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菲律宾社会文化习俗——东南亚文化缩影

菲律宾社会文化习俗——东南亚文化缩影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目前约有9%的菲律宾人信奉基督教新教。菲律宾的内库利特人有“黥刺”的习俗。

菲律宾社会文化习俗——东南亚文化缩影

第三节 菲律宾社会文化习俗

一、宗教文化习俗

菲律宾是一个多宗教信仰的国家,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和本土的原始宗教。少数民族宗教中最重要的是伊斯兰教,华人多信奉佛教,山区民众多信原始宗教。

(一)基督教

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到来,基督教的天主教和新教先后传入菲律宾。

天主教是随着西班牙统治者的到来而传入菲律宾的,近500年来一直对菲律宾的政治和社会产生巨大影响,目前,国民中约84%信奉天主教。天主教在菲律宾的影响表现在生活的各个方面。人一出生就要进行洗礼,结婚要在教堂举行仪式,死后要在天主教的公共墓地举行葬礼。政府、军队、医院、商业大楼等重要部门的建筑上,都插有天主教旗帜,定期举行宗教仪式。重要的政治场合和国际会议也要由神职人员进行说教布道。街头传教布道的集会更是随处可见,听众云集。电台电视台也定期播放布道节目。当国内爆发一些具有激烈争议的政治问题时,天主教会的立场往往能够决定事情的走向。1986年总统马科斯和2001年埃斯特拉达被迫下台,天主教势力都发挥了重要作用。菲律宾还拥有世界上最长的圣诞季,从12月16日开始,直到次年的1月6日。

基督教新教是随着19世纪末菲律宾沦为美国殖民地而由美国传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基督教新教在菲律宾有了很大的发展。现主要派别有基督教合一教会、基督复临安息日会、卫斯理会、浸礼会传教会等。基督教新教还拥有全国统一性的组织,如1963年成立的全国基督教联合会,1966年成立的福音教会联合会等。目前约有9%的菲律宾人信奉基督教新教。

(二)伊斯兰教

菲律宾的伊斯兰教是在1380年由阿拉伯人传入的。1450年,出生在马来西亚柔佛的阿拉伯商人赛义德·艾布伯克尔在菲律宾建立了伊斯兰政权。穆斯林阿訇们以此为基地,开始向周围传播伊斯兰教,在其鼎盛时期,影响力一直延伸到巴西兰岛、巴拉望岛、三宝颜的南部海岸地区和婆罗洲,并向棉兰老岛延伸。

菲律宾伊斯兰教徒多属于逊尼派,主要分布在南部的棉兰老岛,教规与马来西亚的相近。穆斯林约占总人口的5%。

(三)佛教

约在8~13世纪间,建都在苏门答腊的佛教大帝国“室利佛逝”曾将其势力扩张到菲律宾群岛,但佛教并未在菲律宾生根。菲律宾现在的佛教是由华侨从中国带来的,信徒主要是华人华侨。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他们建立了许多佛教团体,修建了30多座寺庙。他们还积极参与佛教界活动,热心国内慈善和公益事业。

二、服饰文化习俗

菲律宾地处热带,由于天气炎热,服饰都比较简单。但是由于民族众多,人们的服饰种类繁多、各具特色,体现出独特的服饰民俗

菲律宾男子日常生活中喜欢穿白衬衫和西装裤;女子喜欢穿无领连衣裙,或紧脚口的宽大裤子、紧身马甲等。大部分青年穿皮鞋,老年人仍穿用木头、麻蕉或草做成的拖鞋。由于气候原因,西服和晚礼服不太受欢迎,即使在正式场合,也很少有人穿西服或晚礼服,西装只在中上层社会流行。

菲律宾男子的传统礼服是一种名叫“巴隆”的丝质刺绣长袖或短袖衬衫。这种服装下摆两边开岔,腰部较窄,前衣襟上有两个大口袋,胸前两边各有一条织出来的垂直白色花纹。

据说,在西班牙人统治时期,为了便于从远处区别西班牙人和菲律宾人,殖民者下令所有菲律宾人必须把衬衣下摆放在裤外。后来,菲律宾人开始在衬衣上刺绣各种图案,以此表示自己的民族自豪感。20世纪50年代初,这种服装被正式定为菲律宾男子的“国服”,成为外交场合、庆祝活动和宴会的正式礼服。

