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桂学理论研究内容与基本架构详解

桂学理论研究内容与基本架构详解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桂学理论研究对象无疑是桂学理论,包括理论基础、理论范畴、理论命题、理论体系、知识结构与学术谱系等内容。由此,必须首先确立桂学理论研究内容及其理论架构。桂学理论问题研究主要基于桂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及其研究特殊性以及现实需要而确立基本理论问题与重大理论问题,主要可概括为三类。

桂学理论研究内容与基本架构详解

学理论研究对象无疑是桂学理论,包括理论基础、理论范畴、理论命题、理论体系、知识结构与学术谱系等内容。广义的桂学理论研究还应该包括桂学宏观研究及其微观研究的理论视域与学术价值取向,以及各学科理论与方法论。因此,以桂学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并非与桂学研究对象有所不同,不仅在于桂学研究涵盖桂学理论研究,研究对象应该具有统一性,只不过研究视角有所侧重而已;而且作为研究对象的桂学理论,其桂学之“桂”确立对象内容范围,其“学”无疑确立学科、学问、学术的理论内涵。从理论与实践关系而论,无论桂学研究对象还是桂学理论研究对象,都应该立足于桂学从实践中来,经过理论升华,再回到实践中去,构成“实践—理论”的循环上升及其之间关系的内在逻辑。当然,桂学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学科研究与跨学科综合研究还是有所侧重和有所区别的。就目前兴起并正在发展中的桂学而言,其理论研究的主要任务是针对桂学自身理论的建设与研究,可谓元研究或元理论研究。尽管任何元研究及元理论都会带有一定的策划性、前瞻性与建构性,具有形而上思辨和逻辑推理演绎色彩,但也必须依托实践与经验,也是长期积累与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因此,桂学理论不仅是实践经验及其理论升华的结果,也是理论建构与逻辑发展的必然结果。

桂学理论研究意识的提升是桂学研究走向深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广西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在2010年广西桂学研究会成立大会上通过的《广西桂学研究会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构建桂学学术基础”,“广泛地吸纳当代哲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对桂学的对象、内涵、外延、源流、特征、文脉、血缘、构架和结构等进行研究”。[7]因此,有必要在现有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构建桂学理论体系及其知识结构,形成桂学理论形态,构成桂学理论研究发展之势。由此,必须首先确立桂学理论研究内容及其理论架构

其一,桂学理论的元研究。所谓元研究,一方面所指对象的渊源及其本原性研究,旨在追根溯源;另一方面所指对象本质、性质的形而上思辨的本体论研究,旨在夯实对象本身的理论基础;再一方面所指对象研究的研究,亦即桂学理论研究的研究。对于桂学理论研究的研究,其实也是桂学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及其研究基础,因为任何理论建构都不可能是空穴来风或高楼大厦凭空起,都必须有所依据与奠基。换言之,桂学理论研究必须建立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充分了解与把握研究历史、现状、趋向及其理论资源材料,厘清与分析其成就与不足、问题与原因、对策与措施,明确思路、目标、方向与路径。康有为在桂林讲学时所作《桂学答问》中首提“桂学”已过百年,李建平认为:“可以认定为桂学的源头,在100多年前就已存在”,“这是我向历史上溯寻到的一个源头,是否还有更早的源头,学人可以进一步探索”。[8]这不仅说明桂学的源头及其学源性,而且也确定了桂学研究在这之前虽然未用“桂学”一词,但并非意味着没有此类研究,桂学历代典籍文献中不乏桂地之学研究资源及其理论阐发,由此奠定桂学研究基础。从学科及其学术视角的严格意义上所说的“桂学”自2009年“我们正式打出了桂学的旗号,宣告了桂学的诞生”[9]后,历经五年理论研究及建设发展已形成一定的态势与形态。广西学界成立了桂学研究会,出版了潘琦主编的《桂学序论》,王德明《广西诗词史》,李建平、黄伟林等《文学桂军论》,张利群《文学机制论》等论著,发表了吕余生《谈谈桂学研究》、李建平《桂学溯源与界定初探》、韦苏文《寻找桂学文脉的更远点》、陈洛《桂学研究价值始论》、张利群《试析桂学研究的学理依据及其学术机理》、陈学璞《桂学研究的特色优长学科视角》、过竹《桂学的文化根脉》等近百篇论文,分别从桂学理论构建的不同视角进行研究。这些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既需要继续深化拓展理论研究,也需要对其现状进行研究以及研究的研究,使桂学理论在不断建构中完善与发展。桂学元研究的另一方面是桂学学科理论与基础理论的本体论研究,主要对桂学学科建立的合理性与学理性及其对象、内涵、外延、源流、特征、肌理、类型、功能、价值、文脉、学缘、构架和结构等元理论问题进行研究,目的在于加强桂学学科建设及其基础理论建设,提供桂学学科建立的合理性与学理性依据。

