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罗马文化对希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欧洲文化起源研究成果

罗马文化对希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欧洲文化起源研究成果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继承、创新是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关系的基本特征。罗马文化对希腊文化的继承主要体现在:其一,罗马教育的希腊化。其三,罗马史学是希腊史学的延续。

罗马文化对希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 欧洲文化起源研究成果

二、罗马文化对希腊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罗马文化是在希腊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是希腊文化的继承者,这是无法否定的,同时罗马文化对希腊文化并非简单的“拿来主义”,而是有所扬弃,这也是不容忽视的。继承、创新是罗马文化与希腊文化关系的基本特征。

罗马文化对希腊文化的继承主要体现在:

其一,罗马教育的希腊化。

公元前三世纪左右,随着希腊文化的影响深入到罗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希腊的教育模式也逐渐为罗马人所接受。约在公元前三世纪,安得罗尼库斯模仿希腊化时期的“文法学校”在罗马开办了一所学校,所授课程有希腊文法、戏剧诗歌、散文、神话等。希腊化时期的“学园”移植到罗马后成为罗马的高等学院。罗马的“文法学校”起初完全由希腊人主持,教授希腊语和希腊文学,开设数学音乐理论、初步的辩证法知识,称为希腊文法学校。罗马“修辞学校”中课程包括修辞、辩证法,法律、数学、天文、几何、历史伦理和音乐理论。学校教育最初采用希腊语和拉丁双语教学,后来逐渐偏重希腊语,能阅读希腊文文献成为教育的基本目的和特征。在韦斯巴芗(Vespasian, 69-79年在位)统治时期,拉丁语和希腊语都是国家学术界通用语言。一个人要想进入政坛并且有所作为,就必须掌握高超的修辞技巧,拥有超人的演说能力,这样才能在公民大会、元老院会议等发挥更大的作用。掌握希腊的哲学和修辞学对于这一点十分有用。因此,修辞学校在罗马颇受欢迎,罗马许多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都曾接受希腊修辞学的熏陶。

其二,罗马文学以希腊为摹本。

罗马最初的文学家并非罗马人,而是希腊人,他们将希腊文学作品等译为拉丁文,成为拉丁文学的滥觞。此后,罗马文学在希腊文学的影响之下,逐渐发展起来,在奥古斯都时代,出现了罗马文学上的黄金时代,三大著名诗人和戏剧家皆产生于这一时期。罗马文坛最早的诗人是维吉尔(Virgil),他幼年求学受挫,晚年才开始写诗,主要代表作《伊尼阿斯》是一部歌颂罗马人的爱国精神、为奥古斯都歌功颂德的史诗,它在结构、情节和艺术手法上摹仿了荷马史诗,但是立足于罗马传统,使史诗严谨、朴素和深沉,更具罗马风格,成为欧洲“文人史诗”的开端,被视为古罗马文明的标志之一。与维吉尔同代的贺拉斯早年曾求学于雅典,深受希腊文化的影响。公元前17年,在奥古斯都要求下,贺拉斯以希腊歌体诗的节奏和韵律,并配以华丽歌辞创作了《世纪之歌》,这部诗歌以其优美的旋律著称,在当时得到极高的赞誉。奥古斯都时代的第三位诗人是奥维德(Ovid),他出生于富裕的骑士家庭,在罗马学习修辞学和法学,曾游历西西里和地中海东岸地区。其代表作《变形记》是一部充满想象力的长诗,诗中故事环环相扣,富于变化,整部诗风格精致,语言优美,具有高超的艺术性。罗马戏剧在王政后期伊达拉里亚人统治时期就已经出现,公元前3世纪后,古希腊戏剧逐渐进入罗马剧场,并占据主要地位。但是罗马原来的民间戏剧并没有彻底消失,希腊戏剧和罗马民间戏剧就成为罗马戏剧的重要源泉。公元前200年以后,罗马出现了一系列著名的戏剧家,普劳图斯(Plautus)和特伦斯(Terence)是主要的喜剧家。普罗塔斯深受希腊化新喜剧影响,常常以米南德的戏剧为题材来反映罗马社会生活。特伦斯则主要是翻译和改编米南德的喜剧作品。

