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马克思主义的发源与诞生

马克思主义的发源与诞生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二、科学共产主义基本原理的创立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丰碑,是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不朽贡献。马克思、恩格斯以战斗的唯物主义者的姿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唯心主义哲学。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1845年1月,马克思受法国政府迫害,迁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

马克思主义的发源与诞生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早期革命活动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年),1818年5月5日生于普鲁士王国莱茵省特利尔城。莱茵省是当时普鲁士资本主义工业最发达的地区。马克思的父亲亨利·马克思,是一位学识渊博的律师,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很深。马克思青年时代就有远大理想,他在中学求学时就写了一篇题为《青年人如何选择职业》的文章,在文章中表示要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最能为人类服务、最能实现人类幸福”的伟大事业。

1835年,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一年后转入柏林大学学习法律,尤其是酷爱历史哲学。在大学时他参加了激进民主主义者的团体——青年黑格尔派,反对普鲁士封建专制制度。1841年,他在大学毕业前,写成了题为《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之间的区别》的博士论文,获得了博士学位。这篇论文是一篇具有无神论精神的著作。

马克思大学毕业后,最初为《莱茵报》撰稿,不久被聘为该报主编。在马克思的主持下,该报日益带有革命民主主义色彩,成为抨击德国封建君主制度的战斗阵地,在办报工作中,马克思写了《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 《摩塞尔记者的辩护》等文章,揭露了普鲁士封建专制国家的反动本质,从而批判了黑格尔关于国家是理性和自由的体现这一美化普鲁士国家的谬论。1843年,普鲁士反动政府对《莱茵报》进行迫害,马克思被迫离职,迁居巴黎。他在巴黎工人区居住,深入调查工人家庭。同时深入研究英国经济学和各国阶级斗争史,特别注意研究法国革命史和法国的社会主义思潮。

1844年,马克思创办《德法年鉴》杂志,并在这个杂志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 《〈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等重要著作。在《论犹太人问题》中,马克思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分子在民族问题上的唯心主义观点,提出了政治解放(即资产阶级革命)和人类解放(即社会主义革命)两种革命的思想。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 一文中,马克思初步系统地批判了黑格尔唯心主义哲学,并第一次提出无产阶级是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社会力量,以及先进的革命理论对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的重大作用。

从马克思在《莱茵报》和《德法年鉴》杂志上所发表的文章中,可以看出马克思已经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的转变。从此,马克思把毕生精力献给无产阶级的伟大革命事业。

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年),1820年11月28日出生于普鲁士莱茵省巴门城。父亲是一个纺织厂主、虔诚的基督教徒。1837年,即他中学毕业前一年,其父就强迫他退学经商。他被父亲送到巴门的商业营业所当办事员,一年以后又到不来悔的一家贸易公司任职。恩格斯十分厌恶投机取巧的“生意经”和尔虞我诈的商业生活。他利用业余时间勤奋攻读,博览群书。1839年,恩格斯在《德意志电讯》上所发表的《乌培河谷来信》中,尖锐地揭露了剥削阶级的伪善,抨击现有制度,逼真地描述了工人们的悲惨境遇。

1841年秋,恩格斯到柏林服兵役。他除了学习和研究军事外,还经常到柏林大学去旁听哲学,积极参加青年黑格尔派的活动。在此期间,他写了《谢林论黑格尔》、《谢林的启示》等著作,尖锐地批判了老黑格尔派的代表谢林的观点,直接把锋芒指向普鲁上君主政体。他受到了费尔巴哈的影响,开始向唯物主义转变。

