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儿童身心特点与保健:特殊儿童学校卫生学

儿童身心特点与保健:特殊儿童学校卫生学

时间:2024-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章儿童的身心特点与保健学习目标:1.熟悉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其保健措施。第一节儿童的生长发育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重要的是要了解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生长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最大的特点。认识儿童生长发育的分期及规律,是掌握儿童身心特点的前提与基础。

儿童身心特点与保健:特殊儿童学校卫生学

第一章 儿童的身心特点与保健

学习目标:

1.熟悉各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及其保健措施。

2.熟悉儿童生长发育过程的分期及一般规律。

3.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调查指标及评价方法。

第一节 儿童的生长发育

为了保证儿童的健康,重要的是要了解儿童的生理、心理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保健措施。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生长发育是儿童不同于成人最大的特点。认识儿童生长发育的分期及规律,是掌握儿童身心特点的前提与基础。

一、生长发育的概念

生长是指机体细胞繁殖、增大和细胞间质不断增加的过程,包括形态的增长与生化的改变。形态的增长主要表现为整个身体、器官、组织的长度、重量、容积的增加;生化的改变主要表现为身体内生物化学物质的变化,如激素、血红蛋白、神经递质等物质的量的改变。简言之,生长是机体量变的过程。

发育是指各组织、器官、系统功能的逐渐分化,不断成熟的过程,即功能的完善,简言之,发育是机体质变的过程。生长发育是机体各组织、器官形态的增长、生化的改变及功能成熟的动态过程。每个人都是从受精卵开始,经过生长发育的过程才到达成熟的成人个体。

二、儿童生长发育过程的分期

根据生长发育过程呈现明显阶段性的特点,以及各阶段生活与学习环境的不同,可将儿童的生长发育过程划分为以下几个年龄期。

婴儿期:出生~1岁。

幼儿前期:1~3岁。

幼儿期:3~6/7岁,亦称学龄前期。

童年期:6/7~11/12岁,亦称学龄期。

少年期:11/12~18岁。

18~25岁即为青年期

其中,青春期也称青春发育期,一般指10~20岁,女孩比男孩早1~2年。世界卫生组织规定:18岁以下为儿童,也就是我国过去称呼的儿童青少年,现在也称呼为儿童少年。

三、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人体生长发育受到遗传、环境、营养、疾病和运动训练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具有个体差异性,但从总的趋势来看,有共同的规律。

(一)生长发育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生长发育是从孕育生命的受精卵细胞开始,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的复杂的过程,不仅有身高、体重等形态的增长,而且全身各系统器官的功能也在逐渐分化,不断成熟。量变与质变的速度虽各有缓急,但两者经常交替进行,伴随发生。例如由婴儿到成年的过程中,消化系统的胃的容积是由小到大,逐渐增加,各种消化酶的含量也是逐渐增多,伴随着相应的消化功能由弱增强,从婴儿时只能容纳消化少量流质食物逐渐达到成年时能消化多种多样的复杂的固体食物,表现出从量变到质变的协调统一。又如机体最高级的大脑,在脑体积逐渐增大、重量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其皮层记忆、思维、分析等功能也在逐渐发展,并且在大脑的体积和重量长成以后,它的功能还在不断发展与完善,呈现出脑功能的高度可塑性

(二)生长发育既有连续性又有阶段性

整个生长发育是个连续的过程,又是呈阶段性有规律地生长和发育,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发育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发育的扩展,任何阶段的发育受到影响,都会对后一阶段的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胎儿婴幼儿期的生长发育遵循“头尾发展规律”。从生长速度看,胎儿期头颅生长最快,婴儿期躯干增长最快,2~6岁期间下肢增长幅度超过头颅和躯干。因此,儿童的身体比例不断变化,由胎儿2个月时特大的头颅(占全身4/8)、较长的躯干(3/8)、短小的下肢(1/8)发展到6岁时较为匀称的比例(头占1/8,躯干占4/8,下肢占3/8),如图1-1-1所示。从动作发育看,儿童会走路前一般先经过抬头、转头、翻身、直坐、爬行、站立等发育阶段。手部动作发育的规律性更明显,新生儿只会上肢无意识乱动;4~5个月开始有取物动作,但只能全手一把抓;10个月时才会用手指拿东西;2岁左右手的动作更准确,会用勺子吃饭;手部精细动作(如写字、画图等)要到6~7岁才基本发育完善。

图1-1-1 由胎儿到成人身体发育的比例

儿童期、青春期的生长发育遵循“向心发展规律”。身体各部的形态发育顺序是:下肢先于上肢,四肢早于躯干,呈现自下而上,自肢体远端向中心躯干的规律性变化。青春期足的生长突增最早开始,也最早停止生长;足突增后小腿开始突增,然后是大腿、骨盆宽、胸宽、肩宽、躯干长,最后是胸壁厚度。上肢突增的顺序依次为手、前臂和上臂。手的骨骺端愈合也由远及近,顺序表现为指骨末端→中端→近端,掌骨→腕骨→桡骨、尺骨近端。

(三)生长发育的各年龄阶段速度不同

儿童的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呈波浪式、非等速发展,有时快,有时慢。如体格生长,从胎儿到成人,先后经历两次生长高峰期:第一次为从胎儿4个月到出生后1年;第二次为青春发育早期,女孩比男孩早1~2年。身长(未走路之前的儿童一般量身长)在胎儿4~6月增长约27.5 cm,占正常新生儿身长的一半左右,是一生中身长增长最快的阶段(参看图1-1-3);体重在胎儿7~9月增长约为2.3 kg,占正常新生儿体重的2/3以上,是一生中体重增长最快的阶段(参看图1-1-5)。出生后增长速度开始减慢,但出生后第一年中身长增长20~25 cm,为出生时的40%~50%;体重增长6~7 kg,约为出生时的2倍,都是出生后生长最快的一年。生后第二年,身高增长约10 cm,体重增长2~3 kg。2岁后至青春期前,生长速度减慢并保持相对稳定,平均每年身高增长4~5 cm,体重增长1.5~2.0 kg,直到青春期开始(请参看图1-1-3与图1-1-5)。青春期开始后生长速度再次加快,身高一般每年平均增长5~7 cm,处在生长速度高峰时有的甚至可达10~12 cm,男孩增幅大于女孩;体重一般每年增长4~5 kg,高峰时一年可达8~10 kg。青春期突增后生长速度再次减慢,在女17~18岁,男19~20岁身高停止增长(参看图1-1-3与图1-1-5)。男孩突增期增幅较大,生长持续时间较长,故进入成年时其大多数形态指标的值高于女孩(请参看图1-1-2与图1-1-4)。

图1-1-2 男女身高随年龄增长曲线图

图1-1-3 男女身高增长速度曲线图

图1-1-4 男女体重随年龄增长曲线图

图1-1-5 男女体重增长速度曲线图

(四)机体各系统发育的非均衡性与统一性

儿童身体各系统器官的发育不平衡,发育的时间进程不同,各有先后。Scammon将其大致归为以下四类生长模式(图1-1-6):

图1-1-6 机体组织和器官的生长模式图

①一般型。包括运动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一般型器官,其生长模式和身高、体重基本相同,先后出现胎—婴儿期和青春期两次生长突增,其余时间稳步增长。青春发育中后期增长幅度减慢,直至成熟。

②神经型。包括脑、脊髓和视觉器官等,在出生前后迅速生长,很快接近成人水平,只有一个生长突增期,主要出现在胎儿期至6岁前,相比其他系统器官呈现出优先发育的特点。如新生儿的脑重已达成人脑重的25%左右,但体重仅为成人的5%左右;6周岁时脑重约为1200 g,达成人脑重的90%左右。

淋巴型。胸腺、淋巴结、间质性淋巴组织(如脾及小肠、阑尾、肠系膜等处的淋巴组织)等,在出生后的前10年生长非常迅速,12岁左右约达成人的200%。青春期开始后,伴随其他系统的功能逐渐成熟及免疫系统的完善,淋巴系统器官却逐渐萎缩,老年时更加衰退。

④生殖型。主要为生殖系统的器官,表现为:出生后10年内极少生长,从青春期开始才迅速发育,即青春期生长突增开始后生长迅猛,并通过分泌性激素,促进机体的全面发育成熟。

综上所述,机体各系统的发育呈非均衡性发展,但又都是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的共同调节下相互协调,相互适应,具有统一性。这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和发展中对环境的一种适应性表现。

(五)生长发育存在生长轨迹现象和生长关键

在外环境无特殊变化的条件下,个体儿童的发育过程比较稳定,呈现一种轨迹现象。该轨迹有动态的、复杂的调控系统,其中遗传基因起关键作用。它尽力使正在生长中的个体在群体范围中保持有限的上下波动幅度。一旦出现疾病、内分泌障碍营养不良等不利现象,会出现明显的生长发育迟滞;一旦这些阻碍因素被克服,儿童会立即表现出向原有生长轨道靠近和发展的强烈倾向。这种在阻碍生长的因素被克服后表现出的加速生长并恢复到正常轨迹的现象,称“赶上生长”。

并非所有的疾病恢复过程必然伴随赶上生长。患儿能否出现赶上生长,能否使生长恢复到原有正常轨迹,取决于致病的原因、疾病的持续时间和严重程度。如果病变涉及中枢神经系统和重要的内分泌腺,或病变较严重,或体液的内环境和代谢平衡过程长期得不到恢复,就不能出现赶上生长。

许多重要的器官和组织都有“关键生长期”。此时的正常发育受干扰,常成为永久性的缺陷或功能障碍。换言之,一旦不能抓紧时机治疗,这些器官、组织即便出现赶上生长,也往往是不完全的。例如,从胎儿中后期到出生后6个月,是脑细胞数量大量增加的脑组织生长关键期。此时若发生严重的蛋白质—热量营养不良、缺氧、产伤等现象,细胞的分裂、增殖速度会急剧减慢;即便以后进行各种积极干预,赶上生长也不能完全实现,脑细胞数量不能恢复到应有水平,患儿智力将受到较严重影响。青春早期是长骨组织的关键生长期。各种阻碍生长的因素若作用于该阶段,会使骨细胞数量减少,骨骼生长受阻。若不采取积极治疗措施,则伴随骨的干骺端闭合,长骨将丧失继续生长的机会,儿童的体格就无法达到其遗传潜力所赋予的水平。

