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重庆2035年发展前景展望

重庆2035年发展前景展望

时间:2023-06-0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重庆作为直辖市,必然乘势而起,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到2035年,重庆经济发展继续领跑中国西部,成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整体稳定进入高收入地区。无论采用何种标准衡量,目前重庆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在2035年以前,都将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重庆2035年发展前景展望

1.重庆2035年发展前景展望

2035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征程的重要节点,党的十九大描绘的蓝图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跻身创新型国家前列”。中国若干重要城市将在全球城市网络中处于领先位置。重庆作为直辖市,必然乘势而起,到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①经济实力跃升到新台阶,稳定进入中国经济发达地区。重庆经济总量,现在居于全国各省市区中等偏下,位次居第18位,要争取进入中等偏上水平。目前,重庆GDP总量在中国中西部城市居于首位,今后要继续领跑中西部城市。重庆人均GDP,现居于全国各省市区第10位,要争取进入前5位左右。到2035年,重庆经济发展继续领跑中国西部,成为中国经济发达地区,整体稳定进入高收入地区。

②形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建成我国现代化制造业基地。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在优化结构的基础上做大产业规模,培育起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实现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全要素生产率明显提升。发展起现代服务业,实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共同发展。

③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空间格局得到优化。大都市区与渝东北、渝东南两翼一体化协调发展。实现人口与经济布局均衡,城市化空间、农业空间、生态空间清晰高效。全体居民所享受的基本公共服务大体一致。人口和经济规模控制在资源环境承载力之内,全地区成为稳定可靠的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区。

④基础设施更加完备,城市品质明显提升。构建起现代化水利能源交通、物流、信息设施和环境治理保护体系,全面提升城市绿色生态系统,全面提升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和治理水平。建成便捷城市、安全城市、智慧城市、和谐城市和共享城市。基础设施水平达到发达国家大都市的水平。

⑤建成中国西部的门户城市,对外开放跃上新水平。形成便利完善的营商环境。实现与国际贸易投资规则的接轨,融入全球经贸体系。建成一批基于互联网集聚功能的国际化平台,在全球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网络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在全球要素配置中取得一定影响力。

⑥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策源城市。成为现代化中国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城市,成为我国科技创新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平台和载体。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的重庆,应当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等方面成为我国的策源中心之一,并且成为创新成果交易中心和创新人才集聚高地。

2.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世界银行以“中等收入陷阱”刻画这样一种现象:一些经济体进入中等收入阶段以后,人均国民总收入水平未能持续提高甚至倒退,因而无法顺利而巩固地进入高收入经济体行列。据世界银行研究,1960年全球101个中等收入经济体中,截至2008年,只有13个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其余的都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我国1999年进入下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0年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2016年,世界银行公布我国的人均国民总收入为8 260美元。重庆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方便分析,从1989年开始,世界银行对各经济体收入水平的分类标准,以人均国民总收入为唯一依据,划定了一系列门槛数值,以1987年美元计价的人均国民总收入衡量。之后,根据特别提款权货币篮子中币种的物价指数,逐年调整为现价美元。由于物价水平有涨有跌,所以门槛线就有可能随着时间推移有升有降,并非直线上升。例如,2012—2016年高收入经济体门槛线依次为12 615美元、12 745美元、12 735美元、12 475美元和12 235美元。

国民总收入(CNI),原称国民生产总值(GNP),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其包括4个部分:劳动者报酬、资本折归、资本的报酬即利润、政府收取的间接税。它等于国内生产总值(GDP)加上来自国外的净要素收入。一般而言,国内生产总值口径小于国民总收入,国民总收入大于国内生产总值。本文以下测算以国内生产总值(地区生产总值)代替国民总收入。

