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商品配送模式的选择方法

商品配送模式的选择方法

时间:2023-06-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企业对整个物流配送系统并无控制权,但企业可以根据物流合同约定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义务与服务标准,通过合同的约束力对整个物流过程施加影响。

商品配送模式的选择方法

一、配送模式的种类

配送模式是指企业在考虑把所采购的原材料和零部件从供应地转移至生产地,或把产品或服务从生产地传递给供应链下游环节或消费者时,所选择的物流配送运作方式。

根据企业对物流配送系统资本投入多寡和管理控制能力强弱,可将配送模式分类为四种。

(一) 自营型配送模式

在自营型配送模式下,企业自己拥有物流资源,对物流系统有完全自主产权。企业通过独立组建配送中心,实现对内部各部门、厂、店的物品供应——配送。我国传统的大中型企业大都采用这种方式。在这种方式下,企业拥有自己的运输部门、自己的仓库,有能力把自己的产品运送到客户手中。此时,企业一般不愿意向外部市场上的运输、仓储等企业和第三方的物流企业购买部分或全部的物流服务。整个物流过程在企业自身的控制之下,任何的货物损失最终全由企业自身承担。在物流系统的产权问题上也不可能产生权益纠纷的问题。从管理的角度来说,自营型配送模式并不是最有效的,这是因为企业主营业务并非物流,无法对自身的物流业务进行有效的管理,或无法让自有的物流配送系统发挥最高效益,也不利于降低成本,所以许多企业开始抛弃、改造这种对物流系统完全自主产权的物流作业方式。当然也有企业看好对物流系统完全控制的物流运作方式的,如彩电业的巨头康佳集团主管电子商务的负责人认为,康佳从不考虑让别人来做他们的第三方物流,康佳甚至还有意利用自己庞大的销售网络做别人的第三方物流。

(二) 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

第三方物流配送模式也称外包配送模式。在第三方配送模式的情况下,需要配送服务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物流配送资源,通过与市场上的配送服务企业订立长期稳定、联系紧密的配送合同完成物流运作。

企业与外部市场的第三方物流公司订立合同购买完整的物流服务,企业本身不拥有物流资源的产权。在外包第三方配送模式下,企业完全不具有物流配送系统的所有权与管理权限。此时的企业与物流公司之间存在长期的配送合同,相当于把第三方物流建立的物流配送网络作为企业自身的配送系统。这种方式是典型的“合同制物流”(Contract Logistics)方式,即利用企业外部的运输、仓库资源来执行本公司的物料管理或产品分销职能,并以合同来约束双方的权利义务。

这种配送模式的特征是:

(1) 配送服务消费者与第三方物流公司(物流服务提供方)之间存在一个总的物流合同,该合同规定一段时间内企业全部或部分符合某一要求的产品或货物的物流配送都由第三方物流公司利用其物流网络完成。

(2) 物流配送网络资源的产权属于物流公司,物流公司对配送系统行使控制、管理的权力。企业对整个物流配送系统并无控制权,但企业可以根据物流合同约定第三方物流公司的义务与服务标准,通过合同的约束力对整个物流过程施加影响。

(3) 在合同约定期间的物流作业过程中,产生货损货差或合同规定的其他违反合同的情形时,企业可以以违约为由要求物流配送服务提供者采取补救措施或提供赔偿。

(三) 共配送模式

传统的配送模式一般是货主或供应商与客户一一对应的关系(见图2-12),近年来随着社会消费商品的丰富和货物流转速度的加快,无论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配送物流还是为了完成生产的生产物流,都增加了对多批次、少批量的配送方式的需求。国内大多数企业都面临物流成本上升、投资物流现代化能力不足以及专业人才缺乏等物流问题。因此,如何整合社会资源以提升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已成为目前企业经营在挖掘利润过程中最关键的话题之一。共享第三方物流服务,也被称为共同配送,是实现低成本高效物流的有效途径。共同配送是经长期的发展和探索优化出的一种追求合理化配送的配送形式,也是美国、日本等一些发达国家采用较广泛、影响面较大的一种先进的物流方式。

