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模型:提高人才标准

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模型:提高人才标准

时间:2023-06-0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规范的目的在于建立人才标杆以为他人示范并建立准则。创新驱动的核心在于人才驱动,那么究竟应如何建立创新型的人才标准模型?人既如此,人才也不能例外。其实,这就是对人才标准设立的底线。如果要尝试建立一个创新型的人才标准概念模型,就离不开组织与人才之间的互动,如图1所示。图1 组织与人才的动态模型一般来说,组织与人才的动态模型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分层、动态、相对、实用。

如何构建创新型人才模型:提高人才标准

何谓人才标准?简单来说,就是衡量人才的依据和准则。通俗的说法就是确定什么样的人是人才。东晋文学家袁宏在《三国名臣序赞》中曾言:“器范自然,标准无假。”这里的“标准”,“标”是投射器,“准”是靶心,“标准”合在一起,意指衡量事物的准则和规范。

只要是标准,就必然有三个作用,那就是衡量、对比和规范。衡量与对比的主要目的在于人才识别与选拔。规范的目的在于建立人才标杆以为他人示范并建立准则。

既然作为衡量的准则,标准在某一个阶段必然是静态的,但是从长期来看,它必然是动态的。因为如果不能保持阶段性的静态,就不会存在规范。如果长时间保持静态,就会跟不上时代的变化而僵化。因此,所有的标准必然都是相对的。人才标准,其实也是如此。

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孔子的价值其实是在他死后才得以被发现,在他有生之年,一直不被时代和当权者所认可,因此只能“惶惶然如丧家之犬”。换句话说,孔子生不逢时,因为他活着的时候,并不符合那个时代主流的人才标准。鲁迅的幸运在于他所处的时代让他有不吐不快的激情,同时也给了他一定的自由和包容,让他有机会展现自己的价值。法国的梵高在世时穷困潦倒,最后竟至自杀身亡,但死后的绘画作品却价值连城。时代和人才有时是错位的,这的确让人有些沮丧。

由此可见,必须要辩证地、相对地来看待人才标准。从这个意义来说,人才标准也许是个伪命题,但它的确有它的现实意义。

2016年9月,华为总裁任正非在华为诺亚方舟实验室做内部演讲时认为:“谷歌有它选择人才的方式,拿走了很多人才。但是我们认为识别人才的方式很多,就是我们不能用一种教条的方式衡量什么是人才。我看最典型的华为人都不是人才,钱给多了,不是人才也变成了人才。”任正非这句话讲得很霸气,也很实际,可以说令人回味无穷,可以从中联想到人性、组织、激励、人才标准等许多问题。

这个世界变化越来越快,只有持续创新才是对抗时代变化的有力武器。创新驱动的核心在于人才驱动,那么究竟应如何建立创新型的人才标准模型?

首先,从人性的本质来说,人无完人。正常人都有七情六欲,都会贪痴嗔妒,自私和懒惰是人的本性,利他与勤奋是后天习得。所谓“圣人”基本上都是传说,登上神坛之前也是芸芸众生中的一员。是人都必然有缺陷,是人都会犯错误,人性使然,不足为怪。只有了解这一点,才会对人才的概念有一个客观、理性的认知基础。

其次,建立标准并不是玩弄文字游戏,而是为了促进与牵引人才的成长,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推动组织发展社会进步。美国哲学家实用主义奠基人威廉·詹姆斯首先提出:“有用即真理。”他认为:“它是有用的,因为它是真的。”简单来说就是,有用即人才。对于任何一个组织来说,不管出身背景,不管学历高低,能给组织带来价值的就是人才。对于组织来说,离开的人就是其他组织的人才,所以关键在于善待现有的人才。对于人才来说,如果在现在的组织无法实现自己的价值,可以考虑到其他地方去实现,没有必要在一棵树上吊死。项羽自刎于乌江之前估计也会后悔,为何当初没有重用韩信,最后落得如此田地。事实往往就是这样,既辩证又残酷。

最后,设立底线。人之所以从动物进化为人,在于适者生存,更在于理性与反省。人的欲望是无限的,膨胀到顶点连地球也容纳不下。如果没有敬畏,没有底线,无所不用其极,人类最终会亲手毁灭自己来之不易的家园。人既如此,人才也不能例外。华为公司对人才管理有这样一个规定:尊重人才,但不迁就人才。对于高层腐败,更是零容忍。其实,这就是对人才标准设立的底线。

人才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能生活在真空之中,必须生活在社会之中,生存在组织之中。毕竟,从人类学的角度来看,人类社会就是人类建立的最大组织。从比较学的角度来看,“人才”这个概念就是建立在与他人的比较之上的。(www.xing528.com)

时空交错,斗转星移。社会在发展,组织形态也在演变,所以人才标准也一直都处于变动和进化之中。如果要尝试建立一个创新型的人才标准概念模型,就离不开组织与人才之间的互动,如图1所示。

图中“组织”以一个倒三角形来表示,意味着组织一般是从小到大发展的,组织的成长也需要经历一定的过程,不可拔苗助长。“人才”以正三角形来表示,意味着在任何组织中,人才的分布规律总是从低至高逐渐减少,居于核心地位的人才,也就是“金字塔”塔尖位置的毕竟是少数。直线箭头表示组织的规模与人才需求层次之间的一般匹配关系,组织规模小的时候,管理的复杂度较小,对人才层次的需求一般也会比较低。随着规模的扩大,管理难度的增加,组织对人才层次的需求也会逐渐升高。曲线箭头表示组织与人才的动态匹配关系,表明组织与人才的匹配并不一定都是直线关系,也会有高配或低配等曲线关系存在。从整体上来看,组织与人才的组合就是一个不稳定的平行四边形结构,人才的标准与组织的需求是动态匹配的关系,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做具体分析。

