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馆驿在唐宋诗中的独特风景特征

馆驿在唐宋诗中的独特风景特征

时间:2023-05-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但这样的好诗在先唐难得一见,馆驿作为诗歌意象广泛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唐代才有的事。但馆驿作为独特的审美对象而受到诗人的注意,作为审美特征清晰明朗的一类文学景观而成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却是比较晚的事情。无论题材怎样不同,馆驿所起的陪衬作用都一样。宋诗中此类作品更多。甚至有题目标明为某驿而诗中对该驿只字不提的。

馆驿在唐宋诗中的独特风景特征

馆驿作为道路上的交通机构、建筑设施,唐以前极少作为诗歌意象而出现,先唐仅梁庾肩吾《乱后行经吴邮亭》诗出现了邮亭形象[4],其中“邮亭一回望,风尘千里昏”一联,以邮亭为视点来描写侯景之乱中的荒乱景象,抒发亡国破家的伤痛。邮亭作为诗歌意象,在诗中具有构造意境,激发想象的作用。人们读了此诗,脑海中自然浮现这样一幅画面:在吴中驿路的边上,矗立着一座古老的驿站,驿舍是传统的江南庭院风格,屋舍简陋低矮,周围一片平芜,雾气笼盖,风尘漫天,满目阴霾。此时此刻,诗人伫立驿亭,忧心忡忡地注视着四周。这里“御亭”和诗中的“平野”形象互为映衬,对于突出本诗纪乱的主题,抒发诗人伤时感乱的情绪,起到了极好的辅助作用。

但这样的好诗在先唐难得一见,馆驿作为诗歌意象广泛出现在文学作品中,是唐代才有的事。唐代诗文词赋中带有“馆”“驿”之类字眼的极多。但馆驿作为独特的审美对象而受到诗人的注意,作为审美特征清晰明朗的一类文学景观而成批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却是比较晚的事情。初盛唐很长时间内,馆驿都不过是诗人叙事抒情的一个视点或凭借,从初唐的卢照邻宋之问到盛唐的岑参李白,再到中唐的大历贞元诗人,十之七八都是如此。无论题材怎样不同,馆驿所起的陪衬作用都一样。送别诗中的馆驿,或被用作表现别情、烘托气氛的场景,或明或暗,若有若无,或被设想为行人征行路上的普通景观而不加区别地对待。如韩翃《送高员外赴淄青使幕》:“远水流春色,回风送落晖。人趋双节近,马递百花归。山驿尝官酒,关城度客衣。从来赤管笔,提向幕中稀。”伍乔《暮冬送何秀才毗陵》:“匹马嘶风去思长,素琴孤剑称戎装。路途多是过残岁,杯酒无辞到醉乡。云傍水村凝冷片,雪连山驿积寒光。毗陵城下饶嘉景,回日新诗应满堂。”二诗中间两联对行旅的情景描绘全系想象,并非实景,唐人的送别诗,多数如此。宋诗中此类作品更多。行旅诗中的馆驿则是行人住宿、观赏景物的处所和表达旅情的凭借,也不怎么写馆驿本身。以郭祥正《青山续集》为例,其中有不少馆驿诗,但都很少写到驿站,而只以馆驿为视点叙事抒情。如《发青阳驿》:“悠悠驱马汴河湾,几处邮亭略解鞍。春尽榆钱堆狭路,晓阴花雨作轻寒。山川相背图中画,日月双移板上丸。行役渐多身渐老,诗题聊寄旅程难。”不过抒行役之感,发风尘之叹,仅以“汴河湾”三字交代青阳驿的所处位置与环境。描写得稍详的如《凤凰驿晚泊》:“凤凰驿,得名知谓何。凤凰不可见,篁竹空婆娑。四旁俱石崖,一径萦云萝。惨惨阴欲雨,淙淙涧跳波。”也只寥寥数笔外部环境描写,下面却转入另一层意思。甚至有题目标明为某驿而诗中对该驿只字不提的。如郭祥正《登灵驿作》:“晨装独入古河堤,杜宇无端向客啼。昨夜东风吹猛雨,绿阴遮合不成泥。”欧阳修《劳停驿》:“孤舟转山曲,豁尔见平川。树杪帆初落,峰头月正圆。荒烟几家聚,瘦野一刀田。行客愁明发,惊滩鸟道前。”两诗着力描写的都是驿馆四周的环境。以欧诗为例,人们也只能借助诗中对地理环境和位置的交代,约略知道劳停驿处在荒山野岭、鸟道惊滩之间,通过文集中前后作品的联系,知道它是作者赴夷陵贬所途中所经一驿,至于这座驿馆形制上有何特点,则一概不知。

