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

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

时间:2023-05-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际上也就是研究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的科学。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目的来看,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是为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规律,而不断增进劳动者的物质利益,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新政治经济学各家学说仍然以“经济人”假说作为自己学说的出发点。

发展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

经济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变革和政策调整的过程,而任何社会变革和社会政策的调整都会引起利益格局的变化,随着利益格局的变化,各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博弈也会随之发生变化,与此相适应的制度安排也需要做出调整,并通过制定激励机制来规范主体行为,这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分析思维,由此建立起:利益格局变化——主体行为博弈——调整制度安排——设计激励机制的一般理论分析框架

第一层次,经济发展中物质利益格局变化研究。

利益关系是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新政治经济学秉承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说的传统,并用来分析政治行为,认为政治活动的本质是一种公共选择,与经济活动一样,个人在参与政治活动时也以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目的;政治家可能有促进公共利益的愿望,但这只是他们个人众多意愿中的一种,而且,这种愿望很容易被其他更有诱惑力的愿望所压倒。因此,公共利益不能成为政治家的最高道德标准,所以需要通过立法加以引导,通过权力制约以防范权力者追求个人私利而侵犯公共利益。

马克思主义对人的社会行为及其本质的剖析是建立在客观利益基础之上的。“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来看,它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生产关系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是指人们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结成的物质利益关系,而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必须通过具体的物质利益关系才能表现出来。物质利益关系是人们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所发生的相互关系中最直接、最根本、最具体的关系,所以,恩格斯说“每一个社会生产关系,首先是作为利益表现出来的”[1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实际上也就是研究人们之间的物质利益关系的科学。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目的来看,政治经济学研究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是为了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及其规律,而不断增进劳动者的物质利益,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从这个意义上讲,物质利益理论不仅是唯物主义的基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从政治经济学产生演变过程来看,利益的不一致性构成了政治经济学研究领域的基础,因此,马克思认为政治经济学研究由于代表不同阶级利益而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他指出:“在政治经济学领域内,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13]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是代表资产阶级利益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因此必然要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辩护,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则是代表无产阶级利益来研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发展方式的转型以及政策调整必然引起人们利益关系的变化,基于利益的变化而做出的行为必然会成为发展的动力或阻力,因此,研究各种物质利益关系是发展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前提。

第二层次,各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博弈研究。

“理性经济人”假说一直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逻辑基本,所有经济学的问题是建立在理性人的考虑范围,就是说,人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利益。新政治经济学各家学说仍然以“经济人”假说作为自己学说的出发点。认为人是自利的、理性的、效用最大化者,每一个活动在经济过程中的个体都以追求自身利益为动机,面临选择时总是倾向于选择能给自己带来最大收益的机会。每一个参与者都依据自己的偏好,用最有利于自己的方式活动。

马克思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强调作为社会经济主体的人的社会性,主张在特定经济关系下分析人的行为和目标模式的特殊性,他认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但是这个个人“当然是在一定历史条件和关系中的个人,而不是思想家们所理解的纯粹的个人”[14]。在阶级社会中,马克思把资本主义生产的各经济主体看作是他所属阶级的代表,“涉及的人只有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不管个人在主观上怎样超脱各种关系,他在社会上总是这些关系的产物。”[15]因此,经济主体的行为和动机是由其一般存在条件,即阶级属性所决定的。比如资本家的动机是尽可能多地占有剩余价值,积累是资本家特有的行为。他说:“作为资本家,他只是人格化的资本。他的灵魂就是资本的灵魂。而资本只有一种生活本能,这就是增殖自身,获取剩余价值,用自己的不变部分即生产资料吮吸尽可能多的剩余劳动。”[16]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地运动、变化、发展着,由于人的社会实践是不停地进行着、发展着,人和自然界的关系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都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改变着、发展着,因此,人的本性和本质也不可能凝固不变,而总是随着整个人类历史的向前发展而不断地变化发展。

在一定社会经济条件下,基于不同物质利益关系的各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是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基础,但这种研究不能够简单地建立在西方经济学“经济人”假设的基础上,还需考虑人的社会性以及随着历史条件变革而呈现的不断变化的属性。(www.xing528.com)

第三层次,相应制度变迁与制度安排的研究。

制度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是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命题和主要观点。诺思对不同国家经济史的研究表明,制度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同时,制度也可能阻碍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或经济发展。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落后和不发达,可以归结为制度因素,而新兴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发展,则可以归结为制度改革。

马克思认为在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人与人之间必定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交换其劳动成果。随着交往的发展,由于人们的分工不同,不同领域的人必然形成一定的社会利益主体,不同的利益主体只有用自己的劳动和劳动产品同别人交换,在这种交换和交往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利益的冲突,为了缓解人们交往过程中产生的冲突,就需要一些强制性的规则和秩序,这就需要制度。马克思指出制度出现的表现形式就是国家的诞生,国家建立的任何制度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并使之固定化与合法化,所以说国家就是利益集团的代表。

马克思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方法,强调经济制度的重要性。认为适合生产力的制度必然能够大大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推动力,而一个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经济制度,又会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马克思在对奴隶制度、封建社会以及资本主义制度曾经所起的积极作用给予评价的同时,又说明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它们已经不能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并且转化成为经济发展的桎梏。马克思主义强调了制度的历史性,即任何制度的产生、发展和消亡都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的《资本论》就是一部专门描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者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形成、发展、成长,最后必然要被推翻的历史演变过程的巨著。

因此,制度是经济发展的关键,对制度变迁与制度安排的研究构成发展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第四层次,激励机制的设计及政策含义研究。

激励机制的设计就是要使制度的激励正确,使制度的激励正确就是要节约交易成本,在经济发展中创造秩序和降低交易的不确定性。在一个制度安排有效并且资源能够自由流动的经济中,其总的产出并没有达到生产可能性边界,这里就存在激励问题。激励结构不仅能够提高制度安排的效率,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要使制度安排的方向正确,使各类先进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发挥最大作用。我们可以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调节相对价格之比变化等方式对各类要素进行刺激,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达到生产的可能性边界,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健全和完善经济发展各主体之间利益均衡和激励相容的市场机制,就是通过机制设计实现在一定的要素禀赋和比较优势下制度安排与发展战略的激励相容。因为在市场经济中,每个理性经济人都会有自利的一面,其经济主体个人行为会按自利的规则行动;如果能有一种制度安排,使行为人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正好与社会实现整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相一致,这一制度安排就是激励相容。

激励相容能够有效地解决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矛盾冲突,使行为人的行为方式、结果符合整体价值最大化的目标,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两个目标函数的一致化,从而促进发展。因此,激励机制的设计是经济发展的保证,是发展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第四层次研究内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