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保健酒与药酒,两种不同效益的养生饮品

保健酒与药酒,两种不同效益的养生饮品

时间:2023-07-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药酒及保健酒的生产饮用现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从特点上来说,保健酒以滋补、强壮、补充、调节、改善为主要目的,还用于生理功能减弱、生理功能紊乱及特殊生理需要或营养需要者,以此来补充人的营养物质及功能性成分,它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而药酒则是以治病救人为目的,用于病人的康复和治疗其病理状态。复方中草药的药酒,入酒药味少则2~3种,多的可达100味。

保健酒与药酒,两种不同效益的养生饮品

一般来说,药酒是指用蒸馏酒浸提药材而制得的澄清透明的液体制剂。我们通常所说的药酒,是药准字号药酒(以下简称 “药酒”)与营养类保健酒(以下简称 “保健酒”)的通称。

药酒与保健酒在我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这是我国传统酒文化的精华部分。药酒与保健酒存在着异同,在中国古代却没有区别开来,由于时代的局限,只是笼统地称之为“药酒”。药酒与保健酒科学的界定还是20世纪70年代后的事情,这是个重大的历史进步。

我国药酒及保健酒的生产饮用现已成为一个独立的门类。它们与传统产品比较,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与中国古老的中医中药相结合,集饮用、保健、治病、强身于一体,被视为 “中国的国粹”。

药酒与保健酒相比,其相同之处,是酒中有药,药中有酒,均能起到强身健体之功效,但二者却有着明显的差异:

从定义上来说,保健酒首先是一种食品饮料酒,具有食品的基本特征;而药酒则以药物为主,具有药物的基本特征。

从特点上来说,保健酒以滋补、强壮、补充、调节、改善为主要目的,还用于生理功能减弱、生理功能紊乱及特殊生理需要或营养需要者,以此来补充人的营养物质及功能性成分,它的效果是潜移默化的;而药酒则是以治病救人为目的,用于病人的康复和治疗其病理状态。

从饮用对象来说,保健酒适于健康人群、有特殊需要之健康人群、中间状态人群(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此处的人群指成年人)饮用;而药酒则仅限于患有疾病的人群饮用,它是大夫开的一剂方药,它有明确的适应证、禁忌证、限量、限期,必须在医生监督下饮用。

从风味上来说,保健酒讲究色、香、味,注重药香、酒香的协调;而药酒则不必做到药香、酒香的协调,俗话说 “良药苦口利于病”。

从原料组成来说,保健酒中的原料首选传统食物、食药两用之药材,且中药材、饮片必须经食品加工,功能强烈、有毒性者则不可用;而药酒中的原料首选安全、有效的中药,以滋补药为主,可适当配合其他中药(清、温、消、补、下、和等类中药),以药物为主。

药酒,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组方制成,具有调整脏腑功能,平衡阴阳,扶正祛邪,延年益寿等特色的剂型;是将药物与酒一起经过加工制作所成的含药的酒剂,它可内服,有的亦可外用,有的可滋体养生,有的可防病疗疾。食药合一,药往往味苦而难于被人们接受,但酒却是普遍受欢迎的食物,酒与药的结合,弥补了药的苦味的缺陷,也改善了酒的风味,相得益彰。经常服药,人们从心理上难以接受,但将药物配入酒中制成药酒,经常饮用,既强身健体,又享乐其中,却是人生一大快事。而酒本身具有通血脉、行药势、温肠胃、御风寒之功效,与药相配伍,可以大大增强药力,既能达到防治疾病的日常保健功效,还可用于病后的辅助治疗。如长生固本酒、养生酒、五精酒、十全大补酒、百益长春酒、大补药酒、状元红酒、参茸酒、仙灵脾酒、枸杞酒、周公百岁酒、何首乌回春酒、五加皮酒、黄精酒、菊花酒、参苓白术酒、茯苓酒、首乌金樱酒、定志酒、养生酒。另外,根据辨证配方而制成的药酒还有滋补强壮、消脂降浊、乌须黑发、美容悦色、活血调经、健脑益智等作用。

药酒按照功效的不同,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借以祛风散寒、舒筋通络达到治病目的的药性药酒。如木瓜酒、风湿酒、五加皮酒和三蛇酒等。这类药酒因为是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其中有很多的配伍禁忌,都应该先向专业医生咨询。

另一类则是以补气养血、滋阴壮阳、温肾补脾为目的的补虚强壮型的补性药酒。这类药酒根据功效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很多种,如补益气血的十全大补酒、桑葚酒;滋阴补血当归酒;温肾助阳的参茸酒、龟龄酒;健脾养胃的十二红药酒;补心安神的猴头酒、五味子酒等。