总之,无论题材怎样,都是以馆驿为视点来叙事抒情,写景状物,至于馆驿本身的特征则被作者忽略,很不清晰,直到中唐时,很多唐诗中的馆驿仍是处在这种形态。如李益《莲塘驿》,王建《汴路水驿》《江馆》,题目虽标明为“馆”或“驿”,真正的题意却是“××驿即景述怀”,诗人关注的重点都不是馆驿,而是它周围的环境和人事。如王建《汴路水驿》:“晚泊水边驿,柳塘初起风。蛙鸣蒲叶下,鱼入稻花中。”《江馆》:“水面细风生,菱歌慢慢声。客亭临小市,灯火夜妆明。”都不过以水驿为题,表现驿边风景的秀丽,突出其江南水乡的特色。至于他所停泊的水驿、江馆究竟是个什么样子,则不太清楚,诗中对社会面貌和自然环境的描写遮蔽了馆驿作为一种建筑、一类诗歌意象的自身特征。唯一不同的一首是杜甫的《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九),此诗首次将馆驿作为审美对象,用生花的妙笔表现秦州驿的外在轮廓、周围环境和制度特征。首联“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以精炼的笔墨描绘出该驿背山临水、中有池塘的环境与结构特征,“明”、“好”两个形容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它那盛丽的楼阁、郁郁葱葱的自然环境如在眼前。颔联“丛篁低地碧,高柳半天青”写出驿舍环境的优美,使人想象到驿屋的壮丽。颈联“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则从人事方面描绘该驿的繁忙,表明该驿正是因为经常有人维护,得到唐朝有力的制度保障,它才如此热闹繁忙。末联“老夫有如此,不异在郊坰”从自己的感受角度表现这里环境的幽胜,说是因为风景宜人,虽然喧闹,却让人觉得不异郊坰。此诗由于描写独到而不断被后人称引,清代学者顾炎武更是以此诗作材料,视之为唐代馆驿制度远胜后代的证据,并由此而得出“廨舍之为唐旧创者,其基址必皆宏敞。宋以下所置,时弥近者制弥陋”(《日知录》卷一二《馆舍》)的结论,以为以今方昔,差别不啻十百倍。

前面的杜诗也在启发我们思考:馆驿作为一类诗歌意象,较之其他类型的文学意象,究竟有什么独特之处呢?

这种独特性,首先体现在环境的优美上。在中国古代,大概没有任何一类建筑能够像馆驿那样直面自然,贴近自然。以唐代而论,除两京的都亭驿位于京城里面而远离大自然以外,其他绝大多数馆驿都处在驿路上,终日面对的是崇山峻岭,坡谷溪涧等各种自然景观。唐宋时期原始完好的生态环境使得馆驿处于大自然的重重包围之中。行人至驿,可以亲身体验这种优美环境带来的轻松愉悦。周围处处是景,处处是绿,四季见花,树影婆娑,物种丰富,里面的庭院建筑也多有奇花异卉,青松绿竹。宋人对此有很好的描写,如孔平仲《荆林馆》:“古木森然满驿庭,繁阴凌乱月分明。千枝万叶谁拘管?搅作秋风一片声。”戴复古《隆兴度夏借东湖驿安下》:“面对一池荷,四旁杨柳坡。树阴遮日少,屋敞受风多。疑是清凉国,暂为安乐窝。人人争避暑,老子自婆娑。”如此宜人的环境,可以涤荡心胸,驱除烦恼,体验生活的乐趣。

唐诗中也不乏这类诗作。如苏颋《山驿闲卧即事》:“息燕归檐静,飞花落院闲。不愁愁自著,谁道忆乡关。”张祜《平原路上题邮亭残花》:“云暗山横日欲斜,邮亭下马对残花。自从身逐征西府,每到花时不在家。”两诗都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这种效果,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诗中息燕归檐的静态,飞花落院的闲情,下马对花的环境,与旅人淡淡的乡思融合,增强了诗歌的意境美与情韵美。唐诗中描绘驿中花竹的作品之多,足以证明优美环境对于诗思的重要影响。李群玉《山驿梅花》、崔橹《题山驿新桐花》都是以驿庭花草为题的作品,馆驿作为诗歌意象的独特性,也体现在这里。

