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阅读背诵对写作教学影响的深度分析

阅读背诵对写作教学影响的深度分析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近年中考作文多为材料作文,学生作文常出现立意不准确的问题。通过背诵大量材料,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可以改善材料作文立意不准确的问题。总之,背诵对写作有很多积极影响,不容忽视。名著相对于一般作品而言,流传广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表达的主题及塑造的人物形象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对读者的影响深远。

阅读背诵对写作教学影响的深度分析

(一)背诵在作文教学中的地位

从学生作文存在的问题看,学生的写作能力有待提高。学生作文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首先,作文内容较空洞,主要表现为学生作文无话可说、无例可用,内容单薄。究其原因,是学生积累的写作素材太少。通过背诵积累素材能够充实学生的写作素材库,减少学生写作时“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窘迫,使得学生作文素材丰富,内容充实、多彩。

其次,学生作文常出现语言逻辑混乱等病句。这多是学生语言运用不熟练造成的,而通过背诵积累精彩语句,既能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语言文字运用更加规范,又能使学生学会运用多种修辞手法,使作文语句在规范的基础上增加亮点。

再次,学生作文常出现不符合文体要求的问题,主要表现为议论文中例证叙述太详细,甚至啰唆;记叙文叙事不生动细致,像“流水账”。这是学生分不清文体特征造成的结果。而文体范文就是文体“模板”,背诵常用文体范文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文体的认识,促使学生作文更加规范,符合文体要求。

最后,学生作文常有结构混乱问题,主要表现为“虎头蛇尾”“有头无尾”“中心不突出”等情况。背诵优秀范文,能让学生认识到作文结构完整、中心突出的重要性,品味到优秀文章的结构美,并学习到“首尾呼应”等作文结构技巧,使学生作文结构更加严谨有序。

另外,近年中考作文多为材料作文,学生作文常出现立意不准确的问题。通过背诵大量材料,能够有效增强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自然可以改善材料作文立意不准确的问题。总之,背诵对写作有很多积极影响,不容忽视。

(二)背诵在写作训练中的应用

1.背诵内容的选择

课后要求背诵篇目。初中语文教材在课后习题中对优秀文章明确提出背诵的要求,这些文章既有优秀的诗歌、文言文作品,也有现代文片段。现代社会是一个沟通与交流日益重要的社会,表达能力已经成为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基本要求之一。显然,新课标及教材编写者对学生提出背诵经典作品的要求,并不只是为了使学生达到中考默写要求,更是为了让学生积累丰富的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因此,教师与学生须给予语文背诵足够的重视。

课外名著背诵。名著相对于一般作品而言,流传广泛,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它表达的主题及塑造的人物形象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对读者的影响深远。广泛地阅读名著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与思想。名著中的经典语句或蕴含生活哲理,或具有高度的语言概括性。选择名著中的经典语句进行理解背诵是提高学生作文思想与语言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让学生每天背诵一则名著语句能够有效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

名人名言背诵。名人是指那些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或富有知识的人;名人名言指名人所说的谚语、格言等语句,这些语句揭示一定道理,通俗易懂,简单易记。在议论文中恰当地运用名人名言,既能有力佐证论点,增强文章说服力,又能给文章增添亮点;在记叙文中恰到好处地引用名人名言,也能达到点亮主题、增加文章内涵的良好效果。因此,每天背诵几则名人名言很有必要。

背诵优秀句段。一篇优秀的作文离不开“凤头”“豹尾”。常言道,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头能增加文章内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好的结尾能增强文章韵味,使读者思考、回味文章主旨。许多学生抱怨“文章起头难”“收尾难”。学生作文开头常有“绕弯子,离题太远”“戴帽子,空发议论”“抒情,不着边际”“陈旧老套”等问题,作文结尾常有“拖泥带水、画蛇添足”“生搬硬套、生拉硬扯”等问题。收集、整理、背诵好作文优秀的开头和结尾,提炼、记忆并练习作文写好开头与结尾的技巧,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有帮助,因此笔者建议学生选择背诵优秀的作文开头和结尾等句段。

背诵优秀作文范文。范文是教学中作为模范的作文,理解并背诵作文范文有利于学生快速掌握作文技巧。先“定格”后“无定格”,先收后放,先模仿后创新,可以达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目的。因此,学生可选择不同文体、不同结构的优秀作文范本作为背诵内容,通过剖析、背诵不同文体作文之间的差别,加强学生对不同文体特征的认知,以解决学生作文“文体不明”的问题。也可选择同一文体的不同结构范文进行理解背诵,比如议论文对照、并列、总分总等结构范文,既能让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技巧,又能提高学生谋篇布局的能力。

报刊新闻素材背诵。积累写作素材有两条途径:一是通过阅读、背诵书籍来积累写作素材;二是通过观察生活来充实写作素材库。学生通过阅览报刊新闻,选择典型的新闻素材加以记忆,既能有效积累贴近生活的新鲜写作素材,摆脱素材“陈旧”的困局,又能开阔学生的视野、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学习之余关注生活时事,而非“两耳不闻窗外事”。因此,笔者建议教师每天筛选一则新闻,在课前5分钟使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或者读给学生听,并引导学生多角度地剖析新闻的前因后果,挖掘新闻的写作价值;也可以让学生每天阅读报刊、有意记忆新闻素材并每周练笔一篇新闻评论。(www.xing528.com)

