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缅甸文化习俗及宗教信仰 —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

缅甸文化习俗及宗教信仰 —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缅甸宗教文化习俗缅甸是一个民族众多、宗教类型多样的国家,其国民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但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崇拜等在民众中也普遍存在。缅甸妇女非常重视自

缅甸文化习俗及宗教信仰 — 东南亚历史与文化

第三节 缅甸文化习俗

缅甸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各民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宗教文化习俗和社会生活方式。

一、缅甸宗教文化习俗

缅甸是一个民族众多、宗教类型多样的国家,其国民主要信仰上座部佛教,但是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原始崇拜等在民众中也普遍存在。佛教是缅甸的国教,全国有89.3%的人信仰佛教,5.06%的人信仰基督教,3.8%的人信仰伊斯兰教,0.5%的人信仰印度教,另有0.2%的人信仰泛灵论

(一)佛教

据考证,佛教早在公元前3世纪印度阿育王时代便已传入缅甸南部的直通地区。据《善见律毗婆沙》等经籍记载,阿育王在华氏城结集后派出使团到各地弘法。在这些弘法使团中,高僧苏那迦(Sona)和郁陀罗(Uttara)被派至金地传教。缅甸和欧美一些学者认为金地即今缅甸的直通。首先传入直通的是大乘佛教。至5世纪中叶,佛育长老从斯里兰卡带巴利三藏全部经典来缅甸直通弘宣佛教,上座部佛教开始传入直通地区。上座部佛教传入缅甸后,取代了婆罗门教,在统治阶级的支持和弘扬之下得以广泛传播并流传至今,成为缅甸佛教的主流。

在今天的缅甸,佛教不但是人们的宗教信仰,而且还是他们的道德教育的源泉。佛教的经文,尤其是《吉祥经》,是缅甸人民的生活哲学,深深地印入人们的心灵中。缅甸人日常生活中参神拜佛是常事,而且善男信女一路赤脚走去,不穿鞋或袜子。因为人们认为穿鞋或袜子去拜佛是对佛祖的大不敬。这一习俗上至国家的领导人,下到平民百姓,任何人都不例外。

在缅甸,信佛教家庭的男孩一般从五六岁起,都要举行剃度仪式,到寺庙进行短期出家,经历过静修生活后才能还俗结婚,时间可长可短,一般为一个星期,这样才算成人,在社会上才会受到尊敬;女孩子则要举行穿耳洞仪式(当尼姑)。成年男女也有在重要节日或长假期间短期出家的习俗,因为缅甸人有“一人出家全家光荣”的观念。有些虔诚的信徒有每月初一、十五斋戒、念经、到寺院礼佛的习俗。遇到红白喜事或过生日时,人们就请僧尼到家或寺院供奉。缅甸人对和尚十分尊崇,只要有和尚来化缘,他们都不惜拿出家中最好的财物施舍给和尚。

缅甸人在佛教思想的熏陶下,养成了乐善好施、温厚谦恭、热情好客的性格,形成了充满宗教色彩的生活习俗。佛教活动贯穿缅甸人的一生,佛教思想渗透到社会的每个角落。

(二)基督教

缅甸的基督教伴随着殖民者的到来而开始传播。基督教的传入可以追溯到1511年。当时葡萄牙人罗马天主教传入了缅甸,进行小规模的传播。1599年,耶稣会传教士皮明塔和博维斯在若开邦的沙廉建立了缅甸第一所教堂,进行传教活动。1689年,法国传教士吉诺和佐兰组成“巴黎外国传教组织”来到沙廉传教。1784年,意大利人圣基曼奴(Sangernano)开始在缅甸仰光传教,他创立了约翰教堂和学校。1807年,英国浸礼会(Baptist)派马同和查特两位传教士到缅甸传教。1813年6月9日,美国传教士贾德森牧师(Rev.Adoniran Judson)携夫人来到仰光传播基督教。1849年,贾德森在仰光建立了贾德森学院和基金会。1920年10月,英国殖民统治者把贾德森学院和仰光学院合并为仰光大学,这是缅甸第一所大学。基督教在缅甸的传播,客观上促进了缅甸教育事业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三)泛灵信仰

缅甸人自古就相信大地、虚空、森林、山谷、家宅、村寨等都有神灵司理,因此需要按一定的礼仪进行祭祀,这样可以祛除病痛,达到平安富贵。缅甸人除了信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风雨雷电等自然神祇外,还信仰印度婆罗门教的许多神祇,再加上祖先崇拜,缅甸人的泛灵信仰不可谓不全面。