药酒若按药味数量分类,又可分作单味草药的药酒和复方中草药的药酒两大类。从历代中医典籍所载的情况看,单味草药的药酒种类比较多,数量不下三百种,且治病的针对性也比较明确。复方中草药的药酒,入酒药味少则2~3种,多的可达100味。譬如:百花药酒就是用100味草药加入白酒中浸泡而成。

对于酒的药性功能,中医认为酒的品种不同,其性能也不尽相同。李时珍的《本草纲目》集前人的认识总结说:米酒(亦即黄酒)“通血脉,厚肠胃,润皮肤,散湿气,消忧息怒,宣言畅意。”“和血、养气、暖胃、辟寒”。

烧酒:“消冷积寒气、燥湿痰、开郁结、止水泄,治霍乱疟疾、喧膈、心腹冷痛,阻毒欲死,杀虫辟瘴,利小便,坚大便,洗赤目肿痛有效。”

葡萄酿:“暖腰肾、驻颜色、耐寒”,葡萄烧(白兰地)“益气调中,耐饥强志”,“消痰破癖”。

《百病中医药酒疗法》系统论述了我国药酒的源流、制作及功效特点,并收载药酒1364种,涉及临床各科140余种疾病,是我国目前所收药酒最全的中医临症药酒疗法之专著。现从历代名医所用酒剂和现代受用户欢迎的诸多品种中选录23种。

1.大补药酒

配方:党参黄芪(蜜制)、山药、白术(炒)各100g,白芍(炒)80g,甘草(蜜制)40g,当归、茯苓、杜仲(盐制)各100g,川芎40g,黄精(制)280g,蔗糖3.2kg,玉竹(制)280g,白酒32kg。

功能主治:益气补血。用于气血两亏,倦怠乏力。

用法:口服。1次10~15mL,1日2~3次,温服。

注意事项:孕妇忌服。

酒剂来源《新编中成药

2.人参药酒

药味配方:红参100g、麦冬150g、当归150g、淫羊藿150g、五味子100g、白酒5000g、熟地黄100g。

用法:以酒浸泡上药,口服1次5~10mL,1日2次,饭后温饮。功效益气养血。

主治:气血虚弱,头目眩晕,神经衰弱

酒剂来源《全国医药产品大全》

3.巴戟天酒

药味配方:巴戟天18g、石斛18g、羌活27g、当归27g、生姜27g、川椒2g。

用法:上六味,捣细,用酒1kg浸于瓶中,密封,煮1h,取下放冷备用。每温服15~20mL,不拘时候,常常有酒力为好。

功效:补肾壮阳,活血通经,舒筋利关节。

主治:肾虚阳痿,腹部淤结冷痛,折伤闪挫,腰膝痛,足痿无力,肢节不利,四肢拘挛。

酒剂来源《圣济总录》

4.枸杞酒

药味配方:甘州枸杞60g、白酒500mL。

用法:将枸杞拣去杂质,洗净拍破,置于净瓶中,倒入白酒,加盖密封,放于阴凉干燥处。每日或隔日摇动数下,经12日后,静置澄清,即可饮用。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饮服10~15mL。

功能:滋肾养肝,补精壮阳,延年益寿。

主治:眩晕、口干、阳痿、早泄。

酒剂来源《饮膳正要》

5.补气养血酒

配方:破故纸、熟地、生地、天冬、麦冬、人参、当归、川芎、白芍、云茯苓、柏子仁、砂仁、石菖蒲远志各30g,木香15g。

炮制:上15味药,捣碎,用白布袋贮,置于瓦器中,浸入好酒2kg,放火上煮熟,去渣,候冷,收贮备用。

功能主治:补气血,养心肾,健脾胃,益老人。适用于气血不足,心脾虚弱,怔忡健忘,头目昏眩。

用法:每日不拘时温饮10~20mL。

酒剂来源《药酒验方选》

6.周公百岁酒

药味配方:黄芪30g、白茯神30g、肉桂10g、全当归18g、生地20g、熟地20g、党参15g、白术15g、麦冬15g、茯苓15g、陈皮15g、山萸肉15g、杞果15g、川芎15g、防风15g、龟胶15g、五味子12g、羌活12g。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布包,置于净器中,浸入高粱酒1.5kg,经7日后开取,空腹温饮1小杯,每日3次。

