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托物言志诗示例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托物言志诗示例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托物言志诗鉴赏及示例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托物言志诗示例

第五节 托物言志诗鉴赏及示例

托物言志诗是一种以客观世界中的具体事物为描写对象,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等为主要内容的诗歌。它将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寄寓在物的描写中。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的万事万物,大至日月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都可以寄托诗人的心志——这就产生了咏物诗。

一、主要内容及思想

(一)描摹情态类

这类咏物诗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苏轼《海棠》:“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濛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头两句描绘海棠所生长的富丽环境,表明海棠的珍贵,后两句写深夜也点燃蜡烛去欣赏海棠花,爱花、爱美之情极为深切。描写精致,用海棠比拟美人,更为生动。

(二)托物言志类

这类咏物诗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诗中流露出的凛然正气和豪迈情怀,不知鼓舞和激励了多少后人为真理和正义事业奋斗不息。

(三)咏物抒怀类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如虞世南的《蝉》:“垂img2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诗的前两句描写了蝉的外形和性情,后两句议论,揭示了蝉声传得远的原因。在这里,蝉的“垂img3”有点像古时的官帽,实际上是代指作者自己,“饮清露”则象征着作者像蝉一样的清廉。“非是藉秋风”表明他认为自己口碑好,声名远播,并不是由于自己位高权重,而实实在在是因为自己“德高”的缘故。诗中露出作者对自己才能品德的高度自信,甚至带有几分自鸣得意的意味。

(四)以物喻人类

这类咏物诗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群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如北宋宰相李纲所作的《病牛》就是其中典型的一首:“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耕犁千亩”“力尽筋疲”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群众的讴歌和赞颂。

(五)托物言理类

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如苏轼的《琴诗》:“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诗表面上看是探索琴声产生的根源,实际上是通过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创造产生的道理: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像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想,或隐含生活的道理。

二、主要特点

(1)内容: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

(2)思想: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描其形,求形似,融入理,求神似,形神兼备,不即不离。

(3)情感:或发其志士之悲、君国之忧,或写其怀才不遇的感受。

常用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寄情于物、借物喻人、比喻、象征、拟人、对比、比兴、联想和想象等。

三、鉴赏方法

(一)把握物象的特点及其比喻或象征意义

既然咏物,自然可能会涉及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等贴切逼真客观的描摹。欣赏咏物诗也就要仔细品味所咏之物的特点,看其形,观其色,想其神,深入到对象的灵魂,抓住事物的神韵、品格。比如说,松与竹,它们都是常青的植物,都有耐寒的品性,都能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下顽强而茁壮地生存下来,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岑参《范公丛竹歌》云:“寒天草木黄尽落,犹自青青君始知。”这就是松与竹的最大特点,也有别于梅、兰、菊。所以这二者往往成为坚贞不屈之品格,傲然直立之形象,刚正不阿之品质等的象征。

(二)领悟作者寄托的情感思想

一首好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或深或浅地都能透过所咏之物,流露作者的人生态度,寄寓美好的理想,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需要我们在读解时细加领悟。欣赏一首咏物诗,要注意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人咏梅花就是咏自己,梅花的那种不随流俗,不畏谗毁,坚贞不屈,死而不悔的风格和陆游的身世、遭遇、人格、品性、情操完全一样。王安石的《北陂杏花》:“一陂春水绕花身,花影妖娆各占春。纵被东风吹作雪,绝胜南陌碾成尘。”虽然咏的是杏花,但和陆游所咏的梅花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你看,诗中的杏花不也和陆游词中的梅花一样,宁可粉身碎骨,也不屈服于邪恶势力吗?陆游和王安石的志趣在这一词和一诗中得到了和谐的统一。

(三)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

一般地说,从具体描写方法看,对于所咏之物,除了正面描写之外,还常运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物之特点寓示人的精神品格,物和人有其“神似”,因此常用比喻、象征、拟人、对比、衬托。如李商隐的《柳》:“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把春日之柳和秋日之柳进行了对比,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出秋日之柳的衰落,表现出作者对秋日之柳的悲叹之情。

四、鉴赏示例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www.xing528.com)