二、缅甸服饰文化习俗

缅甸民族较多,各族之间在服饰上也有明显差别。这里以缅甸主体民族缅族的服饰为代表,系统介绍缅甸的服饰习俗。

缅甸女子的上衣一般是里面穿紧身胸衣加斜襟或对襟无领薄外衣,外衣多由素布或彩布做成,长袖、短袖或无袖皆有。无领、无兜、紧袖、紧身、短幅是其特色。早期缅甸女式服装用粗布,后来改用细布、丝绸等料子制作。

缅族男子的上衣一般为无领对襟长袖短衫,颜色以白色为主色调,如今也有一些淡黄色的。在参加会议、重要典礼和布施活动等正式场合,他们多穿立领长袖衬衣。根据气候的变化,缅甸男子有时候也要穿缅语称为“袋崩”(Tait—Pon)的外衣,这是一种无领长袖的对襟外套,袖管比较窄,面前有一上两下共三个口袋,均无盖,一般有五粒布扣。

缅甸服饰最大的特点在于:不论男女下身都穿用宽1米多、长2米多的布缝制而成的“笼基”(Lon—gyi),男裙称“布梭”(Ba—soe),华人称“纱笼”,女裙称“特敏”(TaMane)。但男女筒裙在款式、用料和穿法上都有些区别:男筒裙一般用方格布或冷色调棉布缝制而成,其穿法是将笼基围在腰上,并在腹前正中间系成一个结;女筒裙一般用花布缝制而成,富有的人家也有用丝绸类面料制作的,但都不会用格子布。其式样方面与男式筒裙的差别还在于:女式筒裙一般还会在上部分缝上两三寸宽的裙腰,一般是黑色或红色的,穿时一般是掖在腰的右侧,但也有人因为习惯用左手而在左边束结。缅甸女子传统筒裙一般长及足踝,不能露出小腿,否则被视为不雅。

由于气候原因,缅甸人除了军人外,男女老少在日常生活中都习惯穿拖鞋,以人字拖鞋为最常见。无论是政府官员还是普通百姓,也不论是进行外事活动还是日常生活,人们都穿拖鞋且不穿袜子。拖鞋按照制作材料可以分为牛皮底平板丝绒带人字拖鞋和塑料泡沫拖鞋,前者是缅甸的传统鞋子,也是正规场合穿的鞋;后者多为进口产品,用于日常穿着。现在也有人穿从中国和其他国家进口的凉鞋

每逢重要场合,缅甸男子要戴称为“岗包”的礼帽,过去人们是用一条素色(最常见的是粉红色和淡黄色)的薄纱或丝绸包在头上,并在右耳旁留一个下垂的三角巾尾。缅甸男性官员、法官律师等参政和参加婚礼、盛典或外交等正式场合下都必须要戴上“岗包”。

与男子的“岗包”相对应的是,女子在出席重要活动时都要披上披肩。不同节日和不同场合披的披肩也有差异。另外,缅甸女性一般留长发,喜欢在发髻插上鲜花。现代女性通常是婚前留披肩发或短发,婚后一般梳发髻。缅甸妇女非常重视自己的头发,缅甸有句俗语:“丈夫的威严是右臂,女子的尊严是发髻。”她们还特别喜欢佩戴各种首饰

缅甸女人不论老幼都喜欢在脸上涂抹一种叫做“特纳卡”(Thanakha)的黄色液汁——黄香楝粉。这种浆汁可以涂在脸部、手、脚或身体上的其他部位,有清凉、防晒护肤的作用。在涂法上,根据年龄不同有所区别:未婚的女子涂满前额和鼻梁,结过婚的妇女只涂脸的两颊,不涂鼻梁,中年妇女涂脸的上半部,寡妇只涂脸的一半(部分地区的习俗),老年女性则随心所欲,可涂可不涂。除了妇女,很多小男孩的脸上也经常被涂画上各种别致的花纹图案。

三、缅甸饮食文化习俗

缅甸盛产大米,因此缅甸人以大米饭主食。城市居民早餐一般吃西点、喝咖啡和红茶,乡村则通常吃“莫哼卡”(鱼汤粉或面)、椰汁面、椰汁粥、凉拌面等,也有用糯米、椰子、白糖等制作的各种传统点心。午餐和晚餐为正餐,以米饭为主食。他们喜欢吃油焖饭、肉焖饭、炒饭、椰汁饭、八宝饭等。