图2-12 传统的供货(配送)模式

图2-13 共同配送模式

1. 共同配送的内涵

共同配送是指由几个配送中心联合起来,共同制订计划,共同对某一地区的用户进行配送,共同使用配送车辆。也就是把过去按不同货主、不同商品分别进行的配送,改为不区分货主与商品,统统把货物装入同一条线路运行的车辆上,用一台卡车为更多的顾客服务,实现货物及配送的集约化。如图2-13所示。

这是实行物流合理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有良好发展前景的模式。这一模式能解决长途运输车辆跑空车和运费上升的问题。采用共同配送,既能减少连锁超市的物流设施投资,使物流设施布局合理化,也能充分地利用物流资源,同时还可促进实现质量管理的制度化。在目前我国连锁企业资金紧张、城市交通拥挤、污染严重、能源紧张的情况下,推行共同配送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2. 共同配送的优缺点

共同配送的目的在于企业间结合共同的配送体系,借着专业人才、知识及技术,以解决企业单独投资配送体系所造成的不经济或低效率等问题,提高企业的营运效率,降低总营运成本,以提高企业在市场中的竞争力。

共同配送具有如下优点:

(1) 利用有限的资源达到最佳配送效率。所谓有限的资源包含了配送所需的人力、设备、土地等资源,从社会的角度而言,可以不用浪费多倍的资源去做相同的事情,以最精准的资源投入企业最需要的环节。

(2) 降低营运成本。企业投入配送作业包含硬件及软件的设施成本,对一个企业来说,总的配送成本相当可观,假如投入后并未达到配送的规模效应,造成单位成本过高,企业便无法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3) 维持顾客服务水平。由于专业的物流企业具有专业特长和设施,能够达到一定的顾客服务水平,容易取得市场先机,掌握市场优势。

(4) 提高企业生产力。企业可选择运作效率较低的环节,委托专业物流配送企业,如此可提升整个企业的整体营运效能。

(5) 使企业营运具有较大的弹性,对市场快速作出反应。在共同配送模式下,企业可根据市场营销战略的变革,随时调整配送的运作。

(6) 易扩大企业营运规模。企业可借助共同配送来缩短达成扩大营运规模目标的时间。

共同配送的缺点是在我国发展共同配送涉及许多细节问题,如各企业的产品、规模、商圈、客户、经营意识等差异问题,以及组织协调、费用分摊、商业机密等问题。

(1) 组织协调难度大,因为各个货主对自己的货物的配送都有一定的要求,包括时间、地点、安全、数量都存在差异,要把这些要素统一起来,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2) 利益分配上的矛盾,由于共同配送所实现的利益在各货主之间进行分配时缺乏客观的标准,难以做到公平、合理的分配。

(3) 由于共同配送不易保护各经营主体的商业秘密,因此货主出于对自己商业秘密的保护不愿参加。

3. 共同配送的范围及种类

共同配送的范围在于对配送活动进行资源共享的产业合作,以达到经营合理化、效率化的过程,配送的职能就是指以配送中心为中心的运输、配送、保管、包装、装卸、流通加工等作业,共同配送具体内容如表2-6所示。

表2-6 配送共同化的范围

共同配送按不同标准可作如下分类:

(1) 共同配送的种类因主导共同配送的企业型态不同而不同,其种类、内容大致可以如表2-7所示。

表2-7 共同配送按主导企业不同的分类

(2) 共同配送也可根据企业经营内涵的差异分成同业合作型以及异业合作型两种共同配送,前者是指经营型态相近者,相互合作组织成立的共同配送体系,以达配送作业效率化;后者虽然经营型态大多不同,但在输送、搬运、储藏亦有很大的重复性,通过合作共同组织配送中心或以委托的方式,解决自行处理配送活动的不经济,这种因为不同行业之间无根本利害关系,所以比前者更容易获得成功。