菲律宾女子的“国服”叫“特尔诺裙”。这是一种用菠萝纤维布料做成的圆领短袖连衣裙。这种裙服两袖挺直,袖根高耸,腰部细小,裙摆宽大,宛如蝴蝶展翅,因此也叫“蝴蝶服”。这种服装结合了西欧许多国家特别是西班牙妇女服装的特点,菲律宾历届总统夫人多穿这种裙子

农村,男人穿的上衣称“康岗”,无领,短袖,上衣下摆略低于腰,颜色多为蓝黑色,下身用一条叫“巴哈”的布裹着腹部,不穿鞋。农村女子穿的衣服是一种叫“巴罗”的宽袖上衣,下身用一条被叫做“巴塔迪昂”的棉布裹腰,下垂至足,赤脚。

比萨扬族的妇女过去多穿缠裙,即用一幅宽布把下身全部缠起来,上身穿短衣。节日期间还穿带肥大硬袖的短上衣,大领子垂在肩上,挂在胸前和背后。在有些农村,妇女穿西班牙式的大长衫,男人则多穿肥大的裤子和衬衣,头戴棕榈叶编的凉帽。男女都赤脚,只有在节日期间才穿鞋。如今,居住在城市的比萨扬女性多穿长裙,上身缠胸巾,方头巾折成三角戴在头上;男性则改穿西式短裤和衬衫,传统服饰只剩下凉帽。

他加禄人男性的传统服装是带小立领的对襟长衬衫和土布缝制的窄腿裤,头戴编织的凉帽。女服有“纱笼”和肥袖或短袖的短上衣。近几十年来服饰有了很大变化,无论男女都穿现代服装。

伊洛克人的传统男装瘦腿裤子和紧身上衣,戴用棕榈叶编的宽边大檐帽。女装为“纱笼”和短上衣。现代伊洛克人男性服装流行短裤,戴轻型凉帽。女性多穿连衣裙,戴头巾。

少数民族的穿戴各不相同,如伊富高人男子往往上身袒露,下身围一条T形花布;女子穿着类似裙子,颜色鲜艳。丁冈人衣服极为简单,男子普遍仅在腹部围一块布,有的也穿前襟分开的上衣;女子穿短上衣,用布缠绕腹部。矮黑人的服装最为原始,男女均用布或树叶围于腰间。

菲律宾穆斯林男子着短外衣和宽大的长裤,腰间围一条宽宽的布作为腰带。到麦加朝圣过的信徒头上围一条白色头巾或戴一顶白帽子。妇女穿紧身的短袖背心,钉上两层金属纽扣,下穿紧脚口的宽大裤子,或穿裙子。妇女常裹着颜色鲜艳的头巾,戴手镯、项链和耳环

菲律宾的内库利特人有“黥刺”的习俗。内库利特小孩无论男女,长到十二三岁时都要举行黥刺仪式。他们认为黥刺花纹,男子就会更加勇敢,女子就会更加美丽。

三、饮食文化习俗

菲律宾的饮食习惯深受西班牙、美国和中国饮食习俗的影响,食品种类繁多,味道鲜美,约70%的人以大米主食,30%的人以玉米为主食。他们喜欢吃椰汁煮木薯米饭,然后用香蕉叶包饭,或在煮好的饭上浇上汤,其他菜肴作为副食。副食主要是鸡肉和猪肉,或焖或炸,炒菜不多。在农村中,米随吃随舂,米饭放在瓦缸或竹筒里煮,用手抓着吃,食用的玉米先晒干磨成粉,然后做成各种食品。

城市中上层人士大多吃西餐,主食是米饭、猪肉和鱼,惯用刀叉。菲律宾人对中餐也很感兴趣,但也习惯用刀叉用餐。具有代表性的菜肴有咖喱鸡肉、烤乳猪、烤猪腿、香蕉心炒牛肚和虾子煮汤等。烹调中常用香醋、糖、辣椒等调味品。

