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跨国投资风险管理的优化和实践

跨国投资风险管理的优化和实践

时间:2023-07-0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国公司所面临的投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利率风险、经营风险和法律风险。我们认为,政治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由于未能预期到的政治因素变化而给国际投资活动可能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对投资者来说是政治风险中最严重的一类,因为它带来的损失巨大。国有化风险是指东道国对外国资本实行国有化、征用或没收政策而给外国投资者造成的经济损失。

跨国投资风险管理的优化和实践

1.跨国投资风险的含义和种类

国际投资风险是指由于国际上的不确定因素致使投资报酬率达不到预期之目标而发生的风险。投资风险是相对于投资收益来说的,任何一项国际投资活动,其收益都与风险并存,从而形成投资的不确定性。跨国公司在跨国经营方面可能遇到的不确定情况,反映在财务上就是要正确处理跨国公司在国际投资经营过程中的资金运动和正确处理资金运动过程的国际经济关系。跨国公司通过国内和国际的筹资活动取得资金后,进行投资的类型有三种:一是投资生产项目,二是投资证券市场,三是投资商贸活动。然而,跨国公司所投资的项目并不都能产生预期收益,从而引起跨国公司盈利能力和偿债能力降低的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就构成了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风险。

跨国公司所面临的投资风险主要有政治风险、利率风险、经营风险法律风险。

(1)政治风险。“政治风险”的概念是从众多的历史事件中总结出来的。在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商务著作中首次出现了“政治风险”这一词。“政治”之后加上“风险”,反映了美国企业对政治干预的不信任以及外国政府当时试图控制国际企业[14]。夫利·西蒙(Jeffrey D.Simon)在其发表的《政治风险评估:过去的倾向和未来的展望》一文中认为,政治风险可视为政府的抑或社会的行动与决策,或源于东道国或源于其外,对有选择的或者大多数国外经营与投资产生的不利影响[15]。乐恩希克(Lensik)将各种政治风险定义为政治、社会和经济环境中存在的不确定性,他认为政治风险研究的是社会中政治和经济实体关系的不确定性。政治风险是一种政治力量引起的经济生活变化,这些变化会对企业的经济活动产生负面影响[16]。我们认为,政治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由于未能预期到的政治因素变化而给国际投资活动可能带来经济损失的风险。它主要包括:

第一,战争风险。战争风险是指东道国国内由于政府领导层的变动、社会各阶层的利益冲突、民族纠纷、宗教矛盾等情况,使东道国境内发生战争而给外国投资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领导层的变动、国内各派的尖锐斗争、各阶层集团的不同利益要求、不同民族间的矛盾纠纷、复杂的宗教派别冲突等都有可能引起局势动荡,甚至造成动乱和内战,从而严重影响国际投资者的经济利益。

第二,征用风险。传统的征用风险(Expropriation Risk)是指一国政府对本地的外资企业进行征用(Expropriation)、没收(Confiscation)或国有化(Nationalization)的风险。这种风险对投资者来说是政治风险中最严重的一类,因为它带来的损失巨大。国有化风险是指东道国对外国资本实行国有化、征用或没收政策而给外国投资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国有化是东道国政府接管某个行业中所有私有企业,征用是东道国政府对某个行业的个别外国企业实行接管,没收是在没有任何补偿条件下东道国政府占有外国企业的全部资产。这种风险主要发生在政治不稳定和政策易变的国家和地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经出现过民族独立国家对本土外国企业实施国有化的浪潮。随着20世纪80年代全球化的兴起,国有化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但在资源日益紧张、要素价格攀升的当今,国有化又以间接、渐进式的新形态而呈回归之势。例如,2006年4月,厄瓜多尔议会通过一项石油改革法案,规定包括中国企业在内的所有外国公司必须将利润的50%交给厄瓜多尔政府,政府根据修改后的《石油法》同外国公司重新进行石油合同的谈判。目前,在委内瑞拉、秘鲁、厄瓜多尔、巴西、古巴等拉美国家进行的能源项目投资中,容易遇到“温和”国有化风险的情况。

第三,政策变动风险。政策变动风险是指由于东道国有意或无意地变动政策而给外国投资者造成的经济损失。投资者进行对外投资活动必须遵循东道国的各项经济政策。东道国的土地、税收、市场、产业规划等方面具体政策的变化将影响投资者的决策。例如,土地政策中涉及土地的购买、拥有使用权时间的长短、土地税的内容均会影响投资者的利益;税收政策中计税基数、税率和征税方法关系到投资者的收益。东道国市场的开放程度以及在投资区域和行业等实行的限制或鼓励政策也是投资者所关注的问题。

