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康·米·西蒙诺夫:俄苏小说史第九节(1915—1979)

康·米·西蒙诺夫:俄苏小说史第九节(1915—1979)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中篇小说《日日夜夜》是这时期的代表。除了诗歌、小说,西蒙诺夫在战争期间还写了剧本《俄罗斯人》、《望穿秋水》、《必将实现》等。50年代初,西蒙诺夫发表了长篇小说《战友们》,讲述的是4个中学同学所经受的战斗洗礼。

康·米·西蒙诺夫:俄苏小说史第九节(1915—1979)

西蒙诺夫是20世纪俄罗斯作家中的“多面手”,在诗歌戏剧散文领域都有很大建树,而且大都是战争军事题材的作品,所以他自称是“军事作家”。他曾六次获得斯大林文学奖,并于1974年荣获列宁奖,是获奖最多的作家之一,在世界范围拥有广泛的读者

一、生平与创作

康斯坦丁·米哈伊洛维奇·西蒙诺夫(Константин Михайлович симонов,1915年11月15出生,1979个8月28日去世)出于彼得格勒,他的生父是个军官,后来在战场上失踪。他的母亲出身贵族,丈夫失踪后改嫁。西蒙诺夫是跟着继父长大的。他的继父也是军官,十月革命后参加了红军,在军事学校任战术课教员。西蒙诺夫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从小就对军队生活感兴趣、对军人的勇敢精神十分崇敬。他以毕生的精力执着地写军事题材,与童年生活的印象不无关系。1930年西蒙诺夫小学毕业,受当时“普遍的浪漫主义建设热忱”[68]的感染,他没有继续上学,而是当了工人。沸腾的生活激动着这个15岁的少年,他开始写诗,并经常在工人的集会上朗诵。1938年,他已经是出版了两本诗集的青年诗人了。1939年,日本侵略军同苏联军队在中蒙边界的“诺蒙坎”(哈勒坎)地区发生武装冲突,西蒙诺夫被派往战地采访,创作了许多诗歌以及剧本《我城一少年》(1941)。西蒙诺夫曾说正是对反法西斯战争的预感促使他写了这个剧本。[69]剧本借主人公之口,表现出对即将爆发的反法西斯战争的预感和忧虑。这种对时代、对局势的敏感成为西蒙诺夫文学创作的突出特点,在小说中也多有体现。

1941年6月法西斯德国入侵苏联,西蒙诺夫以前线记者的身份采访各条战线,写了大量的通讯报道、诗歌和小说。中篇小说《日日夜夜》(1943—1944)是这时期的代表。小说并没有描述斯大林格勒战役的整个过程和全部事件,而是集中描写营长沙洛夫大尉和他的战士们守卫已成废墟的三座楼房的战斗生活。小说突出表现了沙布洛夫的勇敢机智、稳重坚定的性格特征,在这个人物身上集中体现了斯大林格勒保卫者的坚毅精神。他们把出生入死的战斗看作像上班一样的日常工作,因此那些夜以继日的苦战也就是平常的“日日夜夜”了。西蒙诺夫以写实的艺术手法,不仅通过战斗场景,而且在描写守卫斯大林格勒的“日常生活”中塑造了各具特色的战士形象,使这部小说成了歌颂苏联人民爱国主义的传世之作。《日日夜夜》是苏联文学中第一部直接描写卫国战争的大型作品,它发表于战争中期,对鼓舞苏联军民夺取战争胜利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

西蒙诺夫是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成长起来的作家。除了诗歌、小说,西蒙诺夫在战争期间还写了剧本《俄罗斯人》(1942)、《望穿秋水》(1943)、《必将实现》(1944)等。战争结束后,他已是国内外知名的作家了。中篇小说《祖国的炊烟》(1947)也是西蒙诺夫的力作。小说写红军军官巴萨尔金在国外工作的感受和对祖国的眷恋之情。他在西方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腐朽性,认识到今后为社会进步光明未来而斗争的责任重大以及内心的自豪和激动。不久他回到祖国,尽管当时生活还比较困难,但是他仍然感到“祖国的炊烟分外亲切、分外可爱”。小说将爱国的主题和揭露资本主义的主题紧密地结合在一起。1949年西蒙诺夫曾作为苏联文化艺术代表团副团长到中国访问,回国后写成了《战斗着的中国》一书(1509),对中国人民抗击法西斯的英勇精神予以高度褒扬。

