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先秦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先秦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时间:2023-07-0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先秦文化是原始文化发展到国家形态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既是中国早期文化的集大成,又是后世文化的奠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和文化元基因,对后世文化影响巨大。之后2000多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讲是先秦文化的延展与回应。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小刀和青铜锥证实了夏代已有青铜冶炼和使用的事实。

先秦文化的影响与传承

先秦文化是原始文化发展到国家形态文化的中国传统文化,它既是中国早期文化的集大成,又是后世文化的奠基,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个高峰和文化元基因,对后世文化影响巨大。之后2000多年来的中国传统文化从根本上讲是先秦文化的延展与回应。因此,先秦文化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一)夏代文化

1.中国国家形态的形成

夏代是有文献记载的中国第一个朝代,出现在公元21世纪至公元16世纪,建都在阳城(今河南登封)、安邑(今山西夏县)等地。

夏代的出现,结束了中国古代原始部落社会历史,标志着中国国家形态的形成,也标志着中国至此由原始社会的无序状态进入国家行政管理的有序时代。

2.文化成就

由于夏代历史久远,也没有成熟的文字,流传下来的文化遗迹较为罕见。20世纪50年代河南偃师市二里头村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夏文化的重大发现,文化遗址中包含城址、宫殿建筑、村落、墓葬群,出土了大批陶器、石器、早期青铜器、玉器、象牙雕刻器和漆器等,是研究夏代经济和文化的珍贵资料。

(1)天文历法

夏代的天文历法文化较为发达。天干(gan)、地支的概念已经出现,相传沿用至今的“夏历”(民间又叫“阴历”)就来源于夏代。尽管真正的夏历早已失传,今天所用的夏历其实是汉代出现的“汉历”,但人们仍然沿用了夏历的说法。

周代《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是中国现存的最早的农事历书。虽然成书在周代晚期,但经历代学者考证,内存夏代资料,也有人认为它就是夏代的历法。

(2)青铜器的冶炼与使用

夏代已出现青铜器的冶炼与使用,诸多历史文献对此均有描述。如《墨子·耕柱》:“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史记·封禅书》:“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越绝书》:“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二里头文化遗址出土的青铜小刀和青铜锥证实了夏代已有青铜冶炼和使用的事实。

(3)官的出现

夏代是中国国家形态的开始。国家的形成,必然带来国家机构的建立,国家机构的建立,就必然导致行政者——官的产生。因此,中国的制度文化,可以追溯到夏代。根据《礼记·明堂位》“夏后氏官百,天子有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的记载,夏代的官制已比较完善。

3.对夏代文化的认识

①国家形态的形成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提供了客观基础。

②官的出现,使中国至此进入行政管理的时代。

(二)商代文化

1.商代大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里程碑

商代出现在公元16至公元11世纪,最早建都亳(今河南商丘),以后多次迁都。盘庚时将都城由奄(今山东曲阜)迁至殷(河南安阳),所以又叫作“殷商”。商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里程碑,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1)青铜器制造水平的登峰造极

青铜的冶炼与制造技术在商代已经炉火纯青。尽管中国不是世界上最早冶炼、制造青铜器的国家,但商代的青铜冶炼技术与制造水平堪称当时世界第一。

后母戊大方鼎就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之作,其精美程度无与伦比。

(2)成熟文字的出现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在河南安阳小屯村陆续发现了10万余片甲骨文,学者们整理出古文字图形4000余个,可识别的文字2500多个。这些文字是古人用刀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意义符号,所以叫作“甲骨文”。甲骨文是商人对占卜情况进行记载的文字符号,其内容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社会习俗等,涉及天文、历法、医药等科学技术。汉字是世界上唯一还在广泛使用的表意性文字,产生于古人对自然和世象特征的摹仿,其特征是用象征性的书写符号来指代一个特定的事象,古人称为“象形”。因此,它是表意的,不是直接或单纯表示语音的。这是汉字与英语表音文字最大的区别。汉字的表意性特点使其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和审美意趣。造字需要想象和表现,认字和写字也需要想象,写字还需要高度的表现技巧和审美内涵。但“象形”的造字方法不利于文字的类型化、精细化发展。鉴于此,古人又在“象形”的基础上创造出指事、形声、会意、假借、转注的造字方法,使汉字的发展跳出单纯的“摹仿”局限而具有了无限可能。古人将以上六种造字方法合称为“汉字六书”。甲骨文已具备了“六书”的特点,展现了中国文字的独特魅力,是迄今为止我们可以看到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

