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达国家历史经验:探究成功秘诀

发达国家历史经验:探究成功秘诀

时间:2023-06-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同时,制造业的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又共同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总体面貌。尽管发展中国家生产了大量的产品,但他们的生产设备却多来自德国。与其他欧洲国家实体经济空心化的状况不同,德国制造业一直是整个经济的支柱,这被认为是德国成功的奥秘。[12]日本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真正发展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

发达国家历史经验:探究成功秘诀

在美国从一个依赖欧洲进口经济体转变为超级大国的历史进程中,制造业发挥了巨大作用,特别是在南北战争结束之后,美国迅速开启了工业化进程。而真正促成美国在1865年之后实现飞跃的主要动力在于制造业领域的诸多技术进步,如汽车、飞机、电力、钢铁、通信等方面。正是得益于制造业强国的发展战略,美国顺利度过了包括“大萧条”、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在内的诸多困难时期,成为超级大国。美国政府素来重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的全方位研发工作,通过加大研发投入和多种对科技创新的扶植措施,使技术进步成为美国制造业发展的驱动力。

然而,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美国制造业不断外移,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支柱产业,后者对美国GDP的贡献率则持续下降。在此背景下,虚拟经济迅速兴起,资本从生产性领域流向了金融领域,促成了美国经济“过度金融化导致的金融危机”。危机发生之后,美国各界深刻认识到,富有活力和具有发展前景的经济必然是服务经济和制造经济的结合。从深层次看,服务业几乎总是使用制造业产品并服务于制造业,依赖制造业而存在的。有研究表明,美国制造业每1美元的最终需求,用在制造业为0.55元,用在服务业的达0.45元。[9]

美国的经验似乎说明,制造业在任何时候都是一个现代经济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性不能仅凭对GDP的贡献率所体现,因为GDP是一个数量指标,而非质量指标。同时,制造业的发展取决于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又共同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的总体面貌。

德国直到19世纪30年代才正式开启工业革命,比英国晚了将近70年,1876年德国参加美国费城世界商品博览会的时候,德国制造仍然是劣质品的代名词。1887年,英国议会甚至针对德国修改商标法,规定所有从德国进口产品均需注明“德国制造”字样,以此区分劣质德国货和优质英国货。到20世纪初,德国超越英国和美国成为全球工程机械生产的第一大国。工业全面超越英国,成为新的世界制造中心。

与英美倡导的自由市场经济不同,德国工业化走的是国家主导型市场经济的道路。这主要是受到以弗里德里希·李斯特为代表的历史学派经济学家的影响。李斯特主张对内鼓励经济自由,对外实行贸易保护,认为落后国家应该通过政府干预政策来保护国内不成熟的制造业,即今天所说的“幼稚产业”,但李斯特同时又认为这种政府干预应当是有期限的。德国政府除了在土地改革关税同盟建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还直接投资建设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如加大铁路拨款,修建国有铁路),并通过干预教育(如开办技术大学)和技术研发推动工业发展。李斯特的经济思想在西方世界早已失去吸引力,但在东方世界,李斯特主张的政府计划、政府干预和贸易保护思想在相当长时间内备受掌握着巨大经济资源和重要经济机会的政府集团的青睐。[10](www.xing528.com)

在一百多年的工业化历史中,德国诞生了2300多个世界名牌,根据国际品牌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的2017年全球最具价值品牌100强排行榜,德国的梅塞德斯奔驰宝马、思爱普等10个品牌位列其中,且品牌数量居世界第二位。德国发明专利的数量仅次于美国和日本,同时还有500项工业技术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世界上超过200年历史的企业共5586家,德国就拥有837家,占据全球总量的15%,数量位居全球第二。尽管发展中国家生产了大量的产品,但他们的生产设备却多来自德国。机械制造业作为德国传统优势产业在2003年成为世界最大出口国[11],即使在欧元币值坚挺的时期,德国出口依然强劲。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欧洲经济增长乏力,唯有德国率先走出衰退,学界纷纷探寻德国秘诀。与其他欧洲国家实体经济空心化的状况不同,德国制造业一直是整个经济的支柱,这被认为是德国成功的奥秘。[12]

日本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才真正发展成为发达的工业化国家。日本采取了以对外贸易为主的战略推动工业化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在经济发展初期并没有选择发挥劳动力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作为重点发展产业,而是通过政策扶植发展钢铁、石化、汽车等重化工业,选择以重化工业为主的发展道路。其具体发展过程是先集中人力、物力将煤炭、钢铁、电力等基础工业作为重点发展对象。然后在工业原材料和能源有了保障后,日本开始通过技术引进的方式复兴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造船业等传统制造业,同时开始发展电子、石化等新兴制造业。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制造业全面复兴。20世纪70年代,日本制造业通过应用型研发,发展了汽车制造、机电制造和半导体等制造业。20世纪80年代,日本的汽车、机床、造船业产量占据世界首位,20世纪90年代日本又成为集成电路的最大制造国。[13]随后日本经济开始衰退,经常被形容为“失落的若干年”,但是近年的统计数字显示,日本制造业并未因此而一蹶不振,其整体盈利能力不仅没有衰退,反而在接连不断地刷新历史纪录。2017年,日本制造业大企业的平均利润率已经突破了8%,创造出泡沫经济崩溃以来的最高值,这显示制造业的创新与转型已出现了重要进展。[14]

在追求工业化过程中日本始终坚持认为,制造业既是经济发展的基石,也是技术创新的发源地。作为一个整体,为了促进制造业升级,日本采取了许多政策措施:通过税收、财政等政策支持技术能力的提升和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的产业化;通过改善工作环境、待遇,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在现有教育体系中加大制造业技术普及,从而稳定了劳动力的供给,提升了劳动力的素质等。[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