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解读宁夏岩画艺术成就-贺兰山北山的光辉一页

解读宁夏岩画艺术成就-贺兰山北山的光辉一页

时间:2023-07-2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宁夏岩画艺术成就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长期生活在贺兰山、北山一带,劳动创造,繁衍生息,在彪炳千古的史册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岩画艺术。贺兰山南端的卫宁北山一带,山体小而平缓,山势呈纵向排列,层次分明,制作有序,堪称为岩画艺术的长廊。这里岩画密度和数量均为宁夏岩画之冠。

解读宁夏岩画艺术成就-贺兰山北山的光辉一页

宁夏岩画艺术成就

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他们长期生活贺兰山北山一带,劳动创造,繁衍生息,在彪炳千古的史册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留下了千古不朽的岩画艺术。这些岩画艺术瑰宝,虽然经历了历史风雨的侵蚀和战乱兵燹的践踏,但毕竟艺术之树常青,永存生命之光的岩画,依然闪烁着旺盛的生命力。

宁夏岩画是我国北方地区岩画艺术中的杰作,这些技艺精湛、气势恢弘的历史画卷,以它独特的艺术风格而彪炳于岩画之林,成为我国西北边陲的一处十分重要的人文景观和艺术画廊

一、岩画是艺术的史诗

这幅画并不大,但特别传神,紧紧扣动着读者的心。一匹小马走在前面,似乎并没觉察身后的危险,只顾往前走;而后面却有一只拖着大尾巴伏着身子的豺狼,伸着长嘴在一步步紧跟了上来。危机也许就在顷刻间发生。无论谁看了这幅图都会惊心动魄,告诉善良的人们要居安思危。

这种纪实性的优秀作品,以真实可信又生动的笔触,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游牧常见的生活画卷。

西峰沟岩画·狼追马(19×9)cm

画面向东,凿刻制作

我国是世界岩画的发祥地区之一。千万年来,中华先民们就以创造和开拓精神,用岩画这个独特的造型语言表现了他们火热的生活、炽热的感情,用岩画反映了他们的世界观审美观。可以说岩画在产生文字之前最早最系统地记录了人类的生存活动,岩画是世界最普及的文化,是世界性的艺术语言,通过岩画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我国民族、历史、宗教和风俗,岩画是最直观、最通俗、最形象的文化表象。

岩画艺术最大的特点在于数量之多,制作之精彩,反映面之广阔,是其他石文化和造型艺术所不可企及的。我国现已发现的岩画有百万幅,仅宁夏岩画也在万幅以上,其中有十余米的鸿篇巨制,也有小到数厘米的玲珑之作,五彩缤纷,令人叹服。岩画就是一部民间创造而流传下来的史诗,是一部用艺术形象描绘的史诗。岩画是诗,是史,是一部“笔落惊天地,诗成泣鬼神”的壮丽篇章。在这山石的万卷宏伟巨著中,我们仿佛听到了历史的回声,大有精鹜八极,心游万仞,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的感触。

四眼井岩画位于贺兰山南部四眼井自然村,岩画点在一处大的早已干涸的湖泊边上。这幅画以写实的手法描绘当年四眼井地区湖水荡漾、绿波潋滟的美丽画卷。一只扇着翅膀的长腿水鸟涉水而行,鸟嘴里还衔着一支水草,悠然自得的样子。在水鸟的下面是一丛丛的各色水草,形态各异,自然舒畅

这是一幅山水岩画的一角,尽管篇幅有限,却展示了在古代这里曾经有过的水草丰茂恬静的岁月。

四眼井岩画·水禽与水草(67×90)cm

画面向上,凿刻制作

岩画是一种独特的石头造型艺术,是利用线条和形体,并利用岩石的色彩、石面的凹凸在二度空间的范围内,通过各种不同的构图,在有限的空间取得时间动态的艺术效果,创造出直观的并可触觉的形象群体。

岩画的艺术形式由写实与写意两种形式组成,主要是写实形式,即侧重于对事物的描绘,表现具体的情节、场景和真实的形象。尤其是岩画中各种动物形象,许多精彩之作形象生动,惟妙惟肖,往往寥寥数笔却神态逼真。说明先民们作画时能够把握住所描绘对象的特点,一般来说岩画中的动感较强烈,因此也就显得活灵活现尤为喜人。还有那些狩猎活动以及骑马、战争等活动的岩画,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耐人寻味,发人深思。这种写实性岩画最能激动人心,也最能激发人的灵感,所以岩画在经历了千万年的风雨剥蚀之后,愈见其真、其美和强烈的吸引力