缅甸人的菜肴十分丰富,爱吃猪肉、鸡、鸭、鱼、虾、鸡蛋、鸭蛋和各种蔬菜;烹调方法多以炸、烤、炒、凉拌为主;口味讲究油、辣、香、鲜、酸、咸等,口味较重。常用的调味料有辣椒粉、辣椒酱、辣椒油、咖喱粉、鱼虾酱番茄酱等。缅甸人的名菜有炸脆皮鸡、酱菜鸡片、烧填鸭、煎酿明虾咖喱鸡等。

缅甸人喜欢吃凉拌菜肴,特别是凉拌姜丝、凉拌洋葱丝、凉拌生菜、凉拌木瓜丝、凉拌芒果等,还有拌饭、拌面以及拌各种水果和素菜。他们还喜欢用水果做菜,如把芒果切成片,拌以黄豆粉虾米松、虾酱油、沙葱和炒熟的辣椒籽,味道酸、咸、辣;或者把芭蕉放在油锅里炸,拌以生姜丝、炒熟的辣椒籽、虾米松和冲泡过的茶叶食用。

缅甸人有用鱼虾酱、鱼露和泡菜一起下饭的习惯,而鱼虾酱也是每餐必备的美食。缅甸人常说:“没有鱼虾酱,吃饭不香。”因此,缅甸人吃饭时餐桌上必放一碟鱼虾酱。

受到农耕文化的影响,缅甸人把牛当成“最大的恩人”、“施主食的主人”,一般少吃或不吃牛肉。缅甸人也不喜欢吃野生动物狗肉,认为这种做法是违背人伦的。

传统缅甸家庭的用餐礼仪:习惯饭菜都上好后所有人一起入座;一般是围着一个矮圆桌席地而坐,座位按男右女左的习俗;盛好饭后要等长辈或客人先吃,晚辈才可以开始用餐;吃饭一般不用碗筷,他们习惯一人一把匙和一个汤盘,进餐时将米饭盛在盘子里,用右手抓着吃,用左手舀汤。随着社会发展,用刀、叉、勺进食者逐渐增多。

缅甸人有饭前先供佛的习俗,把最好的菜和第一碗米饭供给佛祖后大家才可以吃。

不少缅甸家庭常用槟榔接待贵客,喜欢饭后嚼槟榔。因为槟榔有驱虫、固肠、利尿、固齿、助消化的功效。

缅甸人很喜欢喝茶,常饮用的茶有红茶、绿茶乌龙茶普洱茶等,其中最有特色的是拉茶和茶叶拌。拉茶即以红茶为原料做成的奶茶,而茶叶拌则是一种直接食用茶叶的茶类食品。缅甸人常把茶叶拌当作点心来吃,吃茶叶拌的同时一般要喝红茶或绿茶相佐。

缅甸人有喝早茶下午茶的习惯。缅甸男子都喜欢进茶馆喝茶。在缅甸,大大小小的茶馆遍布城乡,这些茶馆承载着信息传播、商务会谈、解决家庭纠纷、说媒订婚等各种世俗功能。

除了自己食用各种茶饮和茶食之外,缅甸人还有“客来敬茶”的传统习俗。用拉茶献佛菩萨、僧人或神灵是缅甸独立后的新传统。

四、缅甸居住文化习俗

缅甸人的传统住房是“干栏式”建筑——高脚屋。高脚屋有用竹子建的,有用木头建的,也有用砖瓦和钢筋水泥建的。如用竹子或木头建,则把竹竿或木杆插入地下,房屋就建在离地面两三米高的桩上,竹竿或木杆数目必须为奇数。若是竹屋,则用竹板铺地,用竹席做墙,屋顶为人字形,多用茅草做顶;若是木房,则用木板铺地,锌板做顶。房屋上面住人,下面是空的,四面无遮拦,多用于饲养家禽或存放农具等。因忌讳头上有人行走,因此缅甸人的高脚楼很少建两层,多是一间大房屋,内部隔成几小间,中间为堂屋。房的前面设有前廊,用以吃饭、纳凉和待客等,是日常生活使用最频繁的空间。前廊中间有一楼梯直通地面,作为出入房屋之用。房子的窗户多用整块方形竹席,上沿与竹墙固定,开时从下面向外推,用木棍支起。主房后面或旁边有厨房厕所一般建在屋后稍远之处,陆地上的高脚楼房后有一眼井,妇女们常在井边洗衣、洗澡。

