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认识和鉴赏形象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认识和鉴赏形象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感知形象一、认识形象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另一类是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握形象。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孤傲的诗人的形象。所以,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认识和鉴赏形象

第一节 感知形象

一、认识形象

诗歌作品的形象指的是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的、寄寓作者生活理想和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如陶渊明《饮酒》中所塑造的诗人自己超尘脱俗的形象,白居易长恨歌》中唐玄宗杨贵妃的形象;还有诗歌中的日月风云、湖光山色、田园桑麻、楼台城郭等等景物形象。诗歌的形象倾注了诗人的思想感情,因此,只有真正了解了诗歌的形象,才能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形象的分类

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

(一)人物形象

人物形象有两种类别,一是抒情主人公自己的形象。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通过对山村清幽明丽景色的描写,塑造了诗人自己闲适超脱的隐者形象;柳永的《雨霖铃》中,勾勒出“我”这一漂泊江湖的多情浪子形象;杜甫的《登高中集身世之悲与家国之痛于一身的落魄士大夫形象等。另一类是作品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如白居易《卖炭翁》中“两鬓苍苍十指黑”的卖炭翁;杜甫《蜀相》中“出师未捷身先死”的诸葛亮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风流儒雅、年少英雄周瑜

鉴赏人物形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结合背景,展开想象,把握形象。

诗歌是诗人个性志趣的体现,是一定时代生活的反映。同一题材的作品,由于诗人的理想志趣、生活经历、所处时代不同,会表现出不同的思想感情。理解诗歌的感情不能忽略诗人自身的个性特征和所处时代的特征。因此,把握这类作品的形象,就不仅要从字面上深入理解,而更应结合时代背景、作者遭遇等,通过想象、联想来挖掘形象的内涵。

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为例来分析:

独坐敬亭山

李 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对于李白,我们并不陌生。我们都知道,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表现了他淡于富贵、傲视权贵的思想,也反映了他豪放自负的性格。他是一个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诗人。有了这个基本的认识,我们不难分析出:

“众鸟飞尽,孤云独闲,山静而空”,表现出诗人的与世无争、自由而闲适的孤身一人的生活;“相看两不厌”,表现出诗人从自然中寻求快乐,忘怀得失的思想感情。在敬亭山之上,诗人李白与敬亭山厮守,不去理睬“众鸟”与“孤云”,清高自傲的诗人形象自然流露。但从诗中我们隐约可见诗人的寂寞心情,或为功名,或为宦海浮沉。无论是何种原因,在敬亭山上屹立的仍然是衣襟似云、须发似烟的诗仙形象,也许只有人格化的敬亭山才能与李白比孤、比傲、比豪迈。全诗塑造了一个与世无争的,自由、闲适又孤傲的诗人的形象。

第二,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方面的刻画,诗歌也不例外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往往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以李白的《从军行》为例来分析:

从军行

李 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这首诗有外貌描写(“碎铁衣”)、动作描写(“突营射杀”、“领”)、场面描写(“城南已合数重围”)等。“城南已合数重围”的场面描写,渲染战事的激烈;“突营射杀”“领”的动作描写,“碎铁衣”的外貌描写,反衬将军的英勇无畏,塑造了一个勇武过人、凛然可敬的英雄形象。

第三,披文入里,体察写作意图。

古人写诗时,常通过含蓄、双关、象征等手法,明言此而实言彼。所以,我们在分析人物形象时,有时不能只就文字表面意思进行分析,要注意体察诗人的写作意图,结合诗人身世际遇,展开联想,正确分析形象的意义或寄托的思想感情。

陆游的《诉衷情》为例来分析:

诉衷情

陆 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注〕沧洲:水边,古时隐者所居之地。陆游晚年居于绍兴镜湖边的三山。

我们可以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通过叙述自身被弃置不用的失落,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感慨。所以,诗歌描写了一个被闲置不用的抗金英雄形象。诗中人物曾经金戈铁马、驰骋疆场,现在虽被弃置不用,但仍胸怀报国之志,心系抗金前线。诗歌通过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的愤慨。(www.xing528.com)

总之,诗人在诗中刻画人物自有其用意,同病相怜或英雄所见略同,因此用来自比。如《琵琶行》中的琵琶女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白居易;《宫怨》诗中寂寞孤独的宫女与怀瑾握瑜不被赏识的诗人自己等等。或是以之与自己对比。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的周郎与“早生华发”的“我”。或是寄托追慕、景仰或惋惜、同情、讽刺批判之意。如“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表达仰慕之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表达惋惜之意,如“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杜甫《咏怀古迹》其三)充满着同情与赞美,“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是对恃宠而骄的杨贵妃、荒淫误国的唐玄宗的讽刺与批判。