写意性岩画虽然数量不多,但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种写意性的岩画具有很强概括性、抽象性和符号性,即把描绘的对象舍其一般而取其特征,在艺术手法上运用夸张变形,仅保留原形的象征意义。这些艺术的积累,是人们长期生活实践、思维活动经过综合分析和抽象化了的产物,是形象远离了原形又摆脱不了原形的简练表现手法。

这是一幅多种动物荟萃的岩画,动物数量30多个,有北山羊、鹿、羚羊、狗等,形态各异,生动活泼。画面中有两大块石面已剥落,其上肯定还有不少动物形象。

这种写实性的描写,表现了人们对动物的热爱之情,也说明作者观察的细致,不仅了解动物的外部特征,而且了解动物的特性,只有熟烂于心,才能得心应手制作出如此精彩的作品。

自然环境决定了经济的形态。我国北方严酷的半干旱的自然地理环境也就决定了狩猎业和畜牧业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的主要经济形态。在广阔的山地和草原地带生活着众多的动物,为牧人的生存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生活资料。艺术是生活的反映,动物成群结队正是人们所期盼的生活来源和保障。

大麦地岩画·动物群(136×82)cm

画面向南,凿刻制作

二、宁夏岩画的分布特点及制作方法

贺兰山中段的地理环境山高林密,水草丰茂,海拔在1500~3000米,时至今日自然生态状况良好。岩石的主要构成为绿色细粒长石石英砂岩,一般呈青绿色,硬度约6度,适宜制作和保存岩画,是岩画的理想载体。这种岩石分布于贺兰口、苏峪口、插旗口、白虎沟一带。在贺兰口和苏峪口岩画中,人面像与类人面像约占总数的一半以上,各色各样的人面像罗列于山崖之上,不仅引人入胜而且十分壮观,如此胜境在世界岩画中也是十分罕见的。贺兰山北端的石嘴山地区,山体雄伟,但仅有黑石峁岩画点在海拔约2000米,岩漆如墨,硬度在6度,麦汝井和树林沟岩画点则分布在贺兰山东麓的洪积扇上,在长达15公里的山坡地带零星分布,一般是岩画制作于块状山石上,岩画图像较小也比较单纯,多为单个森林草原动物和狩猎图形,基本为研磨制作,是贺兰山早期岩画的发祥地区之一。贺兰山南端的卫宁北山一带,山体小而平缓,山势呈纵向排列,层次分明,制作有序,堪称为岩画艺术的长廊。这里岩画密度和数量均为宁夏岩画之冠。岩画为长石石英砂岩,色泽粉红,硬度为6度。岩画均制作于山石南侧向阳山崖或岩石的层面与节理面上。贺兰山与南部北山的地理环境基本上保持了原始的自然状态,绝少人为破坏,为我们研究岩画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这是一幅组合图,描写了人物、牛和其他动物。人物似乎是在饲养牛,再现了牧民的生活场景。牛长着弯曲的长角,低着头对着他的主人,一副温顺的样子。牛的主人是一男一女(或是一对夫妻),正端着盆子去喂牛,或者是端着盆子去挤奶。这幅画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质朴而言简意赅。

富有生活气息的岩画为数不多,所以这幅充满了温馨、亲情和浓郁游牧人生活的岩画尤令人刮目相看。

大西峰沟岩画·人与牛(73×48)cm

画面向东北,凿刻制作

除了贺兰山与卫宁北山岩画之外,同心县境内的青龙山岩画很有特色,几乎都是圆穴岩画组成的图案,有星象图,星星点点分布在山脊之上。这些圆穴岩画(或称杯状岩画)与河南禹州具茨山岩画有许多相似之处。宁夏境内还有中卫香山岩画和西吉县火石寨乡武家村岩画、牛首山岩画,综观宁夏岩画,数量和质量尤以贺兰山和大麦地为多为优。

这幅图是组合图。中心部分是一只巨虎,威风凛凛,张牙舞爪,身着条状纹,似乎虎口咬着一个人还是一个动物,表现了虎的狰狞可畏的一面。左下角一个人手持弓箭在射猎,明显不是冲着巨虎来的,人矮小,野羊也小,屈居于画面的一隅。

古代游牧人崇拜老虎,因为老虎是百兽之王,是强者,人对虎是又敬仰又畏惧、又爱又恨,因而产生了对虎的崇拜。

老虎在生态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生物链上的重要一环。有了老虎这个世界才显得有生气有活力。有虎的地方必然野生动物就多,人的生活也就有了保障。

大麦地岩画·巨虎(46×39)cm

画面向南,凿刻制作(www.xing528.com)