现在,缅甸农村小城镇基本上是这种高脚屋,甚至在大城市里居住的缅族人也住这种房子。

在大城市和城镇还有砖木混合房,一般是两层楼,有上下两房、上下四房、上下八房等不同规模。这种房子一般山墙用砖砌,其余的都是木墙,屋顶用锌板覆盖。室内一般用柚木铺就,有木头或玻璃的百叶窗,一般没有阳台。

无论是在城市还是乡镇,缅甸人的家中都供奉佛龛,佛龛一般设在房子的东边最高处,一般供奉一尊或多尊佛菩萨。

因为信仰上座部佛教的缅甸人要守十戒,其中有不睡高处之戒,故大部分缅甸家庭的床都是低矮的台子,他们甚至不设床,铺席而卧。白天,人们将睡觉用的卧具卷起放在墙边,晚上才临时铺开而睡。睡觉时一般头朝东或南,脚朝西或北。

如果条件允许,缅甸人一般都要在家门前种常青遮阴的树,树下一般设有一个或多个水罐,供路人遮阴和饮用,缅甸人认为在炎热的天气下给路人一杯清水是很大的功德。

缅甸很少有高楼大厦,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开始出现6~7层的高楼,但这些高楼也只是在经济较发达的仰光市和曼德勒市才比较常见。缅甸有句俗语:“屋大惹祸,庙大积德。”这体现了一般民居建造方面的传统观念

五、缅甸传统婚丧习俗

(一)传统婚姻习俗

缅甸有“亚洲第一女权国家”的美称,女性地位较高。在缅甸,都是男子入赘到女子家。人们自觉实行一夫一妻制,主张夫妻始终如一,白头偕老,婚姻也比较自由。仰光有一尊“月老”菩萨,如果当地青年男女婚姻受阻,他们只需向“月老”奉献一个写着双方姓名的花环,便意味着取得了神的保护,可以去履行结婚手续了。有的地方,父母如干涉子女婚事,子女则可和自己的情侣相约私奔,私奔七天后,即可双双回家,也有的是男方父母把女孩送回家,双方父母只好承认。在缅甸以这种方式结为夫妻并不受到歧视,甚至有些人还认为用这种方式“偷”得妻子显得更光荣。现在一般都要履行法律手续后才可举行婚礼。

缅甸人把婚姻视为一生中最重要的大礼,对婚礼十分重视。一般婚礼过程有订婚、议婚、拜父母、结婚、拦金银线要婚礼钱(喜钱)等。依照缅甸的习俗,一个小伙子想娶某位姑娘,要将心事告诉自己的父母,他们的父母便带着德高望重的长者到女方家去提亲,并定下订婚日期,订婚仪式一般在女方家举行。他们还要请占卜师选择良辰吉日举行正式的婚礼。举行婚礼之前要请三至五位僧人在男方家念经施斋,并邀请双方亲戚参加。

按照传统,婚礼要请一位德高望重的人士当“灌礼师”,婚礼的一切活动都在灌礼师的主持下进行。婚礼开始后,灌礼师先邀请新郎新娘在热烈而欢快的音乐伴奏下出场,接着灌礼师诵经拜佛,新郎新娘跟着一起拜佛、法、僧、父母和师长。诵经仪式后,灌礼师开始颂扬新郎新娘父母的恩德,新郎新娘接受双方父母的祝福。祝福完毕,由灌礼师介绍新郎新娘和双方的家庭情况。然后是“叠手礼”:灌礼师把新郎的右手放在新娘的右手上,或者把新郎和新娘的右手放进装有鲜花瓣和香水的银钵里,使新郎和新娘的右手在水中连在一起,并祝福新郎和新娘像花一样芬芳,如水一样清凉,这样,男女就成为合法夫妻了。接着灌礼师用清洁的圣水为新郎新娘施行灌礼。最后,来宾们致贺词,灌礼师宣布婚礼结束。这时,鼓乐喧天,来宾们一边欣赏精彩的演出,一边品尝美味佳肴,整个婚礼充满欢乐的气氛。有些地方,灌礼师在灌顶后,还要传授五个夫道和五个妇道。夫道有体贴、爱惜妻子,所有收入要交予妻子管理,给妻子买首饰,忠实于妻子,不求婚外恋。妇道有掌管经济,勤俭持家,善待公婆及男方亲戚,善待夫君,严守贞操。最后还在双方父母亲友面前公布双方父母给予的财产和结婚礼物。

