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8年11月,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在交通一体化方面,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经过7年多的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日渐成型,城际铁路不断“舒筋活络”;三地联手共同打通“断头路”、拓

天津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发挥的作用

天津,简称“津”,也称“津门”“津沽”。作为华北重镇、渤海明珠,天津占据北方特有的门户枢纽,具有优越的地理条件。作为因漕运而兴的繁华都市,天津因隋唐大运河而诞生,也因大运河而闻名。中国历史上第一人工运河和其他两条自然运河汇成“三岔河”,天津由此成为漕运交通的中心枢纽,自古便有“漕运兴而天津起” 的说法。

天津城市的灵动源于天津港这一天然良港,同时又兼具“地当九河津要,路通七省舟车”之利,水运便利可辐射“三北”(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陆路更是通南接北、直抵欧洲。

天津城的繁荣有必然的原因,近代被迫开埠以来,早期工业的萌芽在此生根,使天津成为华北乃至中国工业的摇篮,成为中国工业文明的先驱城市。由此,天津曾创造了近代中国第一所大学、第一家公立医院、第一辆有轨电车、第一家机器铸币厂、第一个邮政局、第一个电报局等“百个第一”,素有“近百年看天津”之说。此外,天津在经济上向内陆发展的腹地非常广阔,从而形成北方最大的贸易港口

进入新世纪以来,天津在环渤海经济圈各城市中独占鳌头。依托天津港的先天优势,天津的城市发展定位也历经数次调整。1986年,国务院对天津的定位是“拥有先进技术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开放型、多功能的经济中心和现代化的港口城市”;1997年,这个定位修改为“环渤海地区的经济中心,现代化港口城市和我国北方重要的经济中心”;2006年,国务院批复的《天津城市总体规划(2005—2020)》中,天津城市被定位成为“环渤海地区经济中心,国际港口城市,北方经济中心和生态城市”。2018年11月,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进一步明确提出,要以北京、天津为中心引领京津冀城市群发展,带动环渤海地区协同发展。

新时代的天津正乘风而行、踏浪而歌,目前,天津港作为中国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世界等级最高的人工深水港,可以满足国际上最先进的集装箱货轮进出港口,是京津冀的最佳出海口,也是中国对外开放的桥头堡,正奋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港口、智慧港口。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安排看,天津东临渤海、北依燕山、西靠北京的独特地理位置,自然而然被赋予京津冀“海上门户”的重要职能,是京津冀联通全球的重要开放平台。据天津港集团官方资料显示,目前,天津港已辐射世界上 20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 800多个港口,让“天下港口、津通世界”品牌更加响亮。

从环渤海经济圈构建的角度看,由于渤海是一个内海,被辽东半岛、山东半岛和华北平原“C”字形环抱,覆盖面积遍及大半个中国,并且是东北、华北、西北和华东部分地区的主要出海口。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四盟的粮食、畜牧产品、石油,西北地区的煤炭、皮毛,华北地区的石油、轻纺产品,渤海的海产品,甚至远在数千里的青海、新疆的货物都要经过这里运往世界各地。环渤海经济圈狭义上是指京津冀、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广义上便可拓展辐射到辽宁、山东、山西以及内蒙古中东部,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13.31%和总人口的22.2%。

从天津港的历史沿革和地缘优势看,其对内立足天津、服务京津冀、辐射“三北”地区,朝外则直面东北亚、面向太平洋、共建“一带一路”,能够为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天津作为”。但客观来看,天津港周边大型港口距离非常近,上有唐山港,下有黄骅港。而且近年来受生态环保等因素制约,唐山港已经承接了天津港大量原油、煤炭、钢铁、矿石等大宗原材料的吞吐任务,而黄骅港是国内最知名的运煤大港,这些因素客观上削弱了天津港的综合实力。另一方面,北方渤海黄海海域的港口极多,一些港口在辐射东北亚方面更具优势。且随着近年来共建“一带一路” 的深化,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都在深挖自身港口优势,并借助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实施的良机,着力打造了一些相对独立的都市圈雏形,一定程度上对环渤海经济圈的构建形成挑战。