第四,转移风险。转移风险也称汇兑限制风险,是指在跨国经济往来中所获得的经济收益,由于受到东道国政府的外汇管制政策或歧视性行为而无法汇回投资国而给外国投资者带来的经济损失。例如,外国投资者在进行投资活动中所取得的经营收入,包括政策营业收入、出售专利和商标收入、股权转让收入等,一般应转移回投资国,但这与东道国引进外资的目的有一定的矛盾性。有的东道国对跨国企业的收入在政策上规定一个在东道国再投资的比例。这个比例的变化则被看作是对外投资的一种风险。

政治风险的其他分类见表6-7。

表6-11 政治风险的风险程度分类

续 表

资料来源:(1)郭帅.非洲国家军人政治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院硕士学位论文,2007;(2)李琛.跨国经营政治风险及其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博士论文2005。

(2)外汇风险。外汇风险又称汇率风险,是指在国际经济活动中,由于未能预期到的汇率变动而给跨国企业可能带来的经济损失风险。企业在跨国经营中遇到的汇率风险可以分为交易上的汇率风险、折算上的汇率风险和经济上的汇率风险三种。

第一,交易风险。交易风险是指已经达成而尚未完成的用外币表示的经济业务因汇率变动而可能发生的损益的风险。交易风险涉及两类项目:一是已经列入资产负债表中的应收和应付账款的项目,如进出口贸易应收应付款、外汇借贷款等;二是资产负债表外的会引起未来的应收和应付账款的项目,如远期购售合同、应付租赁费用、尚未履行的客户订单等。

第二,折算风险。折算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使分支公司和母公司的资产价值在进行会计结算时可能发生的损益。在国际投资活动中,跨国公司在每一个会计年度期末,需要将各分支公司的财务报表合并成汇总报表。在将分支公司以东道国货币计价的会计科目折算成母国货币的过程中,由于汇率变动可能给跨国企业带来损失。折算风险带来的收益和损失只是一种会计概念,并不表示该跨国公司实际的或已经发生的收益和损失。折算风险反映在会计报表的资产、负债和权益等各个科目上。

第三,经济风险。经济风险是指由于汇率变动引起跨国公司的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业务现金流发生变更而产生经济损益的风险。经济风险存在于跨国经营的各个方面,因为汇率变动意味着各国同种商品之间的比价和一国不同种类商品之间的比价都要发生变化,这种价格体系的变化会改变国内以及国际市场上的生产条件和需求结构,从而影响跨国公司的经营活动。

与交易风险不同,经济风险侧重于企业的全局,从企业的整体预测将来一定时间内发生的现金流量变化。因此,经济风险的来源不是会计程序,而是经济分析。经济风险的避免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预测能力的高低。预测的准确程度直接影响企业在生产、销售融资等方面的战略决策。此外,折算风险和交易风险的影响是一次性的,而经济风险的影响是长期的,它不仅影响企业在国内的经济行为与效益,而且直接影响企业在海外的经营效果和投资收益。因此,经济风险一般被认为是三种外汇风险中最重要的。但由于经济风险跨度较长,对其测量存在着很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要准确地计量企业的经济风险存在很大的难度,所以,企业的经营者通常更重视对交易风险和折算风险的管理。

虽然交易风险、折算风险与经济风险都是由于未预期的汇率变动引起的企业或个人外汇资产或负债在价值上的变动,但它们的侧重点各有不同。

表6-12 交易、折算、经济风险的差异

资料来源:杜玉兰.国际金融[M].科学出版社,2010。

(3)经营风险。经营风险是指企业在跨国经营时,由于市场条件和生产技术等条件的变化而给企业可能带来损失的风险。经营风险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上的经营风险表现为跨国公司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所有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狭义上的经营风险是指跨国公司在以市场为中心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所能遇到的经济风险,也即市场风险。这里主要指的是狭义上的经营风险,又可分为宏观市场经营风险和微观市场经营风险。其中,宏观市场经营风险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形式:一是市场供求风险;二是市场竞争风险;三是市场开放度风险;四是市场秩序风险等。跨国公司的经营风险主要表现为微观市场经营风险。因为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在特定的市场上进行的,每个特定的市场都有其特殊的风险因素,从而形成不同种类的市场风险。跨国公司面临的微观市场经营风险主要有:

第一,价格风险。价格风险是指由于国际市场上行情变动引起的价格波动而使企业蒙受损失的可能性。因为引起价格变动的因素很多,所以价格风险是经常性和普遍性的。

第二,销售风险。销售风险是指由于产品销售发生困难而给企业带来的风险。销售风险产生的原因主要有:市场预测失误,预测量与实际需求量差距过大;生产的产品品种、样式、质量不适应消费者的需求;产品价格不合理或竞争对手低价倾销;广告宣传不好,影响购销双方的信息沟通;销售渠道不适应或不通畅。

第三,财务风险。财务风险是指整个企业经营中遇到入不敷出、现金周转不灵、债台高筑而不能按期偿还的风险。

第四,人事风险。人事风险是指企业在员工招聘、经理任命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它产生的原因有:任人唯亲、排挤贤良;提拔过头,难以胜任;环境变化,原有人员不能胜任。

第五,技术风险。技术风险是指开发新技术的高昂费用、新技术与企业原有技术的相容性以及新技术的实用性如何都可能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

2.政治风险的评估与防范

政治风险是跨国经营的企业要面对的特殊风险。由于政治风险极难预测、具有损失巨大的特点,因此,评估企业对外投资可能遇到的政治风险,是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决策的直接依据,是风险管理中的关键因素。

(1)政治风险的评估。

第一,政治体制稳定性指数。政治体制稳定性指数(The Political System Stability Index,PSSI)是由丹·亨德尔(Dan Haendel)、杰罗尔德·维斯特(Gerald T-West)及罗伯特·金迈德(Robert G Meadow)提出的。该模型由国家的社会经济特征指数、社会冲突指数和政治干预指数构成,其中,社会冲突指数有政治不稳定指数、内部骚扰指数和暴力指数三个分量。三个重要的指数可以通过以下15种因素来衡量:人口异质指数、人均GDP、增长速度、人均能源消耗;骚乱、游行、政府危机;武装冲突、暗杀、游击战;每一百人的内部安全人员;政治竞争指标、法律效应、每年法律变动、不规则的领导人变动。

PSSI模型较为完满地解决了“如何衡量一国的政治稳定性”这一问题,但该模型也存在不足,主要缺点是PSSI只能当作是一种政治风险评估的方法,而并不能分析政治风险为什么会产生以及产生后的结果是什么,从而没有回答在衡量一国政治是否稳定后会发生什么变化或决策者应当如何应用这一模型[17]

第二,经营环境指数。经营环境指数(Business Environment Risk Index,BERI)是一种包括了经济、社会和政治在内的各因素的指标。由美国BERI公司在《经营环境风险资料》中出具的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经营风险指数是国际上普遍公认的极具权威性的风险指数。这个指数从动态的角度考察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在未来5到10年之内的经营环境情况。

图6-12 政治体制稳定性指数构成(PSSI)[18]

这个指数使用了一套可以灵活加权关键要素的方法,首先通过基本分的计算,而后再由那些专长于政治学而非商务领域的专家,对被评估国家的多项因素和情况,以跨国公司经营的视角而非个别私营企业的视角加以评分,最后综合各方面的得分,来确定某国的政治风险指数。

评估使用百分制量度,70分以上为政治风险较低,即该国的政治变化不会对企业经营造成不利影响,也不会引发社会动乱;55—69为中度的政治风险,说明该国有对企业严重不利的政治变化,或者有可能发生动乱;40—54分为高度风险,也就是说已经存在或者在不远的将来会发生严重影响企业经营的政治趋势,或者周期性地出现大的政治动乱;39分以下为风险极高,这种情形下的政治环境严重限制企业的经营,直接导致财产损失,应该被归为不可接受投资的国家[19]

第三,失衡发展与国家实力模型。该模型(Uneven Development/National Power Model)是由霍华德·约翰逊(Howard C.Johnson,1981)基于以下前提提出的:政治风险(没收)是某国发展失衡和该国实力相互作用的结果。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发展失衡的因素有政治发展、社会成绩、技术进步、资源丰富、国内秩序。非均衡发展是源于五个方面的非持续性和差异性。国家实力包括经济、军事科技实力。可以根据一个国家的实力和平衡发展的状况,将世界各国分为失衡强大国家、平衡强大国家、失衡弱小国家和平衡弱小国家四种类型。在这四种类型的国家中,两个平衡国家的没收发生几率很低,失衡小国存在中度的几率,而失衡强大国家的没收几率相对最高。在这个模型中,非均衡发展是与政治不稳定相关的因素。