(3)儒的出现

商代是祭祀盛行的时代,上至国家大事,下到民间婚丧嫁娶,人们都要通过祭祀的方法来占卜天地、预测吉凶,以此作为兴利除弊的原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春秋左传·成公十三年》)。那些从事祭祀活动、掌握了祭祀专业知识与技能的人被人们称作“儒”或“术士”,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知识分子。这样,知识分子群体在商代兴起。

3.商代文化的重要意义

(1)中国文化有文字可考的时代

商代以前,文化只能实物传承和口口相传,文化成果的遗失和变形不可避免。文字的出现,不仅可以记载、整理文化成果,使文化传承更具有客观性,同时,对文化传播和文明导向也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www.xing528.com)

(2)知识分子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力量

商代以前,不能说没有知识分子,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出现,是在商代。文化需要记录和推广,更需要精英力量的参与。儒的出现,不仅有了大批记录文化的专业人士,有了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也使社会生活增加了精英力量。这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文明进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三)周代文化

1.周代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形成的标志

周代出现在公元11世纪至公元221年,建都镐(今陕西长安)。周平王东迁后史称“东周”,建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周又分为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时期。

(1)封建释义

“封建”的意思是“封邦建国”(《吕氏春秋通诠·慎势》),即古代的部落盟主或后来的君王将土地封赐给后代或有功之臣,以分层管理的形式建立宗法制部落或国家形态的方式。封建适应了周代社会的发展,其合理性是引进竞争机制,推动社会的多元发展。

中国上古时期,部落首领将土地封赏给后代或属下的现象就存在了,《史记·五帝本纪》里就有“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的记载。商代后期,分封已较为普遍。周代,分封成为国家建制的主要形式。据《荀子·儒效》记载,周初分封了71国,姬姓之国有53个,周文王的儿子据有16国。后来,分封国家达到数百个,到春秋时,还有170多个。

(2)对分封制的认识

分封制是周代社会制度的主要形式,对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意义重大。

①分封制的特点是对国家实行宗主统一下的多元化分层管理,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竞争发展。

②分封的前提是建立分封的规矩(礼法),《周礼》的出现使古代中国从此步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的时代。

③社会的多元化发展促进了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

2.重要文化成果

(1)封建社会的形成

封建制度的确立,奠定了封建社会的礼法基础,200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文明进步正是以这个基础为起点的。

(2)生产方式的进步

周代为了适应社会多元化分层管理的态势,实行了井田制周天子通过地方大小贵族,将土地资源层层转包、耕种。此举充分利用了土地资源,调动了社会生产的积极性,使劳动力作为重要的生产力得到确认(宗法制社会关系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得已形成),促进了生产工具的进步(战国时期铁器出现,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推动了经济发展。

社会的多元发展和竞争带来文化繁荣,“子学”的兴起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文化高峰。所谓“子学”,即诸子之学,是对各类知识学科流派汇集的称谓,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各类学术成就的集大成。“子学”成为后世学术活动取之不尽的思想源泉。周代封建制的重要特点是向社会引进竞争机制,各国诸侯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仅要有强大的经济、军事,更要有正确的治国方略,这就为知识分子的著书立说提供了客观条件,也就是《荀子·解蔽》所说的“诸侯异政,百家异说”。所以,“子学”的产生,正是周代封建制的必然产物。

3.对周代文化的认识

周代是中国封建制的形成时期,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繁荣的第一个高峰,对后世影响巨大。

(1)公平竞争、多元发展的时代

封建制的实质是通过分层管理的方式将国家引入多元发展、优胜劣汰的竞争模式,使社会成为开放、公平、自主发展的平台。这样的制度模式符合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基本走向,是后来的大一统专制制度无法比肩的。正因为如此,周代形成的社会文明成为中国古代历代社会精英推崇的楷模。

需要说明的,周代的封建制与后世的封建制有本质上的区别:前者开放自由,后者封闭保守;前者多元并包,后者专制集权。这是我们在认识周代文化时应具有的基本常识。

(2)中国古代精英文化的发源

周代晚期出现的“子学”,荟萃了中国先秦各种重要的学术思想,取得了极高的学术成就,成为2000多年来历代社会精英取之不尽的学术源泉。

(3)中国古代社会规范、文明取向的源头

周代出现的“周礼”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三礼”(《周礼》《仪礼》《礼记》)成为历代社会规范、行为准则的蓝本,是中国古代最为经典的社会契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