从全面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角度看,天津的优势正在于其拥有良好的区位、产业、港口、交通等优势,以及改革开放先行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创新动力的扶持。从致力打造“一基地三区”的长远发展目标看,天津未来要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主动服务雄安新区建设,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致力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节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战略支点,发挥朝内服务辐射“三北”地区,朝外直面东北亚、面向太平洋的“两个扇面”独特优势。

从新时代区域经济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诉求出发,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兼顾效率、公平、可持续和安全等因素,譬如天津港的爆炸事件、河北很多地区的重污染问题等,都应引以为戒、坚决杜绝。此外,京津冀协同发展要依托现有基础,通过竭力扬长避短、互相取长补短,大力整合三地资源和发展要素优势。(www.xing528.com)

从天津港近年来主动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实践看,天津港积极打破“一亩三分地”思维,与河北港口集团等签署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津冀港口形成合力,更好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目前,以天津港为中心的环渤海内支线航线运输网络已粗具规模,天津港与唐山港、黄骅港、曹妃甸港等港口形成干支联动、无缝衔接、相互支撑的有力格局,19条内支线覆盖环渤海主要港口。2020年,天津港环渤海内支线运量超100万标准箱,同比增长67%。

与此同时,天津港不断加强京津冀地区的物流体系网络建设,在原有物流节点的基础上,创新发展“直营店”“加盟店”模式,推进无水港网络向港口营销网络转型升级。截至目前,天津港集团在京津冀地区设立的内陆服务营销网络直营(加盟)店已达35家。为积极服务雄安新区建设,设立了天津港雄安新区服务中心,与周边保定、胜芳、白沟等物流服务节点形成联动,初步构建起了“一中心三节点”的前端服务平台。此外,天津港集团高度重视服务北京的物流服务网络建设,在北京设立了区域营销总部,建立了1家直营店、8家加盟店,有效实现了港口服务功能的延伸,为首都提升物流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作出了贡献。

在交通一体化方面,自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经过7年多的建设,轨道上的京津冀日渐成型,城际铁路不断“舒筋活络”;三地联手共同打通“断头路”、拓宽“瓶颈路”,一个立体化的互联互通交通网络逐渐形成,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不断深入,助力京津冀早日建成世界级城市群。

目前,京津冀城市群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数10条跨省公交线路常态化运营,交通一卡通实现与233个城市互联互通,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奠定良好基础。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未来还将建设面向世界的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四大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集群。这也标志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正从原来的京津“双城记”扩展为整个京津冀城市群的“多城记”,多层次立体轨道交通体系正不断缩短京津冀之间的“距离”。

从经济一体化角度出发,京津冀还无法在短时间内实现户籍、就医、就学、办事等方面的同城化待遇,如何破除壁垒更好地实现一体化发展,考验着各方的智慧,也影响着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深度和广度。

结合都市圈理论分析,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交会点和重要依托是“京津综合发展轴”,即北京—廊坊—天津中心城区—核心区。据统计,京津冀1亿多人口中,分布在这个主轴上的有近2000万人,高铁、公路和天津港口交织构成了一条交通走廊。此外,这个主轴还是一条高科技走廊。中关村—亦庄—廊坊—天津滨海新区以及高新区和科技城走廊基本已经成型,分别类似美国的高速公路硅谷走廊的发展态势。

从促进产业健康发展的角度看,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还需进一步完善和夯实三地承接平台和载体。目前,北京在金融、科技、人才等方面对天津和河北形成巨大“虹吸效应”,客观上限制了津冀地区高科技产业的发展,造成创新动力不活跃。另一方面,要疏解非首都功能必须建立科学完善的产业对接机制和平台。具体而言,要统筹优化承接机制,建立深度覆盖的承接平台,才能找准有效合作的最佳契合点,实现北京科技创新对津冀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放眼将来,京津冀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借鉴中国经济增长第一极珠三角和第二极长三角的成功经验,经济的崛起首先是城市群的崛起,其中必定有一个或几个中心城市作为重要的辐射核心。尤其是在新的发展征途中,北京已经逐渐淡化了其经济中心的定位,作为面海而生、拥有1500多万人口的超大城市—天津,这一渤海明珠正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和操作空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