(3) 按供货和送货的形式确定的模式,有下列三种。

①共同集货型: 由几个物流配送部门组成的共同配送联合体的运输车辆,采用“捎脚”的方式向各货主取货(共同集货)。这种方式可以减少或避免车辆负荷不满的现象,提高车辆的运输效率和降低运输成本,但是这种模式的发货仍采取分散向各客户送货的方式发货。

②共同送货型: 这种模式与共同集货型刚好相反,共同配送中心从货主处分散集货,而向客户送货采用“捎脚”的形式共同送货。其目的与共同集货型类似,可以减少或避免送货车辆负荷不满的现象。

③共同集送型: 兼有共同集货和共同送货两种模式的优点。它可以使运输效率大大提高,是比较理想的共同化运输模式。

(4) 按共同化范围确定的模式,有下列两种。

①资源共用型: 参加横向集约联合的企业组成的共同配送中心,利用各加盟企业的有限资源(含人、财、物、设施设备、时间和信息),可以使各企业的有限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②共同管理型: 企业之间在管理方面往往各有所长,尤其是人员的使用与培训,可以采用共同化的管理方法,互通有无,各取所长,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现在的经营环境不断地快速变化,加上配送费用居高不下,迫使资本额较小的企业放弃自行建立经营配送体系,对外寻求合作或委托专业配送中心,进行共同配送的目标。

4. 建立共同配送的原则

采用共同配送的企业成员彼此都存有利害关系,要如何妥善防范此项因素引起的弊端,需要在构建共同配送系统之前拟定原则,以确保共同配送系统的有效运作,以下便提出四点共同配送建立原则。

(1) 选择成员谨慎原则。

如要成立一个经营稳定的共同配送组织,选择信用度高的成员十分重要。每位成员的加入可带来何种贡献? 是资金投入、经验交流,还是提供资源? 在成员获利互不冲突下,组织共同配送的成员能否提供自身优势,为组织带来更大的效益? 这些都是选择合作成员应考虑的因素。

(2) 确立共同配送的目的。

每一个企业加入共同配送体系都有其各自的目的,有的为解决自身配送能力不足,有些是学习配送经验或者为了能长久发展,无论如何,其目的不外乎增加自身利益。在不同成员怀抱各种不同目的下,相互坦诚沟通便显得十分重要,成员将各自需求充分说明,寻求彼此共识,共同制定组织的目的,避免以后因意见不合产生争执。

(3) 设立共同配送推动委员会。

设立推动委员会来决定体系的规模、合作方式、型态、地点等决定性决策

(4) 确立共同配送的发展战略和使命。

成功的企业皆拥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共同配送也要有鲜明的目标来供全体员工一起努力,企业确立发展战略与使命显示这一结合体系具有清晰的经营方针。

5. 共同配送模式的实施过程

共同配送的实施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以系统的观点来审视,全面分析,细致规划、设计,充分考虑人力、资源、时间、资金等多种要素,以确保所建立的体系能实现预期的目标,具体步骤如下:

(1) 共同配送体的形成。寻找合适合作者及适宜的配送对象。首先,了解参加成员企业的物流实际情况,并设定一定的进入条件,并且适当考虑区域和功能互补。其次,明确开展合作的业务范围,划定需要纳入共同体系的配送商品与服务内容,分别统计其种类、批次、包装、订单截止时间、集货交货时间、验收方法和规划等。

(2) 统一决策机构的建立。达成共识,并经多方协商在决策上达成统一,是架构共同配送体的关键一步。该决策机构负责行使约束与监督权力,督促成员企业达成协议之外,还要负责业务衔接、关系协调和利益调整等。

(3) 推进共同配送主体的确立。结合参与各方的具体情况和意愿,选择合适群体的配送模式与组织形式,同时明确各参加单位对应的负责部门和运营机构,共同组建结构完善、权责明晰的配送推进主体。

(4) 配送系统设计。重新整合共同体的各项配送业务与物流资源,明确整体服务水平和个别要求,选择合适的保管、装卸、理货、备货、拣选、集配等各环节的作业方式,并配置好开展这些作业所需要的设施、设备、车辆、人员等资源,统一退货处理、订发货记录、单据传递、信息传输等流程与标准。

