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科技创新助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科技创新助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时间:2023-05-1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切实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奋力推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进程,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工作的迫切要务。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科技进步中取得了不少成果,在一些领域内实现了科技重大突破。

科技创新助力经济发展方式转型

十二五”规划建议提出:“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贯彻好这一精神,我们要进一步深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理论认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在各行各业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升级,优化产业结构,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效益好、物耗低、污染少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当今世界处在科技革命向纵深开展,科技强有力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时期。当代科技进步的特点是:科学知识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高技术快速发展和不断创新,国民经济众多领域中技术快速进步。特别是后金融危机时期的经济一方面内在孕育和促进技术创新,另一方面倒逼世界各国政府致力于强化本国科技战略规划,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成果的应用转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产业:美国奥巴马政府提出和实施以新能源技术带动绿色产业和提升教育科技水平的政策;欧盟加强政策扶持力度,发展绿色能源以巩固其“绿色技术”的全球领先地位;日本则制定了立足于大力发展节能和新能源技术、适应21世纪世界科技创新要求的四大战略性产业的规划……可见,一场世界性的科技创新与争夺发展制高点的角逐正在开展。切实加快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奋力推进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进程,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我国新时期经济工作的迫切要务。

科技新知得以应用于生产和实现向物质生产手段的转化,需要有能够有效激励、推动这一转化的经济体制和机制。一般地说,新技术使劳动生产率更高,能带来一个产出增量。但采用新技术需要付出追加成本,因此,只有新技术能生产出超出其成本的净产出,使生产者获得收益时,他才愿意用新技术来取代原有技术。因此,科技创新需要有物质利益驱动,从而需要有能够发挥利益驱动功能的科技创新体制和经济机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快速、持续、全面地推动科技创新,必须充分依靠市场的基础性力量和有效发挥政府的功能。依靠市场力量就是:实行一般科技研发和成果商品化;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知识产权、技术产品市场、信贷资本市场等为必要的制度支撑。依靠上述市场性体制,将带来和形成技术创新激励机制、竞争机制和市场导向机制,以及支撑技术研发的金融机制。有效发挥政府功能就是:发展教育事业,夯实人力资源基础,推进科研事业发展,有计划组织和开展好基础性科学研究和战略性技术创新研发,建设和壮大公共技术基础设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努力探索和形成既能充分发挥市场力量又能有效发挥政府功能的科技创新制度和经济、社会机制,就能全面激活主体的科技创新积极性,加快科技发明向现实生产力的应用转化,实现强劲而快速的技术进步。

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推动科技进步中取得了不少成果,在一些领域内实现了科技重大突破。从“两弹一星”研发成功到实现“嫦娥奔月”,是我国科技事业跨越式发展最亮丽的篇章。特别是近30年来市场机制的引进,激励了国民经济大范围内的创新和企业产品的升级换代,以及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华为、中兴、海尔等明星企业成为依靠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标兵。但总体上说,我国产业技术层次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少。目前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呈快速上升趋势,截至2009年年底,累计专利申请总量已突破582万件。与之不相称的是:我国专利技术转化率平均不到15%,专利推广率在10%~15%左右。而发达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率高达70%~80%。微观层面上,市场主体包括国有大中企业科技研发设施落后,创新积极性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中国已经是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的工业大国,但在发展中面对着技术发展慢、水平低,资源耗费多,盈利能力弱,缺乏核心技术等问题与顽症。技术进步缓慢,不只是由于创新意识的薄弱,从根本上说,是由于能有效促进技术创新的体制构架和经济机制未能形成。生气勃勃的科技创新总是体制所激活的科技内生力和经济机制力的交融与互动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立足于当代科技创新的客观规律,深化改革,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构建与创新。

第一,技术创新是一个以技术研发为起点、以物质生产手段和方法创新为特征、以新产品创造为归宿的连续过程,它需要经历技术研发、创新、入市、培育到成熟等一系列阶段。在以新技术引领的高技术产业的成长过程中要处理好技术引进、吸收和创新的关系,既重视原始创新,也注重集成创新。一方面应看到重要产业和领域的核心技术是无法买来的,必须依靠走自主创新之路,着力营造和改善自主创新环境;另一方面要继续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巨大的比较优势,广泛而多渠道地吸收全球科技资源和创新成果,进一步搞好引进、吸收和再创新。

第二,“十二五”规划提出要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车7大产业作为主攻方向。从产业特征上看,高技术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的特点是:初始投资高,技术不成熟,市场风险大。这就要求加强风险金融的支撑和国家扶持,推进金融创新,发展包括银行信贷、投资基金、风险资本、二板市场等在内的金融支撑体系。特别是通过完善风险资本的运行——投入与退出——机制,使其成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强有力的金融引擎。(www.xing528.com)

第三,立足于企业,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企业是市场体制的微观主体,是当代技术创新的主要经济载体和技术发明的主要策源地。要大力深化国企改革,进一步推进以现代企业制度为目标的企业改革,切实增强企业活力和自主创新的动力和实力。要切实增大资金和人力资本投入,建立起强大高效的企业研发机构,完善创新激励,包括科技股权机制。当前要着力培育一批引领技术创新的国家队和主力军,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辐射效应。同时,要加强科技创新合作体制的构建,加快建立并优化产学研之间的科学技术转移机制,不断提升产学研科技创新合作体系的运行效率

第四,当代科技创新是由企业、科研机构、个人等多样主体开展的科技研发活动,科技成果作为商品在市场中交换,必然形成研发活动中的竞争。竞争是科技进步的强大动力。要在科技产品生产和交换中防止垄断,维护竞争机制,坚持市场导向,推动开放式自主技术创新,强化市场对科技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功能。要强化知识产权保护,落实按要素分配,发展和完善技术市场,切实维护创新主体的经济利益。通过构建内在利益驱动和外在竞争压力双重机制,着眼于技术创新主体尤其是企业创新活力的发掘和提升,形成市场主体间你追我赶的、互竞互促的生气勃勃的科技创新热潮。

第五,对于非竞争性领域的科技进步,要加强政府的引导、规划和扶持,有效发挥政府促进科技创新的功能。在当前要实行鼓励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特别要加强对包括民营企业在内的强势企业重大技术创新的财政、信贷支持。基础科学研究是非市场性活动,要发挥政府职能,把它作为公共产品来进行生产和向全社会提供;战略性、关键性技术的研发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属于市场失灵领域,更需要借助政府在研发方向、重大课题制定、研发活动中分工协作组织以及实验室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

【注释】

[1]原载《经济研究》2010年第12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