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方式与误区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方式与误区

时间:2023-05-3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这一章,我们必须回顾一下中国企业的全球化之路。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企业也主要是从输入式全球化向输出式全球化逐步发展和过渡。直到今天,中国也还没有完成从单纯的输入式企业全球化向输出式企业全球化的转变,还没有真正成为输出式企业全球化的国家。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除了少数的外贸企业外,几乎没有国际化、全球化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封闭的、内生性的国有企业。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从国际化开始的。

中国企业全球化的方式与误区

在这一章,我们必须回顾一下中国企业全球化之路。

三次全球化浪潮产生了三种不同的经济形态,第一次全球化浪潮时期的殖民经济、第二次全球化浪潮时期的资本经济以及第三次全球化浪潮时期的数字经济有着非常不一样的经济运行规律。中国在前两次全球化浪潮中的经济形态都处在被动地位,目前是资本经济和数字经济相交的重要历史节点,中国必须把握数字经济全球化的基本规律,才能够最终获得发展数字经济的全面成功。

改革开放40多年的发展历程,并不是中国经济从资本经济发展到数字经济的简单历程,中国是从最终没有成为世界经济主流形态的计划经济走向不完全的资本经济的。为什么是不完全的资本经济呢?资本经济是一个私有制国家将私有财产通过资本形态开展经济运行,并在这个基础上建立政治制度的完全市场化的经济形态。由于中国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学习借鉴的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经济的全部。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的时候,全球化尤其是第二次全球化的资本经济形态已经非常成熟了,而当时的中国,还游离于全球化之外。改革开放40多年以来,中国企业也主要是从输入式全球化向输出式全球化逐步发展和过渡。直到今天,中国也还没有完成从单纯的输入式企业全球化向输出式企业全球化的转变,还没有真正成为输出式企业全球化的国家。

在改革开放之前,中国除了少数的外贸企业外,几乎没有国际化、全球化的企业,大部分都是封闭的、内生性的国有企业。

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实际上是从国际化开始的。企业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不是一样的概念,国际化是一个国家的经济、企业、产品需要符合国际惯例和国际标准,国际化是全球化的前提,没有国际化是不可能有全球化的。而全球化是指企业在国际化的前提之下与全球经济、全球市场、全球产品、全球技术和全球金融资本之间的融合。

(一)产品、贸易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之前,如果说中国有什么国际化的话,那就是中国从苏联引进了社会主义工业系统和计划经济体制。中国的整个装备工业和能源交通工业的发展,都得益于苏联的援助。

中国的农业机械设备从苏联引进,从农用拖拉机到收割机再到柴油发动机都是从苏联引进的;同时,分给农民的已经私有化的土地经过几次农业合作社的创立,收归集体所有和国有,之后还成立了人民公社。虽然早在1957年就创办了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但是那个时候主要是通过产品出口赚取外汇,用以一般性外汇支出。一直到1976年,中国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只有134.3亿美元。这个数字相当于今天中国一天的贸易量。所以说,1976年以前,中国就是一个封闭的、内生性的非市场经济国家,国际化、全球化的程度几乎为零。虽然苏联在其鼎盛时期和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建立了国际化、全球化规则体系,但这个体系和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之间创建的全球化体系完全不兼容,标准、制式都不一样。20世纪90年代,随着苏联和国际共产主义同盟的解体,这套体系也随之完全崩溃

以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为起点,中国必须重建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国际化、全球化关系。到2018年,中国的市场从一个封闭的市场走向一个面向市场经济的开放的市场,融入了第二次全球化浪潮,连续两年成为世界第一贸易大国。

从1978年开始,因为中国要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搞经济发展首先需要钱,于是中国开始加大出口力度获得外汇,有了外汇才能够引进发达国家的技术设备。所以,中国过去40多年所产生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主要是产品贸易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产品贸易的国际化和全球化主要就是通过产品的进出口贸易来实现的。所以在那个时代,中国千方百计地生产可以出口的产品,凡是有本事出口产品的企业,不管产品卖到哪里,都是中国最好的企业。哪个企业的员工说是生产出口产品的,那这个员工就有高人一等的感觉。那时我在重庆,重庆最著名的企业就是重庆玻璃器皿厂、重庆绸厂、重庆毛纺厂,这些企业都能够将生产的产品卖到国外,赚取外汇。重庆玻璃器皿厂生产的玻璃器皿具有非常精美的技术和工艺,国内没有人能够消费得起,几乎都可以卖到发达国家。

单纯的产品贸易使中国的全球化程度很低,仅仅停留在产品进出口贸易状态,在全球化配置中仅仅处在供应链这个环节。中国出口低端产品、低附加值产品、廉价农产品换得外汇之后,进口发展经济所需要的机器设备,基本没有钱去进口消费品。进口电视机、电冰箱这些高档消费品只有外交人员和出国留学人员等可以购买,但仍有配额限制。

所以,产品和贸易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是过去40多年中国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主流,和我们要讨论的全球化相去甚远。

(二)技术、标准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1978年以来的改革开放渐渐把贸易全球化进行了改变,中国开始从产品贸易全球化进入技术引进和资本引进阶段。由于承接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的延伸,中国的土地、劳动力以及开放政策的优势开始发挥作用,发达国家低端产品的生产加工开始往中国转移。这些产品包括家用电器玩具服装、电子产品、礼品等,海外投资者第一次在中国进行了低端产业的输出,这才终于有了产业进入中国的概念,国际上符合发达国家标准的产业第一次进入中国。随着这些产业进入中国,海外的资本也进入中国,但是这些投资都是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泰国这些国家的华人引进的,真正的发达国家的资本没有进入中国。