在农村举行的婚礼更加传统,也比较简朴。婚礼在女方家举行,亲戚、朋友、邻里纷纷到女方家祝贺。婚礼开始时,新人们坐在新席子上,新郎新娘都穿着传统的缅式结婚礼服,新郎新娘都要戴上金项链、金戒指、金耳坠、金手镯、金脚镯等饰品。婚礼由新娘的姑姑或婶婶主持。新郎新娘把用香蕉、椰子、槟榔、烟、茶叶拌、鲜花、幡盖布置的盆子放在父母和佛龛前面,先拜三宝和父母。然后,主婚人把新郎的右手和新娘的左手系在一起,放入鲜花和印度蒲桃树枝的水中,接着用印度蒲桃树枝把水洒到新人们身上,祝愿他们白头偕老,多子多孙,婚姻幸福。

婚礼结束后,也有闹洞房的习俗。前来祝贺婚礼的亲友们用金、银项链拦住新人进入洞房,向新人索要婚礼钱,这叫“拦金银钱”。新郎新娘把婚礼钱给了他们才能过关,过完了重重叠叠的拦路人后方可进入洞房。

缅甸人在结婚时间等方面有许多禁忌。如缅甸人一般不会在僧侣结夏安居节的3个月内结婚,最佳结婚时期是缅历7月份的解夏节。缅甸人一般也不会在缅历9月、10月、12月结婚,认为在9月结婚,将会不育,一辈子无儿女;在10月结婚会破产;在12月结婚夫妻会两地分居,不得团聚。出席缅甸人的婚礼,不能穿蓝色、灰色和黑色的衣服,否则会被认为不吉利。

(二)传统丧葬习俗

缅甸人因信奉佛教,认为人死后会升入西方极乐世界,所以人们不以死亡为悲哀。有人去世,亲属便向亲友、知己、邻居等报丧,积极准备丧事,从不号啕大哭。同时家人要用热水为死者净身并更换新衣,还要将硬币放入死者口中,称作“渡资”,祈祷死者能够早渡苦海。遗体装扮好后便被安放在屋角一个用四根竹竿搭成的棺架上,架下安放一只盛满清水的新砂锅。一般要在家停尸5日,停尸期间不关门,以便鬼魂任意出入。出殡前夕要举行“分灵魂”仪式,把家人和亲属的身高用白色的线量好后放入棺材内,盖棺后表明与家人亲属脱离关系。

出殡时,要将棺架下的砂锅打碎后方出门,表示死者与家人亲属永远分离。丧葬队伍一般由僧侣走在前面,然后是念经队和哀乐队,接下来是数位青年抬着的棺架,亲友、邻人则走在后面。参加丧事的人一般穿黑色或灰色衣服,不得穿颜色鲜艳的衣服。缅甸人一般采用火葬,送殡队伍直接将棺木送到火化场,火葬后把遗骨收入坛子,寄存在寺院或设墓安葬。

在缅甸人死后的当日要布施“亡命斋”,死后七日要布施“头七斋”,也称“转周斋”。布施斋是为死者赎罪,用功德的力量,使他早日脱离苦海。缅甸人认为,为死者念经超度,以死者的名义布施,在忌日请僧侣念经布施就是给死者和家属的最好安慰和报答。

六、缅甸民族传统节日习俗

缅甸传统节日众多,大部分节日都与佛教有关,庆祝方式带有佛教色彩。其中重要的节日有泼水节、浴榕树节(浴菩提树节)、结夏安居节、解夏节或点灯节、光明节等。

1.泼水节

泼水节是缅甸最大的节日,在缅历新年到来之前4天开始举行,一般在公历4月中旬的13~16日,17日为新年的第一天。传说这时帝释天会来到人间,惩恶扬善,所以人们用洁净的水泼去一年的污垢和罪恶。每到新年到来之前,人们都要泼水以示消灾纳福,洗去旧年的晦气,迎接新年。缅甸人认为新年之水吉祥,会给人带来一年的好运,所以被泼得越多越高兴。按照缅甸风俗,节日期间,不分男女老少,可以互相泼水,表示洗旧迎新之意。讲究的人,用马六甲蒲桃树枝从银钵中蘸取浸有玫瑰花瓣的香水,轻轻地向别人身上抖洒。普通人喜欢整桶整盆地泼,甚至用水管喷浇,人们被泼得越多越高兴。泼水节过后就是新年的第一天。泼水节在缅文中称为“订间”,原意为“过渡”、“转换”之意。(www.xing528.com)

