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条约、秩序与权力制度的重要性

条约、秩序与权力制度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国际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作为国际社会成员认可或达成的规则代表了某个领域的行为准则,对参与国际社会的国家是有影响力的。同时也改变了国家间的竞争方式,在国家间竞争与斗争过程中以条约或和约的方式明确了强势国家对财富分配权的控制。

条约、秩序与权力制度的重要性

军事力量运用的目的在于争夺和控制一定范围内的权力资源,财富的分配便是最重要的一种权力资源。

由于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经济强国必然要求与其经济力量相适应的权力,而逐渐衰微的强国会利用旧的制度权力阻止新兴大国的崛起,其结果就是通过“系统性战争”进而出现新的国际权力机制 (277) 。功能日益增强的国际机制通常是战争的继续,或为巩固战争的胜利成果和拓展有利于自身的利益格局,或为争夺与崛起的经济力量相适应的财富分配权力,或为改善和平衡特定的国际秩序而达成的国际认同。因此,就财富分配权控制与争夺而言,自1500年世界开始步入全球化以来,战争并非强势国家控制财富分配权的最有效的方式(278) ,而凭借军事力量的运用及其后续手段控制世界贸易体系与资本流向,则是一种被遵从的和能自我运转的长效机制。正如杰克·戈德斯通所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贸易与武力侵略像是一对搭档,互相伴生。成功的侵略行为之后总是伴随着贸易的大发展(279) 63

由于国际经济发展不平衡,后起的经济强国必然要求与其经济力量相适应的权力,而逐渐衰微的强国会利用旧的制度权力阻止新兴大国的崛起,其结果就是通过“系统性战争”进而出现新的国际权力机制 (277) 。功能日益增强的国际机制通常是战争的继续,或为巩固战争的胜利成果和拓展有利于自身的利益格局,或为争夺与崛起的经济力量相适应的财富分配权力,或为改善和平衡特定的国际秩序而达成的国际认同。因此,就财富分配权控制与争夺而言,自1500年世界开始步入全球化以来,战争并非强势国家控制财富分配权的最有效的方式(278) ,而凭借军事力量的运用及其后续手段控制世界贸易体系与资本流向,则是一种被遵从的和能自我运转的长效机制。正如杰克·戈德斯通所言,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贸易与武力侵略像是一对搭档,互相伴生。成功的侵略行为之后总是伴随着贸易的大发展(279) 63

在全球化进程中,规范与规则成为调节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杠杆,国际机制成为国际关系的现实范式。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是在国际关系特定领域里各行为主体愿望汇聚而成的一整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280) 186,或有关国际关系特定问题领域的、政府同意建立的有明确规则的制度(281) 4。国际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作为国际社会成员认可或达成的规则代表了某个领域的行为准则,对参与国际社会的国家是有影响力的。通过建立国际行为准则,规范和制约国家的国际行为,在国际行为准则约束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国际机制的关联效应使其能够奖励遵守国际机制的行为,惩罚违反国际机制的行为,从而确立国家的国际机制活动空间 (282)

如果上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其历史意义在于,《和约》标志着现代主权国家体系的形成,基于新的主权和法律平等原则基础上的一个全欧洲的外交体系的建立,以新的国家体系来取代与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相联系的教皇和哈布斯堡家族联合体的领导(283) 24。同时也改变了国家间的竞争方式,在国家间竞争与斗争过程中以条约或和约的方式明确了强势国家对财富分配权的控制。在现代国际体系中,条约作为正式的国际协议对国家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成为“广泛的国际规制中的一个核心结构性元素”(284) 175 。

1713年的《乌得勒支和约》的目标与其说是防范未来战争,还不如说是解决以往的霸权问题,《和约》为大国干预另一个国家的王位继承法树立了一个先例(285) 65、69。《和约》使英国不仅成功地牵制了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力量,而且赢得了像直布罗陀港口及沿海地区,从此以更强大的实力主宰海洋及海上贸易,为英国奠定一个比荷兰更广大、更密集的世界贸易体系创造了条件。

在全球化进程中,规范与规则成为调节国家之间关系的重要杠杆,国际机制成为国际关系的现实范式。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是在国际关系特定领域里各行为主体愿望汇聚而成的一整套明示或默示的原则、规范、规则和决策程序(280) 186,或有关国际关系特定问题领域的、政府同意建立的有明确规则的制度(281) 4。国际机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作为国际社会成员认可或达成的规则代表了某个领域的行为准则,对参与国际社会的国家是有影响力的。通过建立国际行为准则,规范和制约国家的国际行为,在国际行为准则约束的范围内实现自己的最大利益。国际机制的关联效应使其能够奖励遵守国际机制的行为,惩罚违反国际机制的行为,从而确立国家的国际机制活动空间 (282)

如果上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其历史意义在于,《和约》标志着现代主权国家体系的形成,基于新的主权和法律平等原则基础上的一个全欧洲的外交体系的建立,以新的国家体系来取代与神圣罗马帝国和西班牙相联系的教皇和哈布斯堡家族联合体的领导(283) 24。同时也改变了国家间的竞争方式,在国家间竞争与斗争过程中以条约或和约的方式明确了强势国家对财富分配权的控制。在现代国际体系中,条约作为正式的国际协议对国家行为具有重要的制约作用,从而成为“广泛的国际规制中的一个核心结构性元素”(284) 175 。

1713年的《乌得勒支和约》的目标与其说是防范未来战争,还不如说是解决以往的霸权问题,《和约》为大国干预另一个国家的王位继承法树立了一个先例(285) 65、69。《和约》使英国不仅成功地牵制了法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力量,而且赢得了像直布罗陀等港口及沿海地区,从此以更强大的实力主宰海洋及海上贸易,为英国奠定一个比荷兰更广大、更密集的世界贸易体系创造了条件。

1815年的《威尼斯和约》在国际关系史上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建立,使《乌得勒支和约》所巩固的力量均衡体系得以延续,并且英国很好地控制了这一体系的运行。相对于荷兰对世界财富分配权的控制,英国霸权结构下的地缘政治格局出现完全不同的模式。在荷兰霸权时代,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上建立的国家间体系是一个真正的“无政府主义”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没有中心统治者,即使存在着荷兰这样的首位国家。而在英国霸权时期,经“维也纳重新建立的国家间体系,已不再是一个真正无政府主义的体系。在这个新体系中,欧洲力量均衡已经转变为——至少是暂时转变为英国统治非正式的工具”(286) 67。英国将力量均衡视为其对外政策,而非体系 (287) 。在拿破仑战争接近尾声时,英国迅速采取一系列具体行动,以继续保持战争期间获得的控制权:一方面,英国通过新成立的四国同盟(Concert of Europe)这一国际机制来继续支持施行由神圣同盟(Holy Alliance)确定的欧洲大陆专制主义政府,即欧洲力量均衡的任何变更都取决于各大国之间的协商结果(288) 58、111。但另一方面,在欧洲,英国依然主导力量体系来牵制神圣同盟,既靠四国同盟维护欧洲力量均衡,又成功地将战败的、实力已跌入二流的法国纳入大国行列 (289) 。在美洲,英国声称不干涉拉丁美洲事务,并发动美国支持这一原则,后来深化为美国 “门罗主义”(Monroe Dotrine),即欧洲不得干涉美洲事务 (290) ,以此拒绝和对抗神圣同盟恢复对殖民地的统治的图谋。

