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世界的整体性与多元视角

世界的整体性与多元视角

时间:2023-06-1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人认为世界是神造的,而现代人大多认为世界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从小的方面讲,我们认为世界是地球,是人类的生存场所。除此之外,我们还讲人类世界、客观世界等,分类不同,视野不同。而中国古人在描述上,把宇宙最原始的状态描述成“混沌”,这样的描述让其超越了具体物质。许多科学家认为,宇宙是由大约138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世界的整体性与多元视角

人类的诞生基于世界的形成,而世界又是什么呢?这是人类自有意识起就思考的问题。世界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古人认为世界是神造的,而现代人大多认为世界是宇宙大爆炸形成的。

从神造角度来说,每个宗教都有自己的神,神可以创造万物,也可以毁灭万物,但神又是怎么来的呢?东方的创世神大都是汇天地灵气所生,西方的创世神也是在宇宙混沌时所生,如果小宇宙之神由大宇宙之神所创造,一个神由另一个神创造,总有创造他们的神,总有一个初始环境——宇宙,宇宙是怎样产生的?这样神话又归于科学。从科学的解释来讲,是宇宙大爆炸,宇宙源于一点,由热到冷,由高密度到低密度不断膨胀,形成了现在的宇宙。但这就面临一个问题:那个点是什么?那个点由什么而生?产生了怎样的物质,从而形成了我们的地球?

我们对世界的理解总是模模糊糊。从大的方面讲,我们认为世界是宇宙,宇宙包含万物。从小的方面讲,我们认为世界是地球,是人类的生存场所。除此之外,我们还讲人类世界、客观世界等,分类不同,视野不同。在这里,我们所讲的世界是我们的认识对象,宇宙也好,地球也罢,包括我们的人类世界与自然界,都是我们的认识对象,都是我们讨论的范围。

(一)宇宙的起源与发展

首先从大的方面讲,宇宙是什么?这个问题人类已探索了几千年,这里我们采用一个科学的解释:现代天文学认为宇宙是所有时间、空间、物质的总和。

宇宙在空间上是无边无际的,同样在时间上也没有停止前进。而中国古人在描述上,把宇宙最原始的状态描述成“混沌”,这样的描述让其超越了具体物质。认为宇宙诞生之前,没有天,也没有地,没有光明,也没有黑暗,只有混沌。远古时代人们的宇宙观从古神话中就可以看出来:认为盘古是创世大神,他开天辟地,并在死后化为万物。[1]

三国时代吴国徐整的《三五历》说,混沌有点像鸡蛋。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中慢慢诞生了盘古。盘古在混沌中生长了一万八千年,身躯无比巨大。混沌再也容纳不了他,于是破裂为阳气和阴气。阳气清洁而且轻飘,上升为苍天;阴气污浊而且沉重,下降为大地。盘古挺立在天空和大地之间,每天长高一丈。随着他的长高,天空每天升高一丈,大地每天加厚一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又过了一万八千年,盘古的身高达到了九万里,天空高极了,大地厚极了,而天地之间的距离正好是盘古的身高——九万里。[2]

中国的古神话蕴含着人们对宇宙起源的美好憧憬与探索。事实上,宇宙起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许多科学家认为,宇宙是由大约138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这次大爆炸的反应原理被物理学家们称为量子物理。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现代宇宙学中的主流观点认为,宇宙起源于一次大爆炸,是在过去由一个密度极大且温度极高的状态演变而来的,并经过不断膨胀达到现在的状态,这种观点被称为宇宙大爆炸理论或奇点大爆炸理论。这里我们用科学的解释阐释一下宇宙的起源及地球的形成。

关于宇宙的命运,“热大爆炸模型”是被广泛接受的。霍金在《时间简史》中这样描述:

在此模型中,人们发现当宇宙膨胀时,其中的任何物体或辐射都变得更凉(当宇宙的尺度大到2倍,它的温度就降低到一半)。由于温度即是粒子的平均能量——或速度的测度,宇宙的变凉对于其中的物质就会有较大的效应。在非常高的温度下,粒子能够运动得如此之快,可以逃脱任何由核力或电磁力将它们吸引在一起的作用。但是可以预料到,随着它们冷却下来,粒子相互吸引并且开始结块。更有甚者,连存在于宇宙中的粒子种类也依赖于温度。在足够高的温度下,粒子的能量是如此之高,只要它们碰撞就会产生很多不同的粒子/反粒子对——并且,虽然其中一些粒子打到反粒子上去时会湮灭,但是它们产生的速度比湮灭的速度更快。然而,在更低的温度下,碰撞粒子具有较小的能量。就在大爆炸时,宇宙体积被认为是零,所以是无限热。但是,辐射的温度随着宇宙的膨胀而降低。[3]

