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师培养课程体系重建方案

教师培养课程体系重建方案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3.2.3.4学前教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根据生源的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应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和活动课程模块五大模块构成: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即广泛开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

教师培养课程体系重建方案

目前,在我国培养学前教育师资的任务主要是由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三种培养形式来承担的,但这三种形式不仅在人才培养目标、生源特点上不同,而且在三者本身的特性方面都有不同的地方。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和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结构体系构建过程中应体现出各自不同的特点与要求。

3.2.3.1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生源特点和课程设置要求

这个层次的学生优势是起点高,文化基础扎实。这些学生毕业时专业理论知识丰富且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专业理论知识的功底较厚实,在从事幼儿园教育教学科研方面有一定的优势。但是,这些学生从事幼儿园实际工作的能力比较低,尤其是口语表达能力和弹、唱、跳、画等专业技能欠缺。

从专业培养目标来看,这一层次的毕业生就业面覆盖更广,除了学前教育教师,他们还面向学前教育科研工作、学前教育管理工作以及其他与学前教育相关的培养、培训机构的工作岗位。因此,对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的要求更高。

3.2.3.2 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特点和课程设置要求

这个层次的学生文化基础知识与教育理论水平比五年制专业要好,同时,专业技能比本科扎实,培养目标定位明确,具有起点低、落点高、定向强等特点。

从专业培养目标来看,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应该面向整个职业。因此,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原则应遵循能力本位原则和实践性原则,要把增强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知识与技能的运用能力作为课程目标设置的基本要素来考虑,以实践教学为核心来设置课程,形成“基本素质—职业能力—岗位技能”三位一体的课程设置模式。

3.2.3.3 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生源特点和课程设置要求

这一层次的学生在舞蹈钢琴美术声乐等专业技能方面的功底较扎实,能满足幼儿园一线常规教育教学活动的需要,同时具有学制长、学生职业定向明确、职业思想稳定等优势。但这些学生文化知识水平偏低,教育理论水平、专业素养、科研素质等方面较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潜力相对不足。

因此,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设置需注意以下问题:一是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课程结构既不是高职高专的“孪生”版,更不是本科专业的“缩小”版,它应有特色;二是五年制课程结构不是“3”和“2”的简单相加,即三年高中课程加上两年的大专课程,应构建一个能合理衔接两个阶段的课程平台,整体地考虑五年制课程体系;三是虽然两个阶段课程设置类型有侧重点,但要考虑课程设置的联系性,比如,艺术类课程不能全部放在前三年等;四是强化实践教学、专业理论素养、人文素养等类型课程的设置与教学。

3.2.3.4 学前教育教师培养课程体系的构建

根据生源的特点和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高师学前教育专业本科课程体系应由公共基础课程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实践课程模块和活动课程模块五大模块构成:

1.公共基础课程模块

公共基础课程模块即广泛开设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在原来课程的基础上增加教师职业道德大学语文等必修课,并且广泛开设文史哲类、艺术类、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选修课。开设广泛的公共基础课的目的是培养学生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职业素养,对学生进行一般知识的熏陶,使他们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达到高等教育培养人的一般要求。并且,使学生一进入师范专业学习,就能首先在感性上对教师职业形成一定的认识,为以后的从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www.xing528.com)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即开设传授基础的“学科知识”和“教育类知识”的课程,这里的“教育类知识”课程不再局限于教育学和心理学这两门课程,应包括教育概论、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史、教育心理学、儿童发展心理学等。同时要求这两类在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能有机地结合,使学科课程能较容易地“教育化”,内化为学生的内在专业素质。首先使学生掌握宽广的学科和教育基础知识,形成对教师专业一定程度上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再对其进行“专”的教育,把“专”与“博”分开,更有利于教师素质的形成。

广泛地开设基础的学科知识课程和教育类知识课程,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发展前景,还可以使学生充分了解教与学的规律,形成正确的教育理念,提高学生的教育专业素养,培养更会教学的“专家型”“研究型”专业教师。