图1 组织与人才的动态模型

一般来说,组织与人才的动态模型应该具备以下四个特点:分层、动态、相对、实用。

分层:从社会实践来看,无论是组织还是人才都是有层次区分的。组织的规模有大有小,而且一般遵循小、中、大渐次发展的规律。相对于组织来说,人才也有低、中、高的层次之分,在组织体系内部也分别可以从价值、责任、职位、权力、待遇等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分层不仅是出于管理的需要,更在于这是一种必须面对的客观现象。无论是华为的任正非,还是阿里巴巴的马云,都不能接受普通员工谈战略。任正非曾经有过把普通员工的“万言书”扔进垃圾篓的举动,马云也多次申明,员工不要和我谈战略,谁谈开除谁。华为和阿里的员工基本都是名牌高校培养出来的高才生,在社会上都是被各大公司争夺的人才,但是在任正非和马云眼里,还是不够和他们谈战略的资格,这就是典型的人才层次差异。

动态:一般来说,组织规模较小的时候,对于人才需求的层次也是相对较低的。随着规模和复杂程度的变化,组织对人才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但事情也不是那么绝对,企业规模小又能请到非常适合的高层次人才那就会“如虎添翼”,比如盖茨请到阿尔钦加盟微软就是例证。民间有句话叫“庙小容不下大和尚,水浅藏不了真龙王”,如果庙小非要请大和尚,大和尚没有用武之地就会牢骚满腹,小庙底子薄也经受不起大和尚的吃喝用度,最后一般都是不欢而散,两败俱伤。再者,人才能力的发挥和组织平台的状况有着紧密的联系,大和尚到了小庙里未必就比小和尚强到哪里去!民营企业老板一般对来自外资企业的“空降兵”高管情有独钟。马云曾经认为跟随自己创业的18罗汉,甚至包括自己在内,都是不能满足公司发展需要的“土鳖”,因此在2006年前后引进了一大批国际级人才,但后来这批国际级人才几乎全部“阵亡”。以至于马云后来这样说:“我宁愿公司倒闭,也绝不允许空降兵当阿里的CEO!”任正非对此思路非常清晰,他一方面投入巨资从西方引进管理咨询,另一方面很坚决地对“空降兵”说“NO”。他的理由倒是蛮有意思的,说是华为管理太不规范了,无法消化“空降部队”,只能坚持自力更生的干部路线

相对:对于组织来说,人才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成功学”或者“鸡汤文”总是向大家灌输“是金子总会发光的”这种正能量,但其实也是不负责任的。尼采说这句话时强调的是自身价值的重要性,而不是强调有价值一定会被社会认同。很多人认为经济学是最没有用的学问,因为经济学的很多模型和理论都有很多的假设和前提,没有了假设和前提条件,理论在现实之中就失去了用武之地。以“敢为敢言”著称的经济学家小年甚至建议中欧商学院取消宏观经济这门学科。如果把金子丢进暗无天日的深水下或者淤泥里,是金子也一定不会发光。从这个意义来说,金子能否发光,不仅取决于金子,更取决于金子所在的环境或者平台。梵高的画作并没有变化,但是时代变化以后,梵高画作的价值就变了,梵高也从穷困潦倒的“神经病”变成了光彩照人的艺术家。华为公司CFO孟晚舟2016年在北京大学校园招聘演讲时用清朝梁同书的名句“出处不如聚处”来说明“人才因聚集而产生价值”“选择比天赋重要”。她因此强调:“华为有全球化的平台,华为的训战机制,其作用就是让金子发光。”其实,人力资源从业者有一个比较普遍的认识:只要组织强大,平台完善,不是人才最后也会变成人才。

实用:组织有多种,既有功利性组织,比如以市场经济规则设立的各种公司和企业。也有非功利性组织,比如各种慈善机构、公益组织和公共事业单位。无论何种组织,都必然是由人组成的,都需要管理和运营,都需要人才发挥作用。俗语说得好:“鸡多不下蛋,人多瞎胡乱。”借用一句流行语,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必有套路。没人出来管,肯定一团乱,这就凸显了人才的价值。有种现象叫“乱世出枭雄”,乱世为何出枭雄?是因为只有枭雄出现才会建立新的秩序,乱世才会归于平静。因此,枭雄就是人才。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村里上百户人家只有一个人会写毛笔字,但是这个人也仅仅上过半年私塾而已。每年春节的时候,村里人都带着礼物排队求他写春联。这个人在村民心里,就是人才。大多数美国人都信仰基督教,但是一直以来占据美国统治地位的哲学思想却是实用主义。与其他思想体系相比,实用主义更强调行动和效果。不得不说,美国人才辈出与实用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从美国实用主义哲学集大成者,胡适的老师约翰·杜威教育思想就可以看出。杜威的教育思想其实只有三句话: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有这样务实的教育思想,估计想不出人才都很难。2016年11月,由复旦大学清华大学合作完成的《中国劳动力技能缺口研究报告》则显示,我国新毕业大学生仅70%就业,且毕业半年内离职率达1/3。另外,大学生技能结构与市场脱节严重,对工作满意度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理念和人才培育思想存在问题。

总而言之,相对于组织的需求来说,人才标准只是相对的,需要根据现实状况及发展趋势进行动态调整,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和组织生存发展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