学生自选材料背诵。学生已经形成了自主独立意识,具有自主性,教师应鼓励学生进行广泛阅读,自由摘抄自己喜欢的内容,自由选择背诵摘抄片段。这样,既能减少学生对摘抄与背诵的抵触情绪,也能开阔学生心胸与眼界。比如,学生自发背诵的积极向上的歌词,也能合理运用于作文,为作文增添学生特有的青春与梦想的光彩。

2.应用方式

背诵的目的是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因此,笔者通过评比学生作品来鼓励学生恰当灵活地将背诵材料应用于作文,“背写结合”以达到融会贯通、提高表达能力的目的。比如,每周评出优秀的学生作品,使用多媒体展示并剖析优秀作品,或者把它张贴到展示栏中,奖励优秀作品作者个人及其所在的小组相应的分数,以给予学生写作的信心等。将背诵材料应用于作文的主要方式有:

(1)仿写

模仿与创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模仿是创新的初级阶段,创新是模仿的高级阶段。模仿须寻找事物间的相似点,学生仿写的方式很多,下文会有详细解释,在此便不多做赘述。

(2)引用

引用包括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主要引用对象为诗歌名句、名人名言、名著名句等富含诗意与哲理的写作素材。直接引用常用于议论文,以作为论据引出或论证论点,增加文章说服力。有时也运用于记叙文、散文,为文章增添文采。比如写作主题为“坚持”时,有的学生直接引用名言进行论证:荀子在《劝学》中说,“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只要坚持不懈,金石亦可被镂空。由此可见,若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就,贵在坚持!有的学生间接引用名句进行论证:没有经历砺石磨炼时的痛苦洗涤,就没有宝剑出鞘时的锋芒毕露;没有经历冰雪侵袭时的彻骨寒意,就没有梅花绽放时的四溢芳香。在磨难中依然坚持追逐梦想,梦想总会照亮现实。前两句对宝剑与梅花的描写改编自名句“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既使用类比论证证明了论点,又为文章增添了文采,颇有一番趣味。

另外,在引用诗句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直接引用或化用诗句。比如,可以直接引用或化用诗句作为作文的题目、题记、小标题等,也可以把诗句用在正文中,来增加文章内涵与文采,深化文章主题,增加文章的可读性。首先教师可以指点学生对诗句进行进一步的理解与简要的阐释,比如,执着就是对梦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奋力追求;执着就是对真理“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的不悔坚持;执着就是对国家“王孙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热爱牵挂。其次,可以使用变式,将诗句割裂,分开引用,或者截取两句诗的部分词句重新组合。比如,我喜欢早春时“早莺争树”“新燕啄泥”的“钱塘美景”;我喜欢“如一夜春风来”时“万树梨花开”的“边塞雪景”;我喜欢日出时“江花红胜火”、春来时“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晨景”。再次,还可以化用诗句,比如,美就是那二月春风剪裁出的丝丝春柳;美就是那零落成泥香如故的片片寒梅;美就是那接天莲叶无穷碧的朵朵荷花。最后,可以借鉴诗句或名言的意境或句式,转换句子关系或仿写句式。比如,把雪莱的“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变为“春天到了,冬天还会远吗?”就把积极乐观、充满希望的哲理诗句变成了消极悲观的诗句。

这些引用技巧可以帮助学生熔铸诗文,让诗句为自己的文章添彩。

(3)改写

改写是指对背诵材料进行改造并运用于作文,如缩写、扩写、续写、文体改编等,在后文中有详细论述,所以在此也不多做赘述。教师应引导学生开阔写作思维,不论是仿写、引用,还是改写,都要加入自己的语言与思想,将背诵材料通过自己的再加工与再创新后用于作文。在恰当的地方以恰当的方式使用合适的背诵材料,才能真正把背诵材料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真正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套作。要时刻谨记,背诵只是提高写作能力的起点而非终点,我们最终是要指导学生通过融会贯通背诵材料来提高写作技巧,以表达学生自己的个性化思想与真实情感

虽然语文背诵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但要注意,背诵不等于写作,写作也不能只依靠背诵。背诵只是写作训练的一个重要环节,主要作用是充实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知道“写什么”,作文有话可说。通过运用背诵材料于作文的训练,学生把积累的知识化为己用,掌握写作技巧,知道“怎么写”。

总之,要想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需教师引导学生多看多练、多观察多思考。只有善于观察生活与思考生活的人才能写出贴近生活的文章,写出优秀的文章。只有多练笔才能有效消化背诵材料,运用创新思维将背诵材料融入自己的思想,转化为自己的东西,进而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以逐渐脱离范文的桎梏,由“定格”变为“无定格”,形成自己的语言风格和作文特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