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时间:2023-05-2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独立之后,马来西亚经济的高速增长与发展主要在于其善于利用多方面有利因素,成功推进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纵观马来西亚50余年的发展历程,其经济发展经验具有很多亮点,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因此,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是马来西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点。马来西亚政府在独立之后的各个经济发展时期,都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

马来西亚经济发展历程及经验总结

独立之后,马来西亚经济高速增长与发展主要在于其善于利用多方面有利因素,成功推进了一系列经济发展战略,并逐渐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管理体制。纵观马来西亚50余年的发展历程,其经济发展经验具有很多亮点,值得发展中国家借鉴。

(一)马来西亚政府制定有连续性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提升整体经济水平

马来西亚独立以后的历届政府都重视根据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不断制定和调整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和产业发展目标,来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多元化。

马来西亚首任总理拉赫曼执政期间,顺利制定和实施了以发展交通运输水利农业为重点,以发展进口替代工业为导向的两个“马来亚五年计划”(1956—1960年,1961—1965年)和第一个马来西亚五年经济发展计划(1966—1970年)。至今,已经执行了八个五年经济发展计划,目前正在执行第九个经济发展计划。同时制定了一系列“经济远景计划纲要”,并连续制定了三个“工业大蓝图”。1986—1995年的工业大蓝图(IMP1)为制造业成为经济的主要增长源打下了基础。1996—2005年的第二个工业大蓝图(IMP2)通过加强工业链、增加附加值和增强生产率进一步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2006年开始的第三个工业大蓝图(IMP3)则延续至2020年,即在计划实施的15年里,通过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转变与创新,使马来西亚的工业化在全球具有更强的竞争力。[1]

这些发展计划、纲要和蓝图为马来西亚经济增长与发展,以及工业化水平在短时间内获得极大提高发挥了重大作用。马来西亚的产业结构已从最早依赖食品、木材加工、橡胶纺织品和农业的产业格局,转变为以电子汽车、钢铁和石油化工等产业为主导产业的新产业格局。现代服务业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使得国民经济的内部产业结构在约半个世纪中实现了本质性的转变。根据马来西亚官方统计,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在独立初期的1960年高达40%,制造业仅占9%,矿业为6%,服务业及其他为45%。在之后的50年里,农业在DGP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制造业的占比在不断上升,而矿业与服务业则基本保持原状。以1970、1980、1990和2000年的数据为例,农业的占比依次降为31、23、18和11,而制造业的占比在同期却上升为13、20、26和38。[2]

2000年之后,马来西亚部门经济结构变化的特点有所改变,40多年来农业和制造业在GDP中的占比降升规律不复存在。表3-1的数据表明,农业的占比不再是直线下降,而是在8%~12%的范围内并上下波动。制造业部门的占比在2000年达到最高峰值后呈现下降趋势,在2008年之后保持在24%左右。与此同时,服务业的占比却有了明显的上升。2009年之后接近,甚至超过了50%。

表3-1 主要经济部门在GDP中的占比,2005—2013年 (按2005年固定价格计算)

续表

(www.xing528.com)

资料来源:马来西亚统计局,《2005—2013年国内生产总值》,2014年,http://www.statistics.gov.my.

(二)善于利用外资发展本国经济

马来西亚能够成为位居全球前20位之内的贸易国,以及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所取得的不凡成绩都与其鼓励外来直接投资的努力密不可分。因此,吸引外国直接投资来推动本国经济发展,是马来西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大特点。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营造自由开放的氛围,颁布法律法规以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以及改善基础设施等投资硬环境是马来西亚能够成功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的主要举措。在独立之后的50余年发展过程中,马来西亚多次颁布法规鼓励外资进入本国计划发展的产业部门,并在全国建立了约200个工业园区、10多个自由贸易区和多个专门的“工业区”。为外资的进入创造便利条件,在促进了面向出口工业和“特殊工业”发展的同时,创造了就业机会。从1968年颁布《新兴工业法》开始,马来西亚基本上每隔十年就会对外资优惠政策做出调整,以适应新的发展计划和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这些法律法规为马来西亚的外资引入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奠定了重要的制度基础。