1815年的《威尼斯和约》在国际关系史上最重要的影响在于,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建立,使《乌得勒支和约》所巩固的力量均衡体系得以延续,并且英国很好地控制了这一体系的运行。相对于荷兰对世界财富分配权的控制,英国霸权结构下的地缘政治格局出现完全不同的模式。在荷兰霸权时代,在《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之上建立的国家间体系是一个真正的“无政府主义”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没有中心统治者,即使存在着荷兰这样的首位国家。而在英国霸权时期,经“维也纳重新建立的国家间体系,已不再是一个真正无政府主义的体系。在这个新体系中,欧洲力量均衡已经转变为——至少是暂时转变为英国统治非正式的工具”(286) 67。英国将力量均衡视为其对外政策,而非体系 (287) 。在拿破仑战争接近尾声时,英国迅速采取一系列具体行动,以继续保持战争期间获得的控制权:一方面,英国通过新成立的四国同盟(Concert of Europe)这一国际机制来继续支持施行由神圣同盟(Holy Alliance)确定的欧洲大陆专制主义政府,即欧洲力量均衡的任何变更都取决于各大国之间的协商结果(288) 58、111。但另一方面,在欧洲,英国依然主导力量体系来牵制神圣同盟,既靠四国同盟维护欧洲力量均衡,又成功地将战败的、实力已跌入二流的法国纳入大国行列 (289) 。在美洲,英国声称不干涉拉丁美洲事务,并发动美国支持这一原则,后来深化为美国 “门罗主义”(Monroe Dotrine),即欧洲不得干涉美洲事务 (290) ,以此拒绝和对抗神圣同盟恢复对殖民地的统治的图谋。

英国在欧洲主导和维护这一力量均衡,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制造了一种“样板效应”,即英国行使主导权(例如海上贸易保护)是为了实现普遍的利益 (291) ,如保护海上贸易、勘测海洋并绘制图表等。这样一来,并没有其他国家去挑战英国的权威。英国始终强化这样的一种观念,即它是代表普遍利益行动,因而西方国家大多心甘情愿接受其主宰 (292) 。英国在1848年废除《谷物法》,次年废除《航海法》,倡导在力量均势下的自由贸易(293) ,牢牢掌握着全球近1/3的贸易,不仅降低了国内商品的价格,也为其他国家购买英国“世界工厂”的商品提供了支付手段,更重要的是将大多数国家拉入英国主导的全球贸易网,强化每个国家在以英国为中心的贸易体系中的共同利益。这一体系日益成为各国资本投向和获取财富的唯一路径,这种“普遍利益”越是被各国所信奉,英国对这一体系财富分配权的控制就越容易,所付出的代价也越低。马汉精辟地指出,英国不会把它的海上力量单纯地建筑在军事基地之上,也不会仅仅建筑在舰船之上,而是建筑在通过战争和和约获得的巨大的贸易优势上(294) 283、289

英国在欧洲主导和维护这一力量均衡,在追求自身利益的同时制造了一种“样板效应”,即英国行使主导权(例如海上贸易保护)是为了实现普遍的利益 (291) ,如保护海上贸易、勘测海洋并绘制图表等。这样一来,并没有其他国家去挑战英国的权威。英国始终强化这样的一种观念,即它是代表普遍利益行动,因而西方国家大多心甘情愿接受其主宰 (292) 。英国在1848年废除《谷物法》,次年废除《航海法》,倡导在力量均势下的自由贸易(293) ,牢牢掌握着全球近1/3的贸易,不仅降低了国内商品的价格,也为其他国家购买英国“世界工厂”的商品提供了支付手段,更重要的是将大多数国家拉入英国主导的全球贸易网,强化每个国家在以英国为中心的贸易体系中的共同利益。这一体系日益成为各国资本投向和获取财富的唯一路径,这种“普遍利益”越是被各国所信奉,英国对这一体系财富分配权的控制就越容易,所付出的代价也越低。马汉精辟地指出,英国不会把它的海上力量单纯地建筑在军事基地之上,也不会仅仅建筑在舰船之上,而是建筑在通过战争和和约获得的巨大的贸易优势上(294) 283、289

从1850年的奥地利关税同盟、1860年的英法贸易协定到当代的欧洲联盟,贸易协定和国际组织作为一个具有明确规范的、有目的的行为体,对主权国家施加越来越显著的影响,改变国家的价值认同和利益目标,导致民族国家无法完全自主、自由地制定财政、金融和贸易等政策。例如,乌拉圭回合之前的关贸总协定虽然不是正式的国际组织,但一直是制定全球贸易规则、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平台。在国际金融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创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既是全球金融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国际金融规则实施的监督者。据WTO官方网站显示,至2016年7月,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正式成为WTO成员方的就达164个。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解体,但制度化的框架并未解构,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主要受美国及其盟友影响甚至控制的世界治理机构的重要性仍然不断增长,例如,自1975年起,G7/G8逐渐成为协调西方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机制,在国际商业活动中受美英商法支配的法律体制始终占据着优势 (295) 。从20世纪80年代发生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到90年代初期与末期分别发生金融危机的墨西哥及东南亚国家,都能看到美国通过IMF要求这些受援国采取紧缩货币、加速市场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等苛刻条件。在这一国际机制框架内,绝大多数后发国家因无法对现有国际机制施加有效影响而始终陷于两难困境:拒绝等同于被边缘化,遵从意味着被盘剥(296) 。这也是广大后发国家强烈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的重要原因。

(1) Gordon Bailey, Noga Gayle. Ideology: StructuringIdentitiesinContemporaryLife, Peterborough, Ontario: Broadview Press,2003.

(2) M.H. Abrams.AGlossaryofLiteraryTermsthesecondedition), ThomsonLearningan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3) Terry Eagleton. Ideology: AnIntroduction, London: Verso,1991.

(4) Robot W. Cox. State, Social Force and World Order, in R. Keohane (ed). NeorealismandItsCritic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5) 例如,葡萄牙依赖坚船利炮,对拉美国家进行了300年的殖民扩张,共运回黄金250万公斤、白银1亿公斤。西班牙在1521年~1560年,共从美洲掠夺黄金16万公斤、白银445万公斤。这种掠夺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短期内成为欧洲的财富高地,但财富主要用于奢侈性消费,例如,西班牙和葡萄牙最繁荣的部门不是工业和制造业,而是印度香料的贸易和其他奢侈性消费的部门,并没有转换为产业技术革新的资本和增加军事力量的投资,因而两国对世界财富分配权的控制十分短暂。

(6) Wallerstein Immanuel. ThePoliticsoftheWorld⁃Economic: TheStates, theMovements, andtheCiviliz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7) George Modelski. LongCyclesinWorldPolitics,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7.pp.37~89.

(8) Hans J. Morgenthau. InDefenseoftheNationalInterest: ACriticalExaminationofAmericanForeignPolic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51.

(9) Martin Wight. PowerPolitics, edited by Hedley Bull and Carsten Holbraad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78.

(10) Robert Gilpin. WarandChangeinWorld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11)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 E.H. Carl. TheTwentyYearsCrisis 1919~1939, London: Macmillan, 1970.

(13) 转引自孔华润:《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4) McNeill, William.ThePursuitofPower: Technology, ArmedForce, andSocietysinceA.D. 1000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2.

(15) 转引自孔华润:《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6) M.M.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三卷):中世纪的经济组织和经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8)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9) 例如在中世纪威尼斯的商业革命初期,水手同时也是桨手、战士和带着自己的货物到外国港口去推销的二流商人。

(20) 道格。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1) M.M.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三卷):中世纪的经济组织和经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 ③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3) 转引自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5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4) Kamen, Henry. TheWarofSuccessioninSpain, 1700~1715, London: Weidenfield and Nicholson, 1969.