宁夏岩画属于我国北方岩画系统,其制作方法是利用石器、骨器、金属等工具在石头上采用凿刻、敲击、研磨、划刻等方法制作而成。岩石是岩画的载体,是画纸、画板或画布。我国北方岩画基本上凿刻于山崖的石壁上,图像多属阴刻的剪影形式,也有不少用阴文线条描绘轮廓。题材以野生动物和牧养的牲畜为主,也有表现草原地区的古代游牧部落的生活情况。风格疏朗粗犷,给人刚劲雄健的感觉;虽然多为互不相关的单个形象,但有的画面布局合理,颇有生活气息。

总之,宁夏岩画是用石、骨、金属工具在石头上磨、凿、敲、刻制作而成,内容多描绘人物、动物、狩猎、歌舞、畜牧、宗教等,基本上表现以狩猎与游牧生活为主的社会意识形态。

三、岩画的风格及其特点

这是一幅写实的作品,表现了猎人挽弓搭箭猎捕鹿的情景。

鹿是人们喜爱的食草动物,鹿的经济价值很高,肉可食,皮可用,角可入药。但鹿又善于奔跑,生性机敏,所以猎鹿是很困难的事。从画面看,中间部位有长长的一道绳索,可能是描写猎人用套索套住了一只大鹿,然后从容地用弓箭猎杀。这种猎鹿的方法表明了人们在狩猎的实践中摸索出一套先进有效的猎鹿工具,否则是很难猎到大鹿的。

鹿是很有灵性的动物。画面中的鹿个个精神抖擞形态优美,也反映了人们对鹿的崇拜之情。

大麦地岩画·猎鹿(35×36)cm

画面向东,凿刻制作

岩画作为原始的民间艺术,是古代游牧先民的审美意识的产物。因此,岩画是游牧人认识世界和表现世界的创作艺术,是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统一的物化形态,而群体意识是由传统观念因袭而成,例如对生命、对生活的寄托,对氏族图腾的认同,等等,是氏族、部落、民族的共同命运、心理、意识。作为意识形态的岩画,它是游牧人的世界观、价值观、宗教信仰的艺术反映,起着传递思想、表达意愿、传授经验的作用。岩画作为特殊的文化载体和符号,在运用上又是因人而异的、自由挥洒的,可以在大的文化规范之内自由驰骋,就如同音乐一样,尽管仅有7个音符,但可以创作出千歌万曲。岩画也一样,在共性之中有个性的差异,可以使个性在广阔的天地中任其奔驰;充分发挥个人丰富的想象力,因而在岩画的大同之中又出现了奇异的图形,巧妙的构图以及形形色色、千变万化的形象,同样起到了丰富生活、美化生活和表情达意的作用,是一种特殊的语言。

这是两个巫师的样子。人物似乎是正面形象,头上饰物,双臂微弯曲上举,五指分开,双腿作大跨度的叉开,脚尖朝外,五个脚趾分开,胯下有生殖器。说明这是一位女巫师,且在敬天地礼鬼神,其旁还有位陪伴的巫师也在做相同的动作相同的法事。巫师头顶有一长杆,表现了通天之意。岩画描绘了做法事的真实性情景。这种完整的巫师形象在贺兰山岩画中并不多见。

人类在遥远的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在同自然界的斗争中处于软弱无力的地位,要想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便幻想通过自己的行为去影响、制约、支配自然物以及各种神灵,以期达到自己的目的,于是便产生了各种神秘的巫术活动。而巫师又是沟通神与人的使者,使人们不仅达到自己的愿望,而且可治病可驱鬼神保平安。巫教是原始的宗教之一,最早的巫教主持人是氏族长和部落首领,其后才有巫师。因此,在贺兰口出现巫师的形象正是远古时代社会的真实情况的反映,是极为珍贵的人文资料。

贺兰口岩画·两巫人(53×82)cm

画面向北,凿磨制作

我们通常说岩画语言,是指发声语言之外由点、线、图像、符号、色彩组合成的特殊“语言”。岩画的造型语言是一种表象的形象化语言,具有表情达意的符号性质,即有形象图形、象征符号、指示符号的作用。“人类最早的思维形式是行为思维,而最早的语言形式是一种非言语性的“动作语言”。由于人类活动功能的完善化,以及他在劳动中建立起来的符号作用所致,使行为思维逐渐转化为心理活动,逐渐以心理的表象活动代替了行为过程,行为最终从思维形式蜕变掉了。因此,语言学系统也摆脱了“动作语言”的那种蒙昧状态的限制,从原始的叫声信号中迅速升华出来,逐渐演化为一种具有特点内涵的交流性、抽象性的声音代码系统。

