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南粤海丝历史文物古遗迹研究与利用——从南粤海丝的历史文物及古遗迹探讨

南粤海丝历史文物古遗迹研究与利用——从南粤海丝的历史文物及古遗迹探讨

时间:2023-07-23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顾涧清、黄淼章著:《中国·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迹》,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全洪:《广州出土海上丝绸之路遗物源流初探》,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华南考古》,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书中第八章第二节为“琶洲古塔高风亮节”。■黄海妍:《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广州市第七次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2008。

南粤海丝历史文物古遗迹研究与利用——从南粤海丝的历史文物及古遗迹探讨

■ 广州博物馆编:《广州文物与古迹》,北京:文物出版社,1987。

■ 广东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等编:《南海丝绸之路文物图集》,广州:广东科技出版社,1991。

■ 广州市文物考古所编:《广州文物考古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98。

■ 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广州文物志》,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

■ 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编:《广州名城辞典》,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

■ 顾涧清、黄淼章著:《中国·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迹》,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 广州市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中国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文化遗址》,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

■ 陈泽泓:《广州觅胜》,广州:广州出版社,2007。

■ 张囤生:《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成就通览》,北京:中国文物出版社,2007。

■ 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编纂委员会编,陈建华主编:《广州市文物普查汇编》,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 麦英豪、黎金:《考古发现与广州古代史》,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编:《广州文物考古集广州考古五十年文选》,广州:广州出版社,2003。

■ 全洪:《广州出土海上丝绸之路遗物源流初探》,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编:《华南考古》(1),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

■ 杨宏烈编著:《广州泛十三行商埠文化遗址开发研究》,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书中第八章第二节为“琶洲古塔高风亮节”。

■ 黄庆昌:《明清时期广州对外贸易的地位与作用》,《广州博物馆简报》2006.05.30。

■ 李明华主编、司徒尚纪副主编:《广州——岭南文化中心地》,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7。含论文

刘汉东:《海上丝绸之路与中西文化交流的关系》;

司徒尚纪、李宁利:《广州是明清时期中西文化交流的桥梁》;

李绪柏:《明清岭南文化中心——广州》;

黄汉钢:《从广州无声塔看十三行与巴斯文化交流与友谊》;

姚海燕、马倩红:《从广州扶胥港的标志南海神庙看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李绪柏:《十八、十九世纪中的广州“十三行”商馆区》;

黄淼章:《广州伊斯兰文化史迹》;

林子雄:《海上丝路与中西文化交流》。

■ 麦英豪、龚伯洪:《广州历史文化遗产的区域特色》,广州市文化局、广州文物博物馆主编:《广州文博》(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 黄海妍:《科学发展观视野下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广州市第七次文化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2008。

■ 刘炳权:《海上丝绸之路与相关文物古迹的认定》,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主编《广州文博》(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00。

■ 程存洁:《广州晚清以来传教士公墓调查及研究》,广州市文化局、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主编:《广州文博》(贰),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 魏立平、闫小培、刘玉亭:《清代广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研究》,《地理学报》2008.06。

■ 赵春晨、冷东主编:《十三行与广州城市发展》,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含论文:

谭元亨:《十三行与广州城市天际轮廓线》;

谭元亨:《十三行的文化资本与广州的城市格局》;

沈昭:《历史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十三行资源保护与开发》。

■ 杨宏烈:《广州十三行商埠文化遗址旅游区规划研究》,《中国名城》2011.07。

■ 涂成林、魏伟新:《以建设“十三行博物馆”为契机,打造广州历史文化名城核心区》;赵春晨、冷东主编:《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外关系》,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 赵春晨、冷东主编:《广州十三行历史人文资源调查报告》,广州:广州出版社,2012。含论文:

杨宏烈:《关于复原行商园林海山仙馆的设想》;

杨宏烈:《关于树立十三行历史雕塑景观的构想》。

■ 易西兵:《广州地区考古遗存的保护与利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主编:《广州文博》(陆),北京:文物出版社,2013。

