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意逆志,知人论世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意逆志,知人论世

时间:2023-07-21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就毫无作为,前人总结了很多好的方法,可供我们学习借鉴,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意逆志,二是知人论世。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要知道作者的生平遭际、政治信仰、文学主张、写作风格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知人论世”,可以分为“知人”与“论世”这两个组成部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其独立的涵义。

古代诗歌鉴赏方法:意逆志,知人论世

第二节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在阅读鉴赏古典诗歌过程中,把握思想感情是关键。古典诗歌讲究含蓄美,在抒情言志时往往含而不露。所以在理解诗歌的主旨感情时,怎么样才能把诗歌文字背后的东西挖掘出来,这是诗歌鉴赏者绞尽脑汁的问题。但这是一个永远也得不到圆满答案的问题。因为诗人的智慧是没有穷尽的,鉴赏诗歌的方法也是没有穷尽的。当然,这不是说我们就毫无作为,前人总结了很多好的方法,可供我们学习借鉴,最重要的有两条:一是以意逆志,二是知人论世。

一、以意逆志

“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来的。孟子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孟子·万章上》)“文”即指文采,“辞”即指言辞,“志”即指思想,“逆”即“领受”或“理解”之意。“不以文害辞”即不可拘泥于文字而曲解词句的意思,“不以辞害志”即不可拘泥于词句而曲解作品的本意。也就是说在解读诗歌时不要断章取义,不要只就诗句的表面作解释,以致歪曲作者本意;必须从作品的整体出发,去探索作者的意图,从而分析作品的内容。“以意逆志”就是要以作品的基本意思去推求作者的思想感情。

比如《诗经·云汉》写周代旱灾之后人口大减,有“周馀黎民,靡有孑遗”之句。如果拘泥于文字句子,则会误解为:周代没有一个人在这场旱灾中幸存下来,这显然是不符合诗的本意的。原诗运用夸张的手法,以突出旱灾所造成的巨大损失。

曹操的名篇《短歌行》,简约洗练,含蓄深沉,题旨丰邃潜蕴,常常引起人们不同甚至歧义的理解。开头的几句:“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有人据此,说诗歌流露了“人生短暂”“借酒浇愁”的消极思想。其实,这是从局部诗句的字面上得到的印象,而未将上述诸句纳入全诗整体诗旨框架加以认真领会。因为紧承上引诸句,诗人便写道:“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青衿”,是周代学子的服装,这里作为贤士的代称。“呦呦鹿鸣”以下四句是引用《诗经》中的成句,《鹿鸣》是欢宴宾客时唱的诗,这里借用以表示作者对招贤纳士的热情。接着,诗人又以明月比喻贤士,得不到贤士,深重的忧虑总是积郁在心,得到贤士便欣喜若狂、宴饮高歌。在结尾处又写道:“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是西周初年大政治家,姓姬,名旦,曾助其兄武王灭商。“周公吐哺”,这里是引用典故,原说周公在吃饭时,先后来过几个客人,为了表示对贤士的虔诚热情,他几次吐出口中食物而去接待贤人。诗人用典表明自己愿像周公那样延揽天下贤士。通过以上简略分析不难看出,诗人在此诗中不论是比喻、借代、引典,还是感叹、吟咏、抒情,都是为了更加鲜明、更加深刻地“言志”。其志,就是从实现建功立业、统一祖国的宏图大略出发,渴望招集到更多的“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当时,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战乱频繁,生灵涂炭,人才星散,诗人渴望雄才施展而又壮志难酬,期冀广揽贤才而又难尝宿愿,而人生岁月又短暂易逝,怎能忍做社会历史舞台上的匆匆过客?所以,他感叹“人生几何”,他“对酒当歌”,这是寻求创业遭遇坎坷的感慨,是胸怀抱负的英雄豪杰的苦闷,是一代开拓英才的悲心。从全诗的思想感情的内在联系和贯穿通篇的整体构思来看,曹操的《短歌行》的主旨是积极健康的,求才若渴的宽广坦荡襟怀和以天下大业为己任的历史主动精神,使诗篇生发出一种鼓荡人心的艺术魅力。

欣赏诗歌采取“以意逆志”方法,就可以摆脱机械地寻章摘句的形式主义,克服“望文生义”、“以偏概全”的弊病,从而把握诗歌作品的整体内容和主体精神,正确理解作品的诗意。

二、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尚友就是上友。上友是以古人为朋友。所谓知人论世,就是指要知道作者的生平遭际、政治信仰、文学主张、写作风格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人是不能离开时代和现实而生活的,所以在古代诗人的作品中,往往蕴含诗人的所思所想,而要正确理解诗歌感情,需要了解他的时代或者写作的具体背景。王国维对此极为推崇,他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可解者寡矣。”(《玉溪生年谱会笺序》)可见,王国维是把“知人论世”作为理解诗的金钥匙。因为诗言志,诗是诗人之志的外化,而诗人之志,归根结底都是时代的风云在诗人心灵上的折射。所以,“知人论世”是诗歌鉴赏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

