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莫干山路M50艺术园区的优化方案

莫干山路M50艺术园区的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低廉的价格和广阔的空间吸引了艺术家们入驻,便形成了今天的M50艺术产业园。M50艺术园区的发展属自发生长型、市场为先导模式,从对破旧纺织厂房的出租,到大量艺术家的集聚,再到相关部门的认同与支持,最后发展为河岸工业厂房文化创意的地标。表4-12015年莫干山路M50园区内业态统计画廊与艺术生产是初级市场的主要力量,两者合计超过三分之二的数量,这是一个值得乐观对待的比例。

莫干山路M50艺术园区的优化方案

普陀区的M50艺术园区(通常被称作莫干山50号,以下简称M50),是上海市的创意产业建设园区之一,自成立以来吸引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画廊在这里落户,多数的媒体报道认为此处已经成为上海市的“苏荷”(SoHo)。此集聚地依靠旧工业区改造,由最初的创作生产基地逐渐变化成目前的艺术品交易区。2008年笔者指导研究生罗斌调查发现,当时大约有画廊31家,工作室30家,与画廊和工作室相协作的其他单位12家。经过七年的变化,当前的M50又有不同的业态,反映出从政府推动到由市场自行调节的过程。

M50创意园区

1979至1986年间,国有企业进行经营权层面的改革。传统国有企业存在着一些痼疾:政企不分,经营机制不活,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债务社会负担沉重,生产经营艰难,经济效益低下,经营者缺乏自主权和低效率运行等。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央政府颁布了一系列扩大企业自主权的文件,推动了国有企业经营权层面的改革。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做出了扩大企业自主权的决定,同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扩大国营工业企业经营管理自主权的若干规定》等五个管理体制改革文件。根据中央政策,政府向企业授予了生产经营权、原料采购权、劳动用工权和产品销售权等十四项经营权。经营权的转让意味着企业的经营者具有一定程度的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企业经营者和生产者的积极性明显提高。

1986年开始,国有企业改革开始从经营权向所有权层面过渡,1992至2002年间,国有企业进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明确地提出了国有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和步骤。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大潮中,国有艺术仓库,如M50艺术园区所处的苏州河沿岸、上海800号艺术区、北京798、杭州Loft 49等,所属的原国有企业也经历了改革。由于一系列机构改革重组,使得一些厂房与仓库闲置下来,于是将这些闲置厂房、仓库出租。低廉的价格和广阔的空间吸引了艺术家们入驻,便形成了今天的M50艺术产业园。

M50艺术园区的发展属自发生长型、市场为先导模式,从对破旧纺织厂房的出租,到大量艺术家的集聚,再到相关部门的认同与支持,最后发展为河岸工业厂房文化创意的地标。在带动园区内及周围经济发展的同时,M50极大程度地提升了上海的经济、文化等发展水平。上海市提出“保护历史文脉”的方针,鼓励对这些旧厂房进行保护性利用与改造,使春明粗纺厂的厂房作为上海纺织工业的历史被保护下来,从政策层面保证了M50的快速发展。M50园区的发展对上海城市更新的作用机制,一改以往传统的旧区改造方式,通过文化艺术的空间集聚促进城市的自我改造,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M50园区的发展在后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配套服务如交通绿地、娱乐设施等公共服务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和政策倾斜。上海市经委于2004年颁布的“三不变”政策对M50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促进作用,这“三不变”指的是土地性质、企业性质及房屋结构三个层面的不变,最大限度地保留了M50的外观建设及主要结构,并为创意产业的发展开辟一条“绿色通道”,减轻园区资金压力

M50拥有20余幢始建于20世纪30至90年代的工业建筑,是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完整的民族纺织工业建筑遗存。画廊业在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领先地位,与近几年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及上海国际大都市地位的逐渐确立相关联。在艺术园区中,画廊工作室功能重叠的占了七成之多,画廊的展示多数以平面绘画为主,少数雕塑版画陶瓷艺术品展示彰显了这个园区的多样性。在靠近火车站的市中心地带,园区空间显得较宽敞,延续十多年的经营,即使租金不断增加,创作者仍然愿意在有专程来此消费艺术的环境中寻找机会。

艺术园内聚集来自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画廊机构,尤以外资、港澳台地区的画廊为主,如香格纳画廊、宝胜画廊、全摄影画廊、华府艺术空间、艾可画廊、Vanguard画廊、菲利浦画廊、八大画廊、玉衡艺术中心、东廊艺术等均在上海持续经营多年。瑞士香格纳画廊曾经被泰晤士报和哈德逊评为“战后新千年世界75个最有影响力的画廊之一”,香格纳画廊自2000年第一次参加巴塞尔艺博会开始,几乎每年亲历艺博会现场。目前,这家艺术机构是将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呈现给世界的一个重要的平台,是连接国内和世界艺术市场的重要渠道。在规模上目前香格纳画廊不仅有2个艺术空间,还在上海桃浦、M50,以及北京、新加坡也开设了分支机构。

