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的介绍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的介绍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鉴赏修辞手法(一)修辞从狭义的角度说就是修饰文辞。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诗词中主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比、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一)拟人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辛弃疾《西江月》“

古代诗歌鉴赏技巧的介绍

第一节 鉴赏修辞手法(一)

修辞从狭义的角度说就是修饰文辞。修辞手法,就是通过修饰、调整语句,运用特定的表达形式以提高语言表达作用的方式或方法。诗词中主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借代、夸张、对比、设问、反问、双关、互文等。

一、比喻

比喻指两种不同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所要表现的事物使它更鲜明、更生动,更好地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方法。前者称为喻体,后者称为本体,连接本体与喻体的词称为喻词。根据本体、喻体与喻词的异同及隐现,比喻又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一)明喻

明喻是本体、喻体和喻词都出现,中间用“像、如、若、似”等喻词的比喻方式。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就是用明喻的方式将无形的“愁”化成有形的“春水”,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其中,“愁”是本体,“一江春水向东流”是喻体,“似”是联系本体与喻体的比喻词。再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白居易琵琶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李贺《马诗》其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等,都是使用明喻的例子。

(二)暗喻

暗喻也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都出现,而隐去喻词或只用“是、为”等喻词。暗喻较明喻更进一层,它突出本体或喻体的某种特征,比喻得更传神、更生动。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用喻体“桃花潭水”千尺之深的特征,来表现本体“汪伦送我情”之深;“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以喻体“风飘絮”突出本体“山河破碎”之飘摇不定,以喻体“雨打萍”突出本体“身世沉浮”之灾难密集;“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杜牧《赠别》其一)用二月初开在枝头的豆蔻花比喻十三岁的歌女体态轻盈、容貌出众,这些都是妙用暗喻的例子。

(三)借喻

借喻是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用喻体来代替本体。它比暗喻更深一层,本体和喻体融合在一起了,读者通过喻体可以推及本体。

如李白《登金陵凤凰台》中的“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用浮云蔽白日,比喻小人蒙蔽君王;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四)中的“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其中的“新松”比喻好人,“恶竹”比喻坏人,借以抒发诗人对人事的爱憎;白居易《放言》(其一)中的“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用“草萤”似火非火、“荷露”似珠非珠借喻朝廷中的当权派,揭露他们“两面派”的面目。这些都是使用借喻的例子。

要构成比喻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喻体与本体必须有相似点;二是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性质不同的两类事物。没有相似点,就无法通过联想将二者联系起来;没有相异处,则难以产生好的艺术效果,缺乏感染力。一般而言,古典诗词中的比喻,喻体大多都是具体的事物,本体都是抽象的事物。因此,通过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增强感染力。例如前面所引李煜的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忧愁本是抽象的、无法描摹的,但用“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做比则形象可感,十分动人。

中国古典诗词讲究比喻,一般而言明喻较浅,容易理解,而借喻和暗喻较深,较难读懂,往往需要观照全诗,甚至需要具备其他一些相关的知识,才能明白其意,但借喻和暗喻又恰恰使诗意显得含蓄耐读,因此备受作者青睐,也为读者所称道。

(四)博喻

博喻是用多个喻体来表现同一个本体的比喻。

苏轼的名作《百步洪》是妙用博喻的典范。诗中写道:“长洪斗落生跳波,轻舟南下如投梭。水师绝叫凫雁起,乱石一线争磋磨。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此诗描写洪水湍急奔腾,气势惊心动魄,笔墨酣畅淋漓,让人叹为观止。“轻舟南下如投梭”这个比喻之后,“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四句,作者连用七个比喻——野兔逃窜、鹰隼疾落、骏马从高坡上奔下、琴弦迸断、羽箭脱手、电光从缝隙中闪过、水珠从荷叶上滚落,来形容同一个对象,而且无一比喻不生动贴切,令人应接不暇。

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的末四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历来为人称道。词人巧借三个具体而极富感染力的形象,反复形容、比附自己的愁绪,不着痕迹地将难以触摸辨识的情绪——“闲愁”,转化成了三个有声有色的景物,并创造出了极其优美的意境。这首词写的是梅雨时节,作者想起暗恋的情人踪迹杳无,就像逝去的春日一样不知漂泊于何处,因而百感交集,愁绪万千。于是,闲愁不由得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风絮,若淋漓不休的梅雨,繁多、纷乱、绵长、迷茫,集于眼前而不能排遣。贺铸也因此而获得“贺梅子”的雅称。

再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段描写:“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可谓绝妙。诗人连用十多个比喻摹写虚无缥缈、过耳即逝的乐声,细腻地表现了乐曲旋律的变化——“舒徐流畅、沉咽低回、间歇停顿、激越雄壮、戛然而止”。其中,“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等音强、音高、音色、节奏各不相同的喻体形象,不仅可调动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还可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真不愧为“摹写声音之至文”(方扶南《李长吉诗集批注》)。

由此可见,博喻能加强语意,增添气势,能将事物的特征或事物的内涵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表现出来,这是其他类型的比喻所无法达到的。

二、比拟

比拟是指把物当做人来写或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的表现手法。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的作用。把物当做人来写叫做拟人;把人当做物来写,或把甲物当做乙物来写称拟物。

(一)拟人

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辛弃疾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飘香,沁人心脾,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别人,而是一片蛙声,青蛙的叫声似乎就是“丰年、丰年”。词人自己陶醉在丰收在望的欢乐之中,觉得青蛙似乎也在为丰年欢唱了。词人用拟人手法丰富了词的意境,并且更加生动地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王之涣《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怨”字用了拟人手法,赋予“羌笛”以人的感情,更加引人且富有艺术渲染力。