■ 彭文蕊、张曼双:《何为广府文化?——粤广府会公开定义,11月2日截止》,《南方日报》2013.08.29。

■ 郭小聪:《广州地区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研究的探讨——以广州文化资源利用为例》,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会学术委员会编:《“首届广府文化学术年会”论文集》,广州:广东省广府文化研究会出版,2014。

■ 冷东主编:《广州十三行文献研究暨博物馆建设》,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含论文:

林贵添:《十三行历史地图之证》;

李龙潜:《重读〈广东十三行考〉感言》;

李穗梅:《十三行博物馆建设应“接地气”》;

郭小聪:《十三行博物馆选址问题的探讨》;

杨宏烈:《让“十三路”回归“十三行街”》;

王发志:《十三行博物馆展览规划》;

邹渐维:《城市建筑原真性的当下文化价值——广州十三行博物馆复兴古样式之思考》;

施培洲:《一个博物馆的诞生——从台北十三行博物馆到广州十三行博物馆》;

附录:冷东主编:《“广州十三行文献研究暨博物馆建设”学术研讨会综述》;

■ 李黎:《十三行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商埠文化载体的建设和探索》,2014。

■ 曲少杰:《再现历史风貌重塑城市形象——对广州十三行商埠文化旅游区的开发构想》,《工业建筑》2014.01。

■ 章深:《广州——汉代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第一大港》,《学术研究》2015.10。

■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大学等编:《“广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含论文:

张镒:《海上丝绸之路遗产廊道构建——基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背景》;

霍秀媚:《发掘利用十三行文化遗迹,助推21世纪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建设》;

姚佑銮:《闲谈广州十三行商埠文化遗址的开发》;

袁凤忠:《浅论如何保护开发弘扬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化品牌》;

王元林:《历史上深圳地域与海上丝绸之路渊源初探》;

黄晓慧、邹凯敏:《凭海临风 合作共赢——“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区域旅游开发研究》;

黄滨:《明清珠三角城市群繁荣与广东粤西海岸“海丝之路”的织结》;

曽阳漾:《广州海上丝绸之路人物考究》;

王发志:《海上丝绸之路遗迹点的宣传——以博物馆展览为例》。

下按古迹名称分列:

■ 广州参与与其它地区联合申遗项目:《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州市文化局编:《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文献辑要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 李昭醇、罗雨林:《“广州秦代造船遗址”学术争鸣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 傅举有:《马王堆古墓与南海海上丝绸之路》,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主编:《广州文博4》,北京:文物出版社,2011。

■ 广州日报:《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广州六大史迹入选》,《大洋网·广州日报》2014.03.21。

■ 广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西汉南越王墓》,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 张荣芳、黄淼章著:《南越国史》,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

■ 岳南著:《越国之殇——广州南越王墓发掘记》(修订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 岳南著:《岭南王国南越王墓搜寻之谜》,沈阳:万卷出版公司,2013。

■ 麦英豪:《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及出土珍品小记》,程存洁主编:《广州文博》(一),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 麦英豪、黄淼章:《神秘的南越王墓——广州象岗西汉赵昧墓发掘记》,程存洁主编:《广州文博》(三),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

■ 李龙章:《广州西汉南越王墓出土青铜容器研究》,《考古》1996.10。

■ 冯永驱、陈伟汉、金洪、李灶新:《广州市南越王宫署遗址1995—1997年发掘简报》,《文物》2000.09。

■ 刘瑞、李灶新:《广州南越国宫署遗址2000年发掘报告》,《考古学报》2002.02。

■ 曹旅宁:《南越国宫署遗址所出法律简牍初探》,《中国古都研究(第二十三辑)——南越国迹与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研讨会暨中国古都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2007。

■ 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考古研究所、南越王宫博物馆筹建处合编,胡建、杨勇、温敬伟:《广州市南越国宫署遗址2003年发掘简报》,《考古》2007.03。

■ 广州申遗项目:“广州南越王宫署遗址”,见《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考古发现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 翟麦玲、张荣芳:《论南越国遗迹在广州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地位》,《岭南文史》2008.01。

■ 广州申遗项目:“广州西汉南越王墓”,《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考古发现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 徐志彪:《保护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西汉南越国遗迹的保护和利用》,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市文物博物馆学会主编:《广州文博》(三),北京:文物出版社,2010。

