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及相关知识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及相关知识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具体如何,现在已不能详细知道了。1.“对”和“粘”“对”是说一联中上下句的音律关系:上下句应平仄相对。(平起或仄起,指的是句中第二字的平仄。五言诗的格律完全相同,只是去掉了前两个字。相应,即相互和应。(二)关于“押韵”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一切诗歌都是要押韵的。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及相关知识

第二节 古代诗歌的相关知识

古代诗歌有其独有的特点,因此阅读古代诗歌就要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

一、平仄格式

(一)四声

四声,指的是汉语的四种声调。声调是汉语的基本特点,语音的高低、升降、长短构成了汉语的声调。古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跟今天普通话不完全一样。古四声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平声,分阴平和阳平,“阴平”类似于现代汉语里的“一声”,“阳平”类似“二声”;

上声,一部分已变为去声,上声接近于现代的“三声”;

去声,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四声”;

入声,入声调现代官方语言中已没有,但民间如江浙、福建、山西、内蒙古等地还有保留。入声调在古诗词中非常重要,因为有不少的词牌都是要求“入声韵”的,吟或唱起来更澎湃激昂。

古代的四声高低升降具体如何,现在已不能详细知道了。《康熙字典》前面载有一首歌诀,名为《分四声法》:

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

尽管这种叙述尚不够科学,但是它也让我们知道了古代四声的大概。

(二)关于平仄

四声是辨别平仄的基础,知道了什么是四声,平仄就好懂了。

平仄是诗词格律的一个术语。诗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仄,按字义解释,就是不平的意思,包括上、去、入三声。“平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一声”和“二声”,“上、去、入”三声就是“仄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三声”“四声”,外加古汉语的“入声”。

那么,我们凭什么来区分平仄呢?因为平声是没有升降的,是较长的,而其他三声是有升降的,是较短的,这样就形成了两大类型。如果让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相互交错,那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只需把不同声调的字交错地配置在诗句中,就能形成高低、长短、强弱的节奏,读起来铿锵有力,使语言更富于表现力。

(三)平仄规则

平仄在诗词中又是怎样交错着的呢?以杜甫的《登高》为例: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满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对”和“粘”

“对”是说一联中上下句的音律关系:上下句应平仄相对。

例如:

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

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

“粘”是说相邻两联之间的音律关系: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平起,这一联的出句也要平起;上一联的对句如果是仄起,这一联的出句也要仄起。(平起或仄起,指的是句中第二字的平仄。)

如,“渚清沙白鸟飞回”是平起(“清”是平声),所以“无边落木萧萧下”也是平起。

又如,“不尽长江滚滚来”是仄起,所以“万里悲秋常作客”也是仄起。

当然,“对”和“粘”的同时,还要符合偶数句押韵脚,奇数句不押(第一句可以押)的规律。因为通常韵脚都是平声,所以一联中,上句尾字仄,下句尾字平。(也有仄声韵脚的,那么平仄刚好相反。)

2.马蹄

有了“对”和“粘”还不够,实际上没有人会写“平平平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仄”的句子,为什么呢?因为诗词的句子一般都要符合“马蹄韵”,就是说,一句话说出来要平仄交替,给人感觉好像骏马奔跑时发出的马蹄声一样,高高低低起起伏伏。

七言句,以第二、四、六、七字为“断点”,就自然有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四种格式。即“平起仄收式,仄起平收式,仄起仄收式,平起平收式”四种基本格式。

以上四种句式作为首句,按照“对”和“粘”的规律,就可以推出“平起”和“仄起”两种最“规范的”模式(“平起”和“仄起”又各自有首句押韵和不押韵两种情况)。

平起:

平平仄仄平平仄(或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

仄仄平平仄仄平(或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上面两种是押平声韵脚的格式。仄声韵的两种格式同理可推。

3.“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上面四种格式是最基本的,实际写作中很多字的平仄都可以灵活变化。

七言句中,“一三五不论”,第一、三、五字,一般可以不拘平仄,而第二、四、六、七字平仄一般是要合规律的。

例如: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平)仄平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