(六)生长发育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

儿童的生长发育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各系统的生理发育,尤其是神经系统的发育,为儿童的心理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而心理的健康发展也促进儿童生理功能的正常发育。生理与心理两者彼此联系,相互促进和影响,共同发展逐渐成熟,是相辅相成,互相统一的关系。某些儿童生理上的缺陷可引起其心理发展的不正常,如有的身体残疾的儿童说话不自信,容易出现自卑,情绪低落等负性心理,影响其积极健康的心理形成;相反,如果某些儿童长期表现负性心理状态也会影响其生理的发育,如长期情绪低落的儿童,容易出现弯腰,驼背,行动迟缓,甚至影响消化生理功能,出现食欲低下,进而影响到身高与体重的增长。近年来,国外研究表明,家庭破裂的子女和非婚生子女遭受虐待、歧视,影响了正常的生长发育,严重的可致身材矮小、骨龄落后、性发育迟缓等。这可能是由于不良心理环境对中枢神经系统长期恶性刺激所导致的结果。

(七)儿童的生长发育具有个体差异性

生长发育由于受遗传、性别、营养、体育锻炼、环境、疾病、教养等多因素的影响,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相当大的个体差异性,有个体自己发育的速度和特点。如矮身材父母的孩子与高身材父母的孩子相比,正常身高就可相差很多。所以一个儿童生长发育是否正常还要考虑各种不同影响因素来具体综合判断。

四、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儿童的生长发育是个体先天遗传因素与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遗传因素决定着机体生长发育的潜能,而环境因素则影响机体生长发育的速度及最终所能达到的实际程度。

(一)遗传因素

遗传是指通过基因的传递,使子代获得与亲代相似的性状。在发育过程中,来自父母双方不同遗传基因的组合,决定着子代个体的各种遗传性状,如子代可以显现出亲代的某种身体形态、生理功能或心理素质等特点,形成每个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潜能。所以遗传是决定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必然因素,因为它还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需要一定的环境条件才能发挥其作用。一般说来,遗传关系越近,发育类型越接近。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同卵双生子在外貌、指纹、血清型、抗体、生理功能(如呼吸、心率脑电波等)等方面都非常相似。他们的身高差别很小,头围、头径测量值也很接近,说明骨骼系统的发育受遗传因素影响较大。

儿童的身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身高。据国外研究,儿童在良好环境下长至成年人时,其身高与父母平均身高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5,即身高的75%取决于遗传,只有25%取决于营养、锻炼、疾病影响等环境因素。儿童成年时身高可根据当时的年龄、身高、父母身高、骨龄等进行预测。女性也可根据初潮年龄和当时的身高来预测成人时的身高。

儿童的体型、躯干及四肢长度的比例受种族遗传性的影响较大。研究表明,在美国长大的日本儿童,生活环境与美国儿童相似,但其腿长却短于同等身高的美国白人儿童;同样,同等生活条件下成长的非洲和欧洲儿童平均身高虽无明显差异,但非洲儿童的腿长超过欧洲儿童;美国黑人儿童在出生后1~2年内的骨龄早于其他种族儿童,黑人儿童恒牙萌出的平均年龄也比白人儿童早一年左右。东亚各国(中国、日本、朝鲜等)儿童从婴幼儿开始骨龄就一直落后于非裔和欧裔美国儿童,但在青春期骨的干骺端闭合速度却显著快于后两者,这可能是亚洲儿童成年身高平均矮于白种人的主要原因。

另外,儿童的性成熟年龄、生长突增模式、月经初潮年龄等也与遗传有关。女性的月经初潮年龄既存在种族差异,也存在地域差异。2000年中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显示,全国汉族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2.96岁,少数民族中只有壮族朝鲜族羌族苗族四个民族的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早于汉族女生,其余民族都晚于汉族女生。而各省汉族女生的平均初潮年龄间的差异,主要来自于地域环境的差异。

对儿童个性特征和行为的双生子研究表明,儿童内外向性格特征主要受遗传影响,遗传度为0.7左右;而情绪稳定性、神经质、掩饰性等主要受环境因素的影响,遗传度只有0.1~0.5;行为受遗传与环境因素的双重影响,环境因素的作用略大于遗传因素。

(二)环境因素

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环境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大方面。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所在的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地理圈等构成的环境。如利用自然因素,如日光、空气、水等进行锻炼对增强少年儿童体质,减少疾病,提高发育水平都有很大作用。这些温和、反复的刺激,可以加速机体代谢,增强皮肤黏膜对气候突然变化的适应能力,加速全身血液循环,提高消化吸收能力,促进生长发育。如人类生态环境的破坏,受到某种物理、化学因素的侵害,不仅会对机体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会直接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甚至人的生存。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经济状况、生活学习环境、家庭成员及生活质量、亲子情感、人与社会的交往等。若这些因素综合产生良好的影响,将会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反之,则阻碍儿童的生长发育,造成其生长发育的落后、异常或停滞。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作用是相辅相成的,两者间的协同或消长,将决定个体生长发育的最终结果。

1.营养

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我们需要从食物中获取机体所需的养分,才能维持生命和各种活动。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儿童,更是需要从食物中合理摄取营养成分,才能保证他们的健康成长和活动的需要。营养是保证生长发育最重要的物质基础,尤其是足够的热能、优质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适量的微量元素等都是青少年生长发育所必需的。如果膳食中长期缺乏某种营养素或各种营养成分摄入不平衡,不但会引起生长发育的迟缓,而且还会导致营养不良或各种营养缺乏症,降低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

(1)生长发育需要结构物质

生长的结构物质需要食物的营养供给。构成人体组织的基本单位是细胞,细胞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是生长发育的主要物质基础。此外糖类、脂类及钙、磷等营养素也都是构成组织细胞的重要成分和生长发育的重要物质基础。如果缺乏会生长发育迟缓甚至停止,如身材矮小、全身发育受阻等。

(2)生长发育需要能量的供给

许多结构物质的合成,机体内物质的新陈代谢,生理功能的维持等都需要能量,而能量主要从食物中的糖类获得,另外蛋白质和脂肪也可供给。如果缺乏会影响正常生长发育,而且会出现多种生理功能障碍,如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呼吸循环功能等障碍,以及出现反应迟钝、动作迟缓等。

(3)生长发育需要机能调节物质

营养成分中的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以及一些蛋白质,如酶等,都是机体新陈代谢离不开的重要调节物质,是儿童生长发育必不可少的物质,如缺乏会患营养缺乏症如缺铁性贫血佝偻病夜盲症等。

(4)营养对智力发育的影响

营养对儿童智力发育的影响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有学者认为妊娠后3个月至出生后半年营养不良对大脑正常发育的损害有一定的不可逆性。营养不良可致脑细胞分裂期缩短,细胞数量减少,脑重量减轻,即便以后营养状况有所改善,也难消除智力方面存在的缺陷。研究表明,婴幼儿期营养严重不良的儿童头围比对照儿童小,智商较低,至6~7岁时阅读书写有困难、理解力差、记忆力差,并且以后学习成绩也低于婴幼儿期营养好的儿童。

营养对学龄儿童和少年的智力活动影响也比较大。如学习智力活动的效率高低取决于大脑细胞是否获得能量,能量由稳定的血液中葡萄糖供应,血糖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类。糖类、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等组成各种脑磷脂、髓鞘磷脂、糖脂、糖蛋白、脂蛋白等,有的参加脑细胞的代谢,有的组成神经髓鞘,有的参与记忆过程中新的蛋白质分子的合成。脑神经细胞的成熟和代谢还有赖于许多必需氨基酸,其中谷氨酸可纠正脑细胞的生化缺陷;酪氨酸直接参与脑细胞的功能形成和神经环路的构成;色氨酸是5-羟色胺的前体,能促使注意力、记忆力改善。各种矿物质和维生素,尤其是B族维生素类、叶酸生物素等,还参与神经系统的生物氧化和机能维持,是促进智力发育所必需的神经营养物质。如碘缺乏可使甲状腺激素合成减少,导致儿童智力低下、身体发育迟缓;缺乏维生素B1会出现神经系统病变,导致末梢神经炎肌肉酸痛、压痛及胃肠神经症状等;叶酸对脑神经细胞的分化、发育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具有重要作用,母亲孕早期缺乏叶酸,可引起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异常,导致脊椎裂和无脑畸形儿的出现。

2.体育锻炼

体育锻炼是促进儿童生长发育、增强儿童身体素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长期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机体内同化(合成物质)与异化(分解物质)过程的顺利完成,而且在营养保证的条件下,使同化过程超过异化过程,促进机体各部分的良好生长发育。

体育锻炼对运动系统的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儿童通过参加体育锻炼,可掌握多种运动技能,改善神经肌肉的协调关系,提高运动能力和技术水平。这些对神经系统的功能改善和发展都有积极的作用。此外,室外活动时的日光照射能促进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增加,加速骨的钙化,使骨质更加坚实。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儿童,能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对骨骺软骨的增殖有良好的刺激作用,其平均身高常常超过那些不锻炼或很少锻炼的儿童。运动中肌肉供血量增加,长期体育锻炼,使肌肉纤维逐渐变粗、体积增大、弹性增加、肌肉的工作能力和耐力都会相应得到提高,使儿童的身体素质明显改善。

体育锻炼能有效调节内分泌,促进青春期正常发育。研究表明,儿童在进行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其血液内的生长激素出现类似深度睡眠中的脉冲式分泌,促进身高的增长。同时,进入青春期后,适当的体育锻炼也可促进性腺激素的分泌,通过对神经—内分泌调控机制的正反馈作用,加速下丘脑许多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加快青春期生殖系统的发育。多项研究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女生,月经初潮的年龄相对较晚,可能与体内脂肪含量减少,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有关。正常范围内的月经初潮年龄的推迟,可使整个青春发育期延长,促进生理年龄与心理年龄更好的协调,更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均衡发展。