2000年5月,厂里进来了第一个画家薛松,他以每天每平方米0.45元的价格租下了一间200平方米左右的仓库。随后,他的画家朋友们——丁乙、陈墙、曲丰国、张恩利等人也陆续搬了进来,成了这里最早一批“原住民”,欧洲画商投资设立的香格纳画廊也把仓库设在这里,慢慢地形成了一个画家群落,这是早期的M50艺术产业园情形。2007年至2015年M50园区内的经营形态不断发生变化,从以创作者工作室和画廊为主的形态,逐渐增加餐饮、商店、办公室等行业。这种业态的变化原因,如同国内绝大多数的艺术园区一般,逐步增长的租金,使得创作者难以负担承租成本而选择退场;经营不善的画廊退场,往往会让相关的行业嗅到商机而进驻园区。参照表4-1的统计,空置13家,占全区11%,画廊业有72家,约占全区55%,创作者工作室23家则占17.6%,两者共占72.6%。

表4-1 2015年莫干山路M50园区内业态统计

画廊与艺术生产是初级市场的主要力量,两者合计超过三分之二的数量,这是一个值得乐观对待的比例。换句话说,15年来M50经历业态的淘汰调整,仍能保持艺术园区的重要属性和一级市场取向,可以明确它的定位及在城市文化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若仔细追究,还是会发现所谓的创作者工作室,有相当数量并非单纯的创作空间,而是兼具类似画廊展销业务性质的中介空间,创作者同时扮演中介者的角色,对画廊会产生挤压的效应,这也难怪园区内的画廊与工作室各行其道,互不相干。

园区内的画廊,按照经营取向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种形态:一种是主题画廊,指以单一种类艺术品展览、展示、交易为主要经营内容的画廊,此类画廊目前有61家(见表4-1,第1至第7);一种是综合画廊,是指展销多种艺术品项的画廊,目前有11家(见表4-1,第8)。如按照经营模式来划分,两类画廊还有几种区别:其一,经纪或代理制,亦即通过签订合同的方式,获得艺术家作品的独家经纪或地区时限的代理权,透过一系列的市场营销策划活动,包装和推介艺术家及其作品,并从中收取一定比例的提成;其二,画廊加画家的模式,也就是画廊只专注代理某个或者某一类画家的作品,但是又没有取得画家的经纪合约,仅是通过代理画家提供的一定数量作品,在一定期限内进行销售活动;其三,是画廊加作品的模式,画廊直接买断作品或透过间接管道取得作品的展销代售权,前者销售没有时间限制,后者则须在一定的期限内销售作品获取利润;其四,是画廊加活动的模式,即画廊为创作者提供场地举办艺术展览或活动,收取服务、场租等费用,他们也协助创作者进行策划、展览和作品销售,费用另外计算。

园区内的工作室现象并非个案,而是当前的普遍现象,上海现有艺术家自己开设艺术工作室的为数众多,且有增长的趋势。这些工作室有一定的规模,有的甚至还有固定客户。不过,由于创作者对于市场运作机制的陌生以及对艺术市场交易的错误想象,造成艺术生产者的逐利行为,损害自己的创作生命而不自知。园区内的画家把工作室当作自己售卖作品的场所,在价格的制定和销售折扣上往往没有公开市场的参照标准,随兴、随意的喊价行为,使得作品如同旅游纪念品一般,成为消费性商品而非艺术品。(www.xing528.com)

从普遍意义上分析,前述的园区内工作室往往在一级市场的讨论中被划分到“业余”边缘地带,这几乎是从园区建设至今变化最为明显的一个现象。最早进驻M50的一批创作者如薛松、丁乙、张恩利等人,已经成为艺术市场上为人熟知颇具名望的生产者,他们当年在工作室内专心创作,销售作品的工作都是由画商完成。换句话说,创作者只面对画商、经纪商而非消费者。然而,在15年的过程中,反而让进驻园区的创作者边缘化,究其原因,是创作者自制自销的“一己之私”搞砸了自己的创作事业。扩展来看,也说明园区内的业态缺乏横向联系的互动关系。

2004年,上海市政府开始对苏州河沿岸进行考察,对于文化艺术产业这一新兴的产业给予支持的态度——从保护产业的基本目的出发,辅助产业的蓬勃成长。有关单位决定将莫干山路、福州路、多伦路等几条主要艺术聚集街道,发展成特色文化街区。同年,画廊行业已经正式纳入全国规范的《工商管理条例》范围,由此画廊也属于私人企业的形态。艺术园区的主力企业在画廊群体,除了画廊之外,也同时并存一些与其产业链相关联的企业,我们应该把园区内的各种行业都视为企业集群的形态,但目前它们尚缺乏集群营销的经营模式。