产业进入中国带来的是整个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进入中国。一个产品从资本到品牌再到设计和原材料都是从国外进口,然后利用中国的土地和劳动力进行生产加工,最后再出口到发达国家。

这期间的引进已经从单纯的终端产品引进发展为资本的引进、设备的引进、技术的引进、品牌的引进、生产方式的引进、商业模式的引进和技术标准的引进。

这个阶段比前一个阶段有了一定程度的深入,国际化提高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也通过几个经济特区的设立,让自己的国有企业参与到这些项目中来,这些企业逐渐掌握了投资、加工经营和销售的经验。很快,浙江、江苏、广东、福建当地的企业就掌握了整个产业的主导权。这使得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有了一定的提升。

到了1992年之后,中国迎来了对外开放的一个高潮,明确了中国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此就必须引进发达国家的市场经济体系。

这期间,欧美国家的产业大举进入中国,资本主义国家在推行工业化过程中的行业规范和标准被引进到中国,中国也大规模派出官员、学者、企业家到发达国家学习市场经济的实质性内容。尤其是中国在1993年开始实施《公司法》,正式发展股份制,让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体系进入中国,这大大提高了中国企业和企业家对于国际技术和标准以及工艺的理解。在全国范围内普遍推行ISO2000、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公司规范,使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开始大大提高。

(三)人才的国际化和全球化(www.xing528.com)

中国从改革开放初期就开始大规模派出留学生到海外学习。邓小平发表了扩大对外派遣留学生的讲话,提出要成千上万地派,不是只派十个八个。

1978年12月,邓小平派出的第一批留学美国的52名学生到达美国。随后,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邓小平访问美国。从第一批留美学生到后来公派的留日、留法、留德学生,再到自费出国的留学生,中国掀起了一股持续至今的留学潮。改革开放40多年,中国向国外派出留学生数百万人。而这些出国留学的学生,早期都尽可能选择在海外工作,后来由于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多数留学生选择回国发展,占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的80%以上。

除了中国人出国留学之外,外资企业进入中国也使很多外国人到中国就业,这些懂得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人才成为企业国际化和全球化的保证。

(四)教育、管理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不仅是人才的国际化,教育、管理的国际化和全球化给中国企业也带来很大的进步。首先是中国的各大著名高校,引进发达国家的商科教育,如西方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工商管理(MBA);其次是国际管理和商业的一些经验通过世界各大著名管理咨询公司,如麦肯锡、科尔尼、罗兰·贝格等企业进入中国,也促进了中国工业服务、管理服务、各种在职工商管理教育的发展,中国企业家成为全球最爱学习和持续学习的企业家。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国际交往的活跃,中国在2001年终于加入WTO。

WTO是世界贸易组织的简称。世界贸易组织是1994年在摩洛哥的马拉喀什成立的全球性组织,其前身是1947年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建立在新的世界地缘政治基础上的由美国主导的重要组织之一,它和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机构一起,构成了美国主导的第二次全球化浪潮的重要内容。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各级政府和传播媒体也是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让中国的整个经济界充分认识到,中国花了10多年时间来谈判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一旦成功加入,就成为世界经济,尤其是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一员,中国必须融入世界市场经济体系。加入WTO也意味着中国企业在管理、市场、产品、战略等方面朝着国际化和全球化迈出了一大步。

(五)资本的国际化和全球化

资本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是一个国家国际化和全球化最根本的标志。

中国资本市场筹建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筹建期间就经历了很多波折,虽然于1990年正式成立,但是一直到1992年也只有十几家公司在深圳上海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微乎其微。

1992年之后,中国决定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资本市场才作为建立市场经济的重要手段快速发展起来。中国资本市场从一开始就注重国际化和全球化,1993年,中国资本市场才创建短短的3年时间,中国就安排青岛啤酒、广州造船厂等9家国有企业按照国际规则进行改造到香港上市(H股)。同年,中国向境外投资者开放人民币计价的合约,对海外投资者发行股票的B股,也是在这一年,中国的一家公司在美国发行股票,上市成功。

资本市场的建立才是实现国际化、全球化最重要的手段。资本市场的建立不仅帮助中国企业与资本市场全面对接,也使大量中国企业通过资本走向国际,走向全球。同时,还让国际资本市场要素和体系进入中国资本市场。当时资本市场的国际化程度虽然不高,但是通过资本市场的创建,中国真正走向了国际。尤其是到了2001年加入WTO之后,中国逐渐从企业、产业、资本多个角度全面融入国际化和全球化。

到了2014年,出现的一个根本性变化就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第一次超过海外资本对于中国的投资。只有资本市场发展了,中国企业才能真正成为市场经济的主体;也只有资本国际化和全球化了,才能说明中国企业国际化和全球化了。

由于中国还没有放开资本项下的国际货币自由兑换,其资本市场还没有和全球全面接轨,中国企业的全球化还远远没有实现。

因此,中国企业的全球化最重要的标志是中国企业和市场的资本可以与国际市场、全球市场的资本自由交易。这个条件没有达到,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就没有实现。

通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历史,中国企业从以上几个维度获得了国际化和全球化的发展机会,和40多年前相比,今天中国企业的规模、观念以及国际化和全球化的程度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中国“世界500强”企业的数量在40多年前为零,40多年后,已经达到133家,超过了美国。

但是由于各种原因,我们发现中国企业数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规模的扩大、国际化程度的提高和中国企业的全球化并不是同步发展的,中国企业并不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取得这些成就的。

这是我在10年全球化历程中的一个惊奇的发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