(25) 《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6) 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1648~1989年的武装冲突与国际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8) 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29) 吴于廑:《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0) 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31) 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 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33) 转引自马克垚:《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4) 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1648~1989年的武装冲突与国际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 战争缘于俄罗斯谋求黑海的航海与贸易利益。

(36) 英国海军上校罗伯特·詹金斯在议会里声称,在加勒比海域,西班牙海岸警卫队强行登上了他的船只,并把他绑了起来,西班牙上校还用剑割下了他的耳朵。尽管他没有说西班牙人此举的原因,但是当时英西两国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争夺日趋激烈,很容易让议会想到这是西班牙人的挑衅。于是在1739年10月,英国向西班牙宣战。名义上詹金斯的耳朵是战争的导火索,但实际上是列强因抢夺殖民地而发生的冲突。

(37) 战争缘于荷兰主张中立国有权与交战国的一方或若干方展开贸易活动。

(38) 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39) 例如,1553年~1554年间,英国著名的呢绒外贸商艾沙姆家族缴纳的呢绒出口关税就占当年王室收缴的全部减税的1/20。参见陈曦文:《英国16世纪经济变革与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0) 格拉曼:《欧洲经济史》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1)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2) 陈曦文:《英国16世纪经济变革与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3) 斯普纳:《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 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45) Nef, John U. WarandHumanProgres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46)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47) 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8) 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1648~1989年的武装冲突与国际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9) Clark, George N.TheLaterStuarts, 1660—1714, Oxford: Clarendon Press.

(50) Wilson, Charles. ProfitandPower: AStudyofEnglandandDutchWars, London: Longmans, Green, 1957.

(51)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2) 丁一平等:《世界海军史》,海潮出版社2000年版。

(53)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 ②乔万尼·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55) 贡萨罗·波索:《重评永久军事经济理论(下) 》,《国外理论动态》,2011(7)。

(56) 彼得·诺兰:《美国:站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十字路口》,《国外理论动态》,2011(5)。

(57) 苏珊·斯特兰奇:《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8) Robert J. Samuelson, “A War We Can Afford”, Newsweek, September 30,2002.

(59) 简军波、张敬林:《自负帝国的危机:单边主义与霸权合法性的终结》,《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8)。

(60) 阎学通:《和平崛起与保障和平——简论中国崛起的战略与策略》,《国际问题研究》,2004(3)。

(61) Sumit Ganguly, Andrew Scobell and Joseph Chinyong Liow. TheRoutledgeHandbookofAsianSecurity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Handbook, 2010.

(62) M.M.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四卷):16世纪、17世纪不断扩张的欧洲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3) 在15世纪的欧洲,糖是非常稀缺和昂贵的商品。

(64)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 转引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66)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8) 当然也有拓展贸易的意图,但这种贸易是皇家行为,意在互通有无,区别于近代以来以利润为目标的经济行为。

(69)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0) 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1) R. Robertson. Globalization: SocialTheoryandGlobalCulture, London: sage, 1992.

(72)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7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4)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75)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76) M.M.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二卷):中世纪的贸易和工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7)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历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8) 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79)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80) Vilar, Pierre.AHistoryofGoldandMoney, 1450~1920, London: New Left Books,1976.

(81) 张凯:《秘普历史上的“米达”制拉丁美洲史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82) Hemming, John. TheConquestoftheIncas, New York: Harcourt Bace Jovanovich Press, 1970.

(83) 弗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三联书店1992年版。

(84) Day, John. The Great Bullion Famine of the 15th Century, in idem, TheMedievalMarketEconomy, Oxford: Blackwell, 1978.

(85)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6) 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7) 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88) Barrett Ward. World Bullion Flows, 1450—1800, edited by James D. Tracy,RiseoftheMerchantEmpires: Long⁃DistanceTradeintheEarlyModernWorld, 1350—175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89) 查理斯·金德尔伯格:《欧洲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90) 帕尔伯格:《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

(9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92) 弗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3)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4) 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5) Hamilton, Earl J. “American Treasure and Andalusian Prices, 1503~1660”, JournalofEconomicandBusinessHistory ,1, Now,1928, pp.34-35.

(96)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97) 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98)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历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9) 拉尔斯·马格努松:《重商主义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0) 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1) 转引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02) 1580年菲利普二世兼并邻国葡萄牙连同它的殖民地和舰队

(103)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104) 这条贸易线路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其间向亚洲运送了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全部白银的1/3。参见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

(105)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106) 库利舍尔:《欧洲近代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7) G.B.沃纳姆:《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8) 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109) 库利舍尔:《欧洲近代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0) 莱斯利·贝瑟尔:《剑桥拉丁美洲史》第1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111) Rabb, T.K., EnterpriseandEmpire: MerchantandGentryInvestmentintheExpansionofEngland,1575—1630,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112)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13) 科西莫·佩罗塔:《早期西班牙的重商主义:欠发达的首次分析》,拉尔斯·马格努松:《重商主义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4)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5) 转引自科西莫·佩罗塔:《早期西班牙的重商主义:欠发达的首次分析》,拉尔斯·马格努松:《重商主义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6) Hamilton, Earl J. AmericanTreasureandthePriceRevolutioninSpain, 1501~165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117) Hamilton ,Earl J. The History of Prices Before 1750 InternationalCongressofHistoricalSciences,Stockholm, 1960.

(118) 转引自科西莫·佩罗塔:《早期西班牙的重商主义:欠发达的首次分析》,拉尔斯·马格努松:《重商主义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9) Braudel, Fernand. Civilization&Capitalism, 15th ~18thCentury, vol.1,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1.

(120) Vilar, Pierre. AHistoryofGoldandMoney,1450~1920, London: New Left Books, 1969.

(121)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5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2) Brenan, Gerald. TheSpanishLabyrinth: AnAccountoftheSocialandpoliticalBackgroundoftheCivil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0.

(123) Herr, Richard and John H. R. Pont. IberianIdentity: EssaysontheNatureofIdentityofPortugalandSpai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124) Braudel, Fernand. TheMediterraneanandtheMediterraneanWorldintheAgeofPhilipII, vol.2,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5.

(125) Brenan, Gerald.TheSpanishLabyrinth: AnAccountoftheSocialandpoliticalBackgroundoftheCivil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0.

(126) 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27)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8)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5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9)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

(130)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131)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5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32) 转引自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5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33) 例如,1552 年,为同时从所有战线进攻——在意大利、德意志、尼德兰和西班牙,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查理五世供养的军队有 15 万人左右。1574 年,菲利普二世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供养了 146 只大帆船。即使1604 年英西签订和约后,西班牙仍需一支庞大舰队,用以抵御荷兰人的海上进攻,保卫同佛兰德的交通。这些战舰的装备越来越多,费用也越来越昂贵。参见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56-57页。

(134)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5) Rich, C.H.Wilson. TheEconomyofExpandingEuropeinthe 16thand 17thCenturies, London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7.

(136) Aksel E. Christensen.DutchTradetotheBalticabout 1600, Copenhagen: Munksgaard,1941.

(137) S.T.Bindoff. Economic Change: The Greatness of Antwerp, NewCambridgeModernHistory, II, inTheReformation, 1520~1559, London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8.

(138) 转引自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5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39) 转引自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0)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1)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42) ②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3) 1593年,一位荷兰商人格纳从土耳其进口首株郁金香,由于郁金香花是稀缺的进口商品,因而成为财富的符号与象征,很快就引发投机炒作,甚至在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内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1634年,买郁金香的热潮蔓延到中产阶级,随后,在鹿特丹、莱顿等城市也开设了固定的郁金香交易场所。到1636年,郁金香的价格已经涨到了骇人听闻的水平。以一种稀有品种“永远的奥古斯都”为例,一株这种郁金香在1637年2月的价格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或者购买27吨奶酪!1637年2月4日——这个永远被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突然出现集中的大规模抛售郁金香的行为。大量的抛售使得市场陷入了极度恐慌。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如自由落体般地暴跌不止。一周后郁金香的价格平均已经下跌了90%,而那些普通品种的郁金香更是贬得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个洋葱的售价。

(144) 张明之:《“世界工厂”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5) 参见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6) Braudel, Fernand. AfterthoughtsonMaterialLifeandCapitalis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7.

(147) Israel, Jonathan I. DutchPrimacyintheWorldTrade, 1585~1740,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148) ④查转引自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5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49) Violet Barbour. CapitalisminAmsterdaminthe 17thCentury Ann Arbor, Michigan: Ann Arbor Paperbacks, 1963.