■ 周毅刚、袁粤:《历史环境中的城市设计价值取向思考——基于广州南越王宫署遗址地段的回顾与反思》,《南方建筑》2012.04。

■ 李穗梅主编:《镇海楼》,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7。

■ 《明清广州城标——镇海楼》,《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地上史迹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 柏峰著:《黄埔村与古黄埔港》,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2。

■ 邓圩主笔,江美珊主编:《到黄埔去》,广州:新世纪出版社,2004。

■ 广州市海珠区人民政府:《走进黄埔村》,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 程浩:《试论鸦片战争广州港外贸地位变化的原因》,《广州研究》1983.02。

■ 曾昭璇:《从扶胥港看黄埔港的发展》,许学强等主编:《珠江三角洲环境与空间发展》,北京:学术书刊出版社,1989。

■ 许肇琳:《“黄埔先生”与黄埔古港、新港》,《羊城今古》1990.05。

■ 罗国雄:《简记黄埔古港的兴衰》,《广东史志》1994.04。

■ 梁为铁:《黄埔古港考察记》,《岭南文史》1995.04。(www.xing528.com)

■ 郭德焱:《广州黄埔长洲岛巴斯遗址图录》,中山大学宗教文化研究所专刊,2000。

■ 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州华侨研究会、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海珠区政协、社会法制文史委编著:《凤浦古今:古黄埔港寻踪》,广州:广州出版社,2000。

■ 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广州华侨研究会、中山大学东南亚研究所、海珠区政社会法制文史委编著:《名城明珠黄埔村》,广州:广州出版社,2001。含论文:

黄永晃等:《广州地望黄埔村考察记》;

罗国雄:《黄埔——“海上明珠”的历史光环》;

吴家诗等:《清朝前期黄埔港的管理制度》;

黄佩贤:《黄埔古港历史古迹寻踪》;

黄启臣:《清代的黄埔港》;

黄银英、黄为民、黄锐光等:《令人珍惜的“对华贸易黄金时代”——从几例信息看古港发展国家的贸易史的重要地位》;

黄银英、黄为民、黄锐光等:《反映广州特点的侨乡》;

黄银英、黄为民、黄锐光等:《古黄埔港与广东十三行》。

■ 赵立人:《黄埔洲、黄埔岛与黄埔港》,陈泽泓主编,陈锦鸿副主编:《广州话旧:〈羊城今古〉精选》,广州:广州出版社,2002。

■ 顾涧清:《广州研究和开发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意义》,《岭南文史》2002.S。

■ 甘于恩、贺敏洁、黄碧云:《20世纪90年代广府文化研究概述》,《学术研究》2004.03。

■ 闫晓青:《负洲傍海、商贸名港——广州黄埔村考察》,《岭南文史》2005.02。

■ 言倩:《负洲傍海、商贸名港——广州黄埔村考察》,《南方文物》2005.03。

■ 谭乃忠:《古黄埔港与潘启》,《文史纵横》2007.02。

■ 曾志:《广东古村落·黄埔》,《粤海风》2008.01。

■ 杨宏烈、肖佑兴:《广州黄埔古村商埠文化特色旅游规划构想》,《热带地理》2010.04。

■ 杨宏烈、肖佑兴:《论广州黄埔古村商埠文化建筑遗产的保护利用》,《中国名城》2011.09。

■ 杨宏烈、肖佑兴:《广州黄埔古村商埠文化特色旅游发展机理分析》,赵春晨、冷东主编:《十三行与广州城市发展》,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

■ 陈翔:《五千外国商船穿梭古港成就广州贸易中心地位》,《珠江水运》2012.09。

■ 黄卓坚、江小川:《海上丝路全球寻踪——从黄埔古港找寻近代广州》,广州:广东省经济出版社,2013。

■ 张超杰:《浅析广州十三行时期黄埔古港的运营与功用》,《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城市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文集》,广州: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地方志学会、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小组办公室、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广州市十三行文化促进会编印,2014。

