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同仁堂与存仁堂:药铺的文化传承

同仁堂与存仁堂:药铺的文化传承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说起同仁堂,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北京同仁堂,其实宁波药商有着多种字号的同仁堂。中国第一药铺——北京同仁堂(已在本书第六章第二部分作介绍,此处仅作存目。温州最大的国药铺叶同仁堂同仁是经营国药业的人士共同推崇的文化理念,因此也为国药铺所共用,温州叶同仁堂就是其中一例。冯存仁堂公认的始创者系冯映斋,其生卒年月已不可考。目前权威的观点是冯存仁堂自己的说法。

同仁堂与存仁堂:药铺的文化传承

说起同仁堂,相信大家的第一反应是北京同仁堂,其实宁波药商有着多种字号的同仁堂。从历史的过程看,他们之间并不存在刻意效法或恶意冒用,而是在儒家文化“仁者爱人”核心思想的长期浸润下不约而同的必然结果。“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正是大家共同怀着“仁者爱人”“医乃仁术”的思想,药商们充分利用中国文化多元统一的优点,推出了一系列带仁的药铺名称,居仁由义、仁济天下,可谓仁药相融、异曲同工、殊途同归,使仁字号成为用得最多的一个铺名。

中国第一药铺——北京同仁堂

(已在本书第六章第二部分作介绍,此处仅作存目。)

两家也叫同仁堂的国药老店

台州方氏系列国药号。慈溪方氏是指出生于慈溪鸣鹤的方庆彩、方庆禄兄弟。方氏兄弟的父亲方秀林,号一阁,在乡开有国药号。方庆禄,号赓虞,于嘉庆十一年(1806年)在台州章安镇首创方万盛,据称系台州境内第一家国药店,被誉为“台州国药业之先驱”。道光元年(1821年),方庆禄在临海城内回龙桥再开遂生源药栈。接着,又于道光九年(1829年)创办方一仁国药号。起初,两店的经营范围各有侧重,前者主营拆兑(批发),后者主营门市(零售),后来两店都同时经营零售与批发业务。到咸丰十一年(1861年),方庆禄为与同业竞争,扩展营业网点,又在温岭城关的太平开设了方同仁药店。方庆彩先在临海从事皮箱、茶叶等买卖,后步兄长后尘,于嘉庆十八年(1813年)在葭芷镇创办了方通泰中药店,并交由其儿子方志(号桂亭)主持。方氏兄弟创办的国药店一直由家人传承,方庆禄临终前分产,分别将名下的方一仁给了方镕(号金谷)、方同仁和方万盛给了方铭(号盘谷)、遂生源给了方钟(号余山)。到了民国初年,方万盛还在章安开设了椒北最早的一家西医诊所——公济医院。据传临海药王庙也系遂生源老板投资建造。此外,方家药店还用高档粮食烧酒,选用洁净泉水,配进各种名贵中药材,酿制百益酒。据《临海市卫生志》概述:方氏六代,祖孙相继,先后在台州开设大小药栈(店)14家,遍布临海城关、章安、海门、葭芷、杜桥、涌泉、溪口以及温岭城关和黄岩路桥等地,资金雄厚,声誉颇高,经营饮片达655种,自制丸、散、膏、丹、胶、药酒等396种,不仅向台属六县拆兑,有的还远销苏、杭、沪等地,形成了台州国药业之中心。方氏兄弟创办并不断扩展壮大的台州方氏国药店(栈)形成了相当的经营规模,其分号数量仅次于北京同仁堂和上海徐重道,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的国药业集团。

温州最大的国药铺叶同仁堂

同仁是经营国药业的人士共同推崇的文化理念,因此也为国药铺所共用,温州叶同仁堂就是其中一例。(此部分内容已在药皇殿药行街部分有过叙述,在此不作重复)

宁波最早的国药号冯存仁堂

浙东自古多望族,慈城(原慈溪县治、现古县标本)冯氏为其中一族。冯氏自东汉至当世,跨越两千年,几经迁徙,不断繁衍,一脉相传,生生不息,亦儒亦商,修齐治平,存济之心,仁赠于众。经营药业,宋已闻名,元明相接,药事不详,及至清朝,返本开新,存仁出世,名闻遐迩。云濠云祥,急公好义,懿德善行,历历在册,藏书兴学,经世致用,堪称药商典范,儒商圭臬,实为宁波帮之一源。

尽管北宋慈溪籍御史中丞舒亶在《四明杂诗》中吟诵出“药肆万金饶”之句,并特意加注说明所指乃慈城“冯楼”——冯氏家族,因经营药业有方而家境殷厚、富甲一方,但并无具体点名。这说明,当时整个冯氏家族都是从事国药业这一行的,并非一门一户而为,正因为如此,才远近闻名、家喻户晓。此后数百年间,对于冯氏家族经营国药业的状况虽所记不详,史迹难考,但从近代冯氏族人传承国药业反观,特别是冯映斋创建冯存仁堂,并家族相传350多年,我们可以比较有把握地推测出,慈城冯氏堪称药业世家,千余年间一直从事着国药经营。倘若果如其然,那么冯氏家族恐怕也是华夏神州经营国药业历史最悠久的一个家族了。