第四,宏观社会政治模型。该模型(The Macro—sociopolitical Models,MSP)的主要内容是试图解释政治不稳定包括了各种经济的、意识形态的和社会力量的综合作用。此模型抽象但全面地阐释了由宏观环境因素产生以及由此导致的政治不稳定性之间的作用过程(图6-13)。这个模型的一大优点是构建了宏观层面风险的分析构架,并且着重考察了东道国大范围的社会力量、意识形态力量、社会力量及其与政治不稳定的动态变化之间的因果关系内涵。此模型的不足之处在于它无法判定政治不稳定性和实际投资项目或者企业的联系,也不能精确地描述各种风险事件对外资投资项目的直接影响[20]

图6-13 MPS模型的总体结构

第五,国家征收倾向模型。哈罗德·克鲁德森(Harold Knudeth 1979)基于拉丁美洲国家样本统计分析资料提出了国家征收倾向模型(The National Propensity to Expropriate Model)。其基本内涵是:某个国家的受挫折水平和外资大量涌入的相互作用可以解释该国的没收倾向。因为某个国家的挫折水平形成于这个国家的抱负程度、社会福利水平、期望值。假定这些水平揭示了某国的生态结构。如果国家的福利或经济预期低于抱负水平时,该国的挫折水平就高,而此时若有大量的外国投资,这些外国投资就可能成为国家挫折的替罪羊而遭没收。

(2)政治风险的防范策略。既然国际投资活动面临着政治风险,在对政治风险进行评估后,如何有效地采取措施防范和规避政治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这对国际投资者来说尤为重要。

第一,投资前期的政治风险防范,见表6-13。

表6-13 投资前期的政治风险防范

资料来源:杨大楷.投资学(第二版)[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第二,投资中的政治风险防范,见表6-14。

表6-14 投资中的政治风险防范

资料来源:同表6-13。

3.外汇风险的评估与防范

(1)汇率的预测。

汇率预测的关键是把握导致汇率波动的最基本因素,洞察汇率的变化趋势。汇率预测的方法多种多样,选用哪种方法预测汇率也见仁见智,但总体上可分为基本预测法、市场预测法、技术预测法和混合预测法四种。

第一,基本预测法。基本预测法(Fundamental Forecasting)是根据经济变量同汇率间的基本关系进行预测。这些经济变量可能包括利率、经济增长率国际收支、货币供应量、通货膨胀率、资本利用率、市场预期、产量以及投机因素等,它们都是影响汇率长期和短期变动的因素。

第二,市场预测法。市场预测法(Market-based Forecasting)是一种建立在即期汇率、远期汇率和利率间存在一系列平价关系的假设基础上的汇率预测方法。市场预测法认同市场有效性假说,即在一个强势有效的市场上,所有公开和非公开的信息都可以反映在当天的汇率当中。市场预测法包括即期汇率预测法和远期汇率预测法(表6-15)。(www.xing528.com)

表6-15 市场预测法

资料来源: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第三,技术预测法。技术预测法(Technical Forecasting)是用历史的汇率数据来预测未来的汇率。例如,1987年10月19日的“黑色星期一”(即纽约股市道琼斯指数狂跌500多点)就使股市投资者联想起引发危机的1929年纽约股市的崩溃。正因为历史不断再现,人们才能将过去获得的正确认识用于指导未来,并获得同样正确的结论。技术预测首先需要收集研究对象的历史资料,其次要分析这些历史资料,最后判断哪些形态会稳定地重复发生。使用技术分析来预测汇率的方法有很多,但主要以价格分析为主,大体上可将其归为图表技术分析法和计量经济分析法。

首先来看图表技术分析法。汇率的图表技术分析是根据汇率过去的表现,有条理地做出图表记录,通过过去到现在汇率的波动情况,借助图表和曲线来预测将来汇率的可能性趋势(表6-16)。

表6-16 图表技术分析法

资料来源: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其次来看计量经济分析法。技术分析的最新发展是在传统的图表分析基础上增加了许多数量化方法。运用计量经济学法预测汇率,一般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根据预测目标,搜集和调查有关资料;第二步,分析资料,判断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经过数据运算,确定有关参数,建立计量经济模型;第三步,检验模型,把历史资料代入计量经济模型,将运算结果与已发生的经济现象进行比较,测定该模型的误差;第四步,利用已确定的模型对汇率进行预测。

随着数理统计分析方法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现代计算机技术在外汇业务中的普及和深入,计量经济分析法利用不同的经济计量模型,在预测汇率上日益显出及时、准确等特征。