科学的体育锻炼还能增强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功能发育,为儿童的生长发育提供更加充足的氧气及血液营养供应,控制儿童的体重,增强机体对内外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增强机体的免疫功能,全面提高儿童的健康水平与生长发育水平。需要注意的是:体育锻炼必须与卫生保健密切结合,在科学指导下进行,及时补充能量和各种营养素,才能取得显著效果。

3.疾病

儿童在整个生长发育过程中,难免会患疾病。任何疾病都可影响生长发育,但影响程度各不相同,主要取决于疾病的性质,严重程度,所累及的组织、器官和系统的范围,病程的长短,是否留下后遗症等。心理疾病同样会影响生长发育。最典型的事例是少女因体象障碍所引起的神经性厌食症,通常发生在青春期,可导致体重减轻,月经不调、闭经、营养不良,性发育延迟或阻滞,严重还可导致死亡。

发热是感染性和非感染性疾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发热造成机体功能失调,一般体温每升高10 ℃,基础代谢率将提升13%;与此相伴的是食欲下降,恶心呕吐,消化酶分泌减少、酶活性降低;腹泻、胃肠功能紊乱,营养吸收障碍,使生长速度减慢,严重者停滞。儿童期由疾病引起的持续高热性惊厥,其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都和其后发生的智力发育迟缓程度呈正相关。消化道疾病(包括消化道溃疡,各种原因引起的腹泻,急慢性肝炎等)在儿童青少年阶段也很常见,都可干扰胃肠道的正常消化、吸收功能,引起机体营养缺乏,影响各系统功能发育的正常进程。

寄生虫感染是儿童少年常见病。蛔虫、钩虫、血吸虫等均可导致营养不良或贫血,影响生长发育。蛔虫的成虫寄生在小肠内,吸收肠内的半消化食物,大量消耗宿主的营养。据WHO资料,小肠内寄生的蛔虫成虫,平均26条可使人每天丢失4 g蛋白质。蛔虫还分泌胃蛋白酶、胰蛋白酶、胰凝乳酶、组织蛋白酶E等的抑制物,引起食欲不振、偏食和异食癖等,干扰机体对蛋白质的消化、吸收和利用,导致消化不良、消瘦、生长迟滞和贫血。钩虫危害更大,可造成小肠的广泛性出血及溃疡。钩虫在小肠黏膜上经常更换吸附点,分泌抗凝物质,使吸附点创口不断流血;每条钩虫每天可导致失血0.1~0.4 ml,并因长期失血而引起严重的慢性贫血。20世纪70年代,上海郊县血吸虫流行区青少年的平均身高显著低于上海市平均水平,其中男孩各年龄组平均相差6.5 cm;血吸虫病基本消灭后,该群体平均身高逐年上升。在四川省眉山县血吸虫流行区对7~11岁患儿与非感染儿童的配对观察也发现,感染组的身高、体重等绝大多数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提示感染血吸虫病后,生长发育受到全面的不良影响,尤其表现在青春期生长突增阶段。

各种地方病(如碘缺乏病、大骨节病、地方性氟中毒等)都严重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碘缺乏病是目前世界各经济欠发达国家流行最广、危害很大的常见地方病。全世界因缺碘而导致不同程度体格、智力发育迟滞者总数达3亿以上。我国是碘缺乏病较严重的国家,病区波及全国,人口4.25亿,占世界病区总人口的40%左右。碘缺乏病儿多有生长发育落后、身材矮小、性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严重者同时出现呆小、聋哑、肢体瘫痪等症状。我国又是世界上地方性氟中毒病情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受害人口达3亿以上。地方性氟中毒主要影响骨骼发育,引起氟斑牙、氟骨症等。调查发现,在饮水型氟中毒地区,青少年骨发育障碍的发生率为30%~46%,同时因饮水低钙而使骨发育障碍加剧。地方性氟中毒患儿的智力损伤也很明显,智商显著低于对照区儿童。氟作为亲骨性元素,约90%蓄积在骨组织。氟进入人体后与钙结合成难溶的氟化钙,沉积于骨骼和骨周围软组织,引起钙磷代谢全面紊乱。同时因甲状旁腺的代偿性作用,大量钙被从骨骼调入血液,导致骨质因脱钙而疏松软化。过量氟还可引发三羧酸循环障碍,抑制身体能源物质(如ATP)的生成。这些原因综合在一起,严重影响全身各组织、器官的正常生长。

各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使生长过程受阻。例如:唇裂、腭裂等严重影响小儿对食物的吞咽及消化、吸收功能,导致营养缺乏。先天性心脏病(尤其青紫型)可导致动脉血氧饱和度下降,全身组织缺氧,身材矮小。严重者可因脑供血不足而发生阵发性神志不清,甚至惊厥,严重影响智力;因心脏肥大而使前胸隆起、胸廓变形。遗传性疾病中,唐氏综合征(先天愚型)较常见,患儿各体格发育指标明显低下,骨发育和性发育延迟,更明显的表现是智力低下。其他如先天性睾丸发育不全综合征、卵巢发育不全综合征、先天性代谢异常(如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都可引起生长发育异常。

小儿糖尿病、肾炎、风湿病、结核病、肝炎等对生长发育的不利影响也不容忽视。早期发现、及时治疗这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对保护儿童少年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4.生活作息制度

合理安排儿童的生活作息制度,包括足够的体育锻炼和户外活动,适度的学习和劳动,合理的膳食,必要的休息等。尽量做到科学、规律,使儿童的身体各部分,包括大脑在内的活动与休息都能得到适宜的劳逸交替,加上及时补充营养素保证能量代谢的正常进行,将对儿童的生长发育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睡眠与儿童的生长发育密切相关,婴幼儿在出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大脑继续发育,这个过程离不开睡眠。因为睡眠期是儿童生长激素维持较高分泌状态的重要时期,儿童的生长在睡眠状态下会速度增快,所以应保证儿童充足的睡眠,以保证其生长发育。另外,睡眠也是消除机体疲劳、恢复体力的主要方式,包括对大脑皮层功能的恢复,提高脑活动能力,保护大脑等都很重要。故安排充足的睡眠对保证儿童的身心正常发育非常重要。

中小学校应严格遵守合理的生活制度,保证学生有课间休息和课外文娱体育活动时间,使少年儿童经常能得到良好的休息。在暑假期间,组织少年儿童过夏令营生活,同时有适度的劳动和体育锻炼, 不仅对身体发育有良好影响,也为假期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5.气候和季节

气候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还没有肯定的结论,虽然气候因素对动物的发育具有显著的影响。对属于热带地区的尼加拉瓜和属于寒带地区的阿拉斯加两地儿童的生长发育进行调查,发现两者并没有很大差别,青春期的发育年龄也无显著差异。但不能据此认为气候差异对少年儿童发育无影响,因为气候不同地区常存在着其他的不同,这些不同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如有学者对我国16个省、市的儿童的体质测量结果表明,北方儿童发育指标的均值大于南方儿童。

季节对生长发育无论在身高还是体重方面都有显著影响。一年四季中,身体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体重在9~11月(秋季)3个月增加最快,而在春、夏季有些儿童体重甚至还有减少的现象;身高则和体重相反,在3~5月(春季)3个月增长最快。日本学者曾检查一组男性少年的基础代谢率和血清蛋白结合碘的季节变化,发现在冬季达最高峰,夏季为最低水平,认为寒冷刺激与甲状腺功能增加有关。

6.环境污染

随着近代工业的迅速发展,人类活动的高度集中,工业生产的废水、废气、废渣及生活产生的粪便、生活污水、垃圾对人类环境的破坏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据苏联学者对受大气污染的城市学生进行长达十年的观察,结果其身高、体重、胸围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但呼吸差、肺活量均较低,肌力增量也处于停滞状态,周围血象以血红蛋白下降最为明显。上海市卫生防疫站1975年观察工业区、商业交通区及对照区学生的发育和健康情况,发现对照区男女生的肺活量及男生的胸围比工业区、商业交通区要大。

飘尘、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烃类污染等,与少年儿童肺炎、支气管炎、咽炎、耳炎等的发病率有关,当污染严重时可影响到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7.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对生长发育的影响,是营养、保健、体育锻炼、卫生教育、居住条件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决定于父母的职业和家庭经济状况。中上等社会经济水平家庭的少年儿童,在任何国家都比同龄的下等水平家庭的儿童身材高大。

在同样经济条件下,家庭人口多少,尤其是子女的多少,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也很明显,国外有调查表明,不但身高、体重,而且胸围、肺活量、握力、背肌力,甚至听力、视力的发展水平, 多子女家庭的少年儿童平均低于独生子女或子女少的家庭。

生长发育的城乡差异表现为城区少年儿童高于郊区少年儿童,近郊少年儿童发育又高于远郊农村,其原因为城乡之间社会经济、生活水平不同。

社会因素如贫穷、营养缺乏、居住拥挤、缺乏必要的卫生设施和卫生知识、疾病流行、吸毒、酗酒、性病等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如近年来一些国家中家庭破裂,非婚生子女增多以及虐待、歧视等问题,给一些少年儿童造成心理创伤,较长时期的情感抑郁可影响身心发育。

五、儿童生长发育的调查与评价

(一)生长发育的调查目的

生长发育调查是对不同年龄儿童生长发育指标进行抽样调查,目的是了解儿童生长发育的水平,研究生长发育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观察和评价卫生保健措施对儿童生长发育的效果,通过生长发育调查,为制定儿童保健和学校卫生工作计划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长发育的调查内容

生长发育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人体的形态、功能、素质和心理四个方面,在具体选择调查的指标时应注意:①能说明生长发育状况;②准确度高;③有实际意义;④操作简便;⑤结果能分析评价。

1.形态指标

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是指身体及其各部分在形态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如长、宽、围度以及重量等,最常用的有身高、体重、坐高、胸围等。