(5) 系统收支分配。主要是做好两方面工作,一是确定共同配送系统内各类费用的计算、分摊办法并能进行相应的控制;二是建立合适的利益分配协调机制。

(6) 系统建立和运行。按系统规划设计的方案投入运营,并同具体的配送业务相结合。

(7) 系统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为共同配送的持续改进打下坚实的基础,确保共同配送顺利、高效地开展。

(四) 综合配送模式

综合配送模式是指企业以供应链管理为指导思想,全面系统地优化和整合企业内外部物流资源、物流业务流程和管理流程,对生产、流通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实现全方位综合配送,充分提高产品在制造、流通过程的时空效应,并为此而形成高效运行的物流配送模式。(www.xing528.com)

二、配送模式的选择

(一) 选择配送模式应考虑的因素

企业在选择配送模式时,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资源条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慎重选择配送模式,以确保自身的配送系统有效地支持日常营业,增进效益。

1. 不同配送模式对企业成功的影响度和企业对配送系统的管理能力

不同企业对配送的需求不一,如配送对企业来说是关键,而企业的配送能力相对较低,则应选择采用第三方物流从事配送业务;如企业对配送的需求度低,同时企业处理配送的能力也低,则采用外购型的配送方式;如配送对企业成功的重要度高,且企业的配送能力较强,则可考虑采用自建自营配送模式。

2. 企业对配送管理能力要求

越是竞争激烈的产业,企业越是要强化对供应和分销渠道的控制,此时企业应该自建配送中心。如商业连锁企业的市场竞争相当激烈,且由于连锁经营要求规模配送,一般都建有自营配送中心。

一般来说,供应链中的末端销售渠道企业和一些强势生产商对渠道或供应链过程的控制力比较强,往往选择自营配送,即作为龙头企业来组织全过程的物流活动和制定物流服务标准。

3. 企业产品自身的配送特点

对于大宗工业品原料的回运或鲜活产品的分销,则应利用相对固定的专业配送服务供应商和短渠道物流;对全球市场的分销,宜采用地区性的专业配送公司提供支援;对产品线单一的或为下游渠道企业做配套的企业,则应在龙头企业统一下自建物流;对于技术性较强的配送服务如口岸物流服务,企业应采用委托代理的方式;对非标准设备的制造商来说,企业自建虽有利可图,但还是应该交给专业配送服务公司去做。

4. 企业规模和实力

一般说来,大中型企业由于实力较雄厚,有能力建立自己的配送系统,制定合适的物流需求计划,保证配送服务的质量。另外,还可以利用过剩的物流网络资源拓展外部业务(为别的企业提供配送服务)。如实力雄厚的麦当劳公司,每天必须把汉堡等保鲜食品运往中国各地,为保证供货的准确及时,就组建了自己的货运公司。而小企业则受人员、资金和管理的资源的限制,物流管理效率难以提高。此时,企业为把资源用于主要的核心业务上,就适宜把配送管理交给第三方专业物流代理公司。

5. 配送系统总成本

在选择是自营配送还是外协配送时,首先应考虑两种模式配送系统总成本的情况。计算公式为:配送系统总成本=总运输成本+库存维持费用+批量成本+总固定仓储费用+总变动仓储费用+订单处理和信息费用+顾客服务费用。

这些成本之间存在着二律背反现象: 减少仓库数量时,可降低保管费用,但会带来运输距离和次数的增加而导致运输费用增加。如果运输费用的增加部分超过了保管费用的减少部分,总的物流成本反而增大。

所以,在选择和设计物流系统时,要对物流系统的总成本加以论证,最后选择成本最小的配送系统。

6. 第三方物流的客户服务能力

在选择物流模式时,考虑成本尽管很重要,但第三方物流为本企业及企业顾客提供服务的能力对于选择配送服务是至关重要的。换言之,第三方物流在满足你对原材料及时需求的能力和可靠性,以及其对你的零售商和最终顾客不断变化的需求的反应能力等方面应该作为首要的因素来考虑。