其三,罗马史学是希腊史学的延续。

汤普森说罗马直到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前201年)之前,罗马没有一位历史学家。最早的罗马史家以希腊史家为导师。(127)费边·毕克托(Fabius Pictor)是罗马最早的历史学家。他的《罗马史》追溯到神话时期,将罗马史与特洛伊和希腊英雄联系起来。罗马史学的奠基者加图(Cato)的代表作是《起源论》,以年代记的方法叙述了罗马的历史,资料丰富,记述详实。他效仿修昔底德的风格,在《起源论》中多处出现政府公职人员的演说词,而且在行文中充满了道德说教(128),表现了作者对史学道德垂询作用的认识。罗马史学在帝国时代更为成熟,李维(Livy)和塔西陀(Tacitus)是当时著名的历史学家。李维规模宏大的《罗马史》从罗马建城一直记述到公元9年德鲁苏斯之死,是世界上第一部真正的通史,开创了西方史学中纵向“通史”体例。塔西陀著作颇丰,《阿格里古拉传》、《日耳曼尼亚志》、《历史》、《编年史》都是杰出的长篇史著。罗马史学的著史方法、秉笔直书的史学思想、对史学的教育垂询作用的认识等都直接来自希腊史学的影响。公元3世纪以后,基督教史学逐渐兴起,由希腊开创、罗马继承发扬的求着务实的史学传统悄然消失。

其四,罗马哲学是希腊哲学的继续发展。

罗马哲学在希腊哲学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是罗马人并未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而是几种哲学思想并行发展。卢克莱修(Lucretius)是罗马唯物主义哲学的代表,他继承和发展了希腊的原子论。他认为世界上存在两种物体:一种是事物的始基;一种是由始基结合而成的东西。(129)始基又叫种子,实际就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它是绝对坚固的,没有什么能加以毁灭。(130)卢克莱修还认为虚空是原子运动的场所和条件,运动是每个人能够感觉得到的,没有虚空就没有运动。(131)这是对希腊原子论的发展和完善。在肉体和灵魂的问题上,卢克莱修认为“我们是在灵魂和身体的结合中活着,借这种联姻我们才被造成一个人。”(132)也就是说灵魂与肉体是不可分离的,灵魂不能脱离肉体而独立存在。借此,卢克莱修对“灵魂不死”观念进行严厉的驳斥,这是罗马对西方哲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琉善(Lucian)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上,对宗教神灵的崇拜给予严厉的批判。他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灵,人们崇拜神灵是由于无知和愚昧。他通过通俗易懂的故事向人们阐述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神灵,要人们学习科学知识,破除迷信谎言,消除对死者、神灵的恐惧。他的无神论思想对当时社会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恩格斯称其为“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伏尔泰”。(133)

除了唯物主义外,罗马哲学也发展了希腊唯心主义,并出现了神秘主义哲学思想。如西塞罗折衷主义就是希腊的毕达哥拉斯主义、柏拉图学说和斯多亚思想的混合,他所推崇的理想政体是君主制、民主制和贵族制的混合政体,这是罗马政治体制在哲学领域的反映。此外,还有新柏拉图主义、新怀疑主义等等。罗马哲学并没有提出新的思想和哲学范畴,其讨论的依然思维与存在、灵魂与肉体、世界本原等问题,哲学思想仍然是在唯心和唯物两大阵营的斗争中发展。从这个角度来说,罗马哲学只是希腊哲学的一种延续而已。