大爆炸后的1秒钟,温度降低到约为100亿度,这大约是太阳中心温度的1000倍,亦即氢弹爆炸达到的温度。此刻宇宙主要包含光子、电子中微子(极轻的粒子,它只受弱力和引力的作用)和它们的反粒子,还有一些质子和中子。随着宇宙的继续膨胀,温度继续降低,电子/反电子对在碰撞中的产生率就落到它们的湮灭率之下。这样,大多数电子和反电子相互湮灭掉了,产生出更多的光子,只剩下很少的电子。然而,中微子和反中微子并没有相互湮灭掉,因为这些粒子和它们自己以及其他粒子的作用非常微弱。这样,直到今天它们应该仍然存在。[4]

大爆炸后的几个钟头之内,氦和其他元素的产生就停止了。之后的100万年左右,宇宙仅仅是继续膨胀,没有发生什么事。最后,一旦温度降低到几千度,电子和核子不再有足够能量去战胜它们之间的电磁吸引力,就开始结合形成原子。宇宙作为整体,继续膨胀变冷,但在一个比平均稍微密集些的区域,膨胀就会由于额外的引力吸引而缓慢下来。在一些区域膨胀最终会停止并开始坍缩。当它们坍缩时,在这些区域外的物体的引力拉力使它们开始很慢地旋转;当坍缩的区域变得更小,它会自转得更快。正如在冰上自转的滑冰者,缩回手臂时会自转得更快。最终,当区域变得足够小,它自转得快到足以平衡引力的吸引,碟状的旋转星系就以这种方式诞生了。另外一些区域刚好没有得到旋转,就形成了叫作椭圆星系的椭球状物体。这些区域之所以停止坍缩,是因为星系的个别部分稳定地围绕着它的中心公转,但星系整体并没有旋转。随着时间流逝,星系中的氢和氦气体被分割成更小的星云,它们在自身引力下坍缩。当它们收缩时,其中的原子相互碰撞,气体温度升高,直到最后,热得足以开始热聚变反应。这些反应将更多的氢转变成氦,释放出的热增加了压力,因此使星云不再继续收缩。它们会稳定地在这种状态下,作为像太阳一样的恒星停留一段很长的时间,它们将氢燃烧成氦,并将得到的能量以热和光的形式辐射出来。质量更大的恒星需要变得更热,以平衡它们更强的引力吸引,使得其核聚变反应进行得极快,以至于它们在1亿年这么短的时间里将氢耗光。然后,它们会稍微收缩点,而随着它们进一步变热,就开始将氦转变成像碳和氧这样更重的元素。但是,这一过程没有释放出太多的能量,所以正如在黑洞那一章描述的,危机就会发生了。人们不完全清楚下一步还会发生什么。但是看来恒星的中心区域很可能坍缩成一个非常致密的状态,譬如中子星或黑洞。恒星的外部区域有时会在称为超新星的巨大爆发中吹出来,这种爆发使星系中的所有恒星在相形之下显得黯淡无光。恒星接近生命终点时产生的一些重元素就被抛回到星系里的气体中去,为下一代恒星提供一些原料。因为我们的太阳是第二代或第三代恒星,是大约50亿年前由包含有更早超新星碎片的旋转气体云形成的,所以大约包含2%这样的重元素。云里的大部分气体形成了太阳或者喷到外面去,但是少量的重元素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像地球这样的,现在作为行星围绕太阳公转的物体。[5]

地球原先是非常热的,并且没有大气。在时间的长河中它冷却下来,并从岩石中散发气体得到了大气。我们无法在这早先的大气中存活。因为它不包含氧气,反而包含很多对我们有毒的气体,如硫化氢(即是使臭鸡蛋难闻的气体)。然而,存在其他能在这种条件下繁衍的原始的生命形式。人们认为,它们可能是作为原子的偶然结合,形成叫作宏观分子的大结构的结果,而在海洋中发展,这种结构能够将海洋中的其他原子聚集成类似的结构。它们就这样复制自己并繁殖。在一些情况下复制有些误差。这些误差通常使新的宏观分子不能复制自己,并最终被消灭。然而,一些误差会产生出新的宏观分子,它们会更有效地复制自己。因此它们具有优势,并趋向于取代原先的宏观分子。进化的过程就是用这种方式开始,并导致越来越复杂的自我复制组织的产生。第一种原始的生命形式消化了包括硫化氢在内的不同物质,而释放出氧气。这就逐渐地将大气改变成今天这样的成分,并且允许诸如鱼、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以及最后人类等生命的更高形式的发展。[6]