“知人论世”,可以分为“知人”与“论世”这两个组成部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其独立的涵义。

(一)知人

所谓“知人”就是了解诗歌的作者,即诗人。包括两层意义:一是作为社会的人。如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宗尚,乃至籍里家世、交游等。二是作为诗家的“人”。如创作风格、个性气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等,乃至师承、流派等。因为文学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能动的反映,作家的精神、个性自觉或不自觉地渗透到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之内。了解作家,才能更好地理解他的创作。

1.熟悉诗人的经历遭遇

诗歌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可能生活在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的作品也有较大差异。所以诗歌鉴赏中,需研究作家的生活经历以及这些经历对作家思想感情的影响。李白杜甫都是唐代的诗人,他们都生活在盛唐时期,但他们的风格却相差很大。李白是浪漫主义诗歌的伟大代表,杜甫是现实主义诗歌的伟大代表。李白的诗“飘逸奔放,雄奇壮丽”,充分体现了盛唐时期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时代精神,因而他被称为“诗仙”;而杜甫的诗作“沉郁顿挫,韵律严谨”,广泛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社会由盛转衰的种种现实,被称为“诗史”,他也因而被称为“诗圣”。这主要是由作家生活的经历遭遇所决定的。

李白天宝初年应召进京作唐玄宗的文学侍从约两年。在这两年里,他目睹了权贵的专权,朝政的腐败,对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李白在进京前后的漫游生活中,特别是在离开朝廷之后的漫游生活中,主要活动在文人和上层社会之中,对劳动人民的生活了解不多。他的创作内容主要是蔑视权贵,热烈追求美好的理想和歌颂祖国大好河山,洋溢着浪漫的情怀。如他的代表作《将进酒》《行路难》《蜀道难》,正是从个人的遭遇和对当时社会现实的认识而触发自己感情的。

杜甫一生穷困潦倒、漂泊无依,亲历了安史之乱的动荡,不能不“忧国”,不能不为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命运而忧心忡忡。因为他和普通的老百姓生活在一起,或者甚至可以说在“安史之乱”之后的相当长的时间里,他过着和普通老百姓一样的日子,所以他不能不“忧民”,因此他诗歌创作的基调就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如他的代表作“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2.把握诗人在不同阶段的不同风格

前面讲了要根据诗人的经历遭遇来理解诗歌思想感情,但就一个诗人来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有些诗人的风格特点、诗歌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可能会变化很大。像南唐后主李煜和宋代女词人李清照,两人的作品都明显分为前后两期,且后期的创作比前期的成就更为突出。

李煜为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继父位为南唐国君,史称李后主,在位十五年。公元975年,宋兵攻破金陵,被囚后为宋太宗赵光义赐药毒死。其词大体以南唐灭亡为界,分前后两期。前期词以描写宫廷逸乐生活为主,风情绮丽,清靡婉转,但还未跳出花间词的影子。其后期作品中李煜多追忆往事,伤怀故国,风格沉郁苍凉,语言清新自然,境界开阔,词风疏朗流畅,思想性及艺术性均高于前期。如他的“绝命词”《虞美人》,语言自然精练,富有表现力且发自肺腑,融情于景,抒情浓烈。因此王国维《人间词话》称“后主之词,真所谓血书者也”。

李清照的词以北宋灭亡为界,分前后期。前期词主要描写少女少妇幸福美满的生活以及闺怨闲愁,风格清新明快,如《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等;后期词将民族的灾难与家庭的个人的灾难紧密联系为一体,表现其亡国之恨、丧夫之痛以及流离之苦,风格凄清哀怨,如《声声慢·寻寻觅觅》《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

3.了解诗人的理想抱负

诗歌的最大特点和作用便是“言志”。诗人常常把自己的理想抱负,通过诗歌表达出来。陆游辛弃疾表现得尤为明显。南宋前期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祖国分裂,人民颠沛流离。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不少诗人写出了反对民族压迫,要求祖国统一的诗歌,爱国诗人陆游和辛弃疾就是杰出的代表。

陆游自幼目睹金人烧杀掳掠,一生仕途坎坷,满腔报国热忱无处挥洒,临死仍不忘报国之志。辛弃疾也有着相似的出身和经历。辛弃疾出生于金国建立初期的济南,北方人民的灾难在他童年生活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而南宋朝廷苟安江南一隅,使得有着远大政治抱负的辛弃疾在政治上屡受打击。陆游和辛弃疾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相似的抱负、经历形成了两人诗中所共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风格。在诗的内容方面,两人诗作中都阐发了自己要求主动打击敌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伟大抱负。南宋当权派始终主张投降,陆游的报国理想,遭到了冷酷现实的扼杀。这也就使得他那些激荡着昂扬斗志的诗篇,往往又充满了壮志未酬的愤懑,带有苍凉沉郁的色彩。如《书愤》:“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便是抒发胸中郁愤之情。辛弃疾也有相似的诗篇,他词里经常出现的“西北有神州”,“西北望长安”等句都是他对被分裂北方的怀念和对抗金斗争的赞扬。他对南宋苟安态度强烈反感,他讥讽南宋小朝廷是“剩水残山无态度”(《贺新郎·把酒长亭说》),是“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讽刺那些小朝廷里的人物是“江左沉酣求名者”(《贺新郎·甚矣吾衰矣》),表达了渴望抗击金兵入侵、收复失地的理想。