最后,希腊艺术对罗马艺术的直接影响。

共和时期,罗马人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对外战争,无暇从事艺术活动,但是罗马人在战争过程中,总是将被征服地区的艺术品作为战利品带回罗马,同时带回罗马的还有当地的尤其是希腊的艺术家。这些艺术家的任务就是按照罗马人的审美要求制作罗马艺术品。因此,罗马最初的艺术品多是希腊艺术品的赝品。如女神雕像、群像浮雕等。但是这些赝品在不断更新、改造的过程中,逐渐淡化了希腊人的理想主义完美主义,强化了罗马人的现实主义风格。罗马人崇尚英雄,因而奥古斯都时代以后的罗马雕像多为男性英雄形象,女神像较少。

2、罗马文化的创新

罗马人在文化上的创新体现于其文化的各个方面,即使是希腊文化居于主导地位的文学、史学和哲学领域,罗马人也或多或少地对希腊文化进行了改造,使其更适应罗马帝国的需要。然而,罗马人的智慧、创新主要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www.xing528.com)

(1)罗马政治制度的创新

罗马人是一个讲求实效、注重现实的民族,这一点与希腊人不同。如果说,希腊人具有一种理想化的、完美的、浪漫的情怀,罗马人所具有的则是一种务实、严肃、注重结果的实用主义风格。这一点在罗马人的政治智慧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首先,共和国时期,罗马人在政治实践中实行权力制衡原则。西塞罗(Cicero)是罗马最伟大的政治家,他的政治学说深受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影响,他同样将政体分为君主制、贵族制和民主制,并认为它们各有缺陷,最糟糕的是民主制。在西塞罗看来,较好的政体是“混合政体”,以执政官作为君主制代表,元老院是贵族制的象征,民众大会及平民保民官是民主制的体现,三方各有司职,各有权利,并能有所制衡和约束,这样的政体最有可能保持平衡和持久。(134)罗马著名的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Polybius)与西塞罗的观点一致,认为罗马“混合政体”是“所有现存政体中最好的政体”。(135)罗马法令规定执政官行使国家最高权力,但是为防止专制,又通过法令,规定对执政官的决定有上诉权,没有人民的命令他们不能对一个罗马公民处死刑。(136)元老院是最高的决策机构和最高法院,它的权力涉及宗教、行政、财政、军事、外交等方面,但无权干涉各级官吏的选举。官吏的选举、法律的通过由公民大会完成。代表平民利益的保民官对元老院通过的决议有否决权。通过这些法律规定,罗马政府权力机构之间相互制约,以防止独断专行的专制统治,同时也使行政制度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正是这一稳定的政体使得罗马在半个世纪内几乎将整个地中海世界置于它的统辖之下。(137)

其次,公民权授予帝国境内所有自由民,扩展帝国的统治基础。在公民权的问题上,罗马人显得比希腊人开明、宽容。罗马公民权授予范围由拉丁人扩及意大利人,到帝国时期,又有意大利人扩及行省居民,最后,在卡拉卡拉(Caracalla)大帝统治时,将公民权授予“全世界一切异邦人”,“不让任何一人留在公民团体之外”。(138)公民权的普及使罗马帝国由拉丁人、意大利人的国家转变为罗马人的国家。作为罗马公民,他们享有法律所赋予的权利,受到罗马法律的保护,同时,他们也要受法律的约束,履行国家法律所赋予的义务,如纳税、服兵役等,保障国家有充足的税收和兵役来源。公民权的扩展还促进了帝国的罗马化,尤其是地方政府的罗马化。殖民地和帝国境内的城市逐渐仿效罗马的政治制度,建立市议会、特布里斯大会,设立市政官职,选举行政官员。公民权的获得使地方居民对罗马人的抵触情绪逐渐弱化,社会主要矛盾逐渐由罗马人和非罗马人转变为奴隶主和奴隶。矛盾俄转化对于稳定帝国的统治非常重要。罗马将公民权普及到整个帝国范围之内,打破了地方民族之间的隔阂与对立,对以后基督教“普世主义”的传播非常有利。

