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文献综述: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文献综述: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时间:2023-05-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大地沙漠化、原油泄漏,种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工业可持续发展和居民正常生活最大的制约因素。1992年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出席会议的有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已经开始。管理不善是目前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

文献综述: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2.1 ISO 14000产生背景

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一直是两个看似矛盾的命题,自从蒸汽机人类带来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人类就开始长达近300年的方案研究。回顾过去的两百多年,工业化建设给自然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了难以磨灭的惨痛经历。20世纪50年代英国首都伦敦烟雾事件造成了约12000人丧生,当时为了维护交通秩序,警察不得不手持火把上街指挥车辆通行,这次灾难直接推动了英国环境保护立法的进程,而导致此次事件发生的原因正是工厂大量燃烧的煤炭。亚洲也曾经发生过骇人听闻的环境污染事件:日本氮肥公司在水俣海域大量排放甲基汞毒水废渣,使得当地居民患上一种神经系统受损的怪病,造成了约1万人受害,50人死亡,后来这种病被命名为“水俣病”,日本小镇水俣也因此而闻名世界。到了现代,工业迅猛发展,工厂企业林立,环境污染事件已经遍布世界各个国家。水土流失、大气污染、大地沙漠化、原油泄漏,种种环境污染问题已经成为工业可持续发展和居民正常生活最大的制约因素。

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大会成立了一个独立委员会——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1987年,委员会发表了《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该报告首次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敦促工业界建立有效的环境管理体系。6月5日也被指定为“世界环境日”。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欧和美国的一些公司积极实践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通过减少污染排放,在公众中树立绿色形象,获得运营支持,他们开始建立自己的环境管理模式,形成了环境管理体系的雏形。1985年,荷兰首次提出建立企业环境管理体系的概念,1988年开始实施,1990年开始实行标准化和许可证制度。英国还根据质量体系标准(BS 5750)制定了BS 7750环境管理体系。欧洲大多数国家都开展了认证活动,通过第三方对企业的环境绩效进行认证。这些国家的行动为ISO 14000系列标准奠定了基础。1992年环境与发展会议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出席会议的有183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通过了《21世纪议程》等文件,这意味着“可持续发展”的时代已经开始。各国政府、学者和公众都认识到,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必须改变工业污染控制策略,加强环境管理,树立清洁生产(污染预防)的新观念。通过企业的“自主决策、自我控制、自我管理”方式,将环境管理纳入企业的全面管理。

近些年,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就环境问题又提出了各种法律文件和政治措施。一方面在宣传上加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提倡清洁生产,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另一方面,在法律举措上制定环境标准,不符合要求的生产企业和进口商品被禁止贸易往来。但是也导致了许多企业蒙受损失,环境保护“绿色壁垒”成为国际贸易发展的阻碍因素之一。为此,ISO 国际组织在总结世界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并于1996年6月正式颁布了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旨在建立一套最全面、系统的国际化标准,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并推动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引起各国政府和业界的积极响应。

2.2 ISO 14000系列标准的内容、意义和认证过程

ISO 14000为环境管理体系规范及使用指南,是由国际标准化组织第207技术委员会(ISO/TC 207)组织制定的环境管理体系标准,如表1-5所示。其标准号从14001至14100,共100个标准号,统称为ISO 14000系列标准。它是顺应国际环境保护的发展,依据国际经济贸易发展的需要而制定的。其中ISO 14001是系列标准的龙头标准,也是唯一可用于第三方认证的标准。

表1-5 ISO 14000系列国际标准一览

续表

ISO 14001是组织规划、实施、检查、评审环境管理运作系统的规范性,该系统包含五大部分,17个要素。

五大部分指:①环境方针;②规划;③实施与运行;④检查;⑤管理评审。这五个基本部分包含了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过程和建立后有计划地评审及持续改进的循环,以保证组织内部环境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和提高。17个要素指:①环境方针;②环境要素;③法律与其他要求;④目标与指标;⑤环境管理方案;⑥机构和职责;⑦培训、意识与能力;⑧信息交流;⑨环境管理体系文件编制;⑩文件管理;⑪运行控制;⑫应急准备和响应;⑬监测;⑭违章、纠正与预防措施;⑮记录;⑯环境管理体系审核;⑰管理评审。