功效:壮元气,和血脉,添精补脑。

主治:气虚神疲,形体消瘦,腰膝酸软,怔忡健忘。

酒剂来源《中国医药大辞典》

7.半夏人参酒

药味配方:半夏30g、黄芩30g、干姜20g、人参20g、炙甘草20g、黄莲6g、大枣10g。

用法:上药捣碎,用布包。以酒750mL渍于净器中,经5日后,再加冷白开水500mL和匀,去渣备用。每日早、晚各服1次,每次20mL。

功效:和胃降逆,开结散痞。

主治:胃气不和,寒热在结,心下痞硬,呕恶上逆,肠鸣不利,不思饮食,体倦乏力。

酒剂来源《伤寒论》

8.鹿茸

药味配方:鹿茸片。

用法:将鹿茸切片,100g药置于净瓶中,用好酒0.5kg浸之,封口,经10日后开取,每日2次,每次空腹半小杯。

功效:壮元阳,补气血,益精髓,强筋骨。

主治:男子虚劳精衰,精血两亏,阳痿不举,腰膝酸痛,畏寒无力,骨弱神疲,遗尿滑精,眩晕耳聋,小儿发育不良,妇女宫冷不孕,崩漏带下(属虚寒症状)。

说明:鹿茸具有强心、降压作用,是一味良好的全身强壮剂,可以提高机体的工作能力,改善睡眠和食欲等。

酒剂来源《中国古代养生长寿秘法》

9.虎骨杜仲酒

药味配方:虎胫骨30g、石斛30g、石楠叶30g、防风30g、当归30g、茵芋叶30g、杜仲30g、川牛膝30g、巴戟天30g。(虎骨已有代替品。)

用法:将虎胫骨炙酥,杜仲、川牛膝酒炒,巴戟天去心后,上药味捣碎如麻豆大,白布袋盛,置净器中,以酒2kg,渍十日后开取。每日3次,每次空腹温饮1小杯。酒尽再添,味薄即止。

功效:祛风、壮骨、强筋。

主治:中风偏枯,四肢不适,筋脉挛急。

酒剂来源《圣济总录》

10.菊花明目酒——原名 “菊花酒”

配方:甘菊30g,干地黄10g,当归10g,枸杞子20g,白酒500g。

炮制:将菊花去蒂,洗净,地黄、当归、枸杞子洗净,一起装入纱布袋扎紧袋口。将白酒、纱布药袋放入酒瓶中,盖好盖,封口,浸泡7日即成。

功能主治:滋阴血,补肝肾,聪耳明目,延缓衰老。适用于阴血不足,肝脉失荣而引起的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夜寐不酣、多梦易倦、手足震颤等。

用法:中午、晚上、睡前饮用一小盅。

说明:本方杞、菊滋肝明目,地黄、当归益阴养血,对阴血不足的病人尤适宜。

酒剂来源《中国药膳》

11.秦艽常山酒

药味配方:秦艽30g、柴胡30g、炙甘草20g、荜菝30g、常山20g、葱白35g、淡豆豉10g。

用法:将荜菝醋炙。上药碎细,用酒1kg浸一宿,于近火处置放,常令微温。每服1小杯,未发时,不拘时服,随时添新酒,味薄即止。

功效:截疟。

主治:因疟引起的寒热互作,肌肤羸瘦,身体无力。

酒剂来源《圣济总录》

12.益肾明目酒

配方:覆盆子(去梗)50g,巴戟天(穿心,紫者去心)35g,肉苁蓉(酒浸,去皱皮)35g,远志(去心)35g,川牛膝35g,五味子35g,续断35g,山萸肉(去核)30g。

炮制:上8味,捣碎为粗末,用夏白布袋盛,置于净器中,用醇酒1kg浸之,密封口,春夏浸5日,秋冬浸7日,然后添冷开水1kg,合而备用。

功能主治:肝肾虚损,耳聋目昏,腰酸腿困,神疲乏力。

用法: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空心温服10~15mL,久服更好。

酒剂来源《药酒验方选》

13.椒柏酒

药味配方:椒37粒、侧柏叶7枝。

用法:将上药用酒500g浸泡于净瓶中,经7日后取用。每日早晨空心温饮1杯。

功效:解毒,辟瘴气。

主治:瘴气,瘟疫等时气。

酒剂来源《中国医学大辞典》

14.催生马齿苋

药味配方:马齿苋

用法:绞取自然汁少许,入酒少许,微暖服之。

功效:催产

主治:难产二三日不下。

酒剂来源《普济方》

15.虾米

药味配方:虾米500g、黄酒500g。

用法:取净肉捣烂为膏。将虾肉膏2勺调黄酒1杯温饮,每日3次。

功效:通乳。

主治:妇女乳汁不下。

酒剂来源《本草纲目》

16.红兰花酒

药味配方:红兰花30g。

用法:用白酒200mL,煎减至半,去渣候温。每次服50mL,不止再服。

功效:行血消肿止痛。

主治:产后腹痛。

酒剂来源《金匮要略

17.桑葚酒

配方:桑葚5kg,大米3kg,酒曲适量。

炮制:将桑葚捣汁煮过,米煮半熟沥干,与桑葚汁液拌合,蒸煮后下酒曲适量搅拌合匀,装入瓦坛内,将瓦坛放在周围盛有棉花或稻草的箱子里发酵,根据季节气温不同,直到味甜可口取出食用。(www.xing528.com)