身高是指人体站立时头顶到脚跟的垂直高度,是最基本的形态指标之一,是衡量人体长度的重要指标,身高的总长度可衡量骨骼的发育,它常被用以表示全身生长的水平和速度。体重是指人体的总重量,是反映身体的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内脏重量增长的综合情况,它和身高的比率常被用以说明儿童的营养状况。坐高是表示上体(包括头、颈、躯干)的基本指标,能反映躯干和下肢的比例关系,也是确定课桌高度标准的重要依据。胸围是衡量胸廓发育的重要指标,反映胸部骨骼、肌肉和皮下脂肪的生长以及胸腔的发育状况,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表明身体形态及呼吸器官的发育状况,以及体育锻炼的效果。

其他形态指标还有头围,表示颅及脑的大小与发育情况,是6岁以下儿童生长发育的重要指标。臂围、腿围可了解肢体肌肉和皮下脂肪的生长情况。肩宽、骨盆宽和第二性征(乳房、阴毛、腋毛、须毛、喉结等)可观察青春期男女身体形态的特点。手骨和腕骨的X光片,观察该部位骨化中心的出现和骨骺愈合情况,来判断骨骼的发育水平。总之,评价儿童生长发育的形态指标很多,可根据需要选用。

2.功能指标

生长发育生理功能指标是指身体各系统各器官在生理功能上可测出的各种量度。

①心血管功能:脉搏、血压、心电图、心血流图等。

②呼吸功能:呼吸频率、肺活量和呼吸差(深吸气与深呼气时的胸围差,一般成人6~8 cm,经常锻炼的可达10 cm)等。

③骨骼肌肉功能:以握力、背肌力和静力性肌耐力等为基本指标。

④生化和临床检验有关指标:如血清中激素的含量可以了解青春期的发育情况,尿中肌酐可反映肌肉的发育水平,血红蛋白和红细胞数可了解儿童造血功能的发育和营养状况等。

3.素质指标

素质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性、柔韧性、平衡和协调能力等。常用来反映素质指标的运动项目有:短距离快跑、中距离耐力跑、投掷、仰卧起坐、引体向上、立位体前屈和反复横跳等。

4.心理指标

用以测量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方法,统称为心理测验。一般有智力测验、人格测验、能力测验、美感测验、意志测验和情绪测验等。常采用年龄量表、年级量表与百分量表等,以文字或口头问答形式,对个体或集体儿童进行测验。

(三)生长发育的调查方法

1.调查方法

生长发育调查有两种最基本的方法,即横断面调查和追踪调查。

①横断面调查。横断面调查是在某一较短时间内,在一定的地区范围内选择有代表性对象进行一次大数量的调查。横断面调查方法的优点是节省时间,在短期内可完成多个年龄组调查,搜集大量资料,以反映生长发育的一般水平。其缺点是不容易看到生长发育的连续过程和关键时刻。

例如我国先后于1979、1985、1991和1995年开展了四次全国性学生体质健康调查研究,1995年的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查涉及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1个民族,调查学校1800余所,调查人数达31万人,调查内容包括20项指标。通过这四次全国性横断面生长发育调查,获悉了我国儿童身体发育的平均水平和地区差异,揭示了生长发育长期加速的趋势,为全国不同地区提供了生长发育的评价标准。

②追踪调查。追踪调查是指在较长的时间内对同一批较少数量的对象,定期和连续多次地调查他们生理和心理发育的某些指标,掌握儿童身心发育的动态规律。追踪调查的结果可深入系统地了解儿童身体发育连续性和阶段性的变化规律,分析某些因素对生长发育的长期影响。其缺点是费时较多,难以进行大样本研究,并且测试人员和被测试对象容易变动和失访。

2.调查设计

生长发育调查,在具体实施前都必须制订一个科学周密的调查计划。在调查计划中,除明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内容外,还必须注意下列问题:

(1)对象选择和抽样

根据调查目的确定调查对象,然后抽样确定样本。不论如何选取抽样方法,应遵守随机化原则,样本有代表性,样本数量充足,能充分反映总体。例如,在制定某地区的生长发育正常值时,应选择代表该地区一般水平的学校学生,不要选择如舞蹈学校、少年体校等专门学校。对象应该是健康的,不包括生长发育障碍或慢性病的对象。根据经验和儿童青少年发育特点,7岁以前,一般新生儿为一组;1~6个月内每月为一组;6~12个月内每2月为一组;1~2岁内以3个月为一组;3~6岁内以半岁为一组。7岁以上儿童按一岁为一组,每一性别年龄组100人。10~17岁属青春发育阶段,生长变化大,个体差异明显,故每一性别年龄组应有150~175人;18岁后每性别年龄组仍只需100人左右。

(2)检测时间和季节

追踪性调查中每个儿童前后测量的时间应相对固定,至少应限定上下午。横断面调查应尽可能把同组学生均匀分配在上、下午检测,以减少不同年龄组间因检测时间不同而造成的人为误差。因为有些生长发育指标在一天内不同时间的测量变异较大。如早晨身高最高,傍晚可降低1~2 cm。清晨血压较低,心率较缓,午后则明显升高。

安排检测时间还应考虑季节和生活制度对生长发育的影响。例如,考试前后和寒暑假前后身高、体重的增长都不同。我国一般以5~6月和9~10月最适宜检测。

(3)年龄的计算

年龄计算必须严格统一。一般按实足年龄计算,利用检测年月日和出生年月日之差确定年龄。

(4)调查的技术

①测量仪器和方法:为保证检测数据准确可靠,正式检测前应对所有仪器进行校正和检修。应培训测试人员,规范操作规程,测试员经考核合格后方可参加正式检测。

②调查表格设计和记录:调查表格的设计原则是,一次一人一表;项目实行统一编码,以便于计算机录入;项目名称要规范,并准确标明度量单位;应有明确的填表说明。调查表一般由3部分组成:①受检者一般情况,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民族、住址、学校和班级,以及既往健康情况等;②调查项目,是调查表的主要内容,也是根据调查目的而确定的测试结果记录;③调查者项目,包括测试者姓名、调查日期等。

③调查程序和资料整理:现场的检查室要合理配置,各项目按规定顺序合理进行。如血压、脉搏等检测前应有足够的休息时间。运动项目通常排在最后进行。正式调查前一般先应有小规模预调查。

调查资料要进行现场检验和分析前逻辑检验,现场检验是逐一核对调查表所有项目的填写结果,做到无缺项,无常识性错误(如测试记录与被检者外观明显不符等),字迹清晰。为监督测试质量,检测人员应每日抽取5~10张卡片对生理变异较小的指标(如形态指标)进行复测。复测中计算测试误差的公式如下:

P=(∑n/AN)×100%

注:∑n为复测卡片中检测误差超过允许范围的项次数;A为检测指标数;N为复测卡片数。P>20%提示检测质量很差,本日全部检测数据应视为无效。

分析前的逻辑检验要做到:按调查设计要求剔除不符合条件(如年龄、民族、健康状况的限制)的调查表,再进行统计。

(四)生长发育的评价

对儿童少年进行生长发育评价是掌握生长发育水平和健康状况的一项经常性工作。评价时,首先要有一个评价标准,然后根据标准来进行评价。

生长发育的评价标准是用以评价个体或集体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状况的统一尺度。一般通过一次大数量的(横断面)调查研究,搜集某几项发育指标的测量数值,经过统计学处理,将所获得的资料结果(如均数和标准差、中位数与百分位数、相关回归等)作为该地区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评价标准。一般认为,所有的生长发育标准都是相对的、暂时的,只能在一定地区和一定时间内使用。各地不宜采用统一的标准,而且生长发育的标准也应每5~10年修订一次。

1.发育水平

发育水平的等级可采用:均值离差法、百分位数法和曲线图法来评价。

(1)均值离差法

是将个体儿童的发育数值和标准的均值()及标准差(S)比较,以评价个体儿童发育状况的方法。理论依据:正常儿童的发育状况多呈正态分布,而这个正态分布范围又与均值和标准差呈一定的关系(如图1-1-7所示)。

图1-1-7 正常儿童发育的正态分布图

68.3%的儿童发育水平在均值上±1个标准差范围;95.4%的儿童在均值±2个标准差范围内;99.7%的儿童发育水平在均值±3个标准差范围内。这说明儿童的发育水平比较集中地分布在均值的上下,离均值越远,儿童数越少。以均值和标准差来评价儿童的生长发育,比单用一个均值更加准确,更为合理。

一般以均值±1个标准差的范围为中等,加一个标准差以上和减一个标准差以下分别为上等和下等,共3个发育等级,或者再细分为更细的若干个等级,如5个发育等级(如表1-1-1所示)或7个发育等级。

表1-1-1 均值离差法的五级评价标准表

例:某3岁女,体重9.5公斤,3岁女童体重的均值为13.44,标准差(S)为1.42;由于9.5在-2S以下(即10.60以下),因此该儿童的体重状况属下等。

(2)百分位数法

是以某项指标(如身高)的第50百分位数为基准数,其余百分位数作为离散距而制成发育标准,用以评价个体或群体儿童的发育水平。形态发育指标属非正态分布时,百分位数法的误差比均值标准差法要小得多。一般按第百分之3、10、25、50、75、90、97共7个百分位数值来划分发育等级。也可以采用百分之10、25、50、75、90共5个百分位数值来划分发育等级,即为五级评价标准,如表1-1-2所示。

表1-1-2 百分位数法的五级评价标准表

(3)曲线图法

根据离差法的原理,将当地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儿童某项发育指标的均值,均值±1个标准差和均值±2个标准差,分别标在坐标纸上,连成5条曲线,作为评价个体儿童发育的标准,然后将各个儿童的发育指标实测值,分别按年龄标在曲线图上,就能根据它所处的位置确定其发育等级(如图1-1-8所示)。此评价方法的优点:①简单易行,可看到被评价儿童或集体儿童各个时期的发育水平;②能了解该儿童或该集体儿童发育速度的快慢和发育的趋势,便于对儿童生长发育进行动态观察。此评价方法的缺点:不能综合评价各项发育指标。