括号处是平仄变化的字。

这一联本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的仄起平收格式,但是“一三五不论”,所以仍然是合律的句子。

4.切忌犯孤平

上面三条规律,大体把诗律说完了,还要注意的一点就是,不要犯孤平。

所谓孤平,就是一句中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样的句子,即使是“一三五不论”,读起来也很拗口,所以要避免。

“孤平”一般会出现在“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格式里,如果第三字变仄,就犯孤平了。

如“骤雨晓风满院红”,前六个字只有“风”是平声,就是孤平。这时候,只要把第一字仄声变为平声,如“疏雨晓风满院红”,就解决了孤平的问题。这叫做“孤平拗救”。

这里都是以七言诗为例。五言诗的格律完全相同,只是去掉了前两个字。

二、押韵规则

(一)关于“韵”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解释“韵”的概念说:“同声相应谓之韵。”所谓“同声”是指韵母相同的字。相应,即相互和应。汉语是属于单音节发音的语言,即每个汉字只有一个音节发音。在音韵学上,每个音节的发音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谓之“声”,后一部谓之“韵”。诗词格律中所谓的韵,简单说来就是字的尾声,大致等于现代汉语中的韵母。比如,“长”和“方”的尾声,按普通话它们的韵母都是“ang”,这个韵母就是这两个字的“韵”。韵母相同或接近的字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一个个的韵部。

(二)关于“押韵”

韵是诗歌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诗人在诗歌中用韵,叫做押韵。一切诗歌都是要押韵的。所谓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一般是句尾)上。古诗创作中讲究的“韵”,不完全等同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韵母”,因此,所谓的“同韵”,我们可以近似地理解为“相同或相近韵母”。

例如:

书湖阴先生壁

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这里的“苔”“栽”和“来”的韵母都是“ai”,自然属于“同韵”,所以,它们是押韵的。

再如:(www.xing528.com)

黄鹤楼

崔 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楼”“悠”“洲”“愁”,四字的韵母是“ou”,“iou”,除去韵头“i”,都是“ou”。像这种情况,也是押韵。

还有一种情况,如:

山 行

杜 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比较“斜”“家”和“花”三个字的读音可以发现,“xie”和“jia”“hua”不应是“同韵”字。但是,唐代“斜”字读作“sia”(相当于xia),因此在当时,它们也是押韵的。所以,在判断古诗押韵问题时,还应考虑到字音的演变因素,不能完全按照现代汉语的字音去衡量。

(三)押韵的标准

古人写律诗,是严格按照官方颁布的“韵书”来押韵的。广义地讲,只要发音中尾音(韵)相同,且在相应位置上的各个字即可构成押韵。但我国幅员广阔,方言众多,同一字的发音在各方言中不尽相同,所以为方便交流沟通,写作诗词都要参照一个共同的用韵标准。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标准,汉代以前用韵完全按照口语发音,直至隋代陆法言《切韵》的出现,才开始有了统一的用韵规范。此后,历代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各时期相应的用韵标准,其中对近代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金代官方在宋代《广韵》基础上编订的《平水韵》。至今,写作传统格律诗,仍然是以《平水韵》为通用的诗韵标准,填词则依《词林正韵》,写曲则用《中原音韵》。

(四)押韵的要求

1.近体诗的押韵

近体诗的押韵是很严格的。一般是在二、四、六、八等偶数句,也就是每联的对句的句尾押韵,三、五、七句也就是每联的出句不押韵。全诗的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五律首句多数不入韵,七律首句多半入韵),并且,韵脚(押韵的字)一般为平声字。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必须在一个韵中选择韵脚字,不能邻韵通押,更不能四声通押,只有首句起韵的可用邻韵,不能出现重复的韵脚字。

2.古体诗的押韵

古体诗不受格律限制,在押韵方面,比近体诗要自由得多。古体诗的韵脚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上、去、入声。有的是两句一押韵,有的是一句一押韵,还有的是三、四句一押韵;也可以从一个韵中选择韵脚字,也可以从相邻的两个或几个韵中选择韵脚字;还可以出现重复的韵脚字。