其二,桂学理论的基本问题研究。任何学科的理论研究除其基础理论研究之外,也都有其理论研究的基本问题以及面对现实实践亟须解决的理论问题。因此,桂学理论研究应该在基础理论研究的同时,更为关注面对现实、实践、应用所产生的理论问题研究,立足于问题研究是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动力机制。同时,理论问题研究也完善和丰富学科理论与基础理论研究,构成理论体系与知识结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桂学理论问题研究主要基于桂学研究对象的特点及其研究特殊性以及现实需要而确立基本理论问题与重大理论问题,主要可概括为三类。

一类为带有全局性、普遍性与宏观性的桂学理论基本问题研究。桂学作为广西地方之学,一方面,地方并非所指狭义、封闭、孤立的地方性及其地方主义概念,而是具有高度统一性的中国行政区域定位的地方,以及具有区域与跨区域联系的地方,无论其实践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因之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另一方面,在全球化与网络化语境下,多元信息跨时空生产与传播,也会导致个别问题社会化、局部问题全局化、特殊性转化为普遍性,区域问题也会因之具有普遍性意义。这些带有全局性、普遍性与宏观性的桂学理论基本问题设置,既要考虑基础理论与应用理论的结合,又应该具有普遍性与特殊性。诸如,面临全球化与本土化双重挑战与机遇,桂学如何在现代性与传统性、多元化与一体化、民族性与世界性、区域性与跨区域性等错综复杂与矛盾冲突关系中提出与解决社会现实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在继承借鉴古今中外遗产、扩大开放交流视野基础上,如何发掘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并使之古为今用,如何传承发展中华学术传统并使之当代化,如何合理利用国外理论资源并使之中国化;如何应用现代文化理论于广西本土实际,借鉴吸收可资利用的理论资源,如东方主义、文化权力与文化身份、中心与边缘、文化唯物主义、场域与视域、话语与语境、文化交流与对话、文化相对主义建构主义结构主义解构主义等理论资源,以及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现代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女性主义思潮等理论资源;如何建构“后发”理论、“边缘”理论、“地缘”理论、“蛙跳”理论等理论命题与理论模式,推动桂学理论创新发展。

另一类为面对区域发展现实需要的桂学应用理论问题研究。针对过去区域研究的两种倾向,一是重基础理论研究而轻应用理论研究倾向;一是重应用研究而轻理论研究倾向,桂学应该将理论研究重点放在解决区域发展面临的并亟须解决的应用理论问题设置上。诸如,如何在缩小东西部地区差距中转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建立经济欠发达后发展模式的“后发”理论;如何充分发掘、利用与开发本土资源优势,构建生态、环境、文化、经济协同发展模式及其理论模式;如何应对文化经济时代与信息时代的挑战与机遇,推动文化发展方式转变及文化产业崛起,促进“文化强国”落实于“民族文化强区”战略实施上的理论问题;如何发掘、开发、整合区域资源,提升文化软实力与综合实力,扩大区域影响力与竞争力的理论问题;如何发掘利用民族文化优势与特色,推动民族文化保护、利用与发展的理论问题等,将桂学理论研究重心放在广西赶超跨越发展实际与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目标的应用理论问题研究上。

再一类为区域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的重大理论问题研究。广西沿边沿海与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区位优势与特点,不仅形成桂学理论研究的优势与特色,而且也会形成理论的突破口与生长点。广西发展正面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及“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落户南宁、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南海海域与国家海洋战略、中国南疆建设、西部大开发、大西南出海通道、泛珠江流域经济合作、泛北部湾地区经济合作以及“两廊一圈”布局等大好机遇,广西在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提升,推动区域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区域研究因之具有国家战略、国际战略意义。因此,桂学理所当然应该承担起重大战略的理论问题研究责任与义务,桂学理论研究也因之获得突破性发展与创新发展的最佳机遇。诸如,针对南海主权争端及其沿海岛屿主权争端以及边界划分遗留问题,其实也会反映出深层次的各方面问题与涉及各学科理论研究,以提供问题讨论与解决方案与途径的合理性、合法性与学理性依据。桂学研究必须从国家安全与国家海洋战略的高度,以强化海洋地理、生态、环境、经济、政治、历史、文化、交通法律国际关系等学科各方面研究与跨学科综合研究及其相关理论研究。更为重要的是,桂学理论研究应以此为契机,建立起地缘政治学及地缘文化、地缘经济、地缘交通、地缘历史、地缘关系等研究视域与视角,建构与创新地缘理论,拓展地缘研究领域,并以之进入国家战略理论研究的高层面。

