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高水平增长优化方案

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高水平增长优化方案

时间:2023-07-17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9年上海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为12 848家,同比增长39.59%,保持近3年逐年递增的高水平增长态势,顺利跟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目标,有效壮大了上海科技创新主体力量。图4—10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总量情况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上海科技统计年鉴》整理而得。从横向对比来看,2019年广东、江苏、北京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较多,数量分别为49 991、23 946、23 190家。

高新技术企业的持续高水平增长优化方案

2019年上海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为12 848家,同比增长39.59%(见图4—10),保持近3年逐年递增的高水平增长态势,顺利跟进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目标,有效壮大了上海科技创新主体力量。

图4—10 上海高新技术企业总量情况

数据来源:根据历年《上海科技统计年鉴》整理而得。

从横向对比来看,2019年广东、江苏、北京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较多,数量分别为49 991、23 946、23 190家。广东超过北京和江苏两地数量之和,企业科技创新水平及能力位居中国前列。长三角三省一市的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均位列全国前十,其中,上海以12 619家企业数位列全国第5位,反映了强劲的区域经济的创新实力。

图4—11 2019年各地区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家)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2020年中国高新技术企业区域分布与竞争格局分析[EB/OL].(2021—01—28)[2021—03—05].https://www.qianzhan.com/analyst/detail/220/210128—a7086bbe.html.

生物医药产业:提升生物医药创新策源能力, 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高地

2020年上海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超过6 000亿元,创历史新高,全市生物医药工业总产值突破1 400亿元。上海生物医药从业人员超过24万人,高端人才和创新药人才占全国的1/4。涌现了一批填补国内外空白的重大技术成果和产品,全球首个节律紊乱疾病克隆猴模型、首例人造单染色体真核细胞等一批原始创新成果取得突破。集聚了上海光源、蛋白质中心、转化医学等一批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助力中国率先成功解析新冠病毒水解酶高分辨率晶体结构,有力支撑了病原体研究及药物发现;国产首个PD—1单抗药物、首个从发现到临床都在国内完成的抗肿瘤新药、全球首台全景动态2米PET—CT、国产首台一体化PET—MR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创新成果获批上市。

全市建立了6个国家级和17个市级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在生命科学药学领域集聚了一批国内领先的科研院所,心血管病、肿瘤学等16个优势临床学科全国排名前三,国际排名前20的药品医疗器械企业分别有18家和17家在沪设立研发总部;首个国家药品、医疗器械审评检查分中心在沪成立并运行,服务范围覆盖整个长三角。生物医药特殊物品入境检疫改革、乙类医用设备配置许可等一批国家授权的先行先试改革举措落地实施,为生物医药企业在沪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形成了以张江为核心,以临港新片区等5个特色园区为支撑,以其他特色基地为补充的“1+5+X”产业发展布局,“张江研发+上海制造”联动发展格局不断优化

生命蓝湾是临港新片区对标国际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借鉴国内外顶级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地发展经验,开展系统规划的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园区。药明生物、和铂医药、科望生物、亚盛医药、华领医药、臻格生物等均已落地临港新片区的生命蓝湾。2020年园区生物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2.37亿元。2020年,上海生物医药企业共获国家药监局药品批件177个,其中生产批件18个。组织推荐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6项,推动无线心脏起搏器、国产化粒子治疗装置等项目进入国家专项。CT核心部件5MHU医用球管实现国产化,成功研发全球首台75厘米超大孔径3.0T磁共振设备,重大传染病和生物安全研究院挂牌成立,上海国际医学科创中心等重大平台加快筹建。(www.xing528.com)

2020年上海共承担国家新冠肺炎应急科技攻关项目45项,牵头9项;布局实施了3批19项市级应急科技攻关项目,总资助金额4 250万元。在药物研发方面,君实生物、迈威生物和复宏汉霖3家单位的抗体药物项目获得国家支持,占全国首批应急项目的50%。

集成电路产业:打造世界级“东方芯港”,推动上海集成电路产业集群进一步完善

2020年上海从事集成电路的企业高达700余家,集成电路产业销售收入超过2 071.33亿元,同比增长21.37%。在集成电路方面,浦东已聚集中芯国际、华虹宏力、华力微电子、中微公司、紫光展锐、上海微电子、胜美半导体等重点集成电路产业公司,浦东张江分布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设备材料等企业200余家,2020年产业营收规模首超千亿元,达1 027.88亿元,同比增长22.5%。

同时,上海积极承接国家重要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第一批攻关项目,上海牵头15个任务下的19项,覆盖集成电路主要领域,获中央财政资金预算总额逾130亿元。上海微电子28 nm浸没双台光刻机完成详细设计并进入加工集成,中微介质刻蚀机进入国际5 nm工艺线,光刻机反射镜、刻蚀机设备前端模块等核心零部件打破国外垄断,中芯国际14纳米工艺产能规模不断扩大,首款国产28 nmCPU产品完成工艺验证,新昇300 mm硅片40种规格产品实现批量销售,上海集成电路材料研究院注册成立并积极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

上海AI芯片厂商肇观电子2021年初正式发布3D深度计算+AI加速芯片D163A。成立不到5年间,肇观电子迅速成长,已经推出N、D、V这3个产品系列,分别覆盖AIoT、3D视觉、车载3个应用领域。推出的D163A芯片,是肇观电子自2020年上半年以来发布的第二款D系列3D视觉芯片,也可作为SoC主控芯片和协处理器使用。该公司由AMD“老将”创立的AI芯片厂商已完成5轮融资,累计融资金额超过5亿元。D163A芯片在2020年第3季度已经开始量产,并于第4季度产量快速提升。

人工智能产业: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初步形成人工智能全产业链体系

截至2020年,上海人工智能重点企业1 149家,全年规模以上产业规模达2 246亿元,实现50%左右的逆势增长。微软、亚马逊百度华为等龙头企业纷纷在沪布局业务;商汤、依图、深兰、云从等技术类企业加快技术落地步伐;寒武纪、平头哥、地平线等基础类企业突破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达闼、钛米、高仙、快仓等产品类企业持续推出智能机器人、智能终端新产品;联影智能、达观、趣头条、松鼠AI等应用类企业不断深耕医疗、金融、商贸、文娱、教育等垂直领域。

浦东张江人工智能岛已集聚IBM、百度、同济大学等19家创新主体,正推动由岛扩区;徐汇西岸国际人工智能中心正式启用,微软亚洲研究院、华为、依图等领军AI企业入驻;闵行马桥人工智能创新试验区正推进“达闼智能机器人产业基地”等重大项目;商汤“新一代人工智能计算与赋能平台”项目于临港奠基,已完成主体建筑封顶;天数智芯7 nm通用GPU芯片发布,有望突破智能芯片领域“卡脖子”问题;国家创新应用先导区的应用场景公共服务平台项目获工信部立项支持;同济、交大、复旦正在开展“人工智能前沿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市级科技重大专项攻关。截至2020年底,上海智能网联汽车已累计开放测试道路560公里,向23家企业155辆车颁发道路测试和示范应用牌照,企业数、牌照数均居全国首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