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面对经济全球化浪潮,马来西亚政府的外资政策导向突显出两个鲜明的特点:其一,明确关注由跨国公司国际活动而引致的生产国际化。政府的目的在于将本国经济置于跨国公司分散的国际劳动分工链条中具有优势的位置,并为能从事大量进出口业务的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和政策上的支持,而不再是扶植当地由国家控股的综合性企业或幼稚行业。与此同时,为了鼓励经营采购、管理、研究与开发(R&D)、设计等业务的跨国公司在马来西亚投资,政府还专门修改了投资激励政策。其二,扩大了衡量投资业绩的标准。传统的衡量指标为资本形成、就业创造和外汇赚取,现在的衡量指标已扩展到外资投资项目对工业结构变化的影响,包括市场准入、技术转移和人力发展等。

(三)马来西亚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教育

马来西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水平在东南亚居于较高水平。马来西亚政府在独立之后的各个经济发展时期,都对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马来西亚的基础设施在项目数量、通车里程和配套设施水平等方面已明显居于区域内前列水平。马来西亚已经拥有数字和光纤技术服务装备的商务电子网络、五个具有航空货运设施的国际机场、优质的高速公路和七个国际海港,在为本国与外商投资创造了良好投资环境的同时,也为国际投资者进入亚太市场提供便利。

在教育方面,马来西亚政府一直重视对教育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早在1991年,政府教育经费预算总开支的比重便达17.6%,高于国防开支。2010年马来西亚10~64岁居民识字率高达97.3%,比2000年高出3.8个百分点。其中,城市识字率为98.3%,农村为94.5%。[3]在教育政策方面,政府也根据本国产业发展需要大力推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发展。但是,马来西亚由于经济快速增长,对人力资源的需要超过了本国人口能够供给的水平,以至于不得不从邻国输入外国劳工。但庞大的外国劳工队伍给马来西亚社会构成了越来越大的压力,造成了众多负面问题,又迫使马来西亚政府采取一系列管制措施,限制外劳输入的规模。从长远来看,人力资源和技术人才短缺问题还将在未来一个时期持续影响马来西亚经济的发展。

(四)找到较为稳妥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方法,调动了各民族大众的积极性

马来西亚是一个多元民族、多元文化的国家,根据2010年的马来西亚人口普查,统计的人口为28,334,135人。其中本国公民占91.8%,外国人占8.2%。在本国公民中,马来族占54.6%、华族占24.6%、印度民族占7.3%、其他民族占0.7%。[4]在历史上,由于英国长期殖民统治所实行的“分而治之”的政策,使得马来人在政治上对华人保持某种优势,经济上却处于劣势。马来西亚经济在独立后能否得到发展,处理好民族问题尤为重要,这在马来西亚的历史上有过深刻教训。因此,马来西亚各届政府将此置于头等重要的地位。拉扎克总理于1969年开始推行“新经济政策”,旨在发展生产,消除贫困,重组社会,以达到民族团结,建立公平、合理、进步和繁荣的国家。1991年,马哈蒂尔总理在充分肯定“新经济政策”历史作用的同时,提出了实施新的“国家发展政策”以取代“新经济政策”。马哈蒂尔强调经济增长和利益分配的“均衡发展”,以求保持政治稳定,促进民族和睦,大力发展经济,赶超先进国家。2003年10月,阿都拉执政后在延续既定的马哈蒂尔的内外政策,加强政府机构整顿和廉政建设的同时,强调全民分享政治权力和经济发展成果。2009年4月纳吉上任即提出打造“全民的马来西亚”理念,其概念的核心价值是各种族互相尊重和信任,他认为这是马来西亚更强盛、繁荣与进步的主要元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