功能主治:补肝肾,明耳目,抗衰老生津止渴,润肠。适用于肝肾不足之耳鸣耳聋,视物昏花。

用法:每次4汤匙,用开水冲服,或置锅加水适量煮食。

说明:中医认为耳目失聪往往是肝肾亏损而致。桑葚补肝肾以明耳目。现代研究发现,桑葚中含有糖、鞣酸、苹果酸维生素B1、维生素B2、维生素C、胡萝卜素亚油酸等人体必需的营养物质,久服可延缓衰老,延年益寿。

注意事项:脾虚寒作泻者忌用。

酒剂来源《大众药膳》

18.生石斛酒

配方:生石斛(捣碎)1500kg,牛膝500g,杜仲400g,丹参400g,生地黄(切,曝令干)1500g

炮制:以上5味切,用绢袋盛,加清酒2斗入器中渍7日。

功能主治:利关节,坚筋骨,强健悦泽。适用于风痹脚弱,腰胯疼冷。

用法:饭前温服3盅,日服3次夜服1次。

注意事项:忌芜荑。

说明:生石斛酒适合老年性风湿性关节炎和产后关节炎,因体弱而引起的肢体乏力或疼痛亦有一定的疗效。

酒剂来源《外台秘要》

19.茄子酒

药味配方:大茄子3枚。

用法:选用多成熟之大茄子,将1枚用湿纸裹,于灰火内,煨熟取出,入瓷罐内,趁热用酒750g泡之,以蜡纸封口,经3宿去茄子。另2枚用同样方法加工。3枚一个疗程。空心温服,随量。

功效:止血。

主治:大便出血(久痔)。

酒剂来源《圣济总录》

20.桃仁生地酒

药味配方:生地黄汁500g、酒500g、桃仁30g。

用法:将桃仁去皮尖另研膏。将生地黄汁并酒煎令沸,下桃仁膏再煮数沸,去渣,收贮备用。每日温服1杯,不拘时。

功效:疏通脉络,活血祛淤。

主治:倒仆跌,损筋脉。

禁忌:孕妇忌服。

酒剂来源《圣济总录》

21.苦参解毒酒

配方:苦参45g,醉酒500mL。

炮制:将上药同煎至250mL,去渣候温。

功能主治:食物中毒

用法:任量饮之,得吐即愈。

酒剂来源《民间验方》

22.蝮蛇

药味配方:蝮蛇1条、人参15g。

用法:将蛇置于净器中,用白酒1kg醉死,加入人参,经7日后取饮。不拘时候频饮,随量。

功效:祛风解毒。

主治:牛皮癣。

酒济来源《中医临证备要》

23.地黄年青酒

配方:熟地100g,桑葚子120g,山药200g,万年青150g、黑芝麻60g,花椒、南烛子各30g,白果15g。

炮制:上药共研细末,盛入白纱布袋并扎紧袋口,浸泡于加酒2000mL的干净酒坛中,密封7日后,即可启封备用。

功能主治:疗虚羸,令人充悦,益气力,轻身明目,令人能食,久饮之去万病,妇人服之更佳,令人有子。

用法:每日2次,早晚各温饮10~20mL。根据体质适当久服,多有效验。

酒剂来源《民间验方》

1.适应范围广

药酒,既可治病防病,凡临床各科190余种常见多发病和部分疑难病症均可治疗;又可养生保健、美容润肤;还可作病后调养和日常饮酒使用而延年益寿,是中国医学宝库中的一股香泉。

2.便于服用

饮用药酒,不同于中药其他剂型,可以缩小剂量,便于服用。有些药酒方中,虽然药味庞杂众多,但制成药酒后,其药物中有效成分均溶于酒中,服用起来也很方便。又因药酒多1次购进或自己配制而成,可较长时间服用,不必经常购药、煎药,减少了不必要的重复麻烦,且省时省力。

3.吸收迅速

饮用药酒后,吸收迅速,可及早发挥药效。因为人体对酒的吸收较快,药物之性(药力)通过酒的吸收而进入血液循环,周流全身,能较快地发挥治疗作用。临床观察,一般比汤剂的治疗作用快到4~5倍,比丸剂作用更快。

