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人定食,科学合理选择,延缓衰老,增益健康

因人定食,科学合理选择,延缓衰老,增益健康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饮食应根据年龄、体质特征及性别而定。中年人,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要减少肥甘厚腻,适当减少食量,温化脾胃生生不息。因此,设计出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饮食,可有效地延缓衰老。中年人的饮食要注意控制总热量,避免肥胖。老年饮食要根据老年人衰老的生理特点,确定相应的饮食方法,以达到减少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

因人定食,科学合理选择,延缓衰老,增益健康

年龄和体质不同的人,生理病理状况也有明显的区别。饮食应根据年龄、体质特征及性别而定。儿童生机旺盛,但脏腑娇嫩,为稚阴稚阳之体,易伤食罹虫,宜选用性质平和,易于消化,又能健脾开胃的食物(山药粥、山楂蜜饯等),慎食滋腻峻补之品。中年人,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要减少肥甘厚腻,适当减少食量,温化脾胃生生不息。老年人气血不足,阴阳渐衰,身体各部机能减退,故宜选用有补益作用的食物(黑芝麻糊、核桃仁饼等)滋养脾胃,慎用过于寒凉或温热及难于消化的食物。不同体质的人对食物的选择亦有区别,阳虚阴盛者,宜食温热补阳之品,如羊头羹、狗肉汤、鹿肉汤等,慎食寒凉伤阳食物。阴虚阳盛者,宜阴清热之品,如银耳羹、西芹百合、鳖甲汤等,慎食辛热补阳食物。气虚者,宜食补气之品,如人参粥、黄芪粥、益脾饼等。血虚者,宜食补血之品,如当归黄芪鸡、玉灵膏等。湿热较甚者,宜食清热利湿之品,如绿豆汤、鲜藕白蜜汁、薏苡仁粥等。男女性别不同,生理各有特点,如男性在生理上因消耗体力过多,常应注意阳气的守护,宜多选补气助阳的食物,如韭菜虾仁、杜仲腰花等。而女性有经、孕、产、乳等特殊生理时期,容易伤血,故宜选用补血为主的膳食,如在经期、妊娠期宜选鸡子羹、阿胶红枣粥等养血补肾食物;产后考虑气血亏虚及乳汁不足,宜选当归黄芪鸡、猪蹄汤、鲫鱼汤等益气血、通乳汁的食物;如因脾虚白带过多,宜食山药粥、薏仁粥等健脾利湿之品。总之,充分利用食物的各种性能,结合不同的体质特点,调节和稳定人体的内环境,使之与自然环境相适应,方能保持健康,延年益寿。

(一)小儿饮食需健脾护胃

1.小儿的生理特点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成长发育迅速,身体各部分的功能是“成而未全,全而未壮”的情况,脾胃功能也是如此。《幼幼集成·初生护持》指出:“盖儿初生,借乳为命”,但是小儿“肠胃脆弱”、“脾常不足”(《育婴家秘》)。

2.小儿饮食的原则

根据小儿的这一生理特点,在饮食上,应以补益为主,选择优质食物和足够的数量以满足小儿迅速生长发育的需要。其次,在补益、优质和足量原则的指导下,根据小儿脾常不足、胃常亏虚的生理特点,应重在补气健脾。脾胃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物质,为后天之本,是小儿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物质的根本,故补气健脾对于保护和增强脾胃功能,保证小儿正常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脾胃虚弱、脾失健运的小儿,尤为重要。

小儿饮食常不能自节,饮食不当,就会损伤脾胃,影响生长发育。因而,幼儿的饮食应着眼于保护脾胃,其饮食应以易于消化吸收为原则。另外,要使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尤应注重节食。《古今医统·幼幼汇集》谓:“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就是这个道理。

3.小儿健脾护胃的常用食材

常用食物:山药、茯苓大枣莲子、芡实、豇豆、扁豆猪肚、鲫鱼、粳米等。

常用食谱举例:

(1)山药粥:山药研末,煮粥食。用于补气健脾、涩肠止泻。

(2)八珍糕:人参、茯苓、白术、大枣、扁豆等,作糕食。用于补气健脾。

(3)茯苓饼干:用于健脾止泻、养心安神。

4.小儿饮食注意事项

小儿脾常不足,进食生冷或寒凉类食物,极易克伐脾气,损伤脾阳,出现腹痛、腹泻、痢疾等脾胃病证,特别是夏秋季节,更应避免进食生冷、寒凉之食。不宜进食大辛、大热或苦味食物,极易克伐小儿生发之气,耗损小儿气血。

某些食物不易小儿食用,否则容易诱发小儿产生某类疾患。如《食疗本草·卷上》中记载:“胡瓜,小儿食,发痢,滑中,生疳虫;鲟鱼,小儿不与食,结癥瘕及嗽;越瓜,小儿夏月不可与食,成痢、发虫。又,冷气人食之,多腹胀。”所以,在小儿日常饮食中,应避免以上食物的食用。

