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三类主要评估工具概述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三类主要评估工具概述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婴幼儿动作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估是研究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书将梳理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3种大类的评估工具并一一介绍。目前国内外评估婴幼儿发展的综合性量表主要有贝利婴儿发展量表、早期儿童保健和发展量表、中国儿童发育量表、儿童发展评估表(修订版)。ECCD主要用于鉴别发展迟缓的婴幼儿,对其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

婴幼儿动作发展的三类主要评估工具概述

婴幼儿动作发展水平进行科学评估是研究婴幼儿动作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国内外研制出了诸多评估工具,但我们发现,一是这些评估工具中评估的对象绝大部分是面向0~6岁儿童。二是评估的内容大多是对婴幼儿发展的综合评估,即包含有认知的、语言的、社会性发展、动作的综合性评估,较少有专门对动作发展的评估。当前的婴幼儿动作评估工具主要分为基于量表的评估、基于真实情境观察的评估和基于游戏的评估3类[9]。本书将梳理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3种大类的评估工具并一一介绍。

(一)基于量表的评估

基于量表的评估是目前在国内外婴幼儿动作发展评估中采用最多的评估方法。目前国内外评估婴幼儿发展的综合性量表主要有贝利婴儿发展量表、早期儿童保健和发展量表、中国儿童发育量表、儿童发展评估表(修订版)。此外,也有针对儿童动作领域的专项量表,如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第二版)。

1.贝利婴儿发展量表

贝利婴儿发展量表(Bayley Scales of Infant Development,BSID)由美国儿童心理学家贝利编制,是目前国内外比较具有影响力且广泛应用于婴幼儿发育评估的诊断性量表之一。第一版于1969年发布,适用于评估2~30月龄的婴幼儿,量表包括智力发展和神经运动发展两个指数的评估。修订后的第二版于1993年发布,包括智力、运动和行为三个分量表。第三版于2006年修订完成,适用于评估0~42月龄的婴幼儿,其评估领域覆盖更为全面,包含儿童发展的五个方面:认知、语言、动作、社会性情绪和适应性行为。其中,动作量表包括精细动作和粗大动作两个子量表。精细动作量表共66个项目,粗大动作量表共72个项目。

该动作量表的编制充分考虑了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连续性特点,测查的内容较为完整,同时特别关注对婴幼儿动作质量和感觉统合的评估。该动作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目前国外研究者应用贝利婴儿发展量表(第二版)的居多,除了应用于教育和科研外,较多用于儿童早期发育筛查,即诊断儿童是否存在发育迟滞,从而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早期干预。

2.早期儿童保健和发展量表

早期儿童保健和发展量表(The Early Childhood Care and Development Checklist,ECCD)是莱德斯马博士于2002年编制的,在国际上应用也较为广泛。该量表适用于评估0~6岁儿童的发展状况,评估领域涉及儿童发展中粗大动作、精细动作、自理能力、语言理解、语言表达、认知和社会情感这七个方面。其中,粗大动作领域适用于0~1岁婴儿的有12项,适用于1~3岁婴幼儿的有10项,主要用于评估婴幼儿头颈、躯干和四肢大肌肉动作的发展水平,如姿势、移动;精细动作领域适用于0~1岁婴儿的有4项,适用于1~3岁婴幼儿的有10项,主要用于评估婴幼儿手部小肌肉动作的发展水平,如抓握、伸手够物、功能性手部技巧、物体操作。

ECCD主要用于鉴别发展迟缓的婴幼儿,对其进行初步的风险评估。其最大的特点是测试项目简单,表述易于理解,很多项目可以在婴幼儿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进行评估,因而婴幼儿的日常照顾者也可参与评估。但也正由于该量表的项目设置过于简单,故较难全面评估婴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且难以体现出个体间的差异。

