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红船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活志愿服务实践

红船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活志愿服务实践

时间:2023-07-1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红船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活实践。深化志愿服务不仅是弘扬“红船精神”的具体体现、有效途径、重要载体,也是“红船精神”在新时代谱写的精彩篇章。志愿服务是“红船精神”拓展和升华、与时俱进的产物,是“红船精神”从抽象到具象的有效载体。二是树立志愿服务活动品牌。

红船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活志愿服务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大志愿者、志愿服务组织、志愿服务工作者积极响应党和人民的号召,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走进社区、走进乡村、走进基层,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充分彰显了理想信念爱心善意、责任担当,成为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的生动体现。

志愿服务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红船精神”在新时代的鲜活实践。深化志愿服务不仅是弘扬“红船精神”的具体体现、有效途径、重要载体,也是“红船精神”在新时代谱写的精彩篇章。

(一)志愿服务增强“红船精神”的具象感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价值追求,发挥着精神明灯的重要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劈波斩浪、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支柱,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价值。志愿服务是“红船精神”拓展和升华、与时俱进的产物,是“红船精神”从抽象到具象的有效载体。

1.志愿服务凸显“红船精神”的基本内涵

自党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披荆斩棘,开启了一个又一个新长征,弘扬了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永不懈怠、一往无前、拼搏开拓,体现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抛头颅、洒热血,鞠躬尽瘁,舍身忘己,锤炼了“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弘扬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

中国共产党人与生俱来的奉献精神是现代志愿服务的文化基因,一直在人民心中孕育,在实践中生根发芽。志愿服务是一种建立在自觉自愿前提下的,不以经济利益为唯一追求,意在实现公共利益的行为。随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人类整体道德水平的提升,志愿服务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纳。如今志愿服务已不仅仅是单纯的公益活动,更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高尚事业,并被视为一种追寻自我价值实现所带来的幸福感的生活方式,已成为许多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志愿服务项目、活动所蕴含着的纯洁性、广泛性、实践性等特征,也正是“红船精神”的要义所在,两者都为社会发展服务,目标具有一致性。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所表现出来的利他主义和公益性更是人的高尚情操的直接体现。志愿者不以物质报酬为目的的初衷就是一种舍弃物质、追求精神升华的体现,他们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更是用实际行动展示了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等大型活动展现了志愿者在促进社会进步、提升社会文明风尚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而志愿者参与的日常志愿服务更让社会感受到温暖与和谐

2.志愿服务传承“红船精神”的创新品质

从哲学方法论角度来看,创新精神的意义在于,它超越常规和传统,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境界。创新的核心是首创性,首创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重要属性之一,一切美好的事物均留下首创的烙印。开拓创新是中国共产党人应该具有的历史担当。“红船精神”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建中国共产党,这个大事件本身就具有开天辟地的首创意义。我国志愿服务正是在发展过程中,传承创新精神,不断发现新需求,拓展新领域,创新工作方法。

一是优化志愿服务管理方式。为顺应“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趋势的客观需求,民政部将全国志愿者队伍建设信息系统升级改造为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统,有效地推进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的互联互通。《志愿服务信息系统基本规范》对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功能作用、共享与交换、信息安全等做出规范和要求,为我国志愿服务信息化建设领域提供了全国性行业标准,是开发、完善志愿服务信息系统的基础标准和重要参考,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志愿服务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全国积极探索“互联网+志愿服务”,支持志愿服务组织安全合规利用互联网优化服务,创新服务方式,提高服务效能。

二是树立志愿服务活动品牌。我国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契机,与时俱进实施社会工作助力脱贫攻坚服务项目,推出邻里守望、脱贫攻坚等一批志愿服务品牌。如以“志愿服务+”(志愿服务+公益平台、志愿服务+微心愿、志愿服务+环境整治、志愿服务+致富项目)等多种方式,聚焦扶贫、济困、扶老、救孤、助残、救灾等重点方面,构建邻里互帮、互助、互信、互爱平台,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打造“农村扶贫济困”“社区邻里守望”志愿服务品牌。

三是创新志愿服务载体。志愿服务载体是指帮助志愿服务成功开展的条件和志愿服务中表达出来的形式和内容。志愿服务组织是志愿服务最为重要的载体之一,新时代积极引入“互联网+”、大数据应用等新技术,实现志愿服务载体的创新,确保志愿服务长效、规范运作。浙江海宁的“公益银行”“爱心超市”,创新了志愿服务载体,取得了良好成效。甘肃省兰州市城市社区及村镇社区的“巾帼家美积分超市”以小项目带动家庭文明建设,助力脱贫攻坚,引领广大妇女积极参与到创建文明城市、乡村治理、人居环境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在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3.志愿服务展示“红船精神”的价值指向