3.词的押韵

同诗比较,词比近体诗活动余地大,比古体诗限制多。词可以押平声韵,还可以押上、去、入声韵(合称仄声韵)。但是,在押平声或仄声韵时,要受格律限制。不同词牌的词,有着不同的押韵情况。押什么韵和怎样押韵,词谱都作了明确规定。

三、对仗要求

(一)格律诗的对仗

律诗分为四联,各有一个特定的名称,第一联叫首联,第二联叫颔联,第三联叫颈联,第四联叫尾联。按照规定,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首联和尾联可对可不对。绝句的两联也是可对可不对。排律的首联可对可不对,中间各联都必须对仗,最后一联不对。

格律诗对仗的基本要求:句法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避免重字。

1.句法相同

相对仗两个句子的词组结构相同,单字词对单字词,双字词对双字词,就是结构对称。

如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首、颔、颈都对仗的诗歌。首联第一句没有谓语,第二句也用无谓语句式相对。颔联上句的句式是“主+谓+定+宾+状”,下句也用相同的句式相对。颈联用的也是相同的句式。

2.词性一致

也就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代词对代词,虚词对虚词。要对得工整,还必须用词义上属于同一类型的词(主要是名词)来相对,比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数目对数目,方位对方位,颜色对颜色,时令对时令,器物对器物,人事对人事,生物对生物等等,但不能是同义词。前面所举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星”对“月”是天文对,“野”对“江”是地理对,而“垂”对“涌”、“平”对“大”、“阔”对“流”,都是在词义上属于相同类型的动词、形容词的相对。

再如杜甫《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唯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首联“西”对“南”是方位对,“山”对“浦”是地理对,“三”对“万”是数目对,而“白”对“清”,则是借用“清”的同音字“青”,而构成了颜色对。

3.平仄相对

出句与对句相应位置上平仄要相对。如杜甫《登高》中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平平仄仄平平仄),不尽长江滚滚来(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是平仄相对。

4.避免重字

相对两句不能用相同的字相对,不能用“少对少、草对草、明月对明月、人老对人老”等相同字对仗。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这种对仗,在词、曲中是允许的,在近体诗中则绝不允许。实际上,除修辞的需要外,在近体诗中必须避免出现相同的字。

(二)对仗的特殊形式

两句对仗是对仗的基本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两种特殊的形式:隔句对和当句对。

隔句对,也叫扇面对。在诗中上联前句与下联前句对,上联后句与下联后句对。如《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昔我往矣”对“今我来思”,“杨柳依依”对“雨雪霏霏”。近体诗中隔句对并不多见,在词中却经常使用。

当句对,也叫句中对。在一个句中,一些字词与另一些字词相对。有时有些字数并不相等,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一联中的“山重”与“水复”、“柳暗”与“花明”是词组对应、字数相等;再如“青山簇簇水茫茫”(白居易《登白雪楼》)一句的“青山簇簇”与“水茫茫”是词组对应,虽字数不相等,但都属于当句对。

(三)古体诗的对仗

古体诗的对仗仅仅是一种修辞上的需要,与近体诗相比要自由得多,不受格律限制。古体诗的对仗位置不定,句数不限,不求工对,不避重字,不讲究平仄,隔句对较多。诗中任何句子都可以相对,但是最后两句不常用对仗。

(四)词的对仗

词的对仗比近体诗自由,但比古体诗要严格。词是讲究格律的,哪些词用对仗,哪些词不用对仗,用对仗的词,用在哪几句,这些在词谱上一般都有规定。词的对仗有几点与近体诗不同:第一,相对的字词不一定平仄相对;第二,允许重字相对;第三,隔句对较为多见。

【练习】

1.标出下面一首诗的平仄。

早发白帝城

李 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2.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

咏怀古迹(其五)

杜 甫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1)请标出这首诗的平仄。

(2)“粘”“对”是律诗平仄规则的一部分,请以该诗为例,说明何谓“粘”、何谓“对”。

(3)除了严格的平仄要求外,律诗在押韵和对仗上也有比较严格的规定,请以该诗为例,说明律诗押韵和对仗的规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