3.中国儿童发育量表

目前国内儿童保健工作者最常用的儿童发展评估工具是由首都儿科研究所研制的中国儿童发育量表(China Developmental Scale for Children,CDSC),该量表是在1980年开发的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简称“儿心量表”)的基础上进行修订,于2013年完成修订。该量表主要适用于评估0~6岁儿童的发展状况,其评估内容涉及儿童发展的五个方面:大运动、精细动作、适应能力、语言、社会行为共计261个项目。其中,大运动子量表包含50个项目,主要测查爬、走、跑、身体平衡等大肌肉动作能力;精细动作子量表包含52个项目,主要测查捏、抓等手以及手指的小肌肉动作能力。该量表具有较好的区分度以及信度和效度。[10]

0~6岁小儿神经心理发育检查表在国内应用较为广泛,其测试项目评分简便,易于操作,且适应我国文化背景,因而在医学和儿童保健领域应用较多,可为0~6岁儿童的早期发育偏离、迟缓或发展不均衡等状况的诊断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等提供较为准确的信息。

4.儿童发展评估表(修订版)

儿童发展评估表(修订版)(Development Assessment Chart,Revised,DAC)是我国香港的儿童教育及福利机构“协康会”组织相关研究人员,于2005年修订完成的。该量表主要应用于对0~6岁儿童尤其是轻度至中度智障儿童和弱能儿童的评估。其评估领域为儿童发展的六个方面:大肌肉动作、小肌肉动作、自理能力、认知、语言、社交与情绪。其中,对大肌肉动作的评估包括地面活动能力、基础移动能力、进阶移动能力、操作性活动技能四个维度,共有93个项目;对小肌肉动作的评估包括基本操作、拾放物品、文具和用品操作、双手配合运用、手眼协调、握笔写画六个维度,共有66个项目。

该量表具有一定的信度和效度。该量表配合协康会编制的《儿童学习纲领》一同作为学前教育机构的教材,在我国地区得到应用,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二)基于真实情境观察的评估

基于真实情意观察的评估,其评估情境接近婴幼儿生活常态,教师作为评估主体,获得动作发展的信息较为客观和真实,但也存在观察后信息整理费时费力、评估结果受评估者主观因素影响等局限性。目前,高瞻课程(High/Scope)的“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和道治编制的“教师策略黄金评估系统”,是基于真实情境观察的评估工具。

1.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

高瞻课程的学前儿童观察评价系统(Child Observation Record,COR)是一个基于教育情境的真实性评价体系。[11]该系统包括学前儿童观察记录量表和婴儿—学步儿观察记录量表两个评估量表,适用的年龄范围为0~6岁儿童。其评估领域包括儿童发展的九个方面:学习方式、社会性与情绪发展、身体发展与健康、语言与交流、数学、创造性艺术、科学与技术、社会学习和英语学习,共有36个项目。每个观察项目从最低水平0到最高水平7,共设有八个等级,评估者可以对儿童进行持续、动态的观察和记录,并根据该年龄段的“关键发展指标”来判断儿童的发展水平。其中,身体发展与健康领域包含三个项目,分别为大肌肉运动技能水平、精细动作发展、自理活动与健康习惯。以大肌肉运动技能水平为例,八个等级分别为:水平0:儿童能运动整个身体;水平1:儿童能行走;水平2:儿童能在阶梯上爬上、爬下,跑着穿行于人和物体之间;水平3:儿童能双脚交替上下楼梯,能双脚离地跳起来或快跑;水平4:儿童能用手或脚击打一个大的物体;水平5:儿童能连续跳8下或更多;水平6:儿童能用扁板或球拍、球棒击打移动的小球;水平7:儿童能将一系列动作组合成一个流畅而有序的动作。

国内有学者对COR的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和实施方法做了较详细的介绍和分析,但目前尚缺乏在针对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评估方面的相关应用研究。

2.教师策略黄金评估系统

教师策略黄金评估系统是一套基于真实情境的形成性评价体系,用以评估儿童持续发展的能力,适用于0~71月龄的儿童,其评估领域包含儿童发展的十个方面:社会情感、身体发展、语言、认知、读写、数学、科学技术、社会学习、艺术和语言习得,共有38个项目。其中对身体发展的评估有4个项目,用以评估儿童在运动、平衡、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方面的发展水平。[12]