4.能有效掌握剂量

汤剂1次服用有多有少,浓度不一,而药酒是均匀的溶液,单位体积中的有效成分固定不变,按量(规定饮用量)服用,能有效掌握治疗剂量,一般可放心饮用。

5.人们乐于接受

服用药酒,既没有饮用酒的辛辣呛口,又没有汤剂之药味苦涩,较为平和适用。习惯饮酒的人喜欢饮用,即使不习惯饮酒的人,因药酒多掺有糖和蜜,具有一定的矫味和矫臭作用,避免了药物的苦涩气味,故也乐于接受。

6.药酒较其他剂型的药物容易保存

因为酒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杀菌防腐作用,药酒只要配制适当,遮光密封保存,便可经久存放,不至于发生腐败变质现象。

7.见效快、疗效高

1.远古时期的药酒

殷商的酒类,除了 “酒”、“醴”之外,还有 “鬯”。鬯是以黑黍为酿酒原料,加入郁金香草(也是一种中药)酿成的。这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药酒。鬯常用于祭祀占卜。鬯还具有驱恶防腐的作用。《周礼》记载:“王崩,大肆,以鬯”。也就是说帝王驾崩之后,用鬯酒洗浴其尸身,可较长时间地保持不腐。但值得强调的是远古时代的药酒大多数是药物加入到酿酒原料中一起发酵的,而不是像后世常用的浸渍法。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远古时代的酒保藏不易,浸渍法容易导致酒的酸败。药物成分尚未溶解充分,酒就变质了。采用药物与酿酒原料同时发酵,由于发酵时间较长,药物成分可充分溶出。我国医学经典《黄帝内经》中的《素问·汤液醪醴论》专篇曾指出:“自古圣人之作汤液醪醴,以为备耳”。

2.汉代至唐代之前的药酒

采用酒煎煮法和酒浸渍法起码始于汉代。约在汉代成书的《神农本草经》中有如下一段论述:“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煮者,宜酒渍者。”汉代名医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一书中,就有多例浸渍法和煎煮法的实例。“鳖甲煎丸方”,以鳖甲等二十多味药为末,取煅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鳖甲于中,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纳诸药,煎为丸。还有一例 “红兰花酒方”,也是用酒煎煮药物后供饮用。这些实用知识对于保障人们的身体健康起了重要的作用。

南朝齐梁时期的著名本草学家陶弘景,总结了前人采用冷浸法制备药酒的经验,在《本草经注》中提出了一套冷浸法制药酒的常规:“凡渍药酒,皆须细切,生绢袋盛之,乃入酒密封,随寒暑日数,视其浓烈,便可提出,不必待至酒尽也。滓可暴燥微捣,更渍饮之,亦可散服。”这段话注意到了药材的粉碎度,浸渍期间及浸渍时的气温对于浸出速度、浸出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多次浸渍,以充分浸出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从而弥补了冷浸法本身的缺陷,如药用成分浸出不彻底,药渣本身吸收酒液而造成的浪费。

热浸法制药酒的最早记载大概是北魏《齐民要术》中的一例 “胡椒酒”,该法把干姜、胡椒末及安石榴汁置入酒中后,“火暖取温”。尽管这还不是制药酒,当作为一种方法在民间流传,故也可能用于药酒的配制。热浸法确实成为后来的药酒配制的主要方法。

3.唐宋时期的药酒

唐宋时期,药酒补酒的酿造较为盛行。这一期间的一些医药巨著如《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都收录了大量的药酒和补酒的配方和制法。唐宋时期,由于饮酒风气浓厚,社会上酗酒者也渐多,解酒、戒酒似乎也很有必要,故在这些医学著作中,解酒、戒酒方也应运而生。有人统计过,在上述四部书中这方面的药方达一百多例。唐宋时期的药酒配方中,用药味数较多的复方药酒所占的比重明显提高,这是当时的显著特点。复方的增多表明药酒制备整体水平的提高。

4.元明清时期的药酒

元明清时期,随着经济、文化的进步,医药学有了新的发展。药酒在整理前人经验,创制新配方,发展配制法等方面都取得了新的成就,使药酒的制备,达到了更高的水平。

这一时期,我国已积累了大量医学文献,前人的宝贵经验受到了元明清时期医家的普遍重视,因而,在元明清时期,出版了不少著作,为整理前人的经验做出了重要的贡献。《饮膳正要》是我国的第一部营养学专著,共三卷,元天历三年(公元1330年)刊印。