1842年,恩格斯在他父亲安排下,到英国曼彻斯特欧门——恩格斯纺纱厂工作。英国是当时资本主义最发达的国家,曼彻斯特又是英国纺织工业中心和宪章运动中心。恩格斯在那里认真地研究了英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斗争的各种材料,细心地考察了英国工人的生活和斗争,同宪章运动左翼领导人建立了密切联系。曼彻斯特的生活,是恩格斯一生的重要转折点。这期间恩格斯向《莱茵报》寄了许多文章。如《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伦敦来信》、《各个政党的立场》等。这些文章表明他已开始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1844年,恩格斯在《德法年鉴》上发表《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一文。他在这篇文章中,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批判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指出私有制是资本主义社会一切政治经济矛盾的总根源,是工人极端贫困的根本原因。这篇著作表明恩格斯已经转变成唯物主义者和共产主义者。

1844年8月,恩格斯从英国回德国,途中到巴黎去和马克思会晤,他们在一起畅谈了十天。从此,他们并肩战斗,成为科学共产主义的创始人,并结下了毕生的友谊。正如列宁所说:“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1]

二、科学共产主义基本原理的创立

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丰碑,是他们对人类社会发展作出的不朽贡献。这个理论,是在同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和各种社会主义流派作斗争中发展起来的。

1844年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第一部著作《神圣家族》。 “神圣家族”是给以布鲁诺鲍威尔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所起的绰号。鲍威尔等人自命不凡,认为只有象他们这些“有教养的”知识分子创造历史,污蔑劳动人民是“乌合之众”,是“历史发展的障碍”。马克思、恩格斯以战斗的唯物主义者的姿态,批判了青年黑格尔派的英雄史观、唯心主义哲学。他们认为:“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2]因此,无产阶级完全“能够而且必须自己解放自己”。②第一次阐明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原理。马克思、恩格斯此时对无产阶级所负的历史使命,已有了成熟的见解。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神圣家族》奠定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1845年,恩格斯写了《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这是一部对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义正辞严的控诉书。恩格斯根据亲身观察到的大量材料,论证了工人和资本家利益的不可调和性;论述了英国工人难以忍受的悲惨处境,同时指出无产阶级不只是一个受苦难的阶级,而且是一个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阶级。无产阶级除了社会主义以外,再没有别的出路。同时,社会主义只有成为无产阶级政治斗争的目标时,才能成为一种力量。恩格斯提出了工人运动必须同社会主义结合起来的原理。

1845年1月,马克思受法国政府迫害,迁居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同年春,写成《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书。他强调了革命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决定性作用,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性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3]第一次在认识论上提出了实践的观点。

1845——1846年间,马克思、恩格斯合写了第二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彻底批判了黑格尔及其追随者的唯心主义哲学,分析了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和不彻底性,并揭露了当时流行的用“博爱”代替革命斗争的反动观点和唯心的宗教道德的社会发展观,比较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恩格斯还通过对各种经济形态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社会灭亡的必然趋势,第一次阐明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马克思、恩格斯还提出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即无产阶级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解放自己和全体劳动人民,就“必须首先夺取政权”。[4]

1847年,马克思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撰写了《哲学的贫困》。他以唯物辩证法彻底批判了蒲鲁东“永恒不变的正义”的呓语和用“对立调和”代替“对立斗争”的谬论,深刻揭露了蒲鲁东的形而上学。同时进一步论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和生产力密切相联。随着新生产力的获得,人们改变自己的生产方式。随着生产方式⋯⋯的改变,人们也就会改变自己的一切社会关系。⋯⋯。”[5]马克思还揭露了蒲鲁东企图在资本主义关系范围内消除资本主义“坏的方面”的幻想是不能实现的,论证了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可避免性,并揭示出作为新社会创造者的无产阶级的全世界历史使命。

总之,在1848年《共产党宣言》问世以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三个组成部份,即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均已在批判旧理论中创立。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已有充分的论述。

三、马克思恩格斯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同时,还致力于创建革命组织,为建立一个无产阶级政党而斗争。当时欧洲各国的工人斗争和社会主义运动,在思想上和组织上都处于分散状态。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必须在团结各国先进工人的前提下,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筹建国际无产阶级政党,只有这样才能把无产阶级引向自觉的有组织的斗争道路。