(150) Herbert Heaton. EconomicHistoryofEurope, rev. ed, New York: Harper, 1948.

(151) Violet Barbour. CapitalisminAmsterdaminthe 17thCentury Ann Arbor, Michigan: Ann Arbor Paperbacks, 1963.

(152) Israel, Jonathan I. DutchPrimacyintheWorldTrade, 1585~1740,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153) Wilson, Charles. Anglo⁃DutchCommerceandFinancein 18th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1.

(154) Schama, Simon. TheEmbarrassmentofRiches: AnInterpretationoftheDutchCultureoftheGolden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155) Boxer, Charles R.TheDutchSeaborneEmpire, New York: Knopf, 1965.

(156) 转引自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5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57)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8) 转引自杰拉德·M.库特:《历史经济学与重商主义思想在英国的复活:1870~1920》,拉尔斯·马格努松:《重商主义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9)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60) 与此相比较,在工业革命发生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英国封锁技术和熟练工人的外流。

(161) 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2)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4)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65) 详见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166) ⑥参见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7) 乔万尼·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68) 转引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69) Esherick, Joseph. Harvard on China: The Apologetics of Imperialism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4, 1972,4:9~16.

(170) 转引自乔万尼·阿瑞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71) Pomeranz, Kenneth. TheGreatDivergence: Europe, China, andtheMakingoftheModernWorld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172)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3)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74)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评《〈大分岔: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175)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6) Josef Kulischer. AllengmieneWirrtschaftsGeschichte Munchen und Berlin: R.R. Oldenbourg,1928. 

(177) S. S. Kuznets. SecularMovementsinProductionandPrices, New York, 1930.

(178) Pollard, Sidney. PeacefulConquest: TheIndustrializationofEurope, 1760~197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179) E. Wrigley. Continuity, ChanceandChange: TheCharacteroftheIndustrialRevolutioninEngland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80) Phyllis Deane and W. A. Cole. BritishEconomicGrowth, 1688~1957, Cambridge,1964.

(181)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82) 转引自王章辉:《英国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世界历史》,1996(6)。

(183) Lewis Mumford. TechnicsandCivilization, New York:Harcourt,Brace & Co,1934.

(184) 参见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5)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6)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87)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8) Mokyr, Joel. Editor’s Introduction: The New Economic History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BritishIndustrialRevolution: AnEconomicPerspective, edited by Joel Mokyr.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1999.

(189) 转引自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0) Crafts, N. F. R. BritishEconomicGrowthDuringtheIndustrialRevolu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5.

(191) Maddison, A. DynamicForcesinCapitalist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乔万尼·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92)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93) 转引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94) 周世秀:《巴西的“发现”与开拓对欧洲的影响》,黄邦和等:《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5) 迪克森认为是用一套有效的政府信用制度取代了粗制滥造并受王室的随心所欲所制约的制度。参见Dickson, P.G.M. TheFinancialRevolutioninEngland: AStudyintheDevelopmentofPublicCredit, 1688~175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67.

(196) 参见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97) 转引自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8) Landes, David S. TheUnboundPrometheus: TechnologicalChangeandIndustrialDevelopmentinWesternEuropefrom 1750, Cambridge, England: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69.

(199)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0)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1) John Addy. ACoalandIronCommunityintheIndustrialRevolution: 1760~1860, Cambridge, 1968.

(202) 夏炎德:《欧美经济史》,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203) 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04) 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三联书店1993年版。

(205) 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6) 转引自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07) Mathias, Peter. SkillandtheDiffusionofInnovationsfromBritaininthe 18thCentury, in TheTransformationsoftheRoyalHistoricalSociety, 1975.

(208) Landes, David S. TheUnboundPrometheus: TechnologicalChangeandIndustrialDevelopmentinWesternEuropefrom 1750. Cambridge, England: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69.

(209) 沃勒斯坦认为,英国棉纺织业的兴起主要引起了两个方面的变化:“它表明当时世界位居主导地位的工业在生产组织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再者,“它明显与世界市场结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参见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10) 乔治·H.米德:《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211) Landes, David S. TheUnboundPrometheus: TechnologicalChangeandIndustrialDevelopmentinWesternEuropefrom 1750. Cambridge, England: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69.

(212) E. Wrigley. Continuity, ChanceandChange: TheCharacteroftheIndustrialRevolutioninEngland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13)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4)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5) 参见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17) 参见乔治·H.米德:《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2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19) Eversley, D. E. C. The home Marke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England,1750~1780, in E. L. Jones& G.E. Mingay, eds., Land, LaborandPopulationintheIndustrialRevolu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1967.

(220)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221) Steams, Peter N. TheIndustrialRevolutioninWorldHistory, Boulder: Westview Press.1993.

(222) 转引自乔万尼·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223)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4)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225) 转引自Pomeranz, Kenneth. TheGreatDivergence: Europe, China, andtheMakingoftheModernWorld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226)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7) 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伦敦1984年版。

(228) 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9)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3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31) 转引自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2)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33) Toynbee, Arnold. TheIndustrialRevolution, Borton: Beacon Press, 1956.

(234) 乔治·H.米德:《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235) Braudel, Fernand. CivilizationandCapitalism,17~18th, Vol.3, ThePerspectiveoftheWorl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4.

(236) 1813年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被废除,英国工厂生产的廉价棉纺织品恣意打击印度脆弱的手工工业,1850年印度市场占英国全部棉纺织品出口的23%,60年代占31%,到70年代,印度已被最大限度地“去工业化”了。转引自乔万尼·阿瑞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0页。

(237) 以至于有论者言,法国较为软弱的国家机器和英国农民在政治上的相对软弱造成两国相当不同的政治结果。参见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4页、第55、第85页。

(238)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39) 参见W.W.罗斯托:《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40) 参见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1) 参见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上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42) Braudel, Fernand.CivilizationandCapitalism,17~18thVol.3, ThePerspectiveoftheWorl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243) 转引自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44) Crafts, N.F.R. BritishEconomicGrowthduringtheIndustrialRevolution, Oxford: Clarendon, 1985.

(245) Deane, Phyllis. TheFirstIndustrialRevolution. 2nd ed[EB/O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246)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247) Minchenton, W.E. Introdution, In TheGrowthofOverseaTradeinthe 17thand 18thCenturies, edited by W.E. Minchenton, London: Metheun, 1969.

(248) 然而有资料显示,直到鸦片战争时期,英国的平均进口关税率仍高达30%以上。参见林德特等:《国际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49) 里亚·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0) 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51) 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52)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3)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54) 详见李维:《试论英国工业革命和初等教育普及的关系》,《世界历史》,1995(1)。

(25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56) Hartwell,R.M. Introduction, in R.M. Hartwell, ed., TheCausesoftheIndustrialRevolutioninEngland, London: Methuen, 1967.

(257) Chambers, J.D. TheWorkshopoftheWorld: BritishEconomicHistoryfrom 1820~188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258) Church, R.A. TheGreatVictorianBoom: 1850~1873, London: Chelsea House, 1975.

(259) Hobsbawm, E.J. IndustrialandEmpire, ThePelicanEconomicHistoryofBritain, VolumeIII., Harmondworth, Engl.: Penguin,1968.

(260)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6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62)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63)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

(264)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65) M.M.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经济发展:收入、人口及技术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6)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

(267) M.M.波斯坦等:《欧洲经济史(第四卷):16世纪、17世纪不断扩张的欧洲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8) 乔万尼·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269) Skocpol, Theda. StatesandSocialRevolu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70) Duffy, Michael. Soldiers, Sugar, andSeapower: TheBritishExpeditionstotheWestIndiesandtheWarsAgainstRevolutionaryFr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71) Dehio, Ludwig.ThePrecariousBalance: FourCenturiesoftheEuropeanPowerStruggl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2.