“红船精神”竖起了一座体现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神丰碑,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实践,倾听人民意愿,反映人民诉求,把握时代潮流,开拓中国道路,在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中承担民族责任和历史使命的精神映照。“红船精神”体现时代特征,洞悉历史本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顺应历史潮流,指明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方向,具有永恒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激励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100年前,中国共产党从红船起航,“红船精神”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了人民的幸福、民族独立和解放,无数人义无反顾地去开拓、去创业、去奋斗、去奉献,打破一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红船初心和“红船精神”集中体现了人民立场、人民本位、人民至上、一切为了人民、服务人民的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和为人民谋幸福的人民公仆意识与价值旨归。

我国的志愿服务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得到了迅猛发展,经历了服务意愿从自发到自觉,服务内容从单一到多元,服务范围从部分到社会,服务对象从特殊群众到普通公众,服务队伍、服务组织从少数到遍地开花的发展过程,正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燎原之势。从南方的冰冻灾害救援到“5·12”汶川地震抗震救灾,从广泛开展的学雷锋活动到北京奥运会、北京残奥会、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G20杭州峰会等大型志愿服务,志愿服务逐步走向成熟,在社会公益、应急救援、防灾减灾、扶贫济困、社区服务、支援西部等不同领域发挥了积极作用。志愿者如同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社会道德状况的主流,蔚为壮观的志愿服务队伍,已经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真善美的一道亮丽风景,凸显出当代中国的强大凝聚力。这与“红船精神”的价值指向不谋而合。正如汶川地震发生后俄新社在一篇评论文章中说道:“一个能够出动十万救援人员的国家,一个企业和私人捐款达到数十亿元的国家,一个因争相献血、自愿抢救伤员而交通堵塞的国家,永远不会被打垮。”“有困难找志愿者,有时间做志愿者”成为很多人的共识,志愿服务已经从一种身份认同,上升为一种价值认同,并在日常生活中转化为一种行动自觉。(www.xing528.com)

(二)志愿服务提升“红船精神”的认同感

志愿服务虽然是普遍现象,但不同国家的志愿服务都是基于本国社会的需要而产生和发展的,都要受本国历史文化及经济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具有本国特色。我国的志愿服务虽然受到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志愿服务理念的影响,但主要根植于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根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有机组成部分。立足于我国国情、突出中国特色,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变迁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雷锋精神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世世代代弘扬下去”。

1.志愿服务促进对“红船精神”的情感认同

“红船精神”需要经历由“知”到“情”到“行”的转化过程,其中情感认同是前提,是关键。志愿服务活动的持续开展和志愿精神的深入宣传,有利于提升全国人民对“红船精神”的情感认同。志愿服务实践具有情感教育优势,有利于“红船精神”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志愿服务过程中的价值观认同便是一个由外到内、由认知到情感再到意志、由观念到行为的连续推进过程。一方面,志愿服务活动的过程,既提升了我国公民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综合素质,也激发了民众高尚的人生情感。另一方面,通过大力宣传向上向善的志愿服务活动和优秀志愿者先进事迹,营造积极向善的社会风气,不仅传递了正能量,也使我国公民自身政治认同和道德认知与“红船精神”的内核达成一致,在潜移默化中加深了对“红船精神”的理解和感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促使我国公民从情感上不断地感知与认同“红船精神”。

2.志愿服务促进对“红船精神”的理论认同

志愿精神历久弥新,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下,在全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背景下,“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随着实践发展内涵不断丰富。奉献精神是志愿精神的灵魂,无私奉献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基础。志愿服务过程中的服务社会、关爱他人的要求是志愿精神的宗旨,在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志愿者用双手和爱心帮助有困难的人,在帮助他人的同时也锻炼了自己,互相帮助,助人自助,在全面发展自己能力的同时,客观上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推进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这也进一步提升了全国人民对“红船精神”的理论认同,把“红船精神”蕴含的重大意义、理论实质和实践要求讲清楚、讲透彻,从而促进“红船精神”在我国广大人民心中落地开花。

3.志愿服务促进对“红船精神”的实践认同

实践是人们把握世界的基本方式,任何认识、理论最终都要落实到实践之中并为实践所检验。志愿服务是改造世界的重要实践手段,为广大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志愿服务的实践育人功能,可以有效促进广大人民群众对“红船精神”的实践认同。一方面,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中国特色志愿服务组织广泛开展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这有利于促进广大志愿者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对强化志愿者的开拓意识和克服困难的实践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另一方面,在志愿服务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在促进情感认同、理论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促进实践认同,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主观世界,促进“红船精神”从理论到实践的升华,从而达到“红船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志愿服务激发“红船精神”的践行感

志愿服务通过志愿者亲身实践的方式将“红船精神”与具体实践有机融合,既弥合“理论”与“实践”的差距,又实现“理念”向“信念”的转化,创造性地把“红船精神”转化为中国人民的情感共鸣和自觉追求。