第四,混合预测法。混合预测法(Mixed Forecasting)是综合使用以上各种汇率预测法的方法。汇率预测者们发现如果将上述方法结合起来预测时,先运用不同预测方法得出某一外币的不同预测值,然后给不同方法分配权重,总权重为100%,更可靠的方法给予较高的权重,这样一来,跨国公司的实际预测值便成了各种预测值的加权平均值。

(2)外汇风险的度量。

自从中国外汇制度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以来,中国的外汇风险环境越来越严峻。如何有效地度量外汇风险成为整个金融风险度量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外汇市场经济主体合理规避风险的重要前提。

第一,外汇风险的直接度量。外汇风险的直接度量法是指衡量由于汇率的波动给有关外汇市场经济主体的外汇资产价值带来影响的度量方法。通过这类金融风险度量方法,外汇市场经济主体的管理者可以直接掌握汇率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外汇投资组合的损失。

在这些方法中,外汇敞口分析可以衡量经济主体因其外币资产和负债组合的不相匹配或外汇买卖的不相匹配而可能产生的外汇亏损或盈利所形成的外汇风险。这种方法具有计算简便、清晰易懂的优点,但它忽略了各币种汇率变动的相关性,难以揭示由于各币种汇率变动的相关性所带来的外汇风险。目前,为大多学者所使用的外汇风险直接度量方法主要是VaR 度量法以及在极端情况下所使用的各种直接度量方法。

首先来看VaR度量法。可以将不同市场因子、不同市场的风险集成一个数,较准确地测量由不同风险来源及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潜在损失的风险。该方法又可以分为参数分析法、非参数分析法以及情景分析等(表6-17)。

表6-17 VaR度量法

资料来源:谢赤,王雅瑜,孙柏.外汇风险度量:方法与评述[J].金融经济,2007(22)。

其次来看极端情形度量法。虽然VaR较为准确地测量了金融市场在正常波动情形下资产组合的外汇风险,但在实际金融市场中,极端波动情景和事件时有发生。如果这些事件发生,经济变量间和金融市场因子间的一些稳定关系就会被破坏,原有外汇市场因子之间的相关性、价格关系以及波动性都会发生很大改变,而VaR在这种极端市场情景下存在较大的估计误差。为此,人们引入了EVT、ES等方法来测量极端金融市场情景下的外汇风险(表6-18)。

表6-18 极端情形度量法

资料来源:谢赤、王雅瑜、孙柏.外汇风险度量:方法与评述[J].金融经济,2007(22)。

第二,外汇风险的间接度量。由于汇率的变动对宏观经济变量发生作用,从而又通过种种经济的传导机制最终使企业的价值发生改变。这种未预期到的汇率变动所引起的公司价值的变化也叫外汇风险暴露,企业通常使用回归的方法来度量汇率波动与公司价值变动之间的关系,从而间接描述外汇风险。

外汇风险能影响企业的股票价格,因此,外汇风险暴露可以由股票收益率对汇率波动的敏感度来度量,一单位汇率变动造成股票价值变动的大小就是该资产的外汇暴露。因此,外汇暴露是一个包括了以上因素的倾斜的回归方程,可以表示为

其中,P是公司的股票价值,a是常数项;b是暴露的回归系数,表示为b=Cov(P,S)/Var(S);S是汇率的波动;e是残差项,E(e)=Cov(e,S)。

国外许多学者在上述模型上进行了发展,构建了一个两因素模型:

其中,Rit为i公司t期的股价报酬率;Rmt为市场大盘指数报酬率;Xt是t期末预期汇率变动率。

(3)外汇风险的防范策略。

首先是交易和折算风险的防范策略。在发达国家,跨国企业利用衍生金融市场的金融工具进行保值操作是规避跨国投资中汇率风险最常用的方法。跨国企业应当积极、主动地学习和掌握外汇避险工具。在逐渐扩大的汇率波动幅度下,培养外汇专业人才,不断积累自己的外汇风险管理能力,以便在汇率发生波动时采取适当的措施保全自己的利润。汇率保值操作的主要种类如表6-19所示。

表6-19 汇率保值操作的主要种类

资料来源:杨桠超.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其次是其他消除汇率波动影响的方法(见表6-20)。

表6-20 其他消除汇率波动影响的方法

续 表

资料来源:(1)杨桠超.中小型外贸企业的外汇风险管理研究[D].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2)陈平,谷永芬.外贸企业防范汇率风险的措施[J].国际商务研究,2008(2)。