(272) McNeil, William. ThePursuitofPower: Technology, ArmedForce, andSocietysinceA.D. 1000,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2.

 Goldstein, Joshua, and David P. Rapkin. After Insularity: Hegemon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Order, Futures23,9:935-959, 1991.

(273) M.M.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经济发展:收入、人口及技术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4) 英国工业比欧洲其他国家工业具有的优势并非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性,而是在技术进步发生后的产业化、商业化开发,即其工业的敏捷反应及其快速连续采用来自任何地方的发明的能力。因为对工业生产而言,“(致命的技术障碍)不存在于科学,而在于工程学”。参见Mathias, Peter. Skill and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from Britain in the 18th Century TheTransformationsoftheRoyalHistoricalSociety London: Methuen,1975. p.33.

(275) M.M.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经济发展:收入、人口及技术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77) 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78) 如前文所述,依赖坚船利炮,葡萄牙对拉美国家300年的殖民扩张中,共运回黄金250万公斤、白银1亿公斤。西班牙在1521年~1560年,共从美洲掠夺黄金16万公斤、白银445万公斤。这种掠夺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短期内成为欧洲的财富高地,但由于财富主要用于奢侈性消费,例如西班牙和葡萄牙最繁荣的部门不是工业和制造业,而是印度香料的贸易和其他奢侈性消费的部门,并没有转换为产业技术革新的资本和增加军事力量的投资,因而对世界财富分配权的控制十分短暂。

(279)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历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80) Stephen D. Krasner.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Vol. 36, 1982, p.186.

(281) Robert Keohane.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andStatePower: Essaysin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282) 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3) 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1648~1989年的武装冲突与国际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4) Abram Chayes and Antonia Handler Chayes. On Compliance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Vol.47, No.2,Spring 1993, p.175.

(285) 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1648~1989年的武装冲突与国际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6) 乔万尼·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287) Polanyi, Karl. TheGreatTransformation: ThePoliticalandEconomicoriginsofOurTime, Boston: Beacon Press, 1957.

(288) Weigall, David. BritainandtheWorld, 1815~1986: ADictiona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 New York: B. T. Batsford, 1987.

(289) Kissinger, Henry. AWorldRestored: EuropeanafterNapoleon: ThePoliticsofConservatisminRevolutionaryAge, New York: Grosset and Dunlap, 1964.

(290) Aguilar, Alonso. Pan⁃AmericanismfromMonroetothePresent; AViewfromtheOtherSide,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68.(www.xing528.com)

(291) 乔万尼·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292)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293) 一国在获得霸权地位后即奉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是霸权国占有最领先的技术,最具比较利益优势,因而成为最大受惠国。但自由贸易难以阻碍技术知识的外溢与传播,其他国家可能蚕食霸权国生产率优势的物质基础,进而再度引发各国间的激烈争夺,而“国际承诺太多、军事费用过大,因而形成了帝国战线太长的现象,直到最后被完全拖垮”,导致霸权国走向衰落和国家间关系的重组。由此,通过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来维持既有的国际秩序成为霸权国家的重要选择。参见Immanuel Wallerstein. ThePoliticsoftheWorldEconom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p45;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624页.

(294) 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295) Sassen, Saskia. LostingContral? SovereigntyinaAgeofGlobaliz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pp. 12~21.

(296) 张明之、毛丰付:《论全球经济协调机制的层次与国家利益》,《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6)。

从1850年的奥地利关税同盟、1860年的英法贸易协定到当代的欧洲联盟,贸易协定和国际组织作为一个具有明确规范的、有目的的行为体,对主权国家施加越来越显著的影响,改变国家的价值认同和利益目标,导致民族国家无法完全自主、自由地制定财政、金融和贸易等政策。例如,乌拉圭回合之前的关贸总协定虽然不是正式的国际组织,但一直是制定全球贸易规则、推进全球贸易自由化的主要平台。在国际金融领域,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创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既是全球金融规则的制定者,也是国际金融规则实施的监督者。据WTO官方网站显示,至2016年7月,全世界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已正式成为WTO成员方的就达164个。尽管布雷顿森林体系已经解体,但制度化的框架并未解构,即以外汇自由化、资本自由化和贸易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多边经济制度构成资本主义集团的核心内容,主要受美国及其盟友影响甚至控制的世界治理机构的重要性仍然不断增长,例如,自1975年起,G7/G8逐渐成为协调西方乃至世界经济的重要机制,在国际商业活动中受美英商法支配的法律体制始终占据着优势 (295) 。从20世纪80年代发生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到90年代初期与末期分别发生金融危机的墨西哥及东南亚国家,都能看到美国通过IMF要求这些受援国采取紧缩货币、加速市场开放和贸易自由化等苛刻条件。在这一国际机制框架内,绝大多数后发国家因无法对现有国际机制施加有效影响而始终陷于两难困境:拒绝等同于被边缘化,遵从意味着被盘剥(296) 。这也是广大后发国家强烈要求改变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秩序的重要原因。

(1) Gordon Bailey, Noga Gayle. Ideology: StructuringIdentitiesinContemporaryLife, Peterborough, Ontario: Broadview Press,2003.

(2) M.H. Abrams.AGlossaryofLiteraryTermsthesecondedition), ThomsonLearningand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3) Terry Eagleton. Ideology: AnIntroduction, London: Verso,1991.

(4) Robot W. Cox. State, Social Force and World Order, in R. Keohane (ed). NeorealismandItsCritics,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86.

(5) 例如,葡萄牙依赖坚船利炮,对拉美国家进行了300年的殖民扩张,共运回黄金250万公斤、白银1亿公斤。西班牙在1521年~1560年,共从美洲掠夺黄金16万公斤、白银445万公斤。这种掠夺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短期内成为欧洲的财富高地,但财富主要用于奢侈性消费,例如,西班牙和葡萄牙最繁荣的部门不是工业和制造业,而是印度香料的贸易和其他奢侈性消费的部门,并没有转换为产业技术革新的资本和增加军事力量的投资,因而两国对世界财富分配权的控制十分短暂。

(6) Wallerstein Immanuel. ThePoliticsoftheWorld⁃Economic: TheStates, theMovements, andtheCiviliza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4.

(7) George Modelski. LongCyclesinWorldPolitics, Washington D.C: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 1987.pp.37~89.

(8) Hans J. Morgenthau. InDefenseoftheNationalInterest: ACriticalExaminationofAmericanForeignPolicy,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51.

(9) Martin Wight. PowerPolitics, edited by Hedley Bull and Carsten Holbraad Leicester: Leicester University Press, 1978.

(10) Robert Gilpin. WarandChangeinWorldPolitic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

(11) 罗伯特·基欧汉、约瑟夫·奈:《权力与相互依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2) E.H. Carl. TheTwentyYearsCrisis 1919~1939, London: Macmillan, 1970.

(13) 转引自孔华润:《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4) McNeill, William.ThePursuitofPower: Technology, ArmedForce, andSocietysinceA.D. 1000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2.

(15) 转引自孔华润:《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下)》,新华出版社2004年版。

(16) M.M.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三卷):中世纪的经济组织和经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17)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8)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9) 例如在中世纪威尼斯的商业革命初期,水手同时也是桨手、战士和带着自己的货物到外国港口去推销的二流商人。

(20) 道格。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1) M.M.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三卷):中世纪的经济组织和经济政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2) ③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23) 转引自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5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4) Kamen, Henry. TheWarofSuccessioninSpain, 1700~1715, London: Weidenfield and Nicholson, 1969.