(二) 选择配送模式的方法——SWOT分析法

SWOT分析法是一种综合考虑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系统评价,从而选择最佳经营战略的方法。应用SWOT分析法在选择配送模式时,主要考虑如下因素: 一是潜在的内部优势S(Strengths),比如企业在物流人才、物流配送成本、物流配送技术、物流设备、物流配送策略和客户形象等方面优势所在。二是潜在的内部劣势W(Weaknesses),比如没有明确的物流政策、过时的物流设备、缺乏物流统一的管理或较专业的物流人才、物流配送成本明显高于主要竞争者等。三是潜在的外部机会O(Opportunities),比如宏观经济政策对物流配送业的鼓励和扶持、物流配送需求量的增长空间、国内外物流理论的发展、物流配送专业人才的不断涌现等。四是潜在的外部威胁T(Threats),比如成本较低的国外物流服务商的介入、主要竞争对手物流成本的大幅度下降、整个市场不景气、高级物流管理人才的供求矛盾等。

应用SWOT分析法选择配送模式的具体方法是: 依据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找出对本企业配送活动及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内部及外部因素,并根据所确定的标准,对这些因素进行评价,从中判定出企业的优势与劣势、机会和威胁。

(三) 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的选择思路

针对我国连锁企业物流配送存在的普遍问题,根据如上的SWOT分析,连锁企业物流配送模式选择的基本思路包含以下三个方面。

1. 协同配送是我国配送的主要趋势

目前我国物流配送中无论是大卖场、超市、便利店,还是专卖店、百货商店,如果已经建有自己的配送中心,面临巨大的外部机会,却受到内部劣势的限制没有明显的规模效益,属于第Ⅱ类(W+O)企业,就应该走战略联盟之路,选择协同配送的模式。如北京的西客隆、华普,太原的美特好、唐久便利等。

(1) 选择协同配送的主要原因。

首先,目前我国多数连锁企业只有几家分店,规模过小,致使不能保证低价的统一进货,不能发挥企业的规模效益,使得部分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因此,考虑到配送收入与配送成本因素,配送中心业应具有相应的配送经济规模。发达国家连锁经验证明,一个连锁企业一般只有发展到14家店铺以上才能开始有盈利。

其次,我国的大多数连锁企业都有自己的车辆、仓库,而自有车辆实载率仅为25%。平均一个配送中心负责配送20个店铺左右,平均每辆车承担了2—3个店铺的送货,而日本的连锁店的一个配送中心负责配送70个店铺只需4—5辆车。因而很难恰当地配备各种设施,普遍存在设施不足或过大过多、闲置浪费的现象。

再次,大量运输车辆及装卸设备集中在配送中心——城市商业区,在行驶过程中交错往返,导致交通拥挤,道路堵塞,造成了城市严重的交通问题;对为数众多的自设配送中心的中、小型企业来说,经营管理费用过高,导致成本上升,效益下降,企业不堪重负。

(2) 开展协同配送的建议。

第一,便利店、超市、专业连锁店都可以采用集中式协同物流配送。集中协同物流配送可以推进补货作业的系统化;配送中心将各类商品按货架分拣归类装箱,并把这些货物的有关数据事前通知店方,店方在接收货物时,只要按事前发来的清单验收即可。

第二,不同行业批发商结成联合体,实行共同配送。例如,日本的三友食品公司与10家专业批发商合作,共同建立起向饮食连锁店供货的配送中心,充分发挥与零售商合作的潜力,不仅提供单纯的物流配送服务,而且利用POS数据系统来提供销售预测及菜单提案等,增强综合服务能力。

第三,饮食连锁经营需要集中式配送物流的支持,并且其物流配送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饮食店与超市等相比,经营商品种类的绝对量小。但是,如果从饮食连锁经营的规模角度来考虑,供应不足和如何保持零库存是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如果采用以集中协同配送为服务方式的供应系统,那么所带来的利益是非常大的。