认证施行ISO 14000系列标准的意义在于以下六点:

(1)有助于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ISO 14000要求企业从产品的开发、设计、制造、流通(包装、运输)、使用、报废处理到再利用的全过程都接受环境管理与控制,改变以往的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最大生产利益化方式,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2)有助于为政府部门指导企业环境管理提供可依据的方向。

管理不善是目前企业造成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原因。作为政府部门,不仅仅是起到监督的作用,更多的时候应该指导企业进行环境管理工作。一套科学系统的环境管理体系是统一政府和企业管理思想的标准,政府和企业任何一方缺乏管理方法都可能造成当地经济病态发展的发生。

(3)有助于树立企业形象和提高市场份额,增强竞争优势。

在当今倡导“绿色产品”和“绿色产业”的市场发展方向下,ISO 14000认证无疑是一个企业树立绿色形象和扩大品牌影响力的直接渠道。同时也突破了绿色壁垒的阻碍,使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一席之地,大大地增加了国际贸易的机会和频率。在未来,ISO 14000体系将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通过认证的企业将获得更大的市场竞争力。

(4)有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废物处理率,减少环境污染。

ISO 14000为企业提供了参考的环境管理方案,企业充分考虑从采购、加工、生产到流通的过程中,是否合理利用资源,是否回收利用废物废渣,对环境影响做出准确的评估。

(5)有助于减少环境风险和各项环境费用(包括投资、运行费、赔罚款、排污费等)的支出,从而达到企业的环境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协调发展。

(6)有助于企业建立良好的社会公共关系,实现企业与周围居民、公众媒体和谐相处,弘扬节能减排、保护环境的企业精神。

认证ISO 14000需要经过长期的准备工作,并借助可靠的外部机构建立起环境管理体系,在运行3个月后才能顺利地进入审核阶段。审核阶段是整个认证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在审核过程中任何一项指标没有达到要求都会造成认证受阻,并且审核结束之后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跟踪验证,对不符合项及时纠正,只有最终验证合格才能获得认证证书。ISO 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办理程序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准备阶段包括对认证机构的评估、对企业认证的可行性分析并建立环境管理体系和申请方提出申请。

①认证机构的评价。截至2014年底,中国共有103个正式认证机构和375个环境管理体系。但是,由于缺乏监管机制,也存在许多无序的认证机构实施欺诈行为。目前,北京、天津、浙江、山东、辽宁、江苏、福建、上海、四川、陕西、广东、山西等省市共有25家咨询机构。这些咨询机构可以帮助企业了解ISO 14000标准知识,建立文件化的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环境管理体系,企业可考虑认证机构的认证水平和认证人员的专业能力、认证机构的可信度、对组织的可能增值效应以及认证成本等,然后选择合适的认证机构。

②企业认证的可行性分析和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企业在选择权威、可靠的认证机构后,根据各项指标对ISO 14000认证的可行性进行评估。一旦达到要求,就可以帮助企业建立一个初步的环境管理体系。建立该制度的两个前提条件是: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和总量控制标准;根据ISO 14000标准建立了环境管理体系,运行至少3个月。

③申请人提出申请。申请人组织应当先向中心提交书面申请,包括《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申请表》及其附件《认证信息问卷》。审核批准后,中心应进一步与申请单位联系,必要时进行现场考察,了解被审核单位的基本情况和环境管理,系统的建立和实施,并撰写书面报价。经申请人组织明确签订合同,通过合同审查后,双方签订《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服务合同》。SCEMS指定的审计组长负责从合同生效之日起实施审计活动。

第二阶段:审计阶段。

审计阶段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文件审核,第二阶段是现场审核。文件审核是指被审核方向SCEMS提交正式发布的EMS手册及相关文件,并根据认证要求组织被审核方对文件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书面通知被审核方。如果有不符合规定的地方,受审核方应做出修改,直至满足相应的要求。