(25) 《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6) 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1648~1989年的武装冲突与国际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7)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8) 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29) 吴于廑:《十五十六世纪东西方历史初学集》,武汉大学出版社1986年版。

(30) 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31) 斯皮格尔:《经济思想的成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32) 约翰·希克斯:《经济史理论》,商务印书馆1987年版。

(33) 转引自马克垚:《世界历史:中古部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34) 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1648~1989年的武装冲突与国际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5) 战争缘于俄罗斯谋求黑海的航海与贸易利益。

(36) 英国海军上校罗伯特·詹金斯在议会里声称,在加勒比海域,西班牙海岸警卫队强行登上了他的船只,并把他绑了起来,西班牙上校还用剑割下了他的耳朵。尽管他没有说西班牙人此举的原因,但是当时英西两国对拉丁美洲殖民地的争夺日趋激烈,很容易让议会想到这是西班牙人的挑衅。于是在1739年10月,英国向西班牙宣战。名义上詹金斯的耳朵是战争的导火索,但实际上是列强因抢夺殖民地而发生的冲突。

(37) 战争缘于荷兰主张中立国有权与交战国的一方或若干方展开贸易活动。

(38) 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39) 例如,1553年~1554年间,英国著名的呢绒外贸商艾沙姆家族缴纳的呢绒出口关税就占当年王室收缴的全部减税的1/20。参见陈曦文:《英国16世纪经济变革与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0) 格拉曼:《欧洲经济史》第2卷,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41)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42) 陈曦文:《英国16世纪经济变革与政策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43) 斯普纳:《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3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44) 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45) Nef, John U. WarandHumanProgres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2.

(46)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47) 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48) 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1648~1989年的武装冲突与国际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9) Clark, George N.TheLaterStuarts, 1660—1714, Oxford: Clarendon Press.

(50) Wilson, Charles. ProfitandPower: AStudyofEnglandandDutchWars, London: Longmans, Green, 1957.

(51)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52) 丁一平等:《世界海军史》,海潮出版社2000年版。

(53)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54) ②乔万尼·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55) 贡萨罗·波索:《重评永久军事经济理论(下) 》,《国外理论动态》,2011(7)。

(56) 彼得·诺兰:《美国:站在资本主义全球化的十字路口》,《国外理论动态》,2011(5)。

(57) 苏珊·斯特兰奇:《国际政治经济学导论——国家与市场》,经济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58) Robert J. Samuelson, “A War We Can Afford”, Newsweek, September 30,2002.

(59) 简军波、张敬林:《自负帝国的危机:单边主义与霸权合法性的终结》,《世界经济与政治》,2003(8)。

(60) 阎学通:《和平崛起与保障和平——简论中国崛起的战略与策略》,《国际问题研究》,2004(3)。

(61) Sumit Ganguly, Andrew Scobell and Joseph Chinyong Liow. TheRoutledgeHandbookofAsianSecurityStudies, London: Routledge Handbook, 2010.

(62) M.M.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四卷):16世纪、17世纪不断扩张的欧洲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63) 在15世纪的欧洲,糖是非常稀缺和昂贵的商品。

(64) 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65) 转引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66)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67)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68) 当然也有拓展贸易的意图,但这种贸易是皇家行为,意在互通有无,区别于近代以来以利润为目标的经济行为。

(69)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70) 汤因比:《文明经受着考验》,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71) R. Robertson. Globalization: SocialTheoryandGlobalCulture, London: sage, 1992.

(72)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92年版。

(7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74)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75)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76) M.M.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二卷):中世纪的贸易和工业》,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77)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历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78) 弗兰克:《白银资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版。

(79)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80) Vilar, Pierre.AHistoryofGoldandMoney, 1450~1920, London: New Left Books,1976.

(81) 张凯:《秘普历史上的“米达”制拉丁美洲史论文集》,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82) Hemming, John. TheConquestoftheIncas, New York: Harcourt Bace Jovanovich Press, 1970.

(83) 弗尔南·布罗代尔:《15至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三联书店1992年版。

(84) Day, John. The Great Bullion Famine of the 15th Century, in idem, TheMedievalMarketEconomy, Oxford: Blackwell, 1978.

(85)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86) 平乔维奇:《产权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87) 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88) Barrett Ward. World Bullion Flows, 1450—1800, edited by James D. Tracy,RiseoftheMerchantEmpires: Long⁃DistanceTradeintheEarlyModernWorld, 1350—1750,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89) 查理斯·金德尔伯格:《欧洲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1991年版。

(90) 帕尔伯格:《通货膨胀的历史与分析》,中国发展出版社1998年版。

(91) 亚当·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上卷,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

(92) 弗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上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3)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94) 费尔南·布罗代尔:《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中海世界》第2卷,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

(95) Hamilton, Earl J. “American Treasure and Andalusian Prices, 1503~1660”, JournalofEconomicandBusinessHistory ,1, Now,1928, pp.34-35.

(96) 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97) 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98)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历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99) 拉尔斯·马格努松:《重商主义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00) 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101) 转引自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02) 1580年菲利普二世兼并邻国葡萄牙连同它的殖民地和舰队。

(103)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104) 这条贸易线路一直持续到19世纪初,其间向亚洲运送了西班牙的美洲殖民地全部白银的1/3。参见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

(105)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106) 库利舍尔:《欧洲近代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07) G.B.沃纳姆:《新编剑桥世界近代史》第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年版。

(108) 米歇尔·博德:《资本主义史1500~1980》,东方出版社1986年版。

(109) 库利舍尔:《欧洲近代经济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110) 莱斯利·贝瑟尔:《剑桥拉丁美洲史》第1卷,经济管理出版社1997年版。

(111) Rabb, T.K., EnterpriseandEmpire: MerchantandGentryInvestmentintheExpansionofEngland,1575—1630,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7.

(112) 约瑟夫·熊彼特:《经济分析史》第1卷,商务印书馆1991年版。

(113) 科西莫·佩罗塔:《早期西班牙的重商主义:欠发达的首次分析》,拉尔斯·马格努松:《重商主义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4)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15) 转引自科西莫·佩罗塔:《早期西班牙的重商主义:欠发达的首次分析》,拉尔斯·马格努松:《重商主义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6) Hamilton, Earl J. AmericanTreasureandthePriceRevolutioninSpain, 1501~1650,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117) Hamilton ,Earl J. The History of Prices Before 1750 InternationalCongressofHistoricalSciences,Stockholm, 1960.

(118) 转引自科西莫·佩罗塔:《早期西班牙的重商主义:欠发达的首次分析》,拉尔斯·马格努松:《重商主义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19) Braudel, Fernand. Civilization&Capitalism, 15th ~18thCentury, vol.1, New York: Harper & Row, 1981.

(120) Vilar, Pierre. AHistoryofGoldandMoney,1450~1920, London: New Left Books, 1969.

(121)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5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2) Brenan, Gerald. TheSpanishLabyrinth: AnAccountoftheSocialandpoliticalBackgroundoftheCivil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0.

(123) Herr, Richard and John H. R. Pont. IberianIdentity: EssaysontheNatureofIdentityofPortugalandSpain,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9.

(124) Braudel, Fernand. TheMediterraneanandtheMediterraneanWorldintheAgeofPhilipII, vol.2, New York: Harper & Row, 1975.

(125) Brenan, Gerald.TheSpanishLabyrinth: AnAccountoftheSocialandpoliticalBackgroundoftheCivilWar,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0.

(126) 张宇燕、高程:《美洲金银和西方世界的兴起》,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

(127)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28)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5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29)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上》,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

(130)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131)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5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32) 转引自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5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33) 例如,1552 年,为同时从所有战线进攻——在意大利、德意志、尼德兰和西班牙,在大西洋和地中海——查理五世供养的军队有 15 万人左右。1574 年,菲利普二世在地中海和大西洋供养了 146 只大帆船。即使1604 年英西签订和约后,西班牙仍需一支庞大舰队,用以抵御荷兰人的海上进攻,保卫同佛兰德的交通。这些战舰的装备越来越多,费用也越来越昂贵。参见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第56-57页。

(134)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35) Rich, C.H.Wilson. TheEconomyofExpandingEuropeinthe 16thand 17thCenturies, London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7.

