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入场景,探索供给侧的价值

深入场景,探索供给侧的价值

时间:2023-06-1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这两个因素相辅相成,导致了目前的结果——做平台型产品,要为供给侧的质量做出品牌背书,单纯撮合的意义不大了。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说,平台类产品的供给侧也已经逐步往独立品牌产品的方向演进了。如何权衡这两个角色定位的关系,成了如何做供给侧的重要逻辑判断。确认我们的产品属于何种类型的供给方法,就可以确认我们该怎么做供给侧的画像。

深入场景,探索供给侧的价值

如果我们把用户定义为狭义上的产品和服务的最终使用者,那供给侧通常分为两种情况:

·单向提供功能和服务的产品,供给侧就是如何制造产品和提供服务的团队及资源,我们可以称之为独立品牌产品;

·多方撮合的平台型产品,供给侧就不仅包括平台本身所需的团队和资源,还包括撮合的非狭义用户之外的用户,比如商家或者服务者,我们可以称之为平台类产品。

这两种供给方法有本质的区别,供给逻辑和产品落地方法也有极大的差别。

独立品牌产品常见的有:

·百度搜索,提供搜索服务;

·微信,提供通信功能;

·腾讯视频、爱奇艺,提供视频娱乐服务。

平台类的产品常见的有:

·淘宝、天猫,撮合商家和消费者;

·微信公众平台,撮合公众号作者和读者;(www.xing528.com)

·滴滴出行,撮合司机和乘客;

·美团外卖,撮合商家、外卖骑手和消费者。

独立品牌产品和平台类产品的供给侧逻辑的差别,简单来说,独立品牌更关注自己完成的“功能体验”和“服务品质”,而平台类产品更关注的是赋能给B端供给侧的用户,让他们具备足够的“功能体验”和“服务品质”。

值得注意的是,如今的平台类产品都逐渐有了独立品牌产品的特性:用户会关注平台的品牌背书,也就要求平台不仅仅做好撮合,也要做好B端供给侧的服务品质把关,用户一旦出了问题,首先想到的并非只是B端这个角色有问题,而是平台做得不够。这在电商领域、出行领域、外卖领域都普遍存在,大家买到假货,不仅会要求商家退货,更会指责平台管控不严格,要求平台封杀这些有风险的商家;大家在某个餐厅订外卖食物中毒,不仅要求外卖餐厅负责,也会要求平台承担责任;等等。

这是用户心智层面的预期问题,不以平台自己的意志为转移。另外,倒不是不能提供纯粹的信息撮合平台,完全不关心品控和商家管理这样的产品,而是这样的产品对于用户来说,信任成本实在太高了,尤其在出行和外卖领域关乎的都是健康安全的大问题,用户很难建立信任。全国性的大型互联网平台,为服务品质做出了或明或暗的承诺,用户才愿意使用平台的产品,久而久之,对产品的预期也越来越高。这两个因素相辅相成,导致了目前的结果——做平台型产品,要为供给侧的质量做出品牌背书,单纯撮合的意义不大了。

比较轻的平台类产品内容社区——微博、知乎、微信公众号——都要为自己的内容负责,对谣言、谩骂、抄袭等污染内容环境的不友好行为,都要做许多供给侧把控,才足以为读者提供良好的阅读交流环境。2018年,某位内容社区联合创始人为产品中内容管理的失职辩护,说社区氛围是需要用户自己去净化的,简直是贻笑大方。照这种逻辑,可能司机和乘客的纠纷、餐厅和消费者的纠纷,也都应放任他们自己去撕扯就好了。

因此从这层意义上说,平台类产品的供给侧也已经逐步往独立品牌产品的方向演进了。这就意味着,平台类产品不仅要像独立品牌产品一样,想办法为狭义的C端用户提供良好的功能和服务,还要面临供给侧不是自营、管控能力差、B端分散的窘境,需要有更强大的组织协调管理能力才能够完成这一目标。

我在滴滴出行工作时面对的司机群体,就是很特殊的用户角色:一方面,他们也是网约车平台的用户,他们也会使用App,也需要平台为他们创造价值(核心是订单收入),要重视他们的体验;另一方面,他们又是为乘客提供服务的供给侧角色,我们在乘客价值视角里要提供符合预期的、高服务品质的、稳定的运力,这看起来又像是供给组织里的一员。如何权衡这两个角色定位的关系,成了如何做供给侧的重要逻辑判断。

确认我们的产品属于何种类型的供给方法,就可以确认我们该怎么做供给侧的画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