这是一幅既有趣味性又有幽默性的画。两只牛一前一后地走着,拖着尾巴,长着长角。更引人注目的是左侧这只牛的双角中间有一人,人双手抓住牛角,双腿稍微弯曲,好像玩耍又似在显示自己的冒险精神。从这个角度看,这幅画富有想象力。

然而,如果从写实的角度看,这幅画很可能是真实生活的反映,是现实生活赋予了作者创作的源泉和灵感。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沿黄河一带就广泛分布着一种体形大牛角特大的原始牛。小孩站在牛头上双手抓住牛角在玩耍是不成问题的。在宁夏博物馆岩画展厅中就展出这种巨型牛的头骨和双角。所以这幅画还有可能是岩画断代的标志之一。

大麦地岩画·人与牛(74×27)cm

画面向东,凿刻制作

此图是游牧风情图局部。图中有马、牛、羊,形态各异,形象生动,尤其是有一人手持弓箭在狩猎,表现了在狩猎时的专注和稳健。从画面看形象密度大,但错落有致,表现了作者高超的技艺。另外,作画有线刻也有减地阴刻,避免了手法的单纯性,显示了布局谋篇、构图有方的作画技艺。

小西峰沟岩画·游牧风情图局部(70×110)cm

画面向南,凿刻制作

岩画语言是介于人类动作语言及发声言语之外的一种绘画兼文字性及符号性的语言,岩画语言,恰如当今看图识字一类的艺术语言,是种图画文字,因为岩画语言更丰富、更深刻、更宽泛,因而也就增加了释读的难度。

人与虎

在艺术方面,宁夏岩画以它高超的艺术魅力和雄浑豪放的风格而自立于我国古代岩画之林。大体讲宁夏岩画造型粗犷有力、刚健洗练、豪放苍劲、刚柔相济、疏朗有致,能够把清新明快之风熔铸于和谐洒脱的艺术风格之中,基本上做到了构图紧凑、比例适度,给人一种新颖、别致、优雅、肃穆、纯真、真实的感觉,同时又使人产生一种神秘莫测、诡异怪诞的联想。它神秘但又坦诚,它庄重而又活泼,尤其是那些人面像与类人面像,这种感觉更强烈更深刻。因此使人感受到艺术魅力的震撼,起到了启迪灵性、陶冶情操、开阔视野、赏心悦目、净化心灵的作用。

这是一幅组合图,表达了人们祈求狩猎能满载而归的美好愿望。在这幅画的上方是一个人面像,是一个神灵的形象,中间是一个双手上举的巫师形象。在巫师的左右两边各有一个左手的实心手印。在手印的左侧似两只羊。手印的意思有多种解释,但通常认为手印制作在动物旁就有控制动物的用意,起到交感巫术的作用。

在这幅图中,可以明显地看到,人们为了狩猎的成功在祈求神灵保佑,用自己的双手捕获猎物。也有人解释这是一幅契约岩画,两个氏族为土地、牛羊发生矛盾,由神灵来裁决。

贺兰口岩画·人面像、手印、人物(98×133)cm

画面向南,凿磨制作

岩画之所以强烈地吸引着人们,是因为岩画具有永恒的审美价值,它散发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和生活的芬芳,反映了古代游牧部落的愿望和追求,是游牧先民审美观的反映,凝结了他们的智慧,建造了艺术的不朽丰碑。尽管在众多的岩画中有许多相似性,这种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受生活方式、自然环境、经济活动、宗教信仰的相似性的制约,加之物质生活范围的单纯与狭窄,限制了人们的视线,造成了岩画的单一性;另一方面岩画个性化又是岩画顽强生命力的表现。岩画描绘生活多以自然主义的面貌出现,但是它质朴、自然、毫无矫揉造作之态。正如同,尽管平静的生活如清澈的湖水一般,但微风拂过也会掀起阵阵涟漪。这就是岩画百看不厌永驻青春的奥秘和岩画灵魂的所在。

此图中的人面像十分简单,仅在一个圆形脸的两边各画一个椭圆形的圈就代表了人面中的双眼,再从面部的弧形分析,这是一个太阳神,其上仍然是一个神灵,不过更加简略罢了。这种抽象式的神灵形象真可谓世界上最古老的抽象派始祖了。太阳神旁边的两只北山羊是献给神灵的祭物,祈求神灵给人们赐福与平安。

插旗口岩画·人面像与羊(56×43)cm

画面向西,研磨刻制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