西蒙诺夫从开始写作到50年代初,应该说是一帆风顺的,他的作品受到当局的肯定和读者的重视,为他赢得了广泛声誉。他坚持文学的社会主义方向,努力表现新与旧、先进与落后、进步与反动之间的斗争和塑造英雄人物形象。战争题材是他作品的主要题材之一,他作为优秀的战争题材作家的地位已初步确立。

斯大林逝世后,在苏联社会政治生活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西蒙诺夫在思想上和创作上也随之发生了一些变化。他在主编的《文学报》发表了题为《作家的神圣职责》的社论(见该报1953年3月19日),强调指出苏联文学“最崇高、最重要的任务”在于为“同时代人和子孙后代最完美地描绘出所有时代和所有人民最伟大的天才——永垂不朽的斯大林的形象”。赫鲁晓夫读了该文后大发雷霆,撤了西蒙诺夫的总编职务。这次事件给西蒙诺夫很大的震动和挫折,他开始检讨自己的过去,努力跟上形势,结果他成了个人崇拜的积极批判者和文学中的暴露倾向的有力支持者,这些均反映在他的创作中。

50年代初,西蒙诺夫发表了长篇小说战友们》(1952),讲述的是4个中学同学所经受的战斗洗礼。不过他们所参加的还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前奏:彼得拉舍夫参加了西班牙内战;阿尔捷米耶夫和克利莫维奇到了蒙古;辛佐夫则去了波兰。接下去作者开始写反映卫国战争的长篇小说。据他自己说他很难与《战友们》中的人物分手,于是他们之中的一些人被写进了新的小说。按照作者原先的计划,小说应全面反映从北到南各条战线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小说的第一稿从南方写起,然后写西部和北部的战斗,显得很松散。于是他把许多部分都删掉了,直接从辛佐夫的活动写起,这就是后来成为三部曲中第一部的《生者与死者》。被删掉的某些部分,有的成为独立的中篇小说,如写南方克里木情况的部分成为中篇小说《潘捷列耶夫》(1957),写阿尔捷米耶夫到敖德萨去的部分(定稿中阿尔捷米耶夫己为别人代替),成为中篇小说《还有一天》(后改名为《列瓦绍夫》,1957)这两部被称为《南方小说》的作品后来收入《洛帕金日记摘抄》中成为其第一部《四步》中前两篇。

根据作者新的构思,小说不全面铺开,不要写成编年史,只选取卫国战争中的一些具有决定意义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战役加以描绘,通过主人公的活动将各个部分连接起来。这样写具有重点突出、结构紧凑的优点,可避免单纯描述的倾向。西蒙诺夫用十五六年的时间来实施他的这一构想,完成了他的最重要的作品——三部曲《生者与死者》。

战争年代的经历和体验成了西蒙诺夫毕生从事文学创作的源泉,除了长篇小说《生者与死者》三部曲(1955—1971)外,其他的作品也都是写卫国战争中的人和事,晚年他把这些作品合而为一,命名为《所谓的个人生活》(1978),并加上副标题《洛帕金日记摘抄》。1979年8月28日,西蒙诺夫在莫斯科因病去世,死前口述了一部历史资料性的作品《我这一代人眼里的斯大林》(1988年发表),历述他的个人经历和他作为苏联作家协会副主席所亲见亲历的许多重大事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二、三部曲《生者与死者》(www.xing528.com)