1.志愿服务为弘扬“红船精神”提供践行平台

在我国志愿服务事业不断发展的新时代,志愿服务的管理体系日益完善,志愿服务与不同领域的协同日益成熟,志愿服务的社会动员功能日益强大,志愿服务的发展由内及外、自上而下地为弘扬“红船精神”提供了广阔的践行平台。第一,搭建服务管理平台,提供机制保障。截至当前,我国的志愿服务已形成较为完备的管理服务体系。在线上,依托中国志愿服务网、各地区志愿服务网、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网、中国社区志愿服务网、中国青年志愿者网等管理志愿者、志愿团体、志愿项目、志愿社区;在线下,依托志愿服务中心、志愿服务站点、志愿服务基地等开展管理工作。通过不断健全注册登记、教育培训、备案公示、联系走访、网络宣传、评估考核、激励保障等制度,推动了志愿服务长效健康发展。这都为弘扬“红船精神”提供了很好的契机,使民众在参与志愿服务的过程中,通过参与、体验与感悟,增强对“红船精神”的认识、理解及认同感,增强进一步弘扬“红船精神”的使命感。第二,搭建合作联盟平台,提供外在支撑。志愿服务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加大与不同领域的协同,项目涉及扶贫、济困、扶老、助学等领域,规模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不断拓宽,服务范围更加广泛,服务项目更加多元化,实现了志愿服务的横向拓展和系统性、集成性提高,这些都为弘扬“红船精神”提供了强大的外在支撑。第三,搭建社会动员平台,奠定群众基础。志愿服务在开展过程中,充分依托村社区、学校、部队等社会力量,让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都有机会参与志愿服务活动,从中加深对与“红船精神”一脉相承的志愿精神的认知;随着志愿者队伍的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组织的不断壮大,更多的人了解、学习和参与志愿服务,在志愿服务中实现自身价值,服务社会,进一步弘扬了“红船精神”的奉献精神。

2.志愿服务为弘扬“红船精神”提供多方资源

我国志愿服务在实践中形成“志愿资源共享、志愿服务联动、志愿双向受益”模式,推动志愿服务实现质的提升。合理有效地整合区域资源,不仅可以激发志愿者的服务热情,保证志愿服务项目的有序进行,还为志愿服务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第一,整合阵地资源,解决资源不足问题。志愿服务因其无营利性,可以整合学校、企业、社区、景区等阵地资源,能在最大范围内做好聚集资源工作。第二,提供服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通过引进外来组织、壮大区域内社会组织、孵化各类社会组织,提供更多满足群众需求的志愿服务,实现资源上的共享。第三,拓展人力资源,确保长效发展。学校、企业及专业志愿服务机构为志愿服务提供了大量的专业人才。

3.志愿服务为弘扬“红船精神”提供有效载体

志愿服务以项目为依托,通过逐渐成熟、定期开展、影响力深的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弘扬“红船精神”常态化落实;通过党建引领、平台融合、多方联动、联盟自治等各具特色的运作模式,推动弘扬“红船精神”形成有效机制;通过对志愿者进行培训、教育、引导、激励,让每一位志愿者都成为弘扬“红船精神”的代言人。第一,志愿服务项目推动弘扬“红船精神”常态化落实。志愿服务以项目化的方式向区域单位提供公益服务的“资源项目清单”和居民的“需求项目清单”,有效实现供需对接。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更是把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围绕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所需、所困、所急,推出更多受欢迎的志愿服务项目,增强精准性,提高吸引力,扩大参与度,还创新性地推进社会治理问题的解决,这不仅对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提升了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践行了“红船精神”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初心。第二,志愿服务运作模式推动弘扬“红船精神”形成有效机制。我国志愿服务从供需对接、注册认证、项目孵化、资源整合、能力建设、团队培育、指导监督、激励保障、文化建设等九大功能入手,形成了大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特色运作模式。如:充分发挥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坚持党领导一切,以党建引领志愿服务;坚持把实体平台和网络平台相结合,不断扩大志愿服务的影响力和覆盖面;多方联动,促进志愿服务激励保障工作更加制度化、规范化、多元化、个性化。这些特色运作模式有效推动了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和普及,为弘扬“红船精神”提供可靠路径,形成了弘扬“红船精神”的有效机制。第三,志愿服务参与者成为弘扬“红船精神”的代言人。志愿服务的参与者遵循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在不同岗位,承担不同职责,开展不同的志愿服务活动。他们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志愿服务的发展水平和整体效果,志愿者的志愿行为正是人们认识志愿精神的途径。“红船精神”要深入人心,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志愿服务正是以实践活动为载体,在人们完成志愿服务任务的同时,进一步实现对“红船精神”的弘扬。随着我国志愿服务的发展,一方面,志愿者为服务对象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更深刻地理解志愿精神,进而践行“红船精神”的内核;另一方面,志愿者通过典型事迹,把“红船精神”和志愿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成为弘扬“红船精神”的代言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