■ 郭德焱:《广州黄埔长洲岛巴斯墓地考察》,郭德焱著:《清代广州的巴斯商人》,北京:中华书局,2005。

■ 李民涌:《清代黄埔巴斯人墓地诠释》,程存洁主编:《广州文博》,北京:文物出版社,2007。

■ 杨宏烈、肖佑兴:《广州黄埔古村外贸活动特色旅游发展机理分析》,《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02。

■ 龙庆忠著:《南海神庙》,广州:广州市文化局,1985。

■ 黄淼章著:《南海神庙》,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 王元林著:《国家祭祀与海上丝路遗迹——广州南海神庙研究》,北京:中华书局,2006。

■ 黄淼章、闫晓青著:《南海神庙与波罗诞》,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 陈典松:《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史迹——广州南海神庙》,《文史知识》1997.07。

■ 刘坚:《广州波罗庙:海上丝绸之路的发源地》,《黄金时代》2005.03。

■ 闰晓清:《南海神庙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遗迹》,《南方文物》2005.03。

■ 广州申遗项目:“南海神庙古遗址古码头”。广州文物考古所、黄埔区文化广播新闻出版局合编:《南海神庙古遗址古码头》,广州:广州出版社,2006。

■ 王元林:《宋南海神东、西庙与广州海上丝路》,《海交史研究》2006.01。

■ 尹伶俐:《海洋文化视野下的南海神庙》,《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2。

■ 王少冰、卢丽芬:《广州扶胥港·南海神庙与“海上丝绸之路”浅析》,冼庆彬主编:《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7。

■ 罗小霞:《〈国家祭祀与海上丝路遗迹——广州南海神庙研究〉评价》,《岭南文史》2007.01。

■ 赵立人:《南海神庙史实辨正——与王元林先生商榷》,《海交史研究》2007.01。

■ 广州申遗项目:“南海神庙及明清古马头遗址”见《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地上史迹卷)及(考古发现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 广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陈锦鸿点注;《南海神庙文献汇辑》,广州:广州出版社,2008。

■ 王元林:《再论宋广州南海神庙相关史实——答赵立人先生》,《海交史研究》2008.01。

■ 赵立人:《续论南海神庙与扶胥港——再答王元林先生》,《海交史研究》2009.02。

■ 广州市黄埔区委宣传部课题组:《南海神庙与对外文化交流》,《广州与世界(2011广州论坛·广州与世界高峰论坛文集)》,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编印,2011。

■ 乔培华:《南海神庙:广州对外文化交流的见证与名片》,《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12.01。

■ 高乔子:《南海神庙: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载体》,《广州航海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03。

■ 吴妙英:《南海神庙具有怀柔远人的功能》,《广州航海学院学报》2013.04。

■ 孙幼明:《海上丝绸之路与南海神庙》,《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城市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文集》,广州: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地方志学会、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小组办公室、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广州市十三行文化促进会出版,2014。

■ 杨宏烈:《“海上丝绸之路”上的保护神——广州南海神庙旅游景区规划的几点想法》,广州:《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4.02。

■ 广州市黄埔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海上丝绸之路文化明珠:南海神庙》,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15。

■ 中元秀、马建钊、马逢达编:《广州伊斯兰古迹研究》,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

■ 刘致平著:《广州的先贤古墓和清真寺》,《中国穆斯林》1958.04。

■ 杨棠:《光塔——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的丰碑》,广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发展中心等编:《论广州与海上丝绸之路》,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3。

■ 广州申遗项目:“怀圣寺光塔”:《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地上史迹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 王发志:《海上丝绸之路史迹——怀圣寺及光塔的保护规划》,《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城市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文集》,广州: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地方志学会、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小组办公室、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广州市十三行文化促进会编印,2014。

■ 陈鸿钧:《广州怀圣寺光塔四题》,《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城市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文集》,广州: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地方志学会、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小组办公室、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广州市十三行文化促进会编印,2014。

■ 陈鸿钧:《光塔金鸡——珠江上的风向仪》,《广东造船》2015.01。

■ 广州申遗项目:“清真先贤古墓”。见《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地上史迹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 《我国伊斯兰教重要古迹——清真先贤古墓》,《广东文化网》2010.07.05。