(二)论世

再说“论世”。“世”,指时代,这是诗人生活的时间与空间的统一体,也有其复合的内涵。从广义说,可以包括一定时期、一定范围的社会和自然两个方面;从狭义说,仅指其中的社会。而社会的涵盖面已相当宽广,诸如政治上的治乱、经济上的兴衰,阶级斗争状况、下层社会面貌,乃至典章制度、文化思潮、学术风气、风俗习惯,等等。那如何“论世”呢?

1.了解诗人所处的时代特点

不同朝代的诗词有不同的特点。盛唐诗歌的繁荣,离不开特定时代等因素的影响。在开元全盛时期开明政治的背景下,士人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尤其像高适岑参等边塞诗人,以拯世济时为己任,渴望建功立业,表现了积极的历史主动性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他们的诗歌中,表现昂扬进取、雄阔壮大的“盛唐精神”。到了晚唐,皇帝昏庸,宦官专权,党争激烈,藩镇割据,加以外患频繁,唐王朝已走上完全崩溃的末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以杜牧李商隐、许浑、温庭筠等为代表的诗人,希望朝廷中兴,希望以自己的才智报效国家。但内忧外患日益加剧,在这样的氛围中实难有所作为。于是诗人们转向对现实冷静的思考,对历史作深刻纵观,诗歌创作侧重于抒发个人情怀以及报国无门、回天无力的忧闷,同时也借怀古咏史一吐襟怀和表达深沉的感慨。到宋代则又大不相同,国家偏安一方,积贫积弱、国力衰微,已没有了大唐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看来诗词总是或多或少地打上时代的烙印,理解特定的时代特点,有助于正确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注意具体写作背景

同一位诗人的不同作品,还需因时因地因事而异。像李白不是一味浪漫飘逸,也有关心民生的作品;杜甫也不是一味沉郁,也有闲适的作品;陆游的作品也并非全是爱国,也有描写爱情的;辛弃疾的作品也不全是豪放,也有婉约的……同一诗人的作品,也需要结合具体不同的背景来理解。(www.xing528.com)

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我们知道,杜甫是一位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抱负的诗人,本怀着“致君尧舜上,更使风俗淳”的政治抱负,却始终没有施展的机会,所以他的内心经常是苦痛的,但这一首诗需要结合具体背景来理解。诗人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独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这一首写景抒情诗,通过描绘一幅色彩艳丽,生动活泼的图景,抒发了轻松愉快的心情,没有杜甫诗歌中常见的沉重和苦痛的特点。

又如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对这首词感情的理解,不必生拉硬扯,牵强附会,硬向作者抗金爱国、收复失地的理想上靠拢。

综上所述,我们理解一首诗歌,可从作家入手,了解作家大概的生平、创作的风格、生活的时代等,还要结合标题、注释、题目等已知信息的解读来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把“知人论世”作为一把钥匙,登堂入室打开诗歌鉴赏的大门。

“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二者互相联系、互为补充。“以意逆志”着重指准确地把握作品的内容及作者的情志,“知人论世”,着重指了解与作品有关的作者生平经历与时代环境。前者可以说是掌握作品的内部信息,后者可以说是掌握作品的外部信息。二者共同的目的是取得有效的鉴赏成果。对许多诗歌鉴赏者来说,强调自觉地运用孟子此法还是十分重要的。因为有的作品不用此法,就无法获得好的鉴赏效果。

【练习】

1.阅读下面两首诗及背景材料,回答问题。

江南逢李龟年

杜 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相 思

王 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注〕(安史之乱中)唐明皇幸岷山,百官皆窜辱,积尸满中原,士族随车驾也。……李龟年奔迫江潭,杜甫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龟年曾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生南国……”又“清风明月苦相思……”,此词皆王右丞所制,至今梨园唱焉。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

联系上面的背景材料,分析杜甫诗中的“落花时节”,含有哪些寓意。

2.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病 牛

李 纲

耕犁千亩实千箱,力尽筋疲谁复伤。

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

禾 熟

孔平仲

百里西风禾黍香,鸣泉落窦谷登场。

老牛粗了耕耘债,啮草坡头卧斜阳。

〔注〕李纲,南北宋之交的一位坚决主张抗金的政治家。由于投降派的排挤被罢相。这首诗是他被罢相之后贬到武昌时写的。孔平仲是一位颇具才气的诗人,此诗写于其正当得志之时。

(1)这两首诗中都描绘了“牛”的形象,其形象是否相同?请结合两诗简要赏析。

(2)古人云:“诗言志。”请结合两诗中“牛”的形象,评说两位诗人在诗中寄寓的思想或反映的各自的思想境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