(2)罗马法学的形成

罗马文化中最为后人所称道的、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数罗马法。罗马法以内容丰富、体系完备著称,其法律规范涉及罗马帝国境内各个民族和地区,既有具体法律条例,又有抽象的法学理论。罗马最早的成文法是公元前451-450年制定的《十二铜表法》,其内容包括民法刑法和诉讼程序,是罗马早期习惯法的汇编。公元前3世纪中期以前的罗马法属于公民法,即法律适用范围仅限于罗马公民,带有浓厚的保守主义色彩。后随着罗马征服的不断扩大,统治的民族和地区不断增多,逐渐形成了适用于整个帝国的万民法,包括罗马法和其他民族的地方法规,内容主要是关于财产关系。罗马法的完善离不开法学家的努力。奥古斯都赋予特定法学家“公开解答法律的特权”后,法学家的诠释就成了罗马法的一个重要来源。他们著书立说,并招收弟子,言传身教。因此,罗马的法律教育和法学研究非常兴盛。出现了所谓的“法学五杰”以及普罗库路斯(school of Proculians )和萨比鲁(school of Sabinians)两大派别。这些法学家和法学流派不仅从法理上对万民法、自然法和公民法进行详细的阐述和解释,而且还对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促进了罗马法的发展和完善。公元3世纪,罗马皇帝卡拉卡拉颁布敕令,将罗马公民权授予境内一切自由民。随着自由民的统一,罗马法在帝国范围内页统一起来。罗马法由创新、完善阶段进入整理、编纂阶段。从哈德良皇帝开始,法律汇编工作就已经展开,一直持续到查士丁尼时期,最终编纂成《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这部《民法大全》搜集了自罗马共和时期到查士丁尼为止所有的法律和重要的法学家著作,内容丰富。它提出了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标准,是罗马法最完备的体现。

罗马法的先进性除了体现于它完备的体系外,还体现在它的法学思想上。西塞罗是罗马自然法学思想的奠基人,他宣称“法律乃是自然中固有的最高理性……当这种理性确立于人的心智并得到实现,便是法律。”“法律乃是自然之力量,是明理之士的智慧和理性,是合法和不合法的尺度。”(139)这是西塞罗自然法的基本观点。自然法立足于哲学,将公理和正义应用于法律,意图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社会。在自然法中,人人平等,不论贵贱贫富都享有应得的自然权利,这个权利不是国家、君主、法律赐予公民的,而是人民与生俱来的,“自然赋予所有人理性,因此也便赋予所有人法。”(140)如果国家、君主践踏了这个法律,人民有权推翻君主的统治,来维护自己的权利。这是“天赋人权”的最早表述。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政治家和法学家,都以这种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西塞罗还表达了国家体制中权力制衡的思想,“有节制的、和谐的国家体制可以通过法权的适当分配来维持”, “权力属于人民,元老院享有权威。” (141)权力制衡的目的在于防止权力的滥用而导致专制,从而使人民丧失真正的自由和权利。

罗马法律是罗马留给世界的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法律最足以说明罗马精神的特征,在历史上罗马代表秩序,就如同希腊之代表自由。希腊留下的民主与哲学,成为个人自由的依据;罗马留下了法律与政绩,则成为社会秩序的基础。”(142)

(3)科学技术的进步

在科学技术上,罗马人一贯注重实用技术的发展,忽略理论基础的研究,以致科学理论一直停留在希腊化时期的水平上,没有突破性的科学猜想和理论。但是在具有实践性的技术上,罗马人却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农业的发展。罗马是一个以农业为经济基础的国家,农业生产的发展对国家的强大至关重要。因此,罗马对农业的发展相当重视。加图、瓦罗(Varro)和科鲁麦拉(Columella)各自写了一部《论农业》,他们在书中结合当时社会经济的特点和奴隶制的状况,对农业的发展和农庄的管理提出了建设的意见。从他们的书中,我们能看到罗马奴隶制农庄兴起、发展和衰落的过程。农业方面不仅有理论成果,在技术上更是硕果累累。罗马人已经懂得地力对农业发展的作用,实行二圃制,土地轮流耕种。生产工具有打谷机,带轮子的犁。