(136) Aksel E. Christensen.DutchTradetotheBalticabout 1600, Copenhagen: Munksgaard,1941.

(137) S.T.Bindoff. Economic Change: The Greatness of Antwerp, NewCambridgeModernHistory, II, inTheReformation, 1520~1559, London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58.

(138) 转引自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5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39) 转引自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0)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1) 道格拉斯·诺思,罗伯特·托马斯:《西方世界的兴起》,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

(142) ②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2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43) 1593年,一位荷兰商人格纳从土耳其进口首株郁金香,由于郁金香花是稀缺的进口商品,因而成为财富的符号与象征,很快就引发投机炒作,甚至在阿姆斯特丹的证券交易所内开设了固定的交易市场。1634年,买郁金香的热潮蔓延到中产阶级,随后,在鹿特丹、莱顿等城市也开设了固定的郁金香交易场所。到1636年,郁金香的价格已经涨到了骇人听闻的水平。以一种稀有品种“永远的奥古斯都”为例,一株这种郁金香在1637年2月的价格足以买下阿姆斯特丹运河边的一幢豪宅,或者购买27吨奶酪!1637年2月4日——这个永远被载入史册的日子,这一天突然出现集中的大规模抛售郁金香的行为。大量的抛售使得市场陷入了极度恐慌。郁金香球茎的价格如自由落体般地暴跌不止。一周后郁金香的价格平均已经下跌了90%,而那些普通品种的郁金香更是贬得一文不值,甚至不如一个洋葱的售价。

(144) 张明之:《“世界工厂”变迁》,江苏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145) 参见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46) Braudel, Fernand. AfterthoughtsonMaterialLifeandCapitalism, Baltimor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1977.

(147) Israel, Jonathan I. DutchPrimacyintheWorldTrade, 1585~1740,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148) ④查转引自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5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49) Violet Barbour. CapitalisminAmsterdaminthe 17thCentury Ann Arbor, Michigan: Ann Arbor Paperbacks, 1963.

(150) Herbert Heaton. EconomicHistoryofEurope, rev. ed, New York: Harper, 1948.

(151) Violet Barbour. CapitalisminAmsterdaminthe 17thCentury Ann Arbor, Michigan: Ann Arbor Paperbacks, 1963.

(152) Israel, Jonathan I. DutchPrimacyintheWorldTrade, 1585~1740, Oxford: Clarendon Press, 1989.

(153) Wilson, Charles. Anglo⁃DutchCommerceandFinancein 18thCentu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41.

(154) Schama, Simon. TheEmbarrassmentofRiches: AnInterpretationoftheDutchCultureoftheGoldenAge,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8.

(155) Boxer, Charles R.TheDutchSeaborneEmpire, New York: Knopf, 1965.

(156) 转引自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5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57)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158) 转引自杰拉德·M.库特:《历史经济学与重商主义思想在英国的复活:1870~1920》,拉尔斯·马格努松:《重商主义经济学》,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159)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60) 与此相比较,在工业革命发生后相当长的时期内,英国封锁技术和熟练工人的外流。

(161) 亚当·斯密:《国富论》,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2)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6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164)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65) 详见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中国经济出版社1989年版。

(166) ⑥参见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167) 乔万尼·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68) 转引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69) Esherick, Joseph. Harvard on China: The Apologetics of Imperialism Bulletin of Concerned Asian Scholars 4, 1972,4:9~16.

(170) 转引自乔万尼·阿瑞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71) Pomeranz, Kenneth. TheGreatDivergence: Europe, China, andtheMakingoftheModernWorld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0. 

(172)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173)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74) 崔之元:《生态缓解,奴隶制与英国工业革命——评《〈大分岔:中国,欧洲与现代世界经济的形成〉》。

(175)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76) Josef Kulischer. AllengmieneWirrtschaftsGeschichte Munchen und Berlin: R.R. Oldenbourg,1928. 

(177) S. S. Kuznets. SecularMovementsinProductionandPrices, New York, 1930.

(178) Pollard, Sidney. PeacefulConquest: TheIndustrializationofEurope, 1760~1970,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1.

(179) E. Wrigley. Continuity, ChanceandChange: TheCharacteroftheIndustrialRevolutioninEngland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180) Phyllis Deane and W. A. Cole. BritishEconomicGrowth, 1688~1957, Cambridge,1964.

(181)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182) 转引自王章辉:《英国工业化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世界历史》,1996(6)。

(183) Lewis Mumford. TechnicsandCivilization, New York:Harcourt,Brace & Co,1934.

(184) 参见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185)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6)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187)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88) Mokyr, Joel. Editor’s Introduction: The New Economic History and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BritishIndustrialRevolution: AnEconomicPerspective, edited by Joel Mokyr. Boulder Colo.: Westview Press,1999.

(189) 转引自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0) Crafts, N. F. R. BritishEconomicGrowthDuringtheIndustrialRevolution, Oxford: Clarendon Press,1985.

(191) Maddison, A. DynamicForcesinCapitalistDevelopment,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1.

 乔万尼·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192) 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93) 转引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中央编译出版社2000年版。

(194) 周世秀:《巴西的“发现”与开拓对欧洲的影响》,黄邦和等:《通向现代世界的500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195) 迪克森认为是用一套有效的政府信用制度取代了粗制滥造并受王室的随心所欲所制约的制度。参见Dickson, P.G.M. TheFinancialRevolutioninEngland: AStudyintheDevelopmentofPublicCredit, 1688~1756,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1967.

(196) 参见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197) 转引自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198) Landes, David S. TheUnboundPrometheus: TechnologicalChangeandIndustrialDevelopmentinWesternEuropefrom 1750, Cambridge, England: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69.

(199)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00)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01) John Addy. ACoalandIronCommunityintheIndustrialRevolution: 1760~1860, Cambridge, 1968.

(202) 夏炎德:《欧美经济史》,上海三联书店1991年版。

(203) 考特:《简明英国经济史》,商务印书馆1992年版。

(204) 布罗代尔:《15~18世纪的物质文明、经济和资本主义》第1卷,三联书店1993年版。

(205) 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06) 转引自查尔斯·P.金德尔伯格:《世界经济霸权:1500~1990》,商务印书馆2003年版。

(207) Mathias, Peter. SkillandtheDiffusionofInnovationsfromBritaininthe 18thCentury, in TheTransformationsoftheRoyalHistoricalSociety, 1975.

(208) Landes, David S. TheUnboundPrometheus: TechnologicalChangeandIndustrialDevelopmentinWesternEuropefrom 1750. Cambridge, England: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69.

(209) 沃勒斯坦认为,英国棉纺织业的兴起主要引起了两个方面的变化:“它表明当时世界位居主导地位的工业在生产组织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再者,“它明显与世界市场结构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参见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10) 乔治·H.米德:《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211) Landes, David S. TheUnboundPrometheus: TechnologicalChangeandIndustrialDevelopmentinWesternEuropefrom 1750. Cambridge, England: At the University Press, 1969.

(212) E. Wrigley. Continuity, ChanceandChange: TheCharacteroftheIndustrialRevolutioninEngland Cambridge, Eng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8.

(213)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14)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15) 参见托马斯·K·麦格劳:《现代资本主义——三次工业革命中的成功者》,江苏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1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17) 参见乔治·H.米德:《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21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219) Eversley, D. E. C. The home Market and Economic Growth in England,1750~1780, in E. L. Jones& G.E. Mingay, eds., Land, LaborandPopulationintheIndustrialRevolution, London: Edward Arnold, 1967.

(220)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221) Steams, Peter N. TheIndustrialRevolutioninWorldHistory, Boulder: Westview Press.1993.