1846年,马克思、恩格斯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建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创立该会的目的是批判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和假社会主义,宣传科学社会主义,团结革命的共产主义者。由于马克思、恩格斯的努力,在巴黎、伦敦、汉堡莱比锡西里西亚等地设立了支部,吸收了一批先进工人参加共产主义运动。这是马克思、恩格斯建立无产阶级政党的准备步骤,为建党奠定了思想基础,培养了干部。

马克思、恩格斯在同各国工人组织的联系中,特别注意到对德国的“正义者同盟”的团结和改造。 “正义者同盟”是1836年从侨居巴黎的德国政治流亡者组织的“流亡者同盟”分化出来的左翼组织,成员主要是工人、手工业者和少数知识分子。后来参加者不仅有德国人,还有瑞士人、荷兰人、匈牙利人俄国人、捷克人和南斯拉夫人,逐步发展为一个国际性的工人组织。但是,这个组织深受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的影响,其后又受“真正社会主义”和蒲鲁东主义的影响,是一个半公开半秘密性的组织。这个组织在宣言中宣称要实现平均的共产主义,其策略是密谋暴动,战斗口号是“人人皆兄弟”。因此,首先同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等社会主义流派作斗争,是改造同盟和建立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重要步骤。

威廉·魏特林(1808——1871年)是一个德国裁缝工人。早年参加工人运动,1837年加入“正义者同盟”。他在1842年写的《和谐与自由的保证》一书中,虽然揭露和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主张废除私有制,实现共产主义。但是,魏特林的共产主义是空想的、平均的共产主义。他拟定了一个“平均共产主义方案”,主张“共有共享”,人人从事劳动,人人待遇平等,没有第一和最末的区别。同时,他又把共产主义看成是聪明人的发明,一旦设计出来就能立即实现,甚至把自己打扮成为一个口袋里装有一付实现人间天堂妙方的“救世主”。他虽然也主张暴力革命,但不过是少数人的密谋活动,并认为,革命应由社会上最不幸的人——乞丐、罪犯和强盗去实现。

马克思、恩格斯对魏特林的空想共产主义和脱离群众的密谋活动进行了严肃的批判,并对他进行耐心地帮助,吸收他参加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在1846年的一次会议上,热情帮助他改正错误,希望他转向共产主义。魏特林不但固执己见,还进行阴谋活动,对马克思、恩格斯恣意诽谤。马克思、恩格斯坚持原则立场,公开声明同他决裂,将他从通讯委员会开除出去,并向各地通讯委员会指出同魏特林作斗争的必要性。这一行动得到了伦敦、巴黎和德国的“正义者同盟”领导人的坚决支持。这是科学共产主义在“正义者同盟”中取得的第一个重大胜利。

接着,马克思、恩格斯又继续展开对“真正社会主义”的批判。这个流派是马克思主义的宿敌。其代表人物之一是海尔曼·克利盖(1820——1850年)。 “真正社会主义者”是一些破坏工人运动的改良主义者,他们把费尔巴哈的人道主义和蒲鲁东的空想计划杂拌起来,打着社会主义的旗号,以超阶级的“博爱”、 “友谊”等空洞的词句,鼓吹阶级和平,反对革命,使工人阶级脱离阶级斗争。克利盖宣传说,如果在北美划出十四亿英亩土地,无偿分给贫困者,那么在这里就将建立起第一批“充满天国的爱的村镇”, “欧洲人自古以来的梦想就会实现”。马克思、恩格斯驳斥了这种荒谬的说教,指出他们的目的无非是想掩盖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的和矛盾。为了清除“真正社会主义”在工人中的恶劣影响,通讯委员会发表了马克思、恩格斯起草的《反克利盖的通告》,指出“真正社会主义”所争取的不是社会主义,而是资本主义。克利盖妄图把无产阶级用革命方式改造社会的学说改变为关于“爱”的胡言乱语,这种梦呓“如果被工人接受,就会使他们的意识颓废”。[6]此后,克利盖便无法以欧洲共产主义者的名义活动了。