3.专业课程模块

一是改造专业课程群,突破传统的专业课程“三学六法”的局限,把专业课程群分为教育类、心理类、游戏类、教法类、应用类等:教育类课程包括学前教育学、早期教育、早期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解读、幼儿发展与评价、中外学前教育史等课程;心理类课程有学前心理学、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等;游戏类课程有游戏理论与游戏指导、游戏开发等;教法类课程除传统的六大教法,为适应实践发展的需要,增设幼儿双语教育课程;应用类课程主要是指把专业知识应用于实践,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这一类课程,如学前儿童行为观察与指导、幼儿园观察与记录、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训练、学前儿童营养与营养餐的配置等课程。

二是加强教师素质的训练,增设此类课程模块,包括普通话、教师语言表达课堂教学技术与艺术、书法钢笔字毛笔字)、教师礼仪等课程。另外,像计算机应用、多媒体课件制作、大学生英语等级、常用文体写作、演讲与朗诵等方面课程都应根据需要做出适当安排,以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训练。

三是对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进行改造,使专业技能课程的设置构架为纵横框架。横向上把专业技能课程分为声乐类、钢琴类、舞蹈类和美术类四大类,纵向上按照学科知识体系之间的逻辑关系、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使每一类专业技能课程在课程门类、内容难度、学习要求等方面依次递进延伸。声乐类课程依次包括声乐基础、儿歌表演唱、合唱与指挥;钢琴类课程依次包括钢琴基础、钢琴伴奏、钢琴选修;舞蹈类课程依次包括舞蹈基础、幼儿舞蹈与舞蹈创编、舞蹈选修;美术类课程依次包括幼儿美术基础、手工制作、幼儿园环境设计、美术创作等。

专业技能课程的纵横结构设置,不仅体现了学科知识内部的逻辑联系,同时保证了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的联系性、递进性,从而大大提高学习的效率

四是增加保育知识的课程。学前教育工作的目标之一就是照顾好孩子的健康,让他们快乐成长,为家长解除后顾之忧。因此,保育工作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程设置中,应适当增加保育知识课程,使学生具有膳食营养、卫生保健、意外伤害的预防与救治等多方面的扎实知识与技能。

4.实践课程模块

首先,要开设实践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可以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教育实践对成长的重要意义,养成良好的对待教育实践的态度。实践教育课程的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环节、实习(见习)计划的编制、实习(见习)报告的编写、观察记录的编写、课后反思、说课评课等。

其次,做好见习活动的设置与安排。一是集体见习活动的设置与安排,集体见习活动要避免传统的见习时间短、安排过于集中、缺乏联系性等不足,而且采取“全程化”学前教育专业实习见习活动课程的设置形式。第一学期,开设以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概况与趋势,以及学前教育实践发展状况为主体的专业讲座,稳固学生的专业思想,强化学生对专业的认知度;第二学期设置为期两周以保育工作为主体的保育见习;第三学期、第四学期都是为期两周的以教学活动为主体的教学活动见习;第五学期是为期两周的以游戏活动组织与指导为主的游戏活动见习;第六学期是为期两周的以幼儿园环境设计为主体的环境设计活动见习;第七学期是为期四周的综合实习活动。二是临时性教法课程的见习活动。教法见习活动是根据不同教法课程的进度、课程内容的安排与要求,临时性地组织去幼儿园见习该教法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并要求学生进行评价和反思,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另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实践不仅包括在幼儿园的各类见习、实习和幼儿园各类活动设计等,还包括针对家庭、社区各类社会调查、学前教育社会咨询、亲子活动实践等。

5.活动课程模块

开设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班级活动、专业活动,如校园歌手大赛、校园演讲比赛、专业技能比赛、读书活动、幼儿舞蹈创编比赛、书法展示活动、说课比赛等,锻炼学生社交能力、组织与管理能力、文体艺术能力、运用专业知识与技能的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