西蒙诺夫从1955年起开始写《生者与死者》三部曲,1959年发表第一部《生者与死者》,1964年发表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第三部《最后一个复天》完成于1971年,先后历时16年。三部曲以苏联卫国战争的历史进程为主线,作品不仅描写苏联卫国战争的几个重大战役和重要历史事件,也涉及战争年代苏联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苏联战时生活的百科全书。第一部《生者与死音》从1941年6月战争爆发写起,一直写到莫斯科保卫战,叙事时间约半年。小说中起重要作用的主人公是辛佐夫。这位军报记者战争爆发时正在前线采访。作者通过他的视角,描绘了战争初期苏军的失利和溃败的混乱景象,以及他个人在撤退中的遭遇。第二部《军人不是天生的》写斯大林格勒战役,从1943年1月初写到全歼德军的前夕,叙事时间约1个月。情节发生的地点为斯大林格勒、莫斯科、塔什干。主要人物有已成为师长的谢尔皮林、辛佐夫和女军医塔尼娅、奥夫相尼科娃。辛佐夫当上了首长,小说对他与塔尼娅的关系的描写与《日日夜夜》里萨布罗夫与安妮娅的关系的描写有相似之处,但是对战事的写法则有所不同,作者用相当多的笔墨写高级指挥部的活动。此外通过写塔尼娅的塔什干之行,叙述了大后方人民的艰苦生活和他们为支援前线、夺取胜利而进行的忘我劳动。第三部《最后一个夏天》写1944年解放白俄罗斯、将敌人驱逐出国土的代号为”巴格拉季翁”的战役的准备和实施过程,主人公为升任为集团军司令的谢尔皮林。红军打回到3年前撤退的地方,小说结尾是部队乘胜追击的场面,谢尔皮林在前往前沿时不幸中弹牺牲。

主人公的死使小说的结局带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它象征着苏联人民为捍卫祖国而付出的沉重代价。三部曲从莫吉廖夫撤退开始,又以解放莫吉廖夫、明斯克结束,写出了苏联卫国战争的整个历史过程,形成一个完整的环形结构。

《生者与死者》三部曲的内容十分丰富。它不仅写了苏联卫国战争的几个重大战役,前线的激烈战斗,最高统帅部的运筹帷幄,而且,也写了敌后游击队的战斗生活和战俘营的悲惨景象;它不仅写了苏联人民的英雄主义精神,后方的艰苦劳动和艰辛生活、而且鞭挞了某些贪生怕死的懦夫的苟且偷生。三部曲不仅写了战争本身,而且触及到那些年代苏联社会生活中的许多重大问题,挖掘了人们的心理意识、伦理道德等所谓精神世界的东西,从而加深了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感染力,使作品富于时代感和历史感。

《生者与死者》第一次真实地表现了苏联卫国战争初期,1941年西部战场上的溃败和混乱,然而,也正是在战局节节失利的极端困难的环境里,小说揭示出蕴藏在苏维埃人平凡性格中的英雄主义的品质。“西蒙诺夫在描写人民所经受的种种考验、为1941年所付出的代价时,努力探求人民功勋的真正尺度,揭示苏维埃性格的英雄特征,因为正是那个时候这些特征才表现得那样充分,那样清楚。……西蒙诺夫在表现我们在极端困难、极其危机的情况下抵挡法西斯时,他首先是以这一点,即苏联人民和军队的性格、爱国主义感情的力量来说明我们在莫斯科城下胜利的原因的。”[70]整个三部曲以鲜明的艺术形象令人信服地证明,具有高度觉悟的苏联人民是战胜法西斯的力量源泉。

肃反运动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在社会生活中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后果。小说中突出表现了30年代的肃反运动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心理状态上所产生的影响,尖锐地提出应当同情人和爱护人的问题。《生者与死者》中写到谢尔皮林率部队突出重围后,历尽千辛万苦回到自己部队,却被解除武装,几乎被敌人全歼。辛佐夫侥幸逃出,但丢失所有证件,他的同伴则明哲保身,不敢为他做证。这种人人自危的心理正是肃反运动造成的恶果。小说主人公谢尔皮林痛心地说;“在1937年、1938年,我们军队里发生的事情简直为他们(德国法西斯——引者)战胜我们铺平了所有的道路……”