曾经的慈溪冯氏、现今的慈城冯氏,源远流长,枝繁叶茂,集儒与商于一家,乃是浙东之望族。冯氏始祖冯冕,原为东汉末年献帝时期的句章(慈溪县的前身)尉。汉亡后,隐居到了金川乡,颇受赞誉,人称忠贞公。大约到了唐代设立慈溪县之后,冯氏十一世孙冯世良举家由金川乡迁居到县治所在地慈城,有了现在的慈溪(慈城)冯氏。根据冯氏嫡裔、近代钱业巨子冯泽夫在清同治元年(1862年)主编的《慈溪冯氏支谱》可知:“(冯氏)居县治者,初分上下宅。世良公长子允询称下宅,次子允高称上宅。其后,下宅为大街支,上宅分为观音堂、西桥、大桥、择树四支。明永乐间,西桥、大桥、择树并附大街,称代嘉支,后立大宗祠。而西桥支又别立惠宗祠。唯我观音堂支,后称福聚支,立统宗祠。”由此可见,冯氏家族迁居慈溪(慈城)之后,不断繁衍壮大,支祠众多,但一脉相传,共出一宗,所以世称慈城 冯氏。

冯存仁堂公认的始创者系冯映斋,其生卒年月已不可考。所以,对冯存仁堂的创立时间,就流传着康熙乾隆两种不同的说法。究竟哪个时间更加可信?目前权威的观点是冯存仁堂自己的说法。1934年重版的《冯存仁堂丸散膏丹全集》,其序言是如是叙述的:本堂于逊清康熙初年(1662年)始创甬店于宁波又新街,嗣于同治元年设沪店于上海汉口路三五六号,复于1933年冬在沪设立第一分店于浙江路四七四号。采办各省道地药材,精制门市饮片,虔修丸散膏丹,杜煎虎鹿龟驴诸胶;经售各种药酒花露,发兑参桂茸燕香料细药。选料必择纯真,修制务求谨诚。历年久远,誉驰遐迩,无待自诩。际此西药倾销,漏卮堪虞,爰将本堂出品各种丸散膏丹,悉心研求精良,辑成全集,分门别类详述主治服法,俾阅者过目了然,知各品之功效,总期登民生于寿域,存国粹之将危,此则本堂敢自勉也。

我们如果采信冯存仁堂药集自序之说,那么冯存仁堂不仅是宁波本土最早的国药店,而且也是宁波人最早创办的国药店,比创办于康熙八年的北京同仁堂还 要早。(www.xing528.com)

关于冯存仁堂的始创者冯映斋,虽然生卒年代难考,但其事迹流传众多,比较一致的说法是:他毕生以采办药材为务,不管道阻路艰,跋山涉水前往盛产药材的皖、陕、蜀等地,将收集到的药材及时地贩销到宁波、上海等沿海人口密集地区,长年累月,乐此不疲。凭借长期采办药材所积累的丰富经验,根据不断扩大的社会需求行情,冯映斋选择人气旺盛、交通便捷的灵桥门又新街创办了“冯存仁堂”,开始开店营业,发售自制的中成药。从为自己的药店取名成“冯存仁堂”这一点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冯映斋创办药店是谋划已久的事。以自家姓氏冠前完全顺理成章,古人通常都用自家的姓作为字号的重要标识,后缀堂也不言而喻,因为这是约定俗成之事,核心的“存仁”两字则饱含着冯映斋的价值追求。“存仁”是冯映斋提出的“存济之心,赠仁于众”经营宗旨的浓缩,表明药店将秉持老少无欺、信孚于人的义利观从事买卖,经营药业,造福于社会大众。为自己的药店取这样高雅的名字,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冯映斋高远的职业追求,充分体现了中国社会仁者爱人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济世除疾的职业特点相映成趣,显得非常有书卷之气,呈现出药商与众不同的格调和浓郁的儒商品性。

其实,即使心存善念、胸怀仁慈,作为商业活动,商家仍然需要审时度势、足智多谋,善于把握有利于发展自己的商机,合情合理地获取合法的商业利润,求得更好更快的生存与发展。相传,冯映斋深谙药材生长规律,特别是收成的丰、歉规律。有一次,他预测来年将会是红花的“小年”。红花又叫草红花、藏红花,具有活血通经、祛瘀止痛的功效,品优质良的红花市场需求量一直很大。鉴于这样的市场前景预判,冯映斋未雨绸缪,想方设法筹措所需资金,提前进行超量收贮。结果不出所料,翌年真的红花歉收,受供求规律的影响,不仅质次量少,而且价高畅销,冯映斋就趁机销售,赚了很大一笔利润。这为药店积累原始资本、扩展经营规模创造条件的同时,无形之中也扩大了冯存仁堂的社会名气,促进了药店的进一步发展。