泼水节期间,人们穿得漂漂亮亮,乘坐各种车辆,载歌载舞外出接受泼水。除了市政有关部门搭的泼水站外,各家各户都在自己的门前摆上大小盛水器具,互相泼洒、尽情嬉戏。此外,在泼水节期间,有关部门还组织很多演出队伍,在泼水站旁演出歌舞节目,场面热闹非凡。

2.浴佛节

又称为浴榕树节,一般在缅历的2月月圆时举行,即公历的4月下旬或5月上旬。据说是释迦牟尼出生、成佛、涅槃和菩提树出土的日子。这一天,人们都要穿新衣或盛装,带着灌满清水的水罐成群结队到附近的榕树或有榕树的佛塔寺院和街道去浇灌榕树,先绕树行顶礼,祈求风调雨顺、人寿年丰,后把带来的水浇灌到榕树上。缅甸人将菩提树(榕树)视为佛的化身,在最炎热干旱季节给榕树淋水,有希望佛教弘扬光大之意。

3.结夏节

缅历4月15日(即公历7月),是传统的佛教节日。相传释迦牟尼在世时,僧侣们一年十二个月都无限制地到处云游,踩坏了青苗,引起了世人的不满。为此,佛祖规定,不许僧侣在雨季云游四海,每天都要在常住的庙里过夜。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成为惯制。每到缅历4月15日,和尚们都要宣布开始坐夏。这一天家家都要向佛塔献鲜花,向和尚布施。自次日起的三个月内,僧侣们不得外出,在寺院日夜轮流念诵巴利语经典和三藏经,有的地方还举行三个月的百僧、千僧日夜轮流诵经会。民间也不得举行婚礼、乔迁、举办宴会等。

4.解夏节(点灯节)

缅历7月15日开始,为期三天(公历10月),也是传统佛教节日。这一天,坐夏安居的和尚经过三个月的安居后,解除了限制,可以云游各地了。传说释迦牟尼佛在缅历4月15日这一天上天讲道,于缅历7月15日这一天回到人间。人间信众得知这一消息后张灯结彩,点燃各种灯烛跪拜相迎。直到今天,每到点灯节的晚上,缅甸人们都要点起各种形状的油灯、灯笼、五光十色的蜡烛,迎接佛祖的到来。节日第三天,人们要抬佛像巡游,各家各户点灯祭拜,放孔明灯,去大金塔捐油点灯等,十分热闹。

5.光明节

缅历8月14日到16日,公历的11月。在缅甸,缅历8月的天空出现天高云淡,清爽宜人,星辰齐全的现象。故此,很久以前缅甸人就有朝拜星辰的习俗。人们认为星辰齐全的时候,所有树木、树根、树叶、花草都有了最佳药效,所以在这个时候有人把铁力木的花苞凉拌来吃。每逢光明节到来之时,人们纷纷点灯拜塔、布施袈裟,行善积德,以示对佛教的虔诚。到晚上,各塔寺、街道都张灯结彩,灯火通明,如同白昼。光明节期间,也有很多娱乐活动,有些地方举办大型庙会,放电影、演木偶戏、演阿迎戏、开音乐会、开演唱会以及放孔明灯比赛等。节日期间家家点灯三天,并自制糕饼,布施僧侣。

七、缅甸社交礼仪及禁忌习俗

(一)社交礼仪习俗

1.缅甸人的姓名与称谓习俗

缅甸人没有姓,只有名字,通常要在名字前边加上一个称呼,以示性别、长幼和尊卑。对年纪较大或有地位的男性,则称“吴”,意为“先生或叔、伯”;对平辈或男青年称“郭”,意为“大哥”;对幼辈或少年人则称“貌”,意思是“弟”。如某男子叫“昂基”(Aung Gyi),随着他的年龄和地位的变化,被称作“貌昂基”(Maung AungGyi)、“郭昂基”(Ko Aung Gyi)或“吴昂基”(U Aung Gyi)。男子一般自称也是“貌”,以示谦逊。在自我介绍时则一般直接称自己的名字,不用代称。此外,名字前面还可以加其他一些尊称,如“波”(意为军官)、“塞耶”(意为老师)、“道达”(英语“博士”的译音)、“德钦”(意为主人)等。

缅甸妇女不论已婚与否,自称时一般在名字前加“玛”(Ma),表示谦虚;对幼辈或平辈也称“玛”(意为姑娘),对长辈或有地位的则称“杜”(Daw,意为姑、姨、婶)。例如,一女子名“丹”,如果是年轻人,要称其为“玛丹”;如果是有社会地位或者年长的女士,则称为“杜丹”。

