茶色素是茶多酚的氧化聚合物,也能与茶多酚一样,对糖尿病有一定的防治作用。另外,茶色素也有降低胆固醇的作用,对糖尿病并发症—心脑血管疾病和动脉硬化等也有一定的预防和治疗作用。目前茶色素已经被开发成胶囊应用于糖尿病的辅助治疗,尤其是伴有微循环障碍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辅助治疗。

为什么用冷开水比热水泡茶降糖效果更好呢?仝小林教授说,这是因为茶叶中有降糖作用的多糖类物质经沸水冲泡后会被严重破坏,且热水很容易将茶碱和茶中的咖啡因泡出,这都无助于降糖。而冷开水泡茶因为需要较长时间,这样茶叶中的多糖成分能被充分泡出。此外,研究还发现,粗茶(是指较粗老的茶叶)中多糖类物质的含量较高,达36.8%,而绿茶和红茶中多糖类物质的含量则分别为31.7%和19.4%。同时,新茶多为嫩芽,叶片很薄,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类物质,而几乎不含茶多酚、苏丹宁以及茶多糖类等物质,而粗茶叶片肥厚,积累了大量的多酚、多糖类物质和苏丹宁。因此,从健康角度看,粗茶的营养价值反而更高,而且在不同季节的茶叶中,以秋茶(秋天采的茶叶)降糖效果更好。

16.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应警惕体内缺水

糖尿病患者由于体内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使糖的代谢发生障碍,血糖增高,过多的血糖便通过尿液排出体外,同时也带走了大量的水分。因此,糖尿病患者常常表现为口渴、多饮、多尿等症状。老年人由于大脑的口渴中枢功能衰退,主动饮水能力降低,肾脏调节水、电解质功能降低等原因,血糖会极度升高。导致血浆渗透压增高,其结果是引起高渗性尿量增多,致使身体内的水分严重缺乏,严重者可发生休克。由于脑细胞脱水、脑供血不足,可发生精神症状,如表情迟钝,神志恍惚、烦躁或淡漠,严重者会发生昏迷死亡。这种情况称为糖尿病非酮症性高渗综合征,病死率非常高。

所以老年糖尿病患者要十分注意补充身体水分,即使没有口渴的感觉,也要注意饮水,尤其在水分蒸发快的夏季,更要保证身体有充足的水分,以免因缺水而导致病症的发生。

17.皮肤是糖尿病的“镜子”

在皮肤这个人体的“镜子”上,能映照出糖尿病早期的某些“蛛丝马迹”。

面部皮肤发红:面部毛细血管扩张,皮肤充血发红,还可出现玫瑰色斑疹,这是血管弹性减弱所致。

皮肤黄色瘤:可在皮肤上突然出现成群的黄色小结节和小肿瘤,因为糖尿病常伴有脂质代谢障碍,使胆固醇类物质在皮肤上沉积。

皮肤水疱:在手足部位的皮肤上出现类似烫伤后的水疱和火疱,发生的原因与局部皮肤营养障碍有关。

皮肤出汗异常:上下肢局部皮肤不出汗或汗液异常增多,这大多与糖尿病引起的微血管病变和支配汗腺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有关。

疖、痈、毛囊炎:在后颈部、枕部出现有脓头的毛囊炎,可发展成疖和多脓头的痈。因皮肤含糖量增多引起皮肤葡萄球菌感染所致。

皮肤瘙痒:7%~8%的患者出现皮肤干燥和脱屑,发生皮肤瘙痒;女性患者常发生外阴瘙痒,与尿糖对皮肤黏膜的刺激有关。

当发现有上述症状,应及时去医院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糖尿病。

18.“痒”与糖尿病有关

中老年人皮肤容易瘙痒,但瘙痒并非都是皮肤病引起的。“痒”的背后可能有一些疾病在悄悄加重。糖尿病是中老年人瘙痒的常见原因之一。糖尿病引起神经病变或失水后皮肤干燥,皮肤中含糖量及乳酸增加会引起全身瘙痒,尿糖刺激或继发真菌感染会引起会阴、肛门等局部瘙痒,且无论是全身或局部瘙痒,服用止痒药物效果都不大,只有控制了血糖,瘙痒才会减轻。另外,缓慢发展的肾衰竭也会表现为全身性“痒”的症状,肾病患者要警惕。

19.糖尿病患者应慎重烫脚

很多人有烫脚的习惯。晚上睡觉前,一盆热水烫烫脚确实有解乏的功效,而且也有一定的保健作用。在一些中、老年人中,烫脚已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是适合烫脚的,尤其是糖尿病患者应特别慎重。

当人体的皮肤遇到较高温的热水的时候,局部的血管会扩张,血流会加快,这样血液会把多余的热量带走,使局部不致受到伤害。并且足部皮肤感受到高温时也会使足迅速地避开以避免长时间的接触热水。而糖尿病患者这种功能会大大下降。据统计,糖尿病患者因烫伤引发糖尿病足坏疽的占14.5%,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和损失。

糖尿病患者因高血糖会造成全身周围神经、微循环和血管病变。这种变化在足部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周围神经病变会导致足部的皮肤感觉异常,肌肉萎缩,皮肤干燥和汗液分泌异常,使足部的防御功能下降;血管、微循环病变导致足部的血液供应减少,足部的各组织营养变差,恢复能力降低。当您烫脚时,一方面足部皮肤因感觉异常而无法判断水温的高低,使足不知趋利避害;另一方面微循环障碍和血管病变使皮肤血管不能正常扩张,血供的减少也使皮肤没有足够的血液把热量带走,使热量在局部聚集发生烫伤。严重的患者在自己烫伤的时候还不自知,使烫伤进一步加重。糖尿病患者足部烫伤后发生感染的概率会大大增加,给患者带来很大痛苦和损失。所以强烈建议糖尿病患者烫脚时一定要慎重,有时正常人能承受的温度糖尿病患者的皮肤却不能承受。糖尿病患者洗脚时建议水温不要超过体表温度。

