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口岸与开放平台建设现状

口岸与开放平台建设现状

时间:2023-06-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5个口岸开放项目纳入《国家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目前,重庆已初步形成“1+2+7+9”的国家级开放平台体系。开放平台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重庆仅有2个国家一类口岸正式开放,重庆团结村铁路口岸、万州机场为临时开放,果园港一类开放功能尚未正式实现。

口岸与开放平台建设现状

1.重庆口岸建设基本情况

(1)口岸空间布局优化

重庆加快建设立体综合大口岸体系,全市已有7个口岸和13个具有口岸功能的场所,包括江北国际机场、万州机场、重庆港水运口岸和团结村铁路口岸等4个国家一类口岸,万州港水运口岸、涪陵港水运口岸和上清寺国际邮件互换中心等3个国家二类口岸,新港、长寿化工永川理文和江津玖龙纸业码头等4个外贸作业码头,以及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江津综合保税区、涪陵综合保税区、团结村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万州区保税物流中心(A型)、果园保税物流中心(B型)、江北机场保税航油库等9个保税功能区。5个口岸开放项目纳入《国家口岸发展“十三五”规划》。

(2)口岸功能拓展提升。

重庆已建成16项指定口岸或口岸拓展功能,包括汽车整车、冰鲜水产品、水果、肉类、肉牛、食用水生动物、木材和粮食等8类特殊商品进口指定口岸,江北机场口岸入境落地签证签注、5年期台胞证换发、过境72小时免签证、保税航油和进出境免税商店等5项特殊功能,以及保税区内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贸易多元化试点等3项口岸拓展业务试点。江北国际机场航空口岸获批金伯利进程国际证书制度指定实施口岸。

(3)建成国际贸易“单一窗口”。

中国(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于2017年10月底正式上线运行,并实现了关区全覆盖。重庆“单一窗口”建设有政务服务、物流协同、数据服务、特色应用四大板块,规划建设39项功能。当前,重庆“单一窗口”形成一次提交、一口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一键跟踪和一网服务的“六个一”特色,初步实现申报直通、系统联通、信息互通和业务畅通的“四通”目标。

(4)通关便利化水平不断提升。

强化跨部门、跨区域的内陆沿海沿边通关协作,口岸管理相关部门持续推进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的“三互”大通关改革,口岸查验部门持续推进通关通检一体化。重庆已与20多个欧洲国家实现海关关检互认、信息共享、执法互助,形成了“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一卡通”通关模式。实行7×24小时通关保障,完成重庆所有口岸的7×24小时通关全覆盖、所有通关查验的7×24小时全覆盖、重庆市所有外贸业态7×24小时通关全覆盖。建立“三公示”制度,公示口岸收费清单,公示口岸作业时间,公示咨询投诉方式。关区进出口平均通关时间分别缩短至11.28小时、1.05小时,通关时间压缩1/3、合规成本下降5%以上。

2.重庆开放平台建设基本情况

(1)平台体系基本成型。

目前,重庆已初步形成“1+2+7+9”的国家级开放平台体系。其中,“1”是指1个国家级新区,即两江新区;“2”是指中国(重庆)自由贸易试验区(后简称“重庆自贸区”)和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后简称“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7”是指重庆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庆经济技术开发区、万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长寿经济技术开发区、璧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永川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7个国家级经开区和高新区;“9”是指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江津综合保税区和涪陵综合保税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重庆检验检疫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团结村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南彭公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万州保税物流中心(A型)和果园保税物流中心(B型)等4个保税物流中心。

(2)平台功能日益完善。(www.xing528.com)

开放平台重大改革试点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重庆已获批开展贸易多元化试点、跨境贸易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工贸易承接转移示范地、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汽车平行进口试点等重大改革试点。开放平台的创新功能夯实。中新(重庆)互联互通项目已获国家有关部委支持的创新举措57条和新加坡政府对等支持的政策11条,完成首家企业赴新上市。重庆自贸试验区已落实总体方案规划的151项试点任务中的122项,探索形成13个创新典型案例,34个制度创新成果,其中全国首创的案例6个,全国首创的制度创新成果11个。