GOLD评估系统的评估者为教师。教师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有日常观察,与儿童及其家长交流,收集儿童的作品以及相关照片、视频、录音等,教师可据此进行全方位评估。此评估反映了儿童能力发展的过程。GOLD评估系统中每个评估项目分为10个水平,最低为水平0,表示完全未达到;最高为水平9,表示已超过了该年龄段儿童的发展期望。其中水平2、水平4、水平6、水平8的表述能帮助教师根据对儿童的日常观察和了解把握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并以此作为分组教学的依据;水平1、水平3、水平5、水平7则表示“处于两个等级之间”,表明儿童的某种知识、技能或行为正在形成但尚未完全建立。[13]

(三)基于游戏的评估

基于游戏的评估是为婴幼儿提供一个自然、轻松且更贴近其天性与需要、更能发挥其自主性的游戏环境(如大运动器械区、手工操作角),并通过游戏引导者适宜的引导以及同伴的参与,让婴幼儿真实地表现自己的能力水平,从中获得婴幼儿动作发展方面的信息。目前较有影响力的基于游戏的评估工具是美国丹佛大学Linder教授等创立的“以游戏为基础的跨学科评价”(Transdisci⁃plinary Play-Based Assessment,TPBA)。

TPBA评估者需将儿童置于不同类型的游戏情境中,从认知、社会情感、交往能力和语言以及感觉运动四个方面观察儿童的行为表现,对儿童的发展水平、学习风格、气质特点、交流模式以及其他相关行为进行综合、全面、动态的评估。评估者是一个由跨学科人员组成的团队,其中包括儿童的父母。游戏引导者为儿童设置了家庭区、戏剧游戏角、艺术角、沙水区、手工操作角和大运动器械区等六个常见的游戏区,为儿童提供适宜的玩具和材料,鼓励儿童游戏,并会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引导,以帮助儿童更专注地投入游戏情境中,表现出真实的能力与水平。评估者主要针对儿童在非结构性游戏、结构性游戏、同伴交往、亲子互动、运动类游戏和吃点心等六个方面的表现进行观察,整个观察过程大约需要1~1.5小时,一般使用摄像机进行记录。《TPBA观察指南》为评价者提供了针对各领域进行观察、记录和分析的框架,并建议评价者在记录时使用高质量的用语对儿童的表现进行描述,而非“是”与“否”的简单评判。

TPBA在应用中对儿童感觉运动方面的观察和评估内容涉及八个方面:

(1)动作的一般概况(身体外观,游戏时采取什么姿势,能否从一个游戏区独立移动到另一个游戏区);

(2)肌肉张力/力量/耐力;

(3)感觉输入的反应性;

(4)游戏中的身体稳固(俯卧、仰卧、坐、双手双膝着地、站立);

(5)游戏中的身体动态行为(俯卧和仰卧时的运动,坐位时的运动,双手双膝着地时的运动,站立时的运动);

(6)其他动作的发展(跳、攀登、球技);

(7)运动和控制(抓握和操作);

(8)运动规划。

TPBA为评估者提供的儿童感觉运动方面的观察指南较为全面、具体,其中包含儿童动作发展方面的关键能力,并从质性描述和量化数据两个方面提供了评估的框架。同时,还提供了各主要动作技能发展的年龄参考值,用作判断儿童是否存在发育迟缓的情况。

拓展链接(www.xing528.com)

好动与多动症的区别[14]

有的父母把宝宝好动视为不老实,调皮,不遵守纪律,对好动的宝宝加以种种严厉的限制。这种做法对吗?