只有通过文件审核才能进行现场审核,审核组才会按照认证计划进行现场审核。现场审核要求涵盖认证申请的所有领域,符合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标准的所有要求。在这个阶段,该中心将发布不符合要求并要求纠正措施。现场审计将做出书面审计报告,公布现场审计结果,并通知是否建议登记。

第三阶段:纠正和跟踪验证。

由于每个企业所处的具体环境和面临的问题不一样,所以在通过审核后仍需要一段时间对不符合项进行纠正,被审核方与审核方商定具体的纠正时间和事项,并递交相关材料,由审核方进行现场纠正跟踪。因存在严重不符合项而未能通过现场审核时,应在被审核方完成整改后进行现场复查。复查工作按实际工作量另行收费。

第四阶段:注册和证后管理阶段。

①登记领取证书。审计组长根据登记材料清单的要求,核对材料并填写登记推荐表。表格最终提交给认证机构进行审核。如果合格,认证机构将准备并颁发证书,申请人将列在证书列表中。申请人可以通过各种媒体进行宣传,并可以向产品添加注册商标。

②监督、检查、审查、置换。认证机构应当在认证有效期内对被认证企业进行监督检查,确保环境管理体系符合ISO 14001标准的要求,能够有效运行。证书有效期满后,或者企业认证机构的范围、方式、名称发生重大变化时,认证机构应受理企业续签证书的申请,以保证企业持续经营、认真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2.3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2.3.1 国外的研究现状分析

20世纪,由于工业是一个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所以各个国家在大力发展第二产业的同时忽视了许多随之伴生的负效应,直到环境问题尤为突出的时候,人类才把目光转移到保护环境这个课题上来,“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这些词汇才逐一诞生。20世纪60年代,一场声势浩大的群众性反污染、反公害的环境保护运动逐渐在美国兴起。许多学者,包括经济学家、环境学家、生态学家和社会学家纷纷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倡导着手研究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发展的焦点问题,这些非政府组织力量为促进环境保护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62年,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森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书,书中描述了一个没有任何生物的未来世界,引发了一场美国乃至全世界的环境保护运动,人类开始关注水体污染、大气污染和土地流失等问题。1972年6月12日,各国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并公布了《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宣言》,标志着政府组织也开始了环境保护事业。1987年4月27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发表了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确定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美国经济学家肯尼斯·鲍尔丁发表的《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对传统工业经济模式“资源—产品—排放”展开了严厉的批评。他认为这种非闭合式的产业链会因为无法循环而导致最终人类的资源和环境消耗殆尽,于是他创造性地提出了生态经济的概念和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的理论。美国的福罗什在1989年发表的《加工业的战略》一文中,首次提出工业生态学概念,即通过将产业链上游的“废物”或副产品,转变为下游的“营养物”或原料,从而形成一个相互依存、类似于自然生态系统的“工业生态系统”。(www.xing528.com)

英国环境经济学家大卫·皮尔和科里·特纳的《自然资源和环境经济学》(Economics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the Environment)从经济制度与环境的关系、污染经济学、伦理学和未来世代、自然资源经济学和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五个部分阐述了循环经济制度与可持续经济制度的必要性和科学性,围绕环境展开的循环经济制度变革势在必行。当前无论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可能脱离环境问题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循环经济制度把资源的回收利用和环境的社会效益引入经济系统,可以在循环经济模型中清楚地看到环境的三种经济功能:作为资源的提供者,作为废品的吸收者(Waste Assimilator)和作为效益的直接来源。三大功能合起来构成环境的生命支持功能。文中还提出几种建设性较大的污染控制政策,例如庇古税(Pigovian Tax)、建立环境标准、减少污染补贴和可交易的排污许可证。在美国施行已久的污染许可证制度证明,标准制度和认证措施的建立有利于规范和约束企业的生产行为。无论是以上哪个国家或区域的学者提出的观点,都成了ISO 14000系列标准问世的理论依据。经济制度变革必须依赖于一套统一、科学的环境标准,即使在知识经济占主导的未来,这套标准也将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2.3.2 国内的研究现状分析