近代菲律宾人由于长期受西班牙人烹调方法的影响,所以菜肴中的辣味都不浓,但炒番木瓜、洋葱蔬菜时爱加胡椒。菲律宾非常爱吃的国菜叫“阿多波”,是把加了辣椒烹制的猪肉或鸡肉(有时也用鱼肉)混合在一起,加上醋、大蒜和油,最后还要加上厚厚的番茄酱。菲律宾人还喜欢吃煮熟的孵化到一半的鸡蛋和鸭蛋,这种小吃叫“巴鲁特”。“巴鲁特”的营养价值高,蛋白质维生素、磷和钙含量丰富,多吃能养气补血

生活在岛国菲律宾,海产品自然丰富。鲜活的海虾和鱼,是家家户户的家常菜,而新鲜的鱿鱼、秋季的肥蟹也同样受百姓喜爱。在这里,人们吃海鲜多以烧烤为主,比如鱿鱼、鲜虾,放在炭火上烧烤,配以香醋、糖、辣椒等,是最受欢迎的美味。在城市,到处是烧烤店,甚至百姓居住的民房,也有户外烧烤的地方。在城市,吃海鲜是较高的饮食消费,当地人招待宾客,都爱在海鲜餐馆设宴,甚至红白喜事也是如此。奶鱼是菲律宾的国鱼。这道菜的烹调方法是在鱼肚里塞上肉馅烧烤,熟前添加调料,味道十分鲜美诱人。

菲律宾人爱喝啤酒,喝咖啡、喝茶也很普遍。因为天气较热,男性几乎每天都要喝几瓶啤酒,消暑解乏。由于受西班牙生活方式影响,喝下午茶成为菲律宾人很重视的一种生活习惯,喝茶时要配以三明治和饼干。菲律宾人还喜欢嚼槟榔,经常用槟榔招待客人。

比萨扬人煮米饭时总是放少量的盐,用以佐食的有蔬菜、鱼羹和香料。他们还常把玉米粒磨碎煮饭吃,或用盐水煮玉米穗吃。日常食品还包括水果、鱼、椰油,肉食比较少见。从前比萨扬人用的餐具均为竹子和椰壳制品,现在已经改为铝、铁等金属器皿。

他加禄人的食品主要是稍带咸味的稻米饭和玉米饭,以及蔬菜、水果,经常食用鱼,但其他肉类很少吃。

伊洛克人的食品主要是稻米饭,佐以各种蔬菜,如豆类、番茄等。用手抓饭,平时使用的器皿都是当地产的陶器,它们随用途不同而有各种形状和规格。

居住在棉兰老岛的穆斯林的主食是大米,有时也吃玉米和薯粉,佐以蔬菜和水果等。按照伊斯兰教规,不吃猪肉,不喝烈性酒和牛奶。他们与其他菲律宾人一样喜欢吃鱼,烹调很简单,喜欢使用刺激性的调味品,进食时用手抓。只有伊玛目(神职人员)宰的牛才可以食用,非节日和喜庆日很少吃肉食,也有嚼槟榔的习惯。

四、居住文化习俗

菲律宾的房屋建筑风格多姿多彩,具有东西方结合、现代与古老并存的特征。有些建筑受基督教影响,具有明显的古典欧洲建筑色彩,有些建筑是代表美国文化的现代化建筑。有的建筑还受到伊斯兰和中国建筑的影响。

现在菲律宾城市的住房既有现代化的高楼大厦、花园别墅,也有十分简陋的铁皮屋。由于贫富悬殊,富豪拥有花园洋房,富裕人家一般住高层公寓;而穷人则居住在用铁皮、木板、硬纸板等拼凑成的简陋低矮的小屋里,无下水道,卫生条件恶劣,一遇台风暴雨,随时有坍塌的可能。在马尼拉仍有约30万人住在这样的房子里。