当然,不仅仅是糖尿病患者,老年动脉硬化患者的足部同样存在上述的情况。所以,也应慎重烫脚。生活中小小地在意一下,有时会免去您很多身体、时间和经济上的损失。糖尿病患者更应在意地生活。

20.糖尿病患者不宜久泡温泉

温泉中富含多种有益人体的微量元素,对缓解神经痛、疲劳、关节炎以及养颜美容等具有一定功效,但泡温泉不是人人适宜。因为温泉温度高,泡温泉时血管舒张,容易出汗过多而引起血糖变化,故糖尿病患者血糖不稳定时最好别泡温泉,时间长了容易出现意外。注射了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泡温泉会使胰岛素吸收加快,出现低血糖反应。

建议糖尿病患者在血糖稳定的情况下,可短时间泡泡温泉,水温不宜超过40℃,每泡15分钟出来休息一下,及时喝些水。泡完温泉后,最好能用清水淋浴,不要用香皂或沐浴露,不要用力搓擦,尤其是腋下、胯部、肚脐周围、四肢皮肤的皱褶处,因为泡过温泉后,这些部位的皮肤更加脆弱。

21.睡眠不足易患糖尿病

睡眠不足影响人类健康的观点又有了新的科学依据。一项最新研究显示,长期没有得到足够睡眠的人有患糖尿病的危险。美国芝加哥大学的一个科研小组,经过对两组健康成年人长时间的比较研究后发现,每晚平均睡眠大约5小时的人,同那些每晚睡眠8小时的人相比,前者分泌的胰岛素多50%,对胰岛素的敏感度降低40%。研究人员指出,当人体丧失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时,血糖水平就会升高,进而引发糖尿病。因此科学家提出,预防糖尿病的最好方法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合理饮食,适当的体育运动,尽量减轻心理压力以及保证充足的睡眠。

22.糖尿病患者“饿得慌”怎么办

在饮食与药物控制的过程当中,糖尿病患者可能会因为吃得过少,或者由于降糖药物作用过强而诱发,出现低血糖的反应,轻者出现头晕、心慌、饥饿、出汗等症状,重者则可损伤中枢神经系统。

患者经常出现饥饿感,而多次血糖检查又无异常,就要考虑饥饿感的产生是否与饮食控制有关,以及有无饮食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如果存在这些问题,就要做好饮食调整,包括如下原则。

(1)主食不能吃得过少。主食是机体热量的主要来源,不能吃得过少,应当根据个人的工作性质、劳动强度和体重等具体情况,算出每日主食量。一般来说,轻体力劳动者每日主食量为300~400克(6~8两),重体力劳动者每日则应达到500克以上。

(2)少量多餐。将每日饮食总量分配到4~5餐中,白天每3~4小时进餐1次,睡前1~2小时少量加餐,既能避免餐后高血糖问题,又可避免“饿得慌”现象。

(3)荤素搭配。不要单纯吃素,而要荤素搭配。但要注意控制动物脂肪的摄入,瘦肉和鱼虾也可适当吃一些,这样可以延缓胃排空速度,避免时常产生饥饿感。

(4)多吃蔬菜。进餐时多吃一些蔬菜,餐后还可吃点含糖量低的水果,以增加“饱腹感”。

(5)身边常备零食。联合应用口服降糖药物和胰岛素或者劳动强度大时,患者需要在身边常备一些糖果、饼干和含糖类饮料,一旦出现“饥饿感”就吃一两块饼干,喝上几口饮料,既可以减轻“饥饿感”,避免“饿得慌”,又可以防止诱发低血糖反应。

23.“糖友”如何吃干果

(1)胆固醇高选开心果

推荐理由:开心果主要含单不饱和脂肪酸,可降低胆固醇含量,同时还含有烟酸、泛酸、矿物质等,有助于机体排毒。

适合人群:糖尿病、胆固醇高、肾虚的人群。

温馨提示:爱上火、怕冷、咽痛、口干的人尽量不要食用。

(2)心血管疾病选花生

推荐理由:花生中含有白藜芦醇,可以降低血小板聚集率,预防和治疗动脉硬化,对防治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并发症有好处。

适合人群:糖尿病并发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

温馨提示:花生含有丰富的脂肪,热量较大,如果吃花生,50克花生相当于150克米饭,差不多是1碗米饭的分量。

需要注意的是,消化花生中的脂肪要刺激胆囊大量分泌胆汁,切除胆囊者和胆囊炎、脂肪肝的糖尿病患者要少吃花生。

(3)经常盗汗选榛子

推荐理由:榛子有补脾胃、益气力、明目健行的功效,并对消渴、盗汗、夜尿多等肺肾不足之症颇有益处。

适合人群:在冬天出现盗汗的糖尿病人。

温馨提示:榛子所含油脂较多,一般每天不要超过10粒,而且肝功能严重不良者不要吃榛子。

(4)气管不好选杏仁

推荐理由:杏仁可以润肺止咳、化痰,对呼吸系统疾病起到辅助治疗作用。杏仁还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氨基酸,可以对身体全方位地补充营养。

适合人群:糖尿病并患有气管炎、气喘等呼吸道感染疾病的人群。

温馨提示:肾功能不好的人要少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