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家长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重思思想意识层面

家长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重思思想意识层面

时间:2023-07-0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家长们被孩子顶撞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想过:他们连思想层面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就企图在他们的行动层面上解决问题,怎么可能成功呢?你觉得一个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人,会用得过且过的态度面对学习吗?在游说秦王的过程中,苏秦花光了所有积蓄,并遭到了秦王的拒绝。好在苏秦没有被失败打垮。这个目标不一定要很高远,不是每个人都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

家长如何解决孩子的问题:重思思想意识层面

绳索1: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

1911年,改变整个中华民族命运的辛亥革命爆发了。统治了中国近三个世纪的清王朝伴随着腐朽的封建帝制宣告灭亡了。几乎就在同一时间,一所位于沈阳的小学学校却在进行着一场堪称经典、将被载入史册的师生问答。

当校长问一群三四年级的小同学为什么读书时,有人回答为自己找出路,有人回答发财致富,当问到一位外形俊朗的少年时,校长得到的回答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大家立刻对这位少年充满了敬意。他,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总理周恩来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数不清有多少学校把周恩来的这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写在校园的墙壁上,但却很少有人把这句话真正写在心里。

问问今天的孩子们为什么读书,你会对听到的答案大吃一惊的。我曾做过与那位小学校长相似的测试,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门。有回答为了考高分而读书的;有回答为了给父母长脸而读书的;有回答为了不糟蹋钱而读书的;甚至还有回答为了买游戏机(父母承诺的学习激励品)而读书的。能够明确回答问题的同学大多数都是成绩在中上等的孩子,更多的孩子压根儿就没有做出回答,一脸茫然。

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已成为当代很多孩子的通病。而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正是影响孩子提高学习成绩的最主要的原因。

想一想,当你坐进出租车,出租车司机问你去哪里时,你却说不知道。他会怎么做?八成是把你赶下车。没有目的地的旅行是不可想象的。

可是很多同学在学习的旅途中正在进行“没有目的地的旅行”。这些同学压根儿没认真思考过未来的人生走向。他们没有兴趣了解自己为什么读书,也没有树立任何有意义的目标。生活和学习对他们来说,只是例行公事,在学校学习让他们度日如年。如果遇到临时停电,可以不用上晚自习,他们会像庆祝解放一样欢呼雀跃。如果学校比原计划多放了几天假,他们会像中了超级大奖一样兴奋。

在这样的心态下,能学出好成绩吗?

很多家长不明白这个道理,以为只要把孩子圈在学校,圈在补习班,再请个补习老师陪着孩子学,就能提高成绩,结果往往事与愿违。牛不喝水却要强按其头,最后的结果很可能是被牛角顶到。当家长们被孩子顶撞的时候,不知有没有想过:他们连思想层面的问题都没有解决,就企图在他们的行动层面上解决问题,怎么可能成功呢?

曾经执教过中国足球队的米卢教练说过:“态度决定一切。”把这句话送给正在学海中遨游的同学们再合适不过了。解放战争时期,共产党军队依靠着小米加步枪打败了用美式装备武装到牙齿的国民党军队,靠的是什么?态度。大庆刚刚发现石油的时候,我们国内经济还十分落后,各类设备奇缺,但是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东北人硬是让大庆喷出了足以供应全国的原油!靠的是什么?还是态度。同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最大作用的,仍然是态度。良好的学习态度远比精良的学习装备和强大的师资力量更有效。

几年前,我曾到一所农村中学进行教学考察。这所学校的教学条件极为简陋,教室里的桌椅都非常破旧,所谓的桌板只不过是几块木板拼凑而成的。为了顺利写字,大多数同学都把鞋盒剪成垫板放在桌子上。冬天屋子冷,学校经费紧张,买不起煤,老师们还要发动同学去捡柴火。而且大多数同学的家庭条件不好,很多孩子为了帮家里忙农活而放弃上课。但就是这样一所学校,竟然有不少学生最终走进了大学的校门。

在这所学校的一间普通的教室里,我看到黑板前面挂了两双鞋:一双是皮鞋,另外一双是草鞋。我问班主任老师是什么意思。班主任说,那双皮鞋象征着考上大学以后,出人头地,穿着皮鞋进城生活,而草鞋自然象征着什么也考不中,穿着草鞋回家种地。