明代伟大的医学家李时珍写成了举世闻名的名著《本草纲目》,共五十二卷,万历六年(公元1578年)成书。该书集明及历代我国药物学、植物学之大成,广泛涉及食品学、营养学、化学等学科。该书在收集附方时,收集了大量前人和当代人的药酒配方。据统计,《本草纲目》中共计药酒方为200多种。这些配方大多数是便方,具有用药少、简便易行的特点。《遵生八笺》是明代高濂所著的养生食疗专著,共十九卷,约成书于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全书40多万字,分为八笺,于《灵秘丹药笺》中还有30多种药酒。《饮馔服食笺》共有三卷,收酿造类内容17条。酿造类中的碧香酒、地黄酒、羊羔酒等,均为宋代以来的名酒,其中一些是极有价值的滋补酒。此外《随息居饮食谱》是清代王士英所编撰的一部食疗名著,共一卷。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刊行。书中的烧酒条下附有7种保健药酒的配方,制法和疗效。这些药酒大多以烧酒为酒基,与明代以前的药酒以黄酒为酒基有明显的区别。以烧酒为酒基,可增加药中有效成分的溶解。这是近现代以来,药酒及滋补酒类制造上的一大特点。

明清时期也是药酒新配方不断涌现的时期。这些新方有两个值得提出的特点:① 补益性药酒显著增多。② 慎用性热燥热之药。唐宋时期的药酒,常用一些温热燥烈的药物,像乌头、附子、肉桂、干姜等。明清时期还出现了一批方论专书,作者着重研究用药组方的规律,结合优秀方剂,从理论上阐述用药道理和配伍规律,像明代吴昆的《医方考》,清代汪昂的《医方集解》。这对于促进药酒配方的研究,指导正确使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明清时期的药酒在配制方法上,突出表现了在热浸法的普遍使用上。适当提高浸渍温度可使植物性药材组织软化,膨胀,增加浸出过程中的溶解和扩散速度,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浸出,而且还可以破坏药材中的一些酶类物质,增强药酒的稳定性,因此采用热浸法对于许多药物来说具有更好的浸出的效果,是一种科学方法。

在古代保健酒也可称养生酒,相传始于唐朝,但没有明显的界定。据说玄宗李隆基醉色于杨贵妃,“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渐渐面黄肌瘦,四肢倦怠。太医面奏:“臣东游,闻牛伏山中一老翁,一百四十余岁。”玄宗奇而召之,见此翁乌发童颜,举止若壮。询其奥秘何在,翁告之道:“乃系百花之精,万药之神,五眼泉之水酿造美酒,常饮所致。”玄宗大喜,遂与贵妃同饮此酒,数日后,精神倍爽,故欣而起名 “养生酒”。冬季,年老体弱者,可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用养生酒。养生酒主要用白米酒或高粱酒浸泡,由调和气血、补益肝肾作用的中药制成。选择干净的棕色广口瓶,准备好白酒或黄酒,酒度数越高越好;泡好后存于阴凉处,1~4周后即可饮用。饮用时加少量蜂蜜,每次根据自己的酒量饮服10mL左右,每日两次。以下列举几种与养生关联较大的酒,以供参考。

1.期颐酒

期颐,就是长寿百岁的意思,早在古代的《礼记》中即明确记载着:“百年曰期颐。”表达了人类向往着百岁长生的愿望,故期颐酒是本此意而命名。《同寿录》中记载着这 “药酒”的组方,主要是补肾健脾,期望能健康长寿,享其天年。其方药如下:当归、枸杞、牛膝、石斛、陈皮各120g,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各180g,黑豆、仙茅各250g,红枣500g。上药研粗末,绢袋装,用合适容器盛15kg好黄酒,35kg好烧酒,浸药封固。先将容器隔水加热一个半小时,取出,埋土中7日后提出备用。根据体质和病情适量饮服。

由上组方可知,此药酒具有益精助阳、强筋骨、祛风湿等功效,适用于中老年人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视物昏花、腰酸乏力、小便频数、耳鸣失聪等病症。但如阴虚火旺的,则宜加滋肾养阴之药,并减去原组方中的肉苁蓉、菟丝子、淫羊藿等壮阳药物。

2.灵芝酒

灵芝,又名三秀、菌灵芝,我国远在周代的《列子》书中即有灵芝的记载。古人多称之为灵芝瑞草。《本经》中谓其能治耳聋、利关节、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明代《本草纲目》指出其可疗虚劳。我国用灵芝制药酒,始于唐朝。其后,多有变革,其含酒量一般在25%~50%,药物除以灵芝为主外,多伍用枸杞、当归、黄精、鹿茸、人参、补骨脂、贝母等,一般多具有滋阴补肾、补气益心、健脾理肺、镇静安神、健脑强心、增进食欲等功效。

居家配制此药酒,可先将灵芝切碎,再请中医根据体质、病情配伍其他药物,共浸泡于已加黄酒或高粱酒500mL的瓶中,封口。待14日后,酒色橙黄时,即可饮用。饮酒时每次10~50mL不等,每日1~2次。久服能补益强身,有的还能秀发童颜,延年益寿。