图1-1-8 某儿童身高离差法评价图

2.发育速度

要采用追踪观察的方法制订发育速度标准,发育速度可以用年增长值和年增长率加以表示,前者运用更为广泛。由于发育速度的变异范围较大,尤其在青春期,变异的范围更大,运用时应当慎重。

3.身体比例和匀称度

评价身体比例和发育匀称度的方法有身体指数评价法、体型图法、费尔时(Fels)综合评价法和相关回归法等。

(1)身体指数评价法

是根据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借助数学公式换算成各种指数来进行评价,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①身高体重指数即克托莱指数:体重(kg)/身高(cm)。它表示每厘米身高所含的体重量,此指数随着年龄增长而增加,且男孩大于女孩。

②Kaup指数:体重(kg)/身高(cm2)×104。它是评价儿童营养状况的常用指标,其标准是15~18为正常,小于15有瘦的倾向,大于18有肥胖的倾向。

③身高胸围指数:胸围(cm)/身高(cm)×100。它反映胸围与身高间的比例关系,此指数在生后3个月内有一定增加,而后随年龄增长而减少,且男孩大于女孩。

④维尔维克(Ververck)指数:(体重+胸围)/身高×100。此指数是身高体重指数与身高胸围指数的总和,在3个月内的小儿随着年龄逐渐增大,4~5个月后随着年龄而逐渐减少,男孩大于女孩。

⑤身高坐高指数:坐高/身高×100。它是反映上下身长度比例的一个指数,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说明下身比例逐渐增加。可根据该指数的大小将体型分为长躯型、中躯型和短躯型。(www.xing528.com)

⑥肩盆宽指数:骨盆宽(cm)/肩宽(cm)×100。该指数均值男性随年龄增长而逐渐下降,女性则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从而反映男女性不同的体型特征。

⑦胸围臂围比值:胸围/臂围。此指数反映胸围与臂围之间的比例关系,指数在小儿初生时较大,6个月内减少,6个月后随年龄增长又逐渐加大,男孩略大于女孩。

表1-1-3 中国学生部分常用指数的正常参考值范围(7~17岁)

(2)体型图法

每个年龄性别组(分男女)制一张“标准图”,图上列有身长、体重、胸围等发育指标的均值和加减1、2、3个标准差的范围,并标明其整数值,使用时直接将个体测量值点在图上,如图1-1-9所示。此法能简便地评价各项指标的发育水平,还可大致评价个体儿童身体发育的匀称程度,即体重、胸围对身长的比例的印象。一般说,体重、胸围对通过身长点垂线的偏差在一个标准差范围内时,可以认为该儿童身体发育比例较匀称,但当个体身高距均值超过一个标准差时,则不能正确地反映出胸围、体重与身高的相互关系。此评价方法的优点:能简便地评价多项发育指标的发育水平,并能粗略地评价各发育指标间的关系。此评价方法的缺点:对发育的匀称程度难以准确评价;不能做发育动态的评价。

图1-1-9 某地7岁女孩体型图法评价图

(3)费尔时(Fels)综合评价法

将体型图的格式横排,增加横坐标的格子数,用此标记年龄,用不同的曲线代表不同的发育指标,如图1-1-10所示。其评价方法与体型图基本相同,它也可以同时对几项发育指标进行评价,还可以作动态比较评价发育趋势。不同的是评价时要计算出个体测量值对均值离差的标准差的倍数。在综合评价各项指标即评价发育匀称程度时,也只能粗略地评价发育的匀称程度。

图1-1-10 费尔时(Fels)综合评价图

(4)相关回归法

相关回归评价法既能评价儿童发育水平,又能反映发育的匀称程度。缺点是制作发育回归评价表比较麻烦,需按性别、年龄分别制表,且不能进行动态追踪观察。常见的是普通相关法。例如,该方法以身高为自变量(X),以体重或其他指标为因变量(Y),制成回归方程式,计算出回归标准差(SYX),求得适应身高的估计体重或其他指标的理论值(b),实际体重或其他指标的实际值为a,并按以下公式评价身体发育的匀称程度(R):R=(a-b)/SYX

匀称程度划分标准:-1<R<1 匀称;R≥1 不匀称趋于粗壮;R≤-1 不匀称趋于细长。

儿童体型发育的五等级评价标准

我国1978~1980年在16省市对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形态进行调查研究将儿童体型分成匀称型、粗壮型和细长型三类,并结合身高、体重、胸围指标,将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发育分为良好、较好、一般、较差和落后五个等级,如表1-1-4所示。此评价表至今仍然被广泛应用。

表1-1-4 儿童体型发育的五等级评价标准表

续表

*显著落后是指体重或胸围小于估计值减2个标准估计误差以上。

第二节 儿童的生理特点及保健

熟悉儿童身体各系统的解剖生理特点有助于针对其特点更好地对他们实施卫生保健。

一、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是生命的中枢,是重要的调节系统,对身体的不同生理功能起着重要支配和主导作用。儿童的神经系统是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完善的。儿童时期的神经系统特点如下所述。

(一)神经结构组织在形成和发育

婴儿期生长发育迅速(大脑发育的第一个高峰是怀孕后第10~18周,第二个高峰是出生后的3个月,以后脑细胞数目的增加逐渐趋缓慢,可持续到1岁半,以后几乎不再增加)。新生儿脑重350~380克,1岁约950克为出生时的2倍半,以后减慢,6岁约为1200克,7岁1400克,接近成人脑重。神经基本结构在形成,1岁时植物性神经系统发育完成,幼儿期外周神经髓鞘发育完整,大脑皮层间联系可形成,条件反射较易建立,是儿童智力开发的主要阶段。童年期神经细胞体积和重量接近成人(7岁已接近),内部结构和功能趋于完善和复杂,神经突起分枝更密,突触联系增加,形成许多新的神经通路,大脑额叶(主管运动)生长迅速(可进行多种体育锻炼)。越小的儿童对外界适应能力越差,抵抗力也越弱,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影响。所以要尽量避免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重视营养、体能锻炼和智能开发。

(二)神经兴奋过程占优势,抑制过程不完善

儿童的神经系统兴奋与抑制的发展不均衡,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

①兴奋过程占优势。尤其6~13岁表现活泼好动,注意力不易集中,学习和掌握动作较快,但兴奋容易扩散,动作不协调、不准确,易疲劳,疲劳后恢复也较快。13岁以后,抑制过程加强,兴奋和抑制逐渐趋于平衡。

②抑制过程不完善。尤其分化抑制能力差,8岁以前精确分化能力差,错误动作多,8岁以后皮质细胞的分化能力逐渐完善,并接近成人。13~14岁时皮质抑制调节功能达到一定强度,分析综合能力明显提高,但掌握复杂精细的动作较困难。14~16岁时分化抑制能力显著提高,具有完成精细复杂高难度的动作能力,如正是体操、滑冰等体育运动天赋的表现时期。

根据以上特点,对不同年龄的教育要求应有不同的目标,防止脑疲劳。

(三)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第二信号系统未完全形成

儿童时期两个信号系统形成不一致,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对具体形象的信号容易建立条件反射,而第二信号系统未完全形成,抽象语言、思维能力差,分析综合能力正在发展还不完善。9~16岁第二信号系统的功能进一步发展,联想、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活动逐渐提高。16~18岁第二信号系统功能发展到相当水平,两个信号系统的相互关系更加完善,分析综合能力显著提高。所以对越小的儿童进行教育,越易使用形象直观、具有模仿性为主的教学方法。

(四)青春期出现神经系统功能的暂时不稳定性

青春期开始一段时间,由于内分泌变化,可能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暂时下降,出现动作不协调现象,少女更为明显。随着青春发育的进行,动作的协调性又逐渐得到发展。

针对以上儿童期神经系统的主要特点,卫生保健要点:应加强感觉器官的训练;加强体育锻炼;确立良好的学习和生活制度;合理的营养供给等。

二、运动系统

(一)骨骼

儿童时期,骨骼处于生长阶段,骨内含钙较少,骨骼软有弹性不易骨折,但易弯曲变形;同时,骨化过程未完成,不同部位完全骨化定型的年龄不一样,腕骨11~13岁,胸骨20~25岁,骨盆19~24岁,脊柱20~21岁,下肢骨16~17岁以后骨化。在骨未完全骨化前,该部位的任何过大负荷都会影响骨骼的正常生长,负荷过重容易促使骨过早骨化,进而影响身高。所以,儿童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坐、立、走姿势和体位,根据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安排课桌椅;根据年龄适当安排活动或劳动强度,不要负重过大,以免造成驼背、脊柱弯曲和胸部畸形等。

儿童的骨关节伸展性和弹性较大,活动范围较大,但牢固性差(关节结构上与成人基本相同,但关节面软骨较厚,关节囊较薄,关节内外的韧带较薄而松弛,关节周围的肌肉较细长)。注意加强儿童关节的柔韧性和牢固性的锻炼,防止关节脱位,如年龄越小越不宜进行拔河和扳手腕的游戏活动。

营养、体育锻炼和内分泌激素影响骨骼的生长。除了影响骨骼生长的主要内在遗传因素之外,营养、体育锻炼及内分泌激素成为影响骨骼生长的重要外在因素。所以为了促进骨骼的生长,要注意合理加强营养;积极参加体育锻炼;生长激素促进骨骼的生长,因此要保证充足的睡眠;雌激素促进骨化完成,青春期后,女孩雌激素高,骨骼很快停止生长,故男生最终身高较女生高,性成熟越晚身高相对越高。

(二)肌肉

儿童的肌肉发育未完成,肌肉柔软松弛(肌纤维细,水分多),能量储备差(糖类、脂类与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含量少);与成人比较,儿童的肌肉力量和耐力都差,容易疲劳,但肌力的恢复较快。注意根据年龄和体力强弱安排活动和劳动任务,尽可能多样化,女孩在月经期间,不宜参加较重体力劳动和下水劳动。