秦观《春日》诗中“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两句,诗人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勾勒出一夜雷雨过后芍药和蔷薇仿佛多情的少女泪光晶莹、娇弱慵懒的神情、形态。别具情味,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杜甫的《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里把花与鸟都拟人化了,感时恨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可见诗人离伤之情多么深重!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玉楼春》),其中“闹”字本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或情绪,在这里却用来形容“春意”,显得既活泼、又生动。又如“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诗人把“敬亭山”当做一位神交的好友,与他“相看两不厌”。

(二)拟物

拟物即把所表现的人当物来写,赋予物的特征。如李白《蜀道难》最后一段中:“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最后两句就是运用拟物的手法,将蜀地的作乱者拟做吃人的野兽,表现出了他们的凶残。

北朝民歌《木兰诗》结尾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就是将人拟做物来写,把木兰女扮男装后不能为人所辨识比拟为雄兔雌兔都“脚扑朔”、“眼迷离”,因而难以分辨。

拟物的手法在诗词中比较少见。

比拟与比喻有相同之处,即都是用“比”,但比拟毕竟与比喻不完全相同。比拟是直接把拟体当成本体来写,本体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拟体可以是物,也可以是人,本体和拟体已经相互融为一体。比喻是借喻体表现或说明本体,本体同喻体之间是类似关系,彼此不能混同。(www.xing528.com)

三、借代

借代是指不直接点明要写的事物,而借用与事物密切相关的另外一个名称来替代的表现手法。如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兜鍪”指古代战士戴的头盔,这里用的是借代手法,“万兜鍪”,意思是孙权统领着强大的军队。

又如李贺的《南园十三首》(其五):“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

还有“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句中,词人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描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秦观《鹊桥仙》),其中用“金风玉露”借代“秋天”,这就使诗中的形象更加丰富。又如“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黄”代指“黄狗”,“苍”代指“苍鹰”,从而使诗的语言显得新鲜、简洁。再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其中以“芳菲”借指“花草”,突出了花草芳香的特征。

由上述几例可以看出,诗歌中借代的使用,有增加形象、简洁语言、突出特征等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借代选用的借体一定要为人所熟知,并且还要注意语境和上下文的联系,否则会使理解困难,造成诗意晦涩,甚至产生歧义。

借代可以用,也十分常用,但却绝不可滥用。古时候,有些诗人写诗,大凡涉及名称的词主张不直接说破,而要借用其他的词相代。如说“月”要用“桂华”,说“发”要用“绛云”,说“簟”要用“湘竹”,说“桃”要用“红雨”“刘郎”,说柳要用“章台”“灞岸”等等。他们的本意是想避俗就雅,但他们不在情趣和意象上下工夫,只在形式(特别是语言)本身做苦力,肆意涂饰,最后使诗的语言反成了附赘悬疣。

借代和借喻,在“代替本体事物”这一点上是相通的。但它们的区别是明显的:二者构成的基础不同。借喻是比喻的一种,它成立的基础必须是本体与喻体本质不同而又有相似点的东西,它利用的是本体事物与喻体事物的“相似性”。借代的基础是相关性,它不直接说出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和这个人或事物有密切关系的东西来代替。

四、夸张

夸张是作者运用丰富的想象,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夸大或缩小事物形象或某种性质、程度,借以突出事物的某种特征,抒发作者某种强烈情感的修辞格式。

合理的夸张虽不符合事理,却符合情理。在浪漫主义诗歌中,夸张的手法随处可见。以李白的诗歌为例: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之急。“三千尺”肯定非实指,而通过它,我们领略到了庐山山势险峻,高大雄伟,瀑布水流飞驰,一泻千里的壮观场面。诗人用“三千”“九天”相映衬对照,形成了双重夸张,写出了大瀑布的汹涌壮观,山崖的崔巍陡峭,气势的惊心动魄,在想象中变换空间,以壮大气势,令人心悸,更令人神往。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在现实生活里,谁能有三千丈的白头发?明显不合实际,可表现“愁”的深重、浓烈,却又完全符合艺术的真实。

“天台十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十万八千丈”只是说天台山非常高,并不是说它实有十万八千丈,但却很能表达作者游览此山、摆脱世俗的愿望。

又如《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山寺有多高?作者站在寺内,伸手可摘下星星,天上的神仙们可以清晰听到他说话的声音,读后使人感到一座高入云霄的山寺就在眼前。这就是通过夸大性夸张传达“高”的特征,化腐朽为神奇,把本来枯燥的描述,变为动人的描述,从而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由此可见,夸张能使描述的形象更加鲜明突出,表达的情感更加深切强烈,能极尽抒情言志之功。正如前人所说,“超拔的夸张(无论是叙述式的还是描写式的夸张),其艺术效果有二:一是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征;二是能使读者在感情上引起震动。”(殷璠《河岳英灵集》)

当然,运用夸张,应以现实为基础,做到夸大其词,而又合乎情理。鲁迅先生说:“‘燕山雪花大如席’,是夸张,但燕山究竟有雪花,就含着一点诚实在里面,使我们立刻知道燕山有这么冷。如果说,‘广州雪花大如席’,那可就变成笑话了。”(《漫谈“漫画”》)这也就是刘勰论夸饰时指出的:“夸而有节,饰而不诬。”(《文心雕龙·夸饰》)

【练习】

1.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书湖阴先生壁二首(其一)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注〕①排闼(tà):闯进门来。闼,小门。

“两山排闼送青来”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与夏十二登岳阳

李 白

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

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

〔注〕乾元二年,李白流放途中遇赦,回舟江陵,南游岳阳而作此诗。

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做简要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