闻听此言,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我终于明白了为什么这所师资条件和教学设备都极其落后的学校能培养出大学生。在这里,态度的力量战胜了物质条件。

良好的学习态度是成绩进步的巨大动力。但这种动力不会无缘无故产生。态度常常是目标的产物。当一个人确立起明确的学习目标,态度自然会变得积极。周恩来便是一个典型案例。你觉得一个以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人,会用得过且过的态度面对学习吗?战国纵横家苏秦是另一个生动的案例。

苏秦出生于一个商人的家庭,他的父母兄弟都以商业为生。但他却立志要通过游说君王扬名天下。在游说秦王的过程中,苏秦花光了所有积蓄,并遭到了秦王的拒绝。走投无路的他回到了老家,备受父母兄弟的歧视。

好在苏秦没有被失败打垮。他立下另一个目标:要游说其他六国的国王,将他们联合成一个比秦国更强大的力量。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苏秦用了整整一年的时间钻研书籍,困了就拿锥子扎自己的大腿,最后终于成功地游说了六国君主,成为身挂六国相印的伟大政治家。

看,有了明确的目标,态度自然就产生了。

明确的目标,对于那些力图提高学习成绩的同学而言,是无价之宝。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将不再彷徨;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将不再无聊;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将不再感觉度日如年;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将不再觉得学习枯燥;有了明确的目标,你将不再讨厌那些纷至沓来的作业和学习任务;有了明确的目标,你也将不再恐惧考试。明确的学习目标,将能够把学习道路上所有的痛苦转化成财富,并以此激励自己更加努力地前行。

这个目标不一定要很高远,不是每个人都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它可以非常现实,现实到只是希望能吃饱饭,住上温暖的房子。但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没有目标绝对是两种全然不同的状态。看看同样身处一个教室中的孩子吧,有些人学得很快乐,有些人却感觉备受煎熬。这其中的差异多半都可以用学习目标来解释。

在我的另一本关于学习方法的著作《学习的真相》中,你将了解到最详细、最实用的设定学习目标的方法。只要你能按照我说的方法去设立学习目标,它们都将一一被实现。

绳索2:强迫学习,缺少兴趣

中国人常常把读书的过程称为“苦读”。谈到自己的学习生涯,我们往往会说“寒窗苦读十几年”。一些有关学习的名人名言也都喜欢拿“苦”字说事儿,比如“学海无涯苦作舟”。就连激励学习的名人轶事也都围绕着“苦读”的主题。小时候,我曾看过一本古人励志勤学的故事集,里面不是讲凿壁偷光,就是讲囊萤映雪,再不就是断齑画粥。整本故事集几乎成了人类品尝痛苦的示范教材。

也许早已毕业工作的过来人会把这些故事看成一种激励,但对于正在学海中漂泊的孩子们来说,这些故事无疑是一种强烈的消极心理暗示。因为它把学习和痛苦,和许多不愉快的事情联系在了一起。而人类的天性是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的。将学习和痛苦连接到一块儿会让孩子们在潜意识里对学习产生抗拒,甚至是恐惧的心理。这样的励志教育是严重违反心理学规律的,但我们成年人却乐此不疲地把这些错误的学习观念灌输到孩子的脑袋里。

这样灌输的结果就是孩子们会不自觉地讨厌起学习来。有些家长告诉孩子:“学习的时候就别想着玩,玩的时候就别想着学。”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是它也将学习和乐趣对立起来。这也是一种不好的心理暗示,孩子们会觉得从学习中找不到乐趣,只有玩乐才能给他们带来乐趣。

有些孩子发自内心地讨厌学习,却在父母的逼迫下装出努力学习的样子。白天在学校上课,晚上有家教补课,周末还有补习班。虽然从表面上看孩子一直在学习,但是他的心却并不在学习上。走进任何一所学校,你都能看到一大把“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学生。他们的眼睛可能在看黑板,但僵直的眼神却告诉你,他的脑子早已“移情别恋”。这样的学习显然是没有效率可言的。