居住在乡村的各民族人民大多仍居住传统住房,即建造在陆地、水旁或水上的高脚屋。其建筑样式为:房屋的墙壁用藤条片缠结,屋顶用棕榈叶覆盖,地板是用竹片制作的,四周用竹篱笆围住,墙上留一个长方形的口做窗户。高脚屋离地1~3米,室内干爽通风,但没有床,人就睡在地板上。

不同少数民族居住的高脚屋略有不同,各具特色。

如比萨扬人居住的传统高脚屋只有一间,屋盖很长,屋檐很低。现在也发生了变化,窗户比以前更多了,房间也被分割成好几间,并有一间公用居室,厨房一般建在住房的后边。

他加禄人的高脚屋带有凉台。墙多用竹篾编成,也有用棕榈叶或草编制的。窗户既无框也无玻璃,夜晚或下雨时把吊在窗边的竹帘放下即可。高脚屋离地面1~2米,以竹板铺成,屋顶盖有棕榈叶或茅草。如今建房除用传统材料外,也开始使用铁钉、水泥和柏油等。家具很简单,通常只有一张桌子、几个长条凳或椅子,全家睡在地板上。受城市文化影响较大的家庭,屋里有床和其他家具。火塘一般设在屋里的地板上,上边放置有炉灶,其形状恰似截去尖头的圆锥体,底面有洞,以便添柴,上边放置容器烧水做饭。洗衣服一般在卧室外边,用餐在凉台上。

伊洛克人的高脚屋的墙壁用一根根竹竿排列而成,上边覆盖着竹条或茅草。一间高脚屋通常被分隔成三四间屋子,分别用作客人和家人的住房、厨房和餐厅、衣服储藏室、洗衣洗澡室等。为防雨水,粮仓也建在高脚木桩之上,竹墙里边附上一层席子

棉兰老岛的摩洛人住的也是高脚屋,都用木柱支撑,往往是傍水建屋或建在水上。富有和家庭地位高的人家,其屋子离地也越高。屋顶用棕榈叶覆盖,一座房屋通常只有一间房,坐、卧都在席上。

北吕宋中部高山地区的伊戈罗特人的住房为正方形、长方形、八角形或圆形,面积约30平方米,高低各有不同,以木为柱梁和栏杆。屋有前后两门,甚至三门,沿梯而上,晚上将梯收起,以防敌人或野兽侵袭。

吕宋岛北部的巴戈波人、巴拉望岛南部的克诺伊人则住在树屋中。为了避免敌人或野兽侵袭,这些房屋是盖在树顶上的。棉兰老岛南部的萨马尔人住的木屋搭在海上,下面用几根插入水中的木桩支撑,当地人称它为渔村,也叫“水上部落”。较大的渔村也有路,实际上是用木板搭的长桥,离海面二三米。此外,苏禄海上的巴交人仍像他们的祖先一样,住在船屋中。

五、传统婚丧习俗

(一)传统婚姻习俗(www.xing528.com)

菲律宾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但各民族的婚姻习俗差异很大。在农村流行男青年弹吉他用歌声向所倾心的姑娘求爱,直到姑娘有所反应为止。如果姑娘不喜欢他,他就只好离去;如果姑娘有意,他就必须长时间为姑娘家挑水,挑上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娶姑娘为妻了。在恋爱中,男子多赠女方化妆品、水果、花束等,花的颜色则以白色和桃色为佳,茶色和红色属禁忌之色。结婚仪式均在教堂中举行。农村有早婚的习俗,少女十多岁便被视为到了结婚年龄。

他加禄人大多愿意在本民族内婚配。青年人看中了心爱的姑娘,就告诉自己的父母,如果父母同意,就带着小伙子一起前往女方家中求婚。经过初步交涉后,男方的母亲就拿出彩礼钱送给女方家买礼品。如果钱被接受了,就说明“谈判”成功,双方的父母就进一步商谈婚姻事宜。如果男方付不起彩礼钱,新郎就需到女方家住两三年,为女方家干活,劳动期满就商定结婚日期。婚礼前要举行宗教仪式,由天主教神父主持。