其三,桂学理论体系建构及其基本架构研究。理论体系建构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长期积淀、积累又不断丰富、完善的结果。正在建设与发展中的桂学理论也并非已经形成体系,但应该设置这一努力奋斗目标,并逐步完成其建构过程。因此,策划与设计桂学理论框架或架构还是具有必要性与重要性的,对于夯实桂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形成桂学理论的系统性与完整性、确立桂学学科理论与方法论、达到纲举目张与一以贯之的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桂学理论架构大体为:一是桂学本体论,主要针对“桂学”概念的厘清与辨析探讨其本体论意义,包括“桂学”含义及其内涵与外延、研究对象、渊源、性质、特征、功能、价值、意义等内容。二是桂学建构论,主要从历时性研究及其历史渊源与发展史角度研究,包括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广西历史文化发展史,从新旧石器原始形态至今的发展历程、阶段、过程、脉络、文脉、传统等文化史内容;另一条线索是桂学研究的学术史,以康有为首提“桂学”概念为节点,向上溯源与向下推衍,包括桂学起源、缘起、发生、生成、过程、阶段、脉络、流变、文脉、传统等学术史内容。三是桂学研究现状论,包括研究背景与语境、动机与目的、价值与意义;研究现状、成效、问题、原因、对策;理论研究状况、态势、形态等内容。四是桂学研究类型论,从科学共同体、学科体系研究角度讨论桂学学科性质与定位、学科体系与类型、学科形态与要素构成、学科群及其学科关系等内容。五是桂学构成论,主要从构成主义与结构主义理论视角研究桂学内部与外部构成关系,包括桂学构成要素、对象、范围、内容、观念、主客体关系等内部构成与结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等关系构成;地域、地缘与跨域、跨境关系构成;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关系构成等内容。六是桂学文献论,包括狭义与广义的文献形态、类型、功能、价值研究;文献发掘、整理、保护、利用研究;资源配置、优化、整合机制研究等内容。七是桂学理论研究,旨在确立桂学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理论依据,包括基础理论、应用理论、核心范畴、基本命题、学术规则、评价体系等研究内容;也包括与桂学相关的传统与现代理论、国学与西学理论、区域与地缘理论等研究内容。八是桂学方法论,包括学科方法论与跨学科方法论;方法论构成的哲学方法论、科学方法论、学科方法论、具体方法层次;桂学方法论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工具性与目的性、原则性与灵活性研究等内容。九是桂学特色论,主要从名人文化与广西精神关系角度探讨桂学特色的培育,包括桂学传统的传承与创新、学人修养与学人精神、学术品质与学派风格等桂学特色的提炼;桂学与湘学、岭南学(狭义所指粤学)、楚学、滇学、黔学的比较性特色;桂学在中华学术中的特色等研究内容。十是桂学发展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富民强桂”新跨越为目标,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依据,探讨桂学发展趋势与前景,提升桂学学术自觉与自信;阐发桂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拓展桂学建设发展途径;提振广西精神及桂学精神,推动桂学学派形成;提升桂学研究的软实力与影响力,推动广西经济社会及其文化建设赶超跨越发展等研究内容。

理论架构既要求体系构成的相对整体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又要求知识结构的逻辑性、谱系性和基础性,故此,桂学理论架构及其知识结构也需要不断补充、完善和丰富,更需要在实践探索与理论研究中逐步深化和升华。黄健认为:“要通过开展‘桂学’研究弘扬广西的历史文化,使广西各族人民重新认识自我,实现文化自觉,从而增进民族团结,提高民族凝聚力。”[10]文化自觉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理论自觉,在理论自觉基础上进一步推动桂学自觉。

【注释】
(www.xing528.com)

[1]潘琦.关于桂学研究若干问题的思考[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6).

[2]刘勰.文心雕龙·时序[M]//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727.

[3]陈洛.桂学研究价值论[M]//潘琦主编.桂学序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83-84.

[4]梁启超.饮冰室文集之二十五·学与术[M].北京:中华书局,1989.

[5]陈学璞.桂学研究的特色优长学科视角[M]//潘琦主编.桂学序论.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52.

[6]胡大雷,何林夏.粤西文化与中华文化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8.

[7]彭鹏.广西桂学研究会发展规划[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1).

[8]李建平.桂学溯源与界定初探[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1).

[9]唐春烨.首次桂学研究专家座谈会综述[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9(6).

[10]黄健.桂学——一个时代的学术话题[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0(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