不仅如此,冯存仁堂始终恪守“存济之心、赠仁于众”的立店之本,发挥自身深谙药性的从业优势,精选道地药材,精工炮制、一丝不苟,精心配制、声誉卓著,自然地从单一的药材营销逐渐走向兼营自己配制的特色产品,不但扩大了经营领域,而且更增加了营业收入,特别是极大地提高了药材的附加值。如精心创制而成的人参再造丸,其主要成分包括野山人参、犀牛角、梅冰片、西牛黄、虎胫骨、麝香、白花蛇、全蝎、天麻等50多种名贵药材,主治遍身筋骨疼痛、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等诸症,疗效卓著,深受大众欢迎,远销海外。经过一段时间的创制和市场检验,冯存仁堂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标志性药品,成为看家的传统产品,最为畅销的有四大品牌:一是以补血、活血、止血见长的驴皮胶;二是以主治疔毒疮疾、四时疫病、霍乱吐泻,兼治小儿惊风等症的太乙紫金锭;三是消痞块、软坚结有特效的消痞狗皮膏药;四是主治跌打损伤的万应宝珍膏药。

根据2006年宁波市江北区文联慈城冯氏研究会编的《慈溪冯氏族谱》:冯映斋有四个儿子,分元、亨、利、贞四房,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是第一房“元房”的后裔,映斋公的第九世孙。

在冯存仁堂数百年的漫长发展历程中,其第四、第五代传人冯云濠、冯福恩有着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据清光绪年间编纂的《慈溪县志》记述:自道光庚子迄咸丰辛酉(1840—1861),即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冯云濠向清政府“先后捐银二十万两”;其胞弟冯云祥“输饷至数十万金”,金额冠于宁波府六邑。由此,冯云濠“累叙至候选道、赏戴花翎”;冯云祥“议叙至即用道、赏戴花翎、封通奉大夫”。冯氏兄弟的捐输既反映了冯存仁堂雄厚的资金实力,也传递出药商与官府之间所建立的紧密政商关系。这可从曾任慈溪、鄞县知县和宁波知府的段光清所撰《镜湖自撰年谱》中得到印证:“慈溪冯氏,巨富也,朝野闻名,有家财二千万。”段光清和冯氏伯仲都是朋友,应是十分了解他家情况的,所以其记也有较强的可信度。冯云濠家有财产二千万两,这是一个什么数目呢?当时全国税收约为七千万两,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的赔款就是二千一百万两,而十大商帮中著名的山西商帮和徽州商帮均无家族资产二千万两的,即使被后代奉为商圣的杭州红顶商人胡雪岩,顶峰时资产也不到二千万两。同为中国十大商帮之列的“宁波帮”,在上海滩风光最盛时,最富家族资产也只有一千二百万两。可见冯云濠是清代国内最大富豪之一,所以有人誉其为清代的沈万山。清末,宁波当地甚至产生谚语“像不像,看冯霭云(阿荣谐音,小名)样”,讽刺某人赚了一些钱,却装成大富翁的样子。

冯云濠(1807—1855),字文濬,号五桥,慈城五马桥前新屋人。幼颖悟,五岁丧父,哀痛若成人,长而才识过人,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中举人,晋候选道员,官至观察使。家素封,好行善事,凡邑之浚河、济荒等事,不惜千金倡首,为一邑劝。并斥巨资创建德润、慈湖两书院,浚北湖,筑两堤。凡排难,一言立决,人皆敬服。(光绪《慈溪县志》卷三十三)

《宁波图书馆志》云:冯云濠经商成功后,生活十分简朴,平时喜欢博览群书、写字和藏书,足迹遍及川、广、云,搜藏珍版孤本,同时废寝忘食收集家乡文献,在家乡的观察第内建造了一座著名的藏书楼——醉经阁,一作缀经阁,(在今慈城五马桥畔),曾是浙江三大名阁之一,藏书之名仅次于范氏“天一阁”。“醉经”之说,最早见诸隋代王通《中说·事君》:“子游河间之渚,河上丈人曰:何居乎斯人也?心若醉六经,目若营四海。”后以“醉经”指潜心经学。醉经阁所藏有全祖望《宋元学案》和后著《补遗》100卷,尤多明版舆地图籍。书籍5万多卷,藏有扬州八怪的真迹,还有《滋蕙堂法贴》石刻。藏书印有“五桥珍藏”“慈溪冯氏醉经阁图籍”等。其“醉经阁”四周砌有高耸之风火墙,与第宅相隔,后有月池。因此,1946年国民党慈城军火大爆炸时,波及冯氏第宅,多为废墟,然醉经阁独无恙,至今尚存。编《醉经阁书目》,著录图书600余种;刊刻有《宋元学案》。与同郡王梓材合作,完成了《宋元学案补遗》一百卷,北京大学出版社曾在2003年影印出版。