3.蛤蚧酒

蛤蚧,又名大壁虎、仙蟾。清代的《本草求真》中认为蛤蚧能补命门相火,温肺气喘乏,故视为房中要药,可治虚损痿弱、消渴喘嗽及肺痿咳吐等病症。现代科学实验,多认为蛤蚧含有性激素、多种氨基酸、蛋白质及微量元素,故中医多用以治阳痿、早泄、男子不育、精虫弱少等;并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等。通过其定喘咳、补肺肾功效以达到发挥其扶正固本作用。

常用的蛤蚧药酒有:

(1)用蛤蚧 1对(去头、足、鳞、内脏,但需有全尾)入酒坛中,加白酒1000mL,密封瓶口,浸泡30天后备用。

由于其具有补肺定喘、温肾壮阳作用,故常用以治肾阳虚微、肺气不足之阳痿、喘咳、慢性支气管炎等肾阳虚的病人。每日饮3次,每次服10~20mL。但壮热实证病人忌服。

(2)人参蛤蚧酒:蛤蚧1对,人参9g,均焙干、研末,纱布包裹浸于1000mL低度白酒中,7日后备用。

由于此方能定喘咳、补肺肾,故常用以治肺肾两虚的久咳、气短、动则喘甚,音声低微、语言乏力的病人。

早、晚各空腹饮用20~30mL,每日两次,但外感风热、风寒及多痰实咳的病人忌服。

选购蛤蚧时,应先与易被假冒的喜山笛蜥或龙子等爬行类区别。蛤蚧宜选肥壮、体大、尾全、不破碎者为佳。

4.黄芪酒

黄芪是除人参外,在补气药中极具盛名的一种常用中药。在我国古代一些本草药书中多认为此药能补肾之元气,治气虚盗汗、自汗;有补肺健脾、实卫敛汗、驱风运毒等功效。现代实验研究表明,它有保护肝、肾,降压扩张血管、利尿,强健脏腑功能,有关复方还有维护胃肠功能等作用。

古代中医常将黄芪与其他有关药物制成补虚和祛风湿痛的复方药酒,如:

(1)主治风湿痹痛、身肢麻木、皮肤燥痒、筋脉挛急、言语蹇涩、手足瘫痪不仁等之黄芪酒(《严氏济生方》):黄芪、防风、官桂、天麻、萆薢、石斛、木香、茵芋叶、仙灵脾、续断、虎骨(或用豹骨、猴骨代)、甘草各40g,诸药轧碎,装入丝线袋,以好酒6000mL共置瓶坛内浸渍、密封。如春季宜待5天,夏季宜3天、秋季7天或冬季10天后备用。可根据具体病情和体质,不拘时间每次温饮一小杯或遵医嘱为宜。

(2)主治脾痹虚寒、体重怠惰、四肢懒举、关节疼痛、不欲饮食之黄芪酒(《圣济总录》):取黄芪、防风、独活、人参各20~30g,石斛、泽泻、桂枝、白茯苓、柏子仁、巴戟天、炮姜、川椒各20g,芍药、茵芋、法半夏、细辛、白术、黄芩、瓜蒌根、山茱萸、炮天雄、炮附子各10g。诸药研细,盛入绢袋,用黄酒7kg浸渍,待春、夏3日,秋、冬6日后备用。每次饮1小杯,每日1~2次,饮量可根据体质、病情渐加,但以服后微有麻木感为度。

(3)功能温肾益气、祛风散寒,主治风湿痛、四肢不遂的黄芪酒(《千金翼方》):用黄芪、防风、独活、川椒、制附子、白术、牛膝、川芎、细辛、炙甘草各90g,炮姜100g,当归、山茱萸、肉桂各75g,秦艽、葛根、制川乌各60g,大黄30g。上药共研为粗末(川椒须先去目炒出汗),盛入白布袋,浸渍于装有白酒2kg的坛中、封口,春、夏待5日,秋、冬待7日后开封,去渣备用。每次温饮10~15mL,每日3次,饮量可酌情渐加,以适为度。

5.黄精酒

黄精,亦名太阳草、土灵芝、野仙姜、龙衔等。我国历代医家、道家、儒家等多认为黄精能 “补中益气,除风湿,安五脏,久服轻身延年不饥”,它还可补五劳七伤,助筋骨,耐寒暑、益脾胃、润心肺。还可益气宽中,使五脏调适,肌肉充盛,骨髓坚强、其力倍增,多年不老,颜色鲜明,发白更黑,齿落更生。李时珍还充分肯定了黄精的食养强壮作用,谓其能 “补诸虚,止寒热,填精髓,下三尸虫”(即驱肠道寄生虫)等效用。