这是被广泛接受的宇宙的起源与其元素组成发展,宇宙作为一个整体,处于不断发展中。

(二)地球的形成及人类的产生(www.xing528.com)

地球的起源自古以来一直是人们关心的问题。科学发展至今,从霍金及大多数人所接受的观点来说,我们认为地球是由宇宙元素聚集得来的。在此之前,人们关于地球的起源与发展的探索从未停止过。

地球是人类生命的发源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行星。正像世间万物一样,地球也有其本身的发展规律及周期性,呈现明显的阶段性。地球从无到有,从无生命到最后创造了人类,并发展到今天的文明社会,经过了约46亿年的漫长岁月。在古代,人们就曾探讨过包括地球在内的天体万物的形成问题,关于创世的各种神话也广为流传。自1543年,波兰天文学家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之后,天体演化的讨论才开始步入科学范畴,逐渐形成了诸如星云说、遭遇说等学说,不同的假说常常分歧很大。地球形成于几十亿年以前,初期的痕迹在地面上已很难找到了,以后的历史面貌也残缺不全。若想从地球面貌往前一步一步地推出它的原始状况,困难极大。所以任何地球起源的假说都包含有待证明的假设。正由于此,2000多年来,地球起源的假说曾提出过几十种。到了人造卫星时代,可直接探测的领域已扩展到行星际空间。这个问题的探索也进入一个新的活跃阶段。

关于地球上的生命,现代科学研究认为,地球上原本没有生命,大约在38亿年前才在一定的环境下形成了原始生命,后来由于变异(同一起源的生物个体间出现的性状差异)、遗传和适应生存的自然选择,地球上的生物得以不断发展,直至发展成为今天这样具有生物多样性的世界。[7]

地球发展至今,有生物划分,也有非生物的存在,作为地球整体中的一部分,各种元素相互依存,一起构成了我们丰富多彩的地球家园。

(三)人类世界与自然世界的分化与统一

地球在不断发展中,进化出了一个特别的群体,那就是人类。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也是整体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密不可分。人类是大自然的产物,并依赖自然环境的供给得以生存与发展,同时,人类对自然的改造也促进着自然界的发展,两者是统一的整体。自然界的损伤与破坏会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影响,反过来亦是如此。

1.自然世界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特征。组成地理环境各要素(气候、地形、水文、生物、土壤)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构成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罗伦兹1963年在一篇提交纽约科学院的论文中分析了这个效应:“一个气象学家提及,如果这个理论被证明正确,一只海鸥扇动翅膀足以永远改变天气变化。”在以后的演讲和论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诗意的蝴蝶。对于这个效应最常见的阐述是:“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动翅膀的运动,导致其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变化,并产生微弱的气流,而微弱的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起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的极大变化。罗伦兹称之为混沌学。当然,“蝴蝶效应”主要还是关于混沌学的一个比喻。也是蝴蝶效应的真实反应。不起眼的一个小动作却能引起一连串的巨大反应。

蝴蝶效应说明任何事物的发展均存在定数与变数,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轨迹有规律可循,同时也存在不可测的“变数”,往往还会适得其反。一个微小的变化能影响事物的发展,证实了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同时也证明了地球各元素间的相互关联,以及事物间的整体性。

2.人类社会的整体性

就人类社会而言,也是整体的。横向来看,自我们所知的人类历史以来,人的共存就是由六种基本现象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即教育、劳动、伦理政治艺术和宗教,这六种现象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某一领域的任何变化都会对其他所有领域产生后果,任何领域的作用也要通过人类共存的其他领域来促成,任何领域都无法要求一种封闭的独立性。这就是底特利希·本纳提到的人类共存本体原理。[8]

最明显的例子是在工业革命时期,科技的发展直接影响经济发展,所以我们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同时政治、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与它们有直接联系的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变化,深刻地影响了教育。

例如第三次科技革命以原子能的利用、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标志,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世界上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发明和创造,并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的物质生产乃至生活方式。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国家相继进行教育改革,并形成了20世纪第二次世界性的改革高潮。这次改革发端于1957年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以美国1958年《国防教育法》和苏联《关于加强学校同生活的联系和进一步发展苏联国民教育制度的法律》的公布为标志,一直延续到20世纪70年代。虽然各国发起这场教育改革的原因和目的各不相同,但都以普通教育(中、小学教育)为改革的重点,都有一个共同的内容:使教育为实现国家的军事目的服务,其中主要的内容是改革课程和教学方法,使教育为发展本国的科学技术、促进生产的发展服务。

纵向看,“全球化”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的现象与过程,全球化亦可以解释为世界的压缩并视全球为一个整体,这是人类世界发展的趋势及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