(4)经济风险的防范策略。

经济风险防范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由于汇率的意外变动给企业的业务现金流造成的损失。经济风险的最佳防范模式是通过调整销售收入和投入品的币种组合,使未来销售收入的变化与投入品成本变化两者可以互相抵消。防范经济风险的对策如表6-21所示。

表6-21 经济风险的防范策略

资料来源:綦建红.国际投资学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经营风险的评估与防范

(1)经营风险的评估方法。

第一,德尔菲法。这是美国著名咨询机构兰德公司于20世纪50年代初发明的。它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参与者之间相互匿名,对各种反应进行统计处理,反复进行意见测验;二是提意见的专家来自不同专业,各专家之间没有密切关系,不考虑个人的权威、资历、口才、劝说压力等因素。这种方法强调集中众人智慧,可使预测更为准确。一般地讲,专家越多,预测所需要的时间越长,风险识别的可信度就越高(见表6-22)。

表6-22 德尔菲法的实施步骤

资料来源:杨大楷.投资学(第二版)[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第二,幕景分析法。由于影响国际投资经营风险的因素很多,实践中需要有一种能够识别关键因素以及其影响的方法。幕景分析法就是为了适应这种需要而产生出来的以识别风险关键因素及影响程度为特点的方法。一个幕景就是一项国际投资活动未来某种状态的描绘或者按年代的梗概进行的描绘。幕景分析法的重点是:当某种因素变化时,整个情况会怎么样,会有什么风险,会给投资者的资产价值带来何种程度的损失。幕景分析的结果是以易懂的方式表示出来的。一种方式是对未来某种状态的描述,另一种方式是描述一个发展过程,即未来若干年某种情况的变化链。幕景分析要经过一个筛选、鉴测和评判的过程,即先要用某种程序将具有潜在风险的对象进行分类选择,再对某种风险情况及其后果进行观测、记录和分析,最后要根据症状或后果与可能起因的关系进行评价和判断,找出可疑的风险因素,并进行仔细检查。

(2)经营风险的防范策略。跨国公司在生产经营中面临的主要是经营风险,跨国公司必须要对其加以特别地关注。投资者必须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以便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防范措施,以对经营风险进行管理。跨国公司可采取以下风险管理策略规避经营风险:

第一,风险适应策略。经济政策的变动属跨国公司不可控因素,一般指适应政策的变化。跨国公司不但要注意国内企业政策的变化,更应该研究国际的政策走向,以便用好、用活、用足政策,发挥本土优势,为跨国公司的生产经营服务。

第二,风险控制策略。主要针对人才流失风险、营销渠道风险、火灾等意外风险。跨国公司应重视人力资源的管理,制定明确的员工行为标准和工作规范,各岗位明确职责,日常管理做到细致到位,使员工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惯及工作态度。跨国公司还应注重培训工作,塑造良好的公司文化,使有些人才进得来、留得住、用得好。意外风险的防范在于安全工作得力而且坚持不懈,树立安全是最大的效益思想。在防止营销渠道风险、保证资金回笼方面要做到:保证产品质量,避免质量事故,如发现产品质量问题应及时、有效地处理;对代理商的资金信用进行考察、核定及跟踪监督,保证资金能安全、按时回笼。

第三,风险分散策略。风险分散是跨国公司通过开展多种风险活动,或将高风险活动与低风险活动进行恰当组合,以使总体风险分散到各个项目的策略。跨国公司具有一定的人、财、物等资源优势,通过多种经营活动的优化组合,在资源优化配置的同时,有效地分散风险,使多项经营活动的风险总和小于单一经营活动或经营形成的总体风险。

第四,风险回避策略。主要针对竞争实力风险、价格风险等。在市场竞争条件下,如何保持和壮大实力,防范实力竞争的风险,关键在于对本公司的实力要有正确的评价,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有了正确的实力评价,就可以决定是采取放手战略还是采取攻击战略。公司对自己及对手有了正确的实力评价后,在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弱制强。面对竞争对手,要充分运用SWOT的模式进行分析,即优势、劣势、机会、威胁。首先,要认真分析双方的优势和劣势,如产品质量、成本、市场占有率等,然后再根据对手的情况及预期目标提出公司的行动方案与战略,如低价格战略、集中营销战略、服务第一战略。其次,在分析外部环境中的机会和威胁时,要注重加高行业壁垒,以减少竞争对手,抑制行业内部的激烈竞争环境。在对其他企业实施攻击战略时,还要具备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的能力,必要时,要进行战略调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