肌肉发育有一定规律,身体长高时,肌肉长长,身体长胖时肌肉长粗。全身肌肉群发育不平衡,先大后小,大块肌肉先于小块肌肉的发育,如上下肢肌在3~4岁已发育,手部肌5~6岁才发育;先近后远,先屈后伸,如躯干肌先于四肢肌,屈肌先于伸肌,上肢肌先于下肢肌等。因此对儿童肌肉的训练,要根据不同年龄科学合理地安排。

(三)运动发育

小儿(6岁以前)的运动发育与骨骼、肌肉及神经系统的功能发育密切相关,主要呈现以下规律:

①由头到尾 。小儿的运动发育是由头部逐渐向下,到躯干,再到四肢而发展的,如先能抬头、抬胸、翻身,然后会坐,再后才能直立、独走。

②由近及远。离躯干近的肌肉动作先发育,然后掌握肢体远端的肌肉活动,如小儿先能抬肩,然后才会用手指取物。

③先正后反。小儿正面的、积极的动作先于相反的动作发育,如先学会用手抓东西,然后才会放下手中的东西;先学会向前走,然后才会倒退走等。

④由不协调到协调。小儿的运动一般呈现出从泛化到集中、由不协调到协调的过程,如4个月左右的小婴儿看到面前好看的玩具时,只会有一些泛化的表现,如手舞足蹈,不能把玩具拿到手。但随着神经系统的不断完善,协调能力的逐渐加强,到8~9个月较大的婴儿,就可以伸手去取玩具,准确地拿到东西。

虽然每个小儿的运动发育快慢有个体差异性,如有的小儿11个月就会走路,而有的小儿要到1岁半才能学会走路,但运动发育过程的先后顺序总是按上述规律进行的。

三、呼吸系统

儿童的呼吸道较短窄,组织柔嫩,黏膜富含血管和淋巴管,易感染和受损伤。上呼吸道感染、肺炎等是儿童的常见病,年龄越小,症状越重,易导致呼吸困难。所以尤其要注意呼吸道的卫生,如保持生活空间的空气流通与新鲜、体育锻炼提倡最好用鼻呼吸等。

由于儿童的胸廓狭小,气道较狭窄,弹性阻力和气道阻力都大,呼吸肌力量又弱,每次呼吸的深度不及成人,肺活量较小。但儿童少年代谢旺盛,对氧的需要相对较多,因而呼吸频率较快。运动训练促进呼吸系统发育,提高呼吸功能活动,但应以短时间速度性练习为主,不宜采用过多的耐力性、力量性及静力性练习,尤其避免做无氧耐力训练,如过多的屏气动作。因为儿童少年代谢需氧较成年人多(平均每公斤肌体组织代谢消耗的氧量多),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含量比成年人相对少,无氧代谢能量物质储备较少。紧张练习不能持久,易疲劳。另外,过早过多地进行无氧耐力训练,会加重引起缺氧的危险,并可使儿童少年心脏的心肌壁增厚,心腔减小,不利于以后长期的运动锻炼。

四、循环系统

儿童心脏的重量和容积均小于成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心脏重量与体重的比值下降。如新生儿心脏重量20~25 g,占体重的0.8%,而成人只占0.5%。1~2岁达60 g,相当于新生儿的2倍,5岁时为4倍,9岁时为6倍,青春后期增至12~14倍,达到成人水平。心脏容积也随年龄而逐渐增长,到青春期达成人水平。心率较快、每搏和每分输出量比成人小,但相对于每公斤体重的心输出量大。

儿童心脏发育及神经调节还不够完善,新陈代谢较旺盛,交感神经兴奋占优势,心率较快,随年龄增长心率逐渐减慢(新生儿平均每分钟120~140次;1岁以内110~130次;2~3岁100~120次;4~7岁80~100次;8~14岁70~90次,成人60~100次/分),一般到19岁以后基本趋于稳定,进食、活动、哭闹和发热可使心率加快,因此,应在儿童安静或睡眠时测量心率和脉搏。

儿童的心肌纤维交织较松,弹性纤维少,心缩力弱,心脏泵血能力弱。运动训练时运动量不宜过大,憋气和静力练习不宜过多,以免心脏负担过重。

儿童心脏收缩力较弱,每次心脏搏出血液量少,动脉血管壁的弹性较好,血管口径相对较大,外周阻力比较小,故儿童血压偏低。随着儿童年龄增长,心率变慢,心肌收缩力加强,血管外周阻力加大,血压会逐渐升高,如新生儿收缩压平均60~70 mmHg(8.0~9.3 kPa);1岁70~80 mmHg(9.3~10.7 kPa);2岁以后收缩压可按公式计算,收缩压(mmHg)=年龄×2+80 mmHg。收缩压的2/3为舒张压。收缩压高于此标准20 mmHg(2.7 kPa)为高血压;低于此标准20 mmHg为低血压。有些青少年会出现“青春性高血压”,多见于身体发育良好、迅速的青少年,心脏发育速度超过血管发育的速度,加上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出现血压暂时偏高的现象,即舒张压正常,收缩压较高,但一般不超过20 kPa(150 mmHg)。

儿童少年血液总量比成人少,但占体重百分比较成人多。成人血量占体重7%~8%,新生儿约15%,以后随年龄增长逐渐下降,15岁左右达成人水平。血液成分与成人也有差别,年龄越小红细胞和白细胞数越多(如新生儿红细胞为550~750×104/mm-3,白细胞是成年人的2倍,7岁红细胞为400~450×104/mm-3,白细胞约8000/mm-3),白细胞中中性粒细胞少于成人,淋巴细胞相对多,这与儿童易患感染性疾病与传染病有一定的关系。其他成分与成人也有差别,但不明显,15岁左右接近成年人水平。

五、消化系统

(一)儿童经历两次出牙,易发生龋齿

第一次萌出的牙齿叫“乳牙”,4~8个月出现,2~3岁出齐,共20个。6~7岁乳牙开始脱落,换“恒牙”,12~14岁基本完成交换,18~25岁全部出齐,28~32个。儿童的乳牙质软而脆,恒牙釉质比成人薄,很容易损伤或被侵蚀成龋齿。注意合理营养(不能缺少钙、磷、铁、氟等矿物质,蛋白质,维生素A、B、C、D等)和牙齿卫生,防止龋齿(控制糖的摄入)。

(二)儿童消化能力弱,吸收能力强

儿童消化管细,黏膜薄而嫩,富含血管与淋巴,吸收营养物质的功能较成人强,但儿童消化器官中的消化酶相对少,消化能力差。另外,儿童的胃液酸度较成人低,抵抗胃肠道疾病的能力也差,故容易出现消化不良或小儿腹泻等胃肠道疾病。注意合理的喂养和饮食卫生。

六、泌尿系统

儿童肾脏和膀胱的泌尿和贮尿功能差。由于发育尚未成熟,神经调节能力较弱,正常排尿机制在婴儿期由脊髓反射完成,表现不自觉排尿,以后建立脑干—大脑皮层控制,一般至1~1.5岁时才能有意识控制排尿,若3岁后不能控制排尿则出现尿失禁和夜间遗尿现象或“夜尿症”。正常儿童3岁能独立排尿,6岁能够知道必须到厕所里排尿。儿童年龄越小排尿次数越不稳定,生后最初几天4~5次/天,1周后20~25次/天,1岁15~16次/天,3岁后6~7次/天。

儿童尿道黏膜柔嫩,易感染,尤其是女孩,注意卫生,防止尿道感染。

七、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腺分泌激素,调节儿童的生长发育、新陈代谢及生殖功能等。

脑垂体前叶分泌的生长激素不足可出现生长障碍,严重时可为侏儒症。青春期生长激素分泌量最高,而青春前期的儿童主要在睡眠时分泌,特别是深睡时分泌量较大。甲状腺激素不足,易影响骨骼生长和智力发育,严重出现呆小症。青春期的女孩较易出现碘缺乏和甲亢。性腺激素分泌异常影响生殖功能的形成发育,青春期性激素分泌旺盛,促进第二性征的发育和生殖器官及生殖功能的成熟。

八、生殖系统

生殖系统受神经内分泌的调控,在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性激素等的诱导下,主要在青春期得以快速发育。此系统的发育除了有内外生殖器官的明显形态变化外,还伴随着生殖功能的发育和成熟,以及第二性征的出现与发育,同时还会促进骨骼的快速生长,进入第二突增期。

(一)青春期的不同阶段表现出不同的发育特点

青春早期(2~3年):女孩9~11岁,男孩11~13岁。性器官形态改变:男孩睾丸开始发育增大(平均11.5岁),半年到一年后阴茎开始发育;女孩卵巢发育加速,体积开始增大。第二性征开始发育:男孩11~12岁出现阴毛,1~2年后出现腋毛,再约1年后开始萌出胡须,额部发际后移,逐渐从童年脸型向成年脸型演变;女孩乳房开始发育,半年到一年出现阴毛,然后又半年到一年左右出现腋毛。骨骼生长明显加速:身高进入快速增长阶段(第二突增期),男孩身高增长高峰一般在睾丸发育后1年左右,女孩身高增长高峰一般在乳房发育后1年左右。

青春中期(3~4年):女孩11~16岁,男孩13~18岁。女孩首次月经(子宫内膜受性激素影响,发生周期性的坏死、脱落、出血,经阴道口流出,即为月经)与男孩首次遗精(睡觉或清醒时突然有精液从尿道口排出,即为遗精)来临,女孩首次月经(也称初潮)平均年龄为12~14岁,男孩首次遗精的平均年龄为16岁左右。女孩在月经来临的头一二年一般不规律,是因为其卵巢功能尚未完善或成熟,还未形成规律性的排卵。男女性器官发育趋于成熟,接近成人水平。骨骼生长开始减速,身高的增长变慢。第二性征全部出现,如男孩身材高大,肌肉强健,喉结突出,声音变得低沉,胡须规律生长,体毛多而密等;女孩体态丰满,乳房隆起,腰变细,骨盆变宽大,呈现出女性特有的曲线美,同时,声音也变得尖细等。