文人置身驿中,感兴趣的自然也是馆驿内外环境的诗情画意,愿意用自己的彩笔去表现它的美,行迹所至,处处有诗。一些富有“林泉之致”的馆驿被作为写作重点对待,馆中景致的清丽得到充分的展现。两京驿路上的甘棠馆,就是这样一个著名的驿馆,馆中水木清佳,游人如织。驻足欣赏,挥毫题壁者大有人在,崔橹、白居易、王建、刘禹锡等唐代诗人都有诗以纪。这类诗篇景语多,情语少,纪胜意味颇浓。如王建《题寿安南馆》:“明蒙竹间亭,天暖幽桂碧。云生四面山,水接当街石。湿树浴鸟痕,破苔卧鹿迹。不缘尘驾触,堪作商浩宅。”描写寿安县甘棠馆的景观:竹林、水亭、小径、池塘、岩石,接引瀑布,喷金吐玉,山石青苔,颜色深暗的桂树、四面环绕的石壁,惟独不写馆驿的建筑结构与布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馆驿所处的地理环境、自然风光造成的,它们影响了诗人写作重点的选择。当然也有情景交融的佳作,张继《晚次淮阳》就是这样一首好诗,云:“微凉风叶下,楚俗转清闲。候馆临秋水,郊扉掩暮山。月明潮渐近,露湿雁初还。浮客了无定,萍流淮海间。”诗人傍晚时分投宿淮阳水驿,但诗人只以此为视点,去表现楚地山水的“清”与“闲”,而不曾正面描写馆驿。末以客愁、身事作结,诗情转为凝重。这些文笔看似与馆驿本身无关,却都是衬托之笔,通过环境描绘来烘托它的形象,这种写法在唐宋馆驿诗中很常见。

馆驿与自然环境的密切关系,既体现在它的“盛”离不开环境的衬托,也体现在它的“衰”也以环境为陪衬。唐宋时期有许多荒驿,晚唐诗人张《经荒驿》写到其中的一座,云:“古驿成幽境,云萝隔四邻。夜灯移宿鸟,秋雨禁行人。废巷荆丛合,荒亭虎迹新。昔年经此地,终日是红尘。”前六句以幽境、云萝、夜灯、宿鸟、秋雨、行人、废巷、荆丛、虎迹等九个意象突出其荒废衰败之象,荒原、废驿互相映衬,表现它的阴森场面和荒凉程度,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诗人也主要是借助环境描写来衬托该驿的荒废。也有直写驿舍破败、年久失修的,如张耒《至安化驿先寄淮阳故人》:“萧条安化驿,倦客思悠哉。积水连天阔,青山送客来。疏篱风卷叶,败屋雨生苔。寄语淮阳旧,人今放逐回。”开头以“萧条”二字笼罩全篇,中间两联以疏篱、败屋为中心形象,以连天的积水、兀立的青山为映衬,突出该驿景象的荒凉破败,艺术效果同样很显著。

馆驿作为诗歌意象,其独特性也表现为古典建筑的典雅之美。这也是唐宋诗中馆驿的共性特征。尽管单篇诗歌中所写的馆驿建筑风格特色各异,但整体来看,其所体现的古典美却是大同小异的。这种建筑美体现为既坚固适用,又美观大方;既有古典园林式的含蓄韵致,也有环境增添的诗情画意,融馆驿的古典建筑之美与山野园林的自然风光之美为一体。这种美感跨越个体,以群体的面貌出现。权德舆《盘豆驿》:“盘豆绿云上古驿,望思台下使人愁。”白居易《望亭驿酬别周判官》:“灯火穿村市,笙歌上驿楼。”两联所写的景致就有这一特点。盘豆驿地当两京驿道,道路两侧种植有适应北方干冷气候、生态环境的槐树、柳树,因为是唐朝官府组织种植的用于遮蔽行人、保护驿路的驿树,唐人遂称“官槐”、“官柳”、“官树”。这些驿树是周齐隋唐间陆续种植的。至权德舆作此诗的贞元年间,已是数百年古树,树干高大挺拔,直插云霄,盘豆驿这座从周隋下传到唐代的古老驿站被茂密的驿树重重围护着,显得更加含蓄典雅,故权德舆形容为“绿云上古驿”,意在突出驿站良好的植被环境和驿树旺盛的生命力。白诗中的望亭驿在苏州,诗人与周判官在此驿中分别。设宴饯行的那天夜晚,天气晴朗,村庄里灯火辉煌,人声鼎沸,太守正在驿站里举行宴会,送别友人。诗句表现的是两个热闹场面,而画面的中心,则是具有吴越地域建筑风格的“驿楼”。透过喧闹的场面,我们仿佛看到驿楼的雕梁画栋,隐隐散发红光的身影,也感到驿楼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二者在形态上是协调的,在功能上是延续的,在空间上是互补的,建筑与自然环境不是对立,而是相互包容,相互协调,彼此呼应。