尽管我国对ISO 14000的研究起步较晚,但是随着ISO 14000系列标准对企业发展和国际贸易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国内许多学者在我国企业认证ISO 14000的实践基础上发表了宝贵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也将成为其他企业认证ISO 14000的借鉴经验。早在国际标准化组织颁布首批ISO 14000系列标准之前,我国国家技术监督局科技委主任李春田就发表了一篇名为《工业新文明的旗帜——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的文章,文中阐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互依存的关系,强调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之间是通过物资、能量和信息的交换达到共同发展的共同体,单向资源传递最终会导致两者面临枯竭危机。文中列举了当时国内面临的几个重要的环境问题,例如海洋污染与海洋保护问题和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污染与越境转移,并提供了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的应对措施。在污染控制方面,中国采取了以预防为主的政策:①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②实施城市环境综合治理;③在工业生产中实施清洁生产模式,从终端控制到生产过程中的控制,从污染物浓度控制到总量和浓度控制相结合的控制;④对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体系的建立(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必须在施工前能通过环保审批后才开始进行);⑤“三同时”管理的实施(生产建设项目,防止和控制污染的设计、建造和投产时间与主体工程同时)。

ISO 14000系列中的标志制度,是通过图形、说明标签等形式向消费者展示标志产品和非标志产品之间环境行为的差别,从而达到引导消费者实现绿色消费的目的,也是增强标志产品优势的手段之一。对此,李春田教授列举了适用于我国的标志示例,如表1-6所示。

表1-6 环境标志卡片——生产、分配(置)、使用及处置方面的含量

续表

数据来源:李春田.工业新文明的旗帜——ISO 14000环境管理系列标准[J].世界标准信息,1995,95(10):12—33.

张引锋在2012年发表的《污染物环境模型及其应用》分别以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在大气中和BOD、总磷在水环境中的时空扩散及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为例,建立了污染物环境模型,以应用于控制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空气和水体的污染程度。原理是,当BOD排入河流后,从排污口到其在河流横断面上达到均匀分布,通常要经过竖向混合与横向混合两个阶段,一般完成横向混合后,污染物在整个断面上达到均匀分布。河流中有机物由于生物降解所产生的浓度变化可用下式表达:

式中:L——t时刻的有机物的剩余生物化学需氧量;

L0——初始有机物的总生物化学需氧量;

k——有机物降解速度常数。

大气扩散模型建立在高斯的四点假设的前提下,有效考虑了地面对大气污染源排放污染物的反射作用,以地面为XY平面,烟流中心线垂线为Z轴建立坐标系,空间下风向P点的污染物浓度为:

式中:C(x,y,z;H)——源强为Q(mg/s),有效烟囱高度H(m)为排放源下风向空间点(x,y,z)造成的浓度(mg/m3);

u——烟囱口高度上的大气平均风速(m/s);

Vy、Vz——横向和铅垂向的扩散参数(m)。

笔者认为,我国将近20年的宝贵研究成果体现了我国对ISO 14000系列标准认证和施行的决心,以上的理论和模型也为我国企业在国际贸易中取得先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参考价值。

2.4 国内外的实施现状分析

2.4.1 国外政府和企业的实施现状分析

(1)欧美国家和企业的实施现状

从ISO 14000证书数量上看,目前欧洲国家是主要的认证区域。据统计,截至2009年12月,全球已有159个国家获得了223149张有效认证证书,其中欧洲国家占50%以上。在这些欧洲国家中,大部分是最早认证ISO 14000系列标准的国家。以英国为例,早在1992年,英国就建立了适应于该国的环境认证标准BS 7750,1993年欧盟开始实施生态管理和审核计划(EMAS)。在1996年之前,欧洲许多企业已经完成该标准的认证。由于这些认证标准都严于后来颁布的ISO 14000系列标准,所以这些欧洲企业很容易就能够完成对ISO 14000系列标准的认证。包括德国西门子、芬兰诺基亚、瑞士汽巴及嘉巴集团等知名企业在内,他们不仅早早地完成了ISO 14000系列标准的认证,同时也要求原材料供货方必须通过ISO 14000认证。美国于1996年6月正式启动ISO 14000试点认证工作,其能源部要求其合约商必须全部通过ISO 14001认证,大的企业集团如福特、克莱斯勒、通用汽车、IBM、施贵宝等都要求其在全球的生产厂商通过ISO 14000认证。