【注释】

①古人误以为蝉是餐风饮露的。这里是说,既欲栖高处,自难以饱腹,虽带恨声,实也徒然。

②“一树碧无情”:意谓蝉虽哀鸣,树却自呈苍润,像是无情相待。实是隐喻受人冷落。

③薄宦:官卑职微。

④梗犹泛:这里是自伤沦落意。

⑤芜已平:荒芜到了没胫的地步。

【赏析】

这首诗写于大中五年(851年),当时李商隐在东川节度使柳仲郢帐下当幕僚,住在梓州,已经四年没有回家了。在诗中,李商隐借蝉的形象自喻,写出了自己寄人篱下的压抑之感,又抒发了空作不平之鸣、无人同情的悲哀,同时表达了自己虽居家清贫,却要像蝉一样保持高洁的情怀和节操。这是一首典型的咏物诗,运用的也是典型的形象思维的写法。

诗的一、二句,蝉性高洁,栖息于树上,餐风饮露,所以难得一饱;它鸣叫不停,却不受理睬,真是白白辛苦,怨恨无穷啊。蝉的本性恰好与作者身世感受相暗合。诗人自许清高,不肯屈就,结果只落得生活困顿,这不就是“高难饱”吗?他曾向令狐绹等当权者陈情,希望得到他们的理解和帮助,可最终还是不被人理会,依旧无法摆脱仕途坎坷的困境,这难道不是一场“徒劳”吗?在这里,蝉已经完全人格化了,诗人分明是借其表达自己艰难的身世和处境,所以纪昀说开头两句是“意在笔先”。

三、四句,蝉彻夜悲鸣,叫到五更天,已是声嘶力竭、稀稀落落,快要断绝了。可是那些树呢?依旧碧绿青翠,任凭蝉叫得如何凄苦动人,也是无动于衷,真是无情啊!蝉声与树木的碧绿本来是毫不相干的,诗人却责怪树木的冷酷无情。显然,这是在寄托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写自己的哀告无门、受人冷落。曾经有过深交的令狐绹等人本来是可以帮助李商隐的,可是,他们不仅没有伸出援助之手,反而处处排挤打击他。在这样的境况下,诗人怎能不怨恨与激愤。这前四句写蝉,实际上是以蝉自比,暗喻寄人篱下,空作不平之鸣,在统治集团内得不到任何的同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这两句转向自叙:我职卑禄薄,到处漂泊,早已丢下的家乡田园,已是一片荒芜。感叹自己游宦他乡,引起对故乡的思念。薄宦,指官职卑微。“梗犹泛”,是用一典故。《战国策·齐策》中有个寓言,一个泥人和一个用桃梗刻的木人交谈,泥人对木人说:“你本是东方国土上的桃梗,被刻成了人。下了大雨,淄水上涨,把你冲走,你就浮漂浪荡,不知道将怎样呢!”汉代刘向《说苑》中也有这个寓言故事,土偶谓桃梗曰:“子,东园之桃也。刻子为梗,遇天大雨,水潦并至,必浮子,泛泛乎不知所止。”作者借用这个典故,形容自己生活不安定,漂泊在外。“故园芜已平”,一说是指故乡的田园长满了野草,已经荒芜不堪,同时也是借用陶潜归去来辞》中“田园将芜胡不归”,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另一说,意思是故乡的荒芜已经平治,田园很平整了,等待着作者回家去经营。这也是表示思乡。这两句在四处漂泊、前途黯淡的生活身世倾诉中,透露出诗人的失意与苍凉。

最后两句,是作者对蝉说的话,“多谢您特意来提醒我,要保持高洁,不要随波逐流。这点请您放心,我也和您一样,全家安于清贫,情操高洁着哪!”这个“烦”,是麻烦、有劳的意思,在此表示感谢。“相警”,就是提醒、告诫,这里有以高洁互勉的意思。这后四句是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思乡之情,进一步表示要保持高洁情操和品格。

咏物诗的写法,一般都是运用形象思维,借物抒怀,有所寄托。李商隐是以蝉自喻,而且借蝉自警,表达了永葆高洁情操的志向。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齐安郡中偶题

杜 牧

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暮热游荷池上

杨万里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2.简要赏析下面这首诗。

画 菊

郑思肖

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注〕①郑思肖,南宋旧臣,南宋灭亡后,郑思肖学习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精神,不臣服元的统治,自称“孤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