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把握意象,洞悉诗歌灵魂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把握意象,洞悉诗歌灵魂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我们理解诗歌,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把握了古代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把握意象,洞悉诗歌灵魂

第二节 把握意象

古代诗歌的形象使用,往往是有规律的,他们的联想思路与当时的文化意识有关,诗歌中很多形象往往被赋予某种特定的含义,这种形象就成为了诗歌意象。

一、认识意象

意象是“意”和“象”的融合,“意”即诗人主观情感,“象”即客观物象。意象是指诗歌中熔铸了作者主观感情的客观物象,是作者内在的思想情感与外在的客观物象的统一。中国古代诗歌独特的含蓄蕴藉之美和意象创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朱光潜先生认为:“美不仅在物,亦不仅在心,它在心与物的关系上面……它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情趣。世间并没有天生自在、俯拾即是的美,凡是美都要经过心灵的创造。”(朱光潜《谈美》)意象是诗词的灵魂,我们理解诗歌,总是从感受意象开始,把握了古代诗歌的意象也就把握了诗歌的灵魂。但是意象不等同于客观外物,在古代诗歌中,最普通的小草、古树、大雁、杜鹃都有着“言外之意”“象外之象”“韵外之致”。

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其中“黄河”“白云”“孤城”“山”“羌笛”“杨柳”“春风”“玉门关”就是意象。这是一首描写戍边生活的诗,这些士卒在遥远的玉门关,想象着黄河在黄土高原延伸,一直与白云相接,在白云中间流淌。黄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里的“黄河”之象中显然包含有保卫祖国之意,而他们现在生活的地方除了一座孤城和高高的山脉之外,还有什么呢?在“孤城”和“山”的物景之中难道还看不出士卒们孤独、寂寞的情感吗?其中还暗示了此处环境的艰苦。“羌笛”本来是一种乐器,而作者却把它拟人化,似乎它也有感情。“杨柳”即《折杨柳》,曲名。这是首抒写离愁别绪的歌曲,在诗中它也同时反映了士卒们的离愁别恨。他们怨什么、恨什么?原来“春风”吹不到他们这儿来,玉门关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在这里他们感受不到皇帝的恩泽,感受不到人间的温暖。由此可见,我们只有仔细体味诗中的意象,才能更好地领会诗歌的含义。

二、熟悉意象的传统色彩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有一些意象反复出现,它代表了民族和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因而,这些意象有较为固定的意义。

比如:

杨柳。从《诗经》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到柳永《雨霖铃》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无不透露出别离时依依不舍之情怀。

大雁。在古典诗词中常用大雁代表书信、思乡怀人。如乐府诗《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李清照一剪梅》:“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汉书·苏武传》记载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在匈奴十九年,后来汉使者对匈奴单于说,汉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打到一只大雁,大雁脚上系有帛书,帛书上写着苏武在匈奴何处,这样,匈奴单于才放苏武回到汉朝。大雁是候鸟,每年秋天要飞到南方过冬,因为这个习性,在交通和通讯不发达的古代,人们期望通过大雁来传送书信。随着《苏武传》中“鸿雁传书”故事的流传,越来越多的诗人在诗词中用大雁象征书信,表达思乡怀人的情感,大雁也就成为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了。

明月。一般说来,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望月思乡异常感伤;“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李益《从军北征》),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王建《十五夜望月》“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明月之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

像这类在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常用意象,经历代诗人的反复吟咏,形成了特定的象征意义,寄托着特定的情感,能渲染特定的气氛。我们平时要注意积累,明确其蕴含的固定含义,在鉴赏诗歌时,便能够透过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

三、注意意象的个性色彩

古典诗词中并不是所有的意象都有着相对固定的意义。一些出色的诗人,往往有自己特有的意象群。如屈原常用“美人”“香草”“凤凰”等意象,李白的诗中多“黄河”“大鹏”“明月”“剑侠”等意象。这和诗人要表达的感情有关,也和诗人的风格有关。

另外,同一个意象,不同的诗人也会寄寓不同的情感,具有不同的含义,要注意结合诗句辨析。同是写梅花,宋人陈亮的“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梅花》)写出了梅花不怕挫折,敢为天下先品质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则借梅花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王维和李清照都曾经在诗歌中描写过秋天傍晚时“雨”的意象,但情感意蕴却完全不同。

山居秋暝

王 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声声慢

李清照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       

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王维笔下的秋雨是清新洁净、美好无瑕的。远离尘烟的空山,经过一场秋雨的洗涤,显得多么清幽明净啊!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吗?诗人置身其中,情不自禁产生了归隐的念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王维早年向往建功立业,在太乐丞任上获罪后便开始了亦官亦隐的生涯,他厌恶官场,无意仕途,退朝后常焚香独坐,以诵禅为要务。从这首诗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诗人在雨后清新宁静的山林中漫步,心情平静淡泊。秋雨被赋予了“清新”的特质,有着洗净尘世喧嚣俗务的作用。

而李清照笔下的秋雨则是寒冷刺骨、连绵不断的,那打在凋零的梧桐树叶上的秋雨勾起的是作者无尽的愁绪。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所作,作者经历了国家灭亡、丈夫早逝、四处颠沛流离之苦,晚年无儿无女,寄人篱下。作者将亡国之恨、丧夫之痛、孀居之苦都倾注在词中,她笔下的秋雨也成为满腔愁绪的外化。