(222) 转引自乔万尼·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223) 艾瑞克·霍布斯鲍姆:《革命的年代》,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24)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225) 转引自Pomeranz, Kenneth. TheGreatDivergence: Europe, China, andtheMakingoftheModernWorldEconomy,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0.

(226)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27) 布里格斯:《英国社会史》,伦敦1984年版。

(228) 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29)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30)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31) 转引自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32)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33) Toynbee, Arnold. TheIndustrialRevolution, Borton: Beacon Press, 1956.

(234) 乔治·H.米德:《十九世纪的思想运动》,中国城市出版社2003年版。

(235) Braudel, Fernand. CivilizationandCapitalism,17~18th, Vol.3, ThePerspectiveoftheWorl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1984.

(236) 1813年东印度公司的垄断被废除,英国工厂生产的廉价棉纺织品恣意打击印度脆弱的手工工业,1850年印度市场占英国全部棉纺织品出口的23%,60年代占31%,到70年代,印度已被最大限度地“去工业化”了。转引自乔万尼·阿瑞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第130页。

(237) 以至于有论者言,法国较为软弱的国家机器和英国农民在政治上的相对软弱造成两国相当不同的政治结果。参见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14页、第55、第85页。

(238)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39) 参见W.W.罗斯托:《这一切是怎么开始的》,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40) 参见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241) 参见斯塔夫里亚诺斯:《全球分裂》上卷,商务印书馆1995年版。

(242) Braudel, Fernand.CivilizationandCapitalism,17~18thVol.3, ThePerspectiveoftheWorld, New York: Harper and Row.

(243) 转引自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44) Crafts, N.F.R. BritishEconomicGrowthduringtheIndustrialRevolution, Oxford: Clarendon, 1985.

(245) Deane, Phyllis. TheFirstIndustrialRevolution. 2nd ed[EB/OL].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246) 亚当·斯密:《国富论:下》,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版。

(247) Minchenton, W.E. Introdution, In TheGrowthofOverseaTradeinthe 17thand 18thCenturies, edited by W.E. Minchenton, London: Metheun, 1969.

(248) 然而有资料显示,直到鸦片战争时期,英国的平均进口关税率仍高达30%以上。参见林德特等:《国际经济学》,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版。

(249) 里亚·格林菲尔德:《资本主义精神——民族主义与经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250) 戴维·S.兰德斯:《国富国穷》,新华出版社2001年版。

(251) 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3卷,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252) 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53)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

(254) 详见李维:《试论英国工业革命和初等教育普及的关系》,《世界历史》,1995(1)。

(255)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56) Hartwell,R.M. Introduction, in R.M. Hartwell, ed., TheCausesoftheIndustrialRevolutioninEngland, London: Methuen, 1967.

(257) Chambers, J.D. TheWorkshopoftheWorld: BritishEconomicHistoryfrom 1820~1880,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258) Church, R.A. TheGreatVictorianBoom: 1850~1873, London: Chelsea House, 1975.

(259) Hobsbawm, E.J. IndustrialandEmpire, ThePelicanEconomicHistoryofBritain, VolumeIII., Harmondworth, Engl.: Penguin,1968.

(260) 保尔·芒图:《十八世纪产业革命——英国近代大工业初期的概况》,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26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62)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63)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

(264)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现代世界体系》第1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265) M.M.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经济发展:收入、人口及技术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66)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3年版。

(267) M.M.波斯坦等:《欧洲经济史(第四卷):16世纪、17世纪不断扩张的欧洲经济》,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268) 乔万尼·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269) Skocpol, Theda. StatesandSocialRevolutions,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270) Duffy, Michael. Soldiers, Sugar, andSeapower: TheBritishExpeditionstotheWestIndiesandtheWarsAgainstRevolutionaryFrance,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87.

(271) Dehio, Ludwig.ThePrecariousBalance: FourCenturiesoftheEuropeanPowerStruggle, New York: Alfred A Knopf, 1962.

(272) McNeil, William. ThePursuitofPower: Technology, ArmedForce, andSocietysinceA.D. 1000,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82.

 Goldstein, Joshua, and David P. Rapkin. After Insularity: Hegemony and the Future of the World Order, Futures23,9:935-959, 1991.

(273) M.M.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经济发展:收入、人口及技术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4) 英国工业比欧洲其他国家工业具有的优势并非源于科学技术创新性,而是在技术进步发生后的产业化、商业化开发,即其工业的敏捷反应及其快速连续采用来自任何地方的发明的能力。因为对工业生产而言,“(致命的技术障碍)不存在于科学,而在于工程学”。参见Mathias, Peter. Skill and the Diffusion of Innovations from Britain in the 18th Century TheTransformationsoftheRoyalHistoricalSociety London: Methuen,1975. p.33.

(275) M.M.波斯坦等:《剑桥欧洲经济史(第六卷):工业革命及其以后的经济发展:收入、人口及技术变迁》,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76)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77) 罗伯特·吉尔平:《国际关系政治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

(278) 如前文所述,依赖坚船利炮,葡萄牙对拉美国家300年的殖民扩张中,共运回黄金250万公斤、白银1亿公斤。西班牙在1521年~1560年,共从美洲掠夺黄金16万公斤、白银445万公斤。这种掠夺使西班牙和葡萄牙在短期内成为欧洲的财富高地,但由于财富主要用于奢侈性消费,例如西班牙和葡萄牙最繁荣的部门不是工业和制造业,而是印度香料的贸易和其他奢侈性消费的部门,并没有转换为产业技术革新的资本和增加军事力量的投资,因而对世界财富分配权的控制十分短暂。

(279) 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历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浙江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80) Stephen D. Krasner. Structural Causes and Regime Consequences: Regimes As Intervening Variables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Vol. 36, 1982, p.186.

(281) Robert Keohane.InternationalInstitutionsandStatePower: Essaysin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 Boulder: Westview Press, 1989.

(282) 秦亚青:《霸权体系与国际冲突》,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83) 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1648~1989年的武装冲突与国际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4) Abram Chayes and Antonia Handler Chayes. On Compliance InternationalOrganization, Vol.47, No.2,Spring 1993, p.175.

(285) 卡列维·霍尔斯蒂:《和平与战争:1648~1989年的武装冲突与国际秩序》,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86) 乔万尼·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287) Polanyi, Karl. TheGreatTransformation: ThePoliticalandEconomicoriginsofOurTime, Boston: Beacon Press, 1957.

(288) Weigall, David. BritainandtheWorld, 1815~1986: ADictionaryofInternationalRelations, New York: B. T. Batsford, 1987.

(289) Kissinger, Henry. AWorldRestored: EuropeanafterNapoleon: ThePoliticsofConservatisminRevolutionaryAge, New York: Grosset and Dunlap, 1964.

(290) Aguilar, Alonso. Pan⁃AmericanismfromMonroetothePresent; AViewfromtheOtherSide,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1968.

(291) 乔万尼·阿瑞吉等:《现代世界体系的混沌与治理》,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年版。

(292)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

(293) 一国在获得霸权地位后即奉行自由贸易政策的原因是霸权国占有最领先的技术,最具比较利益优势,因而成为最大受惠国。但自由贸易难以阻碍技术知识的外溢与传播,其他国家可能蚕食霸权国生产率优势的物质基础,进而再度引发各国间的激烈争夺,而“国际承诺太多、军事费用过大,因而形成了帝国战线太长的现象,直到最后被完全拖垮”,导致霸权国走向衰落和国家间关系的重组。由此,通过国际条约和国际组织来维持既有的国际秩序成为霸权国家的重要选择。参见Immanuel Wallerstein. ThePoliticsoftheWorldEconom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4. p45;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求实出版社1988年版,第624页.

(294) A.T.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解放军出版社2004年版。

(295) Sassen, Saskia. LostingContral? SovereigntyinaAgeofGlobalization.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96.pp. 12~21.

(296) 张明之、毛丰付:《论全球经济协调机制的层次与国家利益》,《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5(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