还有一些孩子,在理智上明白学习的重要性,主观上也非常想提高成绩。他们每天都会学到很晚,书没少看,题没少做,可不管他们怎么逼迫自己去学,效果仍然很不好。在痛苦中学习,在学习中痛苦,成为他们生活的主旋律。其实,自己逼迫自己和别人逼迫自己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它们都会让学习的效果大打折扣。在我们辅导的上万名学生中,还从没有通过逼迫自己学习获得稳定好成绩的。

学习,有时就像谈恋爱,一定要学习的人对学习的对象有感觉才行。没有兴趣,却要硬着头皮与其在一起,是不会有好结果的。

为了让孩子专心学习,家长们也想了很多办法。不过有些办法的确算不得高明。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说:“好好学习!再熬几年,等你考上大学,想怎么玩就怎么玩。”这样的诱导不但不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反倒让原本就负担沉重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不可忍受。当孩子用忍受煎熬的态度去面对学习的时候,成绩怎么可能提高呢?

以上这些灌输和诱导之所以是错误和有害的,是因为它让人们忽略了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是发展和提高,而这本身就是一件充满乐趣的事情。想想我们刚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候吧,那时的我们有多开心!为了学自行车,你摔过跤吗?大概是摔过的,那么你为什么还要继续学骑车呢?因为这个过程很有趣嘛!学习文化知识也一样,在本质上,它们都是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的综合体。那些在某一学科出类拔萃的学生,往往都是对该学科有浓厚兴趣的学生。有机会你可以亲自去问问你身边的学习达人。离开了兴趣的支持,基础再好的学生也走不远。

有的同学经常强调自己对某某学科一点兴趣也没有,但对其他学科就非常感兴趣,非常愿意学。其实,根本不存在有趣的学习和无趣的学习的区别,所有的学习兴趣都是可以培养的。只要方法得当,任何学科都可以变得有趣。

2008年,我发明了“有氧学习法”。在这一学习方法中,我旗帜鲜明地提出学习者必须想尽办法让学习的材料变得有趣。在《学习的真相》一书中,我将知识转化为趣味材料的方法毫无保留地写了出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www.xing528.com)

绳索3:偏科与趣味极化

谈到学习趣味,在孩子中存在一种非常奇怪的现象:很多同学都对所学学科产生薄厚不一的兴趣。对于那些有兴趣的学科,他们往往愿意花大力气去学。在这些学科的课堂上,他们会比其他同学更加认真听讲,更加积极主动地回答老师的问题,更加认真地完成作业,甚至,他们还会占用其他学科的课堂时间去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

这样做会产生两个不同的结果。第一个结果是:在自己喜欢的学科上,学生会得到更多的鼓励与回报。由于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且大脑在充满乐趣的氛围中工作效率非常高,他们的成绩往往会比较好。老师们则会更多地关注他们,向他们提问,会更多地在成绩总结的时候提到他们的名字,表扬他们;而这些鼓励又会进一步提升孩子的学习兴趣,并进而提升学习成绩,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个结果是:在孩子们不喜欢的学科上,他们会使用更少的时间去学习,甚至会占用这些学科内的时间去学习自己喜欢的学科。他们在上课时经常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作业完成情况也远没有喜欢的学科好。付出努力上的“先天”不足再加上消极负面的情绪,使得这些不喜欢的学科的成绩变得越来越糟。而糟糕的成绩会使孩子们更加讨厌这个学科,并进而花费更少的时间在这些讨厌的学科上。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将以上两种结果综合在一起,就成为在学生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偏科。所谓偏科,实际上是由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极化导致的。有兴趣的学科会因为努力付出得到的好成绩而变得更加有趣;没有兴趣的学科会因为不努力得到的坏成绩而变得更加无趣。这便是学习过程中的趣味极化现象。趣味极化会让最开始只存在微小差距的学科不断分化,形成后来成绩和兴趣上的天壤之别。