经济增速是剔除物价波动的实际增长,在测算经济总量时,需要考虑物价波动情况。为方便计算,假定未来中长期物价运行平缓,不出现剧烈波动,在此基础上预测。重庆2018年GDP为20 363亿元,假设2018—2035年,全市经济平均每年增长5.8%,再考虑1%的通胀因素,2035年全市GDP将达到62 000亿元。重庆市人民政府制定的《重庆市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期2030年全市人口数达到3 600万。假设2035年全市人口达到3 800万,当年全市人均GDP将达到16.3万元。假设当时人民币兑换美元汇率按1∶5(根据经验,世界各后起经济体转化为发达经济体时期,其本币都大幅度升值,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按此,人均GDP折合美元达到3.26万美元。假定今后世界银行划定的高收入门槛线每年上移1%,2035年高收入门槛线为15 210美元,则重庆人均GDP远远高出门槛线,达到高收入经济体中等水平。这样的测算是留有余地的。

上述预测的假定条件与实际发生情况可能有出入,但无论怎么变化,2035年重庆市人均GDP将明显超过高收入门槛,应当是大概率事件。在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时,重庆也将成为中国的富裕发达地区。

3.超越“后工业化陷阱”

工业化理论认为,判断工业化阶段与水平的标准主要是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比较有代表性的工业化阶段划分方法有钱纳里等基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划分、基于霍夫曼系数的划分、罗斯托基于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的划分、联合国基于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的划分等。上述理论与方法均来源于其他国家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陈佳贵等根据中国国情与数据的代表性、可采集性,选择人均GDP、三次产业净产值结构、制造业增加值占总商品增加值比重、人口城市化率、三次产业就业比5个指标,提出了工业化不同阶段的标志值。无论采用何种标准衡量,目前重庆都已进入工业化后期,在2035年以前,都将进入后工业化阶段。按照传统工业化理论,进入后工业化阶段,经济体系应当转向以服务业为主体。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应当是发展服务业。

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以后,确实都普遍推行后工业化政策,劳动力迅速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制造业占本国GDP的比重和世界制造业的比重都持续走低,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但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世界金融危机以后这些国家普遍陷入经济增长乏力、失业人口增多的困境,即掉入所谓“后工业化陷阱”。经过反思,发达国家普遍提出“再工业化”或者新产业革命。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未来20年重庆发展不应重蹈覆辙,而应走一条新型后工业化路子。

重庆仍应继续抓住制造业不放松,这是由重庆的特殊市情和新的发展环境所决定的。2018年,重庆常住人口流出市外高达301.6万,其中多数为外出务工农民。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制定的《重庆市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预期指标,2030年全市人口流出与流进方达到均衡。我们预测2035年重庆人口将达到3 800万,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劳动力就业还得依靠第二、三产业并举。重庆地域面积8.24万km2,相当于中等省份。重庆都市圈面积2.87万km2,仅占全市面积的34.7%,渝东北板块与渝东南板块面积占全市的65.3%。2018年,重庆都市圈人口2 010万,占全市人口64.8%,渝东北、渝东南合计占35.2%;预测2035年都市圈人口比重超过80%,渝东北、渝东南比重不到20%。两大片区将有大量的人口流入都市圈,仅靠服务业不可能吸纳这么多的人口就业。

重庆需要继续把经济增长的着力点放在制造业,这与国家对重庆市的定位分不开。2011年,国务院对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的批复对重庆的定位是,“重庆市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中心,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时指出,重庆是我国西部增长极,是“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的支撑点,希望重庆发挥支撑作用、带动作用和示范作用。这些都体现了党和国家对重庆的重视和期望。

制造业发展水平,是大国综合实力的具体体现。实现现代化完成民族复兴的中国,需要有强大的制造业作为物质技术基础;我国要在“一带一路”格局中发挥主导性作用,需要依靠强大的制造业作支撑;我国要成为世界强国,保障国家安全和民族利益,必须保持相应的国防实力和战略威慑力,也需要强大的制造业作为后盾。把重庆建设成为强大的现代化制造业基地,维系着国家的根本利益。