现代实验研究表明,黄精具有降血压、降血糖、防动脉粥样硬化及脂肪肝,增强免疫功能和抑制某些化脓细菌、真菌及病毒等功效,并有使中毒性耳聋逆转的作用。

常用的黄精酒多由复方配制,如:

(1)延年寿益之黄精酒(《圣济总录》):去皮黄精4800g,松叶、枸杞根各4750g,天门冬2900g,上药研粗末,入200kg水中,煮取133kg,用糯米67kg,细曲适量,蒸饭,和曲入前药汁中,容器封口14天后备用,可根据体质和酒酌情细饮久服。

(2)补益延年、白发转黑、齿落再生之黄精酒(《太平圣惠方》):黄精、白术各2400g,松叶、枸杞根各3500g,天冬1800g。上药捣碎,以水煮取汁66000mL,糯米66kg。淘净,蒸熟、加曲和药汁拌匀酿酒,根据体质酌量久服。

(3)益精髓、壮筋骨、黑毛发、治百病之华佗黄精酒(《千藏经》):黄精、苍术各3850g,枸杞根、柏叶各4800g,天门冬2900g。上药加水煮汁67kg,炊糯米67kg,同曲适量,如常酿酒当备用。可根据体质少量久服。

以上各药酒,均忌桃、李及麻雀肉等。

6.屠苏酒

古人在辞旧迎新的春节时习于饮屠苏酒,它不仅可为节日助兴,更是一种防病的药酒。用赤木桂、防风、蜀椒、桔梗、大黄、赤小豆等浸泡而成。具有祛风寒、清湿热及预防疾病的作用。相传这屠苏酒为三国时名医华佗所创的配方,采用肉桂、山椒、菝葜、防风、桔梗、大黄、陈皮、白术、乌头、赤小豆等多味药材浸泡而成的健身药酒。具有祛风寒、清湿热及预防疾病的作用。屠苏酒实际上就是黄酒型的保健药酒。虽千百年来,此酒药料不无变化,但其辟邪治瘟,温散寒湿的药效却大体相似。

(1)预防瘟疫的辟疫屠苏酒(《华佗神医秘传》):取大黄、桔梗、川椒、菝葜各2g,白术、肉桂各3g,制乌头1g。上药共轧碎,白棉布袋装,从农历十二月三十日中午吊沉井水内至底泥,于次日正月初一晨起药,置50mL酒内隔水煮数沸即可。一家大小酌饮适量。

(2)温脾胃、散寒湿、祛积滞之屠苏酒(《杂病源流犀烛》):大黄、肉桂、桔梗、川椒各45g,白术55g,虎杖根35g,制川乌15g。上药锉为末,装绢袋内,除夕白天将药袋沉入井底,正月初一晨起药,浸于一小盆清酒中,隔水煮数沸备用。一家人酌量温饮,连用三天。

但上述各药料中的乌头、川乌等有毒,必须经过炮制者,其用量亦须在中医指导下拟定,以策安全。

7.龙眼酒

龙眼,即是桂圆,又称圆眼。中医认为,龙眼能益心脾、补气血、安神、壮阳,对虚劳、羸弱、失眠、健忘、惊悸、怔忡等有补血益智、安神养心之效。龙眼酒多为单味药配制:

(1)龙眼肉不拘多少,上好烧酒内浸百日。常饮数杯(《万氏家妙方》)。

(2)龙眼肉500g,醇酒1kg,采用冷浸法封口,半月后取服,即 “徐国公仙酒”(《万病回春》)。

(3)龙眼肉、何首乌、鸡血藤各250g,切碎,入坛中加白酒1.5L,密封浸泡,每日搅动一次,10日后备用。每日1~2次,每次服10~20mL,舒适为度。用于补益精血、乌发益智、安神。

8.天门冬酒

天门冬60g,白酒500g。先把天门冬洗净,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放入酒罐中。将酒倒入,密封,浸泡30天。有润五脏、和血脉的作用。适用于肾阴不足,虚火上炎而易感外风,以致血脉失和,肢体麻木、疼痛等症。

9.茯苓酒

茯苓60g,白酒500g。将茯苓入白酒罐中,浸泡7天即成。有补虚益寿、强筋壮骨之功。适用于因脾虚失运,不能营养四肢而引起的肌肉麻痹、身体瘦弱等症。

10.合欢酒

就是合欢花浸的烧酒,合欢花是合欢树上开的小白花,有安神、解郁等功效。中医认为,合欢性平、味甘,能够舒郁理气、安神活络、安五脏、和心志,治郁结胸闷、失眠健忘之症,令人欢乐忘忧,久服轻身明目。烧酒味辛性热,走而不守,可以行气理气,而且对于多愁善感、夜间失眠也有独特的功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