伊洛克人的结婚仪式与他加禄人相似,一对新人同碗吃喝后,新郎宣布他要娶这个姑娘为妻,女方亲属中年长者祝他们多子多福,在场的人一同欢庆,婚礼一般进行三天。但现在婚礼越来越简单,一位老年亲属将新郎、新娘的手放在一碗米饭上连接在一起,然后将米饭抛撒在所有出席婚礼的人的头上,婚礼就算完成。

菲律宾少数民族的婚俗更是多种多样。居住在北吕宋高山地区的伊戈罗特族的婚姻主要是父母主婚和在女屋里自由试婚两种。富裕家庭为保住家庭财产,往往在儿女年幼时就由双方父母定下口头婚约,或指腹为婚。他们禁止三代以内的血亲通婚,但有些富裕人家为了保留家族财产不致旁落,也宁可让三代以内的近亲结婚。如果婚后一方表示不满意,只要女方尚未受孕,便随时可以分开,男女另找对象。不能生育的,也随时可以分开。

摩洛人可以一夫多妻,但绝大多数家庭都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只有少数富人家的男子妻妾成群。女孩子从9岁起就用头巾把脸蒙起来,只允许家人看到,十二三岁时便被视为到了结婚年龄。婚姻由父母包办,男方通过媒人向女方家庭求婚,并交付一大笔聘金。婚礼仪式由伊斯兰阿訇主持,并举行盛大婚宴。过去摩洛人只娶本民族或同一教派的女子为妻,现在摩洛男子与女天主教徒结婚十分普遍,婚后各保持自己的宗教信仰,但孩子都随父亲信仰伊斯兰教。摩洛女子与男天主教徒结婚则甚为少见。

居住在巴拉望岛山区的巴塔克族人,至今仍流行类似推销商品的婚姻投标制。父亲可把女儿当作商品出售,公开招标,谁出的彩礼多,谁就可以娶他女儿做妻子。已结婚的女子,只要被人看上并出更高的价格,也可以再嫁。因此一名巴塔克妇女往往一嫁再嫁,先后伺候好几个丈夫,以满足父亲的生财之道和自己的虚荣心。

阿埃塔男子求婚,必须以弓箭射女子在远处安置的竹筒,如果没有射中,说明男子没有能力养活妻子,就难以达到求婚的目的。

以前的菲律宾华人一般内部通婚,但近年来华人娶菲律宾女孩的日益增多,特别是一些受过西方教育的年轻华人,他们愿意与菲女子结婚;而华人姑娘与自己钟情的菲律宾男子结婚的现象也是越来越多。

(二)菲律宾传统丧葬习俗

菲律宾的葬礼按照各民族的宗教信仰或传统习俗而各不相同,多数按照天主教的丧葬仪式,但在偏远地区,很多古老独特的丧葬习俗得以保留下来。

在吕宋岛北部科迪勒拉山区,居住着伊戈罗特人,就是“高山民族”的意思,是居住在这里的最古老的民族。在群山怀抱的海拔1500米高处,坐落着一个名叫萨加达(Sagada)的小村庄,至今流行“悬棺”的丧葬习俗。“悬棺”属崖葬中的一种,在悬崖上凿数孔钉以木桩,将棺木置其上,或将棺木一头置于崖穴中,另一头架于绝壁所钉木桩上。

16世纪中叶,西班牙殖民者将基督教带到这个千岛之国之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悬棺”的习俗被天主教堂所禁止,理由是洗骨、屠杀生灵祭奠等是“不人道的行为”。然而,几百年来,禁而不止。

“悬棺”地作为伊戈罗特人的家族墓地和心灵神地,许多敬神拜祖先的宗教仪式就在放置棺木的洞穴里或是放置“悬棺”的峭壁前举行。棺木周围堆放着祭奠牲畜的骨骼。先人的遗骨被视为圣灵圣祖,每当遇到天灾人祸,都会举行“洗骨仪式”。

六、民族传统节日习俗

菲律宾是世界上节日最多的国家之一,国家法定节假日和全国各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年有几百个,其中全国性的节日就有20多个,因此,菲律宾一年中的许多时间都沉浸在浓郁的节日欢乐气氛中。受传统的民族风格与外来文化的熏陶,菲律宾许多节日带有浓厚的异国情调和宗教色彩,其中较隆重的是宗教节日,如复活节、万灵节和圣诞节。