2. 外包配送是企业增强核心竞争能力的最佳选择

目前,我国在物流配送方面,有相当一部分中小企业属于第Ⅲ类型(W+T)企业,即内部存在劣势,外部面临强大威胁。这样的企业就应该减少内部劣势,回避外部威胁,选择物流配送外包的模式,集中各种资源,增强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因为盲目地建立配送中心,很可能造成人、财、物等方面的浪费。配送中心与店铺面积有一个相适应的比例关系,从世界连锁业发展的实践来看,一个便利连锁公司,在拥有20个店,总面积达到4000平方米时,就可考虑建配送中心;一个超市连锁公司,在拥有10个店,总面积达到5000平方米时,就有建立配送中心的必要。所以当企业发展还没有达到理想规模数时,选择物流配送外包模式是最佳的战略决策。

3. 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选择自营或采取综合配送模式

(1) 第Ⅰ类型(S+O)企业选择自营配送。虽然我国的物流配送与发达国家相比相对落后,但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和发展,也涌现出一些实力相对雄厚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具有很好的内部优势以及众多的外部机会,对物流配送越来越重视。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统计,2001年,国内连锁百强企业中,有80%的企业拥有自己的配送中心,配送中心的面积平均达到9693平方米。不少企业还引进了先进的自动化立体仓库、电子标签和自动分拣系统等物流配送设备。如联华、华联、农工商、华润等大型连锁超市公司均建立了强大的物流配送系统和现代化的配送中心。

(2) 第Ⅳ类型(S+T)企业选择采取综合配送模式。从位于世界500强之首的美国零售巨头沃尔玛的成功和百年零售大厦凯马特的破产可以看出,供应链管理理念下的采取综合配送模式体系是企业构筑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即使是有实力的大型企业,也应该下工夫整合整个产业链上的物流配送体系,踏踏实实地构筑自身的优势。在流通领域物流配送过程中,供应商、配送中心和零售商三者之间的协调问题是至关重要的。在供应链管理条件下,供应链的各个环节的活动都是同步进行的,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都从相互之间的协调性考虑,使供应链相邻两个节点之间的库存管理者对需求的预测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牛鞭效应”。

三、配送模式的发展趋势——越库配送

(一) 越库配送(Cross docking)的含义

越库配送也称交叉站台,就是将供应商送达的货物从卸货平台卸下后,根据目的地的不同进行有效及时的分配,并直接运到装货平台,装上发往不同目的地的车辆,减少货物在仓库的储存时间。

(二) 交叉站台货物的分类处理方式

1. 按产品分类处理的模式

这是指同一品种的货物,在始发地采用一个条码进行处理,如图2-14所示。

图2-14 按产品分类处理模式

配送中心会在同一天接收很多车不同品种货物,对条码进行扫描后,工作人员会按目的地的订单需求重新组合运输。

这种处理方式多存在于始发地时间紧迫、操作空间有限等困难的情况下。

2. 按目的地不同分类处理

这是指不同品种的货物在始发地按目的地进行组合,一个目的地就采用一个条码,一车可以装运多个目的地的货物,如图2-15所示。

图2-15 按目的地不同分类处理

这种情况可使配送中心的分拨工作更简单。

(三) 越库作业的经济效益

越库作业能给企业带来以下经济效益:

(1) 供货商到仓库及仓库到顾客以整车运送,产生运输经济;

(2) 货不入储存区,故可降低搬运成本;

(3) 码头及车辆容量利用率的有效运用。

(四) 决定交叉站台运用的因素

1. 交叉站台运作的首要条件是下游市场需求拉动

要求每种物品有准确的日需求量数据。交叉站台适用于需求持续且平稳的物品。

2. 单位缺货成本,也就是因缺货而损失的销售额

如果缺货成本低,交叉站台就会更适用,因为运输上节省的费用超出了缺货成本。

3. 分销点距离仓库的远近

当仓库接近销售网点或商场,比较容易形成规模经济和稳定的需求。

4. 信息技术

交叉站台不同于传统的运作模式,还在于它需要准确的信息。每一车货物在未卸入仓库之前都已经确定了不同的去向,这去向是由订单的信息决定的。

关系到交叉站台的信息技术有EDI、条码技术、集装箱编码等,以及配套的计算机分析和计划系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