制造业行业众多,产业链条长,可以带动一、二、三产业发展。制造业的投入涉及农业、矿业、运输业,产出涉及商业、贸易、运输。制造业的发展与转型升级凝结了大量的技术创新成果,世界各国技术创新的主战场都在制造业领域。制造业生产过程包括资本、技术、劳动力、土地、产业、配套等方面的资源组成,反映了国家或地区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未来20年,制造业发展前景仍被看好,随着全球人口增加,收入增长,特别是我国经济长期繁荣,内需扩大,将为制造业创造更大规模和更高水平的产品市场需求。技术创新和技术革命,在推动制造领域生产率提高和产品性能提升的同时,不断带来众多新兴产业新材料新产品,促进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进而推动社会生产向广度和深度进一步发展。

现在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今后将成为世界制造业强国。既然重庆要建成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中心,理所当然要在世界制造业占据重要地位。2035年,重庆应当争取成为世界制造业中心城市,而且要在按价值链国际分工中居于高层次,既控制着国际市场销售网络,同时也具有强大的研发能力,生产采用本地加工制造与全球范围采购相结合的方式。(www.xing528.com)

4.建成完备的现代化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的发展程度,反映了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也成为现代化的衡量尺度。许多反映基础设施发展的强度指标或结构指标,如人均电力消费量、清洁能源消费在能源消费总量中的比重、每百平方千米国土拥有高速公路里程、每万人接入互联网数量、城乡污水治理率等,常常用作比较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准。从现在起到2035年,是重庆快速实现现代化的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将不断催生对基础设施在量与质方面新的需求。抓紧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服务水平,不仅是启动内需、推动长期增长的重要抓手,又是扩大公共消费、促进人民群众共享经济发展成果的重要途径。

未来,我们不仅要保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持续稳定增长,而且必须使基础设施建设维持在一定规模。按照现代化进程要求,2035年重庆要形成与国家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功能相匹配的基础设施,达到全国一流、世界发达国家大都市水平。初步预测,2018—2035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平均每年按5%增长,总投资规模将达到14万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为25%。生产力发展过程是一个滚雪球式过程。尽管未来时期经济增长和投资增长速度会逐渐减速,但是由于总量增大,每年增量绝对数仍将大幅增长。

未来时期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将投向能源、交通、物流设施、信息传输设施、水利工程环保工程等。主要是:

①形成完备的能源系统,全市电力装机达到4 000万千瓦,形成超高压输电网络和进一步完善城乡中低压供电网络;建成稳固畅通的区外能源输入通道,增强能源储备调节能力;新能源开发取得根本性突破并形成稳定配套供应能力。

②建成长江上游地区综合交通枢纽,建成6 500 km铁路,其中高速铁路2 000 km;建成6 000 km高速公路;铁路和高速公路密度超过发达国家水平;按照建设西部门户机场要求扩建江北国际机场,形成世界一流大型国际航空枢纽;建成高水平长江上游航运中心,实现万吨级轮船江海直达;建设完善配套的现代化物流设施。

③建设畅通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按“内轨外铁”模式建成都市圈轨道交通网络,主城区地铁轻轨营运里程达到1 000 km,超过纽约伦敦巴黎三大都市线网规模。形成都市区快速道路网络,形成完备的换乘枢纽。加强智能交通建设,提高交通整体运行效能。

④打造世界一流的信息基础设施,以最新信息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和现代化进程。

⑤建成安全可靠配套的水利水务设施系统,在渝西地区建设跨流域调水工程。

⑥加强生态建设,实施一批生态建设与恢复工程、环境质量改善重大工程,形成长江上游地区生态屏障。

5.建设全球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

2035年中国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打造一批全球城市。所谓全球城市(Global City)亦称世界城市,是指在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国际化城市。一般认为,全球城市与我国通常所说的国际化大都市是同义词。资本主义国家几个世纪的发展,造就了纽约、巴黎、伦敦、芝加哥洛杉矶、东京等一批全球城市。最近二三十年,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全球城市体系出现了新趋势。随着新经济形态和互联网的发展,一方面跨国公司经营业务分散化区域化,另一方面数字技术和网络的普及使得众多中小企业和独立创客不断持续崛起,利用网络平台在全球范围进行生产外包和服务活动,在全球范围内筹集资金。这一趋势使原来全球资源配置方式发生变化,原有全球城市出现金融中心功能弱化,体现资本控制力的总部功能分散化。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城市趁势崛起,成为全球资源配置网络节点性质的平台,成长为新的全球城市。