如果任由偏科和趣味极化不断发展,就必然导致出现“残废”学科。所谓“残废”学科,是指那些花费很大努力却难以提升成绩的学科。通常,到了临近升学考试的阶段,当孩子终于清醒地意识到任何学科的成绩都足以左右他命运的时候,他便会开始对那些以往讨厌的学科倾注时间和精力,力图挽回颓败的成绩,但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虽然时间没少搭,精力没少花,但是那些弱科已经像残废的肢体一样,无法再恢复功能,成绩始终不见提高。而面对这样的结果,大多数孩子都会选择放弃这些“残废”学科,继续把精力放在那些喜欢的学科上。

而这样做的结果也可想而知,无论其他学科的成绩有多好,那些讨厌的“残废”学科最终还是能把总成绩拉下来。对于这样的孩子来说,想要考取理想的学校,显然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绳索4:情绪化

人在本质上是情绪的奴隶。社会心理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情绪对人的影响力超过理智判断。好消息是,当情绪站在我们这一边的时候,它是我们最好的朋友。这样的情绪多半是积极的、向上的。当我们被老师和同学鼓励,从而立志奋发向上的时候,情绪就在帮助我们。但坏消息是,当情绪与我们的理智对立时,它会成为我们最危险的敌人。在情绪的支配下,我们往往会头脑发热,做出不理智的、伤害自己的事情来。

负面的情绪是学习的大敌。具体而言,它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情绪化会让孩子们在诱惑面前无法把持自己,从而易于沉迷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

从早期的电视单机游戏到现在的电脑网络游戏,从早期的武侠言情小说到现在的漫画玄幻作品,将孩子们引向歧途的商品从来没有断绝过。这些商品大多以学生作为目标消费者。为了推广产品,商家想尽了各种办法,其中也包括调动学生消费者的情绪。事实证明,这种销售策略是成功的。

与学习相比,这些游戏和读物无疑更有趣,更容易调动人的积极情绪。尤其是电脑网络游戏,其开放性的游戏设计,以及能够给人带来巨大的虚拟成就感的升级系统,都是让学生沉迷的陷阱。在学校找不到尊重和认可,找不到成就感的孩子们,很难抵挡获取这种虚拟成就感和虚拟社区的融合感的诱惑。

当我们一次又一次地在媒体上看到学生因网游而辍学、犯罪,甚至自杀时,当我们一次又一次看到父母在网吧给孩子下跪、向媒体哭诉的新闻时,我们都会感到痛心。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国家制定相关法律和条文明确禁止在电视上播放与网络游戏有关的节目,但收效甚微。为了防止网络成瘾,有关部门还对网络游戏的持续时间进行了严格的限制,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游戏玩家们挂线升级的具体做法,但沉迷其中的人仍然无法自拔。

以上这些方法都是在抑制情绪。而情绪就如同洪水,单纯地堵是没有用的。远古传说中的鲧曾经用封堵的办法治理黄河,可惜把命都搭上了也没有完成任务。而他的儿子禹则采用疏导的方法解决了问题。我们也应该借鉴禹的方法。既然以网游为代表的诱惑性商品是通过调动孩子们的情绪来实现控制,那么我们就应该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入情绪化的因素,进行反控制。能够对抗负面情绪的最佳药物,是正面情绪。

第二,情绪化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效率。

设想你刚刚和同学吵过架,气得脸红脖子粗。这时候,上课铃响了,老师已经走进教室。当你随着大家翻开书本,聆听讲课的时候,脑子里在想什么?你会把全部的注意力都放在课堂上,还是会回忆刚刚发生的不快,甚至计划着怎么让那位同学好看?

上面的一幕是很多孩子都曾经经历过的。这是一种情绪化的典型表现。人有情绪是正常的,可是心里一直揣着某种情绪,挥之不去,并进而影响学习,就不正常了。

情绪化直接影响到的是我们的注意力。一个不受情绪化干扰的人,会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当下的事情上。老师讲课,他会认真听,认真做笔记。老师布置任务,他会立刻着手完成。而受情绪化干扰的人,则会把注意力放在发生过的事情上。他们对当下发生的事情心不在焉,虽然面向黑板,却看不见黑板上的字,虽然面向老师,却听不见老师说出来的话。因为他的脑子在不停地回放与情绪相关的事情。表面上看,这应该属于溜号。但与一般的课堂溜号不同的是,情绪化反应带来的溜号是长时间的,难以受主观控制的。这种长时间的注意力涣散对于学习效率来说无疑是致命的。