(二)中年人需节食温化脾胃

《灵枢·天年》记载:“人生……三十岁,五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斑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减,目始不明。”这段论述概括了中年人的生理、心理特点。中年是生命历程的转折点,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景岳全书·中兴论》强调“故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说明中年的饮食至关重要。如果调整得当,就可以保持旺盛的精力而防止早衰、预防老年病,可望延年益寿。因此,设计出合理的膳食结构、科学饮食,可有效地延缓衰老。中年人的饮食要注意控制总热量,避免肥胖。在饮食上,要减少肥甘厚腻,适当减少食量,使脾健运痰湿不生,温化脾胃生生不息。针对中年人应酬增多,活动减少,容易肥胖的特点,合理控制体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为了增强体质,防止早衰,坚持合理的膳食,食物多样,谷类为主,多吃蔬菜水果及薯类,多吃含钙丰富的食品,以防骨质疏松等症的发生。少食盐,以免引起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如党参、薏苡仁、山药、牛肉羊肉、大枣、栗子等补益脾胃。

(三)老年人饮食需淡养脾胃

生、长、壮、老、已,是人类生命发展过程中的自然规律,通过合理饮食,是可以实现延年益寿的,这也是饮食的最终目的。

1.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说老年人:“精耗血衰,血气凝泣”、“形体伤惫……百骸疏漏,风邪易乘”。《灵枢·天年》早有“六十岁,心气始衰,苦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的说法。凡老人有患,宜先食治;食治未愈,然后命药,此养老人之大法也。

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食治篇》中提到:“安身之本,必资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存生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疴,释情遣疾者,可谓良工。”这说明饮食调养对防疾养老有重要意义。

2.老年人饮食的原则

曾子》谓:“饮食节,则身利而寿命益……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老年饮食要根据老年人衰老的生理特点,确定相应的饮食方法,以达到减少疾病、延年益寿的目的。脾主运化,赖脾气以健运,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老年以后,脾胃虚衰,不能充养先天之精气而致衰老,故补气健脾对于充养先天之精气以推迟衰老、延年益寿具有积极的作用,特别适宜脾胃虚衰为主的老年人。(www.xing528.com)

陈直在《养老奉亲书·序》中提出:“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若有疾患,且先详食医之法,审其症状,以食疗之”,“食疗未愈,然后命药”,很全面地介绍了老年人保健“食胜于药”的道理。人到老年,随着肾气衰竭,脏腑气血精神也自然衰退,机体调控阴阳平衡的能力下降,所以应审慎调食。

老年人肾衰齿去,不利于食品的咀嚼,且老年人脾胃虚弱,运化失健,多以粥、乳、浆、脍、汤等为主,尤其适合粥类食物,能起到很好的滋养作用,而且还易于老年人消化和吸收。《养老奉亲书·饮食调治》有记载“高年之人,真气耗竭,五脏衰弱,全仰饮食为资气血”。曹庭栋提出了“粥能益人,老年尤宜”,“老年,有竟日食粥,不计顿,亦能体强健,享大寿”,并撰《粥谱》一卷,现汇总有助于老年人食用的粥类集中如下:

老年人调理脾胃的粥类

3.老年人饮食注意事项

老年人的饮食调摄,应注意以下几处:

(1)食宜多样

年高之人,精气渐衰,应该摄食多样饮食,尽量使饮食营养全面,适当补充体内所需要的物质,达到体内营养均衡。

(2)宜食清淡

老年人脾胃虚弱,运化不及,食宜清淡,尤其不能吃粘、硬、生、冷的食物;提倡素食

(3)食宜温热熟软

老年人阳气日衰,脾脏喜暖,所以应多食用温热的食物来保护胃,不要吃冰冷的食物,但是也不能吃过热的食物。老人牙齿松动脱落,所以,要多吃熟食,避免不容易消化的食物。

(4)食宜少缓

老年人一定要记住“食饮有节”,不能吃得过饱,但可以一天多餐。进食时,不宜太急、太快,宜细嚼慢咽,这样有助于顾护脾胃,同时还可以避免食物呛噎现象的发生。

总之,老年人食宜清淡、温热、熟软,而禁忌油腻厚味、粘硬、生冷。

(四)妇女饮食需保护脾胃

《格致余论·慈幼论》谓:“儿之在胎,与母同体,得热则俱热,得寒则俱寒,病则俱病,安则俱安,母之饮食起居,尤当慎密。”孕期饮食,不仅对于保护孕妇身体健康,预防孕期并发症,而且对于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减少胎儿的死亡率以及对分娩和产后哺乳的需要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妇女饮食需补脾益胃: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母体和胎儿饮食之本,故补脾益胃对于保证母体和胎儿营养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怀孕中期和晚期,胎儿生长发育较快,营养需求不断增加,故补脾益胃尤为重要。此外,在怀孕早期,脾虚伴有胃失和降者,宜补脾兼以和胃降逆;在怀孕晚期,脾虚不能制水而兼有水肿者,宜补脾兼以利水。

妇女饮食的常用补脾益胃食物:山药、大枣、茯苓、猪肚、鲫鱼、鳝鱼、莲子、蜂蜜、糯米等。和胃降逆食物:紫苏叶、生姜陈皮、砂仁等。利水消肿食物:鲤鱼、茯苓、赤小豆、鲫鱼、冬瓜等。

妇女饮食的常用补脾益胃食谱:

糯米大枣粥:糯米、大枣,煮粥食。用于补脾益胃。

茯苓牛乳饮:茯苓霜、牛乳,煮沸。用于补脾益胃、健脾安胎。

生姜紫苏汤:生姜、紫苏叶,煮汤食。用于和胃降逆、安胎。

鲤鱼汤:鲤鱼,煮汤食。用于补脾利水。

鲫龟冬瓜汤:鲫鱼、冬瓜,煮汤食。用于补脾益胃、利水消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