■ [清]顾光:《光孝寺志》,广州:广东省立编印局校刊,民国二十四年(1935)。

■ 罗香林著:《唐代广州光孝寺与中印交通之关系》,香港:中国学社,1960。

■ 广州申遗项目“光孝寺”,见《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地上史迹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 陈泽泓:《岭南名刹光孝寺——广东现存规模最大的寺院》,《广东史志》1994.02。

■ Gdwhw(欧祖新):《光孝寺》,《广东文化网》2008.08.04。

■ [清]钱以垲:《光孝寺》,广州文学艺术家联合会编:《羊城赋》,广州:广州出版社,2010。

■ 谭德睿:《光孝寺铁塔——分铸迭装而成的耐蚀铸铁体——〈中国古代艺术铸造系列图说〉之四十八》,《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2010.12。

■ 柏宇亮:《从光孝寺植物看海上丝绸之路》,《客家文博》2014.01。

■ 广州申遗后备项目“琶洲塔”:见《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地上史迹卷),北京:文物出版社,2008。

■ 石浩斌:《广东万历年间所建古塔初探》,广州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州文物博物馆学会主编:《广州文博》(七),北京:文物出版社,2014。

■ [清]谭莹撰:《代潘德畲廉访伍紫垣同修赤岗、琶洲两文塔》,《乐志堂文集》(卷二),清咸丰十一年刊本。

■ 曾昭璇、曾新、曾宪珊:《广州海幢寺建设考》,《岭南文史》2001.03。

■ 卢敏智:《清代海幢寺观音殿初探》,冷东主编:《广州十三行文献研究暨博物馆建设》,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 卢敏智:《大英图书馆特藏海幢寺组画考释刍议》,《海上丝绸之路与广州城市发展——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文集》,广州:广州市社科联、广州市地方志学会、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小组办公室、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广州市十三行文化促进会编印,2014。

■ 王可:《岭南人文图说之一二八.海幢寺》,《学术研究》2014.08。

■ [清]潘桂、潘国荣校勘:《海山仙馆尺素遗芬》,上海会文堂,1923。

■ 陈玉兰编著:《尺素遗芬史考》,广州:花城出版社,2003。

■ 黄佛颐编纂:《广州城坊志·荔枝湾》(记有海山仙馆,引自俞洵庆《荷廊笔记本》),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2。

■ 侯月祥:《潘仕成与广州刻版印刷》,《广州研究》1984.03。

■ 陈以沛、陈秀瑛:《潘仕成与海山仙馆石刻》,荔湾区政协文史委编:《荔湾风采》,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96。

■ 广州市荔湾区文化局、广州美术馆编:《海山仙馆名园拾萃》,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 李焕真:《海上神仙 海山仙馆》,《海山仙馆名园拾萃》,广州:花城出版社,1997。

■ 卢文骢:《海山仙馆初探》,《南方建筑》1997.04。

■ 黄国声:《清代广州的园林第宅》,《岭南文史》1997.04。

■ 杨宏烈、陈伟昌、邱燕:《海山仙馆魂兮归来》,谭元亨主编:《十三行新论》,香港:中国评论学术出版社,2009。

■ 高彬:《海上神山,仙人旧馆:广州清代名园海山仙馆》,《广东园林》2011.02。

■ 高刘涛:《行商园林海山仙馆研究》,广州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 杨宏烈:《遗产廊道旅游景观的系统保护与开发——以广州至珠江口古炮台遗产廊道为例》,赵春晨、冷东主编:《广州十三行与清代中外关系》,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2。

■ 江滢河:《鸦片战争后广州十三行商商馆区的西式花园》,《海交史研究》2013.01。

■ 李庆新:《越南海域发现清代前期的广州沉船——金瓯沉船及其初步研究》,冷东主编:《广州十三行文献研究暨博物馆建设》,广州: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 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州大学等编:《“广东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含论文:

文豪、许兆欢:《海上丝绸之路文化遗存的现状、开发及对策——以阳江地区为例》;

杨玉民:《汕头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海上遗迹研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