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西汉时期私家藏书及其研究

西汉时期私家藏书及其研究

时间:2023-07-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西汉私家藏书,在汉初当以齐鲁地区为最普遍,最有名。这些记载说明西汉初期,在山东一带私家藏书甚为普遍,所藏的图书大抵是“六经”之类。所以两汉时期处于以手抄传写为得书之途的私家藏书缓慢发展的兴起阶段。墓主均不详,当是西汉武帝时一位武官、军事家。墓主系长沙相软侯利苍父子,说明利苍家族藏书相当丰富。家无藏书,不会有此自夸。西汉藏书家,除汉宗室诸王贵族外,尚有朝臣官吏、学者经师和其他富户平民藏书家二十余人。

西汉时期私家藏书及其研究

西汉私家藏书,在汉初当以齐鲁地区为最普遍,最有名。据《汉书·儒林传》记载:”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又称:“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毋生,于赵则董仲舒。”这些记载说明西汉初期,在山东一带私家藏书甚为普遍,所藏的图书大抵是“六经”之类。

两汉时期的书籍载体仍以简牍嫌帛为主,需辗转传抄方可得,价员物昂,只有贵族高官或鸿儒世家方能有所收藏。所以两汉时期处于以手抄传写为得书之途的私家藏书缓慢发展的兴起阶段。

历代宗室诸王及贵族,以其特殊地位与优越条件,如果嗜书好学,收藏典籍往往超越常人。早在西汉前期就有淮南王刘安以及河间献王刘德、长沙相软侯利苍;后期又有刘向、刘歆父子,其藏书都斐然可述。

刘安(前179〜前122),汉高祖之孙,淮南王刘长之子。孝文八年(前172)封阜陵侯,十六年继封为淮南王。元朔五年(前124)削地五县,元狩元年(前122)谋反自杀。

刘德(?〜前132),字君道,景帝之子。景帝前二年(前155年)立为河间献王。历官宗正丞,太中大夫、青州刺史。《汉书·景十三王传》曰:

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

是时,淮南王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其学举六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

另据,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对汉代古墓的挖掘出土了不少竹木简策和帛书。这些墓葬多为汉宗室、贵族高官墓。最重要者有两宗:

1972年4月,山东临沂银雀山一号汉墓出土四千九百四十二枚竹简,主要是《孙膑兵法》、《孙子兵法》、《六韬》、《尉缭子》等兵书。二号墓出土三十二枚竹简,系《汉元光元年历谱》。墓主均不详,当是西武帝时一位武官、军事家。[45]

1973年底至1974年初,湖南长沙马王堆二、三号墓出土竹木简牍六百余枚。其中有二百余枚医简、一部《汉武帝元光三年历谱》。同时出土帛书共二十余种,十二万多字。其中有《老子》两种、《周易》、《战国策》、《左传》等书。还有关于天文、杂卜、阴阳、五行、相马、医经、地图等,内容相当广泛。墓主系长沙相软侯利苍父子,说明利苍家族藏书相当丰富。[46]

汉成帝时,又有汉宗室刘向、刘歆父子以藏书、校书显世。(www.xing528.com)

刘向(前77~前6),字子政,初名更生。系楚元王交玄孙。历给事中、宗正。成帝时召拜中郎,迁光禄大夫,中垒校尉,受命领校秘书。著有《五经通义》、《洪范五行传论》、《新序》、《说苑》、《别录》等。

刘歆(前53~23),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历官河内太守、右曹太中大夫、少阿京兆尹王莽篡位,以为国师,封嘉新公。地皇末,谋劫莽降汉,事泄自杀。著有《三统历法》、《七略》等。《汉书》卷三六《楚元王传》记:

向为人简易无威仪,廉靖乐道,不交接世俗,专积思于经术,昼谛书传,夜观星宿,或不寐达旦。……少子歆,少以通《经》、《书》,他属文。向平中,受诏与父同校秘书,讲六艺、传记、诸子、诗赋数术、方技,无所不究。向死后,歆复为中垒校尉,复令《五经》,卒父前业。歆乃集六艺群书,种别为《七略》……父子俱好古,博见强识,过绝于人。

刘向、刘歆家有丰富藏书,还有两个文献记录证明:一是刘向在领校中秘书时,多次参用自家的藏书。如《列子书录》中即:“臣向书六篇。”《晏子叙录》中记:“臣向书一篇。”《关尹子书录》中记“臣向本九篇”等。二是刘歆《与扬雄书从取方言》文中亦说:“歆虽不避过庭,亦克识先君雅训。三代之书,蕴藏于家,直不计耳。”家无藏书,不会有此自夸。

西汉藏书家,除汉宗室诸王贵族外,尚有朝臣官吏、学者经师和其他富户平民藏书家二十余人。其中著名的有张敞、文不识、孔安国、楼护等。

张敞(?~前51),字子高,本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人,居茂陵。历官太仆丞、豫州刺史、山阳太守、京兆尹。家有藏书。《汉书·杜邺传》记:“杜邺,字子夏,本魏郡繁阳(今河南内萸)人,迁茂陵。邺少孤,其母张敞女。邺壮,从敞子学问,得其家书。以孝廉为郎,迁为凉州刺史。”又,《后汉书·杜林传》记:“杜林,字伯山,扶风茂陵人也。父邺。林少好学沉思,家既多书。又外氏张竦父子喜文采,林从竦受学,博洽多闻,时称通儒。林前于西州得漆书《古文尚书》一卷,常宝爱之,虽遭艰困,握持不离身。官大司空。”

汉成帝时朝臣大中大夫卜圭、长社尉杜参、臣富参、射声校尉刘立诸人都家有藏书。刘向校整秘书时都被征用以助参校。如《管子书录》云:“所校雠中《管子》书三百八十九篇,大中大夫卜圭书二十七篇,臣富参书四十一篇,射声校尉立书十一篇,大史书九十六篇,凡中外书五百六十四篇。”又,《晏子叙录》曰:“臣向谨与长社尉臣(杜)参校雠,大史书五篇。臣向书一箔,臣参书十三篇,凡中外书三十篇。”《列子书录》:“臣向谨与长社尉臣(杜)参校雠太常书三篇,大史书四篇,臣向书六篇,臣参书二篇。”由上可知,当时初臣卜圭、杜参、富参、刘立诸人都家有藏书,但他们的生平均不详。

孔安国,西汉鲁国(今山东曲阜)人。治《尚书》之学。武帝时任博士,后为谏大夫,官至临淮太守。西汉中期于“武帝末,鲁共王坏孔子宅,欲以广其宫,而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孔安国者,孔子后也,悉得。其书”[47]。这是西汉孔安国藏书的情况。

据《汉书·游侠传》记载:“楼护,安君卿,齐人。父世医也,护少随父为医长安……护诵医经、本草、方术数十万言。”这是楼护自家藏医书之类的情况。

文不识,生平不详,东海(今山东费县)人,富户,家有藏书,与匡衡同时。据葛洪《西京杂记》卷二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