历法的完善。罗马人在凯撒(Gaius Julius Caesar)任独裁官时颁布了新的历法(儒略历,又称凯撒历)。它规定3年为平年,每年365天,第四年为闰年,一年366天。一年分为12个月,六个大月、六个小月,由于凯撒大帝出生于七月,这个月被定为大月。于是其他单数月份也被定为大月,每月31天;双数月份为小月,每月30天。这样平年多出一天。由于当时罗马的死刑在2月执行,认为2月不吉利,因此减去一天。屋大维继位后,他的生日在八月,八月也被定为大月。一年就分成了七个大月、五个小月,比原来的历法要多一天。罗马人又从2月里减去一天,使二月成为28天,平年还是365天;每逢闰年,2月再加一天,成为29天。这种历法仍然有一定的误差,但一直使用到1582年才被格列高里历法取代。而格列高里历法就是改进后的凯撒历,是我们现行的公历。

天文学的发展。托勒密(Claudius Ptolemaeus)总结希腊天文学的优秀成果,写出了著名的《天文学大成》,阐述了“地心说”的基本理论,绘出了地心体系的基本构造。地球是球形的,是宇宙的中心,离地球由近及远的天体是月亮、水星、金星、太阳、火星、木星和土星等,这些天体都绕着地球旋转。书中还描述了太阳、月球的运动,给出了月地、日地距离以及日食和月食的计算公式。托勒密的著作在综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较为严密的体系,是古代最完备的宇宙体系。在哥白尼以前,托勒密的地心说一直在欧洲占据统治地位。

医学的发展。罗马医学家阿斯克勒皮阿德斯(Asclepiades)主张用运动、发汗、淋浴和按摩作为治疗的主要方法。他还第一个实施了切开气管的手术。盖伦(Galen)出生于帕加玛,后来以医生身份到罗马进行研究。盖伦主要进行生理学研究,重视解剖学和临床经验,提出了关于消化和血液循环的理论。他把神经分为运动神经、感觉神经、混合神经三类,促进了神经生理学的发展。

建筑技术的进步。罗马建筑技术和风格是在伊达拉里亚和希腊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但是罗马人抛弃了希腊精致优雅的风格,也没有完全移植伊达拉里亚建筑样式,而是将二者建筑中的特点结合起来,并按照本民族的需要进行改进。罗马是一个讲求实效、务实的民族,因此在建筑中他们多以实用性为标准。随着对外征服的节节胜利,罗马人的民族自豪感也空前膨胀,他们需要在建筑中体现这种自豪。因此,罗马建筑遵循的标准是既雄伟壮观,又坚固实用。在建筑技术和材料上,罗马人不受传统窠臼的束缚,不断改进和创新。罗马继承了伊达拉里亚的拱门结构和希腊柱式,将二者结合创造了拱券式建筑结构。巴拉丁山上的弗拉维王朝宫殿主厅使用筒形拱,万神殿的顶端是穹窿结构,公元一世纪又出现了十字拱。实用拱券结构减少了承重墙,同时拱形又使建筑顶端与地面距离拉大,既增加了空间,又使人产生崇高的感觉。在建筑材料上罗马人发明了混凝土。这种混凝土是火山灰混凝土。约在公元前二世纪,这种混凝土成为独立的建筑材料,到公元前一世纪,几乎完全代替石材,用于建筑拱券,也用于筑墙。混凝土表面常用一层方锥形石块或三角形砖保护,再抹一层灰或者贴一层大理石板;也有在混凝土墙体前再砌一道石墙做面层的作法。罗马的引水道是其建筑上的辉煌一笔。罗马城内的用水全靠数十个引水道从百里外的山中引入,这些引水道在城郊时用高架拱桥承接,奥古斯都时修建的“加尔桥”就是凌空高架,蔚为壮观。这些水道设计合理,管理严格,使用寿命长,罗马人以此为傲,“我们有这么多不可或缺的引水道结构,供给我们的水量是如此巨大,相比之下,您可以想象,那些呆笨的金字塔和那些无多大用处却非常著名的希腊神庙,会居于什么地位?”(1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