青春后期(3~4年):女孩17~21岁, 男孩19~24岁。性器官发育形态达成人水平,生殖功能也发育成熟,第二性征发育完成,骨骼的生长发育也在此阶段停止。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生殖功能在生理方面达到成熟,但此时青年男女的心理功能不一定达到成熟,所以从优生优育的角度考虑,还不是谈婚论嫁的最佳年龄。

(二)青春期的生理卫生保健要点

1.注重营养与锻炼,保证身高的快速增长

均衡充足的营养供给可保证生殖系统,尤其是骨骼的快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同时,体育锻炼可刺激骨骼骨组织的生长,促进身高的增长。

2.加强月经期卫生保健常识与护理的教育

①月经期不要受凉,注意腹部保暖。不喝凉水,不吃生冷食物,不用冷水洗漱,不淋雨,不涉水,不游泳。

②月经期要会用卫生巾,并保持外阴的清洁。要选用消毒、透气、吸水性好的正规厂家生产的卫生巾,按说明书将卫生巾贴附在内裤上;要用专用盆或淋浴冲洗外阴,一定要从前向后清洗或擦拭;要勤换洗内裤,内裤最好经太阳晒干或开水煮烫消毒。

③月经期不要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月经期适度活动或一般劳动不会伤及身体,但是剧烈运动或过度劳累却会导致盆腔充血,加重出血,伤害身体。

④月经期注意合理饮食与充足睡眠。月经期的饮食宜清淡为主,少食生、冷、酸、辣、浓茶、浓咖啡等刺激性食物。同时,要注意蔬菜、水果及蛋白质的合理营养供给。另外,还要保证每天充足的睡眠。

⑤保持心情愉快,避免精神紧张或情绪激动。月经期由于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容易使人出现烦躁、易怒、易激动等不良情绪,而此不良情绪也会加重经期的反应(如痛经),甚至引起月经紊乱。所以,调节自己保持心情愉快非常重要。

3.正确对待“遗精”或“手淫”现象

一般健康男孩80%以上未婚之前都会有遗精的现象,正常每月2~3次。它是男性生殖功能发育成熟的一种标志,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现象。手淫是用手刺激性器官达到性满足的一种举动,从医学角度看,它算是将性能量释放的一种自然自慰现象,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但是如果频繁手淫导致频繁的遗精,就会伤及身体。作为老师要科学地引导少年,正确认识与对待遗精或手淫现象,偶尔出现,不要过度精神紧张、恐慌,甚至有负罪感。当然也要正向引导少年避免频繁遗精。

4.青春期要注意自己的穿着

青春期宜穿稍宽松的衣服,不宜穿紧身衣裤(如紧身牛仔裤、健美裤、尼龙裤等);不宜穿不透气的紧身内裤,最好穿透气、宽松的棉质内裤;不宜过早穿高跟鞋(影响骨盆及足部的正常骨骼发育);女孩乳房发育到一定程度时要选配合适的胸罩(柔软、合适、有支托作用)等。

5.要预防“性早熟”的出现

如果男孩9岁之前或女孩8岁之前就出现第二性征的表现,即为“性早熟”。近年来有研究报道,儿童性早熟出现的比率在增高。性早熟对儿童的危害是:该类儿童性发育的同时,体格发育也明显提前,身高、体重超过正常同龄儿童,但骨骼停止生长的年龄也会早于正常儿童,最终导致成人身材矮小。

性早熟一般分为真性性早熟与假性性早熟。真性性早熟是由“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启动的,与正常性发育的顺序与表现相同的一类性早熟,多由不明原因或继发于颅内肿瘤、脑炎后遗症、使用促性腺类药物等导致。假性性早熟是非“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启动的,仅有性器官的形态、第二性征的发育提前,没有性功能的成熟的一类性早熟,多由性腺或肾上腺肿瘤、肾上腺皮质增生症,以及大量或长期摄入含有性激素的药物或食物,或使用含性激素的化妆品等导致。如有研究报道,如果儿童长期服用含有蜂王浆、花粉、鸡胚、蚕蛹或动物初乳等制品,可引起性早熟。

预防性早熟的措施:儿童不宜多用滋补品(如人参、蜂王浆等);不宜给儿童乱用含激素的药物(如误服成人的避孕药,私自用含激素的药物治病等);避免给儿童乱用成人化妆品;避免生活环境与食品的污染(如食用含激素污染的蔬菜、水果或禽肉等);关心注意儿童的生长发育,发现性早熟要及时就医治疗。

九、免疫系统

婴儿生后6个月内,可获得母体的免疫球蛋白G(IgG),具有一定免疫力,但随年龄增长,以及小儿免疫器官的发育不全,使儿童抵抗力较差,易患各种感染性疾病,特别是各种传染病,如肺结核、麻疹、水痘、流脑、乙脑等。故应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儿童免疫力,如保持充足而均衡的营养;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积极锻炼身体;按时进行预防接种;注重心理和卫生保健等。

机体是统一的整体,各系统的发育是相互适应,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重要的是合理营养,加强锻炼,注重各系统的生理卫生保健。

第三节 儿童的心理特点及保健

一、婴幼儿期

婴幼儿期是人一生中身心各方面发展最快的时期,也是人生转折点最集中、最多的时期。因此,这一时期最容易发生各种身心健康问题。

(一)婴儿期

有简单的感知觉和无意识的注意,情绪有初步的分化,开始有情感体验。常有不安全感,需要更多爱抚和照顾。他们需要足够的爱来帮助他们完成人生的第一个转折(脱离母体适应陌生的环境)和第二转折(断奶)。

(二)幼儿前期

自我意识开始萌芽,独立性逐渐增强,出现简单的思维活动(直觉行动思维)。注重早期的智力开发和个性健康发展的科学引导,否则易产生心理健康问题,如口吃等。

(三)幼儿期

感知觉目的性增强,形成有意注意,出现形象思维,情绪和情感更为分化和加深。交往需求增强,独立性增强,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出现心理上的第一反抗期,开始能独立行走,扩大了生活范围,能运用语言同成人交谈,有一定程度的思维。此时期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主张,尽量帮助其完成“自己独立做事”的意愿,或转移其注意力,耐心教导其不正确的行为等。不要打骂或过分限制他们的行动,否则易导致幼儿的心理冲突,长期下去易形成不良的心理状态,甚至产生心理障碍。

婴幼儿期是人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会对日后的发展奠定最初的基础,会影响其未来对社会的适应。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说过:“早期的心理健全,对一个人未来的发展很重要”。许多临床经验也证明,一些成人心理疾病患者,其病因可追溯至幼年。所以,家长、幼儿教师,以及全社会均应为婴幼儿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环境,使其心理健康地发展。

二、童年期

童年期也称学龄期,是儿童开始进入学校系统地接受教育的关键基础时期,也是儿童心理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

(一)童年期儿童的心理特点

童年期儿童对事物的感知能力虽然进入有目的的感知,但仍然感知信息比较片面、孤立,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多种联系,对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比较模糊;有意注意时间逐渐延长,(如一、二年级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时间为20分钟左右,三、四、五年级的学生保持注意力的时间可达30~40分钟),但仍以无意注意占优势,注意力不稳定、不持久,容易被一些新奇刺激所吸引;记忆从机械记忆、无意记忆转入有意记忆,但仍以机械记忆为主,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约10岁达到机械记忆的最高峰;该阶段儿童能进行以具体形象为支持的,较简单的抽象逻辑思维,但思维多片面,也缺乏灵活性、准确性;此阶段语言的发展迅速,由言语识字阶段进入阅读和写作阶段,能掌握多种言语形式,如口语、书面语、外语等;学龄儿童的情感表现外露、不易保持,有学习、同伴、教师等社会因素引起的情感开始占主要地位,出现与学习成败、班集体有关的集体荣誉感、责任感、义务感等,同时,骄傲、自满、嫉妒、懒散等不良情感也开始滋长;儿童的个性特征更加明显,好的个性品质如自信、乐观、友善、勤奋、上进等逐渐建立,但意志力薄弱、自我控制力差等特点也会影响其个性品质的形成。

(二)童年期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及保健

1.学习问题

经调查表明,15%~25%的小学生,尤其是学龄前期向学龄期过渡时期,或者是考试不及格和成绩落后的儿童存在学习适应性差的问题,如学习困难、注意力不集中、学习焦虑、学习疲劳、厌学、不愿上学或逃课等;小学生学习负担重,考试压力大,也容易使他们出现烦躁、自卑、逆反、悲观失望或骄傲自满等不良心理现象;另外,升学的竞争对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也很大。

保健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开展。

①注重心理健康教育。针对小学生出现学习问题的具体原因,进行心理干预,如运用认知行为治疗对于拒绝上学的儿童进行认知与行为的调整;开展教育支持治疗,对导致学习焦虑的心理原因进行疏导、鼓励和指导等。

②全面(德、智、体、美、劳)综合评价学生的能力,勿过分强调学习成绩的重要性。

③要因材施教,应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教育方法,提高其学习能力。

④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自由活动时间,减轻学习负担,有效防止学习疲劳与厌学。

2.人际关系问题

同学关系不融洽,受小集体的排斥,形成小集团(或“兄弟伙”)做违反纪律或破坏性活动等;与老师关系紧张或受老师言行、态度影响很大;与父母关系,父母关心少或父母态度影响,父母离异影响等。保健措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①指导与同学和睦相处,引导良性小集体的形成。

②老师要为人师表,给学生积极向上的引导和更多的关心。

③注重家庭教育和关爱。

3.不良行为问题

常见有逃学、说谎、偷窃等,纠正和保健措施如下所述:

①逃学。关键要查找原因,对症下药。如逃学可因为在学习中经常遇到困难,总是遭受到挫折和失败,对学习失去了兴趣,把学习当成一件苦差事,当成沉重的负担;或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变得不愿学习了;或家长教育不得法,使孩子产生厌学情绪等。可在孩子感兴趣的问题上多加引导学习,增加对学习的热情;家长要以身作则,具有好学的精神,影响孩子养成爱学知识的好习惯;家长要改变教育方式,不对孩子求全责备,能及时表扬孩子的每一点进步。