驿站是一种古建筑,一旦修筑好,就会作为一种历史存在而凝定于特定的时空,因建筑物的相对持久而被定格在历史的瞬间,体现它所属的那个时代的审美情趣,从而有别于那些转瞬即逝、昙花一现的瞬间美,而更具历史的凝重感。

唐代的馆驿是一种接近自然风格的园林式建筑。它镶嵌在自然中,是大自然的一个有机组成,古朴中透着宁静,明媚中显出幽雅,与自然环境高度协调。唐诗中对馆驿所作的正面描写,就具有这样的园林特点和风景意义,张祜笔下的常州水西馆就是这样一个驿馆。这是一座典型的江南风格的水馆,人们走进去,只见“隙地丛筠植,修廊列堵环。楼台疏占水,冈岸远成山。尽日草深映,无风舟自闲。聊当俟芳夕,一泛芰荷间”(《题常州水西馆》)。所引四联将该馆的制度规模、外部建筑及其相互关系表现得相当清晰。从诗中看,水馆中的隙地、长廊、楼台、丛竹、小舟、冈岸,都是为行人休息而备的场景布置或生活设施,具有明显的休闲目的与生活调节功能,它的特点,正是前面所概括的“古朴中透着宁静,明媚中显出幽雅”,建筑与环境相连互补,相得益彰。(www.xing528.com)

从诗歌的审美效果上说,馆驿形象对于诗歌的审美意义首先在于画意的增加,作为诗中一景,可增强文学作品中的场景感、立体感、装饰性和观赏性,使读者产生“如在目前”的感觉。有些作品中,馆驿尽管只是作为点缀,其景观的画意美、观赏性还是很强烈的。如张咏《晚泊长台驿》:“驿亭斜掩楚城东,满引浓醪劝谏慵。自恋明时休未得,好山非是不相容。”诗中那座斜掩驿门的驿亭,傍晚时分矗立在楚城东郊,前有佳山丽水,它与思归恋阙、苦于羁旅的诗人形成鲜明的对照,这座驿亭作为文学形象,其在构境抒情上的陪衬效果相当显著。

从位置上看,馆驿形象多集中在诗的中间部分,律诗尤其是这样。如罗隐《宿荆州江陵驿》:“风动芰荷香四散,月明楼阁影相侵。”韦庄《秋日早行》:“半山残月露华冷,一岸野风莲萼香。烟外驿楼红隐隐,渚边云树暗苍苍。”两例都是诗的中间位置,以颈联或颔联写环境,写建筑,罗诗中月夜驿楼倒映水中的形象,驿中莲池和盛开的荷花,韦诗中的半山残月,露华冷光,靠近江岸的野莲,浓浓早雾里隐隐透着红光的驿楼,都形象鲜明。甚至靠虚构成篇的送别诗中也有这样的成功之笔,如李远《送人入蜀》:“碧藏云外树,红露驿边楼。”其意境、句式与韦诗十分接近。

律诗中也有全篇都以馆驿为题咏对象的,笔墨集中,不涉其他。如杜甫《舟月对驿近寺》:“更深不假烛,月朗自明船。金刹青枫外,朱楼白水边。城乌啼眇眇,野鹭宿娟娟。皓首江湖客,钩帘独未眠。”这座驿站傍临寺庙,庙宇外隔着一片枫林,前临江水,夜雾中,月色里,漆成红色的楼阁泛着红光。

