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企业成长与国际化方式的探讨

企业成长与国际化方式的探讨

时间:2023-05-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依托所开发的经营范畴,企业可以实现预期的成长目标。在扩张期,企业的战略将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在上述不同动机下,企业国际化的方式和路径也大不相同,1.贸易进入贸易型进入方式指将商品出口到目标国家或地区。这是一种国际化经营起步快、风险低、回报快的方式。直接出口方式使企业能够更接近市场,更方便感知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动态,更直接了解消费者情况变动,从而有利于企业做出迅速、适当的反应及调整。

企业成长与国际化方式的探讨

(一)企业成长

借鉴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中小企业的成长过程可以大致分为如下5个阶段:种子期、启动器、成长期、扩张期和成熟期。如图2-1所示,其中横轴是时间,纵轴是诸如企业规模销售额、利润之类的各企业成长指标。

图2-1 中小企业成长过程阶段划分

1.种子期

种子期是中小企业创办的起点,这一时期的企业尚未将实体企业搭建起来。管理者创办企业的初衷是多元化的,一些人看到了潜在的商机,个体层面的创业倾向让他们创办实体企业去开发这一机会;一些人则是市场上的追随者,只有当先行者已经成功创办企业,市场需求已经得以开发之后,才决定进入市场。不论是哪一种情况,种子期对于管理者来说都具备很强的现实意义。企业创办之后是否具有很强的成长性,能否实现预期目标,主要取决于种子期的准备工作。管理者需要就将来可能开发的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并且尝试对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进行规划。因此在种子期结束阶段,管理者应当已经拥有初步的企业成长规划,而不是盲目进入下一阶段。

2.启动期

启动期属于企业的正式创立阶段。基于前期的市场调查和战略规划工作,管理者将正式组建企业。除了那些正式的登记注册程序以外,管理者的主要工作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方面:首先是组织结构的创建,这就意味着管理者需要设计规范的组织章程,招募必要的高、中、低层组织员工,并且为员工的工作设置相应的岗位说明和激励措施;其次是对要投放市场的产品进行试制和试销,在很多情况下,管理者实现构思的产品在市场上试销的时候会遇到很多障碍,管理者应当根据这些市场反馈对产品进行调整,并且试图与消费者展开积极的沟通,从而提升产品的市场认可度;再次是对企业的发展战略进行检验和调整,企业战略是中小企业成长的根本力量,管理者需要就企业发展的总体情况检验事先所设定的战略是否具有可行性,是否有调整空间。总体来看,这一阶段企业刚刚起步,资源非常匮乏,容易面临巨大的市场挑战,很多企业在这一阶段会过早夭折。

3.成长期

成长期的企业初步摆脱了生存问题,企业的产品已经得到了市场的初步认可,拥有一批稳定的消费群体,企业的利润也开始初具规模。进入成长期意味着企业在启动期所选择的目标市场和经营策略大致可行(当然,在启动期,企业的市场定位和战略规划可能经过一系列调整)。依托所开发的经营范畴,企业可以实现预期的成长目标。因此,成长期的企业主要的任务在于对前期的市场开拓和组织管理等事务的进一步深化。在成长期,企业可能面对的最大挑战在于潜在的竞争者将大大增加。在启动期,企业刚刚起步,能否实现可观的商业利润还是个疑问,即使存在潜在的竞争者,他们也大多是在观望。而在成长期,企业的发展已经为这些竞争者提供了一个可行的范本,很多模仿者可能出现,很多对企业已有产品进行适当改进的创新者也会进入市场。因此,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应当把市场经营作为企业的业务重点,切不能失去进取精神。

4.扩张期

扩张期是相对于成长期而言的。中小企业的扩张和大型企业不同,后者资源非常充裕,可以进行大范围的扩张,甚至实施较为充分的多元化战略;中小企业的扩张行动是在原有经营范畴的基础上进行适度的扩充。例如,企业可能进入原有产品的上下游经营领域,或者开发与原有产品密切相关的其他产品。所有这些行动对企业的资源要求没有明显增多,企业可以很方便地利用原有的资源和能力。在扩张期,企业的战略将进行较大规模的调整。当然,这种调整是经由详细、科学的市场调査之后制定的,而不是管理者的一时冲动。如果企业没有明确清晰的战略设计,盲目向新领域扩展,很容易陷入失败的泥潭。在中外的管理实践中这方面的例子非常多。应当注意到,很多企业在扩张期走上了跨国经营的道路。跨国经营对于企业是一个全新的挑战,需要新的资源和能力,需要能够积极履行跨国经营职责的高级人才。这一系列的支撑条件唯有到了扩张期之后才逐渐成熟。