缅甸人起名字要与其属相相对应。为孩子起名的人一般都是懂星相占卜的人或僧人。一般名字的第一个声母按照属相而定。缅语有33个字母,每几个声母代表一个属相,分别为:第1至5个声母代表星期一(虎),第6至10个声母代表星期二(狮),第26至29个声母代表星期三(象),第21至25个声母代表星期四(鼠),第30至31个声母代表星期五(天竺鼠),第11至20个声母代表星期六(龙),第33个声母代表星期天(迦楼罗)。

有人统计发现,缅甸人取名所用的字总共不到100个。因此,在缅甸重名的人很多,为了相互区别,往往要在名字前或名字后加上籍贯或工作单位、职业名称等。

2.见面礼仪习俗

缅甸人在日常社交场合与客人见面时,一般施合十礼或鞠躬礼。施合十礼的方式与柬埔寨、泰国等相似。在施合十礼时如果戴有帽子,一定要把帽子摘掉。当路遇老人、领导、学者时,要施鞠躬礼;碰到僧侣,要双手合十,躬身施礼,直到僧侣通过为止。

缅甸人见面作介绍时,如果两个人性别相同、地位相当、年龄相近,先介绍哪位均可。在其他情况下,则以先介绍者为尊。通常情况下,男子和女子,先介绍女子;下级和上级,先介绍上级;小辈和长辈,先介绍长辈。

在日常生活中,如需要从别人面前经过时,必须要躬身低首轻轻走过,嘴上还要说声“对不起”,不能跑过,更不能视而不见地走过去。但是,如果对方年龄太小就不用此类礼仪。

3.待客习俗及做客礼仪

缅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缅语中有“家和客至”的谚语,有人来做客是很有面子的事情。客人到家时主人一般用茶水、卷烟、槟榔、茶叶拌、咖啡、拉茶、饼干等来待客。槟榔和茶叶在缅甸有和解各种纷争的特殊功效,因此,待客也是少不了的。用槟榔待客表示主人与客人非常亲密或者主人十分尊敬客人,用槟榔招待客人也会让客人感到招待周到。除了槟榔待客外,还有茶叶拌待客,茶叶拌被视为待客的最好饮食。此外,到别人家做客时赠送茶叶拌有邀请对方来访之意,因此,客人一般喜欢带着包好的茶叶拌去别人家做客。

缅甸有进屋脱鞋的习惯,客人走进客厅之前,要主动脱鞋。进屋后,一般席地而坐,男的盘膝,女性则并膝后将双脚放在侧边,不可将腿往前伸,脚趾不能对着别人,两腿交叉地坐着被视为没有礼貌。主人给客人递烟、茶、槟榔时一般会用双手,表示尊敬客人,客人也必须用双手接受这些东西,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客人只能在客厅活动,没有主人的授意不能进入内房。如果客人在吃饭时间到来,主人会热情邀请客人一起吃饭。

去缅甸人家里做客要准备礼品。礼品要包装美观,一般的礼品有茶叶、花篮、水果篮、食品篮、工艺品、烟酒等。在参加婚宴或喜庆日子时,缅甸人习惯送茶壶、热水壶、挂钟、毛巾等,也有人送现金。

(二)禁忌习俗

缅甸作为一个宗教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其国民在日常生活中的禁忌习俗十分普遍,主要可以分为日常生活禁忌、与宗教信仰有关的禁忌和数字禁忌等几个类型。

1.日常生活禁忌

(1)缅甸人视头顶为高贵之处,脚为最低贱之处,所以不能用手触摸他人头部,即使是十分可爱的孩童也不能抚摸其头,也不能用脚指任何东西或用脚对着别人。

(2)缅甸人视太阳升起的东方为吉祥的方向,睡觉时,头必须朝东,忌讳朝西。缅甸人把东面和南面称为头顶部,把西面和北面称为脚尾部。家中长者的座位在头顶部,晚辈的座位在脚尾部。

(3)在缅甸,女子穿的筒裙被视为不吉祥之物,不允许晾晒在超过人头的地方。因此男子忌讳在晾着衣服的绳索或杆子下穿行,否则男子身上的“威望”会丢失,并会倒霉一辈子。故此,到佛塔寺庙朝拜的信女,不得登攀塔座,只能跪在塔下瞻拜许愿,如要向佛塔、菩萨身上贴金,需交由男子代办。