所以在鉴赏人物形象时,既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把握准人物,又要搞清诗人的用意,搞清诗歌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与作者形象之间的关系。

(二)事物形象

事物形象,是被作者人格化了的描写对象。诗人通过这种象征性的物象描写来曲折地表现他的品格节操、思想感情。作者塑造物象是为了言志、言情、言心声。因此鉴赏事物形象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抓住物象的特点。

诗中诗人所用来表情达意的物象都有其独自的特点,在鉴赏时我们首先要抓住这些物象的特点来理解诗意。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首诗中“行舟”“乡书”“归雁”等物象就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里的情状,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

第二,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挖掘物象内在的品格、精神。

杜荀鹤《小松》:“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该诗是典型的咏物言志诗,赏读此诗先要欣赏作者对所咏之物特点的刻画,找到与“志”的契合点,从而掌握主题。先抓小松的特征,抓一个字“刺”,不仅准确勾勒出外形特点,而且把其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勾画了出来。杜荀鹤虽年轻时就才华毕露,但由于出身寒微,以至屡试不中,后因设法得到朱温赏识才居要职。该诗以小松喻人,托小松讽喻世俗。小松初长时不为人注意,而最终长成凌云之木。联系作者身世不难明白: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出生轻微也能成就大业”的观点;另一方面讽喻世俗小人以身取人、目光短浅、趋炎附势的本质。

第三,抓住事物的特殊内涵。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例如:以“故乡明月”传达“思乡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风雨落花”“双燕孤飞”“重阁玉枕”传达“闺怨情”;以“长亭折柳”传达“惜别情”;以“江湖扁舟”“月落乌啼”传达“诗人的羁旅之苦”;以“梦后酒醒”“烟柳断肠”“寒雨斜阳”“残烛啼鹃”传达“悲欢离合情”;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诗词中出现这些事物,我们要把这些特殊象征意义作优先考虑的鉴赏方向。

(三)景物形象

景物形象,指诗歌中描绘的自然景物和人文景物。诗中的景象是诗人为抒发思想感情而精心裁剪、设计的。一般有景物描写(季节、时令、地域等)、场面描写(农事、战争、狩猎、离别等)、色彩描写。“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是人物(往往是诗人自己)感情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在鉴赏景物形象时,往往要以所写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挖掘其社会属性(作者借以抒发的感情、表达的寓意等)。

1.诗中赏画

看画面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美。古代许多写景诗多具有“诗中有画”的特征。欣赏诗的画面美,主要从四方面着手:(1)物象的组合方式;(2)画面色彩;(3)动态;(4)静态。

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里写黄鹂近景,白鹭远景,千秋雪远景,万里船近景。上联“黄”、“翠”、“白”、“青”,用了四种颜色,色彩鲜明。这样,就景物的远近和各种色彩构成画面。“千秋雪”显出时间的永恒,“万里船”显出空间的广阔。画面色彩的丰富鲜明,境界的阔大,不仅给人以画面美感,更促人宽广的联想,同时表现了作者开朗坦荡的心境。

2.画中品诗

由形象画面的色调,把握诗人的情感思想。读一首诗先看它描写了什么形象,它呈现一种怎样的色调,并由此推及其内在情感。一般而言,作品所描绘的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鲜活、明丽和昂扬向上色调的,其内在情感思想则是高昂乐观的;反之外在形象画面具有阴暗、凄冷和低沉色调的,其内在情感思想则是低沉伤感的。

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杜牧《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第一首前两句直抒胸臆赞秋,一反传统悲秋题材。后两句描写白鹤冲云,晴空碧霄等形象画面,境界阔大,色彩明丽,情调高昂。如果说那排云直上的白鹤是诗人奋发进取形象的写照,那么,晴朗的秋空正是诗人宽广胸怀、乐观向上精神的外现。第二首写离筵寡欢场面。一、二句叙今昔:以前欢聚多情,而今别去,转觉无情;三、四句以暗淡的蜡烛垂泪的外在形象,暗写离人流泪的内在形象,引人联想到离人一往情深,难舍难分之态。这两首诗中,“排云白鹤”与“蜡烛垂泪”形象,二者在色调上截然不同,前者是奋发向上的,后者是伤感愁苦的。

形象是诗歌表情达意的载体。要理解诗歌的情和意,首先要从形象入手。鉴赏诗歌形象,首先是识别,也叫感知。要了解诗中写了哪些具体形象,形象是如何组合的,这些形象合起来是要表现一个什么形象,弄清它们的字面意义。其次是分析特点。人物形象的性格品质特点,物象和景象的突出特征等,要在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概括,以便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再次是体会形象中寄寓的诗人的思想感情。总之,只有充分感知形象,才有可能对诗歌作出合理的鉴赏。

【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江 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请简要分析“蓑笠翁”的形象。

2.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西 楼

曾 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