研究发现,引发情绪化反应的因素大多和人际关系有关。当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出了问题时,会引发情绪化反应。如果父母早晨起来莫名其妙地骂了孩子一通,孩子很可能一上午都听不好课。如果是父母之间的关系出了问题就更严重,当父母准备离异时,孩子的学习成绩通常会迅速下滑。

与同学之间的关系处理不好,也会引发情绪化反应。广义来讲,早恋也属于同学关系的一种。与其他同学关系相比,早恋更容易引发情绪化的现象。一旦双方吵了嘴,产生了误会,其造成的情绪化影响往往会长达数天。这也是我们反对早恋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与老师的关系处理不当也会造成情绪化反应。虽然这种情绪化反应的强烈程度未必是最大的,但其对学习成绩的影响却是最为深远的。很多孩子仅仅因为讨厌一个老师而彻底放弃学习这位老师所教授的学科,甚至将来换了别的老师,这个孩子还是会保持对这个学科的偏见,从而造成该科成绩难以提高。

因此,想要提高学习成绩,就不能不关注我们的情绪。

绳索5:接受消极暗示

40多年前,在一所叫作诺必塔的美国小学里,聚集了一群整天调皮捣蛋、不务正业的学生,还有叫苦连天、束手无策的老师。这种情况直到校长皮尔·保罗到来之后才有所转变。一天,当校长保罗看到一位顽皮的孩子从教室的窗台上纵身跃下时,他一下子抓住了这个孩子。这个黑色皮肤的小男孩显然被校长的举动吓到了,他等待着校长的惩罚。可是校长竟然拉起他小手说道:“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你是未来的纽约州州长。”

听到这句话,这名叫罗杰·罗尔斯的小男孩几乎惊呆了。但随后,他相信了校长的话。从此,他开始按照州长的标准要求自己,他的脸不再脏兮兮,衣服总是干干净净,说话文明礼貌……40年过去了,他终于实现了校长的预言——罗杰·罗尔斯成为纽约州的州长,而且是纽约州第一任黑人州长。

这则故事的关键在哪里?你看出来了吗?

也许你注意到了保罗校长的那句话——“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你是未来的纽约州州长。”这的确是问题的关键。在小罗尔斯看来,还从没有人这样肯定过他。但这只是关键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如果小罗尔斯压根儿不相信校长的话,故事的结局也许会大不同:脏兮兮的小罗尔斯长大后,也许会成为码头工人,也许更好一些,成为一名普通的办公室职员,但绝对成为不了州长。让小罗尔斯发生变化的,除了校长的肯定,还有小罗尔斯的相信——他相信了校长的话。这便是罗尔斯成为州长的全部秘密。

保罗校长的教育方法在心理学上叫作“暗示”。而小罗尔斯把这种外在的暗示变成了自我暗示。外在暗示和自我暗示在学习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经常接受积极暗示的人,会获得更加良好的学习状态,从而获得更好的成绩。而经常接受消极暗示的人则长期处在糟糕的学习状态中,其成绩提高也变得很难。

不幸的是,很多同学在大多数时间里接受的都是消极暗示。这些消极暗示有时来自他人,有时来自自己。比如一次期中考试成绩不理想,有的同学会想:“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成绩不但不见提高,反而下降。看来我真的不是学习的料。算了,还是放弃吧。”一旦他真的放弃,成绩自然可想而知。而继续下滑的成绩会验证他说的自己“不是学习的料”。进而,他会用更加消极的态度对待学习。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叫作自我证实,是恶性循环的典型表现。

当孩子进入消极的自我暗示时,并非无药可救。父母和师长可以帮助他们走入误区。但问题是,很多家长也不懂得消极暗示的害处。整天用放大镜观察孩子身上的缺点。遇到孩子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一些父母还趁机加以打击,借以证明不听自己的话会有什么下场。当孩子在他们的批评下,头越来越低时,父母们还以为自己的思想教育获得了成效。殊不知,他们已经把孩子送入了消极暗示的恶性循环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