(4)缅甸人认为左手是低下的、不干净的,因此平时送茶、上菜、接物、递东西都不允许用左手,见面时更是禁忌用左手握手。递东西给长者时,必须用双手,不能用单手,更不能用左手,否则被视为不礼貌。

(5)在日常交往中不得随意触碰女子的身体,除非对方主动,否则男子不得主动与女子握手。与女性打招呼时,用合十礼或向她面带微笑即可。

(6)缅甸人以右为贵,有“男右女左”的习俗。

(7)与朋友同行,不能勾肩搭背,否则会被视为不礼貌。

(8)当年轻人经过长辈前面时,一定要弯腰轻轻过,不能昂首挺胸,大摇大摆地走过,更不能撩起筒裙。与长辈说话时不能用点头、摇头回答问题,否则被视为不敬。人们坐在一起谈话时,忌讳露出膝盖和大腿,否则被视为对对方的不敬和不雅。

(9)缅甸人一般不在星期一出门办事,认为在这一天出门办事,一次不能成功,至少办两次才行,特别是公事。如在星期一有急事要办,出门前,迈出几步之后,必须再退回屋内,然后才上路,以示反复两次。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星期一把事情一次办成功。因此,有些商店和大型超市在星期一不开门。

(10)缅甸人忌讳被别人从身体的任何一个部位跨过去,也忌讳跨过别人的物品。如果不得已要跨过别人的身体或别人的东西时,要经过别人同意,并且在嘴上念叨“得罪了”。

(11)忌讳未经许可拿高于别人头顶的东西。若是坐飞机、火车或汽车,下车时需要拿行李架上的东西时,必须要先征得下面坐着的人的同意后方可拿。

(12)在缅甸坐长途汽车时不能问什么时间到达,因为怕被时间神听到,延误到达时间。

(13)缅甸人把乌鸦视为吉祥鸟,加以爱护。

2.与宗教信仰有关的禁忌

(1)登塔、进寺院、进家门都要脱鞋袜。因为缅甸人把脚视为最低贱的部位,脚下的鞋更为低贱。缅甸人绝大部分是佛教徒,家家都有神龛,进屋前脱鞋袜,除保持室内卫生之外,也是对佛祖的虔诚崇敬。进寺院、登佛塔脱鞋的道理也是一样的。

(2)去佛塔寺院时穿着要端庄,不能穿非常短的衣服裤子或半透明的衣裤。

(3)在佛塔寺院中不能大声喧哗、吵闹,不得有接吻、拥抱等亲昵行为。

(4)忌讳把佛像当做道具或倚靠着佛像拍照,也忌讳在佛塔上或佛像前用不端庄或搞笑的姿势拍照。如果对佛像、佛塔、僧侣等做出轻率的举动,会被视为罪恶滔天,跨坐石佛像上拍照会惹出麻烦,甚至有可能被课刑。

(5)忌讳对僧侣、沙弥、尼姑不敬,否则会被视为大逆不道。在乘车坐船时,看到僧侣们要主动让位。缅甸人忌讳坐在比僧侣们高的位子或同等高度的地方、忌讳踩僧侣们的影子。人们在路上遇到僧侣时要停下来并行礼,等僧侣们过去后才能继续走。

(6)忌讳在过午布施食物。佛教规定,僧侣们过中午12时后不能进食,否则视为破戒。

(7)忌讳妇女触碰到僧侣。

3.数字禁忌

缅甸人忌数字9和13,忌讳9人一起结伴远行,认为9人同行必有灾祸,若是不得已9人同行则需带一块石头,以破掉9这个数;受西方文化的影响,缅甸人认为“13”这一数字不吉利,因此不会买编号为13的房子和车子。缅甸商人还忌讳尾数是零的“补数”,如10、20、30、40、50、60、70、80、90等,因为补数带有零,缅甸人认为零即为输,故视这些补数为不吉利。

本章小结:

史上的缅甸经历了辉煌的蒲甘王朝、东吁王朝、贡榜王朝和残酷的殖民地时期。自阿奴律陀王时期,上座部佛教传入缅甸之后就一直深深地影响着缅甸人的思想意识、文化艺术和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佛教的广泛传播为缅甸留下了大量的佛教文化遗产。

思考题:

1.缅甸能否利用自身的民族文化特色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举例论述缅甸旅游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注释】

[1]三国时期吴人康泰《扶南土俗》:“地皆平博,民十余万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有数千沙门,持戒六,斋日鱼肉不得入国。一日再市,朝市诸杂米、甘果、石蜜,暮市但货鲜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