目前,上海的画廊业正如中国大陆的艺术市场一样,仍处于初始阶段,尚未形成一个规范化、规模化的产业群体。由于画廊外部环境和画廊自身内部两方面的原因,使得上海大部分画廊只能自求多福。

从外部环境来看,首先,民众对艺术品交易的了解以及知识的准备,无法跟上当前市场变化的速度。由于认识误差和受到媒体的误导等因素,导致社会大众对艺术的投资与消费裹足不前,带着投机意味的投资与消费也有相当的盲目性。其次,由于没有海外通行的鼓励文化艺术产业发展的税收减免政策,所以很难吸引国内大企业、集团的资金进入艺术品投资领域,客观上也造成企业与文化艺术的疏离。政策的缺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艺术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与繁荣。第三,艺术品在金融流通领域内很少得到权威机构的认证,使得艺术品投资的风险增加,一级市场不足以拓展至艺术金融领域。艺术品价值的混乱和模糊,均阻碍了艺术品的再流通与艺术品市场的规模扩展。

从画廊自身来看,第一点是资金缺乏造成画廊营运困难的普遍问题。目前国内画廊的资金来源无论是个人投资或者合资,都局限在现金流转和短期资金融通,多数画廊没有宽裕的储备资金进行长期布局,以致影响自身资产累积。以目前的状况来看,画廊的资本很难说是雄厚。所以很多画廊难以为继,或者是中途改弦更张,改变初衷。第二点是由于经纪机制未受到业界的重视,画廊与艺术家很难达到共生互利,影响画廊的长远发展。画廊盲目压低价格谋取短期暴利的现象,以及画家依靠画廊炒作进而私下买卖的情况时有发生。第三点是画廊之间传递错误的经验信息,在操作方面过于倾向逐利。无论经营理念还是操作经验都缺乏自主的规划与策略,经常显现出随意性或激化同行的同构型竞争,过于急功近利。

当我们在谈到如何发展文化产业时,人们更多关注的是新闻出版、音像制品、商业演出甚至旅游开发等,对于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也多关注于拍卖行业以及博物馆、美术馆的建设,画廊成为被人遗忘的角落,这与画廊在艺术市场中应有的地位以及艺术市场的正常发展显然是不相符的。笔者认为,一方面,画廊作为文化发展中的新兴行业出现这些问题是很正常的,是行业走向规范和成熟前的阵痛时期。但是,另一方面却又蕴含着当下的机遇,诸如,投资艺术品成为一种理财潮流,当前艺术品市场的状况也对一级市场较为有利。目前的状况就像黎明时分,正处在转折与过渡期,是市场由无序走向有序的整理阶段,正值市场的规则和秩序形成与确立的关键时刻。如果我们准备充分,打好基础,西方画廊业的经营运作模式,对上海画廊的发展仍有些启示的作用。

以上海的文化政策作为前提,探讨M50园区画廊业态的经营,必须要先明确园区的主题定位和集群式营运应该有的产业效能。西方画廊多云集于经济文化较为发达的城市,比如纽约伦敦巴黎、柏林、东京等。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各个画廊除了有明确的定位,还各出奇招不断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具有独到的、适合自身定位的经营理念。园区内画廊的经营运作或许可朝下列方向努力:

(1)举办差异化明显的展览和多样的配合活动。长期举办展览是画廊竞争中最重要也最关键的手段之一。各画廊在同时期举办不同主题、题材、媒材及内容的展览,同时,餐饮等其他行业配合举办相关活动,让园区内能达到百花齐放的效果,也可以使消费者停留的时间延长,促进消费的机会。

(2)准确的经营风格。画廊要建立自己独立风格的藏品和展出方向。每家画廊应该逐渐厘清自己经营的主要取向,例如,专门经营绘画、书画水墨作品、雕塑、版画等传统艺术类型;专门经营多媒体、新媒体等前卫艺术品;专门陈列文物古董、古玩类展品等。多种类别的业者对于园区内的经营风格有显著的影响,也给消费者提供多样的选择。此即为共享生态的前置建设工作。

(3)成立园区协作组织。美国画廊协会(Art Dealers Association of America,简称ADAA)在其网站上详细地介绍了艺术品经纪人的职能,以及如何通过经纪人购买和出售艺术品,为潜在的投资者提供了可靠而又完备的服务。这样的画廊协会对整个画廊业乃至艺术市场,具有监督和规范的作用。在上海过去的实践经验中,画廊业组成的画廊协会并没有发挥很显著的效用。因此,园区内的画廊业主适合小范围共同组成协作组织,也可以达到如同ADAA的效果。协作组织可形成集群理论中同质竞争合作的关系,此外,由成员共同承担推广、宣传和引导消费等实际的工作,在推出画展时可以扩大宣传能量。比如在巴黎,从地铁中的广告到酒吧、超市中精致的招贴,画展信息比比皆是,这些工作通过相互协作、分摊经费,将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