冯云濠之子冯汝霖,字听颿。所居“寄月楼”藏书数万卷,多精品,校雠精细翔实。孙冯可镛,在1930年开始出售“醉经阁”藏书,落入秦润卿的“抹云楼”。

与冯云濠相比,冯云祥的事略所记更少。《慈溪县志》卷三十三,列传十,第十三页是这样记述的:“冯云祥(1809—1862),字望卿(又谒镛),号缦生。三岁而孤,比长笃内行,尤及于公。自道光庚子(1840年)迄咸丰辛酉(1861年)输饷至数十万金,为六邑倡。特旨广县学额十名,多出自冯氏。云尝建复慈湖书院,置田以赡膏火。又并修文庙,前后费金钱不赀,议叙至即用道。赏戴花翎,封通奉大夫。(章鋆撰传)”又根据《慈溪冯氏族谱·启承祠支谱续编》所记:“国学生,议叙同知衔加三级,赏即用道、赏戴花翎。诰封通奉大夫,徐、钱氏封淑人二品夫人。”

实际上,冯云濠、冯云祥时期的冯存仁堂,两位掌门人已跻身于光祖耀宗、游移于官商两道的“红顶商人”,获得了更大的生存发展空间。因筹防助饷有功,曾赐有“杏黄旗”,在贩运药材时插上,路途不仅可以免税,还受地方官员保护。这就是坊间传说的冯家取得的免税贩运药材的特权。殊不知,这种特权不仅提高了商人的身份和社会地位,而且降低了经营成本,给从事药材营销提供了诸多便利,增强了市场中的竞争实力,将冯存仁堂推向了全新的发展境界,令同行刮目相看。与此同时,冯云濠还因势利导,充分利用官府给予的免税特权和药行街作为全国药材集散地的地理、市场优势,在药行街另设“冯万丰”药号,从事药材的批发业务,很快成了浙东最大的药材批发商号。

立足宁波、根深叶茂之后的冯存仁堂,到了第五代继续向外扩张。第五代传人冯福恩,号吾楼,在接棒家族事业后,将目光投向了与宁波只一湾之隔、先后开埠的上海。冯福恩出身举人,见多识广,胸有大志,善于把握商机。他敏锐地洞察到上海的发展趋势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毅然于同治元年(1862年)决定前往上海汉口路昼锦里投资6万元开设分店,不仅在风生水起的全国经济中心开辟了一扇展示祖业的窗口,而且使冯存仁堂走出宁波走向全国。移师上海的冯存仁堂分店除了继承祖上成功的经营传统,还积极借鉴吸收西方的先进管理经验,业务迅速发展。1933年在浙江路南京路口设立了上海存仁堂第一分店。第一分店开张之后,虽地处上海中心区域,店面也布置得相当雄伟气魄,但由于非居民集中区,生意并没有预期的那样兴隆。识时务的冯存仁堂果断决定将第一分店迁徙到静安寺愚园路口。新店址附件虽然已有一家徐重道药店,但因药材质量较差,并不受周边公寓别墅区消费者的待见。冯存仁店入驻后,因质量、特色等优势很快赢得了居民的信任和市场声誉,生意做得红红火火,很快与胡庆余堂、童涵春堂、蔡同德堂比肩而立,成为上海的四大国药店。异地开店的上海冯存仁堂,兼容并蓄,因地制宜,形成了新的经营管理特色,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点:第一,推行经理负责制,将药店的所有权与经营管理权相分离,选贤任能,确保药店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实力。第二,因事设职,按职用人,职责清楚,人员精干。第三,定期分配红利,激励药店员工,充分调动其劳动积极性。第四,及时了解市场行情,注重以销定产,不积压库存,最大限度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除此之外,上海冯存仁堂继续保持宁波总店的办店宗旨,追求药品质量,发挥自身优势,凭借雄厚的资本,准备充足的驴皮胶货源供应市场,在沪上享有盛名。冯存仁堂供应市场的驴皮胶都是陈胶,不足三年概不出售,有的甚至陈到五年、十年,年存量多达四万斤左右。这种做法不仅提高经营成本,而且还要多占库房和相关保障质量的设备、设施。这是一般药店药铺难以承受,也不愿这样来做的,而冯存仁堂却一直乐意而为。由于冯存仁堂制售的陈年驴皮胶的药效明显要胜过新炮制的,所以颇受市场和消费者欢迎,最高年销售超过一万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