这种做法违背了儿童心理发展规律。宝宝好动,是精力旺盛、身心健康的表现,只有患有营养不良、重症贫血或其他先天性疾病的宝宝才不好动。好动也是宝宝探索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表现。他们看什么都要摸一摸、动一动、看一看,还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来,对周围事物都觉得新鲜、好奇和不理解。宝宝的心理特征为好胜、好奇、好动、好模仿和富于想象,以好动更为突出。父母切忌把正常宝宝的好动误认为是“多动症”。

正常的好动与多动症之间的区别主要有以下四点:

(1)正常好动的宝宝,虽然也有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现,但对有兴趣的事情,却能专心致志,很少分散注意力;而多动症的宝宝做不到。

(2)正常宝宝虽然表现散漫,如上课做小动作,甚至吵闹打架,但当他意识到必须控制自己时,他能控制得住;而多动症的宝宝却不能控制自己。

(3)正常宝宝做快速、反复和轮换动作时,表现得灵活自如;而多动症的宝宝却表现得很笨拙。

(4)中枢神经兴奋剂能使正常宝宝兴奋;而患多动症的儿童服用后,却很快地表现得安静、少动、注意力相对集中,当他们服用镇静剂时,反而表现得兴奋、多动。因此对被怀疑为多动症的宝宝,不妨给他们喝些咖啡浓茶进行测试,如果宝宝没有突出表现时,父母就不要随便带宝宝到精神病院去就诊,否则会给宝宝心理造成不良的刺激,也不要随便对宝宝说“你有多动症”,这样会增加宝宝的精神负担。

本章回顾

本章围绕动作和动作发展两个核心概念,提供了不同分类标准下动作的表现形式,尤其提供了吸吮反射、觅食反射、抓握反射、击剑反射等12个婴幼儿非条件反射动作表现;从婴幼儿神经系统发展、身体成长和心理发展三个维度阐释了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的意义;梳理了影响婴幼儿动作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概述了国内外儿童早期动作发展的研究历史与现状。其中重点是理解婴幼儿动作发展对其一生发展的重要价值;掌握婴幼儿动作发展的影响因素,能针对个体婴幼儿动作发展能力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知晓动作发展中成熟观、经验观及动作系统观理论,熟悉3类主要的动作发展评估工具。

思考与练习

1.动作的类型有哪些?

2.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的意义是什么?

3.影响动作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实训与实操

1.寻找一位你身边的0~3岁的婴幼儿,观察并记录他/她的动作发展水平,针对该幼儿的动作发展水平进行影响因素分析。

2.针对0~3岁婴幼儿家长准备一个主题为“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的价值”的小型讲座。

推荐阅读

1.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注释】

[1]董奇,陶沙,曾琦,[美]凯帕斯.论动作在个体早期心理发展中的作用[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48-55.

[2]董奇,陶沙.动作与心理发展(修订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3]韩伟成.脑性瘫痪儿童的治疗与康复[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2.

[4]戴耀华,王书荃,王小萍,陈宝英.玩出大能力0~3岁婴幼儿早期运动发展指南[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9.

[5]唐敏,李国祥.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与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6]唐敏,李国祥.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与教育[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

[7]孙瑜.家庭教养方式与儿童社会性发展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06(3):121-122.

[8]文颐.婴儿早期教育指导课程(0~3)[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9]刘馨,钟桂英,王兴华,王智莹,刘丹.0~3岁婴幼儿动作发展评估工具的分析与启示[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17(12):11-17.

[10]张丽丽,金春华,李瑞莉,等.《中国儿童发育量表》北京地区常模(0~4岁部分)修订与信度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15,23(6):573-576.

[11]霍力岩,陈雅川,周彬.美国学前儿童观察记录系统的评价内容、实施方法与借鉴意义〔J〕.中国特殊教育,2015(1):63-67.

[12]Teaching Strategies Inc.Teaching strategies GOLD®:Birth through kindergarten〔EB/OL〕.2017-11-03〕.http://www.teachingStrategies.com.

[13]Richard G.Lambert,Do.Hong kim,Diane C.Burts.Themeasurement properties of the teaching strategies GOLD assessment system[J].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2015,(33):49-63.

[14]李洁,雷华,杨娅娅.婴幼儿运动训练[M].北京:中国人口出版社,20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