同这个问题相关,道德伦理问题也在小说中占据相当重要的地位。谢尔皮林不能容忍他的儿子以种种借口在后方苟且偷生,虽然他明知上前线就意味着牺牲,但他仍旧劝说儿子到前线去,因而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尽管辛佐夫和塔尼娅的爱情凝聚着两人同生死共患难的经历,但是当塔尼娅得知辛佐夫的妻子还在人世的时候,为了使他们重新团聚,便强忍着内心的痛苦离他而去。西蒙诺夫笔下的这些人物,总是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置于其次。这种高尚的道德情操同小说中那些贪生怕死、损人利己、事事为个人打算的人生准则,形成鲜明的对照。

《生者与死者》三部曲中塑造最成功的是谢尔皮林的形象。谢尔皮林早在十月革命之前就参加了革命运动。作为一个久经考验和锻炼的老布尔什维克,他性格的核心是他的坚定不移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对苏维埃政权的忠诚。即便在他蒙冤受屈被关在集中营,都没有处毫的动摇。他为人刚正不阿,坚持原则,不计较个人恩怨和个人得失,把对革命事业的责任看得高于一切。他的冤案平反后,不等恢复军衔和党籍,便急切地要求上前线。为了给战友平反冤案,他仗义执言,上书斯大林,直言勇谏。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需要相当的政治勇气的。谢尔皮林的行动不仅显示出他的正直和勇气,更突出地表现了他的共产主义的思想信念,从而使这个形象更富于深刻的时代和社会内涵。谢尔皮林的形象“体现了他这一代人——肩负过革命的使命、经受过战前艰苦的历史环境考验的一代人的崇高的精神境界”。[71]西蒙诺夫在这个形象里“令人信服地把作品的三个最主要的组成部分——主题、性格、事件,或者说得稍微详细点:激动作者的思想,独特的个性特征,在行动中,在过去战争的最大战役的真实战斗环境中表现主人公——融合在一起了”。[72]

小说中对斯大林的描写占有重要地位。西蒙诺夫打破了过去苏联文学中把斯大林神化、概念化的框范,把他作为普通人放在一定的历史背景和环境中来描写,这有一定的可取之处。但是三部曲较多地描写了斯大林性格特征的缺点,而对他的雄才大略、在苏联卫国战争中扭转乾坤的钢铁意志则表现不足。西蒙诺夫生前曾谈到他对斯大林看法的一些变化:“战后几十年来,观点仍在变化,包括对斯大林这样的一个时代的重要人物的看法都在变化。我在内心里最终得到了这样一个结论(关于这点我的小说中也是这样写的):他是个可怕而又伟大,伟大而又可伯的人,一提到他,这两者都不会忘记。”[73]不过,三部曲中西蒙诺夫所塑造的斯大林形象,是“可怕”胜于“伟大”,这不能不说是50年代苏联当局全盘否定斯大林给三部曲的创作留下的深刻印记。

以广阔的画面真实地再现苏联卫国战争时代和成功地塑造谢尔皮林的艺术典型,是三部曲《生者与此者》的主要艺术成就。三部曲反映历史的深度和广度,它的人物形象的生动和丰富,使它成为一部军事文学的佳作。

在小说体裁上,西蒙诺夫力求创新。他主张写“事件小说”,即以“事件”为中心结构的小说。小说中“事件”一个接一个,令人目不暇接。这种写法表现了苏联被动、混乱的局面,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同时西蒙诺夫又把重大的历史事件同谢尔皮林、辛佐夫、塔尼娅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命运结合起来,以个别人物的命运映照历史事件,在历史事件的大背景上烘托人物性格的时代特征,从而做到既有生活细节的真实,又具有时代的历史特点。西蒙诺夫这种“事件结合命运”的写法对20世纪后半叶的苏联军事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西蒙诺夫的长篇小说《生者与死者》为著名的、伟大的‘一代中尉’打开了通向文学的道路……因此而产生了惊世的战争小说,把身处非人的条件下而能保持自己人性的俄罗斯人的声音、情感、精神状态带给我们。”[7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