可以说,欧美国家不仅在认证数量上远远超过其他区域的国家,在认证经验和对企业自身的管理效能上也处于遥遥领先的地位。作为环境经济学理论的发源地,欧美国家一方面已经完成了以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为经济主导的过渡,另一方面不像发展中国家还处于以牺牲环境资源为代价发展第二产业。笔者认为,在未来几十年的时间里,欧美国家的经验仍然是其他国家学习和研究的方向。

(2)亚洲国家和企业的实施现状

ISO 14000系列标准在亚洲同样引起了各个国家的高度重视。以日本为例,当1991年TC 176向世界各国发布调查函征询采用ISO 9000系列标准的时候,日本完全以消极态度对待。作为一个对于质量管理具有丰富经验的大国来说,当时许多日本国内企业在施行QCC、5S等质量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在生产活动中已经成为一种惯性的指导方案,所以这些企业不屑一顾地认为ISO 9000没什么用。然而,当ISO 9000成为世界各国企业贸易往来的敲门砖时,日本企业才恍然从故步自封的自我意识中走出来。

吸取了这次教训之后,当1993年6月ISO 组建TC 207之后,日本政府当即制定出对策,于当月由通产省出面组建了“日本环境管理标准审议委员会”作为日本国内的对策机构,担当对日本有关环境方针、方案及国际会议的对策研究。同年12月10日,通产省对316家企业展开调查,开始执行“自主行动计划”,力求在ISO 14000系列标准正式颁布之前,完成对日本企业的环境管理制度基础建设,力求以最快速度获取认证。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企业认为优良的环境管理制度是一个企业在国际中立足的基础。为此,日本在1994年一年里制定了几个环境管理标准,一个是“再循环推进事业认证制度”,目的在于在全民中贯彻环境管理的理念,鼓励企业率先做出节能减排、合理利用资源的生产行为。制度问世仅仅2个月就有150家企业通过认证,这些企业分布在日本各个行业,适用性极强。此外,通产省还在原先的日本工业标准(JIS)中加入以环境为主题的标准,要求产品不仅在质量上必须符合标准,在环境保护方面也要达到一定的标准。

经过这些准备工作,在ISO 14000系列标准正式颁布后,日本的认证企业就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在2002年6月,日本认证企业数量就达9467家,居世界第一,相当于排名在其后的英国、德国、瑞典和美国的总和。而在这些企业中,53.1%是机电工业,其次是一般机构和化学工业。包括松下电器总部在内的跨国公司要求其所有国内外子公司在1998年底之前通过ISO 14001认证,以适应新的市场竞争;欧姆龙在1996年获得ISO 14001认证,其全球28个子公司都在1998年以前获得认证。

其他亚洲国家,如韩国,要求一些行业实施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印度尼西亚要求出口企业实施ISO 14001环境管理体系。新加坡政府对实施ISO 14000认证的企业给予了一定的补贴,从税收中扣除了认证成本,并出台了一项扶持中小企业认证ISO 14001的政策。泰国、马来西亚先后制订了一些方案,鼓励企业认证ISO 14001。