在绝句中,这些描写成分则相对集中在首联,如武元衡《题嘉陵驿》:“悠悠风旆绕山川,山驿空蒙雨似烟。路半嘉陵头已白,蜀门西上更青天。”诗的第二句出现了一个烟雨空蒙的山驿形象。联系到第三句可知,这座驿站修筑在嘉陵江岸的驿路上,危崖峻岭之中,后有青山壁立,下面江水奔涌,孤绝的环境映衬出它别样的美感。彭汝砺《临江驿中庭有大柏因寄颖叔》:“林麓山头屋数椽,中庭翠柏上参天。庙廊岂不须梁栋,偶置荒幽亦偶然。”首联描写馆驿形象,开篇映入读者眼帘的,是林麓山脚下一座孤零零的驿站,一片低矮的平房,残破不堪地矗立在那里,驿庭中一株柏树身姿挺拔,直插云天,它那旺盛的生命力与这座了无生气、垂垂欲死的驿站形象极不相称。尾联的“荒幽”交代了它的所处位置、环境和气氛,给人以肃杀之感,对首联的描写起到补足的作用。

古体诗中也有类似例子,位置却不固定。如韩愈《合江亭》:“红亭枕湘江,蒸水会其左。瞰临眇空阔,绿净不可唾。”孔武仲《久长驿书事》:“空堂深深闪灯烛,群奴鼾眠声动屋。豆肥草软马亦便,嚼美只如蚕上簇。”对馆驿的描写在开头两联,后面是议论。独孤及《海上寄萧立》:“驿楼见万里,延首望辽碣。远海入大荒,平芜际穷发。”则在中间位置。

某些作品,对馆驿的描绘夹杂在其他笔墨之中,虽然不是正面写馆驿,但其形象暗含其中,仔细体会诗歌意境,其轮廓还是依稀可见。如杜甫《宿白沙驿》:“水宿仍余照,人烟复此亭。驿边沙旧白,湖外草新青。万象皆春气,孤槎自客星。随波无限月,的的近南溟。”读了此诗,借助其中的环境描写和背景交代,仍能感受到它的存在。又如张《宿山驿》:“驿在千峰里,寒宵独此身。古坟时见火,荒壁悄无邻。月白翻惊鸟,云闲欲就人。只应明日鬓,更与老相亲。”所写驿站被层峦叠嶂所包围,诗中寒宵时分的古坟、野火,驿舍内灰黑色的荒壁,天宇中的白月、惊鸟、闲云等意象都对该驿寒瑟的形象起着一定的衬托作用。

馆驿诗意象的特点,主要取决于所在地域的地理景观特征。山岭、坡谷、盆地、平原、沙漠、溪涧,地貌和环境各不相同。江边水驿与崇山峻岭间的山驿,风景迥然有别。姚鹄《嘉川驿楼晚望波》写的是山边上的水驿,建筑在这一地域馆驿的特点,正在于靠山近水,处于山水之间,既有雄伟险峻的山势作依托,也有明媚秀丽的水色为映衬:“楼压寒江上,开帘对翠微。斜阳诸岭暮,古渡一僧归。窗迥云冲起,汀遥鸟背飞。谁言坐多倦,目极自忘机。”只见一座驿楼高耸寒江边上,门窗前面是环绕的群山,斜阳映照山岭,渡口人烟稀少,很久才见到一个僧人独归。驿馆位置高峻,窗外烈风横贯,云气缭绕,远处的沙汀上水鸟翻飞,不停地起落,整个驿站都被清绝的环境包围着。

峰驿、岭驿的环境特征也很突出,如张方平《雨中登筹笔驿后怀古亭》:“山寒雨急晓冥冥,更蹑苍崖上驿亭。深秀林峦都不见,白云堆里乱峰青。”韦骧《宿上亭驿》:“按部嵚崎向梓潼,上亭孤驿倚寒空。淋铃尽想当时雨,吼地愁闻竟夕风。”两诗都是写入蜀驿道上的馆驿,四周都是峰峦起伏,苍崖云树,馆驿的身影隐藏在林峦、云堆里,更显幽暗隐秀。

平原上的馆驿则显得开朗宽敞,别是一番风味,如韩琦《登永济驿楼》:“远烟芳草媚斜阳,萧索邮亭一望长。尽日倚栏还独下,绿杨风软杏花香。”该驿地处河谷冲击平原,四周是望不到尽头的原野,长满芳草,杏花飘香,长长的驿路伸向远方,两侧是低垂的绿杨。驿站被这芳草春甸的优美环境裹拥着,非常显眼,它同样作为风景、作为环境的点缀而存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