同一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被赋予了不同的含义,我们在鉴赏诗歌时要注意联系诗人的身世以及诗歌的创作背景,体察意象所蕴含的情感。

四、诗歌常见意象

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有:(www.xing528.com)

折柳。由于“柳”与“留”谐音,古诗中的“柳”暗含希望对方留下来之意。《诗经》中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的句子。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就有《折杨柳》的曲子,以吹奏的形式表达惜别之情。隋无名氏的《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唐代西安的霸陵桥,是当时人们到全国各地去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霸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于是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地方,如“年年柳色,霸陵伤别”(李白《忆秦娥》);再如“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

杜鹃。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断肠鸟,是凄凉、哀伤的象征。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地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恰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开得那样鲜红,便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杜鹃花》)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李白《蜀道难》诗云:“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又如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杜鹃的啼叫又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思。

冰雪。古人往往以它的晶莹洁白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洁。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心”即高洁的心性。古人常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如张孝祥《念奴娇》就有“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的句子。

月亮。空灵、清澈、高洁,它铸造了不少中国古诗的血脉和灵魂,见证历史的悲凉,演绎生命的绝唱,渲染离别的情怀,倾诉闺阁的幽怨,烘托劫后的荒凉,感悟人生哲理等。如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诗人望月思故国,写出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都体现了诗人望月怀亲、思乡念友、怀念故国之情。

南浦、长亭。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长亭都喻指送别。南浦是水边的送别之所。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而长亭则是古代设在路边供人休歇的厅舍。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很显然,在中国古典诗词里,长亭已成为陆上送别之所。

浮云、春草(芳草)。经常用于表达游子离思之意。“浮云”出自汉古诗“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春草(芳草)”出自《楚辞·招隐士》“王孙兮不归,春草生兮凄凄”。如杜甫《梦李白》“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秦观《忆王孙》“凄凄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类似的意象还有落日(夕阳)、蓬草等。

梧桐、芭蕉。在古典诗歌中大多表达孤独忧愁、凄苦之意。古语“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则是凄凉悲伤的象征,是古人常用的手法。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煜《乌夜啼》:“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可见梧桐总是跟愁分不开。民乐合奏曲《雨打芭蕉》蜚声中外,其声凄清,听之无不为之动情。在中国古典诗歌中,“雨打芭蕉”也像“梧桐夜雨”一样,令人愁肠百结。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纵然无雨,风吹芭蕉的叶片,也吹出冷气飕飕。

梅花、松柏。早期的咏梅诗尚无明显的象征寄托,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陆游《卜算子·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诗中梅花都显示一种高洁的品格。“松柏”出自《论语·子罕》:“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后世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如刘禹锡《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

蟋蟀。《诗经·幽风·七月》中对蟋蟀的活动描写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值深秋,因而就跟催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起来。蟋蟀又称“促织”,如姜夔《齐天乐》:“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思念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类似的意象还有鹧鸪等。

寒蝉。蝉是短命的,一番秋雨后,剩下的只是几声哀鸣,因此蝉是悲凉的同义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营造出的是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又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常以蝉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骆宾王《在狱咏蝉》有“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就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

猿啼。在诗歌中常常象征一种悲伤的感情。如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三声泪沾裳。”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他们都借助于猿啼表达这种伤感的情绪。

关山月。关山指关塞山河。“关山”与“月”在边塞诗中经常可见,《乐府解题》“关山月,伤离别也”,表现征夫思家,思妇怀远之情;卢思道《从军行》“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王昌龄《出征》“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等都属此类。

羌笛。是古代西部的一种乐器,它所发出的是一种凄切之音。唐代边塞诗中经常提到羌笛,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范仲淹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羌笛发出的凄切之音,常让征夫怆然泪下。而“孤城”“玉门关”和“羌笛”一样往往都与征夫离绪有关。如高适“孤城落日斗兵稀”(《燕歌行》),王之涣“春风不度玉门关”(《凉州词》)等。

还有像“春水”常和绵绵的愁思连在一起,“琴瑟”寓夫妇感情和谐,“秋风”则有倦宦思归之意,“春风”寓得意,“流水”“落叶”寓失意,“大海”寓雄浑,“鸿雁”指书信,“碧云”则指离思,“干戈”“烽火”指战乱戍边,“鸳鸯”“流萤”寓相思……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典诗词的意象更是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特有的审美情趣,诗人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因此只有抓住诗词的意象以及意象所包含的旨趣,意象所体现的情调,意象的社会意义和感染作用,才能得之言外,才能真正鉴赏中国古典诗词。

意象是古典诗词的灵魂,感悟意象的“象”外之“意”是古典诗词的独特之处。情感意蕴、文化意蕴和审美意蕴共同组成了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的“象”外之“意”,当我们读到古典诗词时,只有开启想象之门,才能走进诗歌的艺术空间,触摸到诗人情感跳动的脉搏,感受到传统文化的厚重精深,品味到中国古典诗词意象独特的审美意蕴。

【练习】

1.阅读下面的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溪 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诗人运用了哪些反映时间变化的意象来表现其情感?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余干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意象,其作用是什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