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白银市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对策

白银市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对策

时间:2023-05-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和扩大“四清”和“四化”成果,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行政村改造提升任务。

白银市建设小康社会的三大对策

中共白银市委党校 史 祥

一、围绕建设实力小康,着力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努力做大经济总量

培育产业,发展经济,是全面小康建成的关键。一是工业上,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科技创新,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不断壮大经济实力。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围绕产业延链建环,持续推动有色金属稀土)深加工及新材料化工能源和先进高载能3个千亿元产业链,先进装备制造、建材陶瓷、农畜产品深加工和生物医药4个百亿元产业发展壮大。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继续加快引进和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实施“3341”工程为依托,抓住政策叠加的有利时机,加大项目论证储备和争取落实力度,全力推进项目建设。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和民营经济,增强经济发展活力。二是第三产业上,围绕服务白银工业集中区开发建设,突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重点打造银东工业、银西商贸核心物流园区,建设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货物配载中心,推进白银公司铁路物流、中进国际商贸城等项目建设,加快发展一体配送、货运代理、电子商务、直购直销等新型业态,带动发展法务、会计、咨询、信息、设计等面向生产的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对经济的拉动力。要从培育、壮大和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体系着手,加大对现有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积极挖掘文化创意产业,创新文化产品,加快出版、发行、印刷和制作等具有影响深远的文化作品。加大对公共图书馆、科技馆健身房等公共设施的投入,全面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强化文化产业开发,加大文化项目建设财政投入力度。逐步形成第一产业基础稳固、第二产业结构良好、第三产业加快发展,三次产业趋向科学合理的良好产业环境。

二、围绕建设幸福小康,着力发展富民多元产业,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建成全面小康,经济增长是核心。要实现城乡居民收入的翻番,就必须发展富民多元产业,以富民产业的快发展夯实增收的基础。按照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发展要求,积极引导农户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加快转变生产经营方式。培育壮大龙头企业,支持农产品加工销售企业通过兼并、联合、重组等方式组建大中型企业集团,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支持龙头企业建设原料基地,与农户建立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采取订单种植、保底收购、股份分红、利润返还等方式,让农户更多分享加工增值收益。积极落实税费减免、小额担保贷款创业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大力实施富民项目和富民工程,推动全民创业,切实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要以实施省上农民增收“倍增计划”、“助农增收六大行动”为统揽,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财政补贴金融支持力度,大力发展牛羊养殖、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全力推进“双联行动”,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现贫困人口整体脱贫致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有序推进农民市民化,大力发展城乡二、三产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三、围绕建设和谐小康,着力扩大民生投入,不断凝聚发展合力

建成全面小康,惠及民生是关键。要把惠民生、促和谐作为社会建设的落脚点,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不断改善民生问题,积极构建和谐社会。要进一步加大民生投入力度,着力破解民生难题,统筹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完善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和谐社会建设步伐。要以扩大就业为民生之本,扎实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困难人员、返乡农民工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统筹推进城乡就业。要突出重点,多措并举,加大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不断缩小贫富差距,使各利益群体的收入均衡增长。加快城乡救助体系建设,逐步提高社会保险待遇水平、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制度,提高城乡居民生活保障水平;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不断提高供养标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化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加快农村养老保险工作,逐步实现城乡养老保险并轨;扩大城镇医疗保险覆盖面,抓好职工医疗保险,努力解决困难职工、退休人员和农民工医疗保障问题;加快城乡医疗救助体系建设,完善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提高救助标准和报销比例,努力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确保人民群众老有所养、病有所医。(www.xing528.com)

四、围绕建设人本小康,着力统筹城乡发展,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建成全面小康,城乡统筹是基础。一是不断优化城镇布局。积极对接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统筹考虑我市人口规模、区域面积、产业布局环境保护,完成全市新型城镇体系规划,全力构建“一城三带三中心”城镇体系布局。二是着力完善基础设施。要全面实施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加大城市、城镇建设投入,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社会福利等公用设施建设,完善城镇功能,提高城市对人口的承载能力,让城镇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重点建设包兰铁路扩能改造工程、白银至平凉、庆阳环县至白银至兰州新区、白银至兰州城际铁路等铁路项目,加快推进兰州至白银沿黄河快速通道、白银至中川机场一级公路、景泰至会宁二级公路等公路项目。同时,要解决好农民进城务工落户、子女入学、保障住房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引导更多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不断推进城镇化进程。三是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继续开展美丽乡村建设行动,巩固和扩大“四清”和“四化”成果,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治理等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建设,全面完成行政村改造提升任务。开展国家、省、市三级生态乡镇(村)创建,建成一批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村镇。另外要做好进城农民工的培训工作,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创业就业能力,使城镇化与扩大就业、加快服务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

五、围绕建设活力小康,着力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增强全社会技术创新能力

坚持把创新驱动摆在突出位置,从加快全市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高度,立足建设兰白科技创新试验区,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先导作用,把加大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的主攻重点之一,研究制定更加有力的鼓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促进企业和社会各方面不断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努力提高研究与发展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力争2020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5%以上。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紧紧围绕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和加快发展现代信息产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要帮助企业树立科技兴企意识,鼓励企业主动承担科技投入主体责任,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和技术研发,不断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依靠科技创新促进企业做大做强。要在全社会营造依靠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跨越发展的浓厚氛围,积极引进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科技力量开展技术合作,全面加速科技开发和利用,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建设步伐,尽快培育一批成长型科技企业。健全完善科研和发展经费投入统计评价体系,强化统计监测,全面准确反映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状况。

六、围绕建设效益小康,着力挖掘内部潜力,不断提升发展质量

建成全面小康,科学发展是根本。坚持经济和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加快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积极落实国家《关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的意见》《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全省“457”循环经济推进行动和《白银市循环经济实施方案》,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推动循环经济大规模、多层次、高水平发展,重点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全力推进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建设。优化产业结构,逐步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工艺和生产能力,减少污染减排总量,为经济发展腾出环境容量。加大环境污染治理,重点抓好水、大气、噪声等方面的突出问题的专项整治,有效控制面源污染和污染源头。加大生态文明建设,抓好城乡绿化工作,实施好面山绿化、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绿化工程,提高城乡绿化率和森林覆盖率,继续加大水土保持、沙漠化治理等综合治理措施,进一步增强生态环境承载力,建设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认真实施《循环经济总体规划》,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推进资源能源的循环高效利用。加大节能减排的督促检查,建立目标问责机制,加大执法检查,确保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达标。增强环境安全意识,加强环境应急能力建设,解决好突出环境问题,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