5.成熟期

随着企业逐步发展壮大,企业开始步入成熟期。成熟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实际上很多中小企业已经步入大型企业的范畴,企业的几个主要产品也已经在市场上占有较大份额,并且为企业带来了丰厚的利润,企业组织规模也较前期得到大幅提升,繁杂的管理层级和管理部门取代了前期灵活机动的小型组织。成熟期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经营方面的成就,同时也孕育很多挑战。成熟期的企业很可能会陷入发展的惰性,企业没有很强的动力实施进一步的创新活动,也会对市场的动态变化无动于衷。在这一时期,很可能出现一些新的竞争者,他们并不会与成熟期的企业直接竞争,而是从一些企业并不关注的细分范畴中实现突破。如果企业忽视这些竞争者,也有可能在未来的发展中成为失败者。

(二)企业国际化方式

企业在行业、产品内容、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诸多差异,使得这些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方面也不同。总体来说,企业国际化的动机主要有获取资源市场、降低研发成本、获取学习能力、获取全球竞争优势等。在上述不同动机下,企业国际化的方式和路径也大不相同,

1.贸易进入(www.xing528.com)

贸易型进入方式指将商品出口到目标国家或地区。这是一种国际化经营起步快、风险低、回报快的方式。具体包括间接出口和直接出口。

间接出口一般通过代理机构或中间商完成商品出口。代理机构或中间商包括专业的国际贸易公司、出口管理公司或外国企业驻本国的机构等。相对于间接出口,直接出口则是将商品直接卖给国外的客户,而不通过中间商。与间接出口相比,直接出口虽然风险较大,但是潜在回报率也较高。

直接出口的途径主要有通过企业自身的出口部门,通过企业驻外办事处,通过企业国外销售子公司等将产品直接卖给终端客户。直接出口方式使企业能够更接近市场,更方便感知国际市场需求变化动态,更直接了解消费者情况变动,从而有利于企业做出迅速、适当的反应及调整。

2.契约进入

契约型进入方式是企业通过许可证贸易、合同安排等途径与目标国家建立长期有效的无形资产转让合作而进入目标国家市场。其中,无形资产包括管理技能、商标、专利版权等。相比于贸易型进入,契约型进入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企业输出的是专利、工艺与技能等无形资产,而不是商品、产品等有形资产

许可证贸易包括独占许可证、非他许可证、普通许可证与双向许可证。许可证贸易具有保护专利和商标、经营风险小、分摊研发成本等优点,尤其是对于服务性质较强的企业,许可证协议更便捷,成本更低,风险更小。合同安排包括制造合同、工程合同、交钥匙合同、管理合同、劳务输出合同等,同样具备财务风险小,不需要股权投资等特点。

3.投资进入

投资型进入是以对外直接投资的方式进入目标国家或市场,即在目标市场建立受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或分公司,建立过程中包括了企业资金、技术、管理经验等资产的转移。投资型进入包括了对外直接投资、对外间接投资、新建和兼并四种具体方式。

对外直接投资中投资者对国外企业不仅拥有所有权,而且拥有经营管理的控制权。对外直接投资可以采取独资经营和合资经营两种。独资经营意味着母公司拥有子公司所有的股权及经营权,这种方式有利于企业更全面、更直接地积累国际经验,但同时也面临投资大、风险大、灵活性差的问题。合资经营则是由不同的出资方按一定的股权比例共同组成一家经营企业,该方式不仅可以减少初期资本投入,实现风险共担,同时可以充分利用东道国的资源、信誉、销售及关系网络。

对外间接投资又称对外股权投资,是投资者在国际市场上利用期货股票基金、股票等各种金融衍生品进行投资,以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投资方式。相对于对外直接投资,对外间接投资在变现能力、资金高度等方面较为有利。因此为了增强企业财务灵活性和稳定性,一般国际企业在进行对外直接投资的同时仍会保持一定数量的对外间接投资。

近年来,比较常见的是新建和兼并等方式。新建是在东道国建立新工厂或新企业,兼并是通过对原企业进行参股达到收购目的。相比于新建,兼并进入开拓海外目标市场速度较快,但寻找及评估兼并对象则较为重要也较为困难。

4.战略联盟进入

战略联盟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企业,基于各自战略目标的需要,通过契约、协议等形式结成的风险共担、资源及利益共享的组织(张磊,2006)。包括了生产联盟、研发联盟、销售联盟等。一般而言,具有一定规模及创新能力的大型企业易采取这种方式,如美国IBM—摩托罗拉苹果公司之间的联盟(赵伟和赵婷,2006)。

战略联盟是公司为增强各自竞争力而彼此竭诚的某种互利的合作关系(胡铭,2010),它有多种形式。第一种是不同国家的母公司互换部分所有权,形成相互持股的格局。第二种是不同国家的母公司除了互换股权外,合作双方还建立了独立的合营企业,在这种情况下,缔结战略联盟就成为对外直接投资的一种方式了。第三种是在互换股权的同时,双方还就共同营销渠道和服务设施达成协议,由一方在一定市场上代表另一方开展业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