②说谎。了解原因,晓以利害,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有的是为了获得别人的尊重;有的是为了逃避惩罚;还有的是一种善意的谎言等;可通过童话、故事、游戏等使孩子认识诚实是人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诚实能赢得更多的朋友等;强化诚实行为,及时纠正批评说谎行为等。

③偷窃。了解原因,坚持诱导说服教育,或用故事、小品等启发教育,切忌当众责骂,伤害儿童的自尊心,应给以必要的心理辅导,与其谈心,必要的指导和鼓励等。

三、少年期

少年期,即过去称的青少年期,是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的时期,要经历一生中重要的“青春期”。由于青春期会有突然的、“暴风骤雨”般的生理及心理变化,并且此变化快速而不稳定,很容易产生一些心理问题。

(一)少年期儿童的心理特点

①感知觉非常灵敏,记忆力、思维能力不断增强,逻辑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占主导地位,是智力发育的重要阶段。

②是个性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塑造健全人格、培养优良品质的关键时期;是培养坚强意志,良好性格,社会化情感和道德品质的重要时期。

③情绪和思想的不稳定性,易冲动,情绪和理智的矛盾。情绪易被激发,易激动或失控,有的表现明显的情绪两极性(如有时很自负,有时又很悲观)等。

④言行趋于完善和成熟,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大大增强,但又不能完全独立,独立性和依赖性发生矛盾。

⑤人生观初步形成,但又不稳定,出现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常使他们感到苦恼、迷茫、沮丧和不安。会出现心理上的第二反抗期,如爱唱反调,经常与父母或长辈顶撞,甚至离家出走,喜欢捉弄别人,有时有破坏行为等。

⑥性意识的觉醒与发展,对性知识的好奇和困惑。

(二)少年期的心理卫生保健措施

①加强和普及心理健康教育,增强青少年的心理保健意识,心理适应能力、心理承受能力和抗挫折能力。

②引导教育学生妥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如与父母、老师、长辈、朋友及男女关系。

③及时进行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健康教育,达到对性成熟的良好适应。

④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积极解决各种心理矛盾(理想与现实,情感与理智等)。

⑤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力戒不良习惯和行为的出现(如吸烟、酗酒、吸毒、打架、斗殴等)。

⑥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关怀青少年成长,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生长环境。

(三)少年期儿童常见的心理卫生问题及保健

1.吸烟

吸烟有害身体健康,尤其对呼吸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危害最大,有研究报道,吸烟患肺癌的危险性增加5倍,患心脏病的危险性增加70%~200%。年龄越早吸烟危害越大,尤其对处于生长发育期的儿童少年,更应该尽早防范。首先学校应该通过行政干预制定禁烟制度,如将禁止吸烟作为校规的一项规定,使学生严格执行;其次要加强吸烟危害健康的健康教育,使学生清楚吸烟的危害;最后还应该重视老师不吸烟的表率作用,使学校真正成为无烟环境。

2.饮酒

过量饮酒对身体的危害早已被科学研究证实。酒中的酒精,即乙醇,要通过肝脏来解毒,过量的乙醇超过肝脏的解毒能力,就会堆积在体内,直接造成肝脏、神经系统、胃等多脏器损害,严重者导致肝硬化、胃癌、心血管等疾病。一次大量饮酒还可导致急性酒精中毒,出现嗜睡、昏迷,甚至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对于儿童少年,由于身体各脏器还未发育成熟,所以受酒精的毒害会更大。控制儿童少年的饮酒行为关键是让其形成健康的饮食及生活方式,通过“饮酒有害”的健康教育使其建立健康的饮食观念和自我保健意识;其次还要通过学校干预或监督来防止学生聚集喝酒、借酒消愁、过量饮酒等不良行为的出现。

3.吸毒

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摇头丸及K粉,以及能使人形成瘾癖的违禁麻醉药品或精神药品。毒品已被联合国列为国际第一公害。吸毒不仅直接损害神经系统,产生强烈兴奋及致幻作用,而且长期吸毒还可造成行为失控、精神病、暴力倾向,过量还可导致猝死。据调查统计,少年是K粉的主要消费群体,也有少年用摇头丸。摇头丸是性混乱导致性病、艾滋病及多种疾病的罪魁祸首之一。我国法律规定:对初次吸食摇头丸及K粉者,将被治安拘留15日以下,可并处2000元以下罚款;吸食成瘾者,处以36个月强制戒毒;成瘾后复吸者,处3年以下劳动教养;对于贩卖摇头丸者,无论多少,均要追究刑事责任,贩卖100g以上者,可依法判处死刑。学校应该通过禁毒教育使学生形成自觉抵制毒品的能力,如教育学生如何避免使用毒品,如避开可疑人或可疑地;慎交校外朋友;不到酒吧歌厅等;教会学生拒绝毒品的一些技能,如学会坚决说“不”;巧设借口;转移话题;寻求保护等。

4.网络成瘾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方便于人们生活的一大信息平台,也备受广大少年的青睐。但是,同时它也会给人们带来了负面影响与消极作用,如网络成瘾(每天上网时间大于或等于4小时)、网络犯罪等,尤其对涉世不深和心理发育尚未成熟的少年来说, 更容易引起网络成瘾。国内外有研究表明,青少年一旦网络成瘾,将严重影响其学业及危害其身心健康,会导致社会适应不良、人际交往技能低下,严重者引起精神障碍和心理疾病,会给其个人及家庭带来灾难。所以,学校如何预防与解决少年的网络成瘾问题也应成为学校卫生保健关注的一个焦点。要预防少年网络成瘾的出现,关键是要消除促使其网络成瘾的因素:如学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大;人际关系的障碍;家长或学校的过严管制与其想独立自由的矛盾得不到协调; 焦虑、抑郁、孤独等不良情绪的长期积聚;对外界或某类信息(如性知识)的渴望或如好奇得不到满足;对网络缺乏了解,经不起信息诱惑,缺乏自控力及信息的辨识能力等。同时,社会、学校与家庭要共同做好儿童少年上网的监控工作:如社会严查关闭“黑网吧”的存在或禁止在学校周边200 m范围内设立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在使其知晓沉溺网络的利害基础上,控制其使用电脑的时间,并在电脑上安装禁止访问色情、暴力等不利于儿童身心健康的网站的软件等。

5.游戏成瘾

游戏成瘾一般是指过度沉迷于玩游戏中(每天玩游戏的时间大于或等于4小时)不能自拔,严重影响到正常的学习或生活。此类游戏可包括手机游戏、网络游戏或电子游戏机等。有研究报道,我国儿童少年出现游戏成瘾的比率也在呈上升趋势,并且初高中生的发生率高于大学生。对于游戏成瘾的少年,一定要耐心、平等地与其交流沟通,了解其内心的真实感受与想法,帮助其解决学业、生活中的困境或压力;学校、家庭可创造多种健康的其他娱乐或消遣途径来转移其玩游戏的注意力,如参加户外活动、文体活动、看电影等;帮助少年找到学习或生活中的自信,积极培养其有益于身心健康的兴趣或爱好;用科学的方法引导其进行健康合理的游戏活动,摒弃长时间玩游戏的不良行为习惯、戒掉游戏成瘾等。

6.青春期的早恋及性教育

随着青春期的萌动,身体内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使少男少女对异性产生兴趣与好感,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如果在少年群体中过早出现两性暧昧或者恋爱,则称之为早恋。如何对待青春期少年的早恋问题?不同专家学者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肯定的是,早恋没有对错,早恋不可回避,如何正确对待早恋才是关键。有研究报道,大约80%有早恋行为的少年都与家长教育不当或父母关系出现问题有关,所以,防止出现早恋应当首先从家长做起;第二,要帮助少年正确认识早恋:早恋不是做了错事,只是生理、心理、年龄及其他方面还不具备恋爱或婚姻的条件,使其认识到喜欢、恋爱与婚姻之间的关系及责任,使其明白早恋带来的影响或危害,如分散精力、耽误对方的学习与发展、将来可能会后悔等;第三,帮助青春期少年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不断完善与充实自己,树立正确的爱情观与人生观;第四,帮助少年学会正常的异性交往技能:鼓励其进行自然、广泛的公开交往、群体交往或集体活动,不要进行个别交往、个别约会,男女有别,双方交往要真诚坦率、落落大方,最好把握一个“度”:不要太拘谨或太随便,不要太冷淡或太亲密等;第四,要对青春期少年进行正确的、恰当的性教育,使其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心理变化,性意识的发展,过早性行为的危害,以及性保护等知识与技能等,帮助少年建立正确的性观念。

性意识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1)疏远异性阶段  青春发育初期不愿意接近异性、彼此疏远、喜与同性伙伴密切相处。

(2)接近异性阶段  随着生理心理的进一步的成熟,男女之间会产生一种情感的吸引,相互怀有好感,对异性表示出关心,萌发出彼此接触的要求和愿望。

(3)恋爱阶段  生理上进一步成熟,青年男女之间开始萌生爱情,相互爱慕,进入恋爱。

思考题:

1.“儿童”特指哪个年龄段的个体?简述儿童生长发育的阶段分期。

2.什么是生长发育?儿童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3.结合儿童神经系统的生理特点,你能说出哪些学习卫生保健常识?

4.根据儿童运动系统的生理特点,请你说出平时体育运动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5.结合儿童青少年期的心理特点,你认为青少年的卫生保健上应注意哪些问题?

6.如何做好儿童青春期的生理卫生保健工作?有哪些保健要点?

7.从老师的角度思考:如何处理与纠正童年期儿童的逃学、说谎、偷窃等不良行为问题?

8.从老师的角度思考:如何处理与纠正少年期儿童的吸烟、饮酒和吸毒,网络与游戏成瘾,以及青春期早恋的问题?

9.对儿童进行生长发育的调查有何价值与意义?调查的主要内容及指标有哪些?

10.实践题:调查某个地区儿童的某项生长发育指标,并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统计,做出生长发育的科学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