(3)平台互联互通性不断增强。

重庆果园港进港铁路专用线开通,助力“铁水”联运加快发展,新田、龙头等港口功能日臻完善,长江已成为中国内陆进出口的东向大通道。“陆海新通道”主要物流组织方式均实现常态化开行。截至2018年12月31日,兰渝专列以及“陇渝”“陇桂”“黔桂”“桂陇”“青渝桂新”等多条线路协同发展,共发运“铁海”联运班列805班,目的地覆盖全球71个国家、155个港口。国际铁路联运(重庆—河内)班列累计开行55班,重庆—东盟跨境公路班车累计发车661班次,服务网络从越南、老挝、缅甸延伸至泰国曼谷、柬埔寨金边以及马来西亚和新加坡。兰渝铁路全线贯通,中欧班列(重庆)运行效率逐步提升,西向国际物流通道更加顺畅。经满洲里等口岸的北向国际物流通道试运行。

(4)平台引领作用逐步凸显。

两江新区内陆开放核心功能逐步显现,其实际利用外资的全市占比接近三成。两路寸滩保税港区、西永综合保税区和团结村铁路保税物流中心进出口总额的全市占比达60%以上。截至2018年6月底,重庆自贸试验区新增企业注册16985户,占全市新增企业注册数的比重为9.2%,注册资本总额1375亿元人民币,占全市注册资本总额的比重为13.5%。其中新增外资企业注册293户,占全市新增外资企业注册数的比重为22.1%,注册资本22.4亿美元,占全市的比重为13.1%。同时,重庆自贸试验区引进项目1169个,签订合同(协议)总额4046.5亿元人民币。

3.重庆口岸和开放平台建设存在的问题

(1)口岸开放程度有待提升。

当前,国际经济形势依然复杂多变,贸易保护主义思潮迅速抬头,多边冲突频发,地缘政治风险升温。受大环境影响,以外资和外贸为代表的外向型经济指标发展压力较大,部分口岸经济的发展受阻。目前,重庆仅有2个国家一类口岸正式开放,重庆团结村铁路口岸、万州机场为临时开放,果园港一类开放功能尚未正式实现。进口水果、肉类、粮食指定口岸作用不突出,口岸优势不显著。例如,2017年,重庆口岸共进口肉类产品165批次、货重3824.32吨、货值635.59万美元,而天津口岸全年进口肉类136万吨、货值达29.22亿美元。

(2)平台枢纽集聚功能不强。

尽管目前重庆已出台开放平台协同发展规划,但各开放平台对该规划的落实以及平台之间的规划衔接还不到位,对有效解决各平台功能定位趋同化和业务竞争同质化等问题带来一定困难。铁路客货混行且以客运服务为主,导致干线货运能力偏弱,进港铁路建设的“最后一公里”问题突出。作为长江经济带发展最大阻碍之一的三峡船闸“肠梗阻”问题未得到有效解决,削弱了水运低成本的优势。果园港由于功能分割、保税未能无缝连接,导致国际物流功能偏弱。

(3)体制机制创新仍显不足。

重庆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仍面临较大的压力和挑战,信息、政策孤岛现象突出。重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已上线32项功能,但应用的深度和广度还需深化,运维保障能力待提高。各口岸之间的大通关效率仍然不高,报关自动化、查验和检验程序化、口岸信息化管理等有待逐步完善,陆路口岸与航空口岸、水运口岸等的高效合作和无缝对接尚未真正实现。开放平台在金融政策、国际贸易投资便利化等方面的集成创新力度不够,政策叠加效应未充分显现。“一区多园”软扩张导致政策的空间泛化和政策优势弱化。平台运行机制不够高效。目前重庆开放平台运行机制与专业化、规范化的对外开放平台要求有一定距离,主要表现在运行团队、激励机制、大数据运用、客商服务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不够高效。行政审批一体化水平不高,政务服务的网络化、自主化水平有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