但是, “真正社会主义”在巴黎的德意志工人中还有很大的影响。1846年8月,恩格斯受通讯委员会的委托,前往巴黎同“真正社会主义”在巴黎的主要代表人物卡尔·格律恩(1817——1887年)作斗争。格律恩同蒲鲁东臭气相投,狼狈为奸,反对暴力革命,宣扬改良主义,他甚至把蒲鲁东捧为“当代最伟大的法国思想家”。因此,在巴黎反对“真正社会主义”的斗争,同时也就是反对蒲鲁东主义的斗争。恩格斯在巴黎参加了“正义者同盟”的活动,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向工人讲解德国的历史和现状,以提高工人觉悟,并在工人集会上批判格律恩及其追随者。为了揭露蒲鲁东和格律恩“和平药方”的反动实质,戮穿“真正社会主义”的虚伪口号,恩格斯特别强调和论证了暴力革命的必要性,经常连续几个夜晚在这个根本问题上进行论战。恩格斯十分明确地规定了共产主义者的宗旨:“一、维护同资产者利益相反的无产者利益;二、为此就要消灭私有制而代之以财产公有;三、除了进行暴力革命之外,不承认有实现这些目的的其它手段。”[7]恩格斯提出的三项原则得到了巴黎“正义者同盟”的确认和工人群众的热烈拥护。 “真正社会主义”终于破产了。

威廉·魏特林和“真正社会主义”的理论被马克思、恩格斯粉碎后,正义者同盟的大多数成员和主要领导人逐步接受了科学共产主义理论。1847年,正义者同盟的领导人约瑟夫·莫尔受同盟的委托,到布鲁塞尔和巴黎分别会见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表示确信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观点是正确的,愿意以科学共产主义为原则改组同盟,并邀请马克思和恩格斯参加同盟。马克思和恩格斯接受了他的邀请。

1847年6月, “正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恩格斯出席了大会。大会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提议,决定将“正义者同盟”改组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以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革命口号,代替“正义者同盟”过去“人人皆兄弟”的错误口号。大会委托恩格斯草拟《共产主义者同盟章程》。章程第一条明确指出:“同盟的目的: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统治,消灭旧的以阶级对抗为基础的资产阶级社会和建立没有阶级、没有私有制的新社会。”[8]新章程还用民主集中制的原则规定出成员应享有的权利和代表大会是最高机构。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第一个党章。

1847年11月29日,“共产主义者同盟”在伦敦召开第二次代表大会,有德国、英国、比利时、波兰、瑞士等国共产主义者参加。马克思、恩格斯出席了这次大会。大会批准了同盟的章程,并着手制定同盟的纲领。经过十天的争论,最后,大会一致通过了马克思、恩格斯提出的原则,并委托马克思、恩格斯起草“共产主义者同盟”纲领。这就是于1848年2月在伦敦发表的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共产党宣言》。

四、 《共产党宣言》及其伟大历史意义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共产党宣言》是世界无产阶级的“周详的理论和实践的党纲。”[9]它“以天才的透彻鲜明的笔调叙述了新的世界观,即包括社会生活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关于共产主义新社会的创造者无产阶级所负的世界历史使命的理论。”[10]所以说,马克思主义是关于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是关于被压迫和被剥削群众的革命的科学,是关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建设的科学。(www.xing528.com)

《宣言》的基本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指出:“《宣言》中的基本思想,即: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因此(从原始土地公有制解体以来)全部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即社会发展各个阶段上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之间、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斗争的历史;而这个斗争现在已经达到这样一个阶段,即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无产阶级),如果不同时使整个社会永远摆脱剥削、压迫和阶级斗争,就不能使自己从剥削它压迫它的那个阶级(资产阶级)下解放出来,——这个基本思想完全属于马克思一个人的。”[11]

《宣言》由一个引言和四章组成,内容极其博大精深。其主要内容如下:

《宣言》第一章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矛盾,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12]《宣言》第一章还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主义的“掘墓人”。马克思、恩格斯得出结论说:“在叙述无产阶级发展的最一般的阶段的时候,我们循序探讨了现成社会内部或多或少隐蔽着的国内战争,直到这个战争转变为公开的革命,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而建立自己的统治。”[13]

《宣言》第二章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的基本原则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 《宣言》指出“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利益不同的利益。”④同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党坚持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始终代表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共产党人是工人阶级中最先进的和最坚决的,是用先进理论武装起来的。这就是说,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

《宣言》第二章集中论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指出共产党人的最近目的: “使无产阶级形成为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由无产阶级夺取政权。”[14]“工人革命的第一步就是使无产阶级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②马克思、恩格斯给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作出如下定义:“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③《宣言》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作用在于,无产阶级利用他来达到最后消灭阶级、建立共产主义的目的。 “如果说无产阶级在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中一定要联合为阶级,如果说它通过革命使自己成为统治阶级,并以统治阶级的资格用暴力消灭旧的生产关系,那末它在消灭这种生产关系的同时,也就消灭了阶级对立和阶级本身的存在条件,从而消灭了它自己这个阶级的统治。”[15]此外,《宣言》号召同传统的所有制和传统的观念实行最彻底的决裂。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论断包含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思想,对于全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有着巨大的意义。

《宣言》第三章对当时流行的各种社会主义流派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并指出了他们的阶级实质和客观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使科学社会主义同空想社会主义以及形形色色的假社会主义划清了界限。《宣言》把封建的社会主义、小资产阶级的社会主义、 “真正的社会主义”称作“反动的社会主义”。它们代表着因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趋于灭亡的贵族和小生产的利益,妄图把历史拉回宗法制时代。资产阶级社会主义(以蒲鲁东为例)则想通过改良消除“社会的弊病”以便保障资本主义社会的长存。对于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分析了它产生的历史条件,肯定它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抨击,肯定它对启发工人觉悟的积极作用,肯定空想社会主义关于共产主义社会某些原则的预见。同时指出,随着历史的发展,空想社会主义逐渐失去其积极意义。

《宣言》第四章制定了共产党的策略原则。概括地说,就是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反对主要的敌人;同时,在联合中坚持无产阶级的革命原则,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要把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结合起来。 “共产党人为工人阶级的最近的目的和利益而斗争,但是他们在当前的运动中同时代表运动的未来。”[16]共产党人必须和一切可能的同盟者结成统一战线以反对当前的主要敌人,并在统一战线中坚持斗争原则。在论述共产党人在德国进行革命的策略时,第一次提出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思想。

《宣言》的结尾以磅礴的气势,犀利的笔触写道:“共产党人不屑于隐瞒自己的观点和意图。他们公开宣布:他们的目的只有用暴力推翻全部现存的社会制度才能达到。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阶级在这个革命中失去的只是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17]

《共产党宣言》是亿万无产者讨伐资本主义的檄文,是至今仍然激励全世界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战斗的号角。

马克思、恩格斯在为《共产党宣言》1872年版写的序言中说道:“不管最近二十五年来的情况发生了多大的变化,这个《宣言》中所发挥的一般基本原理整个说来直到现在还是完全正确的。个别地方本来可以作某些修改。这些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18]马克思、恩格斯十分坚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不断根据革命实践的丰富经验来检验和发展自己的革命理论。

《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个伟大革命,是国际工人运动史上的重大转折点。因此,《共产党宣言》的发表,具有伟大的世界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马克思和恩格斯“以自己的《宣言》创造了一个时代”。[19]

[1]《列宁选集》第一卷,第92——93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第104,45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38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108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786页。

[7]恩格斯:《致布鲁塞尔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一八四六年十二月二十三日)》,《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七卷,第71。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四卷,第572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卷,第228页。

[10]《列宁全集》第二卷,第578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32页。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63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63、264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64,272页。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73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8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86页。

[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第228页。

[19]《斯大林全集》第一卷,第32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