当代中国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经济发展潜力最大的国家,完全有可能建成一批全球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深圳等国家中心城市相继提出了城市长期发展目标,如建成“世界城市”“全球城市”“现代化国际化先进城市”。近年来,重庆在全球的影响力逐步有所提升。2012年8月,美国知名杂志《外交政策》评出2020年全球最具活力的75个城市,重庆名列第8位,中国有上海、北京、天津、广州、深圳等城市上榜。这份榜单由美国麦肯锡全球研究院的城市图景数据库提供。2016年8月,国际知名咨询机构施罗德集团发布“施罗德全球城市排行榜”,涉及全球161个大城市,前30位中有上海、天津、北京、深圳、重庆5个中国城市,重庆名列第20位。2017年1月,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香港)发布“2016年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排行榜”,重庆位列第6名。2018年1月,教育部《中国都市化进程年度报告》课题组、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发布《2017年国家中心城市发展报告》,重庆获综合评估排序第4名,次于北京、上海、广州。

重庆具备崛起为全球城市的潜力。重庆是中央直辖市、是国家中心城市,行政地位高于一般大城市。重庆是中国中西部首位城市,随着重庆主城城市功能完善,进一步扩展的空间巨大,上千万人口集聚的上千平方千米城市建成区,将形成世界级规模的大都市。重庆综合竞争力一直在国内城市中居于前列,基础设施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部分设施都是近20年新建的,具有当代先进水平,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密集成网,并与全国干线互联互通。水港已成为亿吨级大港,形成通江达海通道。重庆江北国际机场进入世界一流机场行列。信息基础设施超前发展。重庆自身是国家重要能源传输网络的重要节点,能源保障程度高。重庆大力加快建设内陆开放高地取得明显成效。加速推进重庆自由贸易区建设、实施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项目取得重要进展,打造一批专业口岸、提高通关便利水平,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的发展保持很好势头。

对全球城市的评价标准大致包括以下6个方面:城市人口规模大,外籍居民在常住人口占有一定比例;国家或区域经济中心,有较强经济实力和经济辐射吸引功能;跨国公司、财团总部或分部荟集,资本、人才、信息聚汇;市场经济体系完善,有高效的综合服务功能的中央商务区;拥有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和工作生活环境,特别是交通、信息网络国际化;拥有经常开展国际科技教育、文化体育等交流活动,举办各种国际会议的先进设施及能力,以及拥有富有特色的旅游资源和完善的服务体系。

按照上述标准对照,2035年以前,重庆需要努力的地方还很多,特别是要重点补齐以下短板:

①提升国际化程度。积极扩大对外经济贸易投资联系,吸引跨国公司来渝设立地区总部运营中心,打造全球资源配置网络战略节点和区域枢纽,在全球要素配置体系中取得影响力。要争取更多外国在渝设立领事机构,争取国际性机构和组织来渝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争取多办一些国际性会议、展会,扩大国际交流活动。提升高等教育国际化水平,扩大外国留学生规模,吸引高端人才落户。

②提升城市创新能力。重庆企业研发投入程度在全国各省市中居于前列,要继续巩固和提高,重庆的短板在于高水平科研机构和高水平大学偏少。要积极争取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单位来渝落户,或者建立分院、分所或实验室。积极争取中央在渝布置大科学装置。高度重视大学在城市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争取重庆大学、西南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更多大学里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建成更多高质量的专业性高等院校,吸引国内外一流高校来渝设置分校。

③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举办更多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扩大重庆对外影响,塑造重庆城市的品牌形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