1.新年

时间是1月1日。在新年到来的前几天,各地就开始张灯结彩为迎接新年做准备。新年前最后一个晚上家家户户团聚一堂,共进晚餐,同贺新年。夜幕降临后,人们纷纷放鞭炮、跳舞,举行盛大游行、举办新年舞会等。1月份的第一个星期天,市民汇集于教堂,充满着虔诚和期望,参加新年的第一个弥撒。农村村民穿上华丽的衣服,戴上美丽的帽子,牵着孩子,兴高采烈在村中巡游。

2.圣周节

3月15日后的第一个星期日是圣周节。这是宗教节日中除圣诞节以外最具特色的天主教节日。教徒们为纪念耶稣上十字架受难,要连续举行七天的宗教活动,每天都不相同。圣周日教徒们在教堂集会祷告,然后游行,纪念耶稣在受难前进入耶路撒冷;从周一读经开始,然后由男性天主教徒赤脚背着沉重的十字架在街上游行;周二做弥撒;周三纪念耶稣受难;周四是忏悔日,忏悔方式因地而异,最普遍的是人们从教堂大门跪地膝行到祭坛,自我鞭笞;周五是耶稣受难日,教徒们白天回忆耶稣受难时的情形,晚上举行“圣葬”;周六是耶稣复活日,也是圣周节的高潮,为纪念耶稣和圣母重新会面,教徒们要举行“会面游行”,在教堂执事点燃复活蜡烛后,全国各地开始充满着欢乐的节日气氛。

3.五月花节

五月花节是菲律宾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之一,由于在百花盛开的5月举行而得名。这一节日的特点是选“花后”。节日活动的高潮是最后一天晚上的节日庆典。这一天要举行圣母像大游行,女孩们手捧鲜花献给圣母玛利亚,未婚少女身穿带有蝴蝶袖、缀满鲜花的白色长裙,跟随在圣母像后边,游行队伍的两边是手持蜡烛或弹吉他的人们。游行组织者一般是当地有名望、较富裕的长者。队伍从主持人家中出发,浩浩荡荡,边走边唱,直至教堂。游行结束后,所有参加者都回到组织者家中,主人用各种鲜果和特色食品招待大家,同时还举办各种游艺活动。

4.菲律宾独立日

即国庆节,于每年的6月12日举行,纪念菲律宾在1898年6月12日脱离西班牙独立,结束长期的殖民统治。当天马尼拉要举行盛大的纪念活动,早上总统要到黎刹纪念碑前主持升旗仪式并发表讲话,届时全国各地的教堂都敲响大钟,电台、电视台播放国歌,还要举行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

5.万圣节

每年11月1日举行,也叫万灵节,华人称亡人节。10月31日开始,孩子们就把自己装扮成欧洲中古时代戏剧中的角色,身穿斗篷,手拿传说中魔鬼喜欢拿的镰刀和扫把,提上一只小桶,成群结队去商店和邻居家要糖果点心。马尼拉的一些高级住宅区,富人在门口装饰了巨大的“南瓜鬼脸”和假骷髅架,并在院内点燃“鬼火”,制造神秘气氛。11月1~2日,民众纷纷涌向陵墓,点燃红、黄、白色蜡烛,放上鲜花果品,祭奠逝去的亲人。万圣节也是家庭聚会的日子,人们怀着愉快的心情,在墓地搭起帐篷,与亲友打牌、吃饭、喝酒和唱歌,通宵达旦,具有与逝去亲属同乐的意思。

6.圣诞节

12月25日圣诞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从12月16日早上做弥撒开始,一直到次年的1月6日才结束。圣诞节前夕,街道上爆竹声频传,政府各部门的工作人员会跑到长官的办公室祝贺节日,然后领取红包。12月16~24日,天主教徒和新教教徒们每天清晨4点就到教堂做弥撒,弥撒结束后,通常吃糕点、安放神像、装点圣诞树、悬挂彩灯等,准备过节。24日晚上是圣诞夜,教徒们通宵不眠,全家人聚在一起,吃以火鸡为主菜的圣诞晚餐。父母为孩子们准备了“圣诞老人”送的礼物,亲友之间互赠贺卡和礼品。25日是圣诞节的高潮,凌晨教堂钟声一响,教徒们便提着各种彩灯去游街,并举行各种花灯制作比赛、街边舞蹈和美食节等活动。

