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合理调节青少年需要发展的特点

如何合理调节青少年需要发展的特点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青少年需要发展具有如下特点:第一:客观性。由此,在青少年中再度唤发起强烈的求知热望。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青少年需要的表现形式体现在领导消费新潮流上。此外,差异性还表现在青少年需要发展的性别差异及社会背景差异上。因而,凡是“合理的需要”,应当既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又与集体、社会的需要相一致。因此,合理的需要应能在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这两者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如何合理调节青少年需要发展的特点

青少年需要发展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客观性。即需要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诱发需要的动因、需要的内容、满足需要的手段等都是由客观现实决定的。

需要是有机体生命活动的基础。人的需要是人生存、发展和延续的直接反映,是人体包含人脑机能在内的客观要求。生命一旦终止,人的任何一种需要都无从谈起。再者,人的需要也不是主观随意确定的,表面上看它表现为一种任意性、随机性和选择性的特点,以一种欲求的形式,作为主观目的和动机出现。但在这种主观形式、自由表现背后却有着客观的、不自由的内容规定。这就是客观存在的制约。时代背景、社会地位、阶级立场、地理环境,风俗习惯以及个人的经历、修养等因素构成复杂的综合体,决定着主体对需要的选择。所以,一个乞丐不会关心“一个针尖上能容纳几个天使”的争论。鲁迅说:贫穷的人不知道开交易所的烦恼,大资本家不知道北京老太太拣煤渣的辛酸,贾府的焦大也不会爱上林妹妹的。最后,满足需要的手段也是客观的。手段作为一种技能本身就是实践的产物,任何手段总是凭借一定的工具和条件才能达到目的,工具和条件本身就是客观的。所以,人的需要是客观决定了的。

第二:时代性。人们的需要既是对客观现实的一种特殊的反映,那么在不同的历史时代,人们的需要也就会有不同的发展和表现。任何需要总是与该时代的生产处在同一级水平上。古代至高无上的皇帝不会有坐飞机的需要,就反映了需要的历史性、时代性。当代青少年最少保守思想,最富于创新开拓的精神,对新事物最为敏感,对社会变化的反应最为迅速,因而社会的发展,时代的演变也最易在青少年的需要中得到体现和反映,使其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这首先表现在青少年需要的种类随时代演变而发展。如自主择业的需要原先几乎是不存在的,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青少年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意识日益强化。其次,青少年需要强度随时代的演变而起伏。如青少年的求知需要几经涨落。十年内乱后,随着高考制度的恢复,青少年需要高涨起来,“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皆不怕”,这是当时青少年奋发进取的源动力。八十年代中后期,伴随着经济改革中一些负面因素的消极作用,以及不合理的脑体倒挂现象的警醒效应,青少年中“读书无用论”思潮沉渣泛起。进入90年代以来,我国的改革开放形势日益好转,祖国大地一派令人鼓舞的建设景象,各行各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由此,在青少年中再度唤发起强烈的求知热望。再次,青少年需要表现形式也随时代的演变而变化。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青少年需要的表现形式体现在领导消费新潮流上。据文汇报“WJ新闻调查网”披露:一个以25岁以下青少年组成的“新生代”消费群体,教育、旅游和信息3个最具潜力的消费领域,很有可能成为消费市场从“盘整”走向“突破”的驱动力。调查显示,上海家庭成员中,25岁以下青少年花钱最多,他们业已占据了消费市场的最大份额。这批最能接受消费时尚、最少计划经济条件下传统消费理念的年轻人,不仅现在已引导着消费潮流,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也会成为住宅、汽车以及其它新兴消费领域中最活跃的消费者。(《文汇报》1998年6月8日)

第三:差异性。这首先表现在青少年需要发展的年龄阶段差异上。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由于社会环境、生理状态和心理发展水平都有较大差异,必然导致需要结构上的差异。我国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在少年期,由于个体进入生长发育的突增时期,生理需要相对突出,其中饮食、娱乐方面的需要比较明显。同时,交往、尊重需要也随着中学生活的开始和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强烈起来。进入青年早期,性生理的成熟导致性意识的进一步觉醒,性需要也开始出现,并且在交往、尊重需要继续保持相对强度的同时,求知、求美、求德的增强体力等发展需要日益突出。到青年中期,青年群体已分化为学生青年群体和在职青年群体,需要结构也相应分化,求知、建树需要在学生青年中成为优势需要;而在职青年中,劳动需要、爱情需要上升为优势需要。到青年晚期,个体能从社会发展的趋向中找到自我发展的现实方向,需要结构相对稳定。

此外,差异性还表现在青少年需要发展的性别差异及社会背景差异上。(www.xing528.com)

根据青少年需要的结构,需要发展的特点,引导青少年需要朝着合理的方向发展,是青少年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教育者责无旁贷的义务。青少年需要的合理发展,就是要求我们处理好在需要问题上产生的几对矛盾。

首先,要处理好个人需要和社会群体需要间存在的矛盾。我们既要反对否定个人需要的倾向,又要反对把个人需要凌驾于社会群体需要之上的极端个人主义马克思写道:“我们的需要……是由社会产生的,因此,我们对于需要……是以社会的尺度……去衡量的。”因而,凡是“合理的需要”,应当既能促进个人的全面协调的发展,又与集体、社会的需要相一致。

其次,要正确对待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之间的矛盾。人生需要是一个动态系统,要区分需要是否合理,并非轻而易举之事,先秦管子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禀实而知礼义。”虽然物质需要属于人生需要的低层次,精神需要属于人生需要的高层次,但古人已明白物质需要对个人、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的,基础性的作用。那种认为,追求物质需要就是卑下的,追求精神需要就是高尚的,这种评价需要合理性的标准在当今社会已很难站得住脚了。与此同时,我们又看到,问题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当我们重视物质需要的基础作用时,一些人的物质需要便急剧膨胀,并引起精神需要萎缩。今天我们常听到有人慨叹“理想失落”,“人文精神丧失”,可见精神需要对物质需要的调节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看到,物质需要的满足并不能使一个人感到真正的幸福,只有加上精神生活的满足,才能引起强烈的幸福感。因此,合理的需要应能在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这两者间寻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最后,要妥善处理好需要的无限性与满足需要的有限性这样一个问题。需要的满足要靠生产的发展,人的需要也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在早期的人类社会里,人们满足了吃、穿、住等生理和安全的需要已经算是不错的了。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除了要求保证吃、穿、住等一般需要外,还要求有现代化的家用电器,有丰富多样的高级消费品。与此同时,在物质需要不断得到满足的情况下,还追求多种多样的精神需要。但是,人的需要随生产发展而发展的程度是有限度的。在一个相对的时期内,生产的发展程度有限,对需要的满足也是有限的。在当前我国人力和财力不足的条件下,脱离实际去追求超前消费,这样的需要对个人、对社会都是无益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