2.4.2 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实施现状分析

面对这股汹涌的浪潮,我国政府也做出了快速而积极的反应。国家环保局在标准制定初期就积极跟踪其进展。1992年,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开始跟踪ISO 环境管理标准化的趋势,支持ISO/TC 207制定ISO 14000系列标准,连续四次参加ISO/TC 207环境管理标准化年会和活动。1995年正式确立了中国的国家环境管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1996年初,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管理体系审计中心(CCEMS)成立,ISO 14000在中国正式启动。1997年5月27日,经国务院办公厅批准,成立了“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指导委员会”。该委员会由中国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认证委员会(以下简称“认证委员会”)和中国认证机构国家注册委员会环境管理专业委员会(以下简称“注册委员会”)组成。分别于1997年8月28日和29日在北京成立。所有从事ISO 14001标准认证的机构都必须经过认证委员会批准,否则认证无效;审计人员必须经过注册委员会审查和登记,方可进行认证工作;认证咨询机构由国家环保局登记管理。到2014年,共有103家环境管理体系认证机构和7766名注册环境管理体系审计师。

在ISO 14000标准认证试点期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管理体系审计中心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唯一授权实施ISO 14001标准认证的机构。目前,它已被认证委员会认可。第一家认证咨询机构由国家环境保护局登记,是国家环境管理和工程咨询中心,承担着国家试点企业工作。试点期间,三批55家试点企业参加了ISO 14001试点认证方案。1996年初,国内四家企业首次通过ISO 14000认证。他们是厦门ABB开关有限公司、上海高桥巴斯夫分散有限公司、海尔集团冰箱有限公司和北京松下彩色显像管有限公司。在同一时间,还有22家企业被国家列入第二批试点企业。第二批试点企业有:中国嘉陵工业有限公司、长春客车厂、鲁南水泥厂、武汉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新疆有色金属锂厂、上海夏普电器有限公司、广东顺德科龙电器有限公司、广东核电合资公司、青岛AT&T通信公司、天津钢管厂建设工业(集团)公司、兖矿局南屯煤矿、洛阳石化总厂、峨眉半导体材料厂、天山锅炉厂、上海上菱电器有限公司、广东万宝电器有限公司、天津日本电气电子通信有限公司、合肥美菱股份、彩虹彩色显像管总厂、河南新飞电器有限公司等。

尽管我国企业在ISO 14000系列标准颁布初期力度和广度不足,截至2001年9月底,仅有836家企事业单位通过相关认证,并且大部分为三资企业和外资企业。但是最近十年,我国企业逐渐认识到了ISO 14000系列标准认证的重要性,政府部门也积极投身于环境管理体系建设中,使得我国的认证工作得到了量的飞跃,到2007年,我国取代日本,成为世界上获得ISO 14000有效认证证书最多的国家。截至2010年12月,我国获取的有效ISO 14000认证证书已达到60247张,位居全球第一。表1-7为1997—2009年我国ISO 14000认证情况。

表1-7 1997—2009年我国ISO 14000认证情况

数据来源:韦焕贤,陈永清.ISO 14000和ISO 9000认证对出口贸易影响的比较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43(23):196-203.

对于我国政府和企业的实施现状,可以做出以下简要的总结:①我国政府对于ISO 14000的研究和实施工作比其他国家起步晚,准备工作不足,但是态度积极,反应迅速。②仅仅从数量上看,我国在ISO 14000认证方面取得了卓越的进步,但是我国中小企业认证普及率低。2009年我国获得ISO 14000认证企业数量约为5.5万家,同年我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约为1023万户(不包括工商个体户),占比仅为5.37%。相比日本,2009年日本中小企业约为12万户(不包括工商个体户),获得ISO 14000认证企业数量约为2.9万家,占比为27.6%。③我国认证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一方面是由于有意向和有能力认证ISO 14000的企业趋于饱和,另一方面是因为大部分企业对于环境管理理念的认识还不够深。④内陆地区认证数量明显低于沿海发达地区,尤其是广东、上海、福建、江苏、浙江、山东、天津、北京等省市,认证比重占总数高达80%以上,主要原因是内陆地区经济基础条件较差、当地公众对居住环境要求不高和政府企业对外交流机会较少。⑤我国获认证企业大部分属于合资或外资企业,而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仅占四分之一左右。需注意的是,多数认证企业属于两种情况:一是迫于产品出口的压力,二是国际性企业集团的总体要求。图1-6所示为我国已认证ISO 14000企业研在行业分布。

图1-6 我国已认证ISO 14000企业所在行业分布图

数据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网站,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信息统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