7.黎刹殉难纪念日

又称“英雄节”,节期在12月30日,是纪念菲律宾伟大的民族英雄、文学家、诗人、思想家黎刹殉难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既是新年前最后一天又是英雄节,往往是圣诞节后的又一高潮。

七、社交礼仪和禁忌习俗

(一)社交礼仪习俗

菲律宾人非常讲礼节,在社交场合,男女都以握手为礼。生人初次见面时要介绍自己的姓名、任职单位;与熟人或亲朋好友见面时,一般比较随便,常以拍肩表示亲热。

菲律宾人性格开朗,热情友善,容易交往,而且喜形于色,喜欢同情弱者、打抱不平。但他们自尊心非常强,对外人的言行举止非常敏感,与其交往时切忌一言不发或表情严肃,他们会认为你对他们有看法或不怀好意。与菲律宾人交谈,应以婚姻、家庭、职业、烹饪等日常话题为主,避免谈论国内纷争、天主教会和政治人物,不要嘲笑某个政治人物或家庭,菲律宾人对个人尊严和家庭荣誉非常看重。

菲律宾人重视人际关系,不愿产生摩擦,不轻易说“不”。因此托人帮忙时,对方一般不会直接拒绝,会说“我将全力以赴”等委婉的语言。

菲律宾城市中上层人士间流行“女士优先”的风气。男人无论做什么事,习惯对女士给予特殊关照。在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女士上车后找不到座位,旁边素不相识的男子会马上起身让座。在公共场所,男子绝不与女士斗嘴,否则被认为是缺乏道德修养的表现。

菲律宾许多家庭有进门脱鞋的习惯,客人要注意随主人的习惯脱鞋。菲律宾人非常尊重长辈,进门后遇到他们的亲属或长辈,要进行问候并与其交谈。年轻男子与长辈见面时,要吻其手背,以表示对老人的尊敬;年轻姑娘见长辈时,要吻其双颊。

(二)日常禁忌习俗

菲律宾忌讳用手摸头部和背部。当你有什么事情要提醒别人注意的时候,如果不是很熟悉的人,不得拍别人的肩膀,更不能摸人家的头,可以轻轻地碰一下对方的胳膊。

菲律宾人忌讳用左手传递东西、赠送物品或食物,认为左手是肮脏、下贱之手,用左手是对人的极大不敬。

站着与菲律宾人交谈时,不能将手放在臀部,这种姿势是一种表示生气的姿势,长时间保持这种姿势是一种挑衅行为。菲律宾人不喜欢别人长时间直视自己,这种行为也含有挑衅的意味。

受基督教影响,菲律宾人忌讳数字“13”和星期五,认为这是不吉利的数字,如果遇上13日又是星期五,便停止宴请聚会等活动,并提心吊胆,仿佛灾难随时都要降临。旅馆房间、公共汽车座位、楼房编号、居民区门牌号都没有13号,购物不买13份东西,宴会上不送第13道菜,不安排13个人共同进餐。总之,在菲律宾凡是遇到13这个数字,都要设法避开。

本章小结:

菲律宾曾经是西班牙和美国的殖民地,受到这两个国家文化上的浸染,加之菲律宾本土文化,混搭成了独具特色的菲律宾风情。阿罗约总统执政以来,致力于消除贫困,发展经济,推动国内和平进程,打击恐怖主义,整顿社会治安,取得了可观的成绩。

思考题:

1.菲律宾有哪些宗教信仰?宗教对菲律宾人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

2.碧瑶作为菲律宾重要的旅游城市,其主要吸引力是什么?

3.“菲佣”作为菲律宾的重要“出口”项目,其竞争力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对中国家政业有何启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